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常見的古詩修辭

高中語文常見的古詩修辭

發布時間:2021-02-05 19:28:11

㈠ 修辭手法 高中古詩文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比擬:生動形象,印象鮮明。借代:以簡代回繁,以實代虛,答形象突出,特點鮮明。誇張:突出本質和特徵,語言生動,情感豐富。對偶:均衡美,表現力強,音韻美。排比:加強語氣內容和感情。設問、反問:加強語氣,增強效果。
補充:
古詩文沒有設問

㈡ 高考語文古詩幾種修辭手法及作用

詩歌鑒賞題中考查的修辭手法常見的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襯托、對偶、頂真、雙關、通感等。

㈢ 古詩詞常用修辭手法

古詩詞中的常見修辭手法

詩歌鑒賞題中考查的修辭手法常見的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襯托、對偶、頂真、雙關、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另一事物,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較喻等。運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徵,使表達更加生動鮮明,化深奧抽象為淺顯具體。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劉攽《雨後池上》),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了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
二、擬人。
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運用擬人可以使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生動。如「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寫出了詩人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趙善慶《[中呂]山坡羊•燕子》),詩人把燕子趨熱避寒想像成搬運寒熱,讓燕子帶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詩人怕花睡去,所以點燃蠟燭來照,以花比人,極富雅趣。
三、誇張。
誇張就是為達到某種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運用誇張,可以揭示本質,烘托氣氛,增強聯想。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
四、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王昌齡《從軍行》),詩人截取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琵琶盡可以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感情內容,所以說「新」與「舊」的對比更能顯示出聽者深重的別情邊愁,這是任何歡樂的新曲都無法排遣的。「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徐蘭《出關》),詩人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對比鮮明。「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徵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
五、襯托。
襯托是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寫與之有關聯的事物作為陪襯的修辭。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反襯一般又包括動襯靜、聲襯寂、樂襯哀。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李白《聽蜀僧浚彈琴》),第四聯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和詩人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襯託了琴聲的魅力。「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蘇軾《阮郎歸•初夏》),尾句以棋聲襯託了周圍環境的幽靜閑雅。「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陳維崧《醉落魄•詠鷹》),詩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襯託了鷹的形象。
六、頂真。
就是用句末的詞語作下一句的開頭的詞語的修辭。頂真的作用是回環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牆;過宮牆,繞迴廊;繞迴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蛩;泣寒蛩,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馬致遠《漢宮秋》),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對仗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結合。頂真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七、雙關。
就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的修辭,有諧音雙關和語意雙關兩種。如「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涼」字意義雙關,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凄涼。詩人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覺,是把人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通過比喻或形容溝通起來的修辭。如「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郎士元《聽鄰家吹笙》),詩人用通感的修辭寫了尋訪不得之後的想像,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和歡快。

㈣ 高中古詩文修辭手法有哪些

1 比喻 基本詩里用到 像 如 是 這類的詞 就很可能是比喻了: 「我所熱愛的你——就像惡魔身邊的精靈!」
2 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大或縮小.用來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寧願顛覆整個世界,我只想擺正你的倒影.」 明顯我沒那個能力,但是加強了渲染力.
3 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性格總讓人捉摸不定,而我卻心甘情願地 墜入這片優美的沼澤之地.」 把抽象的性格用沼澤地的神秘和優美表現出來.
4 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世界上最美好的,我都想獻給同樣美好的你.就像我在月桂樹下的起誓」我覺得你美好 於是覺得世上的東西都是美好的.
5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我喜歡年輕時的你, 可我更愛你被歲月摧殘的美麗.」年輕的女子姣好的面容和 歲月摧殘後的 面容 形成強烈對比
6 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我喜歡年輕時的你, 可我更愛你被歲月摧殘的美麗.」這句話出自瑪格麗特 杜拉斯的《情人》 我稍作了修改 更押韻一點

7 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開頭我只寫了 冬天和秋天 兩段 如果再加上一個春天 或者夏天 就構成了排比
8 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同樣是開頭兩段 基本算是對偶了
9 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秋天 花謝 風搖曳 來不及告別這個世界」 花是不會跟世界告別的 當做人寫了
10 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1 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與你相遇的季節是夏天 我們的背影被鍍金在那條長街」 用 夏天 長街 概括了所有我和她相遇的所有時間和地點
其餘的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僅說下定義和作用
12 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13 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14 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15 聯想: 看到某事物,從而聯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像.
16 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作用: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7 頂真: 頂真也作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18 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19 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
20 呼告: 寫文章時,對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跟他(它)說起話來,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呼告.

