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語文選修論語選讀同步作業本克己復禮答案
你這個問題沒問清楚,不知道你像知道什麼
㈡ 求浙江高中《論語》高考指定背誦篇目!!!!!!要全的!
這是年的《論語》高考指定背誦篇目
《論語》選讀01《為政以德》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選讀02《克己復禮》指定背誦部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論語》選讀04《知其不可而為之》指定背誦部分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論語》選讀05《仁者愛人》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選讀06《君子之風》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選讀08《周而不比》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選讀11《誨人不倦》指定背誦部分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選讀12《高山仰止》指定背誦部分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論語》選讀13《沂水春風》指定背誦部分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論語》選讀14《中庸之道》指定背誦部分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鄉願,德之賊也。」以上是《論語》指定背誦部分
㈢ 語文題論語
【原文】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孔子說:「人的過錯,各不相同。觀察過錯,就能了解人的精神境界。」
【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孔子說:「立志追求真理,而恥於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家鄉;君子心懷法制,小人心懷實利。」
【原文】子曰:「仿於利而行,多怨。」
【譯文】孔子說:「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厭惡。」
【原文】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以禮讓治國嗎?沒問題!不能以禮讓治國,怎麼實行禮法?」
【原文】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沒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場;不要怕沒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孔子說:「曾參啊!我的思想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走後,其他學生問:「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就是忠恕。」
㈣ 高二論語選讀知識點
這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說: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顏回又問:那麼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聽後向老師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
由此看來,「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歷代學者都認為,這是孔門傳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種緊要的、切實的修養方法,然而對於「克己復禮」的含義卻有不同的闡釋——這里的「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戰勝」的意思。宋代學者朱熹認為:「克己」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慾,在這里,「禮」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而是泛指天理,「復禮」就是應當遵循天理,這就把「克己復禮」的內涵大大擴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內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實也無非天理,所以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學家的闡釋,把「克己復禮」上升為某種普遍的哲理。然而從《論語》中的記載看來,孔子說的「克己復禮」只是在說一種具體的學習和修養方法;這里說的「禮」,就是指當時社會生活中實行的各種禮儀規范,而學習各種禮儀,正是孔子教學的重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里強調的,不是應當按禮儀規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禮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說,學習禮,不僅僅是要依禮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隨時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禮的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做到這「四勿」,就必須「克己」,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約束自己,克服種種不良習性和私心,這其實也正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戰勝自我」。
當然,孔子強調隨時注意不失禮,不是希望弟子都變得循規蹈矩、謹小慎微。孔子認為:禮的本質是仁愛。如果人們都能夠依禮行事、非禮不行,那麼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之間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為一個「仁者」。也就是說,克己復禮是「為仁」。這其實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而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會和領悟,所以顏回對孔子說:我雖然不大聰明,但會依照先生說的去做。
克己復禮
讀音:kejifuli
解釋: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於禮。
參考資料:出處:《顏氏家訓·歸心》:「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
高二語文《論語》選讀測試卷
班級 姓名 學號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下列各組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曲肱(gōng) 有馬十乘(shèng) 惡乎成名(wū) 自牖執其手(yǒu)
B. 孝弟(tì) 便便言,唯謹爾(biàn) 木鐸(yí) 一簞食(dān)
C.臭惡,不食(xiù) 誨人不倦(huǐ) 能近取譬(bì) 莞爾(wǎn)
D.憮然(wǔ) 人焉廋哉(sòu) 殺雞為黍而食之(shí) 喟然(kuì)
2,選出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A. 莫春者,春服既成 B. 舉直錯諸枉
C.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D. 聞斯行諸
3,選出下列加點詞活用情況不同於其他三句的一項
A.風乎舞雩 B.博我以文 C.飯疏食飲水 D.鼓瑟希,鏗爾
4,下列加點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 小人之過必文(掩飾) B. 過也,人皆見之(有了過錯)
C.可以語上也(語言) D.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5,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意義,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其"恕"乎 ②堯舜其猶病諸
B.①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②不如丘之好學也
C.①仲尼豈賢於子乎 ②君子之於天下也
D.①歌而過孔子 ②富而可求也
6,下列各項中,"之"的意義,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子之武城
A.古之學者為己 B.之一邦,則又曰 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D.非其鬼而祭之
7,選出對下列加點字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②攝乎大國之間 ③為國以禮 ④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8,下列各項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君子義以為上
A.他人之賢者,丘陵也 B. 子路宿於石門 C.大哉堯之為君也 D.不吾知也
9,對下列文學知識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也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論語》由孔子編寫,全書共20篇;孔子,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論語》的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10,下面四副對聯中不適用於孔子的一副是
A.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間 B.萬世文章祖/歷代帝王師
C.先師功德垂青史/儒學精華照五洲 D.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孔顏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後問題(18分)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弱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1,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長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長沮,桀溺為一介農夫,自然胸無大志.
