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校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我國的課堂教學現狀是仍然存在「填鴨式」、「灌輸式」教學,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發展。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式人才,根據新課程理念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教師應當改變教學模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為教師的授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得到一定的運用並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其有效運用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
一、「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概論
(一)「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包括三個子過程: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自我監控是指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所進行的一種觀察、審視和評價。
合作學習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離不開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合作學習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將學生個人間的競爭轉化為團體競爭,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成員為了提高團隊的總體成績會共同努力,也有利於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
2.有利於教師的因材施教,團隊之間互相合作幫助、共同學習,成員之間能互相彌補不足,避免教師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保證教學構成中的公平性。
探究學習,簡言之,指的是學生在某學科領域或者社會生活中選擇素材和研究主題,創造一種學術或者研究的氛圍,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和實踐發現問題,進行調查和收集信息,最後進行交流和總結,從而使學生獲得情感、經驗、技能和學習態度的全面發展。
探究學習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1.學生在實踐和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通過研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探究學習強調參與,有利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獲得深層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知識的掌握上更加深刻和牢固。
(二)「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目標是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培養合作觀念,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終身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式人才。另外,這種教學模式也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使知識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前提條件
1.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提供教學內容
這是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根本變化,原先的教師「授課」、「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權,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造、自主探究。
2.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更加註重學生在團體小組之間進行互動交流,但是也不能忽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才能更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是所有的科目和知識的傳授都能夠運用這一教學模式,在某些注重基礎知識的課程上仍然應該進行一些「授受」的方式,能夠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因此,這一模式的運用,考驗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張弛有度,多種方式並舉,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
二、「自主―合作―探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表現
語文是中學生的母語課程,「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包括聽、講、讀、寫、文化、文學、品德情意等許多范疇」。作為一項基礎性學科,教學過程更應該注意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應當更多地參與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口語能力和思維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在落實這一教學模式上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要求學生自主預習,並提出問題
教師應當事先以教案的形式布置下一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問題,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以小組為單位在正式上課時反饋給教師,通過各小組之間的互動交流討論,相互之間解決其他小組的問題。
這里以高中語文中的重點篇目《祥林嫂》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解決問題,以下選取比較典型的問題:
1.作者以「我」為敘事對象有什麼效果?
2.祥林嫂的悲劇是自己造成的嗎?為什麼祥林嫂的死亡會放在最後點明?
3.文章中有很多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都有什麼作用?
此外,教師也應該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朝著主題思想方面思考。這些問題的提出能夠說明學生深入研讀了這篇文章,並做了積極地思考,能夠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合作。
(二)針對問題,具體探究
例如,探討戴望舒的《雨巷》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探究案的形式進行。
詩歌講究知人論事,教師應當提醒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進而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學生往往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例如語言的含蓄,風格的清新,但是對於情感的把握則屬於較為深層的方面。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探討,各抒己見,盡情發揮學生的想像,最後由教師點明主旨。 (三)對學生的語文知識進行一定的拓展
例如在講解《香菱學詩》這一節時,其中會涉及詩歌的結構和寫作要求,包括押韻和語言等,教師這時可以適當補充詩歌的押韻知識作為拓展,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趣味性。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獲得擴展性材料並進行小組間的交流分享。學習中的認識過程,以往是以個人掌握特定的知識技能的心理過程來理解的,因此,學生自主獲得材料更有助於加強學生知識掌握的牢固性。
(四)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
作文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應試考試中佔有相當大的分量,因此,教師應當改進教學方式,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1.積累素材
提倡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積累素材並進行及時記錄,最好建立專門的素材本,這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豐富課外生活,還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為作文寫作積累素材。
2.欣賞美文,提高審美水平
教師事先為學生設定好名家作品文章,讓學生在課下閱讀並做批註,在課堂上讓學生互相交流並當眾做分析,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外,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作文中間選取優秀的範文供學生之間閱讀欣賞,互相交流借鑒,不僅是對作文水平較高同學的肯定,還可以激勵其他同學向其學習。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例如如何使自己的文章更出彩,這個問題切口較小,而且便於討論,能夠使學生在閱讀和分析的過程中打開思路,積極地進行思考。
(五)因勢利導,評價立場中立,給學生思考空間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格外注意評價用語,不能只用對錯來評判,給每個學生自我反思的空間,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表達,從而促使學生獨立思考。
三、結語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採用「填鴨式」和「灌輸式」教學,只注重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標對於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標准,主張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也有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這一模式的有效運用,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對於自身水平進行自我反省,並且這種模式強調師生互動,不僅有利於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還有利於創設一種學術性和探究性的學習氛圍,小組內成員的交流討論使學生的競爭精神得到培養,提升了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語文,作為一門高中的基礎性學科,不能僅僅停留在應試的層面,更應該拓寬學生的視野,發揮其在交流溝通和審美等方面的作用。總而言之,「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適用於高中的語文教學並得到了有效運用。
② 語文行動研究對教學行為的改進有什麼效果
1.行動抄研究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襲研究。其研究主題來自於社會實踐,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涉及到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學生是有情感、興趣、動機和價值觀的人,他們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因此教育研究必須從人文的角度出發,關注
③ 如何提高實習教師課堂管理能力行動研究方案
「提高教育活動的有效性」是教師反思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師預先計劃的活動的目標、價值和幼兒的經驗進行反思,可以判斷教師預先計劃的活動是否是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是否有成立的價值,同時經過反思調整,可以使教師預設的活動更有效。
反思教學前的行為,我們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
★ 反思目標:通過活動期望幼兒學到什麼?活動目標陳述是否明確和准確?
