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課文祝福讀後感

高中語文課文祝福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2-09 16:01:44

『壹』 高中語文讀本讀後感

1《吶喊》讀後感 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吶喊》是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可以說它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書中收集了許多我們所熟悉、津津樂道的文章,例如有《故鄉》,《葯》,《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一文是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即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所看到和聽到當時一幕幕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景象為背景,文中較大篇幅敘寫了他的老師藤野先生如何的一絲不苟和對先生的欣賞,只是在魯迅先生看來:學醫只能醫治身體上的疾病,而思想精神上的疾病不是醫學所能拯救的。文章從一個側面描述了魯迅先生強烈愛國意識的蘇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文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依舊振聾發聵。《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這篇文章遺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一個「精神勝利法」的淵源,讀者想必也能理解「自欺欺人」是如何的要不得!《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凄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葯》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凶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為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裡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為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群眾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2《笑面人》讀後感 他的臉笑,她的心不笑。不管他做什麼,希望什麼想什麼,只要他一抬頭,觀眾就會看見他狂笑。《笑面人》的扉頁這樣描寫主人公關伯蘭。關伯蘭的臉被塑造出永恆的微笑,成了宮廷陰謀的犧牲品。掩上書不難想像那張微笑抑或大笑著的臉。心裡掠過一絲悲涼。那是個罪惡的社會,黑暗的社會,它碾碎了一切的純真與善良。讓人感到悲,而且憤。
而細想現在的社會也不難找到相同點。記得在書中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職業女性在職場上遇到了的打擊,她到處向朋友哭訴。朋友問,什麼事讓你那麼傷心。她說,有一位乘客的旅行包丟失了,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幫他聯系幫他找,還任勞任怨的。最後找了一星期終於找到了,我笑臉盈盈地把旅行包歸還失主,失主卻表情僵硬,還埋怨我工作不負責,找了那麼久才找到……
朋友說,那你象那樣笑一下。她微微地把嘴角上翹,臉部肌肉機械的動了一下。朋友問,你就是這樣笑的么?她說,是啊,我一直對乘客笑臉盈盈的,可乘客卻都冷漠地只用眼睛瞟一下我,我這工作真的是沒法做了。朋友打斷她說,你自己對著鏡子再笑一下。她砰砰砰跑到鏡子跟前。半天沒了聲響。朋友說,你知道為什麼乘客都那麼冷漠地對你了吧。
那位職業女性在職場上摸爬滾打,早已練就了一種職業的機械式的笑容,那笑容不會讓乘客感到窩心,只會讓他們感到自己被敷衍,不被尊重。自然也就沒有好臉色。
本人前不久去派出所做身份證,也著實領教了一番職業微笑的「魅力」。這便是所謂的皮笑肉不笑吧!在炎熱的夏天也讓人倍感寒冷。
這個社會一直在高速運轉著,速度快得讓人忘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最主要的。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目的而活著。對外界都是那麼冷酷。
停下腳步吧,在你大步往前走的同時你卻失去了很多。停下腳步吧,路邊的風景可能比終點的要美,要美得多。
在這個沉默的年代,用我們的善良喚醒沉睡的感情。讓我們象奧嫫一樣久久嗷叫。我想奧嫫是在呼喚黎明,呼喚一個溫暖的黎明。 3《奧林匹克精神》讀後感 2008年,是鼠年,也是奧運年。而且這次奧運舉辦地是我們的首都—北京。雖然做為高中學生,但是我們還是非常關心奧運大事。一、勤奮奧運會不僅僅是競技榮譽,更為重要是和諧發展。因為比賽只是一個測試,而更為重要的要是看看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你有什麼進步。看看通過你的勤奮能不能超越四年前的你,只是戰勝自己的一次體驗。我們課文里讀過《敲開世界冠軍的大門》裡面的容國團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嗎?他面對著的是匈牙利老將,可是因為他的頑強拼搏精神,他戰勝了敵人,更戰勝了自己!使我們中國的金牌越來越多。可是你們知道嗎?成功者的秘訣除了頑強、搏鬥、進取更重要是來自勤奮。不是有一句哈叫才能來自勤奮,不僅是體育,做什麼事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二、夢想一百多年前,參加奧運會還只是一個夢想,直到現在奧運會居然會在中國舉行,使我們感慨萬千。我們中國有「歷盡滄桑」的早期屈辱、「重獲尊重」的迂迴抗爭,正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有志氣、有夢想!只有夢想和志氣的人,才會是最後的勝利者!當然別的國家也有夢想,不然怎麼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三、比拼有了勤奮和夢想,剩下的就是比拼了。大家都知道奧運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強」,可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就是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變得更強。強中自有強中手,只有不斷地比拼,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這也算是比拼的好處。在此,我希望2008的奧運會將是我們全世界人的一片天! 4《我有一個夢想》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語文讀本中的一篇演說稿,題目是《我有一個夢想》讓我感觸非常深。
