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最好能在生活中有所感悟,體驗生活,豐富情感。
Ⅱ 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並談談如何培養與塑造中學生良好的人格
社會
家庭
學校
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作為中學生,心理上還沒有成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還處在一個形成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的激烈,現實越來越要求人才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較強的適應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就中學生而言,這些其實就是素質的全面培養,它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需要。中學語文教學要發揮語文教育在發展中的多重價值和綜合功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素質發展。從現在開始幫助中學生在精神上建立做人的原則和信念。只有將語文教育的養料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我們的語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一、加強賞析,產生心靈的共鳴
文章是作者感情積累的一種表現形式,初中的語文教材中以真情感動人的文章很多。語文教材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硬性的分析,忽視感觀上的直覺。在教學上應做到既「賞」又「析」。在賞析中環其情感的共鳴,使課本中的文章發揮其培養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從而改善人格的功能。下面我將自己教學的一些經驗總結為以下幾點。
1.審美教育
語文教育中審美是重要的內容之一。教師的責任就是找尋各種審美對象,讓學生的審美目光都集中到那些美好的事物上,引發學生對美的感受的心理,達到最初級的審美體驗。初中的語文教學課程內,有很多的美的語句,比如:「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教材中以情動人的文章很多。語文教學中應不要過分強調理性的分析,忽視乃至取消形象思維,應做到既『賞』又『析』。在『賞』中喚起情感共鳴,在『析』對構成文章的個體作理性的分析與思考,使課本中的文章發揮其培養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從而改善人的基本素質的功能。」等等,學生從這些語句裡面不僅學到優美的語言,更能引起心靈上的感應,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的人格。
2.道德品質教育
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識字寫作,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一個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初中語文教程里,可能是「富貴不能淫」的文天祥,也可能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是「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也可能是「把酒當歌」的詩仙李白。當學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文章中,體驗到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進入一種忘我的藝術境界,學生也就順其自然地用心去體會人物的品質,再思考自己的行為或者處事原則甚至是愛國抱負。
二、從教材中獲取人格教育
初中現行的韻文教材中,絕大多數都是名家名篇,像朱自清、徐志摩、歐陽修、張曉風、魯迅、余秋雨等等,從古代的詩詞到現代的散文都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比如海倫·凱勒《再塑生命》這篇課文,就給學生在面對人生中出現困境時應該怎麼辦做出了很好的解釋,很多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不僅僅是佩服作者,更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一番思考,有的學生在周記里寫道:「如果我的人生也出現困境,那麼我是要做一隻困獸,永遠屈服於命運,沉在失落的谷底,還是要做一隻待翔的雄鷹,等待重新展翅高飛?」
這些美好的文章不僅僅使學生學習語言文字良好的教材,在教師培養學生健康人格方面更是很好的文本。
三、在課堂上滲透人格教育
語文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而且要在語文教學里體現人格精神,首先就要教師做到這一點,然後帶動學生學習。上課時教師的語言要美,用美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初中課本中有很多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好文章,或者景美,或者情真,或者至善,或者理透。特別是在中國古詩詞的教學當中,唐詩宋詞往往情真意切,《如夢令》《蝶戀花》《聲聲慢》等等很多的詞都很美。筆者在教授這些課文的時候,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些美的意境,去找了很多的相關資料以及一些相關的散文,再組合成自己的語言給學生進行講解。
選擇優美的語言配上賞心的文章,就能從心靈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好的語言是載體,能使文章的美得到更好的充分的表達。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心靈。
結語
學生汲取人類優秀精神文化的重要過程就是不斷地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語文的教學更是提升學生人格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文教學的道路還很長,任務還很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不斷地尋找更好的教學方式,不斷地挖掘語文課中的人格魅力,探討教學中極為豐富的人格內涵,才能做好對學生健康人格培養的工作。
Ⅳ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一、健全人格的含義及特性
在現代漢語中,「人格」一般被解釋為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的總和,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中認為: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人格被賦予「四育」後而成為健全人格的積極意義和時代意義。我們把人格定義為人格是人在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的行為表現,它從一個側面反映著一個人的素質。人格首先是有其社會性。它指的是人格形成過程中的社會制約性,這是人格的基本特徵,它是社會文明和發展的產物,它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和文明的發展不斷演變、不斷得到豐富完美和提高。另外,人格還有主體性和可塑性。「主體性」,即人格的主體性意義,人格的主體性主要是指人格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自主性。「可塑性」,從思想教育的角度看,人格既是主體又是客體。人格作為主體,具有選擇性,任何人不能代替,人格作為客體,又是被教育、被塑造、被完善的對象;人格作為客體,具有可塑性,具體表現在:一是人格的可染性,這主要指人格可以接受環境的熏陶和染化。人作為理性動物能夠趨向理性,背棄愚昧和無知,追求真理.只要傳播的是真理,最終是可以優化人格的。二是人格的可習性,這主要是指人格可以接受行為訓練的教育和強化,那麼,如何把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通過老師准確生動的講解,使學生不僅能從中得到知識的沐浴,而且能接受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的熏陶,而培養自己的健全人格呢?
