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困惑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困惑

發布時間:2021-02-14 17:03:49

1. 怎樣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提高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方法:
一、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直致力於營造開放、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程度。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採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方式,課前安排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並提出具體要求:將這篇童話故事改編成適合表演的劇本;根據自己的想像,對課文進行大膽的改變,可在不違背原意的基礎上增加或刪除部分內容;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扮演的角色,並將人物性格特點盡情展現出來;設計表演時的表情、語態、動作;進行小組合作。為了能夠准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們反復閱讀課文,討論有爭議的內容,並找老師求證,高質量地達到了設定的教學目的;為了表演好節目,小組同學人人主動、熱心地參與討論、改編和排練,提出改進意見,收到了合作學習的高效。這就使課堂教學成為環環相扣的過程,從而保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鮮活性、求知的進取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使語文課堂教學高潮迭起,成效最大。
二、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現代教輔工具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教師通過黑板上文字和書本上的圖片來向學生傳遞知識。因此,教師的板書非常重要,必須工整、清晰。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可以把聲音、文字、圖象等動態地結合在一起進行信息傳遞,現在已廣泛地應用於課堂教學的各學科的教學之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來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石拱橋的造型優美,質量堅固,工藝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橋的造型特徵、結構特徵、製作特徵。課本上雖有一幅插圖,卻無法與其他石拱橋比較,滿足不了教學的要求。於是巧妙借用《中國石拱橋》的課件,生動地向學生展示出有名的趙州橋、盧溝橋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現代的典型拱橋,解說詞運用文中的語句,融畫文於一體,並附以一些思考題。這樣,學生對中國石拱橋有了了解,課文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實現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應關注的是怎樣才能發揮激勵性評價的真正作用,實現多元激勵性評價,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評價不能只著眼於結果,還應該著眼於過程,著眼於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品質,特別是學生有創意的回答。我們在教學夏完淳的《別雲間》後提出了「聯系歷史知識,談談你對夏完淳的評價。」絕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愛國」、「有民族自尊心」。而有一名學生站起來回答說:「我承認夏完淳愛國、有民族自尊心,可是我認為他的舉動並不值得我欣賞。因為他的舉動在當時並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明朝在當時已經滅亡,他不應當去反清復明,應該看清歷史發展的形勢,將自己的能力展示在為國為民作貢獻上,真正地為老百姓做些實事。」對這樣的回答許多同學都感到很意外,這時要及時對這種有一定新意的回答進行了鼓勵,希望同學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比較合理的、有一定創意的答案,其他的學生也學著從多角度去思索一些問題。這種成功的激勵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產生了強大的動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教師要注重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把自己定位為課堂的「導演」和「主持人」,營造一種寬松的課堂氛圍,而不是過去課堂的「主演」,一講到底。教師的語言需要具有啟發性,富有智慧,最好有點幽默,「一石激起千層浪」,像主持人一樣,一句話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共鳴,有一股說的慾望或沖動。作為「主持人」,要給學生思考提供條件。教師要為學生「備知識」,充分佔有資料,備「知識的呈現形式」。這里的知識不能是孤立靜態的知識,新課程標准「不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教師的豐厚底蘊以及備課深入挖掘,可以讓學生有開闊的視野,這種輻射式甚至有點漫談式的教學有別於傳統的聚焦式教學,長期的發散性思維必然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提高語文課的品位,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讓學生們在求學的慾望中去探索、去獲取知識、去創新、去實踐,教師要做好課堂「主持人」。
總之,語文的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個教師教學的生命力,是一種理念,是一種過程,是課堂藝術的發揮,是課堂效果的很好體現。這就取決於教者的情、趣、理的挖掘。但教者必須立足於本課堂學生的實際,把教學的經驗,實踐反思,不斷充實,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有效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語文教學的永恆話題,更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只要我們能立足課堂,立足學生,不斷學習、實踐、反思,我們一定能擁有高效的語文課堂。

2. 如何有效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質量

針對農村中學的這種情況,我認為要克服教師教學的隨意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下幾個方面尤為重要。
一、強烈的目標意識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什麼決定了怎麼教。我認為影響語文教學有效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目標的模糊,隨意。備課的時候沒有對教材和學生進行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只是對現成的教案里的目標照抄照搬,備課只是背下人家的教學程序,不思考為什麼這樣教,我的學生能否接受,目標和上課內容脫節,到上課時也就無的放矢,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前些日子我聽了一節公開課。上的是蘇東坡的《後赤壁賦》,上課的主要環節是這樣的:一是由一個海外記者采訪學者余秋雨,問余在中國古典文學里最喜歡的人是誰,由余的回答引出作者蘇東坡,又問余最喜歡蘇的什麼作品,余回答是蘇在黃洲時的三篇著作,由此引出課題《後赤壁賦》,然後全班齊誦《前赤壁賦》。這樣的導入很好,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慾,又使舊知識成為新知識的支撐點,符合教學規律(用時6分鍾);二是教師范讀課文,邊讀邊強調讀音句義斷句等,將課文內容梳理了一遍(用時11分鍾);三是引導學生看課文後面金聖嘆等對《赤壁賦》評價的鏈接內容,老師邊翻譯邊講解(用時16分鍾);四是前後《赤壁賦》的比較,教師分別從景、目的遊程、結構情感、意象對象等方面畫錶板書(沒有講完下課時間就到了)。初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前後《赤壁賦》的比較上,雖然中間講鏈接的環節花時過多,似乎影響了突出重點,也還可以。但是在後面的評課活動中,這位老師卻展示了他這節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對《後赤壁賦》中「鶴」象徵意義的闡釋。這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就脫節了,怎麼來衡量這節課的有效性呢?所以我想問題關鍵還是在於教學目標的隨意。如果有強烈的目標意識,他對教材處理和上課環節的安排就不會這樣。可以把第三個環節和第四個環節改為就是以探究《後赤壁賦》中「鶴」的象徵意義展開,並且結合他課前發給學生的古人關於「鶴」的詩文的材料,將是一節更精彩而有效的課。
其次強烈的目標意識還體現在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也就是說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有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這一點對於農村中學尤其重要,農村中學的生源狀況前面已講到,如果我們不進行研究而照抄照搬別人的,目標面面俱到,上課無度拓展,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說,面面俱到的目標,實現不了,等於面面不到,過於超出學生水平的拓展,除了讓學生失去學習信心外,毫無意義,肯定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我聽了我們學校一位老師的課《渾沌之死》,這是《莊子》里的一篇寓言。對於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是這樣規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特別是對於農村學生,這節課的目標重點應該是通過朗讀和講解文章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從而理解寓言的含義。可是這位老師卻舍本,花了很多時間去講莊子和背景,後面講寓意時又花了很多時間講莊子的思想,進行無度拓展,一節課老師講的津津有味,而學生卻雲里霧里。備課時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想到要學生通過這節課發生什麼變化,得到什麼樣的發展,就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
所以雖然每篇課文的內容很多,課時的目標也不止一個,但我們要根據課文和學生情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不必面面俱到而至「蜻蜓點水」、「水過地皮濕」,要勇於放棄。暫時的放棄,是為了長遠的取得。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當目標精了,重點准了,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
第三強烈的目標意識還要體現在:每節課上課前必須向學生展示這節課的目標,這樣老師教學有的放矢,時刻提醒自己在教學環節中有沒有脫離目標,學生學習也做到心中有數,在學習中檢測自己有沒有達到目標,也有利於教師課後反思總結。這樣一節課下來,重點就會很明確,教有得,學有獲,每課有得,久而久之學生學習干勁就大,課堂效率就高。當然,向學生展示目標,不必象有的老師那樣,在多媒體上把三圍目標都寫出來。有時就一句話就行:比如我聽黃老師在上曹植的《白馬篇》,他就這樣說: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圍繞「讀」展開,也就是怎麼通過朗讀讀懂課文。然後一節課就是圍繞指導朗讀,讓學生不停的讀,不停的悟,在讀中實現教學目標。
二、讀熟文本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於永正老師曾經講過一句話:書不讀熟不開講。這點農村中學尤其重要。我們平常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或聽別的老師上閱讀課中,常常會發現,總是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壓抑,學生情緒低迷,一問三不知,課堂參與度差,思維活躍不起來。老師只能很無奈的自問自答自擂自唱滿堂灌。總是怪學生基礎差,素質低,不配合。其實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讓學生讀熟文本。試想,對於一篇課文都沒有讀熟,他怎麼去積極參與,怎麼去互動合作,怎麼去思考探究?怎麼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教學論文 2014-10-15 手機版