《我有一個夢想》是1963年8月8日在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紀念堂前舉行《黑人解放宣言》100周年紀念活動時基督教牧師馬丁路德金作的長篇演說,主要揭露了白人對黑人的殘酷迫害,表達了對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以及正義奮斗到底的決心。
《我有一個夢想》是一篇演講稿,再文中運用了許多的排比句,主要講了黑人以及作者對自由的渴望,也揭示了黑人在白人心中的地位,讀了這篇演講稿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因為別人的膚色、地位、家境就改變對他們的態度、看法,因為人人生而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即使你出生再一個富裕的家庭也不代表你比人家高,因為你現在的富裕不是你的,而是他人努力的成果,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才是自己的,而出生的窮困人,也不用為了自己的身世而自卑,雖然你的家庭是窮困的,但是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我希望以後我們可以生活在一個不是以人們的膚色、身份、地位,而是以我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我們的國度里生活。
人人生而平等。
5《報任安書》讀後感 是一篇千古名篇,司馬遷在這封信中,把他對世情的感慨,對人生的悲憤,對專制君主的認識,對理想事業的追求,盡情地傾吐出來,如泣如訴。慷慨悲涼,理正而辭嚴,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李晚芳曰:「此篇(《報任安書》)與自序,俱原作史之由。《自序》重承先繼聖,此重惜死立名。《自序》悲婉,此則沉鬱、雄健。其操縱起落,俱挾浩氣流行,如怒馬賓士,不可羈勒,與《史記》之雅潔稍異,是史公另一種豪放激宕之文。蓋因救友陷刑,滿肚皮怫鬱不平之氣,藉此發泄。書中『舒憤懣』,三字是此本旨,故篇中處處皆憤懣之辭。縱橫跌宕,慷慨淋漓,轉折提接雖多,卻如一氣呵成。掙眉裂眥而寫之,驟讀無不為之惋惜。」這篇千古名篇回顧了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而受刑的全過程,敘述了忍辱著書的目的、決心、毅力,及其極端痛苦悲憤的心情。文章充滿了作者受刑後的無限痛苦與悲涼,但讓人讀後並不感到,而是感到有一股氣勢,有一股充滿自信的、無堅不摧的、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力量。盡管此篇是太史公「舒憤懣」之作,但他把帶有消極頹廢色彩的「感憤傷激」情緒就生化出積極向上、富有創造活力的生命激情。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引古人自況,認為只有那些能夠經受得起艱難環境磨煉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業來。在此文中,他寫下了一段名言: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慕義而死,保持名節;忍辱負重,自奮立名,怎樣處理好這二者的界限是很難的。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提出了一個「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的標准。司馬遷認為僅以一死來對黑暗進行抗爭,「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故他在忍辱與生死的痛苦抉擇中選擇堅強地活下來,並以最大毅力完成《史記》。並且在司馬遷看來,自古迄今的聖賢君子和志士仁人之所以要著書立說,就是因為他們在建功立業的奮斗過程中遭受到各種黑暗勢力的打擊和無端的迫害,使他們倍受艱難困苦和壓抑,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折磨;而這種難言的隱衷和哀痛又無法為人所理解,於是只有通過為文論述來抒發他們內心強烈的悲憤,闡明他們的思想主張,並憑借往事的興衰成敗的軌跡,總結歷史的規律,寄希望於來者。這引起了司馬遷的共鳴。所以他以《報任安書》來明志,說明他要發憤著書,效法古人,把自己全部精力傾注在《史記》著作之中,以成就其「一家之言」。載於《全漢文》的《悲士不遇賦》也是司馬遷受刑後悲嘆生不逢時的作品,可與《報任安書》相互補充。在賦中,司馬遷指斥天道微暗,美惡難分,「理不可據,智不可恃」,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消極厭世,「委之自然,終歸一矣」,認為人總是要死的,追求功利又有什麼意義,還不如聽之自然;另一方面又堅持理想,「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熟雲其否」,顯然是要追步孔子,死而後已。這正是司馬遷在受刑後於恥辱與名節間掙扎的寫照,而最後司馬遷選擇了隱忍發憤、建立功名之路。故此賦與《報任安書》正好相得益彰。
司馬遷不僅在《報任安書》中提出了「舒其憤」的創作思想,而且以其《史記》的創作實踐具體地體現了自己的理論主張。這種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史記》的創作蘊含著作者極其深沉的感慨,因而具有極其強烈的抒情性。很明顯,《史記》寫的是歷史,但它並不是純客觀的實錄,而是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愛憎與褒貶。司馬遷作《史記》,自比於孔子作《春秋》,在寫作方法上,力圖遵循據傳為孔子所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的原則。《史記》寫作以敘事為主,是非褒貶一般寓於敘事之間。顧炎武認為「古人作史有不待論斷而於序事之中即見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司馬遷寫《史記》正是通過對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的敘述,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和對黑暗現實的憤怒批判,並抒發其悲鬱之情。縱觀《史記》,可以看到太史公的筆下時常涌盪著一種憤嫉之情,一種沉鬱之氣。那種對帝王公侯的貶斥鞭撻,那種對佞儒酷吏的尖刻譏諷,那種對刺客游俠的傾心贊頌,那種對失路英雄及含憤志士的無限同情,都極為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愛憎褒貶。魯迅先生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真是精當之極。
6《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

