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語文 文言文中所有常用字的解釋
買本書什麼都有了 學校訂的買考卷送了本300字
『貳』 高中語文 文言文古詩字詞翻譯
一般翻譯都是把字往詞語翻,比如:狀貌魁岸 就翻成樣子十分魁梧偉岸。。。還有你見到嘗就是曾經的意思,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叄』 高考古文常見字詞的意思
高考文言虛詞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於 十五、與 十六、則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連詞:可連結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和」或「及」或「又」。如: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韓非子•說林》)
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承接關系。一般不譯,有時譯作 「就」「才」「接著」。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4)表轉折關系。可譯作「但是」「卻」。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列傳》)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5)表假設關系,可譯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可不譯,有時譯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7)表示因果關系,譯作「因而」「所以」如: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系,一般譯作「來」,或不譯。如: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9)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襯托,譯作「還」 「尚且」常與「何況」「而況」相呼應,表遞進。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況於人乎?(《淮南子•人間》)
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屍子《明堂》)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通「爾」,一般作定語,譯作「你的」,也可作主語,譯作「你」。如: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書博雞者事》③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④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罷了。復音虛詞,表示「限止」,語氣助詞。例: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 尺而已。(《口技》)
[而後]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後成。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問代詞
(1)單獨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帶有語氣助詞 「哉」「也」。譯作「為什麼」
「什麼原因」。如: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用作前置的賓語,問處所或事物,譯作「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用作定語。譯作「什麼」「哪」。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琵琶行》)
(4)用作狀語,常表示反問。譯作「為什麼」「怎麼」。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副詞: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譯作「怎麼」「多麼」「怎麼這樣」。如: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十九首•其三》)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3、構成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譯作「怎麼樣」「什麼樣」。如:
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2)「何以」即「以何」,常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譯作「拿什麼」「憑什麼」。如:
何以哉?(《曹劌論戰》)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3)「奈何」,常用於疑問句中作謂語或狀語。譯作「怎麼辦」「為什麼」。如: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三、【乎】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譯作「嗎」「呢」。如: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反問語氣。相當於「呢」。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猜度語氣。譯作「吧」。如: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4)表感嘆語氣。譯作「啊」「呀」。如: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記•吳起列傳》)
2、介詞:用法相當於「於」。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生乎吾前……(《師說》)
3、作形容詞詞尾。如: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作「就」「這才」「於是」等。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譯作「卻」「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於趙王……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譯作「才」「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譯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作定語或主語,譯作「你的」「你」,不作賓語。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今欲發之,乃肯從我乎?(《漢書•翟義傳》)(發:發兵)
五、【其】
1、人稱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作領屬性定語。譯作「他(們)的」「它(們)的」。
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作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譯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主謂短語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主謂短語作主語)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譯作「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譯作「其中的」,後面多是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其一人專心致志。(《弈秋》)