二、找准切合點,因材施教
中學語文教材中積淀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精華,蘊涵著廣泛的現代科學的信息,可以說,每一篇課文都是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統一體,一篇篇或質樸厚實或輕靈鮮活或幽默詼諧的文章,充分展示了祖國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從多層次、多角度地說明了中華民族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的卓越貢獻,使學生對先輩的反抗外來侵略和奴役,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而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肅然起敬,並從中培養起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優良道德品質的熏陶,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美育、智育,首先要在教材中找出突破點,即教材內容與各方面教育的切合點,因材施教,實現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
1.教學中挖掘審美價值,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在教學中挖掘審美價值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志向、認識志趣,培養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情感是審美活動最顯著的一個特徵。要使學生的人生觀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絕不是空洞的政治說教能奏效的。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品味。以美的親情、友情、真情感召、凈化他們的心田,使其單純的心靈在剛剛踏上生活的征程之時,就得到人類美好情感的熏陶。
2.在教學中挖掘德育價值,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
人生觀是人格形成的導向:人生觀的核心是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能夠產生強大的驅動力,是人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核心,而道德是人格形成的核心,是以善、惡為評價標准來調整人們行為的。它體現的是一種善惡價值。語文教材中的有些課文具有理想情操教育的共性,為理想情操、道德品質提供了範例。如講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首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通過細致的講述,層層剖析詩人的生活困境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秋風」破屋,詩人的思緒是凄涼的,而群童「抱茅如竹」,更使他無可奈何;「入麻」的雨腳,「冷似鐵」的布衾,又如雪上加霜,詩人的心情該是多麼沉痛啊!可是就在如此的困境中,詩人感慨的不是自身的悲苦,反倒發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聲,而且此志至死不悔,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啊!我看到不少學生都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學生們通過學習,與作品產生共鳴,身心受到感染,胸中泛起漣漪,甚至掀起波濤,這樣,他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最高體現。
3.教學中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智能價值,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智能因素是人格成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包括人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人們通過智能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分辨是非。智能對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但智能高下與人格水平沒有必然聯系,語文教材中無論是選文系統、知識系統,還是訓練系統,都蘊含著開發學生智力的多項因素。其中不同文體就可以展現不同的智能價值。記敘文的教學能夠很好地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它便於學生從寫人記事寫景狀物入手,全面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能訓練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學習說明文不僅能掌握事物的特徵和說明方法,而且能夠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經常閱讀和寫作議論文,能使人思維敏捷、精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語文教師一定要明確語文學科的性質,使語文學科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這一使命。知識的求真、品質的求善、精神的求美是健全人格的本質要求。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使語文知識的傳播與品格的培養,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通過美的熏陶、善的激發來認識自我、審視自我、超越自我,樹立高尚、健康的人格形象。
