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1970年代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1970年代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發布時間:2021-02-14 18:02:37

Ⅰ 語文的知識

與過去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相比,初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刪掉了體現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與所有其他課程標准相比,唯獨語文課程標准沒有體現基礎知識的「內容標准」。有人由此斷定新課標主張弱化知識。但筆者認為,從新課標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面強調看,從新課標「可以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的提法看,從新課標對「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探究能力」的整體強調看,新課標對知識不是進行弱化處理而是進行了新的策略性處理:在弱化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強化對知識的理解、運用的原則下,將知識的選擇和建構的自主權下放給課程的執行者——課本的研製主體和課程的教、學主體,即強調課本的研製者和教師以及學生對知識的主動選擇和建構。由於「知識獲得是個體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建構新經驗的過程」,「知識的獲得又是師生多個視界的經驗融合過程」[1]而「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過程又具有更多的個體經驗性和情感體驗性的課程學習特性,這就使得這種處理策略是正確的:一方面可以抑制過去業已存在的死記硬背知識的情況,另一方面有利於促進課本研製者、教者、學者因文制宜、因教制宜、因學制宜地主動參與課程知識的建構,為課程知識的建構開拓無限的空間。為促進課程知識的建構,本文擬對課本對課程知識的建構問題略作論析。

課本對課程知識的建構也即是課本研製者對課程知識的建構。課本之於課程教學的意義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學生和教師依據課程標准進行學和教的主要依憑。課本的研製要全面體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課程目標,知識的建構就應當是不容忽略的方面。「鑒於在教改的大背景下編寫並正在使用的有些教材,由於編寫者思路的改變,不約而同地將語文基礎知識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上」[2](37),鑒於語文教育界的確存在淡化知識的主張,有必要首先指出這種做法和主張是毫無道理的。有人把過去語文教育效率低下歸咎於「知識中心」,把教學中出現的一切極為可笑的現象(諸如將學生作文中描寫老鼠被撞得「不省鼠事」的「不省鼠事」判錯,「同心協力」絕對不能寫成「齊心協力」,表示「刻畫描摹得非常逼真」的成語一定是「惟妙惟肖」而絕不能是「栩栩如生」等等)當做「知識中心」批。恰恰相反,這不是「知識中心」,而是教師無知識的表現,是教師輕視知識積累而結成的惡果。再者,「知識中心」固然不對,但只是錯在將知識擺在不適當的位置而忽視了不應忽視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諸方面,反對「知識中心」從邏輯上也並不能由此必然推出可以淡化知識的結論。就過去長期使用以及現在仍在使用的主流課本的知識狀況而言,遠未達到過分飽和亦即學生難以消化吸收因而必須淡化的程度:就文藝文體而言,「小說,除了被擰幹了的『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概念,事實上已沒有多少知識可教了;詩歌在感知、背誦之外,只有體裁(如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幾種詞牌名稱)、押韻等屈指可數而且極為表面的知識;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識又似套話的幾句說法,以不變應萬變;戲劇,除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套路簡介,再不見有像模像樣的知識。」[3]就常用文體而言,記敘文除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幾要素以及順敘、倒敘、插敘而外,也就沒有什麼知識可言;說明文的知識更是干癟得可憐,干癟得只剩下那幾個諸如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喻之類的說明方式;議論文呢,除了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這些並不能全面反映議論文普遍規律的教條,以及「擺事實、講道理」這種極為表象的論證方法之外,也就無所謂什麼知識了。就漢語知識而言,修辭知識也就那幾個辭格,唯一講得多一些的是語法,而漢語語法又基本不符合漢語的特徵(陳寅恪、王力、張世祿、張志公等都是這樣持論的)。[4]因此從整體而言,語文課本知識是陳舊的、貧乏的,有的是脫離實際的(漢語語法知識)。正因為課本知識這種不如人意的狀況,使得學生在接受知識過程中,「知識所能引起的驚異/好奇/求知慾/挑戰性/征服欲/欣喜/認同等心理反應不足,動機、興趣、焦慮感、滿足感四個基本的學習心理條件,在知識掌握的過程和結果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滿足度,客觀上一般不高,換言之,這一知識群本身(在未被教學加工時)的認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種『支持』『滿足』的功能。」[2](7)顯然,這些更不能成為淡化語文知識的理由,相反,倒是應該引起我們認真地重新建構課本知識的緊迫感。因為,「對於知識系統的內在規律的把握,總是能夠使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扔掉基礎知識這根學習的拐杖,僅僅以感覺、感悟的思考判斷來學習語文」「也很難做到為感覺和思考的內容提供基礎,想要做到完全准確的、合理的、到位的感覺就更難了。試想,如果沒有理性的、理念的、概念的東西作為學習能力的支持的話,這樣的感覺理解能走多遠,所謂思辨的、研究的、遷移的學習能力從何而來。」[2](37)因此對於課本知識,迴避和淡化都不是辦法,關鍵是既要順應社會的發展,又要滿足學生的需要;既要對現有的課本知識進行審視和完善,又要放出眼光從相關領域的新成果中吸納有用且能被學生理解接受的新知識。總之,課本的研製者應具有寬廣的學術視野和極強的知識敏感性,使課本提供給學生的知識體系雖允許與相關領域的前沿成果有一定的滯後,以便有一個進一步檢驗、挑揀的餘地,但整體上應與知識的時代發展大體同步,這樣才能從知識的維度保證課本不落後於我們這個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的時代,才能負責任地讓學生在學校里能夠學習到盡可能多的適應時代進步的知識,而不是盡學習那些早已過時的陳詞濫調。盡管這樣的知識終究也有過時的一天,盡管終身學習是每個現代人無法迴避的必然選擇,但這不應該成為我們老讓學生學習陳詞濫調的借口。這樣說也並非是要課本知識一年一個樣地變動不居,只是說在目前的課本知識幾乎幾十年一貫而未變的情況下,的確應該作一次大的吐故納新式的重構,而當這種重構完成之後,就可以在保持大的穩定的前提下,根據知識的漸進性發展經常地作一些小步子的調整,以不斷適應知識發展變化的形勢。從語文課程知識的人文性特徵看,這樣做是完全可以的,即使吸納的新知識增加了一些難度,只要處理和組織得當,也並不會對學生的理解接受產生多大障礙。「只有新鮮、豐富、有適當難度和有組織的語文知識,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智力和能力發展提供足夠的精神食糧」。[5]