㈤ 高中古詩文修辭手法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

語文修辭手法名稱列舉如下:
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比擬(又名比體),襯托(分正襯、反襯),頂真(又名聯珠、頂針),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反復,反問,反語,仿詞;呼告,互體,互文,回環,借代,設問,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誇張,雙關,用典,諧音,象徵,委婉(又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

常用修辭作用特點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間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類別) 甲像乙(特點) 出現(主體)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比喻詞)出現(喻體)曉明跑的如離弦的箭。(例句)
暗喻(類別) 甲是乙(特點) 出現(主體) 是、成為(比喻詞)出現(喻體)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例句)
借喻(類別) 甲代乙(特點) 不出現(主體) 無(比喻詞) 出現(喻體)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例句)
例句: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老舍《濟南的冬天》
2.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一擬人:
把物當作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 朱自清
二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荷花澱》孫犁)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大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1)擴大誇張: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例句: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2)縮小誇張: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3)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例句: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7.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 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10.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 ——《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11.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2.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 臧克家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13.聯想:
看到某事物,從而聯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像。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著了火。
14.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此外有:「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15.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作用: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諧音雙關。
例如:「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楊」實際上是指楊開慧,「柳」實際上是指柳直荀)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絲」即「思」的意思,以此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
(2).語音雙關。
是一種根據詞的多義條件而故意導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在歇後語中經常出現。
例如: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老太太抹口紅——給你點顏色瞧瞧
16.頂真:
頂真也作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來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兩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恆地在燃燒。
夢想是翅,飛翔永恆藍天。
夢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夢想是海,還是小船悠悠。
夢想是船,海上乘風破浪。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17.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主人下馬客上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於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2)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3)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弔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4)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凶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裡,到處叫嚷喧嘩,到處騷擾百姓。」這里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好壞而歡欣悲傷。」
18.回環:
可以正讀,也可以倒讀,但是都流利,不會不通順!
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19.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牛希濟《生查子》)
上面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露從今夜起才特別慘白,月是故鄉的才格外明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動盪,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於公元前 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凄冷荒漠的邊塞小城裡,詩人將思念故鄉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的情緒, 使事人一體,從而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
例②中兩句詩的意思是:感嘆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鳥叫是自然界的現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 用移情修辭手法,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
例③ 說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 ;例④說月亮發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別時變圓;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將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移情和移就的區別是:移情是將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的事物上,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觀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能夠更集中地表達強烈感情;移就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就把原屬於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辭語移來屬於乙事物,是一種詞語活用的修辭手法。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後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擬人的區別是:前者是
例子(3): 秋,聽說你已來到。「移人情及事物」;後者是「將物當作人來寫」。
20.呼告:
寫文章時,對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跟他(它)說起話來,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呼告。運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強感染力。
例子(1):碩鼠!碩鼠! 無食我黍。 ——《詩經.碩鼠》
例子(2):天啊!為什麼你要這樣對我

㈥ 語文古詩詞鑒賞常見修辭手法有哪些,例如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等特點

高考抄語文復習系列—古典襲詩詞藝術手法賞析36法
1、直抒胸臆
2、融情於景
3、托物言志
4、托物起興
5、巧用襯托6、聯想巧妙
7、細節逼真
8、欲揚先抑
9、欲抑先揚
10、以動寫靜
11、以靜寫動
12、以虛寫實
13、以實寫虛
14、虛實相間
15、樂景寫哀
16、巧用問答
17、巧用比喻
18、巧用諷喻
19、巧用借代
20、巧用雙關
21、巧用誇張
22、巧用擬人
23、巧用對比
24、巧用白描
25、巧用典故
26、巧用象徵
27、巧用反復
28、巧用互文
29、巧用曲筆
30、言有盡而義無窮
31、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2、開門見山
33、卒章顯志
34、首尾呼應。
35、不著一字盡現風流36、平中見奇

㈦ 高一語文古詩古文中的修辭方法

滕王閣序時高二的東西,而且有些地方已經不要求全文背誦甚至不要求背誦了。專
高一必修一屬的話應該是
沁園春長沙
雨巷
再別康橋
荊軻刺秦易水訣別那一段
必修二
詩經——氓
全文
採薇
最後一段
孔雀東南飛選段
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
蘭亭集序
赤壁賦

㈧ 八種修辭手法,每種修辭在高中語文的古詩中列舉五個出來。

推薦:http://wenku..com/view/f261c14769eae009581bec6b.html

㈨ 高中古詩文修辭手法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

在高中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誇張、擬人、設問、反問、排比等都常見,而且比較容易理解領會,這里重點介紹兩種不太常見且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的修辭手法。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中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其—是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從這個角度講與「變文」是—致的,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片語或句子里,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己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責備」這—成語,其中「求」與「責」處於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責」就是「球」的意思。這類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煉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僅指牽牛星,亦指河漢女;「皎皎」不僅指河漢女,亦指牽牛星。「迢迢」「皎皎」互補見義。兩句合起來的意思是「遙遠而明亮的牽牛星與織女星啊!」這類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結構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達的意思;如只從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確地把握其要表達的內容,還會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結合常見的一些詩文來具體談—談互文的具體應用。
1.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其中「見」與「聞」互補見義。即「(當年我)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里見到你並聽到你的歌聲」,並非在岐王宅只見人而不聞歌;也並非在崔九堂只聞歌而不見人。
2.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木蘭詩》)其上句省去了「坐我東閣床」,下句省去了「開我西閣門」。兩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開東閣門在床上坐坐,又打開西閣門在床上坐坐。表達了木蘭回到久別的家中的歡喜之情。
3.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同上)其中「當窗」與「對鏡」為互文。當窗以取亮,對鏡以整容。全句是說對著窗戶照著鏡子梳理雲鬢並帖上黃花,並非「理雲鬢」只當窗而不對鏡,亦並非「貼花黃」只對鏡而不當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其中「行」與「燦爛」互補見義。即「燦爛的日月星漢之運行均若出於滄海之中」。並非日月只運行而不燦爛,也並非星漢只燦爛而不運行。
下面類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常見的古詩修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