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課標提出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包括兩個部分: 、 。各有 大模塊。
新課標提出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包括兩個部分
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各有5大模塊
㈡ 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必修)教學大綱
現在應該叫《高中語文課程標准》。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眾的、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社會的發展對我國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適應時代的需要,調整課程內容和目標,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高中語文課程的建設,應以馬克思主義和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高中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並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要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繼續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
(一)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二)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要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並通過語文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貫串著審美追求。未來社會更崇尚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高中語文課程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必需的語文素養;同時,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
高中語文課程應該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並形成富有彈性的實施機制。學校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有選擇地、創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幫助教師提高水平、發展特長,開發和利用各方面的課程資源,建立互補互動的資源網路,發展教師的教學個性和業務特長,根據時代的需要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
三、課程設計思路
(一)為了適應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眾化的發展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既要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遍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因此,需要建設一個新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體系和實施機制。
(二) 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個部分。課程結構圖示如下:
必修課程
選修課程
(三)必修課程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選修課程也應該體現基礎性,但更應該致力於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四)必修和選修課程均按模塊組織學習內容,每個模塊36學時,2學分。每個學期分兩段,每一學段(約10周)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也有利於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便於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學或者重新學習某個模塊的內容。
(五)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成「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是綜合的,體現「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和內容。必修課程五個模塊的學習可在高一至高二兩個學期半的時間里循序漸進地完成,也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安排。
(六)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系列1:詩歌與散文;系列2:小說與戲劇;系列3:新聞與傳記;系列4:語言文字應用;系列5: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可設計若干模塊。學校應按照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塊,開設選修課。對於模塊的內容組合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順序編排,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實施。課程的具體名稱可由學校自定。
(七)學生修滿必修課的10學分便可視為完成了本課程的最基本學業,達到高中畢業的最低要求。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未來學習和就業的需要,選修有關課程。 對於希望進一步學習的學生,建議從五個系列的選修課中任意選修4個模塊,獲得8學分,加上必修課的10學分,共計可獲得18學分,達到報考高等學校的最低要求。達到第二水平層次的學生,從自己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出發;可再從這五個系列裡任意選修3門課,獲得24學分。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積累·整合
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素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感受·鑒賞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思考·領悟
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准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應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領域的學習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發現·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的體驗和發現。學慣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一、必修課程
閱讀與鑒賞
1.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3.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5.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6.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9.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可參考附錄一《關於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
10.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可參考附錄一《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
11.注重合作學習,養成互相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12.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利用多種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
表達與交流
1.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表達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
3.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
4.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的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5.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並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准確、鮮明、生動。
6.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於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45分鍾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課外練筆不少於2萬字。
7.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於傾聽,敏捷應對。
8.注意口語的特點,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地進行表達。藉助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口語交際的效果。
9.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在討論或辯論中積極主動發言,直率而清晰地陳述個人的看法,敏捷而恰當地作出應對和辯駁。朗誦文學作品,能准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二、選修課程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詩歌與散文
