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談你學習小學語文課程設計的方法及理論依據
方法和依據:
1、研讀《小學語文新課標》。
2、看名家實錄,對照揣摩。
3、備實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課後反思到位。
4、平時做有心人 ,多看理論雜志。
『貳』 如何理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課程目標: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1、積累·整合
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素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2、感受·鑒賞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3、思考·領悟
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准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4、應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領域的學習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5、發現·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的體驗和發現.學慣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一、必修課程 閱讀與鑒賞1.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構復雜、含義豐富的語句,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力.
3.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5.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6.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9.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可參考附錄一《關於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
10.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可參考附錄一《關於課外讀物的建議》)
11.注重合作學習,養成互相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12.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利用多種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1.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表達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
3.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在表達實踐中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發展創造性思維.
4.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的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
5.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並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准確、鮮明、生動.
6.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於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45分鍾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課外練筆不少於2萬字.
7.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善於傾聽,敏捷應對.
8.注意口語的特點,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地進行表達.藉助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口語交際的效果.
9.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分、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在討論或辯論中積極主動發言,直率而清晰地陳述個人的看法,敏捷而恰當地作出應對和辯駁.朗誦文學作品,能准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二、選修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詩歌與散文1.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 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
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和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
3.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的不同藝術特性,注意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5.嘗試進行詩歌、散文的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
選修課·小說與戲劇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戲劇作品(包括影視劇本)的興趣,從優秀的小說、戲劇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素養.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學會尊重、理解和容納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
3.學習鑒賞小說、戲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戲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4.朗誦小說或表演劇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的內涵,體驗人物的命運遭遇和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5.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小說、戲劇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
6.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創作小說、劇本,相互交流.
新聞與傳記1.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關心國內外大事及社會生活,能准確、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觀點,作出自己的評判.
2.閱讀新聞、通訊(包括特寫、報告文學等)作品,了解其社會功用、體裁特點和構成要素,把握語言特色.
3.廣泛搜集資料,根據表達需要和體裁要求,對資料進行核實、篩選、提煉,嘗試新聞、通訊的寫作.
4.閱讀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回憶錄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實,了解傳主的人生軌跡,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並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5.認識傳記作品的基本特性,嘗試人物傳記的寫作.語言文字應用l.注意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2.能綜合運用在語文與其他學科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方法,讀懂與自己學識程度相當的著作,運用多種方式展開交流和討論.
3.閱讀應用文,能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能根據需要,按照有關格式和要求,寫作應用文,力求准確、簡明、得體.在學寫應用文的過程中,培養對事負責、與人合作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風.
4.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口頭應用的能力,能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注意表達效果.參加演講與辯論,學習主持集會、演出等活動.
5.聯系語言文字應用中的現象和問題,閱讀有關著作,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作出解釋;了解語言文字法規的有關內容,增強規范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錯誤,提高語言文字應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6.觀察語言文字應用中的新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發展中的新問題,努力在語言文字應用過程中有所創新.
7.拓展運用語言文字交流的途徑,學會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交流,如使用計算機進行編輯、版面設計,製作個人網頁和演示文稿.文化論著研讀1.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能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文化專題研討.
2.藉助工具書、圖書館和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論著作者情況、相關的文化背景和論著中涉及的主要問題,排除閱讀中遇到的障礙.在整體了解論著內容的基礎上,選讀其中的重點章節,有側重地進行探究學習,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
3.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考,參考有關論著,學習對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和中外文化現象作出分析和解釋,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認識水平.