2、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表語氣。相應譯作「大概」
「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猜度,譯作「大概」)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問,譯作「難道」)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表祈使,譯作「還是」)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譯)
3、連詞
(1)表選擇,兩個「其」連用。譯作「是……還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韓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假設,譯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如: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六、【且】
1、連詞
(1)表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尚且」「再說」,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2)表並列關系。一般連接兩個動詞或形容詞。譯作「一邊」「又」,如: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先生倉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卻。(《中山狼傳》)
2、副詞
(1)表動作或情況就要發生。譯作「將」「將要」。如: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表接近某個時間或數字。譯成「快要」「將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黨且萬人降匈奴。(《漢書•匈奴傳》)
(3)表短暫時間。譯作「暫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七、【若】
1、代詞
(1)、作第二人稱。做主語或定語。譯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連詞
(1)、表假設。譯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2)、表選擇:可譯作「或」「或者」。如:
以萬人若一軍降者,皆萬戶。(《漢書•高帝記》) 時有軍役若水旱……(《漢書•食貨志》)
3、動詞,像,好像。如: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八、【所】
1、助詞: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2、「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⒊「所以」連用
⑴、表原因,譯作「……的原因」。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⑵、表根據、依靠或憑借,譯作「……的根據」「……的方法「靠他來」「用來」等。如: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輸》)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4、名詞: 表處所,地方。如: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九、【為】
1、介詞:表被動時讀二聲,其它讀四聲。
(1)表對象。譯作「向」「對」等。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涕。(《觸龍說趙太後》)
(2)表替給。譯作「替」「給」等。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3)表時間。譯作「當……的時候」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為其貧也,使之有屋廬而多祿廩。(王安石《上執政書》)
(4)表目的。譯作「為著」「為了」。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孟子•告子上》)
(5)表原因。譯作「因為」「由於」。如: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天論》)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6)表被動。譯作「被」,「為」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施動者,有時也可不出現施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被動式 。如: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賢能為之用。(《隆中對》)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助詞:讀二聲,放在疑問句末,表反問,譯作「呢」。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十、【焉】
1、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陳述或反問語氣,用在句中,表提頓,相當於「也」。一般譯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譯。如: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莊子•秋水》)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
2、代詞
(1)相當於「之」,作賓語。如:
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2)疑問代詞。作狀語,譯作「怎樣」「哪裡」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3、兼詞。一種兼「於+何」,作狀語,譯作「在哪裡」。一種兼「於+是」或「於+之」,用在句末作補語,譯作 「在那裡」,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禮記•檀弓下》)
集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4、作詞尾。譯作「……的樣子」。如:
盤盤焉,困困焉……(《阿房宮賦》)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肆』 高中語文文言文 之字
原文: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胡憂愁幽思而回作離答騷
譯文:屈原痛心於楚懷王耳朵聽不到正確的意見,眼睛也被讒言諂媚所遮蔽,邪惡之人侵害公道,正直之人不為小人所容,所以憂心忡忡,寫下《離騷》這樣一首詩。
句子中的「之」應該為結構助詞,連接動賓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伍』 高中常考的文言文的字詞都有哪些比如說走是跑