1.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 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
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和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3.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的不同藝術特性,注意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5.嘗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
選修課·小說與戲劇
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戲劇作品(包括影視劇本)的興趣,從優秀的小說、戲劇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素養。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和容納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
3.學習鑒賞小說、戲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戲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4.朗誦小說或表演劇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的內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5.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小說、戲劇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
6.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說、劇本,相互交流。
新聞與傳記
1.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關心國內外大事及社會生活,能准確、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觀點,作出自己的評判。
2.閱讀新聞、通訊(包括特寫、報告文學等)作品,了解其社會功用、體裁特點和構成要素,把握語言特色。
3.廣泛搜集資料,根據表達需要和體裁要求,對資料進行核實、篩選、提煉,嘗試新聞、通訊的寫作。
4.閱讀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回憶錄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實,了解傳主的人生軌跡,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並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5.認識傳記作品的基本特性,嘗試人物傳記的寫作。
語言文字應用
l.注意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2.能綜合運用在語文與其他學科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方法,讀懂與自己學識程度相當的著作,運用多種方式展開交流和討論。
3.閱讀應用文,能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能根據需要,按照有關格式和要求,寫作應用文,力求准確、簡明、得體。在學寫應用文的過程中,培養對事負責、與人合作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風。
4.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口頭應用的能力,能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注意表達效果。參加演講與辯論,學習主持集會、演出等活動。
5.聯系語言文字應用中的現象和問題,閱讀有關著作,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作出解釋;了解語言文字法規的有關內容,增強規范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錯誤,提高語言文字應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6.觀察語言文字應用中的新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發展中的新問題,努力在語言文字應用過程中有所創新。
7.拓展運用語言文字交流的途徑,學會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交流,如使用計算機進行編輯、版面設計,製作個人網頁和演示文稿。
文化論著研讀
1.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能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文化專題研討。
2.藉助工具書、圖書館和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論著作者情況、相關的文化背景和論著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在整體了解論著內容的基礎上,選讀其中的重點章節,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
3.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考,參考有關論著,學習對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和中外文化現象作出分析和解釋,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認識水平。
㈢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為了適應高中教育發展的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既要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遍獲得進一步提高,同時也要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需要建設一個新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和實施機制。
2.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圖示(略)。
3.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個部分,用學分進行調節和管理,必修課程10學分,選修課程可達14學分。
必修課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選修課也是基礎教育課程的一部分。設計選修課的目的在於更好地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為學生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4.必修和選修課程均按模塊組織學習內容,每個模塊2學分。半個學期(約36學時)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也有利於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便於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學或者重新學習某個模塊的內容。
5.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成「語文必修一」至「語文必修五」五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是綜合的,體現「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和內容。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鑒賞和探究等方面比較均衡地發展,為以後有選擇地學習打下基礎。必修課五個模塊的學習可在高一至高二兩個學期半的時間里循序漸進地完成,也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安排。
6.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語文選修1),小說與戲劇(語文選修2),新聞與傳記(語文選修3),語言文字應用(語文選修4),文化論著研讀(語文選修5)。每個系列可設計若干模塊。學校應按照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開設選修課。對於模塊的內容組合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順序編排,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通實施。具體課程的名稱可由學校自定。
7.高中生的語文水平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必修課程10學分;
第二層次,必修10學分+選修8學分;
第三層次,必修10學分+選修14學分。
學生修滿必修課的10學分便可視為完成了本課程的基本學業,達到高中畢業的最低要求。
8.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未來就業的需要或所報考學校的要求,確定相應的水平層次,選修有關課程。
學生可以從五個系列的選修課中任意選修4門,獲得8學分,加上必修課的10學分,共計18學分,達到報考高等學校的最低要求。達到第二水平層次的學生,從自己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出發,或根據某些院校、專業招考和某些用人單位的要求,可再從這五個系列裡任意選修3門課,獲得24學分,達到第三水平層次的要求。
㈣ 誰有小學初中或高中語文的知識框架圖啊、、急啊、、、、、、、
從維度、領域、基本要求三方面描述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標准低學段框架簡圖。
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標准低學段框架簡圖
維度
領域
基本要求
基本理念
學生為本
1.尊重學生權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2.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師德為先
3.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4.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
