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和實驗哪個是最新的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最新的
㈡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有幾個版本
目前的高中語文課本(課標版),是按2003年修訂的課程標准編排的。
義務教育階段的新課標使用的課本是按2011年修訂的課程標准編排的。
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修訂本2017核心素養版何時出版
當前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已經引起全球的關注,並且毫無疑問的將成為我國新一輪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主流趨向。所以,作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重要一環的語文學科也理當順應國內外教育發展潮流,深入研究與探討語文核心素養。從邏輯上來講,「語文核心素養」既可是語文素養的下位概念,也可是核心素養的下位概念。相對前者來說是突出「核心」二字,即指語文素養的核心;相對後者來說是強調「語文」這門學科,即指核心素養在語文這門學科中的體現。那麼,語文核心素養究竟有哪些要素?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新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擬將「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確定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要素,也即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所指內容。這四個要素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側重,又相互融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主要是「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能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修養,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應有的作用。」其中所提到的「語文素養」主要就是指「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而語文核心素養即指最能彰顯學生語文素養的那幾項核心要素。眾所周知,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種性質通識決定了語文課程與教學離不開對祖國語言文字的關注,可以說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准確地理解與靈活地運用是語文課程存在的核心價值與本質訴求。然而學生若想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在廣泛的語言實踐中主動地去豐富與擴展自我言語經驗,通過對語知語識的不斷積累、梳理與內化,努力構建出自己的語言體系,而後才有可能在真實且具體的言語情境(未來工作、現實生活等)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漢)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不難看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語文素養的整體結構或體系框架的基礎與內核。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與審美品質的發展、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的,並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的建構過程中得以實現的。離開了語言學習,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與培育將無從談起。所以,我們認為在語文核心素養四要素中,語言是基礎,也是核心。其它三要素的發展與培育都離不開漢語言的根植和影響。思維是學生發展語文素養的運行保障機制,一切能動的創造都離不開思維的跳動,在整個素養體系得以發展的過程中,思維本身也在發展與提升,從而更好地支撐起其他核心素養的發展。而審美與其他三要素的關系好似手段與目的間的關系,語言、思維與文化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審美鑒賞與創造,後者就像一根無形的纜線始終在把量與引領著前面三者的發展與走勢。正如當下,只有貼近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事和物才能得以留取、傳承和發展。文化和語言是漢語文課程的一體兩面,在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離開文化去談論漢語言與中國文字,好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早已深深地內涵於祖國的語言文字之中,也正因此,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傳承既是學生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補充與完善,也是語文課程本身存在的獨擔之任。依據上面的論述來看,如果語文核心素養再有核心的話,漢語言建構與運用無疑是核心中的核心,重要中的首要。下面我們再從學生語文課程學習的角度(學什麼、怎麼學、為什麼學)來進一步闡釋漢語言建構與運用為什麼應是語文核心素養中最為核心的要素。學什麼,即從學習內容角度來說。語文課程有5個學習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但真實的情況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絕大多數的課時基本都花在閱讀教學上,也就是一篇篇課文的教學。課文是當下師生學習語文最重要的資源憑借。可以說,任何形式的語文課堂教學都少不了語言文字材料的依託。所以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就不得不依賴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語言是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現象,是一種社會上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而「言語是人們運用語言材料和語言規則所進行的交際活動的過程」。不難看出,語言離不開言語,語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離不開言語教學活動。任何個體只有藉助一定的語言材料和相應的語言規則才能准確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並藉此接受別人言語活動的影響。換言之,語文教學中常說的聽說讀寫活動,實質上就是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以此來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過程和結果。「語言」是約定俗成、有規則的,而「言語」則是動態的、社會性的。由於「言語」發出者或「語言」使用者的主體差異性和創造生成性,也就決定了相同的言語者在不同的語境亦或是不同的言語者在相同的語境下,往往會因為自身或周邊的不確定因素說出風格迥異的話語,從而達到不同的影響與效果。因此,為了實現讓每個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就能夠正確恰當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社會交際、工作、生活以及繼續學習的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之目標,我們不得不進行漢語言文字及其運用的教與學。怎麼學,即從學習形式與方法角度來說。「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實踐即活動,語文教學視閾中的學習活動有別於社會活動、生活活動等。從廣義上來說,「語文活動」泛指人的「聽說讀寫思」等活動,但有學者指出:「學生在語文課程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的活動,並不意味著自然地就能學會聽說讀寫。」換言之,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但這些「語文活動」並不一定會促使其在「聽說讀寫思」等方面產生變化。所以只有作為「學習目標和內容」的「聽說讀寫思」才是「語文學習活動」。例如語文課程標准中有「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和「採用多種形式,開展文化交流和社區文化建設活動」的論述,然而這里的「校園活動」「社會活動」「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設活動」並不就是「語文學習活動」,只能說是「語文活動」。即使是「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中的「刊」也不是「語文學習活動」,而只能說是與語文學習有關的語文活動。此外,「語文學習活動」也不同於「語文學習方法」以及「語文教學方法」,「語文學習活動」以聽說讀寫為目標和內容,始終將言語經驗獲得、語文能力提升植入其中,而「語文學習方法」以及「語文教學方法」外在於言語經驗,只是學習或教授「語文」的方式或手段,只能對語文學習產生間接影響。有的學者將語文學習方法的「圈點批註」等看成是「語文學習活動」,就是由於沒有注意其間的區別。概言之,語文學習途徑在於語文學習活動,語文學習的核心目標在於語言經驗及運用,說的更准確些,是漢語言運用。為什麼學,即從語文課程價值與功能定位來看。「語文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質,在於它以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為核心指向與根本宗旨,語文課程的目標與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葉聖陶先生曾說:「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能夠達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將所學寓於所用,才是真正的學習。並且通過「觀察世界各國的母語教育,不難發現,高度重視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語言表達技能和積極語用能力,已成為共同的價值追求」。可以說,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與價值追求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通過12年的語文教與學,形成一個以言語為主軸、以學得語言知識和習得言語表達能力為兩翼的目標體系。其中的關鍵是「理解與運用」,「理解」是前提,但不是終點,基礎教育中的所有課程都有一個實施前提,即正確理解所學教材中的語言文字。並且語言能力與語言運用還不一樣,前者只是內化在學習者心中的合法規約或規則體系,後者的完美習得與靈活施展才是語文教育的本質追求,並且是對前者的一種深化與超越。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建構與教學實施勢在必行,對語文核心素養的提早關注與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把握語文教改的時代脈搏。而對語文核心素養之核心「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思考與探討,則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語文學科的核心訴求,進而正確地判斷語文教學的獨擔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