C.子路先與長沮對話,又與桀溺對話,最後是與孔子對話.
D.孔子與長沮對話,而後又與子路對話;子路與桀溺對話.
12,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
A. 長沮,桀溺耦而耕 B.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
C. 耰而不輟 D.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13,對文句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社會紛亂,天下都是這樣,你們跟誰去變革它呢
B.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況且你與其跟隨孔子那樣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隨我們這些避世隱居的人呢
C.鳥獸不可與同群.
我不能避世隱居,與鳥獸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們在一起從事改革了.
14,上文體現了孔子什麼樣的政治態度 (不要超過15字).(3分)
15,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對社會環境與改革的關系,孔子所持的觀點(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超過15字).
而長沮,桀溺的觀點(態度)卻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過15個字).(6分)
三,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後面的問題.(10分)
(一)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 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④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⑤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論語 憲問篇》)
[注]①公子糾:齊桓公的哥哥.齊桓公與他爭位,殺掉了他. 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被殺後,召忽自殺,管仲歸服於齊桓公,並當上了齊國的宰相. ③匡:糾正. ④衽:衽,衣襟. ⑤諒:遵守信用,這里指拘泥小的信義,小的節操.
16,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3分)
譯文:
②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3分)
譯文:
17,從上面兩段文字看,孔子稱贊管仲"如其仁!如其仁!"這是為什麼 (用自己的話回答)(4分)
答:
四,按要求填空.(27分)
18,《論語》名句默寫(20分)
(1)子在川上,曰:" ,不舍晝夜."
(2)不憤不啟, .
(3)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 .
(4)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仰之彌高, .
(6)往者不可諫, .
(7)君子之於天下也, , ,義之與比.
(8)不義而富且貴, .
(9)學而不思則罔, .
(10)歲寒, .
(11)欲速則不達, .
(12) ,則遠怨矣!
(13)人能弘道, .
(14)君子坦盪盪, .
(15)三軍可奪帥也, .
(16) ,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17)是可忍, .
19,《論語》里有很多句子演變為今天的成語或熟語,請根據下列句子的意思寫出相應的成語或熟語.(共7分,每詞1分)
(1)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
(2)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3)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
(4)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
(5)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多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6)對於個人的利益得失斤斤計較.
(7)形容舉動慌亂,或沒有辦法應付.
五,仿照下面示例,聯系現實生活,為所供句子也寫一段評析,100字左右.(15分)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評析】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非但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原文】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評
析
:
參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C
A
B
C
D
B
D
二,11,C 12,B (其餘為連詞) 13,B 14,積極入世
15,天下不太平,越要改革; 天下不太平,就無法改革.
三,16,①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主持盟會,沒用武力,而制止了戰爭,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九合"1分,"不以"1分,表述1分)
②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發,衣襟左開的落後民族了.("微"1分,"被發左衽"1分,表述1分.)
17,因為管仲不逞匹夫之志,而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使人民受惠.
【參考翻譯】
(一)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節,但管仲卻沒有自殺."[子路又]說:"[這樣,管仲]算是沒有仁德吧 "孔子說:"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主持盟會,沒用武力,而制止了戰爭,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算他的仁德!這就算他的仁德!"
