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作文的有效性

高中語文作文的有效性

發布時間:2021-02-17 11:42:44

㈠ 高考語文作文的重要性

語文150分滿,作文60,佔五分之二,大體作文在45,46分,但是好的作文就會更高56到58,平時幾乎內很少滿分
提高作文可以容提高分數,但是也要抓基礎知識,還有閱讀的分析能力
有的證書有用,有的沒用,有用的一般會附加紙,上面有可提前入取的學校
但是,作文什麼時候都能用上,所以還是寫好的好嘍

㈡ 高考作文如何備考:高考作文備考的有效性

1.要先看你的弱點在哪裡,試卷的失分處 2.基礎題只有死記硬背。沒辦法的。。回古詩文的話,晨讀的時答候多讀。。 3.閱讀題(很重要!):初三的時候,老師會講很多方法,答閱讀題都是有一定格式的。。然而自己也要多做練習。。 4.作文:作文的話,其實有的人天生就有些天賦,作文好的話語文就會比較好。作文不好的話,我建議,你做一個素材集,每天寫每天寫,個人的感悟啊,時事啊。。 5.====

㈢ 王昭: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 王昭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語文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中學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語文界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習,已成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將結合新蘇教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探討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策略。 一、語文教學目標確定的全面化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傳統的語文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語文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定位上趨於全面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既發展學生強健的體魄,又培養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 如:我在設計《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目標時,將教學目標分為: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訓練點 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廉頗、藺相如的為人,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本文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 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新課程的高中教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制定出學年、學期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課中,形成科學合理的「目標群」。還應該注意語文各模每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明確對各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使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方法,增加了體驗,同時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目標任務分層化。語文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知識、情感、學法、思維訓練、實踐技能提出相應目標。通過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有所提高。 二、語文教學內容精選化、整合化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的各方面去。」[①]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建立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要超越語文,學習教材是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師和學生必須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發現文本潛在的內涵。尤其是現今的新課標教材,屬於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去創造性的完成,以達到開啟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張語文教師不要機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於不要鑽研語文教材、不要把握語文教材意圖。真正有效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師需要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 1、理清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各個內容的編排體系。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在教材的「品質」上,葉聖陶提出了「朴實、精確」的要求,主張足以示範,以順應學生「身心的發育和生活經驗的擴展」,逐步培養學生「憑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能」。這更是一種基於語文素質教育根本目標的正確主張。毫無疑義,語文教材只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範本,學生所掌握的語文能力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發展的階梯。 2、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了解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思想、方法,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才能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3、用好、用活、用實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內容並不等於教學內容,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語文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於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科學的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葉聖陶的語文教材理論不但包含了葉聖陶對於語文教材標准、性質、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見解,還包含了他對於語文教材歸宿的別有見地的論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養成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這歷來是葉聖陶語文教材歸宿論的基本思想。他把語文教材視為學生課外學習的基礎,要求教師從教材出發,盡量推廣、擴大,落實到課外廣大的閱讀天地。他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習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②]這種書籍,這種文章,主要是指課外讀物。因此他強調「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③]他說:「閱讀要養成習慣才實用,所以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換句話說,課外書也該認作一項教材。」[④]通過教材,帶動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這確應成為語文教材觀所追求的歸宿。 4、細節上應學會推敲。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淺出」,把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鑽研得越深,語文課堂教學越得心應手。我們要帶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結合實際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即合理組合、整體優化、強調體驗,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達到熟練地駕馭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 5、駕馭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經過一個「懂──透──化」的過程。懂,就是要認真鑽研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應學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與已學、待學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聯系,熟悉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所教班級的群體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思維能力差異、思維特點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實現轉化,要在懂、透以後通過得心應手、配合默契的語文課堂教學,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葉聖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曾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教材中的課文也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任務並不是硬要把這些例子講深講透,而是要用好這些例子,超越這些例子,走出這些例子,達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化 語言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動機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講求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就能夠集中精力,堅韌不拔地探索下去,並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1、生動形象、富於直觀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富有情趣,善於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風趣機敏的話,以增添語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語文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善於形容、比擬,繪聲繪色,充分發揮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感以喚起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的語言,語文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就能使語言充滿魅力、富有啟發性;就能啟迪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就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動腦去思考、動眼去觀察、動口去表述,學會寫作,從中獲得知識。 