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中學生語文閱讀研修總結
閱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迅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如何盡快地使小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對這次研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點看法:
一、創造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
營造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於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去探索。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並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探討的相互動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
教師在教學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來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二、養成提出疑問的習慣
閱讀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質疑釋疑,這樣教師才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大膽讓學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敢於提出疑問,閱讀中有哪些難點,不明白之處
難點在什麼地方,便於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於學生來說,能夠起到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語文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尋疑、大膽質疑、積極解疑,讓「疑」成為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動力。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
這種閱讀,既能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四、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做任何一件事都離不開興趣。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那興趣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產生機械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
五,多接觸社會,多實踐
社會是個大舞台,社會是個最終的大學。只有把閱讀與社會聯系起來,才能真正的了解社會,學會思考。如果閱讀脫離了當今社會,那也只能是空中樓閣,鏡中月,水中花一樣,徒有美麗的外表,沒有多少實際用處。小學生最終是要走入社會的,所以閱讀不能脫離社會:其次,小學生還要多參加實踐活動,只要才能融入社會,了解社會,更好的增加了閱讀能力。說一個人的閱歷深也就是這個意思。
六、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七,由課堂閱讀延伸到課外閱讀
如果光有課堂閱讀,而無課外閱讀,那所學知識就太有限了。就象魯迅所說的那樣,讀書要博採眾長,就象蜜蜂釀蜜一樣,如果只採哪一種花,那所得就變得非常有限了。所以小學生還要加強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進步,寫文章時才會源頭活水,有話可講。課本知識畢竟是有限的,那些文章只是個樣板,課外還有很多知識要關注,只有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那才到了最佳境界,才算真正會讀書,真正能讀好書。
總之,通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勤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在這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採用最佳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⑵ 對如何推進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研修心得體會
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短短的幾句話,卻字字千斤!當語文教學不再僅僅是把佳作名篇詳剖細講,不再僅僅是字句段篇、標點修辭,也不再僅僅是師授生收、記錄考核,對很多語文教師來說,這似乎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帶著初涉課改的新鮮、困惑和惶恐,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踐,本人覺得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應這樣做:
一、確立一些新課改的理論觀念
通過對課改初期工作的總結和反思,我們的思路漸漸明晰起來:語文課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學觀念。摒棄了傳統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為了適應新課標,我們試圖用更新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於是我們運用了大量新穎的形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殊不知,在忙於這些形式的同時,我們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在總結了這些經驗教訓之後,我們確立了一些新的觀念:
1、新課標所提倡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我們的教學目標,而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法。即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語文學習中何時讓學生自主、何時讓他們合作、探究,用怎樣的形式來實現,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切不可根據新課標要求機械地選擇教學形式,買櫝還珠。
2、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里的平等不能理解為形式上的平起平坐,更不能在知識水平上與學生劃等號,因為教師還肩負著引導學生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語文知識的重任,完全尊重肯定學生的言論,不給與適當的點撥和拔高,學生是不會進步的。因此,拋開了傳統課中教師為主體的模式,教師應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同時又高於學生,真正起到主導的作用。
3、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這並非要我們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去生硬地專設相應的學習環節,而是根據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及憑借語文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後落實應是學生動起來,動耳、動眼、動口、動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大家都動起來了,目的就達到了。其實,在語文學習中,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激活,一節課或一個活動,氣氛雖不熱鬧,但只要每位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於其中,這就是動;相反,學生疏於思考而忙於熱鬧的形式,動也無益。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絕不僅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更在於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動的真正意義所在。
