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施氏食獅史》附答案譯文
1、《施氏食獅史》譯文: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隻獅子。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十點鍾,剛好有十隻獅子到了市場。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他看見那十隻獅子,便放箭,把那十隻獅子殺死了。他拾起那十隻獅子的屍體,帶到石室。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乾。石室擦幹了,他才試試吃那十隻獅子。吃的時候,才發現那十隻獅子,原來是十隻石頭的獅子屍體。
2、《施氏食獅史》原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Ⅱ 誰有初中階段全部要背的古詩詞文言文 整篇過來 高分
真的沒法寫了,我都給你找好了,可是字數要求在字以內,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暫時只找到這些,我會再補的
七年級上冊
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山市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課外古詩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代詩人)
煙籠寒水月籠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③》。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七年級下冊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ē),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shì)買(mǎi)鞍(ān)貉(mò),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勛(xūn)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zǐ)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huáng)。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短文兩篇
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兩小兒辯日
《列子》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遠。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概,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進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課外古詩詞背誦
吳均的《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王維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岑參的《逢入京使》
故國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杜莆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歸嵩陽蘭若》
南地隨緣久,東林幾歲空。暮山門獨掩,春草路難通。
作梵連松韻,焚香入桂叢。唯將舊瓶缽,卻寄白雲中。
《送靈澈上人還越中》
禪客無心杖錫還,沃洲深處草堂閑。身隨敝屨經殘雪,
手綻寒衣入舊山。獨向青溪依樹下,空留白日在人間。
那堪別後長相憶,雲木蒼蒼但閉關。
趙師秀的《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趙翼的《論詩》
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九年級上冊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陳涉世家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讀jiǎ)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讀chàng)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讀zhé)戍(讀shù)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讀shuò)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讀shuò)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讀chāng),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讀wàng)」,置人所罾(讀zēng)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讀jiàn)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王讀wàng)」。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讀shuò)言欲亡,忿恚(讀hùi)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笞讀chī)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讀nìng)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讀zhì)、酇(讀cuó)、苦(讀hù)、柘(讀zhè)、譙(讀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讀p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i)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 )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原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詞五首
望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破陣子 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課外古詩詞背誦
《觀刈麥》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詩】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月夜》 年代:【唐】作者:【劉方平】 體裁:【詩】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商 山 早 行》 年代:【唐】 作者:【溫庭筠】 體裁:【詩】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卜運算元•詠梅》 年代:【宋】 作者:【陸游】 體裁:【詞】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破陣子》 年代:【宋】 作者:【晏 殊】 體裁:【詞】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蘇 軾】 體裁:【詞】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醉花陰》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體裁:【詞】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山坡羊•驪山懷古》 年代:【元】 作者:【張養浩】 體裁:【曲】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朝天子•詠喇叭》 年代:【宋】 作者:【王磐】 體裁:【曲】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Ⅲ 五十年文言文怎樣表達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未滿周歲的兒童――襁褓
2-3歲――孩提回 童年——總角答,垂髫 8歲(男)——齡年 10歲以下――黃口 10歲(女)——髻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 ------- 志學之年,束發 16歲(女)――碧玉年華 15—20歲——舞象之年 20歲(男)――弱冠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蓓(信)年華 出嫁——標梅之年 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半百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 77歲——喜壽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台,駘)背之年 99歲——白壽 100歲――期頣 ,人瑞 108歲——茶壽
Ⅳ 求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三年制)和高中(三年制)的全部語文課本的文言文作品名(可以只提供目錄,但要全
初中
1.《論語》十則 2.扁鵲見蔡桓公 3.狼 4.短文兩篇 (《兩小兒辯日》、《樂羊子妻》) 5.為學 6.木蘭詩 7.賣油翁 8.宋定伯捉鬼 9.桃花源記 10.口 技 11.孫權勸學 12.傷仲永 13.愚公移山 14.陋室銘 15.愛蓮說 16.黔之驢 17.工之僑獻琴 18.三峽 19.記承天寺夜遊20.閑情記趣21.周處 22.晏子故事兩篇
23.五柳先生傳24.小石潭記25.觀潮 26.寓言四則(《畫蛇添足》、《買櫝還珠》、《濫竿充數》、《塞翁失馬》)27.公輸28.核舟記29.唐雎不辱使命30.短文兩篇(《荔枝圖序》、《山市》)31.陳涉世家32.馬說 33.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34.與朱元思書35.西湖游記二則 36.始得西山宴遊記37.醉 翁 亭 記38.滿井游記39.峽江寺飛泉亭記 4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42.岳陽樓記43.越巫44.《世說新語》三則45.陳太丘與友期46.魏武將見匈奴使47.魚我所欲也 48.隆中對 49.出師表50.墨池記 51.曹劌論戰52.上樞密韓太尉書 53.送東陽馬生序 54.歸園田居(其三) 55.過故人庄56.錢塘湖春行57.書湖陰先生壁 58.游山西村 59.木蘭詩 60.觀滄海61.次北固山下62.望岳63.如夢令 64.西江月 65.秋夕6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7.黃鶴樓 68.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69.泊秦淮70.夜雨寄北71.龜雖壽72.石壕吏73.相見歡74.觀書有感75.清平樂 村居76.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77.無題 78.惠州一絕79.使至塞上 80.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81.春望82.登飛來峰83.論詩84.戲為六絕句(其二) 85.渡荊門送別86.秋詞87.赤壁88.過零丁洋 89.浣溪沙 90.自題小像 91.題破山寺後禪院92.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93.別雲間 94.水調歌頭 95.醉花陰 96.把酒問月97.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98.雁門太守行 99.無題100.天凈沙 秋思 101.山坡羊潼關懷古102.飲酒 10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104.行路難(其一)105.觀刈麥106.漁家傲107.茅屋為秋風所破歌108.南園109.夢江南110.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111.己亥雜詩 112.春夜喜雨113.漢江臨眺 114.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115.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116.江城子 密州出獵117.破陣子 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
118.關 雎119.蒹 葭120.君子於役
高中
蘭亭集序 王羲之
赤壁賦 蘇 軾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 維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詩經二首
衛風·氓
小雅·採薇
離騷 屈 原
孔雀東南飛 漢樂府
白馬篇 曹 植
詩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歸園田居 陶淵明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謝 朓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
鴻門宴 司馬遷
召公諫厲王弭謗 《國語》
赤壁之戰 《資治通鑒》
蜀道難 李 白
琵琶行 白居易
杜甫詩三首
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
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
登高
李商隱詩二首
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
馬嵬(其二)
陸游詩二首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
寡人之於國也 孟 子
勸學 荀 子
過秦論 賈 誼
師說 韓 愈
六國論 蘇 洵
李煜詞兩首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蘇軾詞兩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柳永詞兩首
《望海潮》(東南形勝)
《雨霖鈴》(寒蟬凄切)
李清照詞兩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姜夔詞一首
《揚州慢》(淮左名都)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 司馬遷
蘇武傳 班 固
張衡傳 范 曄
李賀小傳 李商隱
馬伶傳 侯方域
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
滕王閣序 王 勃
阿房宮賦 杜 牧
逍遙游(節選) 《莊子》
陳情表 李 密
Ⅳ 五十年用文言文怎麼說
十年一載,五十年就!五載..