讀完《魯濱孫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後,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

我彷彿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一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斗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並沒有壓倒魯濱孫,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孫的困難,對於他也更具有挑戰性!

風暴海嘯,全船除魯濱孫無一倖免,真正的生存挑戰才剛剛開始!

流落孤島,他為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個山岩下找到了一個棲身之所。魯濱孫在小山下搭了一個帳篷,而且盡量大些,裡面再打上幾根木樁來掛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個臨時性圍牆,作防禦工事。但只過了十幾天,突然發生塌方。魯濱孫不但把落下來的鬆土運出去,還裝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撐起來,免得再次出現塌方的災難。永不放棄,魯濱孫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一次,魯濱孫無意中掉在牆角的谷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干,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的恩惠。從此,魯濱孫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斗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孫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麼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永不放棄,魯濱孫有了生活的口糧。

造船回鄉,魯濱孫又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無數的心血。光砍樹就是數月。但由於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麼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現,這個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煉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實幹才能讓我們擺脫困境,實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

7《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後感誰擁有一個燦爛的童年,誰就擁有了世界,並可以讓我們流連忘返而《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主人翁湯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是一個聰明愛動的孩子,他足智多謀,富於同情心,對現實環境持反感態度,一心要沖出村莊,去當綠林好漢,過行俠仗義的生活。在姨媽眼裡,他是個頑童,調皮搗蛋,鬼心眼兒多,可自己又不由自主的喜歡他;可在孩子們看來,他卻是一個英明的領導者,是個英雄。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影子:聰明、勇敢、正直、樂觀。

在第二章中,湯姆充分的顯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了能讓別人幫他刷牆,他故意表現的很有意思,讓他省了不少功夫,還讓別人心甘情願的給東西他,作為勞酬。

而就在他和哈克相遇的那天晚上,兩人一起目睹了一起兇殺案,為了主持正義,不畏強暴的湯姆站了出來,揭發了印第安喬的醜陋面目,解救了波特。

終於有一天,為了擺脫枯燥無味的功課、虛偽的教義和呆板的生活環境,喬、湯姆、哈克一行三人決定追求冒險的經歷。

逃到荒島上以後,人們都以為他們死了,正在為他們舉行葬禮時,可他們卻回來參加自己的葬禮,讓他們的親人破涕為笑。

而為了尋找財寶,兩人又跟蹤印第安喬來到了山洞找到了財寶,成為了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從他們在困難當中表現的正直和勇敢,在平時生活中聰明活潑,幼稚而又認真的言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讀了這本小說以後,我覺得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氣餒,而要努力奮斗,堅持下去。如果能夠做到這點,就可以走向成功。湯姆在充滿陽光的生活里告訴我們的只要有歡樂、有夢想,美夢便可以成真。終有一天,我們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的發揮,創造出一片我們自己的空間。

我覺得湯姆天真活潑,自由自在,但總有缺點,就是他太讓別人操心了,特別是他的姨媽,為了他,經常擔驚受怕,可湯姆卻不明白,對一個婦女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孩子要聽話,這也是湯姆唯一不好的地方。不過我還是比較欣賞他對外面一切事武好奇心和想像力,而且大膽嘗試,機智勇敢,嚮往自由,嚮往未來,這不能不讓人贊嘆。

我說童年就像一罐蜂蜜,越吃越甜。時隔越長,就越令人回味無窮。所以,童年時間十分寶貴。但只要我們生活過的充實、有意義,就一定不會虛度光陰。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貳』 高中語文讀後感

19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查爾斯"狄更斯一生作品無數,光流傳於世的長篇小說就是14部之多,而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則屬《大衛·科波菲爾》了。這部小說曾在1935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不過影響似乎不是很大,而反觀由泰盛文化出版的BBC於1999年拍攝的同名電視電影版,倒頗有些看頭。

