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變遷的資料(初中語文《化石吟》資料)
一、話說魚類進化(老弟)
魚類,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群,其漫長的演化歷史一直是眾多的生物學家感興趣的問題。魚類的出現,標志著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質的飛躍;魚類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一切高等動物,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甚至我們人類自身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為根據。科學家通過放射性同位素來測定岩石的絕對年齡,並劃分成不同的地質年代。這些地質年代中保存下來的古生物,記錄了當時的環境條件和生物信息,經過千萬年的沉積,形成化石,成為研究地質歷史和生物進化史的根據。
魚類的化石並不十分豐富,但它們依然能夠展示出古今各種魚類發生、發展的過程。最早的魚類化石沉積在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岩石里,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了。通過對岩石的研究,人們知道這種最早的魚類生活在鹹水環境里,或者說是生活在海洋中,它們的身體外面披有鎧甲一樣堅硬的外骨骼。這些原始的魚類渾身布滿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於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為無頜類。它們可以說是最古老的魚類,因為穿了甲胄,它們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積物中。應該說,它們是一群不會游泳的魚類。無頜類的內骨骼沒有被保存下來,所以科學家們推測它們具有軟骨骼,像現在我們見到的軟骨魚類鯊魚和鰓魚一樣。
大量完整的無頜類化石是在泥盆紀找到的,泥盆紀可算是魚類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距今約1.3億~1.6億年),是魚類中興時代。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存於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庭達到全盛。
在無頜魚類的基礎上,最早的有頜魚類也發展了。最初的頜是由幾個硬骨鰓弓改造過來的。鰓弓最初埋在肌肉里,在進化過程中,頜與頭部背甲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一個更堅固、更有效率的進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頜類也稱作盾皮魚,它們在泥盆紀盛極一時,但到泥盆紀末已大部滅絕了,一般認為,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都是由盾皮魚演化來的,它們分別朝不同的方向發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證據證明這個推論。一些盾皮魚仍具有扁平的身體,像它們的祖先一樣;但是大多數都變成流線型,甲胄也減少了,這種變化使它們獲得了很強的游泳能力。軟骨魚類也脫去了沉重的甲胄(但仍有背板的痕跡),發展出更加強勁有力的適於游泳的肌肉組織。有些科學家認為,軟骨魚類是「原始」魚類,但它們是否真正比硬骨魚原始,還有待證實。
有關脊椎動物頜的發生與進化的研究,是從19世紀進行的胚胎學研究開始的,它揭示了進化中的一個重要過程。頜的出現,說明動物的某個新的重要的特徵的出現可以使一個類群的生活領域擴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區。這以後,魚類得到了迅速擴展,成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類群。
硬骨魚最初生活在淡水裡,後來逐漸向海洋伸展,終於成為海洋魚類的優勢類群。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產生了內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胄變成了薄薄的鱗片,從而使動作敏捷靈活,提高了運動速度。
硬骨魚有兩個類群,其中輻鰭魚類在數量和種類上都大大超過另一種魚——內鼻孔魚類。內鼻孔魚類包括一些形態和構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種類,它們具有內鼻孔構造,可以把嘴閉上而並不影響呼吸。內鼻孔魚類今天能見到的只有肺魚和矛尾魚。矛尾魚隸屬空棘目腔棘綱。它被譽為活化石,在1938年以前一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已經滅絕了的種類。第一尾矛尾魚是1938年被一名漁民在非洲東南海岸捕到的,這一發現轟動世界。以後又陸續捕到,證實這一古老魚類仍生活在現代的海洋里。腔棘魚的重要特徵是,鰭呈葉狀,具有肌肉,並有相連的輻棘,從而使一些魚可以在陸地上爬行。它們與兩棲類有密切的親緣關系。人們認為兩棲類就是由它們演化而來的。
(摘自《海洋世界》1999年第12期)
二、鳥類的祖先之謎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鳥類最初是由爬行動物逐步進化而成的。始祖鳥作為這一進化過程的中間階段的產物,歷來被人們當作鳥類的祖先。盡管這一進化理論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許多古生物專家對蜥蜴這樣的爬行動物會不會真因突然變異和自然選擇而變成鳥這一結論,仍多少持有懷疑的態度。於是,在學術界內,專家們針對鳥類的問題,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
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剛剛問世的時代,人們對於鳥類最早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說法,無論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後來到了1861年,在德國境內的一處石灰岩石採石場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奇特的生物化石。這塊化石殘留有翅膀,嘴裡有牙齒,翅膀前端有爪,並有著像蜥蜴一樣的由多節尾椎骨組成的長尾。這塊被稱為「始祖鳥」的化石的發現,使許多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為之振奮不已。因為不少人堅持的「鳥類是由蜥蜴進化而來的」這一觀點,在這里找到了依據。
但是,在今天,這一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觀點突然失去其權威性了。因為在1986年,美國的考古學家在得克薩斯州發現了一種比始祖鳥還古老7 500萬年的鳥類化石,並給它定名為「原始鳥」,鳥類的祖先這一「寶座」因而將被原始鳥奪走。古生物學家指出,如果事實上是這樣的話,那麼鳥類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這一觀點也將被否定。
為了理解發現原始鳥的重大意義,我們有必要以始祖鳥的化石為基礎,看看鳥類的進化過程。關於始祖鳥的起源,英國博物館的龐夫雷特指出,以往人們認為是鳥類祖先的某一爬行動物群體,實際上並不是蜥蜴。始祖鳥是由恐龍家庭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的,始祖鳥與恐龍既是「遠親」,又是「近鄰」,它們都起源於槽齒類。不可否認,始祖鳥與一種被稱作虛骨龍的小型恐龍,在骨骼上確有非常相似之處,因此早在19世紀,就有一些古生物學者認為,鳥類的祖先是這個群系的恐龍。
現在的鳥類是恐龍的後代這種說法雖然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但如果能把鳥兒與恐龍比較一下,我們就會獲得更多的信心。
從外貌來看,現在許多鳥兒都與恐龍有些相像。恐龍中有一種叫鸚鵡嘴龍,它的嘴與會學說人話的鸚鵡的嘴十分相似。鴕鳥龍的腳和鴕鳥的腳一樣,也有三個腳趾頭,善於走路。鴕鳥龍沒有牙齒,鴕鳥也沒有。鴨嘴龍的嘴活像鴨子嘴,鴨嘴龍游水也像鴨子戲水。鳥類有毛,生活在1
Ⅱ 初中語文為什麼南極有恐龍化石就說明全世界有恐龍
這篇課文並沒有這樣說。