二、搞好新課程改革所需的條件良好的教學環境
進行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也需要合適的條件。只要有充足的陽光,適量的水份和合適的土壤,一粒種子就會發芽,就會茁壯成長。一粒種子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條件,同樣,進行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也需要合適的條件寬松的、自由的有利於教學者大膽創新的教學環境。這樣的教學環境可分為硬壞境和軟環境。硬環境指新課程改革實驗所需的一些設施、設備,它包括錄音機、電腦、投影儀等一系列多媒體之類的設備,也包括語音室、電腦室、學校信息網等設施。然而,這硬環境在廣大農村學校常是一片空白,或形同虛設有幾台電腦但又不能上網。一些綜合性的語文活動根本無法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開展,例如探索月球奧秘綜合性活動等,學生無法上網查閱資料。硬環境嚴重製約著農村學校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發展,成了新課程改革的絆腳石。
但影響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卻是軟環境教學評估評價機制。俗話說硬體不夠軟體湊。硬環境可在政府、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逐步來完善,也可因地制宜,以本校的實際硬環境靈活開展新課程改革的實驗。而新課程改革能不能順利開展,新課程改革能不能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關鍵就在於教學評估評價機制。因為教學評估評價機制是新課程改革的指揮棒。不僅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需要靠教學評估評價機制為導向,而且新課程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教學評估評價機制來驗證。沒有新的靈活開放的教學評估評價機制,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將很可能只是將傳統教學換了包裝穿著新鞋走老路;沒有新的教學評估評價機制,人們就會用舊的傳統的評估評價機制去衡量、去評價新課程改革的成果,最終會使新課程改革半途而廢,不了了之。可見,教學評估評價機制這軟環境在新課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在新課程改革中應採取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
這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的前提。特別是重視學生個性評價導向,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和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多種語文學習能力,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合理的激勵機制,才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才能讓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理的激勵機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2、創設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尋求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是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改革,是教法更新的改革。新課程標准突出了教與學之間學的重要性,突出了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傳統教學是不能體現這些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和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尋求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建構和形成新的教學模式。
本人在上教學課時,就常採用一種問題式教學模式。在上教讀課時,就會採用一種讀讀,議議,讀讀的教學模式;對一些文學作品,就會採用讀析賞讀練的教學模式。例如在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課時,我就採用了讀、析、賞、讀、練的教學模式。首先是讀 讀准字音,通讀全文,讀出文意。其次是析,梳理文章,分析文章主題;再就是賞,去品賞優美的語段、優美的語句,如品第二段不必說色香味比桑椹要好得遠。就分析、品賞這段的層意、寫景順序、寫景的角度、用詞的准確生動等。如教學《紫藤蘿瀑布》這課時,我大膽採用了問題式教學模式。該模式注重了學生的問,特別是能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通過課前預習,發現問題,提出 問題,到課堂上分析問題,研討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學習過程始終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路,因此學生學習興趣濃,學習積極性高,從而使課堂始終呈現出生動、活躍的氣氛,教學效果顯著。
經過幾年初中語文教師的努力,新課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當然,我們也知道,新的問題、新的苦難在等待著我們去克服,去戰勝。總之,新課程改革就是要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遐想、自主體驗的空間,在這一課改活動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只要我們在認識上盡可能地站得高一點,在操作中盡可能地將要求放得低一點,在實踐中盡可能地做得實一點細一點,我們堅信,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定會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
⑶ 中學語文 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
研究性學習不同於綜合課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它涉及的知識是綜合的,但是它不是幾門學科綜合而成的課程,也不等同於活動課程。雖然它是學生開展自主活動,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課題研究活動。它也不等同於問題課程,雖然也以問題為載體,但不是接受性學習,而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
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於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當然,這里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劃,到大學、科研機構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強調知識的聯系和運用
研究性學習和以往的興趣小組、奧賽訓練不同,它不僅是某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如「節水潔具的設計」就至少需要數學、物理兩個學科的知識。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然,高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高中的研究性學習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在內涵和要求上有著根本的區別。它仍然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像科學家一樣」的學習。它形式上是「研究」,實質上是學習,一種綜合性的學習.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極具探索性與革新性的學習方式,對於改變傳統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採用穿插設置"專題研究"課,全面滲透課堂教學使語文教學"研究"化兩種形式.
