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600字。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人物特徵:1、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有著胸懷坦盪的大智慧。2、忠貞不渝、為國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Ⅱ 小學六年級作文800字:諸葛亮是聰明人嗎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嚮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言,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
Ⅲ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諸葛亮】
在三國時期,在襄陽古隆的卧龍崗中的茅廬,一位手拿紙扇的男子身在茅廬,卻是時時牽掛天下大事。
他,就是諸葛亮。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博望坡、七擒孟獲、空城計、赤壁之戰,他利用司馬懿的多疑,用空城計嚇走了魏軍。他還善於發現敵軍的弱點,草船借箭就是個例子。
當時,他夜觀天象。覺得3日後必有東南風。於是發動了赤壁之戰,火燒了曹營百萬兵。
諸葛亮,字孔明。號稱卧龍,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了他。他幾乎戰無不勝,是三國的偉大的經濟學家、教育家、軍師。
諸葛亮,這么聰明,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嗎?
【篇二:我眼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一個古代著名的軍師和天文學家、發明家。諸葛亮聰慧過人,天賦極高,在他的指揮下,為蜀國劉備打了好幾場勝仗。
在《三國演義》裡面「草船借箭」中,他能在蜀國弓箭缺少的情況下,用天文知識觀天氣的變化,用妙計在曹操手中巧借了十萬支箭,證明了他的軍事智慧。還有諸葛亮運用了他豐富的天文地理巧借東風,在赤壁之戰當中利用曹軍的弱點用火攻,火燒連環船,打敗了曹操,打勝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從中也體驗到諸葛亮聰明過人。從這些事例中證明諸葛亮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和天文家。他發明的孔明燈,用來在戰爭中作為信號燈,也是一個發明家。
在我眼中諸葛亮是我心中的英雄,也是一個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要努力讀書,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學識的人。
【篇三:我眼中的諸葛亮作文】
我眼中的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非常自信的人。
最難忘的是草船借箭時他的表現。當周瑜百般刁難地給諸葛亮出難題時,諸葛亮信心滿滿地答應了,這一切的一切彷彿都在他的計劃之中。他做好了一切准備,一點也不慌張,料到了什麼時候有霧,又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不費吹灰之力就向敵人借到十萬多支箭。令周瑜和魯肅都驚訝不己呀!
還有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個人能戰過七個人,而且還都是精英,著實令人佩服。其實最軟的武器是唇槍舌箭,諸葛亮用他的自信征服了諸位精英。他總是先等別人說完,然後再針對別人的缺點進行攻擊。讓別人無話可說。同時他還聯合主戰派的周瑜,對他實施激將法,整個計劃天衣無縫。
諸葛亮的聰明是無人能敵的,他的隆中對更是令人仰慕,他不僅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並且非常自信。我們應該效仿他,讓他的智慧和種種英雄事例在我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Ⅳ 諸葛亮的故事作文500到600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
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於吳孫權,拜大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於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Ⅳ 關於諸葛亮的600字作文
獨自踏著月色,叢中漫步,只覺一縷微風拂過,思緒已飄然散去。回過神時,一段悠悠元曲聲中,他羽扇綸巾,娥寬博帶,帶著幾分自信和從容凝視者我。
定眼望去,眼前的老者,那嶙峋的軀干如嵌入了白皙的長袍中,但那混濁的眼神中抹不去那一絲精明,有如一位仙風道骨的隱山居士。
「小生見過前輩,不知前輩何許人也。」
「老者右手輕捋長須笑答曰:吾名諸葛亮,先帝封號諸葛武侯。」
時間在在這一刻似乎停止了,只剩下潺潺的流水聲和輕輕的風。此時無聲勝有聲,夜幕下站立的我肅然起敬,面前的老者給人和藹的感覺,給人一種胸中藏有百萬雄兵之感。。
問世間誰是英雄?西楚霸王項羽,驪酒臨江,橫槊曹公,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於八陣圖中,天下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我的心不斷的躍動,血液沸騰了,雙手微微緊握,炙熱的雙眼中流露出的,正是激動;
「諸葛先生,小生自小佩服您的才智,更敬重你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情操,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更是傳誦千古。」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名利不過是浮雲罷了,不應過多看重。」
「先生教誨,小生緊記於心。」
亮雲:「敢問今日當政著誰,是曹氏後裔嗎?」
「今當政者乃共產黨。」
亮雲:「當政這定位明君,放眼望去,一派繁榮,亮自愧不如。」
「先生所言甚是,只是小生不清楚先生為何認為曹氏後裔當政?」
亮雲:「少主何德何能,亮自有分數,東吳孫權與曹相比仍欠缺三分,自怪亮不能報先帝之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與舊都。」
「先生所無需自愧,先生以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以一己之力挽救了蜀國多年,譜下了令後人敬佩的傳奇樂章,為人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是我等定將效仿,小生受益匪淺。」