2、規范准確、富有科學性的語文教學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必須藉助於語言來表達,因此語文教學語言必須要做到規范和准確。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要求語文教師講課時發音要正確,語句要合乎語法修辭,用普通話;要求圍繞中心,句句緊扣,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要求遵循規律,論證嚴密,立論有據,不以偏蓋全。語文教學語言的准確,要求語文教師選字用詞要科學無誤,不含混、不糊塗、不模稜兩可。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否規范和准確,直接關繫到語文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規范准確、言簡意賅的教學語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反之,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或障礙,妨礙學習的順利進行。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剔除顛三倒四的羅嗦話、無關緊要的兩可話、牽強附會的題外話、不著實際的空洞話、不合語法的半截子話。 3、充滿情感,富有節奏感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是指語文教師在深刻體會語文教材的思想內容後發自內心的飽含熱情的真情實感。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文教學語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效果。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指由語文教師內心的情感引起語言快慢急緩的變化,並和語言的輕重強弱、語句的斷連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結合,融為一體。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不能隨意而發,也絕非矯揉造作,一定要依據語文教材的內容,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同樣,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也要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和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巧妙地控制和調節,不能為了節奏而節奏。快慢得當、輕重有度、張弛適宜的節奏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達到啟發性的教學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語文教師只引導思路而不告訴結論,不講本意而進行烘托和暗示,讓學生思而得之。語文教學語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范的前提下,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講授富有啟發性。含蓄幽默的語文教學語言是耐人尋味的,它能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像力,去豐富和補充語文教學內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風,拂得學生心智激盪,樂得學生學而不倦。 文字平鋪在紙上,既無色彩又無動感,可是經過老師的一讀一點,文字便從紙上立了起來,學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來樣子:花兒開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動著波濤,風里鼓盪著清香。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機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語文教師的講解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定要表達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璣、語驚四座,但一定要凝練准確,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 四、語文教學方式的最優化、多樣化 語文教學方式是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所採取的一切手段、技術、途徑。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是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對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要求語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和能力發展水平,結合語文教師自身的特長和風格,靈活運用各教學方式,實現各種方式的優化組合,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1、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總體把握原則。不同的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語文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首先要把握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選擇和運用與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相適應的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教學方法。例如:傳授新的文知識時,要充分發揮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的效用。其次,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把握好不同語文教學內容的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例如:議論文多採用講授法,而重在過程探索性的知識內容則採用多媒體演示與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2、選擇語文教學法的最佳效果原則。最佳效果,是指語文教師選用的教學法必須在一節課內取得最好的效果,達到方法和效果的統一。有的教學方法雖好,但有的語文教師選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好自身對各種教學法駕馭的能力,選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語文教學法。例如:善言者可選用講授法為主進行教學,善書善繪者可利用板書綱要、圖表來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 3、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原則。各種語文教學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實踐中產生的,都是為一定的語文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服務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局限性。例如:語文教學中的講授法能在短時間內傳遞信息,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但片面使用這種方法,就會妨礙學生直觀記憶能力的發展,不能充分形成學生的技能技巧。每種方法都有長處和短處,因此,語文教師在運用語文教學法時不能單一化,必須在正確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從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需要出發,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組合,以長克短,靈活地設計語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創造性,以取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 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就是將語文課程中的文字內容、圖片內容等轉變成內容和問題的有機「鏈接」,以引導學生憑借自身的努力,通過思考、調查、合作等激起其問題意識並從中求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啟迪學生的思維,首先必須善於提出目標明確、新穎有趣、難易適度、發人深省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然後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並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1、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趣」。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地引入直觀材料或軼聞趣事或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並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如: 上課前,請大家聽首詩,猜猜寫的是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幻想中,你凌駕於別人之上; 現實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腳下; 可憐你,甚至沒有一名半姓; 可惱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塗地活; 可嘆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舊中國的破產農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對!──這就是魯迅先生《阿Q正傳》中的著名人物──阿Q! 2、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懸」。好奇心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尋找最佳處創設懸念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於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慾倍加旺盛。