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相當一部分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變化,詞義或擴大,或縮小,或轉移,或褒貶色彩發生變化。因此復習時一定要注意這種情況。如:江河、親戚、爪牙等 附:古漢語中常見的單音節詞古今異義整理(前古義,後今義) 凶(穀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惡、兇殘) 加(更;增加) 假(藉助;不真實的) 信(的確;書信) 河(黃河;泛指江河) 櫓(盾牌;劃船的工具) 贏(背負;勝或獲得) 走(跑;不行) 次(水邊、駐扎;量詞) 向(從前;對、朝或偏袒) 窮(困厄、不得志;貧困、窮) 率(一概、全部;率領、輕率) 再(第二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來、原則) 床(坐具;卧具) 抑(或者;抑制) 歸(女子出嫁;回來) 比(等到、緊挨、並排;比較) 渠(他、它;水道) 去(離開、距離;往) 陽(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陽、) 怒(振奮、大鵬展翅起飛的氣勢;發怒) 危(高;危險) 但(只;但是) 略(奪取;簡略) 將(請;將要) 或(有人、或許;或者) 愛(吝嗇;喜愛) 固(本來;堅固) 諸(之於、之乎;眾、各) 擇(區別;選擇) 隱(哀憐、不忍;隱藏或隱瞞) 稍(逐漸;稍微) 誠(果真、如果;真誠) 贊(引見、介紹;稱贊) 拜(授官;一種禮節) 除(授官;除去) 安(養生;安定、安然) 鄙(邊境;輕視或粗俗) 池(護城河;水塘) 摧(傷心;破壞或折斷) 湯(熱水、開水;較濃汁液) 按(查究;壓住或按照) 都(大;都市或全) 病(困苦至極;疾病) 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 齒(年齡、歲數;牙齒) 伐(功業、誇耀;坎) 顧(拜訪;回顧或照顧) 會(恰逢)聚會或會議) 間(參與;中間或間隔) 控(拉;控制或控告) 遷(放逐;遷移) 景(大、日光;景緻或情形) 害(嫉妒;禍害或害處) 攝(整理、整頓;吸取或保養) 遣(休、被夫家趕回娘家;消除或派遣) 冒(塗蓋、敷上;冒充或向外透) 奇(適宜;特殊的或驚異的) 要(邀請、相約;要求) 嚴(尊重;嚴格或嚴密) 卒(死,終於;士兵) 尋(不久;尋找) 章(花紋;文章或圖章) 速(招致;速度快) 寢(醜陋;睡覺) 古漢語中常見雙音節的古今異義整理 執事(對對方的敬稱;掌管某項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門所帶的包裹等) 夫人(那個人;尊稱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壞人的黨羽)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保養) 山東(崤山以東;山東省) 婚姻(兒女親家;結婚) 非常(意外的變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根本(樹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學者(求學的人;有專門學問的人) 經營(搜集、保存;籌劃、組織) 逢迎(迎接;說話、行事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於是(從此;連詞) 從而(跟從、來;因果連詞) 行為(品行是、品行作為;舉動) 小學(小的方面學習;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 痛心(痛恨;極端傷心)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顏色(臉色、容顏;顏料或色彩) 智力(智謀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憐(可愛、可惜;值得憐惜) 空中(中間是空的;天空) 便利(吉利;方便)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老大(年齡大;排行第一) 首領(頭顱、生命;某些集團的領導人) 可以(可以憑借、可以用;可能或許可) 浩盪(荒唐;水勢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自由(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作案(作幾案;進行犯罪活動) 交通(交錯相通;水陸運輸的總稱) 失意(意見不合;不得志) 成立(長大成人、成人立業;開始存在) 縣官(官府;縣令) 告訴(向上報告;讓別人知道) 然後(這樣以後;順承連詞) 果然(飽的樣子;與事實相符)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惡劣) 流涕(流眼淚;流鼻涕) 約束(規約、盟約;限制、管束) 同氣(同胞兄弟;同類) 親戚(內外親屬;族外親屬) 無道(無人談論;沒有道德修養) 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 中國(中原;中華人民共和國) 無論(更不必說;連詞) 左右(皇帝身邊的近臣;方位或約數) 無賴(活潑頑皮;品行不端) 指示(指給……看;上級傳達下級的命令) 感激(感動憤激;深深地感謝) 從容(言語舉動適當得體;不慌不忙) 因為(於是寫;因果連詞)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沒有出路的困境) 開張(廣泛擴大;開業)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時期) 具體(形體完備;明確、不抽象) 痛恨(痛心遺憾;仇視憤恨) 結束(整好裝束;完畢) 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為正義而死) 往往(處處;常常) 中間(中間夾雜;裡面) 扶老(拐杖;扶著老人) 猖獗(跌倒,引申為「失敗」;猖狂無忌) 不過(不超過;轉折連詞) 恰恰(鶯啼和諧之聲;正好) 大風(麻風病;大的風) 用心(因為用心;用功或肯動腦筋) 中間(當中夾雜;當中) 烈士(有節操、有抱負的人;為革命犧牲的人) 美人(歌伎、宮妃;美貌女子) 前進(上前進獻;向前行走或思想進步) 肉食(享受優裕的大官;肉食食物)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選擇連詞或者副詞) 致意(抒發心情;表示問候) 會計(聚會商議;財務計算的人) 何苦(哪怕、怕什麼、怎怕;不值得做,犯不著) 無賴(胡作非為、活潑好玩;流氓、無理取鬧) 作文(寫文章;語文課里寫文章的練習) 形容(形體容貌;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加以描繪) 豪傑(有聲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的人) 風流(傑出、英俊,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生活浪漫放盪、男女關系不正當) 3、一詞多義 單音的文言實詞大多是多義詞,因而接觸時一要清楚它幾種常規的解釋;二要根據語境判斷句中意義(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是用作名詞還是動詞)。——對這一點要學會推測。 4、詞類活用 這是詞語功能的改變,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關系。詞類活用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狀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等。 5、通假 不論是古有其字還是古無其字,只要課本、練習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儲存,尤其是一些常見通假。
『陸』 高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
(1)表疑問語氣。譯作「嗎」「呢」。如: 兒寒乎(2)表接近某個時間或數字。譯成「快要」「將近」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高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字詞?