與老版相比,此版色調較為明亮,取景與服裝等亦更為考究,在近3個小時的時間內,以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的視角為出發點,同時以其成長經歷為主線,通過場景的精心布置、選用以及演員們的出色表演,為我們徐徐展開了一幅生動的英國19世紀世俗「浮世繪」。

而說到片中最牽動人心的部分,則依舊是大衛·科波菲爾那跌宕起伏的半生經歷。其中又以他幼年時代的坎坷遭遇更令人關注。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一來是狄更斯妙筆生花,精彩的原著小說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來則是一眾演員的表演皆頗得原著精髓,將各自的角色詮釋的十分到位,尤其是小大衛的飾演者丹尼爾(他之後曾在《哈里波特》系列電影中飾演哈里波特),雖然當時演技還略顯稚嫩,但勝在乖巧懂事、天真可愛,真真是「我見猶憐」,因此每當看到他在片中遭繼父或老師虐待時,便不禁為其大抱不平;反之,當看到他最終脫離苦海、否極泰來時,亦又由衷地為其感到高興。

比較而言,大衛成年後的故事則相對平淡一些,未有童年時候那般大起大落,戀愛與婚姻的人生經歷雖稍顯曲折,幸而有驚無險,有情人最終皆成了眷屬,故而雖有遺憾,但還算圓滿,反倒是片中其他的人命運或遭遇更令人感懷不已:大衛幼年玩伴艾米麗成年後大婚在即,卻為情私奔,結果被始亂終棄,淪落他鄉,被搭救後幡然醒悟,終身不嫁,辛勞終老;艾米麗未婚夫漢姆雖身份低微,但品性高潔,淳樸善良,為救情敵,不惜以身犯險,結果不幸與之雙雙死於非命;大衛忘年之交米考布潦倒半生,移民之後卻平步青雲;陰險小人希普步步為營,機關算盡,到頭來「偷雞不成反蝕把米」……這些的人命運之線彼此縱橫交錯,再加上大衛本身經歷的喪妻之痛,子夭之傷,一時間,可謂是演盡人間生離死別,道盡人生悲歡離合,令人觀之不勝唏噓。

有人說,《大衛·科波菲爾》除了對殘酷現實主義的批判以及對腐朽資本主義的揭露之外,其本身亦可算是一部「男性勵志傳奇」。不錯,主人公在逆境之中從不曾消極絕望,而是滿懷希望自強不息,奮力改變自身坎坷命運,這種頑強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但竊以為這樣一部作品其實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上述這些,它還告訴我們:成人世界的背後總有殘缺,生命總免不了最初的那一陣痛,因此每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懂得該何去何從。

『叄』 讀《高中語文教材配套讀本》讀後感

讀《高中語文教材配套讀本》讀後感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高中生課外閱讀不少於300萬字。據此,人教社同時編寫了必修的教本和讀本,而且規定讀本須與教科書配套使用,且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

『肆』 《祝福》魯迅 讀後感

魯迅《祝福》讀後感

沁涼如水的夜風如鬼魅一般劃過城市的夜空,悄無聲息,卻驚醒了我沉睡的夢。迷惑懵懂的心還藏著昨日的憂緒與愁絲。一團一團,剪不斷,理還亂。

讀完魯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擔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

只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



祥林嫂,這個悲劇的化身,歷盡了塵世間所有的痛苦,帶著滿心的屈辱與傷害,終是離開了我們。為什麼說是「終」?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個必然。即便她沒有尋死的意願,即便她還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還是會被社會中那隻無情的,黑暗的手所殺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終是死於何種原因,我只能揣測,她在閉上眼的最後一刻應該是沒有忘記微笑罷。祥林嫂在生活中受盡苦難,歷盡嘲諷,在封建禮教冷血的獰笑中步履艱難地走著。這時候,死亡對她來說,已不再是恐懼。在現實的痛楚里,死對她來說更像是一種解脫。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兒美麗的微笑了。當歲月的蹉跎將兩鬢白霜吹進她的發,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脫的光點……

時光飛轉,如今已不再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會了。在當今這個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會主義下,卻還是「隱藏」著許許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現在這個提倡「計劃生育」的時代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個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父母無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長大的我們,卻是有許多悲涼。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愛,但在被關愛的過程中,卻是既享受又害怕。我們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厲害。我們怕自己不夠好,給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們理解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真的理解。我們當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風景。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到處可見「沉浮風景」。有人浮起來,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會有人哭泣。我們也許真的不是很懼怕失敗,我們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勵的微笑,失去爬起來的信心。關愛,期望,學業,考試,升學……太多太多,壓迫著我們。我們都承受著應試教育給我們的種種壓力。它束縛著我們,就好比束縛著祥林嫂的封建禮教,讓我們身不由己,讓我們意識到競爭的殘酷——你不去踩別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時,我們卻也在擁護著應試制度,認為那是現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達爾文是對的——「適者生存」。我們都在盡力讓自己適應,適應充滿壓力的生活,適應殘酷的競爭,適應讓自己更強壯與強大。
請採納 給好評哦 祝福你取得好成績