對課本知識進行重新的建構工作是目前根據新課標研製新課本的復雜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本身也是異常復雜的,需要組織相關領域權威學者和課程專家集體攻關。這里僅就漢語知識、常用文體知識、文學知識這幾個主要知識系統中的主要方面談點粗淺的看法聊備參考。

(一)弱化漢語語法知識,引進並強化言語知識。根據廣義知識觀和知識分類理論,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知識又可叫語義知識,是以命題和命題網路表徵的主要用來描述事實或陳述觀點的知識;而程序性知識則是運用陳述性知識辦事或解決問題的知識;策略性知識則是如何優化辦事或解決問題的程序的知識。由於策略性知識也體現了辦事和解決問題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識是一種程序性知識,基本教學過程遵循程序性知識學習的一般規律。」[6](296)語文知識的學習重在應用,理應強化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建構。但程序性知識最初也必須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表徵,經過多種條件下的練習,再轉化為程序性知識,[6](124-125)故與程序性、策略性知識關聯密切(即經過練習能直接轉化為程序性知識)的陳述性知識也就不應弱化,所弱化的應該只是與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識關系不大的陳述性知識。根據漢語學習的經驗,我們都能體會到漢語語法知識在形成漢語表達能力方面並無實質作用,它並不能有效地指導我們進行句法的組織以適應實際的言語交際的需要,屬於與程序性、策略性知識關系不大的陳述性知識,應在弱化之列。與言語表達能力關系密切的是言語知識,言語知識本質上是運用語言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識,盡管它也必須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表徵。言語知識的三要素是言語主體、言語環境、言語作品。言語主體包括言語活動的發出者和接受者,是言語的人員系統;言語環境是指言語活動得以發生並獲得展開的背景因素,是言語的活動條件系統;言語作品包括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兩個方面。任何實際的言語行為都必須是以上因素的綜合協調的產物,而不可能是對語法知識運用的產物。據此,有人甚至主張將語文教學直接界定為「言語教學」[7]。如果不考慮篇章表達中的超乎言語層面的謀篇策略、主旨提煉、形象經營等因素,那麼這種觀點庶幾可以成立。雖然言語學還是正在建設中的學科,但目前國內關於漢語語用學的研究已有相當的成果可資利用,在建構語文課本知識時可以斟酌吸納,以培養學生根據具體語境和特定的交際對象、交際目的適切地進行言語表達的能力。總之,淡化、弱化靜態描寫且不符合漢語特點的漢語語法知識,引進並強化動態生成的言語知識應當作為建構課本知識的一個戰略性策略。