關於教學的有效性,福建師大余文森教授有一個很形象生動的故事,他以企業競爭為例,他說:企業之間的競爭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塊玉米地,那麼,穿越玉米地要比什麼呢?第一個要比誰穿越得快;第二個要比在穿越的過程當中掰玉米,看最後誰掰的多;第三個是比過程當中,玉米葉子可能會刮傷皮膚,穿越過去看誰身上的傷口少。這就是企業平常所說的速度、收益和安全。而這三者也正是考量有效教學的三個指標:速度指教學時間投入的長短(投入);收益可看作教學目標的達成即學生的收獲(產出);安全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體驗特別是學生學習的體驗是苦還是樂(體驗)。用這三個指標來衡量現在農村的語文課堂教學,很多課堂其有效性都是值得商榷的。
我所任教的是個農村中學,學校生源情況參差不齊,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城關私立中學的興辦和農村進城務工做生意人口的增加,成績好的學生或者家裡有點錢的學生小學一畢業甚至沒畢業就到城關就讀了,不僅學生量少了,更談不上質了,留下來的學生被喻為是「米篩下的」,問題學生不少,課堂教學管理的難度加大了,也因此,有的老師教學隨意性增強。針對農村中學的這種情況,我認為要克服教師教學的隨意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下幾個方面尤為重要。
一、強烈的目標意識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什麼決定了怎麼教。我認為影響語文教學有效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目標的模糊,隨意。備課的時候沒有對教材和學生進行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只是對現成的教案里的目標照抄照搬,備課只是背下人家的教學程序,不思考為什麼這樣教,我的學生能否接受,目標和上課內容脫節,到上課時也就無的放矢,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前些日子我聽了一節公開課。上的是蘇東坡的《後赤壁賦》,上課的主要環節是這樣的:一是由一個海外記者采訪學者余秋雨,問余在中國古典文學里最喜歡的人是誰,由余的回答引出作者蘇東坡,又問余最喜歡蘇的什麼作品,余回答是蘇在黃洲時的三篇著作,由此引出課題《後赤壁賦》,然後全班齊誦《前赤壁賦》。這樣的導入很好,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慾,又使舊知識成為新知識的支撐點,符合教學規律(用時6分鍾);二是教師范讀課文,邊讀邊強調讀音句義斷句等,將課文內容梳理了一遍(用時11分鍾);三是引導學生看課文後面金聖嘆等對《赤壁賦》評價的鏈接內容,老師邊翻譯邊講解(用時16分鍾);四是前後《赤壁賦》的比較,教師分別從景、目的遊程、結構情感、意象對象等方面畫錶板書(沒有講完下課時間就到了)。初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前後《赤壁賦》的比較上,雖然中間講鏈接的環節花時過多,似乎影響了突出重點,也還可以。但是在後面的評課活動中,這位老師卻展示了他這節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對《後赤壁賦》中「鶴」象徵意義的闡釋。這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就脫節了,怎麼來衡量這節課的有效性呢?所以我想問題關鍵還是在於教學目標的隨意。如果有強烈的目標意識,他對教材處理和上課環節的安排就不會這樣。可以把第三個環節和第四個環節改為就是以探究《後赤壁賦》中「鶴」的象徵意義展開,並且結合他課前發給學生的古人關於「鶴」的詩文的材料,將是一節更精彩而有效的課。

其次強烈的目標意識還體現在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也就是說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有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這一點對於農村中學尤其重要,農村中學的生源狀況前面已講到,如果我們不進行研究而照抄照搬別人的,目標面面俱到,上課無度拓展,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說,面面俱到的目標,實現不了,等於面面不到,過於超出學生水平的拓展,除了讓學生失去學習信心外,毫無意義,肯定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我聽了我們學校一位老師的課《渾沌之死》,這是《莊子》里的一篇寓言。對於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是這樣規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特別是對於農村學生,這節課的目標重點應該是通過朗讀和講解文章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從而理解寓言的含義。可是這位老師卻舍本,花了很多時間去講莊子和背景,後面講寓意時又花了很多時間講莊子的思想,進行無度拓展,一節課老師講的津津有味,而學生卻雲里霧里。備課時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想到要學生通過這節課發生什麼變化,得到什麼樣的發展,就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
所以雖然每篇課文的內容很多,課時的目標也不止一個,但我們要根據課文和學生情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不必面面俱到而至「蜻蜓點水」、「水過地皮濕」,要勇於放棄。暫時的放棄,是為了長遠的取得。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當目標精了,重點准了,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
第三強烈的目標意識還要體現在:每節課上課前必須向學生展示這節課的目標,這樣老師教學有的放矢,時刻提醒自己在教學環節中有沒有脫離目標,學生學習也做到心中有數,在學習中檢測自己有沒有達到目標,也有利於教師課後反思總結。這樣一節課下來,重點就會很明確,教有得,學有獲,每課有得,久而久之學生學習干勁就大,課堂效率就高。當然,向學生展示目標,不必象有的老師那樣,在多媒體上把三圍目標都寫出來。有時就一句話就行:比如我聽黃老師在上曹植的《白馬篇》,他就這樣說: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圍繞「讀」展開,也就是怎麼通過朗讀讀懂課文。然後一節課就是圍繞指導朗讀,讓學生不停的讀,不停的悟,在讀中實現教學目標。
二、讀熟文本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於永正老師曾經講過一句話:書不讀熟不開講。這點農村中學尤其重要。我們平常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或聽別的老師上閱讀課中,常常會發現,總是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壓抑,學生情緒低迷,一問三不知,課堂參與度差,思維活躍不起來。老師只能很無奈的自問自答自擂自唱滿堂灌。總是怪學生基礎差,素質低,不配合。其實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讓學生讀熟文本。試想,對於一篇課文都沒有讀熟,他怎麼去積極參與,怎麼去互動合作,怎麼去思考探究?怎麼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我們知道,閱讀教學其實就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實現人與文本的內在交流,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學生與文本是否發生了這種交流,以及這種交流是否親密、深刻、流暢和完整。如果學生才初讀一遍課文,有的字音還沒讀准,句子還沒讀通順,詞語沒理解,課文還不熟,教師就匆匆忙忙地組織對話,交流。有的直奔重點、中心,談感悟;有的急著用大屏幕出示重點句段或抓住一兩句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想像,不但學生和文本很難發生交流,更談不上交流的親密、深刻、流暢和完整了。所以課堂上只剩下老師和文本的對話,老師在教教案,沒有學生的學習生成,只有偶爾幾個好的學生附和老師幾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談不上。因此,學生的參與情況,思維狀態,情感體驗,學習效果,課堂氣氛都不好,教學效果當然就不好。所以說讀熟文本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因此,我覺得對於長的文章我們一定要布置學生預習,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看書的時間,自瀆、討論等環節不能流於形式,一定要建立在學生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展開。我們學校的馬老師以及我聽了民中的一位老師的課,他們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講授前先提問預習情況,如果發現還有同學沒讀課文,就不惜停下來讓學生再看書,課堂上讓學生自讀的時,也都會問讀完了沒有,有沒有讀完的,繼續讓他們讀。這是磨刀不負砍柴功。
三、加強課堂心理管理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我們常講「心動不如行動」,但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是「行動不如心動」,教學中我們只有讓學生真正「心動」起來了,才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苦學」變「樂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保證。農村中學正如我前面所說,由於種種原因,厭學學生的面積相當大,課堂紀律普遍不很理想。因此要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除了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有效的管理課堂組織教學的能力顯得更加重要。而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課堂心理的管理,既加強對課堂心理的調控,來使師生達到心理相容,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心理管理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師自身心理的調節
教師要盡量做到不把生活情緒帶到課堂中,走進課堂精神一定要飽滿,一定要充滿激情,這樣才會感染學生,使學生「心動」起來,就比如我聽了一中黃長虹老師的課,整節課教師情緒激昂,又很善於煽情,學生搶著回答問題,課堂掌聲不時想起,整個課堂被帶動的心潮湧動。學生總處於亢奮之中,思維火花不斷噴射,課堂效率就高。
(二)是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調控
首先是上課伊始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抑制課間活動的興奮心理,激活其參與心理。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教育的巨大技巧在於集中學生的注意,並且保持他的注意。」因此集中並保持學生的注意是課堂心理調控的核心所在。我們老師習慣於一上課就直奔主題講授主要知識,這樣不好,因為剛上課時,學生課間休息時所形成的興奮中心還沒有退去,注意力還無法集中,也不可能完全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因此應先採用各種手段,比如形象、生動、飽含激情而又富有情趣性的導入法和創設問題情境等,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參與心理,又自然過渡到教學主題,同時,也可以藉此時間和方法來抑制學生課間休息所形成的興奮中心,而產生新的學習的興奮中心,使學生盡快進入有效的學習活動中,保證上課效率。
其次是教學中注意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每天面對山珍海味,也會讓人生厭。我們讀書時也一樣,在課堂上學生都有一種期待心理:期待這節課有味道,能學到新內容,期待這節課老師有新方法,期待這節課老師多提問多表揚他,讓他從學習的成功感中得到心理的滿足。因此我們教師就必須注意滿足學生的這些期待心理。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多鼓勵多表揚學生,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計教學「空白」,創造一個個學生的「認識沖突」,讓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暫時不平衡的思維狀態,達到較長時間保持思維興奮的狀態。使學生在創造中尋找樂趣,每節課都在期待中度過。比如我們在上古文時,往往是最枯燥的,按傳統的上法是很難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的,在一次教研活動中陳成龍老師講到了上詩歌《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設計的問題:(1)作者的理想是什麼?既作者想建什麼功,立什麼業?(學生找詩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2)怎麼建立功業?(學生找詩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3)是不是現實情景?(學生找詩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4)功業建成了嗎?( 學生找詩句:可憐白發生)。這樣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字詞教學和詩歌思想內容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更能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是教學中還要注意調整學生的焦慮心理。心理學認為中等強度的焦慮才是對學習最有利的。焦慮程度過強或過弱都會對思維的興奮產生破壞作用,都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心理環境,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控恰當的焦慮度。一方面,要防止學生焦慮心理過弱。教師要抑制學生的依賴心理,少講多啟發,多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學生焦慮程度過強。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敏感、自尊心強,注重形象,渴求別人認同與肯定。這種心理表現在課堂上就會出現害怕發言,這就是焦慮心理過度的表現,它會影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抑制學生思維,這時教師應及時加以調控,比如保證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備;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發言,進行積極課堂評價等,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帶給他們更多的自信、自尊,營造融洽的學習心理環境,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三)是對課堂紀律的隱性管理
當學生課堂上發生問題行為時,我們往往會採用體罰、諷刺挖苦、以趕出教室威脅學生等「以惡制惡」的方式來規范學生的行為。運用這種方法,可以達到組織課堂教學的目的,但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效應,既師生情感對立,關系緊張,使問題行為更加嚴重,有時也可能造成教師自身的尷尬,出現「下不了台」的現象。同時,「一人害病,全班吃葯」,必然引起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導致學生知識輸入過程受阻與中斷,嚴重浪費其他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課堂教學效率,並因此有可能導致全體學生對教師的不滿。師生情緒因此對立,課堂心理難以相容,就直接影響了教學效率。因此為了克服這種負效應,教師對於課堂中的那些不認真聽講或者違犯了課堂常規學生的管理,不僅要注意他們的心理,還要顧及班上其他同學的心理,要在不影響正常授課的前提下,採取針對違規學生,隱含在教學活動中非公開的隱性管理手段,從而保證課堂學習的心理環境,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當然,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諸多的因素,本人只是針對農村中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些看法。翔宇教育集團盧志文先生說過:有效的課堂不一定是理想的課堂,但理想的課堂一定是有效的課堂。我們必須努力克服語文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源於網路分享。。。。。。