Ⅳ 淺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淺談初中語文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化的高度統一,因此,學好語文對每一個人,尤其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來說是最起碼也是至關重要的。那麼,怎樣才能學好語文?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最重要的路徑。《語文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然後在各個階段目標中再對此加以具體化,導向是很明確的。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所謂語感,就是讀者或聽者通過聽人講話或閱讀直接感知語言,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感知力,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新的課程理念,有如下幾點嘗試,供大家參考。一、積淀語文知識語言是一種表情達意的符號體系,因此,閱讀者需要具備系列的專門知識和技能。 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字詞,對文字的社會功能、漢字的字形、詞彙的構成、短語的組合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還缺乏敏銳的語言感受力,所以培養語感首先要從字詞積累著手。 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力,他們積累詞語並不僅僅依靠字典、詞典,而是在大量的閱讀中得到的。但說話者、寫作者卻千方百計地掙脫語言系統的規則 ,以便把自己想要傳達的內涵意義表達出來,而這往往是流動的、可變的, 具有個人傾向。學生要真正體會其中韻味,就必須有相應的語文知識的積淀。如欣賞李清照的《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個「瘦」字,寫出了深秋時節多愁善感、獨守空閨的婦人懷念親人、孤獨寂寞的情思,這種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出現的九個名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在詞典上的解釋能與詞作者表現的長期漂泊異鄉的遊子的惆悵之情劃上等號嗎?主體性原先積累與儲存的經驗、知識跟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相互撞擊,才會迸發出耀眼的直覺思維的火花。西蒙說,直覺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識認識了當前的情景」。 布洛赫也指出:「我認為直覺和經驗二者是密切相關的,所謂直覺,是把那些你已經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認識拼起來形成一個更完整的認識。」沒有主體原有的經驗 、知識作前提,直覺思維只能是飄忽不定的鏡花水月。一般說來,語文學習的經驗越豐富 ,對語文知識理解得越透徹,就越容易對語文中的現象與問題產生直覺。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字詞感受力,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感。二、加強朗誦訓練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量地閱讀文章,當所汲取的言語作用達到某種程度,即言語本身的規則在言語主體身上積淀到相對完整和鞏固的程度時,積淀在言語主體的言語規則自動進
Ⅵ 談談怎樣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良好的師德對學生人格的培養起著決定的作用。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人格、語言、行為和情感具有無盡的感染力,這種師德的魅力能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一、「言傳身教師為范」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影響學生的人格只有我們的孩子具有了人性,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特別是一些智商高的學生背後卻是情商的嚴重缺乏,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呢?這里有一則故事:哲學家和他的孩子們來到一片草地上,哲學家問:如何除掉曠野上的雜草?弟子們有的說:「鏟除它;有的說:用火燒;有的說:撒上石灰;有的說:斬草除根,把根挖掉。」哲學家說:你們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後再來。一年後,弟子們都來了,他們去年相聚的地方成了一片稻田。弟子們恍然大悟,要除掉曠野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人存在的價值,不惟知識的飽學,不惟智慧的增長,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建樹,精神的挺立。要讓學生心靈無雜草,無塵埃,無淫穢,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師用美德佔據學生心靈的曠野,在孩子心靈里播種上高尚人格的種子,進取精神的種子。而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大寫的「人」,教師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不容忽視的,正如教育家裡寧說過的:「教師彷彿沒天蹲在一面鏡子里,外面有幾雙精敏的,即善於窺視出教師優缺點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斷的監視他」。因此,教師在提升學生人格的同時,也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人格,在教育實踐中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感染學生的品德。