5.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能力為重
6.把小學語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
7.研究小學生,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提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
8.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終身學習
9.學習先進小學教育理論,了解國內外小學語文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
10.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
11.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
專
業
理
念
與
師
德
職業理解
與認識
12.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規。
13.理解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意義,熱愛小學語文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
14.認同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注重自身專業發展。
15.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為人師表。
16.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積極開展協作與交流。
對小學生的態度與行為
17.關愛學生,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將保護學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18.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個小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19.信任學生,尊重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有益於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20.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
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
21.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22.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23.引導學生體驗語文學習樂趣,保護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廣泛興趣、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24.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
個人修養與行為
25.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
26.樂觀向上、熱情開朗、有親和力。
27.善於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
28.勤於學習,不斷進取。
29.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
專 業 知 識
小學生發展知識
30.了解關於小學生生存、發展和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
31.了解不同年齡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掌握保護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策略與方法。
32.了解不同年齡學生學習語言的特點,掌握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知識。
33.了解幼小和小初銜接階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幫助小學生順利過渡的方法。
34.了解對學生進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方法。
35.了解學生安全防護的知識,掌握針對小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侵犯與傷害行為的預防與應對方法。
學科知識
36.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
37.掌握小學語文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與方法。
38.了解小學語文學科與社會實踐的聯系,了解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教育教學知識
39.掌握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基本理論。
40.掌握小學生品行養成的特點和規律。
41.掌握不同年齡小學生的認知規律。
42.掌握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課程標准和教學知識。
通識性知識
43.具有相應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44.了解中國教育基本情況及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情況。
45.具有相應的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
46.具有適應小學語文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知識。
專 業 能 力
教育教學設計
47.合理制定小學生個體與集體的教育教學計劃。
48.合理利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科學編寫教學方案。
49.合理設計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
組織與實施
50.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51.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52.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53.發揮學生主體性,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
54.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滲透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55.較好使用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與書面語言,使用普通話教學,規范書寫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
56.妥善應對突發事件。
57.鑒別學生行為和思想動向,用科學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矯正不良行為。
激勵與評價
58.對學生日常表現進行觀察與判斷,發現和賞識每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
59.靈活使用多元評價方式,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和指導,全面反映學生語文學習水平。
60.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
61.利用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溝通與合作
62.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育教學工作。
63.善於傾聽,和藹可親,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
64.與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發展。
65.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發展。
66.協助小學與社區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關系。
反思與發展
67.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68.針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69.制定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規劃,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㈤ 為什麽高中語文書和參考資料不太一樣
(一)指導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眾的、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社會的發展對我國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必須順應時代的需要,調整課程目標和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高中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並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
高中語文課程的建設,應以馬克思主義和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高中語文課程要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強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課程性質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課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繼續堅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
1.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整體素質。