Ⅵ 中學生該不該學習文言文
1、該不該的問題,不是問題,尤其不是中學生能選擇的問題。這么說的意思是,要接受現狀回,往往有同學答出於對文言文的抵觸情緒,找來找去,找不到文言文學習的意義所在,於是發問,該不該學,這是一門知識,是學習的必備內容,因此這是沒有商量餘地的。
2、明確說應該學。這首先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文化盡管有的看不見,摸不到,卻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文言文裡面蘊含的人生其實是中國先人認真思考的結晶,對我們現在也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其次文言文語言簡練、精煉、凝練,以一當十,魯迅先生的文筆那麼犀利,那麼有味道,其中一個功勞就應歸為他的文言文功底深厚。整體不說,直接引用古人的話,也可以增加言語的文采和厚度。
Ⅶ 初中語文
基本定義
語文的定義: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哲學] 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這些內容其信息原意因語言文字固有的釋義格韻等特性可能受到限制改變或得到發揮變化)。
在我國台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
語文的全稱是語言文化。
語言和文學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爛文」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語」為話語,「文」為文字。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多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經,都有一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沉思時,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差的人,改變現狀,為功底好的人錦上添花。
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
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
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您;
走進語文,觸摸每位吧友心靈的歡樂與哀傷,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您;
走進語文,絲絲書卷氣與忱忱關懷心撞擊你的思想與胸臆,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淀陶醉著您。
走過一段長長的路,背後彌漫的是模糊的雲煙。品品語文,尋找逝去的歲月,釋放躍動的心聲,撥開雲霧見日月,暢想前所未有的高遠境界。絲絲問候與關懷融化了你的煩惱與憂愁,點點滴滴的積累與記憶成就了你質的飛躍。
吟一首短詩,博得滿堂喝彩;
寫一篇美文,贏得大家青睞;
問一個問題,收獲無限精彩;
分一份心得,回報汩汩清流。
此謂語文的魅力!
鑽文學,品美文,彰顯大家風范;
讀《三國演義》,看《紅樓夢》,引人無數情思;
讀讀神話、童話,馳騁想像的空間;
背背詩詞、駢賦,扣住文化的脈搏。
一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
一出戲劇,在曲折迂迴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
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
一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嚮往。
語文,厚碩的雙翅,激人永遠搏擊長空;
語文,心靈的回響,引人走向高貴的殿堂;
語文,幾許清風熹雨,給人雲開月朗的爽潔。
踏過一片海,用廣博的知識激起片片微瀾;采過一叢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來縷縷清香;有過一個夢,決定從這里啟程……
走進文學,探索文化,在心靈的光碟上鐫刻語文的美妙,一份恆久,一份輕松,笑問人生,夫復何求?