一,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面向21世紀的語文教育,應該是關注人的未來發展的教育,應該為受教育者能夠度過幸福的一生奠定必備的語言文化基礎.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語文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十分矚目的成績,但若站在新世紀的起跑線上重新審視時,就會發現其仍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由於對語文教育概念和性質認識上的不明確導致的教學實踐中的混亂,同時最最明顯也是讓人痛心的是由於學校教育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應所造成的人文教育的淡化,語文教學的僵化.長期以來,有些教師為了應付升學考試,把很美很有生命力的一篇篇文章肢解,蛻變成一道道僵化的試題,.另外目前教學中對教材的過分依賴也造成了教學內容的蒼白和學生視野的狹窄.語文學科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決定了語文教材僅僅是例子,可是例子之外我們能給學生提供什麼卻缺乏研究.除此之外,傳統語文教學中以狹義的"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習的主體地位,扼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學以講析為主,課堂成了教師展示自己的陣地,學生成了配合教師完成任務的陪襯,始終處於消極被動狀態.以上這些都是語文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能力尤其是創造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改革的重點.
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中一塊重要的領地本應受到整體教育改革的啟示,而目前最為活躍的"研究性學習"就為改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會學生會學語文,學好語文提供了良好契機.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不僅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與技能為目的,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在一個"學習化"社會里如何學會學習,如何學會生存,如何以此種方式成為一個真正有學習能力(包括創新能力)又有著科學的思維方法與精神的人.從這一點上來講,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完全有必要和可能.
二,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兩種基本方式
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有相當的靈活性.目前,上海的中小學一般把它作為學習方式在專門的研究型課程里全面展開.多半是在活動課程的課時總量內,根據實際條件和各自的特長,設計各自的內容,實施形式,課時安排和評價方式.總的來說有以下三種類型:
1,課題研究活動 各校的名稱有所不同,如小課題研究(華東師大二附中),開放慎重 問題解決(上師大小教所),開放性主題研究活動(七寶中學),研究性專題作業,專題研討會等.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經歷選題—分組及收集資料—制定研究方案,提交開題報告—實施研究—提交結題報告,展示交流等階段.對各課題實施研究,每課題所需時間由課題組專業教師據課題內容,特點而定,一般為一學年.
2,綜合課程 編制,開設若干模塊組成的跨學科綜合課程.在每一課程模塊中,既有跨學科的知識傳授,又有與之相配套的研究課題或各種形式的開放性,研究性作業.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市西中學的"高中綜合活動課",該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板塊:思維科學(4課時),創造學初步(3課時),資訊理論初步(2課時),人文和科技知識(4課時),科研方法初步(2課時),同時要求學生用4課時的時間,確立自己的研究課題,並用10周左右時間,完成自己的課題研究.該校跨學科課程的內容以及按內容劃分的屬性結構如下: 課程開設時間為一學年(高一年級).課題研究在假期和第二學期進行.
3,在分科課程中穿插設置綜合性的專題 這種做法有利於在必修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於調和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矛盾.比如上海市實驗學校的"文科交匯"系列,將綜合性,社會性較強的主題穿插在政治課等學科中進行學習和討論,效果較好.這種類型為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借鑒.
在對上海市中小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類型分析基礎上,筆者認為目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大致有以下兩種基本形式:
(一),在語文教學中穿插設置"專題研究"課
在語文教學中穿插設置"專題研究"課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語文課課時之內,以專題研究的形式穿插設置的一種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語文課不是從無到有地教,而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一定語文能力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他的語文能力."基於對母語教學特點的認識,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應該包括"喚醒"他們的語文能力,即應給學生語文能力的"被喚醒"與提高創設一種有利的情境.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她從課程改革的角度於1995年首次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了開設"專題研究課"的實驗.目前看來,這次實驗為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開展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踐經驗.具體說來,在語文教學中開設專題研究課有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明確課程目標,確立課題范圍.課程開始要由教師向學生講明這種專題研究課的目標與重要意義及要求,介紹一些關於科學研究的知識,然後根據教材特點,學生興趣與能力水平以啟發引導的形式指導學生確立課題范圍.比如梁捷老師根據高一語文的教材中議論文單元篇目不多且不易引起學生興趣的特點,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大家可以用很多事例說明人類對於真理的追求,這說明真理是有魅力的,那麼,作為真理的載體,議論文本身也應該是有魅力的.議論文的魅力究竟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進而確定課題范圍"議論文的魅力".由此可以看出,梁老師引導學生設立的課題屬於基本教材的拓展延伸部分,目前可以考慮選題方面的相對自由.