而教師的人格魅力首先體現在對人的真誠和善良上,教育教學不是演戲,決不能搞雙重人格,要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使自己的品行在學生身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對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會感到教師就是他們的榜樣,教師的人格魅力就會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二、「關懷理解育情感」以自己行為的魅力完善學生的人格 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你在哪寫些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時,那位白發蒼蒼的學者答道:在幼兒園里,把自己的東西分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錯了事要道歉;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東西就這些。這充分說明了作為一名基礎教育的工作者,任重道遠,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就要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特別是教師自身的行為對學生示範作用最大,雖然學生渴望教師的愛就像禾苗需要雨露陽光一樣,從中來感受教師的善良和真誠的愛心,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但是情感識別是一種復雜的認識過程,包括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等。對於低年級兒童來說最容易識別的情感就是老師最直接的充滿關愛的行為,所以師愛要明明白白地用行為表現出來,才會很容易被體會到,「親其師,信其道」使學生的人格不斷的完善。1、點滴關懷、信心相印誰都願意得到他人的關注與重視,尤其是孩子,當得到教師的一句溫暖的問候,或一個溫柔的撫摸時,他就會覺得無比幸福。這樣就會消除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感,進而產生親近感,從而有利於完善學生的人格。學生沒帶鉛筆心神不寧時,我會悄悄地把我准備的筆送給他,這一支筆,好似一道彩虹在師生之間架器了一座心靈之橋。夏日上操時,學生在炎炎烈日下,汗流滿面,我走過去,用手帕把汗水輕輕擦乾。這輕輕的一擦,好似一縷清風在學生的周身吹拂。不經意的小事間,教師的關懷對學生人格的完善起的作用無法估量。但對學生關懷要一視同仁,對後進生不能冷淡,對不聲不響的學生不能忽視,讓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老師是喜歡他的,是重視在乎他的,是關心他成長的。2、理解寬容,善待學生 理解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能包容學生。理解就意味著寬容,理解就不會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懲罰他,而是想盡辦法幫助他解決問題.班上學生特別喜歡動手,喜歡在課間用紙疊小飛機、小船或隨手在一張紙上畫點什麼,教師也因此保證不了衛生。對於著件事我首先採取理解的態度,告訴學生,喜歡動手製作是件非常好的事,可是為是怎麼辦了?學生說:「我們會多注意的」。我說:「怎麼注意呢?這樣吧,我們學了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大家就用『下課以後,先干什麼,再干什麼,然後干什麼』。說一句話」。學生說出了下面的句子:下課鈴響了,我們先整理桌面准備學具,再檢查地面撿地上的紙,然後出去玩。於是我順水推舟,規定每節課都有專人負責提醒大家注意衛生。就這樣,以後的班級衛生很不錯。在這件事後處理上,我深刻地感覺到: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比懲罰的效果要好得多。通過以上這些小小的行為沒,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同時,又促進了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三、「喜怒哀樂溢言表」以情感的魅力來感染學生的人格一個著名教育學家曾說;「要說什麼是最大失敗的教育,那就是師生情感的破裂」。因此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手段。魏書生老師曾經這樣講:「生活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微笑,它就你微笑;反過來,你板著面孔對待生活,那就天天都值得生氣的事情,你若對著鏡子哭,它當然就對著你哭。」無論遇到多麼麻煩的事,只要堅定抱著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具備開拓創新的思想,就會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身體健康,精力旺盛,思維活躍,正像人們所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反之,無論生活多麼優越,環境多麼好,如果遇事總愛生氣、煩惱、消極悲觀,心灰意懶、怨天尤人,就會倍受折磨,失意失敗。因此教師做學生的榜樣,對在教育中出項的任何情況都要保持積極的態度,以樂觀的情緒對待學生,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學生通過教師在處理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受到感染,從而提高教師良好的情感表現對學生的教育作用。1、抓住機會,表達欣喜在班級工作中,常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這就需要教師善於抓住幾哦按語機會,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教育。一天放學收拾書包時,楊不小心把後面魏的鉛筆盒碰掉了,魏不由分說就抬手狠狠打了楊一拳,我看見後批評了魏。排路隊時魏手裡拿著口風琴掉在地上,可路隊已經往前走了,魏開始著急,站在後面的楊毫不猶豫地儉起口風琴幫他拿著。看到這一幕,我真的為楊的行為感動,剛才還挨這位同學的打,現在卻主動幫助他,多麼可愛的孩子啊!得適時的表揚楊。第二天在晨會十分鍾時,我對大家說:「我今天特別高興,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告訴你們吧,是因為作嘔台放學時發生的一件事,」我把事情敘述了一遍,最後說:「互相關心,不幾前嫌,這就是朋友,我為有這樣的學生而欣喜。」只見楊笑紅了臉,魏不住的點頭。