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一語文上冊第二課
中國現代詩三首
再別康橋 死水 贊美
B. 高中語文第二課丁香姑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從作者生平經歷得出第一種理解:丁香姑娘實有其人,是作者戀愛的對象。作者通過寫對丁香姑娘的追求,及丁香姑娘的最終離去,暗含自己戀愛的失敗,反映了失戀後的痛苦。
2
/3
從時代背景得出第二種理解:丁香姑娘,是作者創造出來的意象,是虛擬出來的人物。作者借寫自己對丁香姑娘的苦苦追求及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表達自己對理想的追求及到理想幻滅後的失望情緒。
3
/3
綜合文本創作,個人認為:丁香姑娘,是作者創造出來的意象,傾向於第二種理解。因為文藝作品總是來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詩歌是種特殊的文體,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典型的意象來抒發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雨巷》作為現代新詩用「丁香姑娘、雨、小巷、籬笆牆、油紙傘」這些意象營造了一朦朧凄美的意境,抒發作者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及理想幻滅後的迷惘、失落的情緒。這種情緒暗合丁香姑娘這個意象所具有的特徵。丁香,是一種植物。暮春開花,花多為紫色或白色,花期短,易凋零。由丁香花的特點,得出丁香意象的特徵:美麗高潔、愁怨、易逝。故而推出丁香姑娘意象的特點如上所述。丁香姑娘成為一種理想的象徵,她的美麗高潔象徵理想的美好;她的愁怨象徵理想的難以實現;她的易逝象徵理想的幻滅。故而,丁香姑娘是作者運用象徵手法創造出來的象徵理想的意象,是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的文學形象。
C. 高一語文必修一導與練第二課全部答案
cabbc
6.前兩句奠定了全詩抄凄涼、壓襲抑的感情基調。「潯陽江頭夜送客」,七個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點(潯陽江頭)、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時間(夜晚)一一作了概括介紹。
7.琵琶女有一肚子的「天涯淪落」之恨,但不便明說,也不願見人,足見其痛難與人言。
D.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二課的內容講解
2裝在套子里的人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篇小說反映了世紀末沙皇俄國的黑暗現實。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強了專制恐怖統治。當時擔任宗教院檢查總長的波貝多諾斯采夫給沙皇的奏章中說:「在當前這個艱苦的時代,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平息那種頭腦不清、瀕於瘋狂的社會輿論;必須禁止那種人人饒舌的不可名狀的街頭巷議,以期盡量減少流言蜚語……」在此之前,受歐洲進步文明思潮的影響,俄國也興起變革之風,尤其在進步的知識分子和貴族中間,要求自由民主、改變專制制度的呼聲日趨強烈,並付諸行動。面對洶涌的變革浪潮,沙皇政府採取一切暴力手段鎮壓、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進步刊物,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一切反動勢力糾合起來,對抗進步的潮流,竭力維護腐朽沒落的沙皇統治。別里科夫就是作者在這種典型環境下刻畫出來的典型人物。
閱 讀 鑒 賞裝在套子里的人從性格、行為上講,別里科夫封閉、懷舊、膽小、多疑,但他又無時無刻不在極力維護現行的社會秩序。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隨身帶的東西都放在一個又一個「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臉也「藏在豎起的衣領里」;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馬車「總要叫馬車夫支起車篷」。──「總之」,他「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彷彿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不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視為厭事,「他所去的那個擠滿了人的學校,分明使得他滿心害怕和憎惡」,跟「我」(布爾金)一塊兒走路,「對他那麼一個性情孤僻的人來說,顯然也是苦事」。在盡量封閉、禁錮自己的同時,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教「古代語言」。他總認為過去什麼都好,其實意味著對現實的恐懼、抗拒。所以作者說他「所教的古代語言」「雨靴」「雨傘」都是他「逃避」「現實生活」的道具。他又膽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麼事,深怕小賊溜進來」;他又多疑,什麼事都讓他「心慌得很,一個勁兒地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從他封閉、懷舊、膽小、多疑的性格行為上看,他的所謂「性情孤僻」,其實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人類在生活,生活總要向前發展,文明才能進步。他怕的就是這樣的發展、進步,所以他乾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來安慰自己,甚至歌頌「從沒存在過的東西」,可見他已經虛妄到什麼地步!