如: 我們先來看一首唐詩: 過華清宮絕句 杜牧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回望長安是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綉。平日緊閉的宮門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的打開了。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後揚起團團塵土。宮內,妃子嫣然笑了。沒有人知道是送荔枝來的啊。 史載楊妃愛吃鮮荔枝,李隆基每年都命令從南方飛馬運送到長安,勞民傷財。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果中的珍品。蘇東坡也作詩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明朝更有人對它推崇備至,作《荔枝歌》曰:「海內如推百果王,新鮮荔枝總第一」,索性把它奉為「百果之王」了。 那荔枝究竟有怎樣的魅力使得絕世美人對它鍾愛有加,文人騷客對它推崇備至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說明文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跟隨作者賈祖璋一起來揭開荔枝的神秘面紗。 3、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巧」。現代教學的事實表明:語文教師通過提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思維,而且好的提問還可以觸發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因為問題問的巧妙,學生會受教師問題的激發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在對新問題的發掘和解決過程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不斷加強。這樣,問題教學就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語文教師的教學也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勢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意,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然後再在黑板上寫一個「生」字,指出它在課文中的位置,分析「生(xìng,通「性」)」的意義即「本性,稟賦」,介紹荀子(用幻燈片投影)、「性惡論」及「學」的重要作用。 4、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精」。教學問題設計的「精」,是指語文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決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創設的問題要小而具體,講求過程、不重結論,具有可思性。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體味思路,突破難點,激發學生思維的層次性。 《五人墓碑記》的新課導入: 在「鴻門宴」上,項羽因為害怕擔當「不義」之名,終於讓劉邦逃脫,放虎歸山,鑄成大錯。其實項羽真正注重的不過是一個名,他企圖「名正言順地爬上帝王的寶座。其人不可一概抹殺,其「義」卻不足為訓。在我國歷史上,另外還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們捨生取義,為國為民,不務虛名,不圖私利,他們跟項羽有著很大不同。我們接著將要學習的《五人墓碑記》會加深我們對「義」的認識和理解。 六、語文教學過程活動化 這里說的語文教學過程活動化有兩種含義,一方面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是「死套」案中的預設性、計劃性的教學模式,而是語文教師根據學情變化,及時接納彈性、靈性的成分,採取有效的調控措施,推動更高層面的互動,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活的真情,煥發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活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將主題活動穿插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或者以活動主題為線索展開教學過程。通過活動,保持學生持續的新鮮感和良好的學習狀態;通過活動,保持長久的高漲學習情緒;通過活動,走到學生之間,走進他們的心靈,傾聽他們對於問題的看法,還可以使老師能從幾個學生出現相同錯誤的情況中了解學生理解上、運用上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保持教學過程持續監控。 1、調整語文備課的重點。新課程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程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因為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比單純只有知識更有價值。要改變以只信教材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讓學生自己在嘗試的情境中加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學要求轉化成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這是語文教師在新課程中必須具有的課堂教學理念。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材和學生進行綜合的分析,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產生哪些問題,指導什麼,怎樣指導列為備課的重點,不僅要備教材,更要關注學生,備好學生。改變傳統的「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怎樣講」的備課思想模式。 2、調控語文教學流程。語文教學流程有許多環節組成,環節互相關聯,有著一定的先後次序,環節可以預設,但語文課堂教學如果一味地按照固定環節進行,不考慮動態的變化,那麼必定落入僵化、機械、沉悶的泥潭。我們認為,語文教學流程進度必須納入鮮活的學情,靈活的因素,隨機進行調控。遇到一些「特殊」問題,語文老師就要及時採取巧妙的應急措施,調控語文教學向著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方向縱深推進。 3、調整語文課堂練習。語文課堂練習是鞏固與運用知識的學習環節,也是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學生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語文課堂練習活動中,在設計多樣的練習的同時,應依據課堂教學過程實際情況,適時調控,或增減練習的數量、或調整練習的要求、或交換練習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控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七、語文教學機智結構最優化 教學機智是構建在對教育理論深刻領會之上的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機智而靈活地教育學生、化解矛盾、溝通思想、隨機應變地解決課堂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保證語文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一種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的一個點頭或一個微笑,一句贊賞的話,一聲親切、熱情的指導,都會激起學生的學習的慾望。遇有學生和自己對立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教師會意的一個姿勢,一個眼神,或靜默幾秒鍾,往往就可抑制頑皮學生的對立情緒。 1、洞察力。培養語文教師具有銳敏的觀察力和發現力,能迅速捕捉到學生在語文課上的各種反應,具有合理調節教與學的諧調能力。 2、思辯力。培養語文教師具有適應學生個性特點的各種思辯能力、具有處理不同個性學生之間、群體之間矛盾的能力。要求語文教師能針對學生的喜、怒、哀、樂及學習與生活情感的反映,展開積極思維,設計對策。 3、反應力。培養語文教師的主體意識,要求語文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內外在表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效果作出反應,使學生始終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 4、判斷力。培養語文教師果斷處置偶發事件、解決教學疑難問題的能力,要求語文教師能對此類問題作出准確判斷,選擇最佳的處置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達到學生群體之間心悅誠服。 5、應變力。培養語文教師控制和調節教學氣氛的能力,重點是把握「教態」、調控「學態」能力,如:當教學方法不當、自身教態失誤,學生學態不佳等引起語文教學中出現錯綜復雜局面時,能迅速使教與學兩個子系統相互諧調。在語文課中,語文教師要創設讓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意識,形成學習的意向。讓學生根據對問題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結果、不同見解進行再學習,引導他們找出不同結果、不同見解的關鍵,調整思路,進行新的探索和評價。認識、控制、調整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形成主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是學習能力的具體表現。 八、語文教學氛圍的民主、平等、和諧化 新課程理念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建立民主師生關系,創設主動探究氛圍,是促使學生潛力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是課堂顯現生機的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善於把教學過程創設成有利於學生一心進取,能吸引學生興趣的環境,那麼,語文教學就會靈活起來,豐富起來,學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發展。語文教學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之間的關系。語文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對教學而言,師生關系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語文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每一個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起分享理解,體驗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應該說師生是平等的,語文教師只是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學習、進步、成長中的首席代表。我強調這些,也是新課程目標所十分期待的。 1、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課堂的心理地位。語文教師應該知道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能力,就必須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課堂的心理地位,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探究,自覺的形成學習的能

