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文言文實詞推斷

高中語文文言文實詞推斷

發布時間:2021-02-14 13:35:30

㈠ 有沒有高中文言文實詞120個的整理!!急需

高中教材文言實詞例析
(高考120個文言實詞)
1.愛本義是悲哀、傷心。用作動詞:
(1)愛護,體貼。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2)珍惜,愛惜。如:倘使三國各愛其地……(《六國論》)
(3)喜愛。如:予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4)吝嗇,捨不得。如:百姓皆以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2.安本義是安靜。
(1)用作形容詞,意為「安全」「安定」「安穩」。如: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動詞,意為「安身」「養生」。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附虛詞用法:
(1)用作疑問副詞。出現在疑問句中,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於「怎麼」「怎樣」。如:
A.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B.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疑問代詞。用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於動詞之前。相當於「什麼」「哪裡」。如:
A.沛公安在?(《鴻門宴》)
B.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3.被本義指一種睡衣。
(1)用作動詞,意為「蒙受」「遭受」「受到」。如:
A.忠而見疑,信而被謗。(《屈原列傳》)
B.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織》)
(2)通「披」,意為「披著」「佩戴」「穿戴」。如:
A.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B.被明月兮佩寶璐。(《涉江》)
C.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
4.倍本義是按原數增加,與現代漢語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動詞,通「背」,意為「背棄」「違背」「背叛」。如: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附虛詞用法:
用作副詞。意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本本義為樹的干、根,與「末」相對。
(1)用作名詞,意為「根本(的東西)」「基礎(的東西)」,「根源」「來源」。如:
A.本末倒置。(成語,原意為「樹根」,這里引申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趨末。(《論積儲疏》,「本」在這里引申為「農業」,「末」在這里引申為「工商業」。)
C.人窮則反本。(《屈原列傳》,根源。)
(2)用作量詞,或相當於現代漢語作量詞的「本」,或可根據實際情況譯為「冊」「份」等。如:
A.別具本章。(《獄中雜記》,本、份。)
B.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沈括《活板》,冊。)
附虛詞用法:
副詞,意為「原本」「本來」。如:
A.用芽者自從本說……(《采草葯》,原本。「本說」指「原來的說法」)
B.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陳情表》,本來。)
6.鄙本義是邊疆、邊陲、邊遠的地方,名詞。如:
A.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B.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鄙」在此活用為意動詞,意為「以……為邊境」,「以鄙遠」意即「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東部的邊境」。)
(1)用作形容詞,意為「庸俗」「淺陋」「地位低下」。如:人賤物亦鄙。(《孔雀東南飛》)
(2)用作動詞,意為「看不起」「輕視」。如「鄙視」,「鄙薄」。
7.兵本義是雙手拿著武器。用作名詞:
(1)兵器,武器。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六國論》)
(2)士兵,軍隊。如:
A.可汗大點兵。(《木蘭詩》,士兵。)
B.秦發兵擊之。(《屈原列傳》,軍隊。)
(3)戰爭,軍事。如:
A.兵旱相乘……(《論積儲疏》,戰爭。)
B.紙上談兵。(成語,軍事。)
8.病本義是重病。
(1)用作名詞。意為「疾病」「病殘」。如:
A.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B.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病梅館記》)
(2)用作動詞:
①怕,擔心,憂慮。如: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君子擔心的是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②疲勞,困苦不堪。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戰》)
③名詞活用為使動詞,意為「使……成為病態」。如: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9.察本義為仔細看、觀察。
(1)用作動詞
①仔細看、觀察。如:徐而察之。(《石鍾山記》)
②考察、調查。如:向察眾人之議……(《赤壁之戰》)
③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語「明察秋毫」的「察」,又如: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察今》)
④推薦、選拔。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
(2)雙音詞「察察」,原意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為潔白,形容詞。如: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10.朝本義為早晨,與「暮(夕)」相對。
(1)讀zhāo,名詞,意為「早晨」。如成語「朝三暮四」「朝氣蓬勃」,又如:
A.朝聞道,夕可死矣。(《論語•里仁》)
B.朝服衣冠。(《鄒忌諷齊王納諫》)
(2)讀cháo,主要有兩個用法:
①動詞。意為「朝見」「朝拜」(專指臣見君),「拜見」「拜訪」(泛指下對上或平級之間)。如:
A.弱國入朝。(《過秦論》,朝見。)
B.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朝」在這里活用為使動詞,「使(讓)……朝見(朝拜)」之意。)
C.臨邛縣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拜見,拜訪。)
②名詞。意為「朝廷」,「朝代」。如: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朝廷。)
11.曾本義是增加,為「增」的假借字。
(1)讀zēng,名詞。指與自己相隔兩代的家屬。如曾祖、曾孫。
(2)通「層」,意為「重疊」。如: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岳》)
附虛詞用法:
副詞,起加強或延緩語氣作用。有兩種情況:
(1)表過去發生過,可譯為「曾經」。如:
A.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表出乎意料,或已達到某種極限,可譯為「竟(然)」「還」等。如:
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
B.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2.乘本義是登高。如:乘鄂渚而反顧兮……(《涉江》)
(1)用作動詞