他是說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想要證明恐龍在幾億年前是存在於地球的大陸上的,只是因為大陸的漂移,使恐龍的化石得以在地球的每一個地方都看得到他們的蹤跡。
Ⅲ 查一下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部教版琥珀一課化石是怎麼如何被人發現的
化石是被那些人怎麼發現呢?是通過開頭文物。發現的。
Ⅳ 初中一年級語文第21課《化石吟》
表達對化石的贊美之情
Ⅳ 初中語文16課 化石吟 優美詞句有哪些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
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專
冰冷的骸骨把平屬凡的真理回答。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
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Ⅵ 急!!!老師讓明天帶化石的資料
《化石吟》賞析
這是一首宣傳科普知識的抒情詩.詩人以優美的語言,神奇的意境,熱情洋溢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化石,為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觀,讓我們了解了那些已經滅絕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風采.詩歌構思巧妙,語言優美,意境奇麗,很有特色.
詩歌開篇,詩人用一組設問句組成的排比句,從個體到整體,由魚兒,鳥兒,樹兒推及到整個世界,發出一連串有趣的詰向,激發讀者的情思,激活讀者的思維,引導我們去思索探究億萬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礎上,作者十分機智地再用一設問擬人句:"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激情滿懷,巧妙扣題,總領全詩.一個"沉睡",一個"長眠",一個"蘇醒",使詩歌上下呼應,環環相扣;一個"請"字,極富人情味,使詩歌情趣盎然.
接著,詩人用了四節詩,大肆鋪陳,吟詠化石,盛贊化石的功勞,為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為我們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們的"思緒引向遠古",為我們描繪"生物進化的圖畫",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進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著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的過程中,是化石,"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保存了"生命的檔案";是化石,使我們得以復原恐龍,猛獁,讓我們彷彿看見了它們的"引頸長吼";是化石,使我們得以重現遠古的林木,一睹它們"蔥蘢,幽雅"的風姿.然後,詩人以一"啊"字領起,用第二人稱親昵地直抒胸臆,議論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贊大自然這位"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詩歌寫得美麗而深情.由於大量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詩歌精美而靈動."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詩眼,詩人在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又弘揚了唯物主義的進化論的真理,詩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後,詩人專門用了一節詩照應第二節,巧妙作答,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之美.結尾句"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不只是對第二節詩詩意的重申與反復,而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總結全詩,有力收束.讀罷上文,化石講述的故事難道不"令人神往,驚訝" 詩人在這樣的抒情議論中收束全詩,不但獨具匠心,而且強化了主旨.
詩歌向我們講述了化石保存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神話世界,盛贊了化石,宣傳了生物進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學知識,又頗具唯物主義精神,給人深深地教育和啟迪,直是難能可貴啊!
《化石吟》的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張鋒的科學詩《化石吟》.
首先,我對本課內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新課標在這一單元中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化石吟》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科學家通過它,能給我們展示出億萬年前地球上的奇異畫面.化石功不可沒,科學真是神奇,科學家更是偉大.
學習這一課時,為了准確理解課文內容,有必要聯系生物學的內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魚類的進化,鳥類的進化,兩棲類的進化,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講解過多,不能上成生物課.
課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的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愛科學,愛文學的熱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幽雅,海枯石
爛,日轉星移"等詞語.
2)了解化石展現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標: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
照應的結構特點.
2)學習快速閱讀,篩選,概括要點的閱讀方法.
德育目標:認識到科學的美,培養對生物世界的興趣和對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二關於教法:為此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朗讀法: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里行間流露出贊嘆之情.非誦讀不能體會其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2,聯想想像法:億萬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記錄,科學家據此復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學生根據詩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繪出想像中的遠古世界,並以優美的語言,有條理的思維描畫一翻,這對於鍛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3,討論點撥法: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三, 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預計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投影展示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展示古生物圖片,完成知識目標二.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認識詩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聯想想像,描畫化石所呈現出來的奇幻圖畫.