『柒』 高中語文文言文,單個字意思有很多,不好背,除了硬背有沒有其他好用的方法
個人經驗之談,單個字多義里分清楚自己能明確記住無需再多記憶的和回容易混淆、遺忘的,對於後答者可以選取例句(尤其是必背詩詞原句),通過詞性及字義在文章中的實踐使用來記憶。可以將平時練習考試中遇見的多義字做成筆記,也可以從網上下載別人整理好的資料自己進行補充。
例如:間
①遂與外人間隔(動詞:間斷,隔斷,隔開)——《桃花源記》
②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動詞:夾雜)——《口技》
③又何間焉(動詞:參與,參加)——《曹劌論戰》
④立有間(名詞:一會兒)——《扁鵲見蔡桓公》
⑤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副詞:悄悄地,暗中)——《陳涉世家》
⑥期間往來種作(名詞:之間,中間)——《桃花源記》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的話,麻煩點個採納叭~
『捌』 高中語文古文常用詞積累
然
⑴用在詞後,作詞尾表示狀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例:①虎見之,龐然大物也。②康肅忿然曰。③雜然相許,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嘆曰。⑤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②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③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職分難明。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⑥然是說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織,隱中胸懷。⑧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⑨觀袁守雖得民,然自喜輕上。
⑶是的,對的。例:①然之。命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然之:以之為然)②植然其言及聖門,門吏阻住。③吳廣以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⑤然,誠有百姓者。
⑷如此,這樣。例:①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②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之信然。⑥後這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⑨其去則然,其來則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樣」。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然後」相當於現代漢語「然後」,「然後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⑵然後導以取保,出居於外。⑶否則三縊加別械,然後得死。⑷然後皇上與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後得一夕安寢。⑹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⑺然後以六合為家。⑻然後渡揚子江。⑼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⑽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11)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
「然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例:⑴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⑶然則成於下之得。⑷然則諸侯之地有限。⑸然則廢釁鍾與?⑹然則一羽之不舉,不為用力焉。⑺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然而」相當於現代漢語「(雖然)這樣,可是......」。表示轉折。例:⑴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⑵然而隱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後》)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
『玖』 高中語文文言文常考通假字都有哪些
1.鄉,通「向」來:「自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餘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史記·孫臏列傳》)。
②通「促」:「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更多知識點可關注下北京新東方中學全科教育的高中語文課程。
『拾』 高中文言文一些常用字詞意思
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相當一部分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變化,詞義或擴大,或縮小,或轉移,或褒貶色彩發生變化。因此復習時一定要注意這種情況。如:江河、親戚、爪牙等
附:古漢語中常見的單音節詞古今異義整理(前古義,後今義)
凶(穀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惡、兇殘)
加(更;增加) 假(藉助;不真實的)
信(的確;書信) 河(黃河;泛指江河)
櫓(盾牌;劃船的工具) 贏(背負;勝或獲得)
走(跑;不行) 次(水邊、駐扎;量詞)
向(從前;對、朝或偏袒) 窮(困厄、不得志;貧困、窮)
率(一概、全部;率領、輕率) 再(第二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來、原則) 床(坐具;卧具)
抑(或者;抑制) 歸(女子出嫁;回來)
比(等到、緊挨、並排;比較) 渠(他、它;水道)
去(離開、距離;往) 陽(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陽、)
怒(振奮、大鵬展翅起飛的氣勢;發怒)
危(高;危險) 但(只;但是)