第二,由學生自主設定研究方向與過程,擬訂計劃與方案.在確立課題范圍之後,教師向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信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一步確立在統一課題下的具體研究方向或分課題,在進一步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擬訂研究計劃與方案.
第三,組織課題研究小組,確立小組研究方案.讓研究方向相同或接近相同的分課題的學生組成若干小組,選舉產生組長並組成分工協作的研究集體,在全組成員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的可能進度制訂小組研究計劃.
第四,教師評審研究實施方案.組織由老師和兩位小組長組成的評審小組,對各小組設計方案進行評審,聽取組長說明.評審內容主要包括所選課題與實施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兩個方面.評審結束,評審組要為每個小組的設計方案打分並提出有利於方案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第五,小組獨立實施,教師指導.本階段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階段,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按小組活動,每次活動之前,小組須將活動的詳細安排,書面報告教師.活動結束要按時填寫並上交活動情況報告表,以便教師對活動中不恰當的做法作出指導糾正.在"研究"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適時地對學生所採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指導,不斷提高他們在資料的選擇使用方面的能力與技巧,同時還應鼓勵同學之間,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協調合作,強化責任感和良好的研究氛圍,確保研究課的質量.
第六 ,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課題研究實施階段完成之後,個人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小組總結,形成小組成果報告.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組交流,以擴大課題研究的作用,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受到研究方法上的啟示.小組成果報告不局限於書面形式.在小組成果交流的基礎上最終由各小組長負責完成全班最後的課題研究成果報告.
第七,研究總結與評價.教師對最後的課題研究成果進行總體評價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評價研究成果的質量.主要指研究成果達到的水平,也包括研究過程的嚴謹性,選題的科學性,可行性,新穎性,可採取打分或評等第的形式,以選題,方案設計,研究報告等不同項目賦予權重,然後綜合評分或等第;二評價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程度或質量.除此之外,在評價時,教師要針對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評分析,指出原因與糾正措施,以利於學生在以後的研究過程中避免.
專題研究課的開設可以每周1課時或隔周2課時的形式在語文教學中穿插設置.由於高中生的自學能力已經有一些基礎,更重要的是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也給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開設"專題研究"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進入高中階段之後,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完全擺脫對經驗的依賴而轉變為理論型,高中生已能在頭腦中進行完全屬於抽象符號的推導,能以理論作指導去分析,解決各種問題.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具有充分的假設性,預計性及內省性,並且在形式邏輯思維相當完善的同時辯證邏輯思維離心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在高中階段進入成熟期.這些都為研究性學習在中學階段的開展提供了學習者主體方面的極大支持.
(二)全面滲透課堂教學,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直接影響著培養目標的素質與能力.在這種意義上,研究性學習的提倡與引入必將引起課堂教學種種方面的改變與革新,尤其是目前仍然占絕對優勢的以接受學習為主的語文教學模式.在"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的今天,在蘇霍林斯基的著名論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之後,研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開展,無疑會引起其教學活動中雙邊關系變革性的重組,並將全方位地改善教學結構,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1,以"研究性學習"全面滲透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思路
真正有效率的語文課首先要求語文教師必須真正吃透學生,吃透教材,在准確把握教材特點及學生動機水平,興趣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做大膽取捨與處理.近一年來筆者的點滴嘗試思路如下:
①堅持在基本教材內容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問題意識與研究意識,改變教師大包大攬的局面.在基本教材的教學中我著力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問題意識與研究意識.大致說來主要採用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確立單元學習小組,確定每篇課文的問題設計者.學期初由學生自由結合(兼顧男女生比例)產生各單元學習小組.對各學習單元的選擇在學生自主選擇基礎上注意全局的平衡,避免過於集中.組內產生每篇課文的問題設計者,一般2人一篇課文.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講明此種做法的目的與意義.說明對"問題"的要求.此"問題"指學生在課文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疑點,難點或有爭議之處,此"問題"的解決與否直接關涉著整篇課文的理解,同時該"問題"也可以是設計者本人對課文的"批判性意見".然後按教學進度依次展開,上一單元開課時下一單元學習小組必須將具體的問題設計與負責人名單一並交與教師.