『伍』 求高中語文讀後感10篇 速度

讀後感抄是談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襲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案例來說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說,又有必要說理。敘說是談論的根底,談論又是敘說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聯絡。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證原文,當然引證不能太多,應以自個的言語為主。在體現辦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談論時應重於剖析說理,案例不宜多,引證原文要簡練。在結構上,通常在最初歸納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側重表達感觸後,結束又回扣「讀」。

『陸』 魯迅《祝福》讀書筆記

說到魯迅的文章,其實小學就開始接觸了。只是那時的老師只會照本宣科,因此魯迅的文章在我眼裡都是千篇一律,充滿著冷嘲熱諷的,其中心思想也無非是揭露舊社會的黑暗,階級斗爭之類的。按魯迅自己的話說,他的作品是黑暗的,不希望後代的孩子再讀他的作品。那麼這么說來,能說魯迅的作品已不適應這個時代了嗎?或許不盡然。我們需要的是對魯迅作品的新解,新剖析。
魯迅小說《祝福》講的是祥林嫂不幸的一生。我想問的是:祥林嫂到底信不信鬼神,希望有魂靈還是不希望有魂靈?在我看來,祥林嫂是矛盾的,她既信又不信鬼神,既希望又不希望有魂靈。
一方面,因為她信,所以到土地廟里捐了門檻, 為自己贖罪;又因為她不信,才會來問「我」這個出過門又見識多的人,希望得到一個確切的答復。另一方面,她希望有魂靈,因為這樣死後就可以和家人見面;她又希望沒有,因為害怕死後被閻羅王鋸成兩半。所以說祥林嫂是矛盾的,她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魂靈。因為她已捐了門檻,滿心歡喜地以為自己已贖罪了,可四嫂還是不讓她碰祭品,「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台,只是失神的站著。」「不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而至於常常忘卻了去掏米」足可見這事對祥林嫂的打擊有多大。
由於種種情況,祥林嫂猶豫了,懷疑到底有無神靈,因而她才會問「我」,這個出門在外,見多識廣的魯鎮人,「她那沒有精採的眼睛忽然發光了」可見她對「我」的期望有多大。而「我對於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意的」,而此刻我卻疑惑了。在祥林嫂的追問下,「我」最後是以「說不清」便落荒而逃。孰不知,正是「我」的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將祥林嫂逼到絕境。從這點來說,「我」對祥林嫂的死有直接的關系。
那麼,究根結底,祥林嫂的死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有人說是魯鎮的人,因為大家都將她排除在外了;有人說是魯四老爺,因為他是傳統禮教的化身,他不接受祥林嫂這個不幹不凈的人;也有人說是小說中的「我」,因為「我」遲疑的態度讓祥林嫂徹底絕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事自然沒有誰是誰非的確切答案。可在祥林嫂自己看來,她的死是誰造成的?她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在魯迅的另外一篇《女吊》中,死去的人會「找替代」,找害死自己的人,而祥林嫂沒有,她從沒想過是誰把她害得走上絕路。或許她認為是自己命不好吧,她是麻木的。
祥林嫂死了,可祝福不會因她的死而停止。小說結尾用爆竹聲,香煙等表現了祝福的熱鬧情景,而「我」的疑慮而「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等用了強烈的反諷,道出祥林嫂的死在祝福下是如此不值一提。

『柒』 高中語文讀本必修1,2讀後感3篇

我只有那個。。採薇的。。因為喜歡那詩呵呵。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遲雨雪霏霏。

千年前的那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如驟至的憂傷。

回憶里濃綠鶯啼的夏日,如今歸途上渺渺雪白的道路。

那飄灑的雪花和緩慢獨行的背影卻彷彿中國古典山水畫般浸透茫茫的詩意,和那沙鷗一逝的凄涼之感。

冰冷的雪,清晰的呼吸,熱的淚,純白的大地,萬籟俱寂的山谷中有什麼無聲的融化。

就像佇立江邊,獨立晚風,心在此刻特別透明。

雪上空留馬行處,一句唐詩輕輕念出,是比巍峨雪山冷峻的思念。

馬鈴聲漸漸隱沒,肩頭的雪已滲入心窩,流淌著分別的入骨的痛。

或許聚散不定,人生無常,前一刻還在熱酒言歡,下一瞬已然悄然揮別。

歲月穿梭中,模糊的是臉龐,不改的知心交心的坦然情懷。

人生盛宴誰不散,除非今生此刻休。雪散雪飄雪融雪聚,人生呵。

獨釣一世寒冷,萬徑人蹤滅,獨享一份與世隔絕的雪中桃源。

鵝毛雪花,溫柔天空,沉默大地,漫天靜謐。

一舟一芥,人如點渺小。

片片落雪,翩躚流連。

荒原極地,依舊有生命最華美的舞蹈。

雪擁抱溫暖,隕落融化,化成了水汽,蒸騰飛遠,蒼穹之上,又是另一朵雪。

已不復前世的記憶。

整個世界開始下雪了。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或許只有徹骨的寒冷才能自己感受記憶的溫暖,淚的滾燙。