(二)子貢問:"管仲不是仁人吧 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輔佐桓公."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發,衣襟左開的落後民族了.難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
【內容理解】
齊桓公和公子糾是異母兄弟,兩人都是齊襄公的兒子.齊襄公無道,桓公由其師傅鮑叔牙陪同逃往母家莒國,公子糾由其師傅管仲,召忽陪同逃往母家魯國.齊襄公死後,桓公搶先回到齊國,被立為國君.桓公為保住君位興兵伐魯,迫使魯國殺死公子糾.召忽因此自殺為公子殉身.管仲沒有為主子自殺,後來由鮑叔牙推薦,做了齊桓公的國相.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糾被殺了,管仲不但沒有為之殉身,還歸服了其主的政敵,擔任了宰相,這樣的行為應當屬於對其主的不忠.但孔子這里卻認為管仲幫助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稱贊.(這里的"合"指的是諸侯間的盟會."以"是用的意思,"不以兵車",即不用武力."如",王引之《經傳釋詞》說:"如猶乃也.""如""乃"古音相近.)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於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對管仲並不是全盤肯定的.他在別的章節中曾經說管仲不儉,不知禮,但管仲輔佐齊桓公匡正天下,人民長期受到他好處,(齊桓公在位43年,有一個長期的,較為安定的局面),在孔子看來這是大有益於大眾的事情,就給予熱情贊揚,並且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發,衣襟左開的落後民族了.("微":無,沒有,一般用於和既成事實相反的假設句前面."被發左衽":當時邊疆地區的夷狄少數民族的風俗.被,同"披".衽,衣襟.)我們這個民族重視血統出身,崇尚文化的高貴精神.哥們兒義氣不足為訓,不能以私人恩怨代替國家民族的大義,君子應當以國家民族的大義為重,不逞匹夫的一時之志.在孔子看來,誰能夠使天下安定,保護大多數人的生命,就可以許他為"仁".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自經":上吊自殺."經",通"剄"."瀆":小溝渠.)這句話的意思是,難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孔子認為,像管仲這樣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他的節操與信用.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是靈活變通的,在這里側重著眼於大是大非.
四,18略
19,(1)不恥下問 (2)當仁不讓 (3)殺雞焉用牛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後生可畏 (6)患得患失 (7)手足無措
五,僅供參考:這句話極為精煉,但含義深刻.孔子希望人們少說多做,而不要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在社會生活中,總有一些誇誇其談的人,他們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說盡了大話,套話,虛話,但到頭來,一件實事未做,給集體和他人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這真是害人又害己.因此,對照孔子所說的這句話,有此類習慣的人,似乎應當攬鏡自照,有所警戒了. (15分)
㈤ 論語選讀中的知識點
2009年浙江高考語文《〈論語〉選讀》復習指導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是如何評價師和商的?你是否贊同孔子的評價?為什麼?(4分)
怎麼理解「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這句話所包含的意思?
過猶不及。贊同孔子的評價,理由是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贊同孔子的評價,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評析】「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於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於退縮,不敢作為。孔子認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於狷。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於中庸的思想。
由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對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雖然他主張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並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處。換句話說,在生活中「中庸之道」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選擇,有的時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時候又需要「狷」一些。
《論語》中談到啟發式教育,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 ,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誨人不倦》)
(孔子主張實踐「仁愛」時不妨從小處著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類推別人,所以孔子說:)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仁者愛人》)
子曰:「不憤不啟, 。 ,則不復也。」(《誨人不倦》)
練習:
1.夫如是,故遠人不服, 。既來之, 。(《為政以德》)
2.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 。 ,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
3.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為之))
4.子曰:「老者安之, , 。」(《仁者愛人》)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 , 。」(《君子之風》)
6.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周而不比》)
7.《論語》中有顏淵直接贊嘆孔子學說高深難測、無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彌高, 。
,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高山仰止》)
8.「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 。」(《中庸之道》)
三、《論語》探究題例題分析及練習
1.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信念,不少隱者對孔子的行動持否定態度,連他的弟子也頗有微詞。當他與弟子被困於陳蔡之間沒有糧吃的時候,他曾經徵求三位弟子對行道的意見和看法。子路持懷疑態度,認為孔子也許還沒有達到仁、智,子貢肯定孔子之道極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為何堅持自己的信念?你怎麼看孔子的這種行為?請簡述之。(不超過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為之》)省考試院第一次例卷題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堅信自己的事業合於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實現,也要給後人樹立一個典範。「不可」不是孔子的錯,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證明天下見識淺,反而顯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4分)(《知其不可而為之》)
省考試院第二次例卷題、2009年考試說明例卷題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1)你認為楚狂接輿會贊成誰的觀點?顏回會贊成誰的觀點?