㈣ 高中語文作文的寫作技巧和特點

  1. 積累寫作素材

  2. 字跡工整

  3. 立意要新

  4. 多向發散

  5. 恰當引用

  6. 抓住細節

㈤ 語文作文如何有效性教學

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學習愉快!
好的教育是用50個辦法教育一個孩子,壞的教育是用一個辦法教育50個孩子。同樣,好的作文教學應該擁有足夠多的方法與策略,以有效應對層出不窮、各色各樣的問題。而所有的策略,都應該建立在能幫助孩子作文成長的基礎上。
一本語文書,共八個單元,按規定,就要進行八次入軌入格的作文教學,作為第一次教學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的我來說,作文教學是我最大的攔路虎。回想小時候的我,最怕寫作文,也最怕老師布置寫日記。日記日記,天天要記,記多了,也只能敷衍了事。本子寫了不少,可作文並不見好。為了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為了教好學生的作文,我想:能不能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在有效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樂於寫作、願意寫作、能寫好作!或許,這是我的痴心妄想!也許,是初生的牛犢不怕虎,我決定一改往常的教學方法,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作文教學之路,那就是:(1)充分利用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小練筆和語文樂園的八次正規作文訓練,借這兩次機會給學生充分的展示平台,絕不增設另外的作文任務;(2)騰出時間引導學生進行海量閱讀,進行經典背誦積累;(3)還學生自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盡情體驗生活。
怎樣抓好每兩周一次的作文課呢?以往的作文教學通常是分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基本上是作前指導。第二課時則是學生動筆寫,寫完後讓學生稍作修改,然後要求學生謄寫上交,再就是老師馬不停蹄地批閱,最後在第二次作文時做一個簡單的講評。
我覺得,這樣的環節,學生真正參與了多少,又收獲了多少呢?這所有的主角都是教師這「孺子牛」在運作,而學生則成了旁觀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不在於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寫作教學的首要任務不在於教給學生多少寫作的知識,而在於喚醒他們用筆說話的願望,鼓舞他們用筆說話的熱情,激勵他們用筆說話的意志。如果學生不參與,任你教師的雷聲有多響,可他就是充耳不聞,那你的教育就是無效的。我認為,從作文教學的過程來看,一次完整的教學應該分為三個階段(兩個課時):第一階段是產生作文的思想情感內容,使學生將生活中的各種經歷、感受體驗以產生式的思維方式顯性化(即作前指導);第二階段是作文的構思、起草,即將產生的思想情感內容通過構思計劃,形成有序的作文思路,並用語言表達出來(即課堂寫作);第三階段是指導學生修改與講評。