可能楊沒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會令老師如此欣慰,魏也沒意識到楊對自己的大度寬容,給老師一點撥,他們覺得同學之間的確應該這樣友好的相處。果真成了特別要好的朋友,教師適時的表達自己的欣喜之情,在事情的處理中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2、當怒則怒、是非分明對學生的教育以鼓勵表揚為主,並不等於隱瞞其缺點,一味地遷就,這樣會導致學生不能准確全面地了解自己,不能明辨是非,也就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學生很喜歡上英語課,而英語教師對學生又負責又耐心,但他的課堂上,總有一些忘乎所以,無所顧忌地大喊大叫,課上得很不順利。我知道後,非常嚴肅地說:「我對我們班有些同學的行為感到氣憤,由於你們的自由散漫,給老師和同學帶來了煩惱,這樣是不了解的自己不愛學習,不影響他人,這樣的學生也是不受歡迎的。」我想通過我的不滿的態度告訴學生;自己做事要想到別人的感受,即使本身沒有傷害他人的意思,但不剋制自己的情緒,也會傷害別人,這就幾哦啊損人利己。教師生氣的態度表現明了,學生就會是非分明。3、流露悲哀,觸及心靈有的孩子缺乏自製力,易沖動,一點小事就對人拳腳相加。面對這樣的孩子,我覺得光給他講道理不行,如果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他,有時會起到小、震撼的作用。如此,我會難過地看這著他,悲傷地說:「你又失去了一個朋友,我為你感到難過。這種教師以身自責代替批評的做法,通常比簡單的批評教育的效果更好。」樂不可支,欣賞有加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又常有令人贊嘆不已的想法和做法。這時教師要適時地用充滿笑意的表情告訴學生「我很欣賞你,我同意你的看法」。在一次評議班幹部的班會上,張站起來用稚嫩的童音說:「老師,我不同意陳當值日班長,您不是說班幹部就是為同學服務的嗎,可他總是在同學面前逞威風,只是教訓同學,而不是幫助同學。」聽了他的話,我樂得合不攏嘴,我問學生:「你們知道我為什麼樂嗎?」學生們都瞪大眼睛看著我,我又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張,笑著說:「我為張的發言而高興。他說出了老師的心理話。相信你會努力改正缺點並做好值日班長的。教師的笑容不僅是對學生的肯定與欣賞,同時也是在弘揚一種正氣,是在十分鮮明地向學生表明自己贊同態度,這只是靠語言表達不能及的」四、「好言笑語似甘露」以語言的魅力來塑造學生的人格捷足教育家誇美紐斯說:「人的教育不過是幫助自然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的藝術。」也就是盡可能地讓學生「順其天性」去學習,學生是人的一種本能的需求,是生理的、精神的需求。學生一旦認識到學習能提高自己的素質,他們就會去探索,去思維、去感覺、去快樂的享受,因此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需要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能切合學生心理特點,迎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這樣的語言必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潤人心田教師對學生多說一些溫暖的話語,使其深深地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有利於學生人格的塑造。因為只有教師得到了學生尊敬與信任,學生才會樂於接受老師的教育與幫助。學生的病好了,回到學校,見到他,我會走到他面前,問候一句:「你好了!」在課堂上,看到學生在座位上坐立不安,我會偷偷地對他說:「如果你想上廁所,你就去。」就是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話語,好似一江春水滋潤著學生的心田。1、忠言順耳、方可利行教師對學生要有一種充滿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愛,還要嚴而有理,如果再用上些學生樂於接受的語言,就會達到完美的效果。華聰明伶俐,可字寫得挺糟糕。一天他來交生字本,我一看那字,就把語文書打開,模仿著「字」的口吻對他說:「我這么漂亮,讓華寫成這樣,卷著胳膊,窩著腿,躬著身子,瞪著眼睛,這么不舒展,難受死我了,快點把我重新寫。」華聽了,一吐舌頭,趕快回到坐位認真地寫起來。學生不好好站隊,小動作太多,我說:「想做挺拔的小樹苗,就請把身子挺直;想做萎靡不振的枯黃草,就聾拉腦袋扭扭腰。」學生聽了都禁不住笑了,馬上站得筆直筆直的,誰不想做挺拔的小樹苗呢?教師的要求入情入理,富有情味,具有趣味,兼有韻味,定然能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鎖,達到犀有靈心一點通的境界,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2、發掘優點、引發思考布魯金斯有句格言:「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會贏。記得有這樣的一則故事:一名老教授下放到一所小學當教師,不長時間村裡流傳說他能掐會算,能預測孩子的前程,孩子們從學校回到家後有的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為數學家。」有的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為畫家。」……家長們吃驚地的發現,孩子們與以前不一樣了,他們變得懂事好學了。許多年後這些孩子大部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這位教授真正的能掐會算嗎?不是!他是在給孩子灌輸一種信念;相信自己,正視自己,努力進取就能成功。因此,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及時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來激發學生,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如,我曾對一為學習很差但個頭又很大的學生說:「你看你身材魁梧,以後肯定是一位有名的運動健將。」就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明顯地發現他上課的時候特別認真聽我的課。成績一下子提高了,我又繼續激勵他,在全班學生面前說:「你看林就是一位運動健將的料」,更激發了他的學習積極性。這就應了「冷語一句一生寒,暖語一聲三冬暖,」的語言魅力,教師必須具備這些語言能力。從以上可看出:師德的魅力是無窮的,它能照亮學生成長的歷程,指明前進的方向,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凈化學生的心靈,消除學生的不良習慣,從而使他們健康的成長。作為新世紀的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增添師德魅力,才能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一個人也只有高尚的人格,自主學習的能力、健康的心理品質、良好的習慣,他的一生一定是幸福、成功的,我們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為學生的幸福健康成功奠基。