如在主題「有趣的小腳丫」中,老師預定的目標是: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秘密,激發孩子探索腳的願望;保護自己的小腳丫,養成良好的用腳習慣。針對這兩條目標,老師反思後發現目標的陳述不夠准確,探索腳的秘密這一目標太大,重點不夠突出,因為腳的秘密含量很大,老師期望孩子在這樣的一次活動中能發現腳的哪些秘密呢?同時,第一條目標和第二條目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於是經重新思考後,將目標調整為:認識小腳丫的基本結構和特點,知道腳的作用,體驗運用小腳丫的快樂;保護自己的小腳丫,養成良好的用腳習慣。調整後的目標,指向明確,幼兒在活動中重點觀察的是自己的小腳丫,在觀察自己小腳丫的基礎上,體驗運用小腳丫的快樂。因為有了這個鋪墊,才使幼兒有保護自己小腳丫的願望,從而使第二條目標落到了實處。
④ 高中老師在語文課堂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高中語文
高中語文的教授不應當是死記硬背,而是給學生開闊思路,培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專思維能力,善於屬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愛上語文。備課要認真,常說教學生一杯水,教師要知道十桶水的知識,課前還要多設計,講課的語言流暢有條理,語速適中,抑揚頓挫,重點難點的講述清楚,過渡自然,還要抓住學生注意力加入與課有關的趣事等,設計提問激發興趣與思考,課後及時總結,不斷改進。
⑤ 如何開展教師行動研究
一、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工具
為了使行動研究能順利地進行,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應充分合理地利用一些專業工具。1、專業日誌是一種有目的的反思性的個人文件,
是在行動研究中根據作者的需要和目的重新組織的,它是一種專業發展強有力的工具。可以是以書面的文件,也可以包括圖畫、圖表、曲線圖、列表、報告、小冊子、錄象帶、光碟、錄音帶等多種形式的對研究者來說有用、有意義的東西,如可以是每一次看到學生的情緒變化(什麼時間、誰、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或者是每一次的學習中斷事件(時間、誰、以及為什麼),然後在(反思)閱讀寫下來的所有信息,思考在那段時間里發生了什麼,從中可以汲取什麼經驗和教訓。2、自由寫作簡單的說就是指自由、隨意地去寫。讓你的手不停地寫;不要考慮太多而給白己太多限制,把你想說的寫出來,不要擔心是否正確;寫的要具體,不要只說一輛車,而要說一輛桑塔納車;抓住重點,如果出現靈感,抓住它。不受限制的自由寫作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深入思考的方法。頭腦進行思考和編輯產生的問題經常使我們停留在一條過於直接和狹窄的路上,在我們進行自由寫作的時候,我們躍過了頭腦的思考、編輯和控制,放飛了我們的思緒和想像力,使我們可以接觸到我們苦苦追尋的驚鴻一瞥。3、批判性同事
是能夠和我們分享、探討以及提供和接受批判性反饋的人。批判性指的是具有挑戰性的、學術的、友好的和有用的反饋。在行動研究中應與批判性同事交流自己的想法,聆聽批判性同事的意見,從而使自己的思想能夠更成熟。4、檔案袋:檔案袋(portofolio)來源於「portare」和folio」這兩個詞,
portare是搬動、持有,
folio指葉子和紙張。現在,我們所說的檔案袋來源於早期的用法,包括圖畫以及政府、法律的文件和專業憑證等。而今,教育界經過專業發展後的檔案袋不同於一般的檔案或普通的搜集品,而是一個綜合物,是同某個具體課題相關的、經過精心選擇和編輯的搜集品。檔案袋不但是學生發展的歷程,而且也是教師發展的軌跡,是教育、學習、發展和評價的工具,是教師行動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武器。行動研究時根據不同的目的以創建不同的檔案袋。如為展示我們所教的一門課程所做的工作,可建立」課程檔案袋」;要呈現某個學生的進步水平,可建立」學生檔案袋」等。檔案袋是行動研究項目的一個生動的簡歷,一個評價工具,一個促進文件。
二、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程序
任何研究都始於「問題」。當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中出現了某種「問題」並想方設法在「行動」中解決問題且不斷回頭「反思」解決問題的效果時,教師也就踏上了一條由「明確問題—制定行動方案—付諸實施—反思……」鋪設的行動研究的旅程。只是在「明確問題—制定方案—付諸實施—反思……」的過程中,教學問題如何轉化為研究課題?教師的「行動」如何經由「反思」而成為反思性實踐?對這些問題的的解釋將涉及到行動研究的基本精神以及基本的操作方式。1、明確問題—如何將問題轉化為課題
行動研究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和實際的問題。不過,並非任何教學「問題」都構成研究「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即追蹤的問題),只要當教師比較細心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思路之後,日常的教學「問題」才可能轉化為研究「課題」。教師的「問題意識」才上升為「課題意識」。
強調對「問題」的追蹤和設計意味著所研究的「課題」來自教師自己的教學實踐,「課題」產生的途徑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師「自己的問題」而非「他人的問題」;它是教育教學中發生的「真實的問題」而非「假想的問題」。
強調對「問題」的追蹤與設計也暗示了行動研究不是隨意性問題解決。教師雖然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從來就沒有遠離過「解決問題」,但如果教師只是以日常經驗和慣用策略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想方設法」之後採取「行動」並持續地「反思」其效果,那麼,這種問題解決就算不上研究。