他一方面在逃避現實,另一方面又極力維護現行秩序。他在思想上自覺和反動政府看齊。「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自然是御用報紙,專制政府鎮壓自由民主,不可能有宣傳進步思想的新聞媒體存在)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準的東西,他也覺得「包藏著使人懷疑的成分」,總擔憂「鬧出什麼亂子」。至於「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當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悶悶不樂」。
如果說他的悲劇是性格悲劇的話,那麼他樂於告密,就表現出他人格的卑鄙了。他對自己的無恥行為總是振振有詞:「為了避免我們的談話被人家誤解以致鬧出什麼亂子起見,我得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把大意說明一下。我不能不這樣做。」他從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經墮落到行為上的卑劣無恥了。
他就這樣,在思想上行動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動專制統治聯系在一起了,壓制著身邊的人們,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書,不敢周濟窮人,不敢教人念書寫字……」這個「套中人」給人們帶來多麼大的精神壓力和恐懼!
為了更好地展示別里科夫的性格,作者特意安排了結婚這種悲喜劇。像別里科夫這樣厭惡別人、恐懼生活的人,居然要結婚,首先是一出讓人發笑的喜劇,最後必然以悲劇告終。校長太太,也包括像布爾金這樣的同事,都「撮合」「慫恿」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結婚。於是「他昏了頭,決定結婚了」。結婚意味著他對生活的渴望,意味著他走出「套子」的嘗試。但是要掙脫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難的,一樁小事,就讓他的希望徹底破滅,就讓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年輕活潑的華連卡「興高采烈」地騎自行車,這在別里科夫的眼裡是多麼「大逆不道」的事情,「難道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迂腐、多疑、慎重的別里科夫一本正經地想找華連卡談話,卻碰上了她的弟弟,話不投機,別里科夫惱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脅,被摔到樓下,結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別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經不能讓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了。
當然,別里科夫並不是十惡不赦的惡人,他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更多的是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觀就是害怕出亂子,害怕改變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在客觀上卻起著為沙皇專制助紂為虐的作用。他轄制著大家,並不是靠暴力手段,而是給眾人精神上的壓抑,讓大家「透不出氣」。可以說是專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靈,使他懼怕一切變革,頑固僵化,他既是沙皇專制制度的維護者,也是受害者。
其實,無論什麼時代什麼社會,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現。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變革,那麼就會有反對變革的人出現。這些人除了極端維護自己利益,仇視社會進步,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舊秩序統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的小人物,他們對新生事物不適應不理解,甚至滿懷恐懼,他們主要在思想和行動上抗拒社會變革。我們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就可以發現許多這樣的人和事。可以說改革開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種「套子」。
二、問題探究
1.別里科夫為什麼害怕和憎惡與他人交往?「性情孤僻」是主要原因嗎?
「性情孤僻」確實是別里科夫害怕與人交往的一個原因。但是我們還要進一步探究,別里科夫為什麼「性情孤僻」?除了性格使然外,社會因素也許更為重要。他恐懼社會變革,沉湎在「懷舊」的虛幻中,不敢與真實的社會生活接觸,最後發展為「害怕和憎惡」與他人交往。
2.大多數老師是「有思想」「很正派」受過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別里科夫只是「老穿著雨鞋、拿著雨傘的小人物」,兩種人的對立總是以後者的勝利告終,有什麼深刻的內在原因嗎?
首先是社會因素,在沙皇專制政府嚴酷的統治下,正直、善良、思想進步的人們受到各種鉗制,使他們難以同強大的專制機器(包括像別里科夫這樣的專制衛道士)抗爭;其次是個人因素,在反動政府的高壓政策下,即使追求自由、進步的人們,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帶有某種奴性,使他們的抗爭很軟弱,往往屈服於社會壓力,容易向黑暗政治妥協。當時俄羅斯革命的不徹底性就是明證。
3.柯瓦連科趕走別里科夫,別里科夫為什麼感到「恐怖」?僅僅是因為「這還是他生平第一回聽到別人對他說這么不客氣的話」嗎?
因為以前他一直壓制著全城的人們,現在有人戳穿他的虛弱本質,使他感到震驚、恐懼。一個發展前進的社會真實呈現在他的眼前,以前他自欺欺人式的自信盪然無存。當他意識到進步的力量,以及自己的虛弱時,他感到「恐怖」。
4.別里科夫的死因是什麼?
因為被柯瓦連科摔到樓下,因為華連卡的縱聲大笑,別里科夫從華連卡家裡回來,一頭倒在床上,「從此再也沒起過床」,一命嗚呼。他的死因有以下幾種可能:(1)因為「結束了預想的婚事」,生活對他再也沒有什麼意義,他悲痛、傷心過度而死;(2)這樣的事情大跌他「正人君子」的面子,平時就戰戰兢兢地活著的別里科夫,怕眾人恥笑,怕上級鄙視,怕……漫畫事件只是使他「難堪」,而這件事卻使他「無地自容」,因此恐懼而死;(3)他「滿心害怕和憎惡」地活在人群里,整日充滿恐懼,「通宵做噩夢」,他想掙脫孤僻的「套子」要結婚,結果未婚妻的哥哥柯瓦連科摔他,未婚妻華連卡笑他,可以說,此時他已經對社會生活感到無比絕望,最終殺死了自己。
5.別里科夫死了,「可是一個禮拜還沒有過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這個結局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雖然別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錮社會、束縛人們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還有許多「套中人」活著,別里科夫現象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社會現實的普遍反映。阻礙社會進步變革的,是專制政府和僵化陳腐的思想。要想讓生活有新的氣象,必須變革社會,革新思想。
6.小說的主題應該怎樣歸納?