(二)常用文體的結構知識應該強化和完善。常用文體包括普通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它們的結構知識在各自的知識體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屬於常用文體內容層面的知識(諸如記敘文的中心、材料,說明文的說明對象的性質、特點,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於提示閱讀分析的關注點,對於寫作則並無什麼實質性意義。因為寫作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活動形式,它產生於寫作者的內在需要。這種內在需要不能憑空產生,而只能在一定的生活積累和感悟的基礎上產生。當這種基於生活積累和感悟的寫作需要推動寫作實踐活動真正發生的時候,原來的生活積累和感悟便會自然地轉化為記敘文的中心、材料或說明文的對象、性質、特點或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等內容。因此,從寫作發生的觀點看,文章的內容不是從有關文章內容的知識中生發出來的,而是從寫作主體對生活的積累和感悟中生發出來的,有關文章內容的知識不能對文章內容的精加工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寫過文章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對內容的精加工所依據的是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是對生活中所反映出來的事理邏輯的體認。而作為文章形式知識中的重要部分的結構知識,則對文章形成過程中的構思起到關鍵性的指導作用。結構的方式不是從文章的內容中內在地生發出來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選擇性,體現了作者對形式美的追求。同樣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結構方式,而選擇的結構的方式不同,不但體現了文章整體架構形式的差異,而且能對文章內容的表達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在議論文中若採用「總論—分論—結論」(「總論」是提出論點,「結論」是在分論基礎上對論點的歸結)的結構方式,則表達了對論點的反復強調。人們一般把敘述、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達方式的選擇並沒有多大的自由度,對文章的內容具有很大的依存關系,本質上也是內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選擇的,所以有關表達方式的知識,實際上也只能對文本意義的閱讀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對指導文章寫作意義不大。總之,在有關文章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的許多知識中,唯有結構知識對文章的閱讀和寫作都具有指導意義,在建構課本知識時應該特別關注。

過去的課本對文章結構的知識並沒有解決好。說明文的結構基本沒有說,而記敘文和議論文的結構雖然說了,但存在明顯的缺陷。如講記敘文的結構總是與線索攪在一起,叫做「結構線索」。其實結構歸結構,線索歸線索。結構實際只是一種外框架構,文章的結構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構,猶如建築物的外框架構,它著眼的是部分的組合。《現代漢語詞典》釋結構:「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語言的~|原子的~」[8]也是這個意思。而線索實際上指文章內在的情意上的前後承續的線性關系,它不是著眼於「部分」的架構,而是著眼於「前後」的關聯。將記敘文的結構和線索攪在一起講,什麼也講不清,多數情況是名義上講結構,實際上講線索。對議論文的結構課本一般表述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表述雖不能說完全錯,但卻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它並不能揭示一切議論文的結構規律,具有片面性。具體地說,它只是適合中心論點屬於行為性命題的議論文的規律,而不適合中心論點屬於認識性命題的議論文的規律。「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決』的。比如『學貴謙虛』這樣的問題,就是只可以『分析』,無所謂『解決』的。如果硬要說什麼『解決』的話,那麼『分析』的本身便是『解決』。就是說,只要『分析』清楚了為什麼學習貴在謙虛,那麼作為『解決問題』的『怎麼樣謙虛』的問題,即謙虛的表現形式的問題,也就必然說到了,因為撇開謙虛的表現形式,為什麼學貴謙虛的問題無法分析清楚。」[9](234)「學貴謙虛」屬於認識性命題,由此可見,中心論點屬於認識性命題的議論文是無法也無須構建「解決問題」的結構部分的。而以行為性命題(如「反對教條主義」)為中心論點的議論文,則又是既可能構建出「分析問題」的結構部分(分析「為什麼要反對教條主義」),又可以構建出「解決問題」的結構部分(解決「如何反對教條主義」)。但由此而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規律推廣為一切議論文的結構規律,顯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第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際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關系,作為結構也只能是事理結構。事理結構是內在的由文章內容的事理關系決定的,選定了一定的內容就意味著選定了一定的事理結構,因而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表述議論文的結構,除了有利於閱讀議論文時對各部分事理關系的把握外,對寫作議論文並不具備有利於結構選擇的意義。