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更新內容,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要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並通過語文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以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都貫串著審美追求。未來社會更需要美,崇尚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探究能力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3.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高中語文課程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根據課程目標,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同時,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
高中語文課程應該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並形成富有彈性的實施機制。學校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有選擇地、創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幫助教師提高水平、發展特長,開發和利用各方面的課程資源,建立互補互動的資源網路,建設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
(四)課程設計思路
1.為了適應高中教育發展的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既要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遍獲得進一步提高,同時也要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需要建設一個新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和實施機制。
2.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圖示。
\
3.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個部分,用學分進行調節和管理,必修課程10學分,選修課程可達14學分。
必修課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選修課也是基礎教育課程的一部分。設計選修課的目的在於更好地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為學生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4.必修和選修課程均按模塊組織學習內容,每個模塊2學分。半個學期(約36學時)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也有利於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便於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學或者重新學習某個模塊的內容。
5.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成 「語文必修一」至「語文必修五」 五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是綜合的,體現「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和內容。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鑒賞和探究等方面比較均衡地發展,為以後有選擇地學習打下基礎。必修課五個模塊的學習可在高一至高二兩個學期半的時間里循序漸進地完成,也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安排。
6.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語文選修1),小說與戲劇(語文選修2),新聞與傳記(語文選修3),語言文字應用(語文選修4),文化論著研讀(語文選修5)。每個系列可設計若干模塊。學校應按照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開設選修課。對於模塊的內容組合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順序編排,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通實施。具體課程的名稱可由學校自定。
7.高中生的語文水平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必修課程10學分;
第二層次,必修10學分+選修8學分;
第三層次,必修10學分+選修14學分。
學生修滿必修課的10學分便可視為完成了本課程的基本學業,達到高中畢業的最低要求。
8.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未來就業的需要或所報考學校的要求,確定相應的水平層次,選修有關課程。
學生可以從五個系列的選修課中任意選修4門,獲得8學分,加上必修課的10學分,共計18學分,達到報考高等學校的最低要求。達到第二水平層次的學生,從自己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出發,或根據某些院校、專業招考和某些用人單位的要求,可再從這五個系列裡任意選修3門課,獲得24學分,達到第三水平層次的要求。
(五)高中語文的課程目標
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方面獲得發展。
1.積累•整合
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2.感受•鑒賞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逐步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3.思考•領悟
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准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4.應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面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5.發現•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慣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必修課程
閱讀與鑒賞
1.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3.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5.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6.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9.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范圍可參考附錄一《常見文言詞》)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作品可參考附錄二《古詩文誦讀篇目》)
10.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可參考附錄三《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
11.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12.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能利用多種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
表達與交流
1.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植科學理性精神。
3.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
4.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5.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並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准確、鮮明、生動。
6.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於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45分鍾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課外練筆不少於2萬字。
7.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於傾聽,敏捷應對。
8.注意口語的特點,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地進行表達。藉助語調、語氣和表情、手勢,提高口語交際的效果。
9.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在討論或辯論中積極主動發言,恰當地應對和辯駁。朗誦文學作品,能准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選修課程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下列課程目標是選修課教科書編寫、選修課教學與評價的基本依據。
詩歌與散文
1. 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 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3. 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與附錄二所列的古詩文程度相當),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4. 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5.嘗試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
6.本系列可開設若干選修課程,如中國古代詩詞曲選讀、唐詩選讀、宋詞選讀、元曲選讀、唐宋散文選讀、中國現代詩歌選讀、魯迅雜文選讀、外國詩歌散文選讀等。
小說與戲劇