第二課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探究詩歌的內容.
查找資料,寫一篇介紹恐龍的短文,提倡用詩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課時為例,說一下具體的課堂實施
五,教學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預習:1)劃出自己認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會讀會寫.
2)熟悉課文.
二)精心設計導語: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或看到介紹古生物的畫冊,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輝煌的遠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三)投影儀展示准備的字詞,完成知識目標一,檢查掌握情況.
投影電腦中的關於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教師范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然後指學生朗讀.
(注意保護學生的熱情,多發現朗讀時的優點,給予鼓勵.至於他們的不足,課外私下交流.)
提出問題:找出詩中哪兩節結構相近 它們在內容上,在全文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五)詩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說包括了海,陸,空全方位立體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們通過時光機器,分成幾個探險小組,漫遊到了那個世界,你看到的應該會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下面我們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想像合理,奇異,描繪的優美動人.(採用分組討論,提出要求:各組推舉一名代表,集中表達本組意見,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帶頭鼓掌,為他們的表現.)
六)總結: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餘,我想,如何盡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後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
板書設計:
化石吟
科學詩
首尾圓合 1-2節 :問句引發想像
收放自如 3-6節:主體具體抒寫遐思內容
7節:回應
化石吟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會贊頌之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聯想和想像,理解本詩內容.
③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准備
教師利用網路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指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或向科學老師請教,了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准備.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法,學法分析
本詩教學方法適合採用誦讀與質疑相結合的方法.本詩是一首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的科學抒情詩,在教學本文時,要聯系生物學的內容,讓學生理解詩中所寫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反復誦讀,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同時,通過誦讀,讓學生搜尋自己腦中的疑惑點,經過師生共同研討解決,從而深入理解本詩的內涵,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愛文學,愛科學的熱情.
教學設計
一,精心導入
1,用音樂導入.播放音樂《木魚石的傳說》,教師解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 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 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 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並析題:解釋"什麼是化石".並播放化石圖片,教師進行解說.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上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大多數化石是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莖的化石,動物的牙齒,貝殼,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則是生物體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內容
1,本詩題目中的"吟"字有何含義,那麼贊頌什麼呢 請聽課文錄音,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贊頌科學的神奇.)
2,學生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請找出有關段落,並給詩歌分層,概括大意.
(詩歌在結構上是"總一分一總";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並板書: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三,自主探究
1,學生齊讀3—6節,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也可說說在讀詩過程中碰到的困惑之處.
問題組例舉: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c.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d."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 你是怎樣理解的
("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2,教師提問:說說詩中第1節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排比的修辭,通過連續的四個問句,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奏感,也表現了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開啟了讀者想像與聯想的閥門.)
3,學生再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了(播放古生物重現圖片),思考:同學們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
2. 根據你所知道的或能設計出的科學技術,談談讓滅絕的物種重生的方法.
3,你學了這首詩後,有何感想 (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贊美之情.)
(板書: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五,布置作業
1,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2,熟讀課文.
附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化石吟
【本課重點】
《化石吟》是科學詩,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許多物種相繼滅絕,但化石保留了下來,是生命之軀曾經存在的明證.同時它又是抒情詩,通過贊美化石從而贊嘆大自然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基礎練習】
1.解釋詞語.
(1)腐朽:
(2)化為烏有:
(3)潛行:
(4)海枯石爛:
(5)蔥蘢:
(6)嘆服:
2.改正成語中的錯別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勞( ) 故技重演( ) 針貶時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畫( )
3.給下列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生之靈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
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4.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閱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 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的思想感情
【拓展閱讀】
1.閱讀詩節,回答問題.
人造衛星又回答:
對了,我正想告訴你,
我靠神目——遙感技術,
發現了隱藏的古城廢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瑪雅城兩座;
兩座古城裡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態的石頭建築.
這永不消逝的廢墟呀,
它的考古價值堪稱瑰寶驪珠:
顯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間,
古代瑪雅文化的繁榮畫圖!
(1)這是人造衛星對地球說的一番話,詩歌採用 的手法寫出了人造衛星的 技術在 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從古代的遺跡來了解當時的歷史,考古的價值就在這里.請你查閱資料,舉出實例來證明這一點.
2.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帕特·萊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個偏僻地方,發掘出一具約12米長,約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龍骨骼化石. 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龍骨骼化石. 據此,科學家就能著手解開霸王龍的一些懸而未決之謎.
通常,體長12米,體重達3000千克,並長有17.7厘米長,剃刀般鋒利牙齒的霸王龍,如果不歸入食肉動物范圍,令人難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學家認為,霸王龍短得可憐的前肢(在4.5米長的軀幹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長),以及這蹣跚的步伐,緩慢的移動速度,使得它們不可能對小動物發起突然襲擊.他們深信,霸王龍的食物是以死亡動物為主的.