[編輯本段]一、語文必釋
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庄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50年了。然而,由於50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竟連個「科學定義」都還沒有!因此,50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今春以來,以《人民教育·語文教育世紀談》專欄和《中學語文教學·問題之鑒》專欄倡導的「語文教育問題大討論」正如火如荼,人聲鼎沸。業內外理論與實踐兩路人馬正薈萃於「語文教育問題」之中。不探索出解決語文教育問題的辦法,不得罷休,實為家國大事。如何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筆者認為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並取得共識,盡快解決語文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語文科學概念問題已50年了,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於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用實事求是的認識武器,「語文是什麼?」問題完全能解決,也肯定有科學的解釋。
[編輯本段]二、語文原義釋
「語文」一詞,《辭海》和《辭源》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釋法是否科學?也就另當別論了。
在作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後,我得出:「語文」一詞的原義,不應是「什麼和什麼」,只能是「中國古今書面語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一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一」、「語文正常關系」、「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完美的語文」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麼呢?細讀《修辭學發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於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於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一清二楚。
《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話本」是什麼?以中文系出身為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霉背運上百年的結果。帶頭造反的康有為、梁啟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一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活該!誰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縛禁錮自明清以來老百姓的頭腦,阻礙科學與文化的進步,最終導致國門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說白話,寫語體文,非搞得亡國滅種不可!有腦子的人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偉人毛澤東在天安門豪邁發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一聲宣言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個普遍概念。
[編輯本段]三、語文錯覺
1950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標志著嶄新的——語文學科的庄嚴誕生。隨「語文」用作學科名,「語文」這一概念的靈活性表現出來:質方面,由「文章」變成了「關於文章的學問」。量方面,由一事物(語言)的「類概念」變成了另類事物(教育學科)某屬(課程)內的「種概念」。正是「語文」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而人們的認識沒有及時跟進,出了行而上學的差錯,由此,帶來了教學觀念上的不少模糊。
展示語文的真實定義之前,有必要分析,辨別幾個典型的錯覺,加以糾正。
把「語文」解釋為「口頭語和書面文」,是上了師范類大學《語文教學法》教材的,此說,導致「語文」成為「掌握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工具課」,出了三個失誤:第一,語言是不帶階級性的,純粹認「語文」為語言學,放棄了新中國學校人文教育的階級烙印蓋戳大權,違背了教育規律,無異於向有亡我民族之心的列強及有害我民族進步之恙的封建半封建歷史倒退派們投降。第二,不該把「口頭語」也包進「語文」內來。學校教育是以內化文字化了的意識、知識為意義的,學母語口語,大沒有進學校的必要。城裡鄉下到處都有未入過學的老幼,除了嬰兒,沒多少不會說話的。蒙童與老農婦的語言也不失生動形象風趣,也能精當地表情達意,他們所掌握的語言,就是不能「至遠,至久」,時過境遷就煙消雲散。所以語文課不必以「教習口語技術」為責任,而應以「同化書面交際規范」為職責。第三,因為人們習以為常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忽視語言還是思維的必備條件,所以有了「語文是工具」的錯誤推論,泯滅了語文教育啟迪發展智力的偉大作用,把語文課搞成了工具課。一般的,或者外國語言課可以看成工具課,語文則不行,它不僅以字詞辨析為目的!
語文課是文學課嗎?文學是藝術的一種,能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人畢竟少數,中小學不是文學院,語文不能搞成文學課。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學科,藝術化作為一種理想追求,當然可以,但決不能當作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義務教育,教點粗淺的文學常識,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無可厚非,深淺應有度,應因材施教。
語文是始於且屬於新中國的,具有時代進步性的人文教育科學綜合基礎課,是科學系統中的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錯覺應予校正。
[編輯本段]四、語文學科定義及其釋
[以下部分曾於2002年6月在《中學語文教學》發表]
「語文」是科學,要定義,是不能由什麼名人或權威規定的,必須遵循邏輯學中定義的規則,作出的定義還必須有鞏固人們認識成果、有助於人們掌握知識的作用。下不出定義而強行加以規定、或者以「同仁之意」去猜度,那麼概念就是錯誤的。必須採用「屬加種差定義法」來求取。
語文,學科名。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總類:科學;分類:人文科學;子類:人文教育科學;屬: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一個基礎學科。種差三個,(①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足夠與同屬的別種學科如政治、歷史相區分,也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本學科的本質屬性。
經檢驗,符號定義的邏輯規則,不存在「寬」「窄」「反復」「循環」「負」「含混」「隱喻」等等毛病。是「科學定義」。
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當語文教學陷進「少慢差費」的泥潭時,人們發出了「語文教育誤盡蒼生」的埋怨,假使蒼生真的被誤,語文學科首先該受埋怨!不是嗎?「人生聰明識字始」,語文不行,什麼都枉然。我們現行的《語文教學大綱》沒有把啟迪發展智力放在肩上,還是「工具」「工具性、思想性」難怪很多人以為「語文課最好上」,又有人認為「語文課最難上」。好上與難上的分水嶺就在於如何看待智力啟迪與發展,是否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語文素質被認為就只有聽說讀寫能力,孰不知「察言觀色(看)、審時度勢(想)」不說不聽沒讀沒寫但也是語文素質的表現。語文教學對於培養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與判斷等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作用。主持智育,支持德育,策應體育,支應藝術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才是健全的語文教育觀。要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前提是學好語文。所以,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
同化現代化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同化現代書面交際規范的學科有且僅有語文。語文學科名是真善美的統一體,不叫「國語」,不稱「漢語」,不名「文言」,也不號「華文」,仔細一推敲,我們會贊嘆:新中國教育開拓者們創立的「語文」學科名,真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簡直是新中華文明的標志性傑作!同化現代化的全中華民族共同的書面交際規范和人文心理素質,是語文師生和語文工作者的共同責任!責無旁貸!
語文,人文學科術語。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製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
[編輯本段]如何學好語文
1.首先想要學好語文,要做到:多復習,抓緊時間,認真仔細,持之以恆!
2.復習語文要有計劃!
比如說,我今天計劃要看完多少多少課,但目標不能定的太高,還要記得去完成預定的計劃。如果提前完
成預定計劃,但也不要心急,應該再多看一遍你看過的課文,或者拿一些練習題來鞏固(當然,做完了練
習題也要多看一兩遍才能記得牢!只有平時養成良好習慣,才能在學習上有大收獲,否則就多走了比別人
還要長的彎路!)
3.在復習的時候要認真,才能達到較高的效率!
復習的時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鉛筆做上記號,找時間問問老師或同學(上課或自習課最好別去問同
學!因為可能影響到別人的學習,而且課堂上一般紀律比較好,在這段時間學習也是很好的,不要浪費時
間哦~~~);
有些記不住的地方可以用一張紙抄下來,放在口袋裡,想看就看,想記就記(記上個三五十遍,就不信記
不住它)!