站立雪中,方能感受生命最初的孤單。

即使世界凋零成一片空白,我依舊為你盛開一樹梨花的繁華

『捌』 《語文課》讀後感

[《語文課》讀後感]
《語文課》讀後感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如是說,《語文課》讀後感。
冬天過去了,春天一定會來。鐵皮鼓想說,挺過了寒冷的冬天,春天的鮮妍美好就在那等著了。

可是,依我看來,整本書給人的感覺就是:冬天已去,春寒猶在。至少他當班主任的一個學期,他都沒有嘗到勝利的喜悅。更多的是焦急、擔心、憤怒甚至無奈。讓人有些擔心,有些氣憤,有些惋惜,而原來我想像的是他用他特別民主、特別尊重學生的辦法,在班級亂了一陣之後,是會慢慢走入正軌。也許他再當一個學期,就會出現我希望看到的現象,也許正如他自己所說,他是一個不適合當班主任的老師。事實證明,他此後也沒再擔任班主任工作。但又有多少人能在初來乍到之時,穩得住班裡36種截然不同性格的36個學生?

記得2007年我初到紅旗小學,班裡33個同學,每天我總是兢兢業業地鼓足勇氣幹活,但我自己在期末放假那一天頭昏腦脹終至於病倒。那種從公立學校培養的自信在一個月之內土崩瓦解,從此歌聲不斷的我開始了橫眉冷對和灰頭土臉。和鐵皮鼓一樣,我也多次思考過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應該繼續在此呆下去?!這時有一句話深深地鼓舞了我:「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困難多如牛毛,辦法在哪裡?痛苦地思索,痛苦地尋找,終於明白,研究學生、走進學生心靈是最好的辦法。應該感謝魏書生老師,是他的書讓我靜下心來想問題,心態問題一旦解決,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
鐵皮鼓說,「在公立學校,我首先是一個學科老師而不是教育者,我每天最多的時間是用來備課而不是與學生交談,我只考慮我提供什麼而很少考慮學生需要什麼。但在私立學校,這一切都顛倒過來了,我不得不把更大量的時間花在與學生的溝通上,而用在備課上的時間卻大大減少了。我漸漸明白,老師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個學科老師」。他說得太好了,盡管鐵皮鼓的書看起來他在班主任工作上並不成功,甚至有點蹩腳。干國祥說他當時「缺乏足夠的教育學與教學理論素養」,我覺得是很中肯的。而且,作為班主任現實工作,他還缺乏一種應有的組織能力。他總是思考很深,處理事情很謹慎或者說盡量追求完美,點上的事情花費了他太多的時間和經歷,面上的效果就無暇顧及了。而且他愛讀書、愛寫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班級管理效果。
但看他的書,我還是受到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效果甚而至於是要超過魏書生和李鎮西給我的。
第一是絕對的真實。他自己說過要「生活在真實中」。很難,但事實上他做到了。他從沒有在書中板起臉孔說教,粉飾太平也不曾。很多時候,我覺得在看一本校園小說,只是沒有那麼輕松,現在我總得要為書中的教師擔心,甚至付出同情,讀後感《《語文課》讀後感》。同是天涯淪落人哪,可憐天下老師心!書中不時出現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奇跡終於發生了,徐克丁居然開口講話了!返回寢室的路上,我心裡很愉快,為徐丁克,我看到了我們改善關系的希望。」我是從這里開始做筆記的,因為我被感動得決心動作一下。「我很高興,因為他已經把書背下來了。更高興的是,徐克丁的目光開始變得柔和」「回到辦公室獃獃地想這件事情,心情一下子變得很壞」「來鹽外的這近半年來,我遭受了空前的打擊,這打擊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心,我開始自我追問:你的位置在哪裡?生活的意義在一點一點地失掉,我開始陷入空前的尷尬中」。不要多舉例,這樣的真實,這樣到位的自我剖析,在其他同類書中是找不到的。就算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那也是重在對教育意義的追問的)、《傾聽花開的聲音》也讀不到。好象經驗已經完全設好,只需我們去照搬。鐵皮鼓是屬於「新教育」的,他們的「教育田野」的理念我覺得太好了,是的,教育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我們只有去開墾、耕種、施肥、除草……我們才可能知道那片田野是肥沃還是貧瘠還是雜草叢生,那些種子是優良品種還是先天不足還是環境已經破壞了她,才可以在碰撞與對話中給種子提供更優良的環境更適合的呵護……