為了研究霸王龍的奔跑能力,科學家對所發掘的霸王龍腿骨,骨盆,趾骨進行生物力學分析.他們測定了霸王龍化石上左前肢二頭肌腱附著的痕跡,根據骨的大小和肌腱附著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計算出霸王龍的每側前肢可以抓得住約545千克的重量,這足以應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動物絕對不會長有能發揮如此強大力量的前肢.此外,過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獵物時,也許還可藉助於胸脯的重量,不讓獵物逃走.
(1)填入中橫線上的句子,表述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時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這是最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這是至今最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對霸王龍,科學研究者有兩種不同看法.第一種認為是食腐動物,其根據是:① ,② ,第二種認為是食肉動物,其根據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獵物時可藉助胸脯重量.你傾向於第 種看法.
3.泥盆紀晚期的某些肉鰭魚類很可能曾經受到過極度乾旱的威脅,迫使它們設法尋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繼續生存下去,這就使它們不得不先爬上乾旱的陸地,結果,有些肉鰭魚類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繼續過它們的魚類生活;大多數探險者很可能悲慘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數那些在陸地上學會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個體及其後代們,它們從此開創了全新的陸地生存空間,擺脫了水域對脊椎動物的限制,為向更高級的進化方向前進奠定了基礎.
假設你是第一條從水中爬上岸的魚,請展開你豐富的想像,試以第一人稱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
【火眼金睛】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1)"最早的魚兒怎麼沒下巴 最早的鳥兒怎麼嘴長牙 "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引出下文.( )
(2)"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化石中隱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
(3)"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運用擬人的手法,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
精析:這幾個判斷題考察的是對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兩個問句不是設問,因為設問是自問自答,而這兩個問句只問而沒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歷程的痕跡比作條條皺紋,把化石比擬為人的臉.所以是√.(3)句中運用擬人的手法是對的,但是並沒有說明人類對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說明人們剛剛挖掘出化石,開始了解他,所以是×.
【學習預報】
1.自主探究.
(1)設計表格,准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要求簡潔明了.
(2)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雲和雲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3)搜集積累有關雲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
第四單元
16. 化石吟
【基礎練習】
1.(1)物質由於長時期的風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壞.(2)變得虛幻,不存在.
(3)在水面以下行動或秘密行走.
(4)直到海水枯乾,石頭粉碎,形容經歷很長的時間.
(5)青翠茂盛.
(6)稱贊而且佩服.
2.勢 揚 享 待 伎 砭 衷 化
3.肉體 / 雖 / 早已腐朽 / 化為烏有,
生之靈火 / 卻 / 悄然潛行 / 在地下.
黑色的軀殼 / 裹藏著 / 生命的 / 信息,
為歷史 / 留下 / 一本 / 珍貴的 / 密碼.
4.略.
【拓展閱讀】
1.(1)擬人化 遙感 考古 (2)略.
2.(1)D
(2)①前肢短得可憐.②步伐蹣跚,移動速度緩慢.①前肢力量足以應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3.略.
Ⅶ 初中一年級語文上冊課文《化石吟》後面習題
寫一篇關於化石的短文
Ⅷ 網上哪裡有初中課程視頻講課
北京四中網校復www.etiantian.com.初中生要花制上二千才會有很豐富的學習內容哦。你可以上網查詢你所在地的分校電話。我朋友的女兒就是通過這個網在學習,現在都不用請家教了
Ⅸ 初中語文所有課本啊
我是初一的,只能告訴你初一的!第一單元2.走一步,再走一步4.紫藤蘿瀑布5.童趣內第二單元6.理想10.《論容語》十則第三單元11.春12.濟南的冬天15.古代詩歌四首第四單元16.化石吟17.看雲識天氣第五單元21.風箏22.羚羊木雕25.《世說新語》兩則第六單元26.皇帝的新裝27.郭沫若詩兩首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Ⅹ 七年級語文課本中第16課化石重現了怎樣的世界
(A)最簡單的生物應該在地質年代表的最底層、最古老的岩石里發現,當我們穿過不同的岩層走向近代時,就應該看到生物機體變得越來越復雜。
(B)化石連接環應該被發現,它們是今天廣泛存在的聯結者,如魚和象之間的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之中間狀態。而且,當我們來到近代岩層,就會發現類人猿的清楚證據。
(C)當然,我們也希望發現岩層正如地質年代表所安排的順序:年代越久遠的在最底層,年代越近則越在上層。
化石和聖經記載
現在,讓我們再假設聖經關於地球早年歷史的記載是真實的描寫,那會在化石里發現什麼呢?欲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聖經所記載的地球早年發生的事。
聖經創世記第一章告訴我們:首先,上帝創造了地球及覆蓋其上的水;然後,他創造了白天與黑夜,並將水分為上下。這時,水仍然覆蓋著地球,但已經有了天空和穹蒼,還可能有大氣層之上的另一層水與蒸汽的天幕。這一層對調節地球的氣候起著極大作用:它能阻擋由太陽發出的灼熱的光線,當光線由地球反射回來時,它又能捕獲它們。因此,地球表面才會有均衡溫暖的氣候,而沒有冷熱的極度起伏。
上帝創造了水蒸汽天幕,便將地球上的積水聚攏,露出地面,總而言之,就有了海與大陸。然後,上帝創造了植物、太陽與月亮、動物、最後是人。後來,人類墮落,日漸邪惡,上帝就用可怕的洪水審判他們。這次洪水淹沒了整個地球,淹死了居住其上的人類和其它一切生物,只有與挪亞一起在方舟里的生物才得倖免。
如果這記載可靠,那麼,化石的情況應該怎樣呢?