作者:c10511102008-5-4 17:18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高中文言文120個實詞例析
①乘坐(船、車),駕(車)。如:
A.獨與邁乘小舟……(《石鍾山記》)
B.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赤壁之戰》)
②趁著,憑借。如成語「乘虛而入」。
(2)用作名詞,讀shèng,指兵車。如:公與之乘。(《曹劌論戰》)
(3)用作量詞,讀shèng,輛。如:然而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萬乘」原指「一萬輛(兵車)」,後在文言中常用來比喻天子的地位和權勢。)
(4)用作數詞,意為「四」(古代一輛兵車配備四匹馬,因以引申為「四」。)如:以乘韋(四張牛皮)先牛十二犒師。(《左傳•崤之戰》,乘韋,四張牛皮。)
13.誠本義指說話誠實、不虛偽。詞義擴大,引申為「誠實」「真誠」,形容詞。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附虛詞用法:
副詞。有兩種情況:
(1)表確鑿語氣,可譯為「確實」「的確」「實在」等。如: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B.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果真」「如果確實」等。如: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曹必矣。(《赤壁之戰》)
14.除本義指宮殿的台階。用作動詞:
(1)拜官,授職,任命。如:除臣洗(xián)馬。(《陳情表》)
(2)消除,除掉。如: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3)整治,整理。如: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15.辭本義是訴訟的供詞、口供。
(1)用作名詞
①言詞、詞句、語言。如:其辭微……(《屈原列傳》)
②托辭、借口。如:動以朝廷為辭。(《赤壁之戰》)
③命令。如: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④古代一種詩體,與「賦」同類。如:楚辭,《歸去來兮辭》。
(2)用作動詞
①推託,推辭,不接受。如「不辭辛勞」。又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告別、告辭、辭別、離開,如:
A.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告辭。)
B.我從去年辭帝京……(《琵琶行》,離開。)
16.從本義是跟隨。
(1)動詞
①跟隨,跟著,跟從。如:
A.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於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B.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C.乘牛車,從吏卒。(《赤壁之戰》,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跟從」「(後面)跟著」。)
②順從、聽從。如:臣從其計。(《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傍著、挨著。如: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④參加、參與。如「從政」。
(2)通「縱」,特指「合縱」,戰國時指南北六國聯合抗秦。如:
A.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作名詞,合縱的盟約。)
B.齊與楚從親……(《屈原列傳》,作動詞,結盟。)
附虛詞用法:
用作介詞。表方向、地點、時間,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譯為「由」「自從」「在」等。如: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17.殆本義是危險,形容詞。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謀攻》
附虛詞用法:
副詞,有兩種情況:
①表推測或不肯定,可譯為「大概」「也許」「恐怕」等。如:
A.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項脊軒記》)
B.殆與余同。(《石鍾山記》)
②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譯為「將近」「幾乎」「差不多」等。如:
A.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B.進退不由,殆例送死。(《〈指難錄〉後序》)
18.當本義是(兩者)相抵。
(1)讀dàng,動詞。
①抵、相抵。如:以一儀而當漢中地……(《屈原列傳》)
②當作,算是。如成語「安步當車」。
(2)讀dāng,動詞。
①抵擋、抵禦、阻擋。如:
A.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赤壁之戰》)
B.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②占著、立著。如:有大石當中流。(《石鍾山記》,立著。)
③應當、應該。如: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掌管,主持。如:當室者死,三年釋其征。(《勾踐滅吳》)——家中嫡長子死了,免除他家中的征稅三年。
(3)讀dàng,形容詞,意為「恰當」「適合」。如: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附虛詞用法:
讀dāng,用作虛詞,有兩種情況:
(1)介詞,表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方位,可譯為「在」「對」「向著」等,如:
A.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望》)
B.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鴻門宴》,譯為「在」。)
(2)副詞,表肯定或推斷,可譯為「就」「必定」「大概」等,如:
A.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就。)
B.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出師表》,必定。)
C.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石鍾山記》,大概。)
19.道本義是道路。如成語「任重道遠」。
(1)用作名詞
①道理、真理、規律。如: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道