(2)你贊成誰的觀點?為什麼?
2.(1)楚狂接輿會贊成桀溺的觀點,顏回會贊成孔子的觀點。(2)贊成孔子的觀點。①孔子的言論反映了儒家改革社會的良好願望和積極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為改革社會現狀而努力,這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②假如亂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麼亂就得不到抑制,其亂更甚,知其不可而為之實則體現了一種擔當、奉獻和犧牲的精神。③人生中總會遇到各種看似「不可為」的難題,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態對待,問題永遠存在,「為之」才有希望。
贊成桀溺的觀點。①亂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來改變社會,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這一點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潔身自好、修身養性、保存實力以待治世,這在亂世中不失為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精神雖然可嘉,但事實上是時間和精力的無謂浪費。
練習:
1.在人與人的交往問題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誠實交往的目標,但孔子同時又以「仁」為標准,不贊成同任何人進行交往。他反對把交往降為黨派活動,除主張要「適中交往」外,孔子還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人之過也,各於其黨。」(《里仁》)。可見,在交往問題上,孔子認為我們不可以放棄自己的意志和立場而依附於他人,甚至把交往蛻變為一種結黨營私的活動。對孔子的這種交往觀,你是怎麼看待的?請結合現實進行分析。(不超過100字)(《周而不比》)
1.當今社會需要和諧,為了使交往者之間有一種和諧、完美的狀態,必須追求友好交往和誠實交往的目標;但在交往中還是應該保持交往主體的獨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動變成結黨營私的活動,因此要選擇交往對象,適中交往。
2.孔子主張以德治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他堅持認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但他的主張卻被當時的人們視為迂腐。你怎麼理解孔子的這種堅持?請簡述之。(不超過100字)(《為政以德》)
2.在歷史進步與道德墮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選擇了以道德作為評價社會的價值准則。從現象上來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義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會。在孔子學說保守的現象後面,包含著對人類永恆精神的追求。
3.孔子認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養生、送死和祭祀。統治者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他反對橫征暴斂,認為「苛政猛於虎」。他勸魯哀公減輕人民的賦稅,藏富於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張君民平等、貧富不分的呢?請簡述之。(不超過100字)(《為政以德》)
3.不是。孔子主張的不是均貧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於統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對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麼?教之以禮、信、孝悌。
6.孔子說:「仁者愛人」;孔子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請你從交友的角度,聯系現實,談你的理解。(《周而不比》)
6. 在現實中確實有些人不值得我們去「愛」,對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惡痛絕,真正的仁者是「愛憎分明」的,愛人,才能使人們敬佩你、歸順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遠離你。孔子的「愛人」並不是不講原則的愛。
7. 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誨人不倦》)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對子路、冉有的同一問題,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華很困惑。孔子的解釋體現了他怎樣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貢問同樣的問題,孔子會如何回答?為什麼?對孔子的這種教育思想,你有什麼體會?
7.因材施教。聞斯行之。因為孔子認為子貢是一個通情達理之人,他是能夠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為他經常分析每個學生的特點,對每一位學生的才能特點、性格特徵都心裡有數。如「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予不仁」「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等。
8. 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誨人不倦》)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面對子夏帶有刁難性的問題,孔子是如何啟發教育他的?
(2)本來是孔子在啟發子夏,可為什麼孔子卻說「啟予者商也」?
8.(1)孔子說再好的畫也是要畫在潔白的底子上,告誡子夏再好的文學也應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捨本逐末。
(2)孔子這里就是在教育學生做人要朴實,要以內在德行為務,少一些外在虛偽的花里胡哨的東西,他一啟發,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師的教誨並且能舉一反三、啟發老師,而老師肯定並謙虛地接受他的這種理解,這是一種讓人羨慕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9. 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論表達了他們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麼不同?