學術界和語文教育界對常用文體的結構已經有較深入的研究。吳應天的《文章結構學》將記敘文除倒敘外的本事部分的結構分為「總敘——分敘——結尾」「分敘」幾種類型;將說明文的結構分成「總說——分說——總結」「總說——分說」、「分說——總結」「分說」幾種類型;將議論文的結構分成「總論——分論——總論」「總論——分論」「分論——總論」「分論」幾種類型。[10]應該說,這種從總分關系著眼尋找文章各部分之間的結構規律的方法大體是可取的。不過其明顯的缺點是:只注意到文章主體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慮到在文章主體之外,有時還存在類似於「楔子」的端絮和類似於「尾聲」的余絮部分,它們既超出對所記、所說、所議事物的記敘、說明、議論本身,又與對所記、所說、所議事物的記敘、說明、議論有一定聯系。我曾把議論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論」(區別於「總論」),把議論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論」。這樣,根據「引論」「總論」「分論」「結論」「余論」的隱現,議論文的結構變化就有14種之多。[9](247)說明文、記敘文的結構變化有哪些,也是不難搞清楚的。

(三)文學作品的「敘事」知識應該豐富和拓深。此前的課本知識中也有一點「敘事」知識,但過於膚淺,僅停留在敘述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和敘述次序(順敘、倒敘、插敘)等極為表面的層次,體現文學作品的藝術匠心的敘事技巧難以描述,也難以發掘。20世紀80~90年代,西方關於「敘事學」的研究成果傳到國內,使我們認識到敘事技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中學課本中當然不可能全面吸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較為淺近的適合中學生理解的層面上吸納其中的某些成果,還是可以的。例如,我們可以吸納一點簡單的「敘事視角」的知識,則可以讓學生懂得,無論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敘述,都還存在「內視角」和「外視角」的選擇問題。「內視角」的敘述即敘述者從處於事件之中的角度進行敘述,「外視角」的敘述則是從處於事件之外的角度敘述;第一人稱「內視角」的敘述即為「主人公講他自己的故事」(如魯迅的《傷逝》),第一人稱「外視角」的敘述即為「旁觀者講主人公的故事」(如魯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稱「內視角」的敘述即為「全知」的作者的敘述(如魯迅的《阿Q正傳》),第二人稱「外視角」的敘述即為「作者從外部講故事」式的敘述(如魯迅的《葯》)。[11]可見,吸納了「敘事學」的有關知識,對敘事性文學作品的敘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這對學生提高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和創作水平(高中語文新課標在選修課程中鼓勵學生嘗試文學創作)顯然都很有益處,甚至可惠及普通記敘文的讀寫。

以上所談三個方面,只是既重要而又被過去的課本所疏忽,因而是今後的課本知識建構時應當特別關注的幾個主要知識板塊,它們相互關聯構成從語言運用的技能技巧到結構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選擇敘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較全面的知識覆蓋網路,對於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智慧技能,尤其是書面的篇章的讀寫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當然,課本在吸納這些知識時必須經過為適應學生深淺度的「研發」即再創造性的精加工過程,以便以深入淺出逐漸滲浸的恰當方式在課本體系中進行表達。

除了這三個方面的知識外,一些文體常識(包括文學文體常識)在編進課本時還應重新審視,並進行一些細化的分類性的特徵描述,以便更貼近文體實際。過去的課本在這方面喜歡作籠統的大而化之的概括,也就難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比如一說記敘文,便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大要素,其實寫景的記敘文就可以沒有事件甚至沒有人物;一說到議論文便是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其實有許多議論文沒有論證,有的雖有論證卻沒有論據(如墨子的《兼愛》,毛澤東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等);一說到小說便是情節、人物、環境「三要素」,其實有許多小說談不上有什麼情節(如魯迅的《傷逝》,都德的《最後一課》等);一說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實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如果我們按有無人物和事件、有無論證和論據、有無情節、是否形散等特徵對記敘文、議論文、小說、散文進一步細化分類,則對提升學生相應文體的讀寫能力顯然很有意義。當然這只是一種分類方法,完全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方法。此外,關於文字、詞彙、修辭知識和一些文學史常識,過去的課本處理得比較好,這里不再贅述。

Ⅱ 速讀的快速閱讀

速讀簡單來說,就是改變我們傳統的逐字逐句的閱讀習慣,訓練培養從點式閱讀為多字多行的線式閱讀和更高級的面式閱讀。快速閱讀的時候,目光不在單字上停留,而是在半行、一行、多行的文字上停留,經過訓練使得眼睛接受文字信息的速度達到與大腦思維速度同步的地步。

練習掌握速讀的能力,最好的辦法是通過軟體來練習。關於快速閱讀能力的掌握,知道原理、方法,是沒有多少用處的。因為速讀的難點在於訓練提高的過程,軟體訓練的優點就在於把訓練的過程用實際的練習來體現出來,而不是告訴你怎樣去練習。我自己是通過練習《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來提高快速閱讀能力的,現在能做到一目兩行到三行、一萬多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