3. 淺談怎樣提高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講座

重慶市江津第六中學校 王莉 張平

一、教學目標明確,做到有的放矢
對於課堂所需實現的目標,我們要心中要有數,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明確,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關鍵。要明確教學目標,就要加強對教材及學生的研究,做到三個熟悉:一是熟悉《課程標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學生。其實,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應緊緊扣住這一點。我認為語文綜合素質應該包括:1、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這是語文教學的基石。我們常說厚積而薄發,沒有厚實的聽說讀寫的基本功,根本無從談所謂的創新能力的培養。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靈活處理教材,達到「減負增效」
語文教師,首先要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怎樣靈活處理教材呢?
(一)根據教材的重點來處理
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本文的重點是通過在浦口作者與父親惜別時父親的背影的刻畫來表現父愛這個主題的。處理教材時應突出本文的重點:文章為什麼以「背影」做標題,文中哪幾處寫到背影,最讓作者感動的背影是什麼地方的背影?作者是如何描寫的?這樣一來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有效地處理了教材。
(二)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來處理
如抓住過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應的句子等來突現文章的結構特點。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從中間的過渡段入手,先閱讀百草園部分,再閱讀三味書屋部分,讓兩者對比著閱讀,這樣更能突現文章的主旨,學生更易理解,感悟。
(三)根據教材的構思來處理
如《珍珠鳥》這篇文章,作者是通過珍珠鳥開始「怕人」到後來的「不怕人」來表現動物對人的信賴,關鍵在於人對動物的友善,從而揭示作者希望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根據這個構思,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處理教材:①珍珠鳥怕人嗎,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詞語表現珍珠鳥漸漸不怕人,尤其是小珍珠鳥越來越不怕人的?為什麼不怕人?②作者對小珍珠鳥的稱呼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稱呼它呢?③讀了這篇文章後你有怎樣的感受?想不想知道作者的感受是什麼嗎?這樣整篇文章的教學思路非常地清晰,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四)根據教學的目標來處理
如初一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在教學設計時更要把「朗讀」作為首要的目標。因此我們在教學《童趣》時,完全可以圍繞著「朗讀」這個目標來處理教材,從朗讀中把握讀音,讀准節奏,讀懂意思,讀出童趣。在朗朗讀書聲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此可見,能否靈活有效地處理教材,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學習方法得當,提高學習效果
學科不同,其學習方法有別,把握其語文學科的性質,給以引導,掌握其規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切實可行的。關於語文的學習常見的方法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初讀課文
初讀課文,有哪些工作要做呢?看課文、看注釋、看課後的「思考與練習」,看單元知識和訓練,了解了這些信息後,對單篇課文和整個單元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整體的感知了。
(二)學會查閱相關的背景知識
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對學生理解課文,感受文章的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學會使用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主要是字詞的音形義問題,這就要藉助於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書。在閱讀課文時,遇到生字難詞、成語典故,都不要輕易放過。教學如「喪」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如何記著並理解它。《新華字典》註明:①與死人相關。因此,奔喪、喪事、喪葬等詞皆應該讀「sānɡ」。②丟掉,失去。因此,喪失、喪膽、喪權辱國、喪盡天良等詞皆讀「sàng」。這樣學生就在今後的多音字學習中做到音形義三者結合記憶理解。又如「墨守成規」這個成語,形容思想保守,按老規矩辦事,不求改進。如果追問一下,什麼是「墨守」呢?我們查閱《漢語成語詞典》我們就會明白,原來這個詞義和戰國時的墨翟有關系,因為他以善於守城著名,所以後來稱善守者為「墨守」。學生養成查閱字典、詞典的良好習慣,並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詞典,將會受益不淺。
(四)學會獨立思考
重要的是根據提示、文章、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能否回答。
(五)學會在文章中批註
就是在文中做上標記符號。如不懂之處用問號(?)標注,重點之處用著重號標注(…),深刻含義的句子用雙橫線標注等,形成一套獨特的約定。課前自學批的字,最好用鉛筆,聽課後批註的可用紅色鋼筆寫,以免時間一久,將自己的見解和老師的觀點搞混了。做好批註,以便課後隨時查閱,課後能做到溫故而知新。
(六)學會質疑
就是對文章的見解、修辭手法、表達方法等提出疑問,這是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的第一步,學生只有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在《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中節選的某些片段,有許多將對將的單獨拼殺,同學們就應該想一想這可能嗎?如果不可能,作者又為什麼這么寫?
(七)學會記錄
就是做好讀書筆記。有的可以記在書本上,有的可記在語文學習筆記本上,課後隨時能夠查閱,鞏固,加深理解。
四、教學朴實無華,教學方式有效
語文老師在實施啟發式,討論式,對話式的教學方式時要重視其有效性,而不能搞形式主義。
(一)要提高啟發式的效率
啟發式不能只是老師問,學生答,缺少學生學習後生成問題的環節,要有預設和生成結合的准備,讓學生有生成問題提出討論的空間;同時教師提問應該根據問題的難易來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不能只關注優秀的學生,更要把機會留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二)要關注討論過程的監控和調整。
小組討論不能只追求熱鬧場面,這樣只能增加課堂教學內耗,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在安排小組討論的時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時間讓個人獨立思考;小組的組長要輪換,不能只是幾個優秀學生唱獨腳戲;討論的問題一定是要有思考深度和難度的。
(三)要適時中懇的評價
在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提倡閱讀的多元化,要尊重學生有距離,甚至是錯誤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誇好,而是在尊重學生的同時要組織其他學生對此評價,教師適時點撥。這樣既起到鼓勵學生有所發現,敢於發現,保護學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獲得更好地發現,體悟。
五、使用現代技術,充實課堂內涵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路資源現代技術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學生對情境的情感體驗,充實語文課堂的內涵。但教師在使用現代技術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體現語文教學的特點
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只是為更好引導學生理解感悟,發現課文中的語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讓學生獲取審美知識,陶冶愛美情趣。如果整堂課充斥著圖片,聲音,影視片段,甚至把整篇文章都製作在課件上,拋開課本,忽視圈點批註的閱讀方法,只追求熱熱鬧鬧,則是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二)把握教學內容呈現時機
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為了讓學生對石拱橋的知識有一個清晰、感性的認識,這時候呈現有關石拱橋的圖片、效果圖,會很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文中石拱橋的效果圖,相信學生對「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現代技術的使用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選擇一個最佳的呈現時機很重要。一般導入新課時,可以配合導入語使用;突出重點、難點,品味語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時可以適當藉助現代技術手段。
另外學生則可以在教師的明確要求和適時監督之下通過網路進行與本課學習有關的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從而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同時,應該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手段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技術,教師仍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簡單的操作者。教師可利用現成的教學軟體,平時收錄一些優秀的電視節目,下載網路資源等多種途徑和方式,製作出優秀的課件,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優勢。
六、提高教師素質,引領學生發展
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從課堂語言、體態、板書及個人的特長、愛好、品格、修養等方面來嚴格要求自己。課堂語言抑揚頓挫,體態大方,板書思路清晰,愛好廣泛,品格高尚,為人正派,內涵豐富,善於親近學生,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學生就會喜歡你,同時也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這就為課前、課堂、課後的教學的有效性創造了條件,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發揮最大的效益。
總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 充分挖掘出普通學生的學習潛力,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最有效的。當然要實現有效教學,特別是農村初中,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並且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它要求教師個體不斷的提高專業化水平,專業化水平的高低,是語文有效教學的根本保障。
我相信國家通過對教師有計劃的專業化培訓,以及教師自身的專業化學習,農村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農村初中的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的了解相對較少,基礎知識相對較差,而歷史長河源遠流長,與現實距離太遙遠,裡面的內容又是五花八門的,眾多的歷史年代、歷史人物和歷史地名,都讓他們看了眼花繚亂,上課時難以把握,有時甚至會產生厭惡的現象。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歷史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

