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古詩題怎麼答

高中語文古詩題怎麼答

發布時間:2021-02-04 14:07:07

高中語文古詩詞答題技巧有哪些

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內或容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

㈡ 高考語文古詩鑒賞題怎樣答最好

技巧型題考查方式
①這首詩(兩首詩或句子)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技巧)?並作簡要分析。②從某個角度(如動與靜、情與景、修辭等)來賞析這首詩。
解題提示
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來抒發情感、表達題旨的一種手段方法,要准確回答就要熟悉古詩中常用的一些表現方法。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誇張、對比、擬人、雙關等。②描寫手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面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徵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種。
解題秘訣
①准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②結合詩句分析,為什麼運用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術語: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襯托、對比、用典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想像、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 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㈢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題有什麼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
一、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二、詩歌鑒賞表達程式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鑒賞及答題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5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
3.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
(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
(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
(3)對比。
(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
(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

(2)比喻。(3)擬人。(4)誇張。
(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4.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 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1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2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3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4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㈣ 高中語文古詩文鑒賞題怎麼答 答題技巧有哪些

圈點裡面的關鍵字詞進行分析
同時也要結合詩人當時的境遇與心情

㈤ 高考語文古詩鑒賞怎麼答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滿分答題公式——詩歌鑒賞解題技巧整理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 (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 「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㈥ 高中語文古詩詞怎樣答才能得滿分

語文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

㈦ 高中語文古詩答題技巧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滿分答題公式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整理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 (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 「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㈧ 高中語文的古詩文閱讀怎麼答古詩文閱讀 應該怎麼答呢

一、仔細閱讀,把握詩歌類型
在詩歌鑒賞考試中,不少考生失誤在把握不了詩歌的思想版內容和表權達的感情.其實,不同類型的詩歌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往往也是不同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提醒學生,如果考試時能先確定所考查的詩歌屬何種類型,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而不至於無的放矢.
二、抓住「關鍵點」,「由點及面」挖掘意蘊
可以說,規范的詩歌鑒賞題設題都會遵循文學鑒賞的基本規律: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事實也證明,2002年及2003年的高考詩歌題都遵循了這一規律,考生答題時都可採用「由點及面」的方法進行鑒賞.如2002年題,只要抓住了關鍵詞「折柳」兩字,就可以明確詩歌抒寫的是思鄉之情;2003年題,只要扣住兩個關鍵詞「咽」和「冷」進行賞析,全詩幽靜孤寂的意境也就出來了.
三、整合信息,力求表述規范准確
有了上面兩步「工作」的鋪墊,接下來就可以根據答題要求對獲取的有關信息進行加工整合,使之形成一篇規范而准確的評論短文.

㈨ 高中語文詩歌應該怎麼答題

樓主您好,這是詩歌鑒賞技巧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方法)、篇章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體問題。 答題要領: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 (1)必須准確的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其次才是對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的鑒賞。 (2)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3)說說作者採取這種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釋 (4)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旨趣。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鑒賞過程中的語言表述必須是將詩歌的意境解釋和形式技巧的鑒賞結合在一起的流暢優美的賞析。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例1、閱讀[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①從北地來? [注]①那:奈何,為什麼。 【解答指導】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一般從這幾方面入手,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通俗;典雅、莊重;悲壯、豪邁;清新,質朴;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看有沒有用修辭。看有沒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看結構上有無特點。頭腦中有了這幾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一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了口語「那」,這首詩採用近似日常口語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句採用對比,尾句還運用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致。經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路子,有話說了。解答時先說什麼,再說什麼,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採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 【答參考答案】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不得北歸,而第四句則採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感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後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額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1、修辭方法: 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 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 點化(化用) ――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A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片語或句子里,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B是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 反復――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 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列錦――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此修辭可達到的藝術效果是:①凝煉美。詩詞有時故意讓成分殘缺,從而達到簡潔凝煉的效果。②簡遠美。所謂簡遠,是指選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家巧妙的藝術處理,使之凝聚豐富深廣的思想內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說出來,而是委婉地道出,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2、表現手法: ⑴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情與景關系: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側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於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於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區別: 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藉助於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 描寫技巧: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渲染與烘托—-渲染與烘托本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樣一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虛實結合――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一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二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像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 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餘地。 點面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點,隱括全面的效果。 細節描寫――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觀察角度的變化――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筆――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工筆,原是一種繪畫的筆法,後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以少總多、以小見大―― 以少總多應具有以下特徵: 概括性:所表現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具體性:指所表現的事物具有個性、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讀者的聯想。以小見大是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和象徵,藉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表現了窗中觀景的藝術趣味,通過有限聯想到無限,"物小蘊大",意趣無窮。同樣,竹中觀日、鏡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樣具有這種藝術效果。特點:一詩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徵的小景物,可以在讀者的腦海里喚起大的境界,所謂"以小景傳大景之情"。二寫社會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絕句尤適宜用這一手法。 詩中有畫 ――就是在寫景詩歌中,運用工筆手法,描寫出一個個畫面,表現一種意境。蘇東坡稱道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評語十分中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勾勒一個畫面,透著一股空靈微妙的意蘊, 文藝表現方法 :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比興手法――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 鋪陳――即《詩經》表現手法中的「賦」。「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 象徵――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徵。象徵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 象徵是中國詩歌的生命線,「猶如心臟之於軀體」,「沒有象徵,詩歌就將失去力量」。例如,龍象徵皇上最高權力,鳳凰象徵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長治久安的象徵,猿聲是旅人離分時的傷感的表現,鶴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則代表著幸福,鴛鴦是愛情的象徵,大雁給分離的情人帶來消息,知了象徵復活之後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寫秋天的詩中出現,楊柳表示別離,蘭花是純潔的象徵,牡丹是富貴的標志,「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 「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 「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等等。 聯想和想像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大膽豐富的想像也常表現為誇張手法的運用。所謂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該句就運用了誇張和烘托的寫法來表現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賀的《夢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在詩人的眼中茫茫中國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塵煙九點,浩淼無邊的東海成了杯中之物,通過想像和誇張的手法,抒寫了詩人對人事滄桑的深沉感慨。 抑揚關系――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欲揚先抑]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後揚,即文勢先下抑後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後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 [欲抑先揚]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後抑,即文勢先高揚後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後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 [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於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於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 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 借古諷今或借古抒懷:借古人抒發自己的抱負,表面回憶歷史,敘述古人,實則抒發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 3、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首句標目――開宗明義,直接點題。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新樂府序》)。這個「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運用這種方法開頭,就為全文指明了「航標」。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曲筆入題――不馬上就觸到本題,開頭先來一個發端。運用的好,會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伏筆――是在文章的故事發生前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再予以「回應」的寫作技巧。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系、逆轉人物關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照應――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後內容要有內在聯系。前面交待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後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照應的作用。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溱。 卒章顯志――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以景結情―― 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古詩題怎麼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