還有很多,寫不下啦,在這里
http://tieba..com/f?kz=369619920

㈡ 文言文實詞推斷講解導課咋寫

探究文言文實詞詞義的幾種推斷方法,能結合具體語境,根據上下文准確推測版實詞權詞義。
1.「有飛騎犯法,善才(人名)繩之」,你能准確解釋「繩」這個詞嗎?請你說說句子 「有飛騎犯法,善才繩之」,誰能准確解釋「繩」這個詞? 你是想到什麼巧妙的方法解決的?
飛騎:唐代皇帝的侍衛軍士

2. 「進之此時案腰間刀伺道濟,有異言,則殺之。道濟趨下階,叩頭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濟如有異心,速殛之。』」你能推斷出「殛」的意思嗎?
你是用什麼巧妙的方法解決的?

㈢ 中考文言文: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

准確推斷文言實詞詞義,需要以大量的文言文和歷史的知識為基礎。版通過深厚的積累,權才會有這個意識。
例如:水、江、河等,早期的文言文專指河流、長江的下游段、黃河。但這個概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後來的文言文可以指現代意義的水、江、河。
當你積累了比較豐厚、扎實的基礎之後,就可以根據作者所處時代去判斷。我們學習的實詞古今義,大多以遠古與近古作比較,缺少「中古」這個階段。這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難點。
在考試中,應以教材為基礎,否則有可能被扣分。

㈣ 推斷文言文實詞詞義的方法

也理解不了文言文中的實詞詞義。相信高手會幫我/謝謝!···! 推斷文言實詞詞義的方法與技巧 1,形訓推斷法:即通過字形結構分析來解釋詞的本義。

㈤ 文言文中有哪幾種推斷方法

是文言實詞的推斷嗎
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鄰詞推斷法 成語對應法
結構內分析容法 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聯想推斷法(聯系所學過的文言實詞意義和用法) 代入檢驗法(還原法)
合體拆分法

㈥ 推斷文言文實詞的方法有什麼和什麼

推斷文言文實詞意義的方法,主要有語境推斷和遷移聯想推斷兩種。
1、語境推內斷
文言文實詞含義容豐富,大多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要想對其進行准確的界定、理解,需要我們藉助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陽」一句中「迫」字的含義。審視該句語境「今河內帶河為國,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可以看出,「南迫洛陽」一句是交代「河內」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釋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據此可以推斷,該題A項的解釋是不合語境的,因為「逼迫」的對象應為「人」,而該句中「迫」的對象是「物」(洛陽)。
2、遷移聯想
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趨於淺近,且貼近生活,貼近課本。因此,在揣測實詞含義時可以遷移聯想,從而對這些實詞作出正確的援引解釋。如2006年四川高考試題考查「環堵之中」的「堵」的含義,聯想到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的句子,這里的「堵」,就是「牆」的意思。推斷出所給選項「院子」的說法顯然有誤。
除以上兩種方法之外,還可以使用字形推斷法、語法求解法、修辭推斷法等,從不同角度來判斷實詞的含義。