『叄』 1、 談談你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並結合具體教學實例談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
「三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新「課程標准」教學設計中成了高頻詞彙。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時很難把握,甚至出現機械地對號入座現象。因此有必要對「三維」整合的問題作些探討。 請看一個有代表性的實例。六年級(上)《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目標 :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誠實、守信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教學目標設計。然而其中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主要表現在過於的寬泛,並且是對號入座式的。 因此,從語文教學的效益看「三維」的整合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採取對號入座的辦法,一個一個維度分割狀地落實,勢必將課文碎屍萬段,而且必然是少慢差費的,學生也定然提不起興趣。因為課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閱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生命的對話狀態。必須是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 從「三維」的關系看整合設計是完全可能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構成了立體的有機的目標系統,構成了一個「血肉豐滿的生命體——語文素養」。我們強調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同時,我們又肯定語言知識,尤其是程序性的語言知識,在知識轉換為能力時的重要作用。關於語文學習方法的知識屬於程序性的語言知識,而掌握這種方法需要一個體驗的過程。然而,在體驗過程中始終滲透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由此看來,將「三維」割裂違背了其自身的有機聯系,導致形而上學的機械論。 根據我們對「三維」關系的理解,「三維」整合的教學目標的表達,可以採用類似的句式:藉助什麼知識、方法——以形成什麼能力——從中感受什麼情感或領悟什麼道理等。 在整合「三維」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要處理好如下關系。 一、多通道 既然「三維」是一個有機整體,設想每一維都是一個通道,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通道進入,然後可以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一)從「情感」切入 以第六課《離別的禮物》為例(註:本文所舉的例子均出自上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六年級第一學期)六年級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初步建立預習的常規: 1、熟讀成誦 2、生字詞查字典詞典 3、積累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 4、概括段意和主旨,初步體會寫作特點。 本課基本的設計思路: 1、讓學生沉浸課文,體驗離別的傷感,按時間順序復述課文。 2、文中表達「離別」的傷感,哪些地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什麼?每個學生的「動情點」是不一樣的。教師需要點撥、引領、提升。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1)以迷人的夜色反襯離別之悲(第1段)(2)以歡樂的曲子襯托爺爺的樂觀和豁達,反襯彼得的悲傷(第6段)(3)以人物之間不同態度的對比、襯托,表現離別的傷感。(4)以禮物貫串全文,引發矛盾沖突,強化離別的傷感。 這個教學設計,從「情感」切入,與寫作「知識」貫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我們感受到了離別的傷感,懂得了要孝敬老人的道理。其中爺爺的樂觀、豁達、善解人意;父親的善良和無奈;「我」的悲傷和孝順;「女人」的自私與吝嗇。同時也可以看到一個破損家庭重建的希望和艱辛。從中可以體會到「隨文學習適度有用的語言知識」的意義之所在。這里的寫作「知識」已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層面,而是為加深對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服務的。 (二)從「方法」切入以第八課《花臉》為例,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路:第一步,圈劃詞語,復述課文 1、圈劃:從文中找出可與「花臉」搭配的詞語 2、分類:將這些詞語按詞性分類(或劃出其中動詞) 3、排序:將動詞短語按課文先後順序排序(從語脈看思路) 4、復述:動詞短語的組合並具體展開。 第二步,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心理 1、 圈劃:對人與物的細節描寫; 2、 評點:你所喜歡的那一段。 3、研讀:我「最喜歡」花臉的直接描寫(動作、神態、心理) 第三步,寫作借鑒回憶童年生活,借某一物勾起童年的記憶,既是描寫的對象,又是本文的線索。 1、「物」的選擇要有獨特性、可擴性(組詞成句,聯句成段),蘊含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並且有意義。 2、仿寫:學習對「花臉」和「青龍偃月刀」的描寫,寫自己喜愛的一物。 這個「教學設計」是從「方法」切入,貫通到「能力」、「情感」等其它各個維度。第一步,藉助圈劃的方法,運用短語知識,提高復述課文的能力。第二步,運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心理,突出「我」的「英雄情結」。表達了作者從小崇拜英雄、模仿英雄、學習英雄的思想感情。 (三)從「能力」切入以第四課《散步》為例,課堂教學的設計思路如下: 1、圍繞標題,補充要素(擴詞成句)我們——初春的田野——散步(人物、時間、地點、事件)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和諧溫馨的一家;熱愛生命、熱愛自然;中年人的責任感。 2、理清文脈,找出文眼我們——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初春的田野——洋溢生命的氣息散步——分歧、統一、特寫鏡頭(背負圖)文眼:「生命」與「責任」 3、圍繞文眼,逐段細究檢索中心句、中心詞,學習圍繞中心句、中心詞展開的方法。體會「舉輕若重」的寫法,感悟「生命」與「責任」 (在生命之鏈中,中年人肩負的責任)。 本設計從「方法」切入,如擴詞成句、尋找文眼、中心詞展開等等,同時,又是緊扣字詞句篇語言因素,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親情,理解中年人在生命傳承中的責任。 二、主與次以「三維度」進行教學設計,內容多、要求高,體現在某一篇課文中,必須分出主與次。以第一課《祖父和我》為例。教學目標提到:「感受文章中濃濃的祖孫情以及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其中就涉及到祖孫生活環境的描寫。在「學習建議」中有一句提示:「在你的記憶里,與自然交融的情景有哪些?」我們可以將這一要求作為次要目標,把學習本文對大花園的景物描寫作為主要目標之一。為什麼這樣處理呢?我以為,學生固然可能缺乏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然而更主要的是缺乏對自然景物細膩體驗的方法,以及將這種細膩的體驗付諸語言的能力。因此,將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確定在「學習作者細致的觀察和體驗,了解寫景的基本方法;並嘗試描寫自己與自然交融的情景」。重點品味本文的景物描寫。初步了解直接與間接描寫;不同視角、多側面描寫;藉助修辭手法等。採取範例教學,不死扣概念,讓學生朗讀、體驗、感悟、積累等,並逐步地學會遷移。比較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寫,藉助投影片打出來。第3段: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兩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 第4段: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提示:總分結構;抓住景物的特徵,如色彩、形態等)第7段: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提示:結合「風」、「雨」、「太陽」多角度來寫榆樹) 第22段: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 亮得蚯蚓不敢鑽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什麼黑暗的地方飛出來。是凡在太陽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連大樹都會發響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對面的土牆都會回答似的。(提示:突出太陽「大」、「高」、「亮」,以及太陽下的景物「健康的、漂亮的」的特點) 第23段: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 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提示:用擬人手法,突出關鍵詞「活」、「自由」。)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去。例如仿寫: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由此可見,主與次的關系不是對立的。「主要」不是「只要」,「次要」不是「不要」。也就是說要有整合意識。主要也好,次要也好,都要依據學生的實際,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三、顯與隱除了「主」與「次」之外,我們還可以對「三維」目標作「顯」與「隱」的處理。