1、導入激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例如在教授《伐無道誅暴秦》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秦始皇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他在位時,為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對後世影響深遠,然而他苦心經營、期望能夠延續萬世的秦王朝,卻在十幾年後就迅速滅亡了,這是為什麼呢?」「在秦朝,當時的市場上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這又是為什麼呢?」設置這樣的懸念,使得學生對本課主要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又如在講《改革開放》一課時,筆者又通過兩段鳳陽花鼓詞的對比:「
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姑娘進鳳陽。」「吃不愁,穿不愁,腰裡剩著十塊頭,又娶媳婦又蓋樓。」然後提出疑問:「是什麼原因使得安徽鳳陽縣有了如此大的變化?」以此導入新課,從而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懸念導入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著很好的作用,但這種導入方式,並不是每一課都適用,它需要老師能夠充分挖掘教材,找到矛盾沖突點,並恰當地運用。導入激趣的方式除「設置懸念」以外,還有「故事激趣」、「謎語激趣」、
「歌曲激趣」等等。如果用得恰當,用得巧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都是很不錯的。

2、情景激趣

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再現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產生愉快的情緒,提高大腦的活動效率,不良的情景會使人注意力難以集中,從而干擾認知過程,降低智力活動的水平。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就認為:「智力活動是在情緒高漲的氣氛中進行的」,「這種氣氛會給教學帶來好處,同時有助於完成教育任務。」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積極良好的教學情景非常重要。現代的科技成果廣泛地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來,使教師告別了只靠一塊黑板和幾支粉筆的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擴大了視覺和聽覺,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當中。例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觀看了電影《甲午大海戰》的經典片段,在加上筆者簡短的語言渲染,很快就將學生帶到了19世紀末期的中國,看到了當時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軍的較量,清政府腐敗無能等等。學生通過對史實的認識和分析,很快就認識到了「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的道理,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3、情感激趣

一般來說,在課堂上,教師適當地運用風趣、幽默、合乎邏輯的語言、表情和動作等,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當這種情感和情緒感染學生,引起師生共鳴時,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飽滿的熱情將歷史中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優美動聽的歷史故事講給學生們聽,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角色,從中感知歷史。

4、競爭激趣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筆者的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時讓學生以分組競賽的形式,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又能提高小組合作能力。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學困生都不甘示弱。我的具體實施辦法是:把全班按學生現有的座位分成四大組,然後每一個組一個固定的代號,無論座位怎樣移動,每個組員只要記住自己所在組第一次分組時的代號就可以了,這樣就避免了獎勵加分時加錯組的情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各種各樣的競賽(如始終貫穿課堂的提問包括復習提問和鞏固性提問),並制定競賽規則,當任何一位同學舉手回答問題正確時,則由該同學自己上講台為自己加分(這其實對於學生也是一種精神獎勵)。當然,為了避免爭吵和保證課堂紀律,實施紀律扣分。這樣,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了樂趣,且使他們增強了集體主義精神和競爭意識。除此之外,我還規定了諸如不交作業者扣小組分、不訂正者扣小組分、作業批改為A的同學加分、小組總體情況完成較好加分等規則。這樣,學生為了使小組優勝,就會出現優生幫差生共進的良好現象,並且自已課前會主動地去預習,課堂主動地去參與,爭先恐後地去搶答問題,課後主動地去完成作業的良性循環。在每學期末對各組分數進行統計,優勝小組每位組員發一份小獎品以示獎勵。

二、創建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是的,學生只有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心情舒暢,才能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於創新、敢於創造。這就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還要求教師要放下以前那副居高臨下的領導式作風。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創造一種自由寬松的民主氛圍,利用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心理氣氛來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盡管現在許多教師都在盡可能地適應學生,努力改善師生關系,但教學中的非民主現象總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在農村中學。如許多教師過多地扮演著「學生行為懲戒者」的角色,把「聽話」作為最有價值的道德標准,把「聽話」的學生培養作為自己工作中的最大滿足,師生關系演化為一種主宰與臣服的關系。在學生表現出「越軌」、「異端」傾向時,或暴露出缺點時,常常得到的是斥責、譏諷、趕出教室,甚至是極不人道的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人格遭受踐踏,民主意識的萌芽早在這種沒有個性的教育中扼殺了,這樣的氛圍就不利於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