Ⅶ 淺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體就是如何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等為特徵的現代學習方式,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實現這個要求,我認為首要問題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自身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感知事物。這時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就變得比較敏銳,邏輯記憶增強,想像力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增強。興趣可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比較順利地進行,並富有成效。學習興趣的培養是學生學好知識和發展能力的前提,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和老師構成的雙邊活動,而農村學生受到地域、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到了初中,學生的興趣和志向正處在一個最佳的培養方面,而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特別強,情感易受他人感染。而所謂的學習困難生,其實除了一小部分是智力問題外,大多數是由於對學習缺乏興趣造成的。因此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他們的學習語文興趣,這不僅會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還為其他學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
在農村初中,孩子們是比較單純的,尤其是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進入了農村初中,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再加上農村的家庭教育幾乎為零,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得他們在成長中出現了許多缺陷,農村初中教師必須與孩子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融洽的師生關系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促進師生的互動。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積極配合你的教學,在良好的教學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定的目的,收到預期效果。反之,如果師生關系緊張,甚至對立的情況下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首先要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學生尊重你,信服你,欽佩你,就必須用高尚的道德行為影響學生;用淵博的知識征服學生;用自己的愛心感動學生;用生動風趣的教學語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其次在平時教學工作中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親近學生、關心學生,民主平等,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切忌認為自己是老師,高人一等,凌駕於學生之上,動不動就無端訓斥,漫罵,甚至橫眉怒對,冷眼相加,冷嘲熱諷。其中最容易受到傷害的是學習困難生。對待學習困難生,尤其應當倍加關懷、真誠幫助。再次是把情感教育帶進課堂,教師用豐富的情感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事實上,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情趣盎然,發放適當,必能使學生情緒高昂,思維活躍,學得輕松愉快,產生微妙而豐富的情感感受;如果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苟言笑,不會表情達意,只知不動聲色地宣讀教材,念教案,只會冷冰冰地進行知識傳授,這樣的教師即使知識淵博,也不會受學生的歡迎。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創設情境,引導質疑,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慾望是一種發現和探索新知識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學習能力,不僅也其知識儲備和智慧有關,而且與其積極情緒,特別是學習的求知慾密切相關。學生的求知慾是對新異事物進行積極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生主動觀察事物,反復思索問題的強大內驅力。然而,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不是憑空產生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疑,提出問題。那麼,如何創設情境,依託情境,讓學生在情景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創新地學習呢?