以第二課《凡卡》為例,將「情感」作為顯性目標,將相應的「知識」、「方法」作為隱性目標。基本設計思路為: 1、圈劃凡卡的不幸遭遇,談談你的共鳴點。 2、寫凡卡的不幸,為什麼要聯想到爺爺,有什麼作用。(突出親情對處於困境中的人的意義) 3、凡卡的不幸,誰之罪。這里要作一個補充交代:《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時,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4、拓展訓練:凡卡夢醒之後文章以凡卡甜蜜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憤懣。 整個教學設計以「凡卡的不幸遭遇」為顯性目標。新課標強調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本文表達上的特點作為隱性目標。比如,講凡卡的悲慘遭遇,由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映襯。採用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在這堂課的處理上只需點到為止。正因為有「顯」有「隱」,才能夠突出重點,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四、小角度 「三維度」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內容龐大的系統,每篇課文盡可能從某一角度切入,然後向縱深發展。以上所舉的例子,可以說切入的角度都很小,挖掘相對有一定的深度或廣度。如何選擇好這個角度,收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呢? 1、讀懂教材所謂讀懂教材,這里主要是指以「三維度」的眼光來發現教材的價值,發現課文中的「動情點」、「疑難點」、「知識點」等,並且找到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 2、讀懂學生所謂讀懂學生,主要是指能建立起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關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生活的積累和思想認識水平,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障礙點」、「發展點」等,然後結合課文的特點尋找到「切入點」,以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主動健康地發展。 語文「三維」目標整合,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以上整合的方法應該綜合起來靈活運用。尤其在課堂實施中,要有動態生成的意識,及時捕捉學生資源並加以回應和推進,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肆』 作為一名新的高中生,談談你對高中語文的認識或期待,
當初上高一也寫過
老師只要這幾點↓ ↓
①作文立意 高中作文難度比初中內偏大 審題不清容較容易離題
②文言文 文言文很多生僻內容
③字體 很多學生中考估分不準其中除了作文就是因為字體難看
差不多是這些了 然後寫出相對應自己的舉措啦 分析之類的√
『伍』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發展和個性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研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其目標。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四)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並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五)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與鑒賞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表達與交流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還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六)關於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程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的輔導課,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昕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聽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鍛煉自己,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決定取捨。
3.選修課程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汁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凌亂隨意、漫無計劃,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不能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如此等等。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 關於五類選修課的教學
詩歌與散文
本系列課程,應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精選重點,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對有興趣嘗試詩歌散文創作的學生應給予鼓勵。
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一味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
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小說與戲劇
本系列課程的一些基本教學要求,與「詩歌和散文」大致相同,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或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豐富對作品的理解;組織小說、劇本閱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交流閱讀欣賞的心得。此外,可結合觀摩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影視作品,幫助對小說的感悟和理解;鼓勵學生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通過觀摩戲劇演出,嘗試戲劇表演,加深對戲劇作品的體驗。
新聞與傳記
重在指導學生閱讀典範性新聞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內容和社會影響,有的還可以了解其采寫過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場、觀點,學習其敬業精神和捕捉重大新聞的能力。新聞與傳記的寫作應以學校社區生活和熟悉的人物為對象,從寫新聞評述、綜述或傳記性小故事開始,逐步提高。在寫作中引導學生運用調查、訪問、討論、查找資料等多種方式獲取素材,提高根據表達需要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言文字應用
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閱讀規范的應用文,了解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結合閱讀和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寫作和口頭交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
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初步的方法,認識、分析有關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學習表達的創新,思考語言文字應用與發展中的問題,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調查、探究的過程中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
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注意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
文化論著研讀
應指導學生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
閱讀文化論著,重在領會精神,抓住重點,對其中的主要內容或觀點進行討論,不必面面俱到。對著作中的疑難問題,應引導學生自行鑽研、互相探討,必要時教師可作適當的講解。
應積極開發和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考察文化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口頭、文字、圖表、圖片等多種形式展示考察成果。引導專題探究,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結果應該切合實際,不要盲目拔高目標。
二、評價建議
(一) 評價的基本原則
1.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相銜接,致力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評價要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全面考察。
2.評價應以課程目標為基準,面向全體學生。