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戲劇作品(包括影視劇本)的興趣,從優秀的小說、戲劇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正確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
3.學習鑒賞小說、戲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戲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4.朗誦小說或表演劇本的精彩片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深入領會作品內涵,品味作品的語言魅力。
5.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小說、戲劇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
6. 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說、劇本,相互交流。
7.本系列可以開設若干選修課程,如中國古典小說選讀、中國現當代小說選讀、外國小說選讀、中外戲劇名著選讀等。
新聞與傳記
1.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關心國內外大事及社會生活,能准確、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觀點作出自己的評判。
2.閱讀新聞、通訊(包括特寫、報告文學等)作品,了解其社會功用、體裁特點和構成要素,把握語言特色。
3.廣泛搜集資料,根據表達需要和體裁要求,對資料進行核實、篩選、提煉,嘗試新聞、通訊的寫作。
4.閱讀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回憶錄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實,了解傳主的人生軌跡,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並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5.認識傳記作品的基本特性,嘗試人物傳記的寫作。
6.本系列可以開設若干選修課程,如新聞通訊的閱讀和寫作、采訪與編輯、《史記》選讀、《托爾斯泰傳》選讀等。
語言文字應用
1.在跨學科學習和語文應用的過程中開闊視野,加強整合,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能綜合運用在語文與其他學科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方法,讀懂與自己學識程度相當的著作,運用多種方式展開交流和討論。
2.閱讀應用文,能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能根據需要,按照有關格式和要求,寫作應用文,力求准確、簡明、得體。在學寫應用文的過程中,培養對事負責、與人合作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風。
3.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能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注意表達效果。參加演講與辯論,學習主持集會、演出等活動。
4.閱讀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釋語言文字運用中的現象,探索有關問題。
5.了解語言文字法規的有關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規范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語言文字使用中的錯誤。學習觀察和思考語言文字發展中的新現象和新特點。
6.學會用現代信息技術處理語言文字,如使用計算機進行編輯、版面設計,製作個人網頁和演示文稿。
7.本系列可以開設若干選修課程,如語言文字專題、演講與辯論等。
文化論著研讀
1.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能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文化專題研討。
2.藉助工具書和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論著作者情況、相關的文化背景和論著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在整體了解論著內容的基礎上,選讀其中的重點章節,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
3.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考,參考有關論著,學習對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和中外文化現象作出分析和解釋,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認識水平。
5.本系列可以開設若干選修課程,如中外文化論著選讀、《論語》選讀、《孟子》選讀、《老子》選讀、《莊子》選讀、《人間詞話》選讀、《歌德談話錄》選讀、中華文化尋根、民俗文化專題、社區文化專題等。
㈥ 如何梳理高中語文教學課堂
怎樣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所有高中語文教師所關心並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問題。實際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許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已作了大量的實踐,並取得了寶貴的經驗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這里再來談這個問題,就總有避輕就重的感覺和拾人牙慧的嫌疑。而之所以讓我一意孤行地要來作這個論文,是因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了一些膚淺的認識。這些膚淺的認識,一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總結,二是來自於與同行就這個問題的探討,三是來自於對本縣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內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因此,在本文中談到的低效現狀、原因分析以及改變現狀的策略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如果把本文所談到的低效現狀及原因分析當作普遍性來論述,就會使本來光明的語文教學前景蒙上「黑暗」的陰影,並把我誤當作《伊索寓言》里的蒼蠅,狂妄而沒有自知之明。愚以為,要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關鍵在於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綜述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現象
(1)以教材為立意式。此種課堂以為「教材」即是教學,因此,教學的目的是「學好這一篇文章」,教學的過程是「解析這一篇文章的內容」,教學的結論是「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這一篇文章的寫作特點」。
(2)以寫作歸宿式。此種課堂或離開思維內核,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或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倉促地將「讀」帶過,「立竿見影」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這樣寫一篇。比如,有一位老師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老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梳理文章的明線與暗線,然後在黑板上畫出了這一課典型的雙環結構,即行蹤線索:出門—荷塘途中—荷塘凝望—憶采蓮盛況—歸來;情感線索:不寧靜—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悅—暫得超脫—超脫不得。然後就叫同學摹仿這個雙環結構,在課堂上也寫這樣一篇類似的寫景抒情的文章,這一課就算結束了。而這一課所描寫的美景學生沒有去欣賞,美景中所蘊含的情思也沒有讓學生去品味,語言的巧妙運用沒有讓學生去揣摩。這就是典型的以寫作為歸宿的教學。
(3)以考點構架式。此種課堂將所學課文按考試閱讀模式訓練: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於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像、聯想也因不考而屬多餘。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這種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是某些名校奉為經典的高考秘訣,我也曾一度作為課堂教學的圭臬而引以為自豪,而且這種教學模式在應對考試,尤其是應對中考、高考中也確實有一定的成效。
2、課堂教學結構的格式化現象
當前影響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提高的教學結構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
一是分析式教學法。所謂分析式教學法,就是脫離課文語言實際架空分析。其結構一般表現為,分析時代背景,分析結構層次,分析中心內容,分析寫作特點。這種分析式教學方法成了近幾年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誤區,有的認為課堂教學就是分析課文,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課文分析上。一篇好端端的課文,分析來,分析去,分析得體無完膚,真不知道語文教學是什麼時候走上了「分析課文」的道路?現在的閱讀分析教學真有點像醫學上教人體解剖學,解剖段落層次就像在解剖人的四肢,解剖文章的篇段就像在解剖人的內臟,解剖寫作特點就像在解剖人的骨骼和經絡。解剖來,解剖去,只見筋骨,不見血肉,只見死人,不見活人。課堂這么寶貴的時間不指導學生讀書,卻在課文里乾巴巴地分析來分析去,學生怎麼會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是串問式教學法。一節課漫無目標,問這問那,一問到底。其結構表現為:一問作者是誰,二問段落怎樣劃分,三問中心思想是什麼,四問表現手法有哪些,等等。問得茫無邊際,問得無窮無盡,由於問題提得過於煩瑣、零碎,湮沒了主問題,把語文課上成了「滿堂問」的課。筆者曾聽一位教師教《春》,老師開始講解課文了,問道,第一個「盼望著」是什麼意思呢?那麼第二個「盼望著」又是什麼意思呢?「東風來了」是什麼意思?「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是什麼意思?這樣提問豈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話就可以提多少個問題嗎?