亮笑曰:「汝所言極是,吾倒太拘泥了。」
嶙峋的軀干,一把羽扇輕搖,他的身上擔當這整個蜀漢,月色下的他是孤獨的,一股無奈之情,卻不能被時間所消磨,淡淡的憂傷,卻不能輕易彈淚,深深的落寞只能埋藏於心,只言」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平庸,不免於下流矣。」
風再次拂過,時間似乎又開始流動了,寂靜的月色下卻只剩下我一人,那嶙峋的白衣老者早已離開,但那不變的自信,從容的臉龐中分明多了分解脫……
Ⅵ 寫一篇關於諸葛亮的作文500字
我認為:對諸葛亮的評價應該秉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分為二看待。縱觀諸葛亮一生,應該說,他是光輝的,但是人非聖賢,當然,他有很多缺點。
首先,他的功績應該肯定。
四川今天北稱為:天府之國。究其根源,來自於諸葛亮治蜀之功。大家知道在劉備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蠻荒之地。人民蒙昧,野獸出沒,生產力極其落後、低下。經過諸葛亮的治理,生產力躍居全國前茅。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境地。蜀地開始成為中國富庶、繁華的地區之一。諸葛亮還發明了很多農耕器具,以利於農業生產。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還懷念諸葛亮的功績。這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有人會說,諸葛亮逆歷史潮流,扶持一個沒落的漢王朝,是歷史退步,是倒行逆施。這對不對呢?值得商榷!在當時哪個歷史背景,諸葛亮的選擇無可厚非。按一些學者所言,諸葛亮應該幫助曹操完成統一大業,而不是慫恿劉備三分天下。我覺得不是這么簡單。第一,曹操值不值得賢士們幫助統一華夏。我們看看曹操所作所為,盡管算是個英雄,但是殘暴不仁,冷酷多變,並不是天下福祉。況且曹操出身宦官,讓好多士人看不起,也沒有統一華夏的號召力。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多方面的:一是,劉備禮賢下士,誠心招納賢士。二是,劉備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古人特講究門第。要說,西漢末年比劉秀出色的人難道沒有嗎?還不是他室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又有謀略,才有許多賢士去幫他打天下。三是,在劉備處,知識分子完全有了用武之地。劉備放手諸葛亮去干,言聽計從。讓古代知識分子的夢想得到實現。擁有一個開明、信任的君主,有一個施展報復的舞台!這是多少代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理想。再者,劉備寬仁,愛民,有作為明主的先決條件。得民心者得天下,諸葛亮的選擇是對的。
另外,諸葛亮也不是提倡分裂。他在隆中對曾說得很明白:聯吳抗曹,以待時機,滅吳統一華夏。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才長使英雄淚滿襟!時勢讓滿腹才華的諸葛亮沒辦法。
況且,我們知道,直到唐以後,士族勢力才逐漸消亡。那時,正處反動的士族勢力猖狂的時候,諸葛亮盡管雄才偉略,但是擋不住這股逆流。(註:曹操和孫權也曾努力消除士族勢力,但是沒成功,卻成為士族勢力的維護者)
再者,諸葛亮極大的促進了西蜀的文化。經濟建設。似的西蜀數百年後,人才輩出,文星璀璨,產生了如蘇東坡、李白等大文豪。經濟上人民富裕,蜀地富庶。
諸葛亮還注意搞好民族團結,「七擒孟獲",讓西南少數民族歸化漢文明。起到了融合民族,傳播漢文明的作用。
對國內,諸葛亮依法治國,獎罰分明,讓蜀國成為三國中唯一的「文明之邦」。對外,諸葛亮聯合東吳,抗擊曹魏,努力實現統一大業。
但是,諸葛亮的確有缺點。
首先,他不注重人才的培養,致使「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足可見蜀國人才嚴重斷層,後繼無人。
再者,他沒有制定選賢納士的好政策。致使好多英雄豪傑游離在政權之外。
第三,他自己本來士倡導民主、任人唯賢的。但最終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獨斷專行,不能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如,他多次伐魏,有大臣提出,多年征戰,國庫空虛,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這是多麼遠見卓識的建議,但是諸葛亮端出劉備先主,執意伐魏。結果勞民傷財,最終被司馬氏所滅。
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責范疇,竟然「親校薄冊」。這種小吏所作之事,一個堂堂丞相作,可見他分不清主次
Ⅶ 關於諸葛亮的作文600字數限制
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
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
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
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人物特徵:1、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有著胸懷坦盪的大智慧.2、忠貞不渝、為國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諸
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
異本領.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
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
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
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
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
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
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
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
Ⅷ 以諸葛亮為話題的作文,600字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聰明 狡猾 善於分析
赤壁之戰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靜,祁山之戰表明了他的機智,執著,忠心.