課程目標是評價的基準,語文課程評價要根據總目標和分類目標,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在保證達成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不同表現和不同學習需要。評價要有利於鼓勵學生對課程的自主選擇,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要求,採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
3.評價要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
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和發展等多種功能,正確的評價能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過程,准確地判斷學生的學業水平與發展需求。評價的各種功能都不能忽視,但首先應充分發揮其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不應片面地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語文課程評價重在激發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熱情;並有利於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過程,促進自身的發展。
4.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是當前評價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語文課程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
5.評價應注意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聯系與區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類型,它們的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共同構成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語文課程評價既要注意兩者的相互銜接,更要注意它們的不同特點。必修課的評價應立足於「共同基礎」,而選修課的評價在注重基礎的同時,更多地著眼於差異性和多樣性。選修課的評價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劃一的傳統評價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評價方式來促進目標的達成。要注意各類選修課本身的特點和要求,因課制宜地制訂評價方案,密切聯系社會實踐活動和語文的實際運用,使評價更富實效。
6.評價應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採用不同的方式。
課程評價有多種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優勢和局限,都有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學生發展的不同側面有不同特點和表現形式,對評價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書面的語文考試較適合於評價認知水平,觀察活動較適合於評價學生的興趣特長,成長記錄能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實踐能力等。再如,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過程、重體驗的特點,所以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簡單地以活動結果作為主要依據,而應將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統一起來,以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現,如態度、創意、責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參與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為評價的重點。要努力探尋適合於不同目的的評價手段和方法,提高評價效率。
(二)必修課程的評價
1.閱讀與鑒賞的評價
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煉文本的思想觀點、發現觀點材料之間的邏輯聯系,並作出初步的評價。對言之有據的獨特見解,應予以鼓勵。
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准確解讀,以及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處理能力。實用文體的語言風格、格式等特徵,學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評價,是閱讀與鑒賞評價的重點。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把握,特別是對藝術形象的感悟和文本價值的獨到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要重視評價學生對不同文體作品的閱讀鑒賞能力,以及藉助有關資料評介作品的能力。
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注意考察學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國文化精神,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2.表達與交流的評價
對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寫作態度和寫作水平。論述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能否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撐觀點。實用類文本寫作的評價,應考察學生能否根據此類文本中常用文體的特點和要求,完成常見實用文的寫作。
口語交際的評價,應考察學生參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態度,能否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三) 選修課程的評價
1.詩歌與散文
學生的閱讀積累是評價的基礎,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以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作為評價的重點,如能否拓展想像和聯想,能否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情的共鳴,能否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蘊和深層意義,是否對作品有獨到的感受和創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等。可通過寫讀書報告、讀書札記、評論鑒賞文章、舉行朗誦表演等具體成果考察學生的詩歌散文鑒賞水平。
在詩歌散文評論和創作方面,既要考察學生的參與態度,也要評價其成果的水平。
2.小說與戲劇
評價的基本要求和「詩歌與散文」大致相同。評價中還應關注學生對作品的人物、情節、場景等的感受。
3.新聞與傳記
重在評價學生是否關心國內外大事,是否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並能准確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評價學生能否運用多種形式寫作簡短的新聞並關注其效果反饋,能否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良好文風;傳記寫作的評價應關注內容的真實,文字的生動,以及是否給人以有益的啟示。
4.語言文字應用
注意考察學生是否能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能力和方法,進行廣泛閱讀和交流討論,具有積極的運用意識和負責的態度;能否讀懂語文學科以外與自己學識相當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運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實可信,並有針對性;語言表達是否嚴密而有條理,並講究語言藝術和實際效果。關於應用文的寫作,重在評價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文風,掌握基本的格式要求。
注意考察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歸納、梳理語言文字的規則,能否發現語言文字表達中的錯誤並予以糾正;是否能對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對語言文字應用的創新和規范化有較好的理解和認識,考察學生對語言文字現象的敏銳性和探究興趣,考察其能否運用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方法分析、探究語言文字問題。
5.文化論著研讀
考察學生是否認真研讀經典原著,對論著內容的理解和觀點的把握是否正確,能否藉助注釋、工具書、參考資料自主學習。注意評價他們提問題的角度、思考的深度,還要注意考察他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視野。
對學生閱讀經典著作所寫的讀書心得或小論文,以及文化專題探究方面的成果,進行展示、比較,做出總體評價,也應兼顧學生在參加研討會、報告會、講座、調查考察等活動中的表現。評價中應對學生的探究意識、參與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結果進行綜合考慮。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一)教科書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的要求,全面達到高中語文教育的各項目標。