可以從兩個方面歸納:(1)社會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對自由的壓制、對人權的踐踏、對民眾的專制。別里科夫能轄制小城的人們,其根源就在於有反動政府的統治作為他的後台;(2)個人的角度:別里科夫作為一個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頑固,恐懼社會進步,甚至到了荒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動政府的衛道士;他在現實生活中,也因為和眾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終孤獨地死去。別里科夫個人的一幕幕丑劇、喜劇、悲劇,都是黑暗的社會政治現實造成的,因此,別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強烈的社會批判意義。
7.小說是怎樣用誇張與諷刺的手法表現人物的?
一方面是誇張人物性格本身,像別里科夫這樣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誇張人物的作用,說他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連「全城都受著他轄制」,大家什麼都不敢幹。這些誇張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現了社會的真實本質。別里科夫是眾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對人們的壓制,也是專制意識形態對民眾的種種壓迫的縮影。
諷刺也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通過對別里科夫性格行為的誇張,嘲諷了「套中人」的醜陋和可憎;二是以戲劇化的情節,描寫別里科夫可悲的下場。他生平最怕出亂子,結果亂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讓他自己無端搞出了「亂子」,這不是絕妙的諷刺嗎?
關於練習
一別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為什麼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
設題意圖:這道題主要讓學生通過分析人物,進而了解主題。
參考答案:
第一問可參考「整體把握」。第二問可引導學生討論:別里科夫的「套子」產生的原因,是自身原因還是社會原因?是教育的因素還是性格的悲劇?別里科夫躲在「套子」里是因為恐懼變革而逃避發展變化的社會,還是因性格孤僻而拒絕豐富多彩的生活?
二別里科夫「這個裝在套子里的人,差點結了婚」。結婚是不是表現別里科夫對生活的某種渴望?如果他結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設題意圖:這道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人物性格的復雜性。
參考答案:
可參考「整體把握」。重點讓學生注意別里科夫想要結婚,最後又死於婚姻失敗這一悲劇的內涵。可以提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別里科夫結婚了,他的生活會怎麼樣?婚姻是否會改變他的性格?他的婚姻是否會破裂,原因是什麼,等等。
三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
設題意圖:這道題主要讓學生跳出課文以外,從社會生活這個大的范疇來思考小說提出的問題。
參考答案:略。
E. 人教版高一語文第二課的題目是什麼
高一(上)的第二課是:中國現代詩三首(再別康橋,死水,贊美) 高一(下)的第二課是:邊城
F. 蘇教版高一語文第二課課文是什麼
你好
蘇教版高一語文第二課課文是【相信未來】
G. 高中語文先秦諸子選讀第二單元第二課王何必曰利翻譯
1、【原文】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⑧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於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苟:如果。 ⑨饜(yan):滿足。遺:遺棄,拋棄。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2、【原文】宋牼①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②,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③,我將見楚王說④而罷之。楚王不悅,我 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⑤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6)。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7)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 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 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 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懷 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釋】①宋牼(keng):戰國時宋國著名學者,反對戰爭,主張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不詳。③構兵:交戰。④說(Shui):勸說。⑤ 遇:說而相合。(6)指:同「旨」,大概,大意。(7)號:提法。
【譯文】宋牼准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 「先生准備到哪裡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准備去見越王,勸說他罷 兵。如果楚王不聽,我准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備怎 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釋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 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 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父親, 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系來互相對待,這樣 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於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於是樂於罷兵。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 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 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問,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系,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 必要去談聽『利』呢?」
7.25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1)雞鳴而起,草率為利者廂之徒也。(2)欲知舜與廂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注釋】(1)孳孳:朱熹《集注》雲:「勤勉之意。」(2)跖:即本書《滕文公下》篇中所提及的盜跖。
【譯文】盂子說:「雞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雞叫起身,孜孜營利的人是跖的同類。要了解舜和跖的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與善的不同。」
【段意】此章是說聖人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有的學者指出:「舜、跖之相去遠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間而已,是豈可以不謹?然講之不熟、見之不明,未有不以利為義者,又學者所當深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