第二是他絕對認真負責的態度。教育教學需要這種態度。教學研究也需要這種態度。據我所知,鐵皮鼓最近已經離開高中講台,去新教育從事專職教育研究。很是為高中語文教學遺憾了一陣子,但馬上又為他的方向歡欣鼓舞了起來。是的,這樣認真負責的一個老師,到哪就是哪的福氣。雖然,認識他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他在鹽外的那些學生不是都很想念他並且很多跟他關系很鐵嗎?他最近也在《所謂學生》的博文里寫到「假如老師也可以重新選擇學生的話,我或許更希望與私立學校的學生呆在一起」。原因是私立學校學生自有其可愛之處,但為了他們的進步嘔心瀝血也因此嘗到發展的快樂何嘗不是一條最重要的原因。鐵皮鼓也在書中寫到是私立學校的學生讓他「漸漸明白,老師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個學科老師」「所謂的專業化,並不是知識化,老師的專業化應該首先是指一種人際溝通能力,其次才是知識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應該是教學能力的首要因素」。沒有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沒有一種且行且思的反思習慣,談何教師專業化?作為普通老師,我曾用心佩服那些認真負責的老師,推而廣之敬佩那些愛崗敬業的從業人員。盡管他們很可能工資不是最高的,名氣也不是最大的。
第三是博覽群書,思想深邃。雖然他在班級管理方面處於尷尬之中,但具體去探究他的每一個案例,他都是用自己的深入思考之後的結果在操作。這種深入,看得出他的知識功底,這是很令人佩服的。很多人很難做到,包括我自己。正因為這樣,我才告誡自己要多讀書。為什麼這樣說?現在我們社會看重教師教給了學生多少知識,其實能力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思維能力是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也許一個人他在學校沒有學到太多的知識,他卻培養了良好的思維習慣,有自己的獨特思想,那是了不得的事。無疑,學生遇上思想深邃的老師是幸運的了,引領啊,熏陶了,鐵皮鼓做得多好啊。所以我堅信,如果再給他一點時間,他是完全可以經營好的。看他的語文課例,就能看到更多的思想火花。

〔《語文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玖』 高中語文讀後感怎麼寫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需要好好研讀才能寫出來5千字的讀後感呀。寫寫自己針對裡面內回容的看法,以及學答習了之後應該怎麼做。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④注意不要寫成流水賬!