(二)教科書編寫應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有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科書要適應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符合語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要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於指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五)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範性,富於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
(六)教科書的體例和呈現方式應靈活多樣,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學習專題,有助於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七)教科書應有開放性,在合理安排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和選擇的空間,也要給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餘地,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八)教科書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九)必修課教科書,可以將課程內容綜合設計成五個模塊;也可以按「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分編,供學校在教學中自行組合成五個模塊。
(十) 選修課教科書,可以根據五個系列的課程目標,在每個系列中設計若干選修模塊進行編寫。學校也可以選用現成的圖書作教科書。
四、 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一)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
(二)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
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三)各地區、各學校的課程資源是有差別的,各學校應該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資源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
(四)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設備;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系,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五)學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逐步推動語文課程新資源生成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校之間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參與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建設,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陸』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1.全面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
語文課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還應體現高中課程的共同價值,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充分發揮本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於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目標。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
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4.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
教師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5.關於必修課程的教學
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准答案。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著重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准確性,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閱讀實用類文本中的新聞,應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文本的價值取向與實用效果等方面理解;常用應用文教學,應主要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閱讀文學作品,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對作品的影響評價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古詩文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
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後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採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也可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路、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進行加工,匯編成冊,回顧和交流學習成果。也可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示自己的文稿,學慣用計算機進行文稿編輯、版面設計,用電子郵件進行交流。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口語交際教學應注重培養人際交往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有自信心、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6.關於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高中語文選修課對必修課的內容有所拓展提高,有的側重於實際應用,有的著眼於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1)選修課的設計
選修課的設計,必須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水平。不能把選修課上成必修課的補習課和應考輔導課,不能簡單地照搬大學里的選修課。
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學校及其所在地區具有的某種特殊條件,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可以成為一些特色課的生長點。
2)對學生選課的指導
選課的指導,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所開選修課的主要內容和特點,並且要讓學生明白,選課既是為了滿足自己當前的學習需求,也是為了學習自我規劃。教師應該認真准備,做好選修課的介紹。其次,要幫助學生了解在若干選修課中哪一門或哪幾門最適合自己,學會正確行使選課的自主權。學生可能並不完全了解自己在學習興趣、需求和發展趨向等方面的特點,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權衡輕重,決定取捨。
3)選修課的教學
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於必修課的期望。
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造成凌亂隨意、漫無計劃的局面,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一味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
選修課應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內容和要求,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設定。要防止單純從教師的知識儲備和喜好出發決定教學內容。
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應當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進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
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像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4)關於五個系列選修課的教學 本系列課程應有較大的閱讀量,在此基礎上精選重點篇目,鑒賞研讀。
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自行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資料,豐富對作品的理解。
