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全解/
B. 誰知道六年級下冊小學教材全解的答案要人教版的
1 文言文兩則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兩篇文言文的內容都是中國古代故事,內容和道理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文中所蘊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寫弈秋是全國最善於下圍棋的人,接著寫弈秋教兩個學習態度不同的人下棋,學習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後寫這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並不是因為智力上有多大差別。通過這件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選編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並為初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字詞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所講的道理,並受到一些啟發。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要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難理解,難點在於讓學生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確地斷詞斷句,把句子讀通順。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繳而射之
這一句是寫後一個人學弈時的表現,他雖然看上去在聽弈秋教導,心裡卻在想拉弓箭射天鵝。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敘述,使結論水到渠成,具有說服力。
②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這是《學弈》一文的結語,對文中所講的事情作了結論而未論證,但論證已包含於敘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讀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專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結果是完全不相同的。為了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③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這是一小孩在爭辯時的觀點,他是憑自己所觀察到不同時間太陽大小的變化所做出的判斷。
④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這是另一小孩在爭辯中的觀點,是根據不同時間太陽照在身上的涼熱感覺得出結論的。
⑤孰為汝多知乎?
這是兩個小孩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著說的話——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本句採用反問的句式,表現出兩個小孩的天真可愛。
3.參考譯文。
學弈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裡卻一直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後一個同學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二、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後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指導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或由教師提供一些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不宜採取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方法,更不必講古漢語知識。重點詞句應當由學生對照注釋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難教師給予幫助。如《兩小兒辯日》中「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的「去」為「距離」的意思,與現代常用義不同。還有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孰」「乎」「汝」等詞,在文中多次出現,諸如此類的詞要讓學生理解。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
第一,學生讀通課文後,根據注釋初步理解字詞和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可點撥指導,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第二,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
第三,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兩個故事。
3.小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教師應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指導學生朗讀可採取如下步驟:
第一,教師首先要范讀課文,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
第二,指導學生讀通順。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如,《學弈》中的「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正確停頓是「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要讀出反問的語氣;「曰:非然也」應該讀出肯定的語氣。
第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熟讀,最後達到背誦。
4.對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讀了課文,你對文中的人物有什麼評價。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有所感悟。如,《兩小兒辯日》中,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地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5.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可向學生推薦幾篇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特別是一些學生耳熟能詳(或者以前曾經從課文中學過)的成語故事,如,《鄭人買履》《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讓學生嘗試自讀,能背誦更好。
四、教學案例
《學弈》的教學設計
一、引讀「單元導語」
1.了解單元學習重點。
走進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啟示的。學習時要注意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並試著在習作中運用。
2.提示學期學習重點。
通過前幾年的學習,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在這個學期的學習中,我們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認真地讀書作文,使各項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回憶導入,讀懂題目
1.回憶總結,引導學法。
我們以前學過哪幾則文言文?對於學習文言文,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反復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文章說明的道理」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導入新課,明確學習任務。
《文言文兩則》是指《學弈》和《兩小兒辯日》。這節課學習第一則文言文《學弈》。
3.結合注釋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書,「學弈」的意思即是學習下棋。
三、初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1.初讀課文,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
2.范讀課文,指導學生朗讀。
(1)老師范讀。語速較慢,便於邊讀邊思考;停頓恰當,意思表達才清楚。
(2)再讀課文,解決難讀的語句。
例如:「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後讀好停頓,並引導學生明白「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讀好停頓」的方法。另外,「繳」和「為」是多音字,要注意讀准在文中的字音。
3.領讀課文,提升能力。
老師領讀後,學生再齊讀、自由讀、抽讀。通過多種形式的練讀,解決學生文言文難讀通順的困難。
四、結合注釋,理解內容
1.結合注釋,理解詞和句子的意思,再連起來說一說。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學討論。
2.提出疑問,討論解決。如,「通國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麼意思?結合注釋①已經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結合注釋③知道「通國」的意思是全國。「善弈者」,揣摩「善」是「善於」「擅長」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長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導學生結合注釋讀懂句子的意思,再將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課文的內容。
4.有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後,先自由練讀,再抽讀評價,最後齊讀,讀出情感。
五、領悟道理,練習背誦
1.領悟道理。我們讀書做事一定要專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誦課文。