(a)當然,動物化石首先得表明是死於洪水。如果這么大批的生物突然被消滅,就會在大量遺骸上找到其突然死亡的印記。
(b)我們能找到那些動物或多或少曾在地球上生存過的證據,或者地球上由於水氣覆蓋層的作用,曾經是持續的亞熱帶氣候的證據,這不足為怪。
(c)我們會期待洪水留下一層厚厚的沉積物(這是洪水之後常有的後果),後來,這巨大的沉積物硬化,形成今天覆蓋地球大部分的層積岩。這就是關於岩石的解釋。
(d)既然洪水可能伴著潮汐,我們就能看到由一次次浪潮帶來的一層層淤積物,許多地方這些淤積物顯得混亂不清,總歸為大洪水混亂的特徵所造成。
另一可能是大洪水後的一些其他災害使化石沉著。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化石究竟在各個方面表明了什麼?它支持了進化論?還是證實了聖經的記載?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檢驗這化石提供的證據。
⑴循序漸進嗎?
化石通過岩層提供了生物由低級到高級演化的證據嗎?如果進化論是真理,答案應是肯定的。事實上,在進化論者所謂寒武紀地層里,大量的不同種類的動物化石突然出現了;而在下一層,所謂前寒武紀里,卻沒有找到任何化石。(在澳洲南部的埃地加拉(Ediacara),前寒武紀岩石中找到數組軟體生物,但是最近的工作使人對此概念產生疑問,認為那些可能是寒武紀組的直屬祖先)。這很叫進化論者發窘。在寒武紀岩層里的化石,也並沒有表現出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的演化史。相反,大部分至今還生活在地球上的每個大類生物的化石卻突然出現,而且,它們也並不是其中最簡單的,不復雜的種類。比如,大批今天已絕種的三葉蟲化石,與今天還存在的蟲刺蛄和龍蝦同種,其化石有長達四十五厘米的,而且,其生理結構是同種中最復雜的。
另一種需要提到的是,在寒武紀岩層里並沒有發現多少最簡單生物的化石。比如,原生物(protozoa)就始終沒有找到,只在上層岩石里發現。進化論說所有復雜的動物最初都是由原生物進化而來,但是在最古老的岩層里卻不見原生物,只見成千上萬的更復雜的生物!
人們常常援引馬的進化作為循序漸進的例子。據說在始新紀的岩層中發現了一種叫做始祖馬的小種四蹄獸化石,於是,進化論者就宣稱它是現代馬的祖先,說什麼它的特徵與現代馬相符,表示了一種進化形式。然而,事實卻並非支持這些觀點,由於以下原因,我們還不能肯定始祖馬就是現在馬的祖先。
(a)馬的化石並沒有在岩層里發現,相反,始祖馬的骨頭卻常常在地球表面找到。
(b)有人解釋說,始祖馬的體形比現在馬小,可見它是逐漸由小到大,進化到現在馬的。這種說法顯然沒有道理,因為今天存在的馬種仍有大小之分。
(c)始祖馬和現代馬都同樣有十八對肋骨,而人們認為是中間形態的一種馬(0rohippus)有十五對肋骨,同時另一種中間形態(Pliohippus)卻有十九對肋骨。
(d)始祖馬的骨骼結構與現代的蹄兔相當類似,這一點並沒有被人們完全認識到。一些科學家相信,始祖馬與馬毫無聯系,它可能是蹄兔的變種。
總之,化石證據並不能說明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理論;相反,許多高級動物卻突然出現在岩石里,這正與聖經的記載相吻合。
近年來,進化論陣營內曾出現分裂,由於上述原因,一些進化論者再也不為「逐漸發展」而辯護,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提出了「均衡突破」,其內容是:進化是發生在短促的劇變中,而後有一段穩定期,此時很少有變化。我們必須察覺到,這個理論的提出,是企圖解釋岩石中逐漸進化證據的缺環,並非有真正的證據。那些曾保持「均衡突破」觀點的人也發現,解釋這突然劇變的快速進化的發展是很難的。
⑵世界性洪水存在嗎?