我們傳統的閱讀,閱讀速度在200-300字左右每分鍾,理解記憶的能力也較差一些。根據每個人的訓練情況、接受能力不同,練習掌握情況有快有慢。一般用《精英特全腦速讀軟體》練習30多小時,每天堅持練習一個多小時,也就是一個月的時間,能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記憶、理解方面也能得到相應的快速提升。我們學習很多班級開展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課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全腦快速閱讀記憶》,我也是在那個時候接觸並練習了快速閱讀。

軟體練習,它通過實際的訓練環節,首先把打開我們的視幅(視幅越大、一眼捕捉到的信息就越多,一目一行、一目多行就是這樣實現的)、其次提高焦點移動的速度(讓眼睛可以在文字中快速准確的移動定位),經過這樣一個持久的練習、實戰演練,最後做到眼腦直映(看到文字、信息就明白其意思,也就是快速閱讀基礎上的理解和記憶),最終實現速讀能力的提升。

Ⅲ 1987年以前初中讀幾年

三年。

我國有「六三」和「五四」兩種小學和初中階段劃分。1951年10月,我國頒內布了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容三年的新學制,從1952年開始實行。

可剛剛實行一年,就因師資水平低,教材不適應而停止了。以後,一直延用六三學制,也就是1922年學制。其中,也有一些波動,如:有些地方還在用五三三學制,但從全國范圍看,比較普及的主要是六三和正在進行改革的五四學制。

(3)1970年代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擴展閱讀

五四制的重點、難點在初中,其基本做法是:

(1)調整課程方案,除了增加語文、外語、數學等基礎學科外,還要確保音、體、美等學科。增加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

(2)加強教材建設。一般有三類:統一教材;實驗教材和鄉土教材。

(3)加強勞動技術教育,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滲透職業課程,也有利於開展分流教育。通過實行五四制,學生的負擔相對的減輕了,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

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增加了職業教育的內容,適應了當地經濟建設的需要,學生可以升學就業兩不誤。更有利於初等教育「雙重任務」的完成。

Ⅳ 70年畢業的本科生(涉及文革)

哼哼,那個時候有個大學生,牛死了,現在的碩士生都沒那時候的一個大學生厲害,那時候高文化水平的人太少了。不像現在,大學生滿地是,北大的碩士畢業半年了,就是找不到工作!
文革是因為之前偉大領袖毛主席失策了,人太多了,沒有那麼多工作,把他們弄到農村去,不至於餓死,找片地種種菜一輩子也就過去了。
別總把歷史想得那麼好。
反對一下火暴漢斯呵,第一屆高考生共13萬8千人,只錄取10000人,相當於13.8:1,14個人里有1個可以上大學,我爸就是那屆的學生,名次600以內(具體的忘了)考上了清華。
在幾乎沒有基礎的情況下(他下過鄉,呆了幾年)高考前自學2個月(自學期間該玩玩,該鬧鬧,但在11點至凌晨2點時,抓緊時間念書),考上清華大學。
原因一:他的確聰明。
原因二:那年的題透了,換了一套題,是那種死學的學生考不了好成績的那種題。他很在行,因為他從不背題。
他的一句被我奉為經典的話是:抓緊學習的每一分鍾,而不要抓緊每一分鍾學習。
有什麼,你可以再問,我會像辦法讓我爹一一回答。
ps:如果你認為經歷過文革的人的話都不可信的話,就真的沒辦法讓你相信什麼了,因為歷史這東西,需要「實地考察」,高級幹部那種人說的通常都太樂觀了。

Ⅳ 高中語文必備手冊 文言文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120個實詞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愛護)
2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歡,愛好)
3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愛惜,吝惜)
4向使三國各愛其地(愛惜,吝惜)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愛慕,欣賞)
6古之遺愛也(恩惠)
7愛而不見,搔首躑躅(隱蔽,躲藏)

1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
2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安全)
3然後得一夕安寢(安逸)
4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安撫,撫慰)
5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安置、安放)
6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哪裡)
7衣食所安(養生)
8既來之,則安之(使---安)

1禹,湯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表示被動)
3將軍身被堅執銳,(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發行吟澤畔(通「披」散開)
5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被子)
6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覆蓋)


1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違背)
2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鄰以倍鄭(增加)
4每逢佳節倍思親(越發、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莖干)
2蓋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礎)
3此之謂失其本心(本來,原來)
4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鈔錄(版本,稿本)
5是無難,別具本間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
7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賦的善心)
8本未倒置(樹根,樹梢,引申為主次,先後等)
9抑本其成敗之跡(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邊界地方)
2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庸俗,淺陋,鄙俗)
3鄙人?自稱的謙詞
4孔子鄙其小器(輕視)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兵器,軍械)
2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士兵,軍隊)
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戰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殺人)
5兵符:古代?兵用的憑證