早晚讀也不要浪費時間,念出來總比不出聲地記好多了!一般我早晚讀都是用來念生字、文言文及其翻譯
(兩者結合著一起背,雖然文言文不易學,但勤能補拙呀!)、古詩詞、課文小字處一些重要的詞語注釋。
4.上課時,老師的講課是最關鍵的,老師一般都能抓住重點來教大家復習(教了這么多年當然比較有經驗
啦),做好筆記(尤其是你不懂的地方更要認真聽)
5.抽一點點時間看一下課外書(聲明必須是與學習有關的!),有什麼好的詞語、句子積累下來,但我一
般都只是一周看幾篇很好的作文(爛作文看了白搭),也不用太多時間!要合理分配時間!因為不只一科
要復習哦~~~~~~~
6.要常練、常寫、常看。
[編輯本段]海外語文教學大綱述略
一、各行其是的美國大綱
美國到目前還沒有一套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各學校教學工作所遵循的大綱都是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所制訂的。(本文從略)
二、層級分明的英國大綱
1988年,英國國務秘書在當時讀、寫、算基本能力教育的廣泛爭論的基礎上,按合法程序建立了英語工作小組,指定該小組將國家英語課程中對5—16歲年齡階段學生的教學內容作一介紹,該報告提出的各種要求都是法定的。英國還根據學生的差異,在制定語文教學大綱時,將聽說、閱讀與寫作三部分內容分別分為八個層級與一個「超常表現」。請看聽說達標層級的部分內容。
一級:學生談論直接感興趣的事情,聽別人講話並做出恰當的反應。他們向別人表達簡單的意思,講話別人能聽得到,並開始在表現觀點或講內容的時候增加一些細節。
二級:學生在聽說時表現出自信,尤其在感興趣的話題上,有時他們意識到聽話人需要他人們增加相關的細節,在解釋自己的想法時,講話清晰,用詞越來越多。他們通常認真聽別人講話,並做出越來越好的回答,他們開始意識到在一些場合正規的詞語和語調的作用。
(三級到七級從略)
八級: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中有目地地保持並發展他們的談話,他們組織語言,表達清晰,使用恰當的詞彙、正確的語調和強調,在討論中他們發言多,表現出他們在認真地聽,並十分清楚討論的進展,他們能夠在各種場合自信地使用標准英語,根據需要調整語言的使用。
超常表現:學生在各種情境下正確地選擇使用語言的結構和風格,根據不同的目的自信地改變詞彙和短語。他們主動展開討論,並通過各種各樣的發言使討論持續下去,在討論中起主導作用,同時專心聽別人說,並能理解不同的和復雜的講話內容。他們在各種場合和不同目的下都能夠自信和流利地使用標准英語。
三、階段明晰的法國大綱
法國教育部在1996年修訂了《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制定了初中四年(六、五、四、三年級)語言教學的性質、培養目標、教學大綱,用以指導教學。大綱主要由適應階段、核心階段、分流階段組成。適應階段:鞏固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並逐步向中學教育過渡;該階段為六年級(初一年級)。核心階段:深化和拓展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可以組織不同的培育模式;該階段為五年級、四年級(初二、初三年級)。分流階段:充實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走向普通教育、中等技校或職業高中;該階段為三年級(初四年級)。法國在1998年頒布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二年級與二年級分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對一年級(高二年級)確定了「中學會考指導」與10門「畢業系列」的學科及其具體要求。
四、要求全面的日本大綱
日本的語文教學大綱是由其文部省統一制定的,是全國編寫語言教材和進行語言教學的依據。初中有「中學國文」科教學大綱,高中有必修課「國語1」、准必修課「國語2」、選修課「國語表達」、「現代文」、「現代語」、「古典1」、「古典2」、「鹹肉講讀」8科教學大綱。這些大綱所表現的要求比較全面;既重視現代語文的學習,也重視古典語文的學習;既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也重視讀寫聽說語文能力的培養;既強調發展學生的智力,又強調錘煉學生的語感,還強調豐富學生對現代人類、社會、自然的認識;既要引導學生深刻思考生活及人生意義,又要培養學生剛毅的生存意志。
五、「語」、「文」並重的前蘇聯大綱
前蘇聯的語文教學大綱主要分「俄語」和「文學」兩科。低年級階段專設「閱讀及語言發展」一科,要求一年級會朗讀,二年級會默讀,三年級會表情朗讀。「俄語」一科要是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和培養口頭及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文學」一科主要是學習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鑒賞、評論能力.