因此師生之間應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溝通、相互促進的新型關系。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情感化的學習氛圍是激勵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基本保證。這種情感化氛圍的營造,主要取決於教師,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濃厚的民主意識,善於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包辦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杜絕一切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強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積極創建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把講台變為對話的平台,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各種想法和觀點,既要積極肯定和欣賞學生的思維成果,又要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只要學生獲得的歷史知識的過程和結果對他本人或同齡群體是獨特的、新穎的、有價值的,就是創新,教師就應該予以鼓勵,即使他們的觀點不正確也不要輕易否定或妄加評論,而應該引導學生依據歷史史實,積極思維,讓他們最終自我否定和改正原來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精神樂園,才能為學生營造探索歷史的時空,從而造就一個富有創新能力的多樣性的學生群體。進一步說,這種多樣化的學生群體,又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育資源」,這是因為,不同的學生主體,在分析同一歷史現象時,往往會受其自身歷史知識水平、觀察的角度、理解的層次、分析問題的重點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不完全相同的歷史結論,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互通有無,共同發展,這種歷史思維的多樣性往往會帶來智慧的互補與共享,激發出創新的火花。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尊重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發展的前提,在無拘無束的寬松情景中,師生共同開拓了思路,豐富了聯想,發展了思維,反之,課堂教學只能成為歷史智慧之化凋謝、靈感之光失色、思維之源枯竭的一潭死水。

和諧的人際關系,活躍的課堂氣氛,高漲的學習情緒,竟爭的學習機制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平等和民主的教學氛圍,構建富有挑戰和竟爭的教學機制,確立正常和密切的合作關系,已是時下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因為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能勇於參與教學,樂於參與教學,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以體現。

三、引導學生學會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尤其是農村初中的歷史學科,學生長期形成了一種事事依賴教師的習慣,致使部分教師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感到課堂難以操縱,教學流程不暢,效果不佳。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有必要認真探索學生的「學」,讓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做到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從而在根本上解決課改中遇到的這個實際問題。那麼,應讓學生怎樣學習歷史呢?

1、讓學生學會閱讀歷史資料

學生現在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教科書等文字資料。如何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資料,是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為此,必須把握好「讀」這一關,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和效率。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做到:拿到教科書時,先閱讀目錄和說明部分,了解本冊書的主要內容,分清單元,宏觀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識框架。對於課文,則要求學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瀏覽課文,搞清有幾目內容,有哪些專欄,有哪些圖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細讀每段課文,概括出主要內容,找出基本的歷史知識要點,並向全班介紹;再次,精讀重要段落,結合小字、圖片、史料、表格、注釋,加深理解,解答疑問。經過一學期的培養,學生能比較迅速地統攬教材,把握到知識要點,從而為課堂節約了大量時間,使師生可以充分地進行其他的教學活動。

7

2、讓學生學會記憶歷史知識

歷史新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有些教師認為現在根本就不需要學生去記憶歷史知識,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新課程摒棄的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並不反對知識的記憶。試想,如果學生連新中國於何時成立都說不上來,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博聞強記,在腦海里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質。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就是教會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和技巧,堅決避免死記硬背。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並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於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如我們熟知的諧音法、圖表法、形象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等。例如在教《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一課時,記憶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來簡化,教學生這樣記:三三三即三個歷史年代、三個歷史人物、三件歷史大事。三個歷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個歷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歷史大事:蒙古國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設立。這些做法都短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使學生不再為記憶而苦惱。

3、讓學生學會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學科的每一部分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並不彼此孤立。教師要注意教會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橫」的線索,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並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如學習唐朝,應注意把握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經濟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在小專題下再進一步細分,如手工業下的紡織、陶瓷、冶鑄等;二是掌握「縱」的歷史線索,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下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並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縱」的專題線索,如一個朝代的興亡(建立、鞏固、發展、衰落、滅亡),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和演變,不同時期的經濟狀況等。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縱」「橫」交錯。如果學生能像教師那樣把教材分析透徹,既做到宏觀把握,又做到微觀細研,那麼教學效率必然會大大提高。

4、讓學生學會聯系現實和「學以致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在現實與歷史之間建起一座橋梁,拉近二者的距離,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大大得到激發,使學習效率大幅提升。為此,在教學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備課時,先到網上去瀏覽相關的網頁,搜尋最新的考古發現、時事熱點、歷史評論、精美的圖片等等,然後整理篩選,做成電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如學習三星堆文化時,筆者就下載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最新圖片和考古推測,學生學習時興趣十足;學習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注意聯系了台灣的有關時事,讓學生認識到台灣自古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處在大陸中央政權的管轄下,從而有力地批駁了台獨論;對於電視台新上演的歷史劇,則讓學生根據真實的歷史情況進行評點;利用學校組織春遊的機會,對參觀地點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網路、古跡遺址、影視等課程資源,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結合現實學習歷史,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讓學生敢於質疑

隨著歷史學科研究的不斷突破創新,一些歷史觀點和結論,已經明顯的過時,甚至被證明是錯誤。因此,教學中必須教育學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歷史事件、判斷歷史結論、評價歷史人物,大膽地對教材的某些觀點、有關參考資料、練習題、教師的結論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並有理有據地加以論證或駁斥,不能盲從「權威」。對教材中沒有下結論或結論模糊的歷史問題,則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的見解,並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同時,注意向學生介紹當前學術界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等。通過這些做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面對著素質教育的興起和新課程不斷改革和深化的今天。各地相應對原來的課堂模式進行改革,新的教學模式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但是,作為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該看到農村裡的學生生源差、學校設備差,城市裡學校的教學模式不能照搬。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立足於本校學生的情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鑽研教材,認真設計教案,上好每一節歷史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創新,努力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 怎樣提高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97

怎樣提高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強烈的目標意識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什麼決定了怎麼教。我認為影響語文教學有效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目標的模糊,隨意。備課的時候沒有對教材和學生進行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只是對現成的教案里的目標照抄照搬,備課只是背下人家的教學程序,不思考為什麼這樣教,我的學生能否接受,目標和上課內容脫節,到上課時也就無的放矢,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前些日子我聽了一節公開課。上的是蘇東坡的《後赤壁賦》,上課的主要環節是這樣的:一是由一個海外記者采訪學者余秋雨,問余在中國古典文學里最喜歡的人是誰,由余的回答引出作者蘇東坡,又問余最喜歡蘇的什麼作品,余回答是蘇在黃洲時的三篇著作,由此引出課題《後赤壁賦》,然後全班齊誦《前赤壁賦》。這樣的導入很好,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慾,又使舊知識成為新知識的支撐點,符合教學規律(用時6分鍾);二是教師范讀課文,邊讀邊強調讀音句義斷句等,將課文內容梳理了一遍(用時11分鍾);三是引導學生看課文後面金聖嘆等對《赤壁賦》評價的鏈接內容,老師邊翻譯邊講解(用時16分鍾);四是前後《赤壁賦》的比較,教師分別從景、目的遊程、結構情感、意象對象等方面畫錶板書(沒有講完下課時間就到了)。初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前後《赤壁賦》的比較上,雖然中間講鏈接的環節花時過多,似乎影響了突出重點,也還可以。但是在後面的評課活動中,這位老師卻展示了他這節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對《後赤壁賦》中「鶴」象徵意義的闡釋。這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就脫節了,怎麼來衡量這節課的有效性呢?所以我想問題關鍵還是在於教學目標的隨意。如果有強烈的目標意識,他對教材處理和上課環節的安排就不會這樣。可以把第三個環節和第四個環節改為就是以探究《後赤壁賦》中「鶴」的象徵意義展開,並且結合他課前發給學生的古人關於「鶴」的詩文的材料,將是一節更精彩而有效的課。