1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疾病)
2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睏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點)
4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擔心,憂慮)
5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損害)
6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責備、羞辱)

1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仔細看,觀察)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考慮)
3雖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潔白的樣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則無魚(精明)
朝chao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朝見,朝拜)
3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朝見,朝拜)
4於是入朝見威王(朝庭)
5兩朝開濟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聽朝(朝政)
7坐南向北(對、向)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作加強語氣,有時相當於「連----都----」或「竟」、竟然「)
2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經)
3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竟然)
4是高、曾時為一倍(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eng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趁,冒著)
4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e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


1帝感其誠(真心真意)
2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實在,的確)
3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果真,如果)
4帝感其誠(誠心,誠意)

1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台階)
2為漢家除殘去穢(清除,去掉)
3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拜官授職)
6不徐不疾(遲緩)
7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慢慢地,緩緩地)

1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詞,言語)
2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文詞,文學)
3動以朝廷為辭(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推辭)
5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告別,辭別)
6,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古代的一種文體)
7大禮不辭小讓(講究,計教)
8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辭令:應酬的言辭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辭謝,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辭伐罪企(命令)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跟隨,隨從)
2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聽從,順從)
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向---學習)
4樊噲從良坐(依傍)
5從此道至吾軍(由,自)
6弟走從軍阿姨死(參與)
7其從如雲(隨從的人)
8欲不可從(放縱)
6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zong次於最親的親屬)
7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通「縱」。東西為橫,南北為縱。合縱:戰國時期六國聯合反對秦國的策略)
8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從事,官名)
9可以便宜從事,向必稟我(辦事)
10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從容,舒緩,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危險)
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近於,幾乎)
3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恐怕)

1木蘭當戶織(對著,面對)
2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國者相見(執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當,應該)
7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適合,合宜)
8犯法當死(判處,判罪)
9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當道 )
10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占據、把守)
11當是時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懷其璧,從徑道之(路,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規律)
4於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論)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律)
8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10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導、引導)
12道義:道德和正義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2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該)
5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6得無教我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具備)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對、合適)


1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量,計算)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推測,估計)
3度義而後動(考慮)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碼)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飛度鏡湖夜(通「渡」渡過,越過)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常態)
10崔九堂前幾度聞(量詞、次、回、個)
11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譜曲)
12春風不度玉門關(過)
13指度人離俗出生死。三言兩語,把一個人度了去了(度引)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不,沒有)
2而墨子非之(責怪,反對)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是)
4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除非,除了)
5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意外的變故)
6覺今是而昨非(不對的,錯誤的)
7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是昨非。(不對的,錯誤)

1昭王南征而不復(返回。回來)
2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恢復)
3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再,又)
4山重水復疑無路(重復)
5王辭而不復(回答)
6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報復)
7沛幸得復,豐未得復。(免除賦稅徭役)
8復之以掌,虛若無物。(通「覆」,遮蓋,蓋上)
9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復算、追究)


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負,承擔)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4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敗)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8通家尚負責。(虧欠,拖受)


1日初出大如車蓋(遮陽避雨的用具)
2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器物上的蓋子)
3覆蓋周密無際(遮蓋)
4況劉豫州五室之胄,英才蓋世(壓倒,勝過)
5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約)
6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連接上文,表示原因)
7蓋鍾子期死,伯樂終身不復鼓琴(發語詞,不譯)
8何不蓋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蓋以誘敵。(肯定判斷、原來是)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原來 ,本來)
9故臣復取壁(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列)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2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4至於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5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7秦數敗趙軍,趙軍固璧不戰(堅守、安定)

1贏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2顧野有麥場(看)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探問,拜訪)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5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6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但是)
7顧玩:仔細端詳
8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表輕微轉折)
9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難道)


1國破山河在,誠春草木深(國家,國家的)
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諸侯國)
3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國都,京城)
4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地區,地城)
5等死,死國可乎(國事)

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經過,通過)
2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超過)
3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勝過)
4以其境過清(過分,過於)
5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錯誤,過失)
6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責備)
7今公子故過之(訪問)
8一日,大母過余曰(到,到來)