http://ke..com/view/2503.html?wtp=tt
Ⅷ 中學生該不該學習文言文
中學文言文教學費時不少,成效甚微,這種狀況由來已久。但是原因何在呢?根據初步考察,我想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請大家一起來看看是不是這樣。
一、要求籠統,目標不明
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什麼?遠的且不論,單說解放後,就有多種不同的提法:
(一)「養成閱讀文言參考書的初步能力」(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的《高級中學語文課本》《編輯大意》);
(二)「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初步能力」(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高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說明》);
(三)「培養學生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課本》《說明》);
(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說明》);
(五)「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制訂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說明》)。
為什麼再三修改,變來變去?主要還是表述不清楚。現在清楚了嗎?恐怕也未必。請問:什麼叫做「淺易文言文」?它和「淺近文言文」、「普通文言文」有什麼區別?什麼叫做「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它和「閱讀文言參考書的初步能力」以及「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什麼不同?再有,這里所謂「閱讀能力」,主要是指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還是鑒賞能力?或是三者兼而有之?這一系列的問題,單從《教學大綱》中的那句話,是看不清楚的。在教材中也找不到這方面的有關說明。廣大教師只好根據個人的理解去進行教學,結果是見仁見智,各行其是。有的大談寫作技巧,把文言文教學等同於現代文教學;有的大搞文學分析,把文言文教學等同於古典文學教學;有的大講語法知識,把文言文教學等同於古代漢語教學,等等。這些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離開了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標,不利於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要求是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也是檢查教學質量和衡量教學水平的標准。教學要求定得不明確,不具體,會使整個教學工作失去了科學的准繩,從而陷入極大的盲目性。因此,要切實搞好中學文言文教學,就必須根據它的性質和特點,准確而具體地規定教學要求,使文言文教學工作不但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而且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
二、忽多忽少,心中無數
為了了解中學文言文教材編寫的歷史狀況,我們翻閱了民國以來,各個時期影響比較大的十套中學語文教材(解放前後各五套),並且作了一些必要的統計和比較。
這十套教材都提出要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可是在選文數量上,卻有很大的懸殊。比如:
解放前的五套教材,選文數量最多的,有7 091篇(吳增祺編《中學國文教科書》1908年版)。最少的,也有332篇(傅東華編《復興初高中國文》1933年版)。
解放後的五套教材,選文數量最多的,有154篇(人教社中語室編《初高中語文課本》1963年版)。最少的,只有36篇(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高級中學語文課本》1950年版)。
可見選文數量之差竟高達一二十倍。究竟需要選讀多少篇文言文才合適呢?如果說36篇就可以,那麼選讀一二百篇,三四百篇,甚至六七百篇,那不是白白浪費寶貴的光陰嗎?反之,如果說非一二百篇、三四百篇,甚至六七百篇不可,那麼只選讀36篇,這不是開玩笑嗎?
建國三十多年以來,文言文教材忽多忽少,時有時無,這里除了左的路線的干擾之外,主要還是心中無「數」。換句話說,就是到底應該學多大量的文言文才能有效地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這一點無論是編者還是教者,都不甚了了。沒有較明確的數量概念,又怎能切實地搞好教學工作呢?
要說「數量概念」,似乎也有。那就是多年流行著的一種說法,叫做「文白比例」。即規定文言文占總篇數的百分之幾十,白話文占總篇數的百分之幾十。其實,這仍然是一個模糊概念。比如文言文佔20%,或30%,到底是多少篇?不知道。這要看課文的總篇數。假如總篇數是500篇,20%就是100篇,30%就是150篇。假如總篇數是100篇,20%就只有20篇,30%也只有30篇。事實上,語文課本的總篇數時多時少,經常處於變化之中。僅以解放後的幾套教材為例,最多的選過300多篇,最少的只有100多篇。 在這種情況下,文言文所佔比例可以是相同的,但實際選文數量要相差兩三倍。可見,所謂「文白比例」,並不能確指,還不是一種科學的計算方法。
那麼,文白之間有沒有比例可算呢?當然有。因為語文課要用大部分時間學白話,用少部分時間學文言。文白所需用的時間要有一個比例,這個比例可以用課時來計算。比如文言文教學時數要佔語文課總課時的百分之幾十;它和白話文教學時數的比例應該是二八開,三七開,或四六開,等等。由於總課時是基本穩定的,所以這樣確定文白比例,比較可靠,也比較科學。
此外,要使學生粗通文言,最少需要熟讀背誦多大數量的文言篇目(包括篇數或字數),需要掌握多少常用詞(包括實詞和虛詞),這對於教材編寫和教學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這些問題至今仍然缺乏一個能為大家所公認的「數」,要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實現文言文教學的科學化,而「心中無數」則是實現科學化的一大障礙。
三、「文」「白」混合,序列不清
文言文和白話文是兩種書面語言,一種是古代的,一種是現代的,二者雖有不少相通之處,但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這種差別,決定了文言文教學和白話文教學不能「齊步走」,只能「分步行」(即白話先行,文言後上)。一般說來,白話文教學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的,而文言文教學要到初中一年級才起步,它們的教學起點相差一大截。所以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和白話文教學,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規律。應該從實際出發,根據它們不同的教學要求,擬定不同的教材系統,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分別建立起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這樣才能完成它們各自承擔的教學任務,共同達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
然而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是「文」「白」混合編排,實際上是忽視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把文言文納入白話文的訓練系統之中,並且按照白話文的教學要求,套用白話文的教學方法來教文言文。這樣就把文言文教學和白話文教學混同起來,既沒有比較嚴格的文言閱讀訓練計劃,也沒有比較科學的文言閱讀訓練程序,只是和白話文穿插著學一些文言文,這樣怎能取得好的效果呢?