一、不貪權勢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聵無能缺德無才的阿斗,自己稱王稱帝,可以說上合天理,下順民心。但是,他對後主堅持執君臣之禮,決不擺相父架子。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是以禮規勸、得後主同意才進行的。
二、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在《誡子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他擇婦擺脫了郎才女貌的陋習,選擇了黃承彥的醜女。黃承彥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關於這樁婚事和黃氏的才美,《三國演義》在描述諸葛瞻戰死綿竹時曾有簡要的介紹,其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對這位醜女給予了熱情的贊美。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他幾次發布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來敏、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他從蜀漢大業出發,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對那引起忠於蜀漢政權,又有真正才學的人,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台。劉備死後,他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勛、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卻無任何山頭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政治家,他心胸開闊,容人容物的雅量,擺脫個人好惡從事業出發選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過諸葛亮嚴厲處罰被削職為民的廖立、李嚴聽到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聲,他們被罷黜官職,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對他的死十分悲傷。這說明諸葛亮用人多麼公正。
五、謙恭待人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與他同齊名的龐統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雖然,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說的重點仍在諸葛亮。諸葛亮高於龐統之處,不單在智謀才華,更重要的還在於品德胸懷。龐統心懷私念,妒忌孔明,驕兵輕放,急於求成,鑄成大錯,終身抱憾。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在《與杜微書》中說:「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在《又教與軍師名史與參軍掾屬》中稱:「任重才輕,故多闕漏。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功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以諫止;雖資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子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諸葛亮不僅自謙,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說明願得別人誨教之誠心。平定南中,他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言,並作為命令頒布全軍,強調南征,不能單靠武力鎮壓,還要靠智勝和從思想上瓦解叛軍,從而制定了對少數民族部落實行和撫政策。
Ⅸ 看諸葛亮作文600字
我眼中的諸葛亮600字作文2012-10-25 17:12來源:作文網作者:佚名【我要投稿】很喜歡看那些名著,所以我對那些名著里的人物都非常的熟悉,就說說諸葛老師吧,諸葛老師是一位協助劉備與曹操奮勇斗爭的重義名相,在我的眼中,諸葛老師是一個阻止了時代進步的「糊塗」軍師。
讓我們試著想一想,假如諸葛老師不跟隨劉備幫助其實現三國鼎立的局面,而是投奔曹操,成為曹操的軍師,他們的軍隊一定會勢如破竹,無人可擋。況且曹操已經消滅了北方的袁紹,只剩下小小的東吳。如果諸葛老師投奔了曹操,上有諸葛老師掌管一切,下有郭嘉、徐庶等人周密籌劃,諸葛老師也可免除凡事事必躬親,一統天下指日可待。可他偏偏就要去幫落魄的劉備,這一幫,諸葛老師直到心力交瘁病死也沒有與對手抗爭完;這一幫,天下多少人去參軍,多年的大大小小的混戰,致使百姓受盡戰亂之苦,顛沛流離;這一幫,牽扯多少英雄好漢爭相殘殺,血流滿地;這一幫,硬是死死的扼制住曹操統一天下、造福百姓的決心;這一幫,究竟有什麼可執著的?
如果反之,諸葛老師投奔曹操,天下必定統一,百姓必定安居樂業,不受戰亂折磨,曹操也可以實現了統一天下的願望,英雄們也可結為兄弟,而諸葛老師也不必心力交瘁直至累死,又有什麼不好?老百姓不管誰坐天下,只關心過上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太平的好日子!所以諸葛老師在我眼中他有人生抉擇的失誤,至於他的赤膽忠心和天下智絕是無可非議的。
同學們,你們贊同我眼中的名著人物諸葛老師的觀點嗎?
Ⅹ 關於諸葛亮的600字作文,急需!!!
我眼中的諸葛亮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後人對諸葛亮的贊詩,諸葛亮以其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雖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個千古傳頌的人物.
的確,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中,諸葛亮是最為聲名煊赫的.他是一個超越了他生活的時代,歷代不衰、千古傳頌的人物.他是一個突破了階級界限,從帝王將相到市井平民,從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漢,眾口界碑,婦孺皆知,受到普遍稱贊、歌頌的人物;他是一個超越了地域限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頌的人物.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整個三國的歷史是與諸葛亮息息相關的,三國之局系因漢末之亂而來.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孫堅、孫策占據江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揮軍南下,用意在於消滅割據,一統天下.而曹操的這個企圖,卻被諸葛亮給瓦解了,曹操兵敗,無力統一,江東仍然保有其割據版圖,諸葛亮和劉備方能借勢構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這個格局早在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擬就.諸葛亮精熟時勢,洞燭機先,其智不可測,而且這個大戰略純粹是要人在毫無憑借、毫無實力中,創造一種形勢來.也就是說,是現實條件最差的劉備,諸葛亮一方主導了整個格局的發展.這種大智慧豈是小說刻意妝點渲染的「借東風」之類的小機巧所能及?
更何況那種「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所給予後人的不只是斷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現了一種人格典型,予人無限之嚮往與敬慕.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嚮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是諸葛亮自己構畫的.六齣祁山,北伐中原,則系盡力完成他對劉備的責任,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情景構成了一種悲壯的美感,是孔子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類型.最終北伐未能成功,星殞五丈原.
諸葛亮「死則死矣」,然而,他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無不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他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等身處世格言,又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他的政治、軍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軍事家所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