略(奪取;簡略) 將(請;將要)
或(有人、或許;或者) 愛(吝嗇;喜愛)
固(本來;堅固) 諸(之於、之乎;眾、各)
擇(區別;選擇) 隱(哀憐、不忍;隱藏或隱瞞)
稍(逐漸;稍微) 誠(果真、如果;真誠)
贊(引見、介紹;稱贊) 拜(授官;一種禮節)
除(授官;除去) 安(養生;安定、安然)
鄙(邊境;輕視或粗俗) 池(護城河;水塘)
摧(傷心;破壞或折斷) 湯(熱水、開水;較濃汁液)
按(查究;壓住或按照) 都(大;都市或全)
病(困苦至極;疾病) 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
齒(年齡、歲數;牙齒) 伐(功業、誇耀;坎)
顧(拜訪;回顧或照顧) 會(恰逢)聚會或會議)
間(參與;中間或間隔) 控(拉;控制或控告)
遷(放逐;遷移) 景(大、日光;景緻或情形)
害(嫉妒;禍害或害處) 攝(整理、整頓;吸取或保養)
遣(休、被夫家趕回娘家;消除或派遣) 冒(塗蓋、敷上;冒充或向外透)
奇(適宜;特殊的或驚異的) 要(邀請、相約;要求)
嚴(尊重;嚴格或嚴密) 卒(死,終於;士兵)
尋(不久;尋找) 章(花紋;文章或圖章)
速(招致;速度快) 寢(醜陋;睡覺)
古漢語中常見雙音節的古今異義整理
執事(對對方的敬稱;掌管某項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門所帶的包裹等)
夫人(那個人;尊稱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壞人的黨羽)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養生(供養活著的人;保養)
山東(崤山以東;山東省) 婚姻(兒女親家;結婚)
非常(意外的變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根本(樹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學者(求學的人;有專門學問的人) 經營(搜集、保存;籌劃、組織)
逢迎(迎接;說話、行事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於是(從此;連詞)
從而(跟從、來;因果連詞) 行為(品行是、品行作為;舉動)
小學(小的方面學習;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
痛心(痛恨;極端傷心)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顏色(臉色、容顏;顏料或色彩) 智力(智謀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憐(可愛、可惜;值得憐惜) 空中(中間是空的;天空)
便利(吉利;方便)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老大(年齡大;排行第一) 首領(頭顱、生命;某些集團的領導人)
可以(可以憑借、可以用;可能或許可) 浩盪(荒唐;水勢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自由(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作案(作幾案;進行犯罪活動) 交通(交錯相通;水陸運輸的總稱)
失意(意見不合;不得志) 成立(長大成人、成人立業;開始存在)
縣官(官府;縣令) 告訴(向上報告;讓別人知道)
然後(這樣以後;順承連詞) 果然(飽的樣子;與事實相符)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惡劣) 流涕(流眼淚;流鼻涕)
約束(規約、盟約;限制、管束) 同氣(同胞兄弟;同類)
親戚(內外親屬;族外親屬) 無道(無人談論;沒有道德修養)
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 中國(中原;中華人民共和國)
無論(更不必說;連詞) 左右(皇帝身邊的近臣;方位或約數)
無賴(活潑頑皮;品行不端) 指示(指給……看;上級傳達下級的命令)
感激(感動憤激;深深地感謝) 從容(言語舉動適當得體;不慌不忙)
因為(於是寫;因果連詞)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沒有出路的困境)
開張(廣泛擴大;開業)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時期)
具體(形體完備;明確、不抽象) 痛恨(痛心遺憾;仇視憤恨)
結束(整好裝束;完畢) 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為正義而死)
往往(處處;常常) 中間(中間夾雜;裡面)
扶老(拐杖;扶著老人) 猖獗(跌倒,引申為「失敗」;猖狂無忌)
不過(不超過;轉折連詞) 恰恰(鶯啼和諧之聲;正好)
大風(麻風病;大的風) 用心(因為用心;用功或肯動腦筋)
中間(當中夾雜;當中) 烈士(有節操、有抱負的人;為革命犧牲的人)
美人(歌伎、宮妃;美貌女子) 前進(上前進獻;向前行走或思想進步)
肉食(享受優裕的大官;肉食食物)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選擇連詞或者副詞)
致意(抒發心情;表示問候) 會計(聚會商議;財務計算的人)
何苦(哪怕、怕什麼、怎怕;不值得做,犯不著)
無賴(胡作非為、活潑好玩;流氓、無理取鬧)
作文(寫文章;語文課里寫文章的練習)
形容(形體容貌;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加以描繪)
豪傑(有聲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初中的人)
風流(傑出、英俊,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生活浪漫放盪、男女關系不正當)
3、一詞多義
單音的文言實詞大多是多義詞,因而接觸時一要清楚它幾種常規的解釋;二要根據語境判斷句中意義(是本義還是引申義,是用作名詞還是動詞)。——對這一點要學會推測。
4、詞類活用
這是詞語功能的改變,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關系。詞類活用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狀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等。
5、通假
不論是古有其字還是古無其字,只要課本、練習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儲存,尤其是一些常見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