在行動研究中強調「課題意識」,這也不是說「問題意識」就不重要。在教學研究中,常見的障礙既可能是「課題意識太弱」,也可能是「課題意識太強」。「課題意識太弱」的教師容易滿足於以日常經驗解決那些瑣碎的日常問題,「自下而上」,不善於在解決日常的教學問題的過程中捕捉一些關鍵的、值得實際和追究的「研究課題」。由於缺乏必要的追究與設計,那些日常的教學問題雖然不斷地被解決,教師卻很難從整體上轉換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此相反,」課題意識太強」的教師容易只熱衷於「熱點問題」、「宏大問題」,「自上而不下」,對自己的日常教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視而不見或「以善小而不為」。滿足於「大問題」、「大課題」的後果是忽視、輕視了教室里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問題、真困惑。2、方案設計「方案設計」對於教師並不陌生,教師一直在與「設計」打交道,比如備課、寫教案,等等。提出問題後就應該對問題進行分析,
針對問題產生的各種可能的原因,
考慮解決的方案,對問題有一個總體的設計。設計就是一個計劃。是我們為了處理我們教學中的問題和好奇而創建的個人化的「路線圖」。
方案設計的內容常包括:何人,研究的參與者及描述一下參與者的必要情況;何事,決定做什麼,達到什麼目的;何時,活動的時間長度和日程安排(研究何時開始,每次多長時間,多長時間需要採集一次數據,什麼時間會涉及到什麼樣的參與者,什麼時候結束研究。);何地,研究的社會和文化情境;如何,以什麼方式進行行動研究;為何,闡述選擇某種方式的原因或理由。在此要注意理論的選擇,根據篩選出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教育理論中有針對性地選取最合適的內容,作為教師解決問題最適切的指導。理論優選可以為解決篩選出的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操作規范,保證了行動研究的正確性。理論優選的方式有:(1)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根據篩選出的問題,尋找與問題相關的理論。(2)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有針對性地向教師介紹教育理論知識,讓教師了解與問題相關的教育理論。(3)把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根據教育、教學實際初步篩選出來的教育理論提交給教師學習、討論。(4)教師在學習和了解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提供給他們的切合教育、教學實際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一步從中篩選出適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論。(5)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概括出了有關問題,主動從教育理論中尋找與這些問題相關的理論。進行理論優選時,要注意針對性、貼切性、實用性。因為教育理論很多,有的也很抽象與深奧,因此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要向教師介紹、提供他們最需要的有實際作用的教育理論;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以及自己面臨的問題選擇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論。3、付諸行動
教師在對實施的背景、條件和行動本身進行思考和理解之後。開始有日的、有步驟的實施計劃。作為行動研究的主體,教師的認識水平和價值取向直接涉及他們對教育行為本身和教育環境的理解,從而對教育行動過程發生影響。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遇到一些妨礙研究的外部困難。如學校有限的工作條件、文化的沖突與隔離、官僚體制等;教師自身也要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不合理的固有信念。因此,教師對自己的思想、信念、價值取向、假設和前提必須保持著清醒的認識。隨著行動計劃的實施和推進,教師對行動及背景有了逐步深入的認識。根據這些認識和其他研究參與者的觀察、評價和建議。對計劃也需要做必要的改動。行動也要做必要的調整。在合作的文化下。教師與其他參與者利用共同擁有的專業知識和智慧解決持續出現的實踐問題。在行動研究過程中,行動的合理化就是通過持續的觀察和迅速改變方向的能力加以保證的。4、反思在整個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反思」實際上是貫穿始終的。「問題」之所以能夠被提出來,「設計」之所以可能,「行動」之所以能夠創造性地執行方案,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參與。也有人因此將設計的過程稱為「行動前的反思」,將行動的過程稱為「行動中的反思」,將「回頭思考」的過程稱為「行動後的反思」。
但「反思」一般指「回頭思考」,指教師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動」結束後回頭思考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查看所設計的方案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如果問題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需要進一步理清究竟是由於所設計的方案本身不合理,還是因為方案的執行發生嚴重偏離,如此等等。
這一環節需要教師撰寫開展行動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的論文。教師通過撰寫論文,既總結了行動研究的基本經驗,記錄了開展行動研究的基本過程,為繼續開展行動研究提供了參考;又激發了開展行動研究的動機,強化了開展行動研究的積極性,為繼續開展行動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礎。反思時,既要注意按照擬定的行動研究計劃實施,確保解決問題、改進教育和教學工作具有研究性質;又要注意總結經驗教訓,進行反思,為以後的行動研究作好准備。