1卻看妻子愁何在(哪裡,代詞)
2何時眼前突幾見此屋(什麼,代詞)
3又何間焉(怎麼,為什麼,狀語)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樣,怎麼樣)
5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麼辦,奈---何:對---怎麼辦)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麼辦)
7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多麼)
8何蓑何笠。(背、扛)


1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遺憾,不滿意)
2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怨恨)
3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遺憾。「怨」表示仇視、懷恨
4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感到遺憾)
5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恨恨:惆悵、悲傷)


1國胡以相恤(什麼)
2胡取禾三百廛兮(為什麼,怎麼)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統稱)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憂慮。擔心)
2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六國論》)(憂慮,擔心)
3為操後患;(《赤壁之戰》)(禍患)
4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從困於所溺(禍害,災禍)
5愈膏肓之患難(疾病)
6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諱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危害)
9趙宣子驟諫,公患之(厭恨)
10時有患瘧疾者(生病)


1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有人)
2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相當「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時,偶或)
4雲霞明滅或目睹(也許,或許)
5賤賊公行,莫之或止;(《論積貯疏》)(用在動詞前,加強不定語氣)
6或五命急宣,有時朝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為抵當(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點,毛病)
5龐涓恐其賢於已,疾之(通「嫉」妒忌)
6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迅猛,急速)
7舉疾首而相告曰(疾首:頭痛)
8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速、捷)
9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中,而聞者彰(強、猛烈)
10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銳利)


1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趕上,追上)
2燒及北船,延及岸上營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到達)
4一人飛升,仙及雞犬(涉及,牽連)
5其賢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說備使撫表眾(和,並)
7及第:科舉考試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於難(遭受)
11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已(表他轉,至於)


1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靠近,接近)
2項伯即入見沛公(立即,馬上)
3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當,當時)
4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與「則」的用法相同,相當於「那就」的意思)
6其傷於縛者,即幸留(即使)
7聞雞鳴。即起盥櫛(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登上帝位)
9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相當於「當」、就在)

1言未既(盡,完)
2既克,公問其故(已經,---以後)
3將軍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軍既惑且疑(既----又---並列關系)
5既而得其屍於井(既而:不久)
6餚核既盡,杯盤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既望:農歷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借)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憑借,藉助)
3大臣犯法,無所寬假(寬容)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不真,與「真」相對)
5假令仆伏法受誅《報任交書》(假令:假如)
6漢人未可假大兵權(給與)
7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1凡天地之間(兩事物的當中)
2奉命於危難之間(中間,期間)
3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一會兒)
4安得廣廈千萬間(指房屋的間數)
5彼節者有間(間隙,空隙)
6遂盧外人間隔(隔離)
7間以詩記所遭(間或)
8讒人間之可謂窮矣(離間)
9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秘密地,悄悄地)
10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
11骨微傷,病間月(間月:隔月,一個月以上)
12間關鶯語花底滑(間關:形容鳥聲宛轉)
13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頃刻)
14秦間來人,趙奢善食而遣之(間諜)
15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表時間有時、偶然)
16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表狀態,從小路)
17侯生乃屏人間語曰(表情態,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見耳間(看見,看見的東西)
2項伯即入見沛公(拜見,會見)
3秦王坐章台見相如(召見,接見)
4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見解,見識)
5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6冀君實或見恕也(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已怎麼樣,可譯「我」)
7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同「現」出現)
8軍無見糧(現成的)


1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剖開,分解動物的肢體)
2悉埋於地,解其棕縛(把系著的東西解開
3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解開,使分開)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惑也(解釋,解答)
5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別2指大小便3解除危難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渙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軍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消散、離散)
10胡虜益解(松解,懈怠)


1金就礪則利(接近,依靠)
2連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職)
3軻自知事不就(完成,達到目的)
4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即,隨即)
6若無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荊軻遂就車而去(上車、上路)


1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舉起,抬起)
2舉類邇而見義遠(舉出,提出)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動,舉行)
4永元中,舉孝廉不行(推薦,推舉)
5將軍向寵,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推薦,推舉)
6吾不能舉全吳之地(總合,聚合)
7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全,皆)
8殺人如不能舉(盡)
9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舉言:發言)
10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舉事:作事情)
11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包舉:並吞)
1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拿)
13兔起鳧舉(飛)
14主人不問,客不先舉(動問)
15眾議舉寵為督(推薦、選拔)
16卒叫,函谷舉(攻佔、佔領)
17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舉動)


1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斷絕)
2大聲發於水上噌?如鍾鼓不絕(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阻絕)
4佛印絕類彌勒(極,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完全,絕對)
6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7絕代:1久遠的年代2當代獨一無二
8絕倫:獨一無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與之絕(絕交)
10搶呼欲絕(絕命)
11以為妙絕(達到極點)
12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陡峭的)
13彷彿印絕類彌勒(很、非常)
14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全然)