首先,必須創設良好的提問氛圍,讓學生大膽提問。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要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走進學生,作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真誠、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事事處處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於思考、敢於創新的教學情境。教師在教學中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多用鼓勵的語言,以寬容心對待學生,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合作的氛圍,使學生敢於質疑,有自己的見解,敢於與老師、同學教學探討,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視他: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差時,教師要先給予積極的肯定,贊揚敢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啟發,樹立其自信心,這樣,學生就沒有心理負擔,上課自然會積極舉手,踴躍發言。
其次,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當老
Ⅷ 簡述怎樣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摘 要】雨果說:「比大地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人類在大地上伸展,在海洋里漫遊,在天空中翱翔,人們一直在為自己的力量驚奇,人們一直在為自己的行為探索著其中的奧秘。無數的先哲們——古希臘的柏拉圖、中國春秋的孔子,為人格的探索嘔心瀝血,時至今日,我們再來談論人格的問題,正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的一種探索。 【關鍵詞】中學語文 學生 人格 培養 古詩文 佳句 素養【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810(2010)05-0070-02 學校是師生關系構成的社會集體。對於學生來說,教師具有權威性,學生常以教師的言行和品質作為自己的參照。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傾向於把教師的行為方式、思想修養和待人接物的態度理想化,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典範。教師影響著學生的智慧、感情和意志品質的發展,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人格的形成。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人格的發展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但教師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師的觀點、信念和精神品質,通過良好的師生關系,深刻影響著學生的人格。人格的培養,離不開個體在生活中形式多樣的活動。交往和活動的載體是集體,學生應有意識地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施展自己的才能,汲取他人人格的精華,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 一 歷史的與現實的需要 中國古代曾經有過極為豐富的人格思想。古代思想家都很重視人格,歷代封建王朝的文化政策也特別有利於人格思想的傳播和延續。不同時期,各個學派的思想家們分別構思了各自的理想人格,探討了達到理想人格的途徑,表明了對理想人格及人性的看法。自先秦起始,直到晚清,許多問題歷經一兩千年仍存而不衰,顯示出持久的興趣和獨特的歷史繼承性。盡管迄今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尚未系統地發掘、整理,盡管中國古代心理思想研究總的來說比較薄弱,但藉助於其他較為成熟的學科研究,仍有可能對中國古代的人格思想,做一個概略的了解。孔孟賦予這些傳說中的古人許多功績、才能和難得的品質,以這種把古人理想化的辦法,形成了儒家的理想人格。孔子是一位平民思想家,在當時貴族階層還保持相當強大勢力的時候,利用人們貴遠賤近的心理,達到了傳播自己思想的目的。青少年兒童的人格形成,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兒童和青少年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社會文化因素和自身的社會實踐對人格形成與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二 語文課在人格培養方面的意義 健康人格的培養,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生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開展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健康的人格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一個人能否成才,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因素,更主要在於非智力因素,其自信心、意志力等人格因素為首要因素。為了培養 21世紀的合格人才,必須重視健康人格的培養。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良好個性,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人格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對生存空間的認知,對健康人格的形成極為重要。在健康人格教育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入 21世紀,人類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縮小了人類的生存空間,也給人類帶來了潛在的生存危機。伴隨語文課程外延的擴大,健全人格的培養與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打破了健全人格的培養集中於學校中進行的不足,使健全人格的培養更符合社會生活的需要,語文課在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中,承擔著特殊使命,具有特殊的意義。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 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1.建立古詩文載體,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古詩文教學,加深學生對古代傑出人物和勞動人民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精神的理解,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報國之志。《陳涉世家》是《史記·世家》中的一篇文章,是司馬遷記敘陳涉領導的農民起義過程的傳記文學。陳涉、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比較完整地寫出了這次農民大起義爆發的原因、經過和結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斗爭情況,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革命精神。本文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點,有力地批判了只有貴人、英雄才能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否定了貴族地主的世襲特權。陳涉、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說明了勞動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表現了我國古代農民不甘忍受剝削和壓迫的大無畏氣概,這篇文章的進步意義是十分突出的。司馬遷在當時就能歌頌陳涉,這在封建史官中確是難能可貴的。《觀滄海》寓情於景,氣勢磅礴,表現了詩人的英雄氣概。詩人大海般的胸懷是如此寬廣,定能吞吐日月,包容星辰,不僅將天地裝在胸中,也將一統天下的豪情壯志在這想像中表露無遺。這首詩境界寬廣,雄渾蒼勁,讀來讓人豪情萬丈。 2.提高教師素養,培養健全的人格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