三、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要求
行動研究是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理想方法,有效開展教師行動研究除了要遵循上述程序進行外,還要求做到:1、教育研究者、教育理論工作者要面向教育教學實際
教育理論的生命力、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價值反映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師行動研究的開展,提高行動研究的有效性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理論工作者走出書齋,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指導教師開展行動研究。這包括通過理論優選向教師介紹最優秀的、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教育、教學理論,以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指導教師發現並概括實際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幫助、指導教師在篩選出問題的基礎上,選擇最有針對性的教育理論;在實施具體教育、教學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指導教師。2、教師要加強教育理論學習
教師對教育理論的學習程度和教育理論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教師對教育、教學實際的理解程度和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洞察水平,並影響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方向和效果。進行行動研究如果沒有教育理論作指導,就會回復到毫無研究性質的經驗總結的老樣子,也會導致研究工作的盲目性。因此,進行行動研究的教師必須加強教育理論學習。3、教師要有問題意識
教育行動研究源於問題。正是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感受到了問題的存在,面臨著教育、教學困境,才意識到了研究的必要性,也才引發了開展行動研究的動機。沒有問題意識、缺乏探究精神、不具備敏銳發現問題能力的教師是發現不了教育、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的,也是不會開展行動研究的。可以說,提高行動研究的有效性,有賴於教師准確而及時地發現並概括教育、教學中的問題。4、要培養合作精神
教師開展行動研究,需要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教師的共同參與和合作,僅一個教師的努力很少甚至完全不可能保證行動研究卓有成效。所以,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教師都要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以及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為共同目標,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相互支持,真誠合作,共同研究。這種合作既包括教師與教育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間的合作,也包括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合作就會使合作者都受益,也會使行動研究產生理想的效果。5、行動研究要與實際緊密結合
行動研究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實際緊密結合。脫離教育、教學實際的研究不成其為教育行動研究,更不能保證教育行動研究的有效性。教育行動研究與實際結合要求研究的問題必須來自實際,開展研究的過程必須是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研究的目的必須是改進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研究的結果必須促進教育、教學中問題的解決和教育、教學實踐工作的合理、科學和有效。
綜上所述,行動研究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是教師進行教育研究的理想方法,教師開展行動研究十分必要,為了在教師中推廣行動研究,提高其有效性,必須遵循行動研究的統一程序,按照相應要求。筆者相信,通過教師開展行動研究,將會促進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有機聯系和完善結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將趨向合理、科學和有效。
⑥ "高中語文'微寫作'教學策略探究與實踐"課題相關研究有哪些
高考改革緊鑼密鼓,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科受到了特別的關注,作為高中語文科中的重頭戲,寫作則是高考語文改革的重中之重。寫作的考查形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北京卷增加的微寫作就是其中之一。北京是我國經濟教育文化的風向標,一點兒風吹草動就有可能帶動全國其他省市的動向,高考改革自然也不例外。正如溫儒敏教授談高考語文改革的走向時所言:微寫作,對未來全國的語文高考而言,已是一種勢不可擋的必然趨勢。雖然微寫作的增加引起了很多一線教師的關注,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一線教師對微寫作的教學遠遠不夠重視,微寫作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且語文教育研究者對微寫作教學的研究也相對較少。針對這種情況,本文通過對高考語文中微寫作命題特點和高中語文微寫作教學現狀的分析,借鑒國外段落教學法等方法,嘗試提出四種有效的高中語文微寫作教學策略。