有化石證據證實世界性洪水嗎?是的,有。概括起來,可以表述如下:它們常常與同類聚集在一起,出現在巨大的「墓地」里。還發現許多生物遺體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煤田與油田,其規模巨大的驚人!這些進化論者是很難解釋的,因為他們的理論大多是建立在古今一致論學說上,認為地質從未被巨大的災變所更改過。但是,今天有什麼過程能夠製造這樣的結果呢?這些證據只能堅實的證明全球性洪災的存在。現在,讓我們在細部上分類考察這些化石。
(a)化石墓地
我們在地球上每個地區都能找到動物柔軟部分腐殖質和骨頭化石,而只有它們被迅速埋葬才會出現這種化石現象。如果它們留在地面或漂浮在水面上就會很快腐爛或被別的動物吃掉;如果葬在合適的土壤里,也會慢慢腐爛,只留下骨頭或骨頭的模印。
有人說,動物死亡後立即被埋葬在層積岩里就會形成化石,這一點被普遍承認是最好的和最可能的解釋。但是,這種過程如果發生在今天真不可思議;要形成這么大片大片的化石需要多麼遼闊的層積岩啊!比如,魚在今天就不是形成化石的合適候選人,通常一條魚死後,數小時之內就被別的魚吃掉了。然而,在層積岩里卻常常發現化石魚,大群大群的化石魚覆蓋了許多地方,其數量得以億萬計!而且,可以看出,它們還保持著痛苦掙扎的神態,並無食腐動物襲擊的印記。
恐龍化石也是這樣,保持著遭受突然的死的恐怖印記。一個進化論者寫道:「許多完整的鴨嘴恐龍骨架化石被挖掘,它們還保持著游水姿勢,頭往後擺,彷彿要擺脫死亡的痛苦。」這些動物並非水族,無疑是猝死於水裡的。為什麼?這個問題對於進化論者來說,是要絞盡腦汁編造理由來解釋的;在聖經里卻能輕而易舉地找到答案。
還有一個化石墓地在美國馬里蘭省的坎伯蘭化石洞(Cumberland Bone Cave)。在這洞里,有不同氣候和產地的爬行動物和鳥類化石。在西西里(Sicily),河馬骨化石如此之豐富,人們掘它作為木炭之用。如果不是篇幅有限,我們還可以引證更多的化石墓地。然而,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沒有發現有這種墓地:是近年死亡的動物化石。古今一致論既不能解釋億萬只動物同時突然死亡的原因,也不能解釋它們死後在層積物里迅速被葬的原因。這些,聖經洪水說卻能給予解釋。
(b)規模巨大的煤田和油田
煤和油都是生物的遺留物。煤是植物經過壓力與溫度作用形成的,它在每個地層結構,地球上每一個地方,甚至在南極洲都能找到。要形成這么寬這么厚的煤層,需要堆積多少植物啊!其數量大得幾乎難以想像。古今一致論試圖用樹的自然死亡與腐爛來解釋煤的存在,提出以下假設:最先是煤泥沼,然後在壓力的作用下,逐漸地轉變為煤。這種假設不難推翻。然而,還沒有發現有如此大的沼澤和濕地,能夠容納足以形成一個大煤層的泥煤。事實上,只要客觀的考察煤層,就完全有理由假設,植物堆積層是被水沖進一個地方的。許多煤田,包括巨大數量的煤的支撐層之間楔有別的物質層,這並非煤層,常常發現被水浸泡過。那麼,為什麼煤層不是在同樣情況下被水浸泡並產生於水呢?舒文(Joachim S.Leven)提出一個創造論者關於煤形成和現今仍未知的漂浮森林觀點。
古今一致論者常常宣稱煤和石油的形成需要上百萬年。但是,在實驗室里,用有機物生產石油只需要二十分鍾。同樣,由木材到煤也只要很短的時間。
(c)多層化石體
大量的動物、植物,特別是樹乾的化石延伸了好幾個岩層,常常是六米或者更寬。它們顯然是很迅速地被埋葬的,因為其頂部與下部的存貯狀態完全一樣,這必須是數層的層積岩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浸泡才能形成的。進化論者宣稱,不同的岩層是在億萬年時間里一層一層地逐步形成的。如此說來,這些化石的存在又作何解釋呢?同樣,古今一致論也不能解釋如此巨大數量的化石的存在,只有世界大洪水的學說才能解釋。
(d)西伯利亞的冰凍獸體
沿北西伯利亞海岸到阿拉斯加,大約埋葬了五百萬只猛獁。在這個地區的一萬個島上,泥土裡摻和著沙、冰和相當數量的猛獁骨,看起來猛獁是這里的主人。這里那裡,猛獁或被窖在冰里,或被冰凍在層積岩里,冷藏效果極佳,今天,解凍之後的猛獁肉還可以來飼養狗。
顯然,這些猛獁是猝然死去的,因為它們的胃口和口中的食物還沒有來得及咀嚼和消化,它們口裡還有青草、風信子、毛莨、蓑草和野豆。只有幾個整體的猛獁保留下來,而其他多數都被撕成塊片。
除了猛獁,在西伯利亞冰里還發現埋藏著羊、駱駝、犀牛、野牛、家牛、馬、獅子和相當數量的其他動物。這一切,給我們呈現了一幅席捲億萬只動物的大災難的圖景,只有大災難洪水才能埋葬所有這些動物,今天的任何運動都不能與之相比。
進化論者有如此眾多的化石支配,完全應該為其理論積聚令人信服的證據,我們特別希望他們很順利的找到兩大類動物之間的過渡環節化石:比如非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之間,以及脊椎動物里的魚類與兩棲類之間,兩棲類與爬行類之間,哺乳類與鳥類之間的中間環節。
⑶化石之鏈?
化石之鏈存在嗎?