『拾』 高一語文讀後感

《前方》實在是一篇美文。這篇散文值得細細品味之處頗多。無論是作者新奇的立意、豐富的想像、虛實相生的筆法,抑或是優美、凝練、含蓄的行文,悠遠綿長的情韻都給人留下極大的審美空間,而其中構成文章最大藝術魅力,最耐人尋味的,還是作者豐富深刻的對人類心靈漂泊和流浪感的關懷與悲憫。
作者從攝影作品入手,如果僅是直面描摹畫面,就缺少了味道,如果僅是想像人們內心正渴盼回家,也不足為奇。然而作者卻運用逆反思維:他們正在路上。他們曾有離家之舉。接著非常自然的點出了文章的中心: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此句一出,立刻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令讀者眼前為之一亮。曹文軒先生無論治學還是創作,都很講究獨辟蹊徑。這可以是一個體現。
接著作者從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或者出於天性無休止的遷徙寫起,人類有了家,仍舊還得離家,甚至是遠行。讀者不禁生出疑問:為什麼呢?作者如睿智的長者引領讀者去思考,並結合自身的經歷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列出了三條原因:外面世界的誘惑、出於無奈、前方的召喚。語言洗練、潔凈,優美、含蓄。外面的世界「廣大無邊」。「充滿艱辛」「充滿危險」而又「豐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寥寥數語,談及各個方面,筆筆到位。作者曾說「文集不是收容所」主張語言要精美,經典,此處可以窺見一斑。
離家,漂泊,流浪是人類內心所具有的普遍的情懷。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困守一隅的人們來說,是很有魅力的,人們往往不大清楚外面的世界的真情,憑著想像繪出許多精彩的色塊,常常羨慕流浪的生活,心中總有一個「出去」的念頭。面對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會生出厭倦的情緒。而前方的不確定性,卻令人既緊張又新奇,既刺激又歡喜,既恐懼又渴盼,告別家鄉,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這種流浪就像一首朦朧詩帶上了濃郁的浪漫色彩。正如作者所說「人會在闖盪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
離家,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內心的需求。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人漂泊在異鄉的路上。最具典型的當數游俠詩人李白。他一生都在旅行,努力使自己處於「置身異鄉」的體驗之中,成了一個永不停步的流浪者。還有奇女子三毛,走遍千山萬水,一生經歷的是一條曲曲折折充滿神奇色彩的路。而冰心,最早也是作為一個遠行者的形象受到人們的關注。作家艾蕪在不能行走,已接近生命終點時,內心仍在呼喊「媽媽,我還要去遠行。」沒有比遠行更銷魂。很有道理。
文章從第九節開始,有了一層更深的含義。曹文軒不愧為「學者型作家」,喜好哲學,使他對人生有更廣泛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堅持或者重視「悲憫情懷」,表現出了他的人文關懷,讀起來有了更多的深沉和厚重。文中寫道「流浪不僅是出於天性,也出於命運。是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顯然,這里的「路」,並非實實在在的路,而是指人生之路。人來到世上,是命運所主使的。「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這句話緊承上一句,有了更豐富的內涵,轉入對人的精神狀態的關注,人的肉體在家,可是靈魂卻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灣。心靈就會有濃重的漂泊和孤寂感,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家園。
有了第九節作鋪墊,第十節的深化就水到渠成,作者先指出「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由這句哲理性的話語立刻又將視線轉向攝影的畫面,敘述場景,想像車中旅者的內心活動。寫法靈活,自如變幻,更富有美感。又聯想到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中擁擠的汽車,豐子愷先生一篇散文中的苦旅:內心不安、無奈、焦躁不寧、索然無味。通過想像和聯想,作者將旅行中的「苦」味含蓄的抒發了出來,使讀者結合自身體驗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後智慧而深刻地指出:人生是一場苦旅,不論你的生活境遇如何,沒有本質區別,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上下文有嚴密的邏輯性,議論既能啟人心智,又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人類精神境遇深沉的悲憫之情和大關懷。
家園之思的人文內涵在作者這里得到了新的發掘:人對家園的眷戀與追尋,實際上是對自身心靈和精神的關照,是對精神家園的追尋,這種追尋猶如對宗教的皈依,聖潔,虔誠,莊重。人的精神的回歸是漂泊的延續和結果。所以,《前方》表面上雖然是在寫離家,實質著眼於歸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人類精神狀況的這三重悲劇:一、人在「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二、人無法回家;三、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顯然,這里的家,家園,並不是指「那個可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歸宿,精神的棲身之所。它是流浪者的一種沉甸甸的戀舊「回歸」情緒。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回歸意識相輔相成,作為一個永遠充滿魅力的人生悖論而讓人品咂不盡。一顆心總是在漂泊與回歸間沉浮與徘徊。
作者在文中舉到了崔顥的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我們知道,崔顥的家鄉在河南開封,離黃鶴樓不算太遠,為何會如此發問?因為「他想念的那個家,只是由家的溫馨與安寧養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即使回了家,仍舊感到「無家可歸」。這種體驗少年離家的遊子最為真切。宋之問《渡漢江》中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句子。離家多年,思鄉情切,一旦得歸,理應更喜,然而詩人已經意識到,現實中的家恐怕並不是心目中所構建的溫馨的理想家園。作家孫犁曾在散文《老家》中,也有此種情懷的感慨和抒發,他曾有兩句舊詩「夢中每逢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他說,自己越來越思念家鄉,越來越尊重家鄉,然而卻不願再回去了,回家鄉去住,是不可能的了。一是家園已經沒有親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麼意思。孫犁對老家的心理是復雜的,矛盾的。他已明白的認識到,即使回了家,心靈仍舊在漂泊,沒有歸屬感。
如今,生活的快節奏和瞬息萬變,使人們忙於現實,很少關照內心,精神的活動和追求被忽視,被冷漠,被擠壓,被流放......使人們逐漸遠離了率真與本真的天性,富足的物質世界並不能彌補精神上的極度孤獨和空虛,從而人的一生始終存在著的願望就是還鄉——尋找精神的家園。也有許多的文人在虛構著自己內心的家園,如陶淵明的「桃花源」,李樂薇的「空中樓閣」,琦君的「方寸田園」,他們都在找尋一方恬靜的家園:適合心靈散步,眼睛旅行,能安放疲憊的心靈。
總而言之,《前方》是一篇哲理散文,有哲學之光,藝術之靈。詞句含蓄,深沉,「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有著言外的別旨和風神。曹文軒先生有一句話說:美的力量大於思想的力量。也時時激勵自己要寫經典文章,要寫美文。這篇文章立意奇,思想深,語言美,實為這種說法的有力見證。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課文祝福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