其次強烈的目標意識還體現在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也就是說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有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這一點對於農村中學尤其重要,農村中學的生源狀況前面已講到,如果我們不進行研究而照抄照搬別人的,目標面面俱到,上課無度拓展,對於農村的學生來說,面面俱到的目標,實現不了,等於面面不到,過於超出學生水平的拓展,除了讓學生失去學習信心外,毫無意義,肯定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我聽了我們學校一位老師的課《渾沌之死》,這是《莊子》里的一篇寓言。對於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是這樣規定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特別是對於農村學生,這節課的目標重點應該是通過朗讀和講解文章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從而理解寓言的含義。可是這位老師卻舍本,花了很多時間去講莊子和背景,後面講寓意時又花了很多時間講莊子的思想,進行無度拓展,一節課老師講的津津有味,而學生卻雲里霧里。備課時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想到要學生通過這節課發生什麼變化,得到什麼樣的發展,就導致了課堂教學的低效。

所以雖然每篇課文的內容很多,課時的目標也不止一個,但我們要根據課文和學生情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不必面面俱到而至「蜻蜓點水」、「水過地皮濕」,要勇於放棄。暫時的放棄,是為了長遠的取得。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氣魄,當目標精了,重點准了,教學效率自然就高了。

第三強烈的目標意識還要體現在:每節課上課前必須向學生展示這節課的目標,這樣老師教學有的放矢,時刻提醒自己在教學環節中有沒有脫離目標,學生學習也做到心中有數,在學習中檢測自己有沒有達到目標,也有利於教師課後反思總結。這樣一節課下來,重點就會很明確,教有得,學有獲,每課有得,久而久之學生學習干勁就大,課堂效率就高。當然,向學生展示目標,不必象有的老師那樣,在多媒體上把三圍目標都寫出來。有時就一句話就行:比如我聽黃老師在上曹植的《白馬篇》,他就這樣說: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圍繞「讀」展開,也就是怎麼通過朗讀讀懂課文。然後一節課就是圍繞指導朗讀,讓學生不停的讀,不停的悟,在讀中實現教學目標。

二、讀熟文本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於永正老師曾經講過一句話:書不讀熟不開講。這點農村中學尤其重要。我們平常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或聽別的老師上閱讀課中,常常會發現,總是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壓抑,學生情緒低迷,一問三不知,課堂參與度差,思維活躍不起來。老師只能很無奈的自問自答自擂自唱滿堂灌。總是怪學生基礎差,素質低,不配合。其實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沒有讓學生讀熟文本。試想,對於一篇課文都沒有讀熟,他怎麼去積極參與,怎麼去互動合作,怎麼去思考探究?怎麼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我們知道,閱讀教學其實就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實現人與文本的內在交流,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效率高不高,主要看學生與文本是否發生了這種交流,以及這種交流是否親密、深刻、流暢和完整。如果學生才初讀一遍課文,有的字音還沒讀准,句子還沒讀通順,詞語沒理解,課文還不熟,教師就匆匆忙忙地組織對話,交流。有的直奔重點、中心,談感悟;有的急著用大屏幕出示重點句段或抓住一兩句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想像,不但學生和文本很難發生交流,更談不上交流的親密、深刻、流暢和完整了。所以課堂上只剩下老師和文本的對話,老師在教教案,沒有學生的學習生成,只有偶爾幾個好的學生附和老師幾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談不上。因此,學生的參與情況,思維狀態,情感體驗,學習效果,課堂氣氛都不好,教學效果當然就不好。所以說讀熟文本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因此,我覺得對於長的文章我們一定要布置學生預習,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看書的時間,自瀆、討論等環節不能流於形式,一定要建立在學生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展開。我們學校的馬老師以及我聽了民中的一位老師的課,他們都有一個很好的習慣:講授前先提問預習情況,如果發現還有同學沒讀課文,就不惜停下來讓學生再看書,課堂上讓學生自讀的時,也都會問讀完了沒有,有沒有讀完的,繼續讓他們讀。這是磨刀不負砍柴功。

三、加強課堂心理管理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我們常講「心動不如行動」,但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是「行動不如心動」,教學中我們只有讓學生真正「心動」起來了,才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苦學」變「樂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保證。農村中學正如我前面所說,由於種種原因,厭學學生的面積相當大,課堂紀律普遍不很理想。因此要保證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除了要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有效的管理課堂組織教學的能力顯得更加重要。而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課堂心理的管理,既加強對課堂心理的調控,來使師生達到心理相容,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心理管理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教師自身心理的調節

教師要盡量做到不把生活情緒帶到課堂中,走進課堂精神一定要飽滿,一定要充滿激情,這樣才會感染學生,使學生「心動」起來,就比如我聽了一中黃長虹老師的課,整節課教師情緒激昂,又很善於煽情,學生搶著回答問題,課堂掌聲不時想起,整個課堂被帶動的心潮湧動。學生總處於亢奮之中,思維火花不斷噴射,課堂效率就高。

(二)是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調控

首先是上課伊始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抑制課間活動的興奮心理,激活其參與心理。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教育的巨大技巧在於集中學生的注意,並且保持他的注意。」因此集中並保持學生的注意是課堂心理調控的核心所在。我們老師習慣於一上課就直奔主題講授主要知識,這樣不好,因為剛上課時,學生課間休息時所形成的興奮中心還沒有退去,注意力還無法集中,也不可能完全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因此應先採用各種手段,比如形象、生動、飽含激情而又富有情趣性的導入法和創設問題情境等,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參與心理,又自然過渡到教學主題,同時,也可以藉此時間和方法來抑制學生課間休息所形成的興奮中心,而產生新的學習的興奮中心,使學生盡快進入有效的學習活動中,保證上課效率。

其次是教學中注意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每天面對山珍海味,也會讓人生厭。我們讀書時也一樣,在課堂上學生都有一種期待心理:期待這節課有味道,能學到新內容,期待這節課老師有新方法,期待這節課老師多提問多表揚他,讓他從學習的成功感中得到心理的滿足。因此我們教師就必須注意滿足學生的這些期待心理。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多鼓勵多表揚學生,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計教學「空白」,創造一個個學生的「認識沖突」,讓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暫時不平衡的思維狀態,達到較長時間保持思維興奮的狀態。使學生在創造中尋找樂趣,每節課都在期待中度過。比如我們在上古文時,往往是最枯燥的,按傳統的上法是很難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的,在一次教研活動中陳成龍老師講到了上詩歌《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設計的問題:(1)作者的理想是什麼?既作者想建什麼功,立什麼業?(學生找詩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2)怎麼建立功業?(學生找詩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3)是不是現實情景?(學生找詩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4)功業建成了嗎?( 學生找詩句:可憐白發生)。這樣的教學設計將詩歌的字詞教學和詩歌思想內容寫作手法融合在一起,更能滿足學生的期待心理,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是教學中還要注意調整學生的焦慮心理。心理學認為中等強度的焦慮才是對學習最有利的。焦慮程度過強或過弱都會對思維的興奮產生破壞作用,都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心理環境,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控恰當的焦慮度。一方面,要防止學生焦慮心理過弱。教師要抑制學生的依賴心理,少講多啟發,多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學生焦慮程度過強。中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敏感、自尊心強,注重形象,渴求別人認同與肯定。這種心理表現在課堂上就會出現害怕發言,這就是焦慮心理過度的表現,它會影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抑制學生思維,這時教師應及時加以調控,比如保證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備;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發言,進行積極課堂評價等,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帶給他們更多的自信、自尊,營造融洽的學習心理環境,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三)是對課堂紀律的隱性管理