㈦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

文言文閱讀的難點在於文言實詞的理解。文言文用單音詞表達,現代漢語則用雙音詞表達。雙音詞是在文言文單音詞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學習文言文,就可用組詞的法來確定文言實詞的意義。組成雙音詞後,再根據文意來確定文言實詞的含義。如,2011年浙江卷中「貞觀初,第明經」,句中的「第」,可以組成「第一」、「府第」、「門第」、「等第」、「及第」等詞語。「第一」表示序數,顯然不對。「府第」、「門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這里也不對。「等第」就是等級,也不能用在這里。「及第」是什麼意思呢?有句話叫「狀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狀元的意思。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組詞練習,不僅能積累大量詞語,更能准確理解文言實詞,促進古文學習。漢語中的同義詞或近義詞特別多。詞中兩字可以互相釋義,訓詁學稱之為「互訓」。如,「追逐」,《說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類似還有很多,略舉幾例:「珍,寶也。」「寶,珍也。」「玩,弄也。」「弄,玩也。」「召,呼也。」「呼,召也。」「呻,吟也。」「吟,呻也。」「奉,承也。」「承,奉也。」「帥,將也。」「將,帥也。」「殺,戮也。」「戮,殺也。」「更,改也。」「改,更也。」「敕,誡也。」「誡,敕也。」「制,裁衣也。」「裁,制衣也。」「偽,詐也。」「詐,偽也。」2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請,勣曰:『子無為嫌。』」這里的「嫌」就是「疑」,「嫌」「疑」互訓。試卷把「嫌」解釋為「疑忌」是對的。成語是從古漢語直接保留下來的表達方式。通過成語也能確定文言實詞的意義。如。「理屈詞窮」的「屈」為「理虧」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與成人交論,尠有屈焉。」的「屈」就是理虧。少年胡叟與成年人辯論,一點都不會理虧,突出了他聰敏過人。如果解釋為「屈辱」,就不對了。又如,「引以為鑒」的「鑒」為「教訓」之意。2011年浙江卷「隋監未遠,不可不察。」中的「監」,通「鑒」,就是教訓的意思。張文瓘用隋朝滅亡的教訓來勸諫皇上要安撫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許。句子結構規則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結構也是確定文言實詞含義的好方法。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經」,是動賓結構,「第」只能理解為動詞「考取」,否則就是錯的。「時以執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關系。當時,因為(張文瓘)執法公平講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張文瓘「仿效」戴胄嗎?顯然不是。否則,因果關系就要顛倒過來,就要理解為「張文瓘因為仿效戴胄,所以執法公平講恕道。」這並非原句的意思。原句是表達人們對張文瓘的評價和稱贊,人們把他比作戴胄。「方」,作「比方」、「比擬」講。文言句子還有對偶和駢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則富以康,勞則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勞」,指百姓生活勞苦。駢句具有結構相同的特點,相同位置文字,其意義也大致相同,這對我們確定文言實詞的含義很有幫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就是駢句。「善」與「工」的意思相同。「人皆奇其才,畏其筆。」也是駢句,又如2007年浙江卷「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據此,「畏」就不是擔憂、畏懼,而是佩服、敬服的意思。「後生可畏」的「畏」就是這個意思。「苦其多」和「畏其敏」都是動賓關系,「苦」也不是痛苦、艱苦、勞苦,而是勤勞,並且活用為意動,認為勤勞。王定國寫了很多詩寄給蘇軾,蘇軾就認為他很勤勞,佩服他的聰慧,也敬服他詩歌寫得很好。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詞語的意義以及感情色彩都會發生變化,這就產生了古今異義。如,「渾渾噩噩」,古時「渾渾」為「渾厚」,「噩噩」為「嚴肅」,形容人渾厚嚴正,是褒義。現在則用來形容人渾濁無知,愚昧糊塗,為貶義。「乖」,古時指「偏執,不馴順,為貶義。現在則用來形容人聽話,安順,為褒義。「恨」,古時為遺憾,不滿,現在則表示仇恨,懷恨。古時表示「仇恨、懷恨」的「怨」,現在則變為埋怨、責備了。古今異義的情形比較復雜。我們不能想當然地以現在的意義來代替古時的含義。否則,就無法理解。如,2011年浙江卷「不旬日,斷疑獄四百,抵罪者無怨言。」句中的「獄」是監獄嗎?「怨」是埋怨嗎?我們不妨用代入法,看看能否講得通。其實,「獄」在古時為「案件」。現代漢語還保留著「斷案」的說法,「斷」就是「審判」的意思,現代常用詞也有「判斷」一詞。「怨」也不是埋怨,而是仇恨、懷恨。這才更能說明張文瓘執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願服罪。文言實詞,自然避不開通假字。通假字其實就是古人的筆誤。只是後人沿襲前人的筆誤,通假字也就代代相傳了。這有兩種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廣義上的通假字,也包括古今字和異體字。怎樣判別通假字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判別。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語文卷中「當與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一句,是韋祖思挽留胡叟的話。其中的「反」,通「返」,是「返回」之意。胡叟要返回,韋祖思才要挽留。再看前文,胡叟「拂衣而出」,就是很生氣地出去,因為韋祖思對他的態度很傲慢。下文胡叟「遂不坐而去」,就是連坐都不坐就離開了韋祖思。從上文的「出」,到韋祖思的「留」,再到下文的「去」,都說明胡叟很生氣地回去了,片刻都不停留。下文又有一句:「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直千餘匹。」這里的「直」只有當作「值」的通假字才符合文意。因此,把握上下文的意思是關鍵。切不可望文生義,把它理解為現代漢語常見的意思。否則,就講不通了。2011年浙江卷「人罔常懷,懷於有仁」中「罔」通「無」。「懷」為心願。人沒有固定不變的心願,如果有的話,那就是仁了。至於異體字,同學們見到的雖然不多,但在具體語言環境之中,也還是能夠判別的。如2011年浙江卷中「若某,冘豫不決,故贈以刀」。其中的「冘豫不決」就是「猶豫不決」。「帑廥寖虛」中的「寖」就是「浸」的異體字,是「逐漸」的意思。又如2010年浙江卷中「尠有屈焉」中的「尠」就是「鮮」的異體字,又寫作「尟」,是「很少」的意思。