(1)引導學生提出背誦方法的建議,如,邊讀邊理解邊背誦,熟讀成誦,同桌合作互相提醒著背誦。
(2)自由練習背誦,最後集體背誦。
五、相關鏈接
1.孟子 (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被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
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
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
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
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2.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
論語》一書,流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比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誤差、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浩瀚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一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在地面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2 匆匆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本文圍繞「匆匆」展開敘述,先寫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再寫自己八千多個日子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作者思緒萬千,由景及人,嘆息不已。最後,作者發出內心的感嘆。
文章的特點:一是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承自然,首尾呼應;二是文字清秀雋永,純朴簡練;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寫燕子、楊柳、桃花,還是寫太陽,都與「我們的日子
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的感嘆融為一體,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
本課是首次學習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其作品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並積累優美語言。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寫燕子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有再青的時候,桃花有再開的時候,在描繪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作者運用極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極小極小的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顯得多麼的渺小,消逝得那麼快,無聲無息,無影無蹤。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
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洗手、吃飯、默思,「日子從水盆里過去」「日子從飯碗里過去」「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以細膩而獨特的筆觸,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個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
(2)對詞語的理解。
確乎:的確。
涔涔:汗流不止的樣子。
潸潸:流淚不止的樣子。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游絲:蜘蛛所吐的絲,飄盪於空中,故稱游絲。
二、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挪移、蒸融、游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語言的優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積累語言。
3.抓住重點句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三、教學建議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抓住課題「匆匆」,了解課文寫了「時間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再讀課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細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獲得對文本的體驗和感受。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品讀重點語句,體會表達效果,討論交流自己的體驗感受是從課文中哪些語句獲得的。重點品讀第2、3自然段中的句子。指導學生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等句子的意思,感悟這些語句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一去不復返的,又是怎樣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作者運用設問、比喻、排比、擬人的句式,將不易察覺的時光匆匆,一去不返寫得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2.抓住課文開頭和結尾的設問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採用設問的句式,抒發自己強烈的情感。作者提出,「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問而不答,而答案隱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們的深思,喚起人們珍惜時間的意識。文章還採用了前後照應的表達方法,突出對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
3.在理解課文內容和表達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第3題指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寫法,寫幾句話。可用「……的時候,日子……」的句式,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仿寫。如,「聊天的時候,日子從嘴邊過去;玩耍的時候,日子從手裡過去;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屏幕上過去。」體現對文本語言的理解、積累和運用的學習過程。
4.本文運用了排比、設問、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教師在教學時,不要單純把修辭手法作為語文知識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判別各種修辭手法,而應該把重點放在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上,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到此句話用這種修辭好在哪裡。
5.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表現出了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也流露出為前途不明、無所作為而感到抑鬱、彷徨、傷感的低沉情緒。在教學中對此時代背景不宜過多講解,重在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6.「閱讀鏈接」的《明日歌》是清代錢鶴灘著名的作品。這首詩短小精悍,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寓意深長,是對課文學習的拓展。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明白「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的道理,進一步增強珍惜時間的意識。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可以熟讀成誦。
四、教學案例
片段:
體會優美語句的表達效果
師: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時間匆匆,一去不復返」呢?在文中勾畫出你認為寫得優美的語句,讀一讀,說說自己的體會。
生:我覺得這句寫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作者用這些句子寫出了燕子會再來,楊柳會再青,桃花會再開,描寫出了一幅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讀了這句話不僅感到很美,而且覺得作者寫燕子去了會再來,楊柳枯了會再青,桃花謝了會再開,是為了與時間一去不復返形成鮮明的對比。讀後引人產生聯想和想像,覺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來,唯獨時間不會再來。
師:體會得好。的確如此,借美好的事物來抒發內心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點。
師:請同學們再讀讀書,看看還有你認為寫得優美的語句嗎?
生:我認為這一句也寫得美:「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過去的日子比作輕煙、薄霧,使無形的時間有了鮮明的形象,我們好像看到了時間的煙霧縹緲在眼前,可摸可觸,而瞬間又被微風吹散了,被初陽蒸融了。
生:我讀了這句,感受到時間瞬息消逝,來去匆匆。
生:我還體會到用比喻的方法寫句子,可以使描寫的事物更形象,有動感。
師:對,我們讀書就要這樣去用心體會,感悟到比喻句的表達效果,非常好!
生:老師,我還覺得這句話也寫得很美:「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給時間以人的靈性、動作的快速。讀後時間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覺非常深刻。
師:同學們邊讀邊想像這個句子,你覺得哪些詞語作者用得最好?