一九六七年,布洛威(A.Brouwer)在他的一本論及進化論的書中陳述道:「上世紀,古生物學研究面臨的最有力的否定理由之一,是生物進化鏈上過渡形式的缺乏。」他說,在達爾文時代或許還有理由可講,可是「迄今已發現大量物種的化石,幾乎所有的中間環節都缺少了,這又如何解釋呢?」他坦率的承認:一般來講,化石之鏈並不存在。
然而,多年來,一兩種化石被作為完善「失去的環節」而誇耀,這值得我們認真考察一下。順便強調一下,這里所說的一兩種化石,並非指包括一兩個種類的許多化石,僅僅是一兩種而已。其中,大概要以始祖鳥最著名了,它被稱為爬行動物與鳥類的中間環節。人們發現了五具始祖鳥化石,都是在德國同一地方發現的。雖然,人們宣稱它在骨骼上許多地方都象爬行動物,但它已具有美麗而發育完滿的羽毛。再說,要從骨骼上來區分爬行動物和鳥類是非常困難的,事實上,始祖鳥許多被說成是爬行類特徵的東西,在各種鳥類身上也能找到。比如,始祖鳥的胸骨是平坦的,這被認為是爬行類的特徵,然而,完全正常的,包括鴕鳥和鴯鶓等類的鳥也有這種胸骨。(現代的專家主張,這種原來認為是胸骨的組織,實際上是由脊椎組成)。始祖鳥的爪子長在翅上,也被用作爬行類的證明,但是,一些幼鳥(包括鴕鳥)也是如此。
關於始祖鳥的骨骼,進化論者之間進行了許多爭論,就算我們假設它象進化論者所宣稱的,是真正的爬行類,但是,它具有發育如此完全的羽毛,又作何解釋呢?這樣一種羽毛已非常復雜精緻。進化論假設這羽毛僅僅是爬行動物磨得毛邊的鱗而已,但是,始祖鳥的羽毛與鱗完全是兩回事,它們已是發育完全而又顯得復雜的羽毛了。如果始祖鳥具有完備的爬行動物的骨骼,為什麼又不可以具有完備的鳥類羽毛呢?
一半是鱗,一半是鳥毛,真不可思議!如果有的話,那正是我們所期待發現的動物進化中間環節。然而,我們還沒有找到類似鱗與羽毛中間形式的化石。事實上,不少科學家都相信,那五隻始祖鳥化石是真正的鳥類。今天,在亞馬遜河谷生活著一種叫做「活珍」(Hoactzin)的鳥,在許多重要方面都象始祖鳥。
除了始祖鳥,再沒有發現別的各類動物之間過渡中介的有說服力的化石了。這里,我並沒有忘記有人精心編造的「人猿」,問題是這些化石證據並不能證明什麼,因為總共不過一掬骨頭和牙齒而已。甚至這些都不一定完好,我們還能希望它們告訴什麼呢?
人猿理論的熱烈支持者柯尼瓦德教授(G.Von Koenigswald)在他的《會見史前人》(「Meeting Prehistoric Man」)中寫道:「僅僅從骨架上研究,是不容易比較區分人與人猿的,實際上,人猿與我們的骨架差異僅僅是數量上的。頭蓋骨和牙齒數量都一樣,只是手和腳的結構的長短不同。山裡大猩猩的腳被證明與人類的腳相似極了,注意到這一點是很有價值的,……所以,唯一的區分特徵就只剩下腦容量了。」
因為人的腦量相差非常大,這使「唯一的區分特徵」也成了問題。然而,還是讓我們考察一下吧:人們通常承認,猿腦量很少超過600c.c.的,而人腦量卻從1000c.c.到2000c.c.不等。以此衡量,便立刻得知所謂南非南方猿人(Southern ape-man of South Africa)實際上是猿,因為它的一個腦蓋骨腦容量只有482c.c.(其餘的頭蓋骨狀態太糟,已不能測量),比黑猩猩的腦量還少!同樣,尼德薩人(Neanderthal Man)就應該叫超人了,因為它的可估計的腦容量平均數大於現在人的平均值,由於這一點及其他原因,現在科學家們承認他是真正的人了。北京人也是真正的人,因為他的頭蓋骨容量已達到1300c.c.;而且,還在同一地方發現一些工具,及廣泛使用火的遺跡。
關於猿人的報道,這里沒有時間作進一步細致的考證了,但它確實是投機和欺騙多於事實。下面這個爪哇人(Java Man)的事例足以說明之:
爪哇人被認為是猿人,其基本證據僅僅只有一根腿骨、三顆牙齒和一部分頭蓋骨。腿骨象是人的,而頭骨卻象是類人猿。但是這兩部分化石是在同一水平的岩石上相距十四米(四十五英尺)的地方發現的,現場也有真正的人頭骨,而後一部分事實被隱藏了許多年。這些化石的發現者都波士(Dubois)於其晚年才宣布它們並非猿人的遺骨,而更象是一隻巨大的長臂猿的骨骼。然而,進化論者拒絕接受他所說的,於是,建立在荒謬可笑並少得可憐的證據上的爪哇人,被拼湊起來,作為確實存在過的生物出現在教科書里。