應重視作品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切實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過於追求統一答案,也不必系統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提倡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組織文學社團,創辦文學刊物,積極向校內外報刊投稿。 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中逐步學會篩選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確性和速度。指導學生閱讀規范的應用文,明了應用文的性質和用途,注意應用文的格式、術語和語言風格,並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應用文寫作。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認識、分析有關的語言問題,並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語文學習狀況,提高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
應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調查、分析、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腳踏實地,尊重他人的勞動及成果,養成嚴謹、虛心、求實的作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學習和生活中的語言文字現象,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展開專題研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專題研討會、讀書報告會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舉辦專家講座,或組織學生訪問專家學者。
應注意運用生動的實例展開教學,力求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創造性地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給初學普通話的人正音、開設文章病院、舉辦語言的疑難雜症徵答活動等。 應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論著、調查和梳理材料,增強文化意識,學習探究文化問題的方法,提高認識和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
『柒』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為了適應高中教育發展的趨勢,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既要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遍獲得進一步提高,同時也要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需要建設一個新的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和實施機制。
2.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圖示(略)。
3.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個部分,用學分進行調節和管理,必修課程10學分,選修課程可達14學分。
必修課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比較扎實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選修課也是基礎教育課程的一部分。設計選修課的目的在於更好地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為學生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4.必修和選修課程均按模塊組織學習內容,每個模塊2學分。半個學期(約36學時)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這樣的設計有利於學校靈活安排課程,也有利於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便於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學或者重新學習某個模塊的內容。
5.必修課程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系列的目標,組成「語文必修一」至「語文必修五」五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是綜合的,體現「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目標和內容。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鑒賞和探究等方面比較均衡地發展,為以後有選擇地學習打下基礎。必修課五個模塊的學習可在高一至高二兩個學期半的時間里循序漸進地完成,也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安排。
6.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語文選修1),小說與戲劇(語文選修2),新聞與傳記(語文選修3),語言文字應用(語文選修4),文化論著研讀(語文選修5)。每個系列可設計若干模塊。學校應按照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開設選修課。對於模塊的內容組合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順序編排,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變通實施。具體課程的名稱可由學校自定。
7.高中生的語文水平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必修課程10學分;
第二層次,必修10學分+選修8學分;
第三層次,必修10學分+選修14學分。
學生修滿必修課的10學分便可視為完成了本課程的基本學業,達到高中畢業的最低要求。
8.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未來就業的需要或所報考學校的要求,確定相應的水平層次,選修有關課程。
學生可以從五個系列的選修課中任意選修4門,獲得8學分,加上必修課的10學分,共計18學分,達到報考高等學校的最低要求。達到第二水平層次的學生,從自己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出發,或根據某些院校、專業招考和某些用人單位的要求,可再從這五個系列裡任意選修3門課,獲得24學分,達到第三水平層次的要求。
『捌』 求問課程設計的依據是什麼課程開發的理念又是什麼
一、課程設置依據1.國培計劃課程標准依據國培計劃課程標准,語文教學設計側重關註:(1)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環節。(2)把握文本的教學解讀及其要領。(3)根據學生學情,依據文本體式選擇、確定教學內容。(4)把握教學的基本路徑和邏輯流程。2.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要點標准語文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需要關注幾個能力標准:(1)正確理解教材。(2)分析學生情況。(3)明確教學目標。(4)優化教學活動。維度能力要點的標准結果指標教學設計能力(一)正確理解教材1.能夠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實,劃出概念圖和思維導圖。2.能夠整體把握學段教材,描述知識的「上、下位」聯系。(二)實證地分析學生情況3.分析學生學習新知與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關系。4.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同年齡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特點)。(三)清晰地確定與表述課時目標5.教學目標符合課標要求;6.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表述具體,具有可觀察或可檢測性;過程與方法目標與知識內容有機結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維目標表現為一個過程的多個方面,有機整合。(四)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活動7.活動的設計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流程安排體現了知識邏輯8.活動的設計學生認知規律。9. 活動的組織有清晰的指令,問題明確,過程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能有效滲透,不同學生各有收獲。10.能夠抓住課堂生成的問題進行拓展,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應對的辦法。11.有意識對活動的效果觀測和調整。二、 課程開發理念 1.課標理念語文學科的教學設計必須緊緊圍繞新課標理念,關注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關注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的多元。重視語文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2.學習理論教學設計必須深刻領悟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設計必須時刻關注學生主體的體驗。 設計要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3.系統理論語文課堂的教學設計體現整個教學的系統流程,注重邏輯關聯和環節流程的融合,確保框架建構和細節設計的一致性和系統性,體現選擇——定序——綜合——總結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