生:「伶伶俐俐」「跨」和「飛」這幾個詞語用得好。本來時間的流過是看不見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時間如天真的孩子,既可愛又頑皮。
生:我發現,用擬人的方法,會使文章生動鮮活,富有感染力,能打動讀者。
師:對,作者正是運用了設問、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使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喚起我們的聯想和想像,使我們受到感染,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一種對時間的來去匆匆感到惋惜的情感油然而生。時光寶貴,珍惜時光,有所作為,切莫萬事成蹉跎。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自己勾畫的句子,並抄寫下來。
五、相關鏈接
1.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學生時代即創作新詩。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國留學。回國後,先後在江蘇、浙江的幾所著名中學和清華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結束後,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學生運動。1948年8月,拒絕接受美國的救濟糧,因病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善於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平易的敘述表達出來,其作品筆致簡約,親切自然,讀來有一種娓娓動人的風采。朱自清的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他的散文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典範。
《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詩意盎然著稱於世。代表作有詩集《雪朝》(與人合著)、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洲雜記》《你我》等。解放後出版有《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詩文集》等。
2.《匆匆》賞析
朱自清是個善於從客觀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發自己主觀情愫的詩人。燕子來而復去,楊柳枯了又青,桃花謝了再開,這本是人所習見的自然現象,但詩人觸景生情,從中聯想到自己年輕的生命,默算著二十四年八千多個日子的行蹤,追索著生命的價值,發出了惋惜的喟嘆。韶華易逝,青春難再,年青人必須珍惜光陰,萬勿使其錯過,《匆匆》的主旨,便在於傾吐自己對時日匆匆這一瞬息間的感受。但從中不難發現,作者在抒發這一感受時,並不是去作枯燥無味的大道理講述,也不是去發空洞的呼喊,而是把自己在特定處境里的感興,依託於大自然多種可感的景象之中,使抽象轉為具體,思緒化為形象,一開篇就以獨特的詩意創造,產生動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不隨著作者的思路去對人生問題作深入的思考。《匆匆》的藝術特點,首先便體現在作者這種對感情、形象的奇妙構思之中應該說,作品開端寄興於燕子、楊柳、桃花的抒寫,還只是點題。為了使內心情意表現得更集中、更豐富、更強烈,在《匆匆》里,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像力,去捕捉那「匆匆」的影子,以擬人手法,把光陰的象徵——太陽,寫得活靈活現。那太陽簡直就像是一個性格活潑、步履輕捷的青春少年,他來去是這樣地輕悄匆忙,在你稍一轉動之間就過去了,他從你「手邊過去」「身上跨過」「腳邊飛去」「嘆息里閃過」,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呵!日出日落,來去匆匆,光陰本是無情無蹤的。但「太陽他有腳」,詩人正是扣住這「腳」,把時間這個空靈對象寫得新鮮活脫,使無情之物顯得充滿人情。那人格化了的太陽,實際上是直接溝通詩人心靈深處的動人形象,詩人藉助它抒發了自己在特定環境里特殊的思想感受,將篇端開拓的意境予以深化在《匆匆》里,鮮明的比喻和對照,起了有力烘托內在潛思的作用。作品開頭便以花木新陳代謝和人類生命對照。冬去春來,花木有謝而再開的時候,而人的青春呢?卻是一去而不復返,作者寫道:「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相對於萬古長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針尖上一滴水」和「大海」,這兩個鮮明的喻語,確是把兩者的差距形容透了。但唯其渺小更應珍惜,因為稍一輕忽,便要消失在無垠的時間長流里渺無蹤影,作者「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者,正由於此。接著作者又劈面提出:「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進一步把自己生命的流和大自然時間的流作更具體的對比,他以「被微風吹散了」的「輕煙」和「被初陽蒸融了」的「薄霧」,來譬喻自己「過去的日子」。「輕煙」與「薄霧」極言其空虛飄忽,不務實際,把「徘徊」與「匆匆」形象化了,從而表露了不願虛度此生的心願,這就如他在同一時期所寫的《毀滅》一詩里說的,覺得自己「飄飄然如輕煙,如浮雲,絲毫立不定腳跟」,因此極思「撥煙塵而見自己的國土」。《匆匆》的題旨,就是在大自然的時序匆匆和一己生命的匆匆對比之中展現開來的。《匆匆》篇幅短小,構思新巧,作者匠心獨運地以發問句式為紐帶聯結全篇,一步緊似一步地展露內心的思緒。作品大體上有三個層次,起頭作者就透過自然現象不斷追問「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如果有人偷了,「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如果是自己逃去了,「現在又到了哪裡」?設問靈巧,一句一錘,扣人心弦,逼著你去思索人生嚴肅的問題。在第二層次里,又以來去日子「又怎樣地匆匆」這一發問句別開生面,引出太陽這一具體形象。那作為詩人感情附麗物的太陽,既是詩人主觀抒情的淵藪,又是通篇結構的紐扣,它既把前面提出的問題形象化了,又為以下的情感抒發別辟蹊徑。在最後一個層次里,作者又以「我能做些什麼」這一反問句式,把情緒進一步揮發,以一連串發問句,追蹤自己生命的痕跡,反省著「過去的日子」,最後又以「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呼應開端。通篇只有六百來字,居然用了十一個發問句,在一連串看似不求回答的設問中,表現了一個微妙的內心世界。這些發問句在整個結構中,實際上是巧妙地起了牽引情感的線頭作用,通過它一層緊扣一層地點顯了主題,深化了主題。這樣不落常套的藝術構思,確是具有不同於眾的獨特風格。