1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經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夠,可以)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能夠,可以)
4不堪吏人婦,豈合今郎君(勝任)


1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能夠)
2然操遂能克紹(戰勝,攻破)
3克已復禮為仁(克制)
4引申為擔當、勝任子克家(肩負)
5克已奉公(克制、約束)
6與剋期俱至(限定、約定)
7更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1有植土龕岩,亦此類耳(種類)
2舉類邇而見義遠(事例)
3中會殿閣,類蘭若(類似,象)
4義不殺少而眾,不可謂知類(類推)
5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條例)
6近歲風俗尤多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大都、大多)


1可憐身上衣正單(憐憫,同情)
2愛士卒,楚人憐之(憐愛,寵愛)
3自各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可憐:可愛)
4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疼愛、愛惜)
5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愛戴)
6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值得同情)
7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惜)

1夜雪初霽,薺彌望(滿,遍)
2奉之彌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彌留(彌留:病危將死)
4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經、終)

1至莫夜月明(通「暮」讀mu,日落的時候,傍晚)
2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沒有(誰),沒有(什麼)
3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不要)
4莫如以吾所長攻敵短(莫如:不如)
5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通「漠」,廣大)
6其事體莫須有(表測度、或許)


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贏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於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也(卻,竟然)
4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只,僅僅)
5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求之,自以為得其實(表意外、竟然)

1少間,簾內擲一紙出(裡面,「外」相對)
2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內部,常指國家內部,朝廷內部)
3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內心)
4家有一堂二內(內室)
5距關毋諸侯(通「納」)
6家有一堂二內(內室)
7內狼於囊(放進)
8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交納)


1失期,法皆斬(日期,期限)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希望)
3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周(年),月)
4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約定,約會)

1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見的,不平常的)
2大將軍鄧騭奇其才(以----為奇,驚異)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
4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適宜,適合)
5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不平常)
6此奇貨可居(珍貴的)
7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使人不測的)
8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佳、好、宜)
9奇生怪(怪物、異物)

1戰,守,遷皆不及施(遷移)
2終繼五國遷滅,何哉(改變)
3再遷為太史令(調動官職)
4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貶謫,放逐)

1君不如袒伏斧質請罪(請求,請求對方做某件事)
2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請求,相當於請允許我,請讓我)
3諸將請所之(請教,請示)
4乃置酒請之(宴請)
5請命1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請示3請求任命官職
6請獻十金(願意)
7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謁見、謁問)
8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邀請、約請)


1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困窘,處境困難)
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得志,不顯貴,與「達」相對)
3所識窮乏者得我(貧困)
4窮予生之光明以療梅也哉(窮盡)
5復前行,欲窮其林(尋求到盡頭)
6窮巷陋室窮山惡水(僻、荒)
7公孫衍窮張儀(困窘)
8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窮冬、嚴冬)


1欲呼張良與俱去(離開)
2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過去的)
3為漢家除殘去穢(除去,除掉)
4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離)
5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表示動作的趨勢)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丟棄、厭棄、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 去)
8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過去的)
9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去去:越去越遠,往前走了又走)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勸說)
3皮令臣輕背其主(鼓勵)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去掉、消除)
7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1嘗貽予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贈送)
2我之懷矣。自貽伊戚(遺留)
3老父之罪,不能鑒聽,坐貽聾瞽(造成)
4貽人口實(給、被)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從)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把)---怎麼辦)

1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會荊軻為賊(刺客)
2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強盜)
3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其門,幾落賊手死(敵人)
4二人相憎欲相賊也(殺害)
5董卓狼戾(兇狠)賊忍(殘忍)(狠毒)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也表示復數,你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若何:怎麼辦,怎麼象
7若---何「對---怎麼辦」「對---怎麼樣」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擅長:善於)
4善刀而藏之(通「繕「,修治。引申為揩拭)
5先主曰「善」 ( 表示同意的答詞,可譯為「好」「對」)
6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善才:唐時著名琵琶師,後也作以指琵琶師或曲師)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量小,不多。這里為少數人。)
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為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通「小」少子:小兒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7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8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少數人)
9少間、少頃、少時、少焉、少刻等詞語都表示一會兒(表時間的短暫、不一會兒、不久)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為渡過)
2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進入,到)
3今少卿抱不測罪,涉旬月,迫季東(經歷,經過)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一定求其精

閱讀全文

與1970年代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