㈧ 怎麼推測文言實詞意思從語法角度分析下,順便講下單音變雙音具體怎麼做==高三語文總復習

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一次,寫了半個小時經驗總結,結果石沉大海。你懸賞100財富,至少你會採納,會看完我的回答吧,那就值得我為你再答一次。

文言文的起源就是上古日常生活口語,是大白話!只不過文字一直沒變,口頭語一直在變,兩者越來越脫節,到最後完全成為兩個系統,到了不學習根本看不懂的地步。大約在戰國以後,文言文和口語徹底分離了。至少在孔子的時代,文言文還是大家平時說的大白話,《論語》就是孔子日常講話記錄。

所以你不要害怕文言文,推測文言文的意思當然有技巧了。文言文的套路一共就那麼多,所謂文言現象: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特殊句式里的各種倒裝句和詞類活用是重點,這我幫不了你,你必須把這幾種套路學會,這是前提和基本。

會了套路,剩下的就是猜,也是我教你的技巧。因為文言文離我們至少一兩千年,很多難點不在於句式(所謂句式就是套路),難在於各種實詞的意思發生了轉變。怎麼猜呢,用你不懂得那個字去組詞,組的詞語越文雅,越書面,現代人使用的越少,就越接近文言文古義。比如成語,大多是一千多年前形成的,成語里的字義幾乎全是文言文古義。比如」抱薪救火「,意思是抱著木柴去救火,你看到這個成語就明白」薪「的意思是木柴。可是把」薪「放到一篇文言文里單獨出現,你就不一定想起來」薪「是木柴的意思。

所以你去組詞,通過多個你知道意思的詞語反推這個字的古義,這招特別實用。比如我問你」黨「在文言文里什麼意思?你不一定想的起來,那就組詞,黨同伐異,黨爭,朋黨等等,就會發現」黨「有一個共同的意思就是做朋友或者結成一個小集團。

單音變雙音,因為文言文是一字一義,比如妻子,文言文里一定是一個字表示一個意思,妻子就是妻子和子女,兩個單音字」妻「和」子「,翻譯後成為兩個雙音詞」妻子「和」子女「。這就是單音變雙音。這個很簡單。

滿意請採納,謝謝。

㈨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

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分析字的結構。例如:析,是個專會意字,屬用斤(刀)劈木來分開,引申為分析。
2、利用上下文來推斷。例如: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其中的走,意思是奔跑,不然不會折斷了脖子而死去。

㈩ 高中文言文實詞聯想推斷法10例!!!

http://blog.cersp.com/index/1166115.jspx?articleId=1468069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文言文實詞推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