C. 六年級語文教材全解12課(十萬火急)
主要內容:
全文圍繞著為人民服務這個中心,分作五層來說。
第一層講我們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的根本宗旨。這個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黨領導的軍隊最初叫工農紅軍,抗日戰爭開始後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解放戰爭時期統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完全」,就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說,除了為人民服務而外,再沒有任何別的目的。「徹底」,就是貫徹到底,也就是說,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做什麼工作,都應該是為人民謀利益,而不是為個人或小團體謀利益。要堅持為人民服務,並且做到「完全」「徹底」,這是很不容易的。但只有這樣做,才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革命者,一個人活著才有意義。
第二層講人死的兩種不同的意義。這里引用了司馬遷的一句話。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記》是優秀的史學和文學作品。他在《報任少卿書》里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一句古漢語,詞語的用法與現在有所不同。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要輕。接下去對這句話加以發揮: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實行恐怖、獨裁,是在替法西斯賣力。這樣,通過鮮明的對比,死的兩種不同的意義就充分顯示出來了。然後聯繫到張思德同志。他雖然只活了28歲,但他短暫的一生是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這里毛澤東同志講了革命者對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觀。
第三層講要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不管是什麼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這里,重要的是「不管是什麼人」,就是說,自己的同志也好,親密的朋友也好,相處得有點疙疙瘩瘩的人也好,反對過自己的人也好,誰的批評意見都要聽得過去。「只要……就」是一個條件復句。條件就是「說得對」,「對人民有好處」。凡是符合這個條件,不管是誰提出的批評和意見,我們都要改正,都要照辦。這說明,衡量是與非的標准只有一個,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在抗日戰爭中,由於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和封鎖,抗日根據地面臨著物資極端缺乏的困難。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我們黨採納了李鼎銘先生的建議,縮小機構,精簡人員,結果部隊、機關變得更加扎實,更有力量。毛澤東同志舉這個例子,說明要採納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建議和批評。
第四層講要為人民的利益搞好團結,提高勇氣,不怕犧牲,互相相愛護。革命隊伍的人來自全國各地,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這就是為人民服務。既然目標是一致的,就沒有理由不搞好團結。團結的人越多越好。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團團伙伙」。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只要堅定地相信人民,緊緊地依靠人民,那就什麼樣的嚴重困難都能克服,什麼樣的凶惡敵人都能戰勝。「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這個勇氣從哪裡來?最根本的來自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是說,為了人民的利益要不怕犧牲,這種犧牲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毛澤東同志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講了兩個方面:一方面,要不怕犧牲,當人民利益需要的時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獻出自己的生命,視死如歸;另一方面,要盡量地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木要因為莽撞、蠻干造成本來可以避免的死亡。這兩個方面是相互統一的。為了做到這一點,毛澤東同志提出:「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這三個「互相」,充分體現了革命隊伍內應有的同志情誼。
第五層講開追悼會的目的。所以要開追悼會,還是因為死者是為人民服務的,值得人們懷念他。採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第一段(第1自然段):提出我們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的宗旨,完全是為解放人民的,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第二段(第2自然段):講人死的兩種不同的意義。
第三段(第3自然段):講我們應該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第四段(第4自然段):講為人民服務就要正確對待困難,正確對待同志。
第五段(第5自然段):講開追悼會的目的。
D.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材全解答案
是人教版嗎?你到新華書店再買一本跟我學數學好了,都有的,那麼多怎麼發的過來
E. 六年級下冊新編版語文教材全解
網頁鏈接
看看能不能幫到你
F. 小學教材全解(人教版六年級下英語)電子書
1至3單元課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