(2)你怎樣評價他們的交友之道?
9. (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導、不可則止三方面,強調自主平等真誠的獨立人格;曾子從交友的意義出發,強調文章學問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養仁德。
(2)兩人從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態度與方法,孔子從仁德出發,強調交友需要平等真誠;曾子側重交友的方法。兩人追求的要義是一致的。
10.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1)曾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理想生活圖?
(2)你贊同曾點的理想嗎?
10. (1)描繪了一幅師生暮春郊遊的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
(2)贊同:因為曾點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樂景象圖,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嚮往的「禮治」的社會境界,表現了曾點安詳自得的人生態度。不贊同:曾點缺乏濟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極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講究入世,講究積極進取。
浙江六校聯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後面的問題。(4分)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長幼之節」在文中指什麼?「君臣之義」指什麼?(2分)
25.子路所說的「道」的含義是什麼?子路認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麼?(2分)參考答案:24.「長幼之節」指老人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君臣之義」指有才能的人應出仕輔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張,如施行仁義,恢復周禮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應該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義,如今,有才能的人卻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潔,而不願意出仕輔佐君王來推行道義。
寧波市2008學年第一學期期末統考試卷高三語文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14、39)
24.丈人與荷蕢者的言論表達了他們對孔子的看法。
(1)丈人與荷蕢者都不贊同孔子哪一種處世態度?(1分)
(2)丈人與荷蕢者在批評孔子時,他們的態度和角度有什麼不同?(3分)
參考答案:24.(1)知其不可而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態度批評孔子不務實,荷蕢者規勸孔子要學會變通。(3分)
金華十校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5分)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23.這段文字生動反映了孔子作為老師和作為父親兩重身份的教育特點。
(1)從這則材料中看,作為一個老師,孔子有怎樣的教育教學思想?請簡要回答。(2分)
(2)作為父親,孔子這樣教育兒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溫情?請你就此談談看法。(3分)
參考答案:23.(1)方法上,孔子重視啟發誘導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內容上重視詩教與禮教。(2)示例一:我不認為孔子對兒子缺乏溫情。孔子「遠其子」是不偏愛兒子,說明孔子教學上不偏私,有教無類,對學生一視同仁。「遠其子」實際上是對子女的嚴格要求,是君子愛子的體現。
示例二:我認為孔子對兒子確實比較疏遠。無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無情。對兒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確實忙,對兒子的學習有些顧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鯉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有限,對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從最終的結果看,孔鯉學無所成,是不是也可證明孔子教育兒子並不成功。(觀點鮮明,言之成理即可。)
溫州中學2008學年第一學期高三語文期末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後根據提示在橫線上填入相應的內容(4分)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2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其為「仁者」。由此,我們可以窺見孔子的仁的標準是 ,而不是 。
參考答案:維護王權(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愛護百姓/小信(小諒)。(4分)
諸暨市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三語文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4.孔子的治學態度、教學思想等受其政治傾向的影響較為明顯。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話最能體現孔子的治學態度?(1分)
(2)依據上述對話,你認為孔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治學態度和教學思想?(3分)
參考答案: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為孔子的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主張復古,推崇周禮,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學態度、「予欲無言」、順乎天理、歌手禮樂等教學思想,與他的基本政治傾向是想和相應的。(第24題4分,第一個采分點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個采分點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學態度、教學思想和他的政治傾向是一致的」即可,語言組織不必過分拘泥)
杭州高級中學2009年第6次月考語文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9•11)
24.(1)當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時,孔子的話語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試問,得以充分表達這種情緒的修辭手法是什麼?(1分)
(2)孔子通過平時的言行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敬。請結合上面三段談談其理由,並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24.(1)反復(2)第一,孔子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導。第二,孔子不僅希望自己的學生「博學於文」,還希望學生「約之以禮」,更難得的是對學生採取了「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一點一分,簡要分析一分。)
學軍中學2008學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一)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四)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10. 孔子說自己「樂在其中」,談談你對此處孔子提及的「樂」的內涵的理解。(2分)
11. 後世的儒者遵從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捨生取義」,董仲舒提出「正其義不謀其利」,都力圖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從上述幾章看, 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是什麼?說說這些觀點對你現實生活的啟示。(不超過50字)(4分)