當學生課堂上發生問題行為時,我們往往會採用體罰、諷刺挖苦、以趕出教室威脅學生等「以惡制惡」的方式來規范學生的行為。運用這種方法,可以達到組織課堂教學的目的,但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效應,既師生情感對立,關系緊張,使問題行為更加嚴重,有時也可能造成教師自身的尷尬,出現「下不了台」的現象。同時,「一人害病,全班吃葯」,必然引起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導致學生知識輸入過程受阻與中斷,嚴重浪費其他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課堂教學效率,並因此有可能導致全體學生對教師的不滿。師生情緒因此對立,課堂心理難以相容,就直接影響了教學效率。因此為了克服這種負效應,教師對於課堂中的那些不認真聽講或者違犯了課堂常規學生的管理,不僅要注意他們的心理,還要顧及班上其他同學的心理,要在不影響正常授課的前提下,採取針對違規學生,隱含在教學活動中非公開的隱性管理手段,從而保證課堂學習的心理環境,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當然,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諸多的因素,本人只是針對農村中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些看法。翔宇教育集團盧志文先生說過:有效的課堂不一定是理想的課堂,但理想的課堂一定是有效的課堂。我們必須努力克服語文課堂教學的隨意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高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5. 怎樣提高農村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教學目標明確,做到有的放矢
對於課堂所需實現的目標,我們要心中要有數,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明確,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關鍵。要明確教學目標,就要加強對教材及學生的研究,做到三個熟悉:一是熟悉《課程標准》,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學生。其實,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應緊緊扣住這一點。我認為語文綜合素質應該包括:1、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這是語文教學的基石。我們常說厚積而薄發,沒有厚實的聽說讀寫的基本功,根本無從談所謂的創新能力的培養。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靈活處理教材,達到「減負增效」
語文教師,首先要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怎樣靈活處理教材呢?
(一)根據教材的重點來處理
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時,本文的重點是通過在浦口作者與父親惜別時父親的背影的刻畫來表現父愛這個主題的。處理教材時應突出本文的重點:文章為什麼以「背影」做標題,文中哪幾處寫到背影,最讓作者感動的背影是什麼地方的背影?作者是如何描寫的?這樣一來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有效地處理了教材。
(二)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來處理
如抓住過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應的句子等來突現文章的結構特點。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從中間的過渡段入手,先閱讀百草園部分,再閱讀三味書屋部分,讓兩者對比著閱讀,這樣更能突現文章的主旨,學生更易理解,感悟。
(三)根據教材的構思來處理
如《珍珠鳥》這篇文章,作者是通過珍珠鳥開始「怕人」到後來的「不怕人」來表現動物對人的信賴,關鍵在於人對動物的友善,從而揭示作者希望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根據這個構思,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處理教材:①珍珠鳥怕人嗎,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文中哪些句子、詞語表現珍珠鳥漸漸不怕人,尤其是小珍珠鳥越來越不怕人的?為什麼不怕人?②作者對小珍珠鳥的稱呼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稱呼它呢?③讀了這篇文章後你有怎樣的感受?想不想知道作者的感受是什麼嗎?這樣整篇文章的教學思路非常地清晰,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四)根據教學的目標來處理
如初一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在教學設計時更要把「朗讀」作為首要的目標。因此我們在教學《童趣》時,完全可以圍繞著「朗讀」這個目標來處理教材,從朗讀中把握讀音,讀准節奏,讀懂意思,讀出童趣。在朗朗讀書聲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由此可見,能否靈活有效地處理教材,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學習方法得當,提高學習效果
學科不同,其學習方法有別,把握其語文學科的性質,給以引導,掌握其規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切實可行的。關於語文的學習常見的方法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會初讀課文
初讀課文,有哪些工作要做呢?看課文、看注釋、看課後的「思考與練習」,看單元知識和訓練,了解了這些信息後,對單篇課文和整個單元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整體的感知了。
(二)學會查閱相關的背景知識
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對學生理解課文,感受文章的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學會使用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主要是字詞的音形義問題,這就要藉助於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工具書。在閱讀課文時,遇到生字難詞、成語典故,都不要輕易放過。教學如「喪」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如何記著並理解它。《新華字典》註明:①與死人相關。因此,奔喪、喪事、喪葬等詞皆應該讀「sānɡ」。②丟掉,失去。因此,喪失、喪膽、喪權辱國、喪盡天良等詞皆讀「sàng」。這樣學生就在今後的多音字學習中做到音形義三者結合記憶理解。又如「墨守成規」這個成語,形容思想保守,按老規矩辦事,不求改進。如果追問一下,什麼是「墨守」呢?我們查閱《漢語成語詞典》我們就會明白,原來這個詞義和戰國時的墨翟有關系,因為他以善於守城著名,所以後來稱善守者為「墨守」。學生養成查閱字典、詞典的良好習慣,並懂得如何使用字典、詞典,將會受益不淺。
(四)學會獨立思考
重要的是根據提示、文章、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能否回答。
(五)學會在文章中批註
就是在文中做上標記符號。如不懂之處用問號(?)標注,重點之處用著重號標注(…),深刻含義的句子用雙橫線標注等,形成一套獨特的約定。課前自學批的字,最好用鉛筆,聽課後批註的可用紅色鋼筆寫,以免時間一久,將自己的見解和老師的觀點搞混了。做好批註,以便課後隨時查閱,課後能做到溫故而知新。
(六)學會質疑
就是對文章的見解、修辭手法、表達方法等提出疑問,這是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的第一步,學生只有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在《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中節選的某些片段,有許多將對將的單獨拼殺,同學們就應該想一想這可能嗎?如果不可能,作者又為什麼這么寫?
(七)學會記錄
就是做好讀書筆記。有的可以記在書本上,有的可記在語文學習筆記本上,課後隨時能夠查閱,鞏固,加深理解。
四、教學朴實無華,教學方式有效
語文老師在實施啟發式,討論式,對話式的教學方式時要重視其有效性,而不能搞形式主義。
(一)要提高啟發式的效率
啟發式不能只是老師問,學生答,缺少學生學習後生成問題的環節,要有預設和生成結合的准備,讓學生有生成問題提出討論的空間;同時教師提問應該根據問題的難易來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不能只關注優秀的學生,更要把機會留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二)要關注討論過程的監控和調整。
小組討論不能只追求熱鬧場面,這樣只能增加課堂教學內耗,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在安排小組討論的時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時間讓個人獨立思考;小組的組長要輪換,不能只是幾個優秀學生唱獨腳戲;討論的問題一定是要有思考深度和難度的。
(三)要適時中懇的評價
在師生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提倡閱讀的多元化,要尊重學生有距離,甚至是錯誤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誇好,而是在尊重學生的同時要組織其他學生對此評價,教師適時點撥。這樣既起到鼓勵學生有所發現,敢於發現,保護學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獲得更好地發現,體悟。
五、使用現代技術,充實課堂內涵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路資源現代技術可以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學生對情境的情感體驗,充實語文課堂的內涵。但教師在使用現代技術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體現語文教學的特點
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只是為更好引導學生理解感悟,發現課文中的語言美、形象美、人文美,讓學生獲取審美知識,陶冶愛美情趣。如果整堂課充斥著圖片,聲音,影視片段,甚至把整篇文章都製作在課件上,拋開課本,忽視圈點批註的閱讀方法,只追求熱熱鬧鬧,則是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二)把握教學內容呈現時機
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為了讓學生對石拱橋的知識有一個清晰、感性的認識,這時候呈現有關石拱橋的圖片、效果圖,會很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文中石拱橋的效果圖,相信學生對「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現代技術的使用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選擇一個最佳的呈現時機很重要。一般導入新課時,可以配合導入語使用;突出重點、難點,品味語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時可以適當藉助現代技術手段。
另外學生則可以在教師的明確要求和適時監督之下通過網路進行與本課學習有關的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從而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同時,應該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手段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技術,教師仍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簡單的操作者。教師可利用現成的教學軟體,平時收錄一些優秀的電視節目,下載網路資源等多種途徑和方式,製作出優秀的課件,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優勢。
六、提高教師素質,引領學生發展
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從課堂語言、體態、板書及個人的特長、愛好、品格、修養等方面來嚴格要求自己。課堂語言抑揚頓挫,體態大方,板書思路清晰,愛好廣泛,品格高尚,為人正派,內涵豐富,善於親近學生,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這樣學生就會喜歡你,同時也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這就為課前、課堂、課後的教學的有效性創造了條件,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發揮最大的效益。
總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 充分挖掘出普通學生的學習潛力,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最有效的。當然要實現有效教學,特別是農村初中,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並且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它要求教師個體不斷的提高專業化水平,專業化水平的高低,是語文有效教學的根本保障。
我相信國家通過對教師有計劃的專業化培訓,以及教師自身的專業化學習,農村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6. 談談如何培養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良好習慣

