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採薇(節選)》優秀教案
如下:
寫作背景:
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這是一首戍卒返鄉詩,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詩歌以一個戍卒的口吻,以採薇起興,前五節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此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從《小雅·採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作於西周時期。至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代,有三種說法。一、《毛詩序》:「《採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
故歌《採薇》以遣之。」鄭箋:「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屬為將,率將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亂,歌《採薇》以遣之。」可見毛詩認為《採薇》是周文王時事。旁證有《逸周書·敘》:「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玁狁。」朱右曾註:「《詩·採薇序》與此略同。」二、漢代說《詩》者還有齊詩、魯詩、韓詩。
三家詩與毛詩不同,認為《採薇》是周懿王時事,旁證有《漢書·匈奴傳》:「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豈不日戒,玁狁之故。』」
三、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據銅器銘文考證,認為「《採薇》《出車》實同敘一事」,「《出車》亦宣王時事」。「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
綜上所述,此詩的創作時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說。從詩歌內容來看,文王說實不可取。因為從敘事看,是征戰回還之事,絕非出征始發之事;從抒情看,但有憂傷之感,絕無慰藉之情,全詩也無一句天子之語,說是周文王歌《採薇》以遣戍役,是沒有根據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際恆、方玉潤都反對此說。
2. 2020最新部編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詞語表已訂正
1、北京的春節:
臘月、展覽、風箏空竹、口琴、更新、鞭炮、除夕、春聯、掃除、年糕、充足、店鋪、開張、對聯、年畫、通宵、間斷、除非、萬不得已、必定、 截然不同、燃放、親戚、寺院、轎車、駱駝、元宵、 張燈結綵、一律、彩繪、廣告、分外。
2、臘八粥:
糊塗、攪和、濃稠、可靠、猜想、粉碎、外套、解釋、臘肉。
3、魯濱遜漂流記(節選):
航海、荒島、流落、潮水、凄涼、水源、野獸、、 帳篷、援救、寂寞、恐懼、聯想、宴會、淡忘、、文明、憂郁、計算、缺乏、防止、日歷、儀器、 望遠鏡、自動、事實、製造、缺少、柵欄、介意、無非、處境、苦悶、理智、控制、知足、隔絕、 境地、緣故、熱帶、襲擊、防禦、手段、解除。
4、那個星期天:
翻箱倒櫃、念叨、停頓、晃動、碰倒、原諒、惆悵、休止、時光、驚惶、親吻、依偎、挽回、消逝。
5、十六年前的回憶:
埋頭、整理、書籍、文件、含糊、軍閥、避免、組織、警察、局勢、嚴重、新聞、紛亂、喊叫、閃亮、抽屜、僻靜、劇烈、粗暴、便衣、魔鬼、包圍、肥胖、苦刑、自殺、嚴峻、態度、殘暴、 匪徒、拘留、法庭、安定、占據、會意、執行、 昏倒、過度。
6、為人民服務:
革命、解放、徹底、意義、文學、剝削、壓迫、缺點、批評、指正、改正、意見、興旺、五湖四海、 共同、目標、責任、解救、奮斗、犧牲、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