本文主要採取三種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本文的第一部分運用文獻研究法,對現有與微寫作相關的資料及研究進行了梳理,明確了微寫作的相關概念,總結了全國高考語文微寫作命題發展歷史,並概括了高考微寫作命題特點,從而提出了高中實施微寫作教學的意義:微寫作適應時代發展,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微寫作訓練目標清晰,可提高學生語言綜合文字運用能力;微寫作可操控性強,可及時分類指導學生寫作。本文的第二部分運用調查研究法,對江西新建一中及新建二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對高中學生微寫作現狀及教師微寫作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發現高中學生微寫作現狀為:學生對寫作及微寫作有興趣;學生比較喜歡描寫類和議論類的微寫作;大部分學生沒有修改微寫作的習慣;少部分學生會運用微博、微信等方式來練習微寫作。教師微寫作教學現狀是:教師只重視寫作專項教學而忽視微寫作專項教學;教師只重視微寫作內容的指導而忽視微寫作技巧的指導;教師評價方式單一;教師不注重微寫作與寫作、閱讀的關聯。最後針對微寫作教學現狀,進行了原因分析,認為高中語文教師微寫作教學意識不夠和高中微寫作易得分且分值差距不大是造成微寫作現狀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第三部分運用行動研究法,根據高中微寫作現狀及課堂教學實踐提出了分步教學法、分類指導法、自我評價法、和讀寫結合法等四種微寫作教學策略,分步教學法借鑒了英美寫作訓練的段落教學中由句擴展到段落的教學模式,提出微寫作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訓練:首先,學會寫二到四個句子的微寫作;其次,圍繞一個句子把擴展成段落;最後,綜合成完整的段落。分類指導法是教師根據微寫作樣式的類別進行指導。讀寫結合法需要教師注重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結合。自我批評法要教會學生根據評分標准自我評價、自我修改。本文對高中微寫作進行分析,結合當前高中學生微寫作水平及高中語文微寫作的教學現狀,探究適合高中語文課堂的微寫作的教學策略,豐富高中語文微寫作教學模式,為他人提供借鑒。
⑦ 淺談高中語文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求答案
江西省新建縣第二中學 何繼承摘要:筆者在教育一線從事語文教育二十年,發現現在的高中語文教師都在絞盡腦汁的思索同一個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筆者在自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潛心研究發現,其實提高孩子的分數的關鍵就在於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關鍵字:高中教師、教學效率、語文成績、素質教育 新課標下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戰場,而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給課堂營造輕松的氛圍,讓教學成為藝術,以培養出充滿青春活力,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來。努力提高課堂效率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師提出的重點要求。那麼什麼樣的課才是一堂高效的課呢?我認為,在一堂課中教學安排合理、緊湊、學生學習的質量好、效率高,每個學生個體的能力都有所發展,那麼這堂課就可以說是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又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呢?一、 課前精心准備——優化預設環節每次備課前,我都會問自己,這個單元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這堂課究竟要帶給學生什麼。只有把這些問題系統的整理清楚了,才開始備課。備課過程中,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先把我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給學生列預習提綱,要求學生准備預習本,自己查閱、解決相關問題並提出疑問。然後,批閱學生的預習作業,再把學生的需求轉化為我的教學目標,結合教材進行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預設。最關鍵的是在預設中要結合學生探究點尋找到這節課知識點切入的角度和方法,力求找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合理思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課前准備形成了師生共同達成的目標,就為課堂高效奠定了基礎。二、 課堂藝術安排——優化過程環節(一) 興趣——點燃求知之欲現代心理學證明: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最為活潑、最為現實的部分。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催化劑。學生不可能完全以學習為自覺,他們往往只有喜歡語文老師、喜歡語文課才能更好的學好語文。相對其他學科而言,語文學科的優勢是什麼呢?我想,是它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個體的自我,充滿生命的情趣,充滿人文的美感。所以,抓住這一學科特點,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從調動學生興趣著手去實現課堂的高效。每篇課文的課頭或課尾,我會花幾分鍾時間,從縱橫兩方面進行拓展。