參考答案: 10.(2分)樂:為心中的堅定信念(道德修養、仁的追求)而樂,為能夠堅守「樂」而樂。11.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特色——重義崇德。(2分)啟示:在艱難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飽經憂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牢記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個方面就給2分,言之成理即可)
2009屆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聯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5分)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4.(1)從「何以伐為?」和「焉用殺?」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張,那麼孔子提倡的是什麼呢?(1分)
(2)孔子強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學生對求「鳴鼓而攻之可也!」,這樣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嗎?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呢?(4分)
參考答案:24.(1)以德治國(1分) (2)孔子為政的根本思想應該是以德治國國,並且這種以德治國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說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並不是無上的,有時在特殊的環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對待方式。(1分);冉有的這些話讓孔子覺得他是那種屢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認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種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應當去聲討他。(1分)表述通順、完整(1分)(共4分)
浙江省桐廬中學2009屆高三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請你談談對「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的理解。
參考答案:把實行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的確責任重大;為之奮斗一生,的確路途遙遠。這正所謂任重道遠。這樣的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這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人生,是值得我們學習並終生追求的。
2008學年浙江省麗水中學高三年級第三次月考語文試卷
20.請結合現實生活或自身實際,談談你對《論語》中的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參考答案:20.(賦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結合現實生活或自身實際,各為2分)
參考:(1)由於現實中大多數人在富貴面前往往會不擇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們認同孔子這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不義手段取得富貴,是不道德的,如過眼浮雲一樣毫無價值。
(2)我們長期以來對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準確的,起碼是不到位的。事實上,孔子的這一思想,是在為無權無勢的「窮人」「正名」,即賦予道義上的合法性,它與《論語》里的另一句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異曲同工。簡言之,孔子在告訴我們:在一個無道即不義的社會中,做一個無權無勢的窮人不是丟臉的事情。
24.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2009屆高三語文第7次月考
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終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4.(1)綜合上述5段材料說說在傳統儒家看來,作為一個優秀的人應具有哪些素養?(2分)(2)你認為這些素養中哪種最重要?為什麼?(2分)
參考答案:24.(1)應具有如下素養:堅守正道,心懷仁愛之心,心胸開闊,意志堅毅,博學多才,(寫出3個給1分,3個以上給2分)(2)任選一種,言之有理即可。(2分)
浙江省湖州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7•34)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8)
24.細析這兩章內容,對於教育學生之事,孔子的態度有何矛盾之處?如何理解此矛盾?
參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強調自己教育堅持「誨人不倦」的態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卻有「則不復也。」(即不再教他)的態度。(1分)
⑵這兩章里體現孔子的育人態度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生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他強調學生首先需要進行思考,嘗試表達,只有在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基礎上,老師才會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只有在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的時候,他才「則不復也」。如果學生自身有求學之心,他就會誨人不倦。(3分)
浙江省東陽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24.「荷蓧丈人」對待子路為何先前語含譏諷,後來則熱情款待了呢?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24.⑴因為荷蓧丈人是隱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來,孔子這些人不參加勞動卻
熱衷於政治而去周遊列國,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語含譏諷,表示不滿和諷刺。
⑵看到子路面對自己的批評與不理睬反而表現出恭恭敬敬的樣子,丈人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邀請子路留宿其家,並殺雞為黍,見其二子。丈人這樣做是有意讓子路看看隱者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以及全家團圓的溫馨場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現身說法改變子路周遊入世的觀點。
㈥ 高考《論語》該如何復習
把翻譯的意思先理解了,對著意思想想原文。今天背完可能花的時間多,但是第二天,第三天一定要再回頭看看,這時候花的時間就會少很多。常復習,就記得牢。
㈦ (選修)《論語》選讀需要背誦的部分,要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
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
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
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
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
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
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
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
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