1、發展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養成文明交際習慣,即提高學生傾聽、口頭表達和應對能力。鍛煉學生的膽量,訓練學生大方、禮貌、文明、得體地進行口語交際,別人說話時不插話,善於用委婉的語言說話。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進行交際的素養。訓練學生口頭表達清楚、簡潔、流暢,能流利地用普通話交談及熟練駕馭語言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促進學生語文素質全面發展。 2、提升我校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口語交際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自覺實踐口語交際教學,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口語交際教學氛圍,發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敢說,敢於表達獨特的感想,會說,對答如流,或娓娓動聽,或滔滔不絕,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有策略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教師相互及時評課,總結經驗教訓,在實踐中探討研究,相互促進,達到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目的。 3、摸索出適合我校的口語交際教學方法。農村學校基礎薄弱,我們重視學生口語交際基本功訓練,如能講普通話,有敢說的膽量,說話時能注意情態,在具體情境中說符合情境的話等。結合學校處於明月山風景區這一特定環境,我們還著重訓練學生用生動的語言講傳奇故事,運用形象、生動,富有想像力的語言描寫山水風光,讓學生具備面對遊客做到能說會道,吸引遊客的口語表達能力。

7. 目前農村中學語文教育存在什麼問題

新課程實施已有六年。 這六年我到不少區縣聽了課,看到了中學語文課堂發生的變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我和我的同仁對我市中學語文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這些問題主要是:

1.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處理好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對立起來,將知識和能力分割開來。片面認為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新課程。如對課標要求的一些只學不考的知識,因為不考就不學。少講成了不講。教學中只注重遷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學形式,而對文本的解讀、語言的品味、寫法的探究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2.新教材的靈活性大,給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間,但一些教師教學中沒有體現出對教材使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一些靈活的教學內容,如學生對教材的獨特感受,就是增加幾種名家的感受;閱讀拓展題解答方法,就是課文理解加上幾句設置好的套話;話題作文的寫作,就是編一個與話題相關的故事,等等,又成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條並要求學生掌握。這些都是與新課程的理念和教學的三維目標相違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學方式依然陳舊,教學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由於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而母語學習主要是靠習得;又由於語文課程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因而,語文課程標准十分強調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而一些教師卻違背了母語學習的規律,淡化了學生學習中十分重要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將本應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體驗的結果轉變成概念化的知識硬灌給學生,其結果只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

4.對閱讀教學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教師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師對文本的鑽研深度不夠,或大而化之,只重視整體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閱讀的目標設置空泛,對言語的感悟不夠;或株守教師用書,缺乏個性化的理解;或教師的講解不精,抓不住要點,點撥不到位;或對文本閱讀中學生的探究過程不夠重視。

5.作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1)隨意性大,體現為作文命題的隨意,指導的隨意,評改的隨意;(2)生活積累意識欠缺,對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觀察,不重視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鏈條;(3)漠視學生基本的思維訓練,缺乏對想像力、思維敏銳性的培養;(4)批改方式單一,效益低;(5)部分教師自身寫作素養差。

6.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可有可無。將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等同於過去的活動課。

7.教師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還不能很好的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不夠,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困難。一些教師只是片面的站在語文學科的角度和考試成績的角度看課改,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形成及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整體的思考。

為保證新課程的健康進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須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因此,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明確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並踐行新的教育理念。

轉變教學觀念首先必須樹立課程意識,這對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樹立課程意識,就是要在教學改革中用新的課程理念來統率自己的教學活動,用課程理論的語言來解釋和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所謂課程理論的語言主要指課程綱要、課程標准、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資源等),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視野,才能突破原來固有的教學體系。

光轉變教學觀念還不行,教師還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轉變教學方式。這次課改的目標之一,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課標還倡導討論式、啟發式教學;要求重視潛移默化、熏陶漸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們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課標的要求,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推行新課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語文教師應增強課標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語文教材編寫、語文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語文課程的基礎。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語文課標,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並用課標指導自己的教學。教學中,一定要有強烈的課標意識,要改變過去那種一本教材搞教學的局面。

增強課標意識,首先應深入學習語文課程標准並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統一到課程標準的觀點上來,努力體現語文的綜合性。

課程標准說,「語

8. 淺談如何打造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

近幾年,在新課改的推進之下,涌現出諸多課改出名的學校。課改名校的名利雙收吸引了很多學校加入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霎時,各個學校紛紛學習模仿,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百花爭放的美好景象,各種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就拿我們漣水縣來說,近兩年,我縣組織了「十大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評比,全縣中小學基本每家都有自己的教學模式。
結合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從農村初中的實際出發,要達到高效課堂,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內容簡約實用
語文浩如煙海,無處不在。語文教學在教材版本、教學手段、教學目標、教學流派等方面都有著諸多分類,常常使入行者感到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很多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往往無法取捨,充實了大量內容,結果是高耗低效。從農村初中的實際出發,我認為力求簡約實用的語文課堂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實在。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出發點,是一堂課的靈魂。高效的課堂必須目標明確、簡明、實在。語文老師在備課之前應該對課程標准中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的內容有充分的理解。制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不宜過多,宜簡單實在,符合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課本的單元目標;適應農村初中學生的水平和需求,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成。當然,目標簡單不代表學習過程單調枯燥,在預設教學過程時,教師要考慮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豐富性,力爭使課堂教學「簡約而不簡單」。
(二)教學內容要簡化。語文課堂要傳授的內容實在有很多,精選內容是關鍵,過多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效果變差。教師的條分縷析、口如懸河往往造成蜻蜓點水、面面不到的教學效果。最好的境界是「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首先要研究目標、研究學情。考慮學生可學什麼、學習困惑、學習興趣點,以此制定教學重難點。
其次,問題要精簡。語文課堂應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重點還是要通過「讀寫聽說」使學生有感悟。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應該構建「大問題」,由「大問題」統領整個課堂,保持課堂的完整性。
再次,教學環節要簡化。從「板塊式教學」的角度,可以根據文本特點設置2-3個教學板塊,要重點體現積累、品析、運用等板塊的作用。只有思路清晰、環節簡化、過渡自然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方式要簡便。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多媒體的教學設備豐富了課堂的內容,但也帶來了諸多弊病。但豐滿的語文課堂並不排斥現代教育技術,只是要「用在當用時,止於當止時」。
二、教學生動有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生動有趣的語文課會讓學生喜歡上語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對於農村初中的學生而言,他們學習基礎差、對學習本身不感興趣,如果能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那絕對是一件「功能無量」的善事!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激發農村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教師要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的藝術性。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容忍老師的不學無術。」語文老師一定要知識豐富、多才多藝,才能在備課時才思如涌,在課堂上左右逢源,在課後與學生連成一片。這樣的老師怎能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二)適時開展受農村學生歡迎的語文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課本改編成課本劇;背詩歌比賽;手抄報比賽。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可以查找資料,潛心研究,互相協作,學習提高,逐步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可不必擔憂這樣會影響學生的語文上課時間,「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個付出必有回報的。
(三)控製作業考試難度,增加學生成功的信心。對於農村初中生的作業和考試,教師要控制難度,過深或過淺都不行。教師要由淺入深,小心翼翼地培養學生成功的信心。有了小小的成功喜悅,自然就有了學習的興趣。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好的習慣可以增加成功率;好的習慣可以讓學習更輕松;好的習慣可以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筆者在開學第一天就要求所有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都備有《新華字典》,最好還要有《成語詞典》《漢語詞典》等語文工具書。
(二)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習慣。現時的多種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都突出了自主預習、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三)培養學生朗讀的習慣。朗讀時語文的基本功,是理解感悟文章、培養語流語感的重要途徑。一般情況下,根據一個學生讀文章的好壞就可以來判定他語文成績的好壞。指導農村初中生朗讀,第一是要讀准,第二是要讀流利甚至熟讀成誦,第三要讀出感情。從筆者的實踐效果來看,農村初中的學生朗讀效果整體不佳,這就要求教師本身要善於朗讀,通過自身的示範和熏陶來帶動學生。
語文浩如煙海,是門很寬泛、很深奧的學科。語文教學也是一門很艱深的學問。語文教學各種理論思想千變萬化、此起彼伏。一眼看去,都很

9. 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如何將新的事物引入課堂,讓學生用學到的東西去形容、去敘述、去思考。農村語文教學受基礎設備和人員組成影響,教學方法過於傳統,模式過於脫節,達不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困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