把文言文和白話文同時編入教材,混合起來進行教學,大約是從1922年開始的,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了。起初,有人採取這種做法,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然而時間一長,仿效的人多了,就變成了一種傳統習慣。其實,實踐早已證明,這樣做,效果並不好。所以遠在30年代,就有不少有識之士(例如語文教育專家浦江清先生)明確指出「文」「白」混合教學的種種流弊,主張二者分開教學。40年代末,語文教育專家葉聖陶、朱自清、呂叔湘三位先生還親自編選了文言文和白話文兩套教材,供大家研究使用。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當時和後來,他們的意見都沒有被重視,他們的主張也沒有被採納,他們編選的教材,更沒有得到推廣,中學語文教學繼續沿著「文」「白」混合教學的路子,一走又是五六十年。
現在看來,「文」「白」混合教學的辦法,從理論上說,是缺乏根據的;從實踐上看,也是弊多利少的。因為它忽視了文言閱讀訓練的規律,簡單地把文言文插入白話文的教材和教學系統之中,既不能有計劃地進行文言閱讀訓練,又打亂了白話文的教學體系,二者的教學要求都很難實現,結果造成文言文教學和白話文教學兩敗俱傷。這樣的教訓,應該記取。
四、「言」「文」並舉,顧此失彼
這里的「言」,指的是「文言」,或「文言閱讀」。這里的「文」,指的是「文學」,或「文學鑒賞」。「文言閱讀」和「文學鑒賞」,這是兩種訓練,它們雖然有密切的聯系,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硬是把它們混在一起,要求在同一時間內,既要進行文言閱讀訓練,又要進行文學鑒賞訓練,往往是顧此失彼。有時偏重語言知識,可能把文言文教學教得類似大學的古代漢語課;有時偏重文學知識,又可能把文言文教學教得類似大學的古典文學課。在已往的教學實踐中,這兩種傾向都是存在的,都不能很好地體現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要求。如何處理文言閱讀和文學鑒賞的關系,也是文言文教學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課題。
50年代中期,曾經進行過一次「漢語」和「文學」分科實驗。那次實驗的具體做法有不少地方還值得商榷,但實驗的指導思想卻有很多發人深省之處。例如:(一)既要重視語言教育,又要重視文學教育,而且要採取措施,叫它們都落到實處。(二)語言是一門科學,文學是一門藝術,二者性質不同,體系不同,教學任務也有所不同,應該把它們分開,各自組成完備的課程,使學生受到充分的系統的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共同完成語文課的任務。這些思想不僅切中當時語文教學的時弊,直到今天仍有它的現實意義。
文言閱讀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文學鑒賞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包括古典作品)的能力。前者基本上屬於語言教育的范疇;後者基本上屬於文學教育的范疇。這兩種訓練的任務不同,教學要求也有不同。文言閱讀訓練以「讀懂」為目標,而文學鑒賞訓練卻以「讀懂」為起點,這是性質不同而又密切關聯的兩個訓練階段。它們也是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規律,也應該讓它們建立自己的訓練系統,以便更有計劃地搞好這兩種訓練,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這一點,可以從過去「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中得到啟發,還可以通過新的實驗進行驗證。
五、死摳語法,煩瑣可怕
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主要是讓學生熟讀和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估計五十篇左右),熟悉和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常用詞(估計八百個左右),在這個基礎上,再教給學生一點文言常識(包括最基本的文言語法知識在內),就可以了。這是前人總結出來的基本經驗。
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著一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有些教師過多過細地給學生講授古代漢語的語法知識,把一些文情並茂的古典名篇講得支離破碎,枯燥無味,既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無益於閱讀能力的培養。例如:關於漢語語法中的「動賓關系」問題,在現代漢語中,並沒有作進一步的分類,而在文言文教學中,卻有人把它從意義上詳細地加以區分。除了課本上已經提到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之外,又新增加了「為(wéi)動」、「為(wèi)動」、「給動」、「對動」、「替動」、「代動」等多種用法,使這個問題越講越復雜,越講越難懂。其實,我國語法學界對「動賓關系」的看法還很不統一,怎能要求中學教師給學生講得那樣翔實呢?把這些「語法知識」過多過細地教給學生,不但不能幫助他們掌握文言文的語言規律,反而會給他們造成思想上的混亂。結果是「不講倒明白,越講越胡塗。」這種情況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會給文言文教學帶來不良的後果。少則得,多則惑。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大家注意。
六、重「講」常「談」,缺讀少練
文言閱讀能力的養成,主要靠多讀多練。應該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在反復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反復練習中提高能力。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培養興趣,指點方法,啟發思考,答疑解難,把學生的文言文學習逐步引向深入。
然而長期以來,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流行著一種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教學方法。它雖然也收到了某些效果,但是弊病很大。因為教師的講解佔用了課堂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學生很少有機會自己讀課文,做練習。即使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也只能從聽講中得到某些益處;而長期缺讀少練的結果,勢必影響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的提高,實在有點得不償失。如果課上由教師講解,課外讓學生讀課文,做練習,這不是又額外加重學生負擔了嗎?從教學改革要求提高效率的角度來看,這樣做顯然是不足取的。
有些教師不贊成那種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教學方法,認為它容易形成「唱獨腳戲」和「滿堂灌」。他們主張採用「談話法」,搞「啟發式」,強調在教師的主導下,師生共同活動。這些認識當然是很好的,但在實踐中往往又產生另外一種傾向,那就是:在課堂上,沒完沒了地「提問」,沒完沒了地「談話」,還有人美其名曰「茶館式的教學」,或「開發智力的訓練」。這種做法也可能會收到某些效果,但是仍然有弊病。因為一長串的「提問」和無休止的「談話」同樣佔用了課堂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學生還是沒有多少機會自己讀課文,做練習。經驗證明,光靠聽講,缺讀少練,學不好文言文;光靠談話,缺讀少練,也是學不好文言文的。因為要培養閱讀能力,必須盡可能叫學生自己多讀多練,舍此別無他途。
這里強調多讀多練的重要性,並不是完全否定「串講法」和「談話法」的作用,而是從文言閱讀訓練的實際需要出發,認為這兩種方法不宜多用,更不能濫用。文言文教學要講求實效,在教學方法上必須有較大的改革,即把目前以教師串講為主或師生共同談話為主,改為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和學生獨立練習為主。這樣才能把文言閱讀訓練真正搞扎實,把培養學生文言閱讀能力的任務落到實處。