縱的方面: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對和課文相關又不拘泥於課文的現象和事件進行介紹或探討,可以是相關的作家生平、逸聞趣事,也可以是名家評點、爭議熱潮等等,讓學生在狹窄的閱讀空間里感受外面世界。橫的方面:將生活現象文學化,將文化現象哲理化,讓文字與思想去碰撞。一首詩概括課文部分內涵,一句格言證明作者的人格特色,一句歌詞歸納作文的審美境界……這樣,學生既在課文里又在課文外去感受語文的博大精深。也許只需幾分鍾,學生在平淡的課堂學習中會燃起一點激情,學生求知的心田裡會種下一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漸漸的,學生自己也以各種形式參與到這幾分鍾里,形成了一定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二) 取捨——精神學習方向課堂四十五分鍾,應激點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談的課堂是乏味的,也是不符合學生思維邏輯和記憶習慣的。每篇課文可根據其不同特點精選一兩個知識點作為重點,進行大膽的取捨,力求詳細恰當、各有輕重。例如:《荷塘月色》作為華文經典美文,內容含量很大。最開始我也是既講作家作品、社會背景,又講語言風格、情感線索、結構特點、經典修辭等等。後來我發現,這種全面分析作品的方法很拙劣,最後在學生的腦海里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幾年再教這篇課文,我舍棄了旁的環節,把重點放在了指導誦讀上:朗讀、誦讀、配樂讀、背誦……通過反復讀,學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章的語言風格及作家的情感傾向等,並且還能將精緻優美的語言熟記於心應用於平常的寫作訓練中,課文內容理解了,文學的審美效果達到了,時間也節省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三) 互動——拓展創造空間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就是把教育活動當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教與學的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語文課要想獲得良好的教與學的效果,讓學生積極參與,全身心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善教者不是奉送給學生現成的知識,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和實踐去掌握知識。首先,要求學生多質疑,教師巧質疑。教師圍繞教材設計問題要科學:既突出重難點又能較好的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搞瑣碎的形式主義提問,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其次,每堂課留下一定空餘,還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空間。讓學生多誦讀、多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交流,有時還可鼓勵學生當堂進行創作。三、 課後有效反饋——優化評估環節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都不斷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能在這個過程中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改進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就會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同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及時理解和吸收了教師的反饋信息,對於克服思維定式等都是大有好處的,同時對學生自己積累學習經驗更具有積極意義。我每堂課有選擇性、有針對性的布置作業。布置作業的原則是少而精,具體針對某一知識點。且布置作業必檢查,檢查作業必反饋。反饋過程中既有知識點的反饋,也有師生情感、價值的認同和交流。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一旦有了滿足感和成就感,就會激發起強烈的學習動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除了通過反饋環節進行查缺補漏,以保證知識點的鞏固和提高外,還藉此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適當的鼓勵和建議,以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進一步學習的慾望。教學反饋正是這樣通過科學的導向性去實現對教學信息的有效調控,為下一步的教與學作好鋪墊。 筆者認為,上述的方法和手段正是在努力打造一種教學的新模式——互動的語文課堂。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著力於講,學生注重聽,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課堂上默默接受。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辛辛苦苦,而學生依賴性越來越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日漸消失殆盡。互動課堂教學改變了以往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具有多向的、三維互動的特點。該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人意識,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注重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理念。 二0一二年十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