三是練習式教學法。即整節課做練習、做考卷,教師不加指導,不加點撥,放任自流,亦稱「滿堂練」教學法。這樣的「滿堂練」實際上是「滿堂灌」。因為題目是做不完的,不加選擇,不進行有針對性有指導性的練,是一種盲目的練,是一種輕重不分的練,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
上述三種,一言以蔽之,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練」成為普遍存在的傾向。如此教學,何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課堂教學低效現狀的原因分析
1、課堂教學任務的封閉、單極化原因分析
產生以上種種現象的原因雖然很復雜:有對教材作用的錯誤認識,有對「讀寫結合」的淺表
㈦ 高中語文課程目標系統是怎樣構成的博客
1、行為取向性目標:行為取向的課程目標是期待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它具有導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勵功能與評價功能。行為目標具體、明確,便於操作、評價,對於學習以訓練知識、技能為主的課程內容較為適合。行為目標取向的課程目標理論主要有泰勒的課程目標理論和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
2、生成性課程目標:生成性目標不是由外部事先規定的目標,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它關注的是學習活動的過程,而不是像行為目標那樣重視結果。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差異,強調目標的適應性、生成性。
3、表現性課程目標:表現性目標,指在教育情境的種種遭遇中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
註: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課程結構的研究是課程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內容相當豐富的部分。
(7)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圖示擴展閱讀:
課程目標的相關介紹:
課程目標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後,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課程為中介才能實現。
事實上,課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為是使學生達到教育目的的手段。所以說,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准則。確定課程目標,首先要明確課程與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銜接關系,以便確保這些要求在課程中得到體現;
其次要在對學生的特點、社會的需求、學科的發展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確定行之有效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有助於澄清課程編制者的意圖,使各門課程不僅注意到學科的邏輯體系,而且還關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及課程內容與社會需求的關系。
㈧ 1、簡述高中語文課程結構。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品味與鑒賞
8
閱讀
散文一(現代、當代散文、外國散文)
詩歌一(現代、當代詩歌、外國詩歌)
詩歌二(古代詩歌、
詩話、詞話)
戲劇(現代戲劇、外國戲劇、古代戲劇)
小說二(古代白話小說、古代文言小說
寫作
記敘文:事實與材料
散文
讀後感
詩歌、新詩評論
短評
古代詩歌賞析
戲劇、戲劇評論
話題作文
古代小說評論
話題作文
閱讀
散文二(古代記敘
散文)
小說一(現代、當代小說、外國小說)
散文四(古代抒情散文)
寫作
記敘文:線索與結構
游記、參觀記、訪問記
讀書報告
小小說
抒情散文
話題作文
思考與領悟
4
閱讀
思想隨筆(現代當代、外國札記、隨筆)
散文三(古代議論散文)
科學(自然科學論
文、科普文、古代
科技文獻)
社會科學論文
(哲學、美學、歷史、文學、語言學)
寫作
議論文:論點與論據
隨筆、札記
議論文:立論與駁論
散文
自然科學小論文
想像作文 說明文
社會科學小論文
社會生活評論
溝通與應用
3
閱讀
演講、新聞(中外演講辭、新聞、報告文學)
傳記(古代傳記、現當代傳記、外國傳記)
應用文(書信、序跋)
寫作
演講辭
新聞
小傳、自傳、自薦書
話題作文:平凡與崇高
應用文的格式
書信
口語
交際
朗誦
演講
討論
辯論
訪談
積累與梳理
對聯
慣用語(成語、歇後語)
句式
修辭格
判斷與推理
名言警句(讀書、作文)
名言警句(自然、抒情)
名言警句(哲理、修身)
名言警句(友情品德)
名言警句(人生國家)
探究與發現
稱謂語
新語詞
禁忌語與吉祥話
跨學科活動
不同語言比較
蘭亭序與書法文化
姓氏與名號
詩歌意象
文學的接受
民俗文化
是個表格請登陸原網站
㈨ 新課標提出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包括兩個部分:、 .各有 大模塊.
新課標提出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包括兩個部分
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各有5大模塊
㈩ 高一語文…必修四…第六課…《拿來主義》結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