一個更摩登,同樣符合「由願望生想像」的例子。在東非洲的拉多里(Laetoli),里奇(Leakey)發現了足跡。在一九七九年四月份《國家地理雜志》描寫說:這些「類人猿的足跡,由至少三百六十萬年前開始直立行走時遺留下來的」。與這些類人猿足跡發現的同時,也發現了象、珠雞、麒麟、野兔和鴕鳥。在這篇雜志中,里奇作出了一些很明顯的敘述,在第四四六頁中她說:「我們發現類人的足跡,它十分似現代人的足跡」,並且在三五三頁中說:「這類人足跡樣式和我們的足跡簡直一樣。」換言之,她曾發現人類足跡,完全可能是由現在造成的,除了它們比現在平均足跡略小一點。作為一個進化論者,她解釋這些足跡是屬於「類人」的;一個進化論者也可能同樣解釋它是屬於一個普通人的足跡。
⑷巨型動物
幾乎所有現存的動物,我們都能在化石里找到它們的具體形式。在爬行動物里,有龐大的恐龍和海龜。哺乳動物一般都比現在的同類大一倍,比如熊、駱駝、豹、豬、犀牛、象、虎和狼都能在化石里找到巨體形式。鳥和昆蟲的巨體化石也不乏其例,比如已經發現翼展闊五十至七十厘米的蜻蜓。按照進化論觀點,動物由簡單進化到復雜,同時,體積也增大。如此多的巨體化石的存在符合聖經的記載,卻令進化論者無言以對,他們總是近可能地忽略這個問題。然而,恐龍的巨大形體卻不容進化論者忽視。他們常常這樣解釋:因為恐龍生活的年代,地球大部分處於溫暖適宜的氣候,這種氣候有利於體溫控制,使巨體動物的生存成為可能。因為動物是通過身體表層吸收和釋放熱的,而動物越大,與體積相對而言,其表面積越小,調節體溫就更困難。因此,恐龍通過皮膚吸收和釋放熱量,比起它碩大的身體內部所保持的巨大熱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巨大的恐龍能在溫暖而無起伏的氣溫里愜意的生存。但現在卻不能夠,因為今天即使在熱帶地區,日夜之間的氣溫差異也是很大的。
進化論者舉出許多別的事實來支持這個全球溫暖氣候論。比如,在極地發現熱帶動物化石,而這點與聖經記載正吻合。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地球最初被創造時,在大氣層上面有一層水蒸汽天幕,以便保持太陽傳來的熱度,使整個地球形成一個均衡而溫暖的氣候。後來,上帝用洪水制裁世界,可能這個水蒸汽天幕破壞了,洪水之後,地球上出現了冷熱兩極的氣候。
⑸絕種問題
為什麼有的獸類會絕跡、比如恐龍,彷彿它們被突然而干凈地被滅絕?恐龍以外,還有其他一些動物,比如三葉蟲(trilobites)。一次又一次地從化石中發現的完善、健全而強壯的物種突然絕跡,進化論者不得不承認這使他們迷惑不解。然而,這對於聖經卻是很容易解釋的:這是洪水的結果,除了方舟上的生物,一切都被淹死了。但是,洪水之後,方舟上的這些生物為何不能延續呢?原因之一也許是由於它們不適應新的氣候環境。比如恐龍是冷血動物,只能順應環境,而不能自我調節體溫,需要穩定的氣溫,然而,洪水之後,氣溫變化很大,這樣,恐龍便在惡劣的環境中不再倖存了。進化論者只是假設恐龍的絕跡與氣候的突然變化不無關系,但是他們卻不能解釋是什麼造成這種變化。
最後一點,地球表層的四分之三由曾經泡在水裡造成層積的岩石組成。其餘四分之一的岩層也大部分經歷過火山爆發而形成(注二)。這么多層積岩的存在(甚至大山峰頂也有層積岩),顯然與地球曾經完全被水覆蓋的觀點一致。
本節開頭我們談到了化石應該對進化論和聖經的真實性作出證明,我們並從六個方面證實了化石符合聖經的記載,現摘要如下:
1.岩層里沒有找到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的化石依據,進化理論沒有得到證明。
2.大規模化石墓場的證據的發現,證實了世界性洪水,也證實了聖經記載的真實性。
3.可靠的生物進化中間環節沒有發現,進化論無從證明。
4.發掘出的巨體動物化石正吻合了聖經的記載。
5.某些動物的突然絕跡給洪水發生過的事實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再次強調了聖經記載的准確性。
6.地質年代完全不必用進化和古今一致論來解釋,代之而起,創造者用大災難解釋是十分有效果的。
附註:
1.一種從來沒有得到證實卻得以流行的理論認為,大陸之間相對的位置發生了變化,地球最外層分裂為大約十二塊的漂移板塊,這種漂移會使大陸像傳送帶上的行李一樣,可以送到任何地方。如果這種過程真會發生,但大規模的移動,比如地球的某一部分某天會帶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卻是不可能的。
2.火成岩是由熔解狀態而變成凝固形式的,這些可以在地下形成,也可以由火山熔岩流出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