七、零星分散,事倍功半
文言文集中一點學好,還是分散一點學好,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多年來,在中學語文課中,文言文主要是採取分散教學的辦法。教師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話文穿插起來進行教學。這樣,初中階段平均起來要學四至五篇白話文,才能學習一篇文言文。高中階段平均起來要學二至三篇白話文,才能學習一篇文言文。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文言文教學是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分量並不很大,可是時間卻拉得很長,這樣做不一定是好辦法。
學習一種語言,需要有一定的學習環境。比如學習現代漢語,就不光是在語文課上學,整個社會都是它的學習環境。一個現代的中國人,只要不是天生的聾啞,天天都可以在家庭和社會的生活中,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和掌握現代漢語。語文課只是它的學習途徑之一。而學習外語就不然。我們周圍沒有那種學習環境,只有上外語課時才能接觸外語,其他的時間卻完全淹沒在我們母語的汪洋大海之中。在這種情況下,零星分散地學,不如相對集中地學。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業余進修外語,每周一次學三年,不如脫產集中學半年的效果好。這是為什麼?因為學習語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記憶。理解是記憶的必要條件,但是光是理解並不能自然達到精確而牢固的記憶,還必須及時地、經常地進行復習,記憶才能鞏固,否則就會遺忘。在這一點上,學文言文和學外語是相近的。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很少見到文言文的「蹤跡」。學生同文言文的接觸,主要是在語文課上和語文教材之中。如果文言文的學習過於分散,很難做到及時復習,經常復習。這樣時斷時續地學到一點知識,很不容易鞏固,間隔的時間一長,便會產生遺忘。這也是文言文費時不少,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實驗學校採取相對集中的辦法教學文言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發。
八、起步太遲,坐失良機
文言文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為最好?這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現行教材是從初中開始學。「初中學一點,高中重點學。」有人建議初中不要學,高中開始學。還有人建議中學不要學,大學開始學。也有人建議從小學開始學。看法很不一致。根據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的研究,參照前人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和現在一些實驗學校的經驗,似乎可以說:學習文言文,「宜早不宜遲」。為什麼?前面說過,學習語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記憶。學文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誦讀。15歲以前(包括小學和初中階段)記憶力最好,精力很旺盛,負擔也較輕,這是學習語文的黃金時代,也是進行文言閱讀訓練的最佳時期,應該緊緊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爭取從小學開始學。「小學學一點,初中重點學。」這樣的安排,可能更科學,更理想。但由於目前條件的限制(主要是認識問題和師資問題),要普遍這樣做,恐怕有困難。少數重點學校,或其他有條件的學校,如果同意這種安排,不妨先試一試。
然而,從大面積上看,在近期內,可能還得維持那種「初中學一點,高中重點學」的格局。即便是這樣,文言文的教材和教法,也必須有較大的改革。特別是在總的安排上,一定要趕前不趕後。凡是初中能夠完成的,不要拖到高中;凡是一年級能夠完成的,不要拖到二年級。因為「起步」已經比較遲了,「良機」已經失掉不少了。如果盡量往前趕,還有可能彌補;要是繼續往後拖,將會更加被動。
以上就是造成中學文言文教學少慢差費的主要原因。要提高質量,提高效率,必須緊緊抓住這些弊病,對症下葯,尋求教學改革的良方,在實踐中逐步探明一條文言文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Ⅸ 時震年已五十餘是哪篇文言文
【原文】時震年已五十餘
【解析】當時楊震已經五十多歲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專第四十四》
楊震(?屬—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
楊震直到五十歲時才在州郡任職。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位賢人,於是舉其為茂才,四次升遷後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Ⅹ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 所有文言文{篇目}以及內容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歷史版本 列印 添加到搜藏
語文
拼音:ǔ wén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爛文」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語」為話語,「文」為文字。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經,都有一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沉思時,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差的人,改變現狀,為功底好的人錦上添花。
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
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
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您;
走進語文,觸摸每位吧友心靈的歡樂與哀傷,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您;
走進語文,絲絲書卷氣與忱忱關懷心撞擊你的思想與胸臆,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淀陶醉著您。
走過一段長長的路,背後彌漫的是模糊的雲煙。品品語文,尋找逝去的歲月,釋放躍動的心聲,撥開雲霧見日月,暢想前所未有的高遠境界。絲絲問候與關懷融化了你的煩惱與憂愁,點點滴滴的積累與記憶成就了你質的飛躍。
吟一首短詩,博得滿堂喝彩;
寫一篇美文,贏得大家青睞;
問一個問題,收獲無限精彩;
分一份心得,回報汩汩清流。
此謂語文的魅力!
鑽文學,品美文,彰顯大家風范;
讀《三國》,看《紅樓》,引人無數情思;
讀讀神話、童話,馳騁想像的空間;
背背詩詞、駢賦,扣住文化的脈搏。
一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
一出戲劇,在曲折迂迴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
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
一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嚮往。
語文,厚碩的雙翅,激人永遠搏擊長空;
語文,心靈的回響,引人走向高貴的殿堂;
語文,幾許清風熹雨,給人雲開月朗的爽潔。
踏過一片海,用廣博的知識激起片片微瀾;采過一叢花,在智慧的碰撞中迎來縷縷清香;有過一個夢,決定從這里啟程……
走進文學,探索文化,在心靈的光碟上鐫刻語文的美妙,一份恆久,一份輕松,笑問人生,夫復何求?