第二,確立單元學習總目標,圍繞目標全面預習.在每單元開課前,單元學習組長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確立好該單元學習目標,並在單元學習初向全班同學講明該單元學習的主要目的,主要方法以及該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早讀課或其他課余時間對該單元全部課文進行閱讀思考,要求記下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疑難.
第三,問題設計者宣讀問題並組織學生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在每篇課文開課前,由本課文問題設計者(該問題已在了解學生預習疑難基礎上做過調整)向全班同學講明問題以及產生的過程,自己的主要疑難,然後在教師的幫助下共同引導學生對該問題進行討論解答.此過程中教師要尤其注意學生間的相互啟發,注意對學生討論內容深度,方向性上的調整.在充分討論基礎上找出一位同學(非該單位學習小組)全面陳述對該問題的分析過程與結論.老師對全班同學的討論做出評價,並指出不足提出完善措施比如課後需查閱的參考書等.老師的評價以肯定學生思維品質的靈活性,深刻性,全面性,批判性為主,鼓勵學生有獨到見解,同時在學生最終陳述時要注意其對思維過程的陳述,以便在思維方法與角度上對全班同學有所啟示.
第四,在全面討論主幹問題基礎上解決少數遺留問題.尤其是對於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鼓勵他們主動提出自己尚未解決的問題,由學生幫他解決.
第五,目標檢測.在完成以上任務之後出示反映課文教學目標的相應題目,檢驗目標達成效果.要求題目既涉及基礎知識又有關閱讀遷移水平.
第六,寫出關於課文的讀書筆記或學習心得,選出優勝者在班內交流.對讀書筆記內容的要求比較寬泛,但要求寫自己認識最深,體會最深的一點兩點,字數不作限制.由教師批閱後選出優秀者在班內宣讀講評,以此激勵學生的探究熱情.
2,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應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近一年的嘗試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探究意識,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問題意識是"主體在認知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並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會不斷驅使人們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問題意識與創新意識緊密相關.學習中"問"字之重要正如鄭板橋所言:"學問二字,需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有學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耳.""問題是科學家思想的焦點,科學家的任務就是運用已有的科學知識去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愛因斯坦曾如此看重問題且把自己的才能歸功於"問題":"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他還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後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的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由此可見"問題意識"對於培養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人的重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成績好的學生問題總是很多,而基礎較差的同學總是找不出學習中的問題,"問題"與思考同在,沒有獨立思考對所學知識整理分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習.因此教師要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塊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發展他的探究意識,要著力營造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破除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束縛,讓學生有發問的"安全感",敢於向權威,書本和教師的觀點挑戰,同時還應精心設置問題情境,以"置疑"開路,在無疑處生疑,養成學生多思善問的好習慣,從而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更好地養成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⑷ 如何寫初中語文課題研究報告中的
《語文課程標准來》中明確自指出:七到九年級學生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初中生學習語文對字詞的需求量大,學生平時閱讀量小,知識面窄,課堂教學字詞時間相對較少,語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培養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學生對字詞的學習和掌握,中考對字詞的考察所佔比重極小,教師在課堂中往往將字詞教學一帶而過,故出現學生積累的詞彙量少,輕視對字詞的學習掌握,對已掌握的字詞記憶不牢固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