在我國台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
語文的全稱是漢語言文學
一、語文必釋
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庄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50年了。然而,由於50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竟連個「科學定義」都還沒有!因此,50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今春以來,以《人民教育·語文教育世紀談》專欄和《中學語文教學·問題之鑒》專欄倡導的「語文教育問題大討論」正如火如荼,人聲鼎沸。業內外理論與實踐兩路人馬正薈萃於「語文教育問題」之中。不探索出解決語文教育問題的辦法,不得罷休,實為家國大事。如何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筆者認為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並取得共識,盡快解決語文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語文科學概念問題已50年了,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於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用實事求是的認識武器,「語文是什麼?」問題完全能解決,也肯定有科學的解釋。
二、語文原義釋
「語文」一詞,《辭海》和《辭源》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釋法是否科學?也就另當別論了。
在作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後,我得出:「語文」一詞的原義,不應是「什麼和什麼」,只能是「中國古今書面語言作品」,是「文章」。
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一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一」、「語文正常關系」、「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完美的語文」等等等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麼呢?細讀《修辭學發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於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於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一清二楚。
《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話本」是什麼?以中文系出身為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霉背運上百年的結果。帶頭造反的康有為、梁啟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一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活該!誰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縛禁錮自明清以來老百姓的頭腦,阻礙科學與文化的進步,最終導致國門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說白話,寫語體文,非搞得亡國滅種不可!有腦子的人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偉人毛澤東在天安門豪邁發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一聲宣言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個普遍概念。
三、語文錯覺
1950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標志著嶄新的——語文學科的庄嚴誕生。隨「語文」用作學科名,「語文」這一概念的靈活性表現出來:質方面,由「文章」變成了「關於文章的學問」。量方面,由一事物(語言)的「類概念」變成了另類事物(教育學科)某屬(課程)內的「種概念」。正是「語文」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而人們的認識沒有及時跟進,出了行而上學的差錯,由此,帶來了教學觀念上的不少模糊。
展示語文的真實定義之前,有必要分析,辨別幾個典型的錯覺,加以糾正。
把「語文」解釋為「口頭語和書面文」,是上了師范類大學《語文教學法》教材的,此說,導致「語文」成為「掌握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工具課」,出了三個失誤:第一,語言是不帶階級性的,純粹認「語文」為語言學,放棄了新中國學校人文教育的階級烙印蓋戳大權,違背了教育規律,無異於向有亡我民族之心的列強及有害我民族進步之恙的封建半封建歷史倒退派們投降。第二,不該把「口頭語」也包進「語文」內來。學校教育是以內化文字化了的意識、知識為意義的,學母語口語,大沒有進學校的必要。城裡鄉下到處都有未入過學的老幼,除了嬰兒,沒多少不會說話的。蒙童與老農婦的語言也不失生動形象風趣,也能精當地表情達意,他們所掌握的語言,就是不能「至遠,至久」,時過境遷就煙消雲散。所以語文課不必以「教習口語技術」為責任,而應以「同化書面交際規范」為職責。第三,因為人們習以為常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忽視語言還是思維的必備條件,所以有了「語文是工具」的錯誤推論,泯滅了語文教育啟迪發展智力的偉大作用,把語文課搞成了工具課。一般的,或者外國語言課可以看成工具課,語文則不行,它不僅以字詞辨析為目的!
語文課是文學課嗎?文學是藝術的一種,能從事「文學藝術」工作的人畢竟少數,中小學不是文學院,語文不能搞成文學課。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學科,藝術化作為一種理想追求,當然可以,但決不能當作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義務教育,教點粗淺的文學常識,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無可厚非,深淺應有度,應因材施教。
語文是始於且屬於新中國的,具有時代進步性的人文教育科學綜合基礎課,是科學系統中的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錯覺應予校正。
四、語文學科定義及其釋 [以下部分曾於2002年6月在《中學語文教學》發表]
「語文」是科學,要定義,是不能由什麼名人或權威規定的,必須遵循邏輯學中定義的規則,作出的定義還必須有鞏固人們認識成果、有助於人們掌握知識的作用。下不出定義而強行加以規定、或者以「同仁之意」去猜度,那麼概念就是錯誤的。必須採用「屬加種差定義法」來求取。
語文,學科名。
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
總類:科學;分類:人文科學;子類:人文教育科學;屬: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一個基礎學科。種差三個,(①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足夠與同屬的別種學科如政治、歷史相區分,也全面而真實地反映了本學科的本質屬性。
經檢驗,符號定義的邏輯規則,不存在「寬」「窄」「反復」「循環」「負」「含混」「隱喻」等等毛病。是「科學定義」。
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當語文教學陷進「少慢差費」的泥潭時,人們發出了「語文教育誤盡蒼生」的埋怨,假使蒼生真的被誤,語文學科首先該受埋怨!不是嗎?「人生聰明識字始」,語文不行,什麼都枉然。我們現行的《語文教學大綱》沒有把啟迪發展智力放在肩上,還是「工具」「工具性、思想性」難怪很多人以為「語文課最好上」,又有人認為「語文課最難上」。好上與難上的分水嶺就在於如何看待智力啟迪與發展,是否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語文素質被認為就只有聽說讀寫能力,孰不知「察言觀色(看)、審時度勢(想)」不說不聽沒讀沒寫但也是語文素質的表現。語文教學對於培養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與判斷等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作用。主持智育,支持德育,策應體育,支應藝術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才是健全的語文教育觀。要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前提是學好語文。所以,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
同化現代化的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同化現代書面交際規范的學科有且僅有語文。語文學科名是真善美的統一體,不叫「國語」,不稱「漢語」,不名「文言」,也不號「華文」,仔細一推敲,我們會贊嘆:新中國教育開拓者們創立的「語文」學科名,真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簡直是新中華文明的標志性傑作!同化現代化的全中華民族共同的書面交際規范和人文心理素質,是語文師生和語文工作者的共同責任!責無旁貸!
語文,人文學科術語。
舊中國,語文是古今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簡式統稱。現今,語文是學科名。語文,還是一個人文素質衡量術語,指人的內部言語機製品質和外部言語技術能力綜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