㈥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改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然而,反思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在轟轟烈烈的新課改中還存在著一些貌似實施了新課標,看似新穎、熱鬧的課堂場景,實際上有效性並不高。那麼,作為站在課改一線的我們,面對新課改,全新的理論,全新的教材,應該如何提高課堂效率?
一、教師角色的轉化
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要轉變觀念,改變學習方式,變過去的老師講學生聽為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教師需要從過去單向的獨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進而成為課堂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展開平等交流的對話者。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於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話,使課堂教學成了教師的「個人秀」。在這種「獨白」式的教學中,教師忠誠於學科知識,卻背棄了學生;關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視的是學生的反應與參與;體現了獨斷與專制,忘卻了民主與平等。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幾乎「壟斷」了課堂里的所有話語權,從而把學生置於「失語」的境地。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未必聽得帶勁,人的注意力有強有弱,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太少的話,難免思想開小差。
二、深入了解學生,找准教學起點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段話語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要順著學生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就必須了解教學的真實起點,不斷地把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從而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進。
三、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的精神與力量源泉。學生對這門課缺乏興趣,任你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卻感到索然無味,因為他缺少了一種學習的內驅力。但興趣是不能強求的,要順其自然、著力培養。興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斷地強化和積累。為了提升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興趣,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做法:
可開展課前三分鍾演講。每周要求有一個大的演講話題,讓學生在此話題內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演講,可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可以講笑話,進行成語接龍,講身邊的故事、校園新聞,說繞口令,即興講故事(隨便找幾個詞語,編一個完整的故事)等。學生演講充滿個性而富有創造性,課前三分鍾演講成了學生展示自我風采很好的舞台。實踐證明,學生們也恰恰找到了這種感覺,使每一節課的課前三分鍾演講成為學生的一種期待、一種滿足。
要合理使用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是聲音、圖像、文字等的組合,隨著我校教學條件的改善,高一年級所有班級都配備了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教學具有優化教學過程、獲得最佳教學結果的功效。對於語文教學而言,它能沖破時空限制,促進教學形態的多樣化;它能充分提供感知對象,擴大直接經驗的范圍;它形象具體,生動活潑,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多媒體教學中也要避免一節課成為課件的展示,忽視對教材具體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忽視對誦讀、語感的培養,限制學生的想像與創造。教師可把學生在生活中少接觸、不易見到、無法體驗的內容,藉助多媒體的音像材料加以表現,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可以用來激發興趣、渲染氣氛、營造意境,使學生盡快進入文本。
四、 重視學習方式,使課堂教學省時而高效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
1.不排斥接受學習。任何一門基礎性的科學,都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達到更好的效果。此時教師應該注意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如果學生都用眼睛追著你,隨著老師的思路專注思考,點點頭,適時答出老師的問題,當老師與他眼神相碰的時候,學生的眼神里充滿自信,我們心裡會很高興,因為他們學會了;相反,如果學生眉頭緊鎖,眼神中有一種疑惑,見到老師的眼神就避開,我們得到的信息反饋則是學生不會、沒聽懂,那麼我們還要換個角度再講解。不管怎樣,學生整個思緒隨教師思路亢奮的教學起伏也是一種互動,一氣呵成也是一種互動,而且是一種比較高級的互動。
2.重視探究學習。「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其具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首先要有估測: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麼時候進行?問題怎麼提?大約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能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引導?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這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應等待,不應觀望,更不應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合作進程、討論的焦點,為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備,擔負起更大的管理和調控的職責。
(2)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合作學習是小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著明確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活動,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匯報等等都由不同的學生承擔,使每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
(3)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我們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一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積極參與,學會思考。
五、調整課堂練習,進一步提高課內學習效率
課堂練習是鞏固與運用知識的學習環節,也是學生理解所學內容、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1.增減練習的數量。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況與練習時間的長短,增減練習的數量。如每位學生獨立練習有時可調整為分組練習,分組練習有時也可以調整為獨立練習,讓學生全員參與。有時還可以布置一些選擇性練習,來調控課堂練習的量,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2.調整練習的要求。在練習時,可根據課堂教學狀況靈活調控練習的要求,如一道應用題有時可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並比較幾種方法,尋找自己比較滿意的解法,有時可要求學生只要列式不要解答,有時可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這些調整措施均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但不要硬搬原有的教學方案。
3.變換練習的形式。在設計多樣的練習的同時,應依據課堂教學過程實際情況,適時調控,交換練習形式。如有時可以將判斷題改為改錯題,並指出錯誤地方還要加以改正;有時可將應用題的列式並解答改為只列式不計算的形式,來節省時間;有時獨立練習改為競賽性練習,增加趣味性等。這樣交換練習形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控課堂教學,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韋超美 廣西貴港市港南中學 537100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語文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中學新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語文界的熱門話題和關注焦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習,已成為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將結合新蘇教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探討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策略。

一、語文教學目標確定的全面化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傳統的語文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語文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定位上趨於全面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既發展學生強健的體魄,又培養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

如:我在設計《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目標時,將教學目標分為: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訓練點

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廉頗、藺相如的為人,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本文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

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新課程的高中教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制定出學年、學期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課中,形成科學合理的「目標群」。還應該注意語文各模每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明確對各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使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方法,增加了體驗,同時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目標任務分層化。語文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知識、情感、學法、思維訓練、實踐技能提出相應目標。通過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有所提高。

二、語文教學內容精選化、整合化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的各方面去。」[①]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建立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要超越語文,學習教材是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師和學生必須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發現文本潛在的內涵。尤其是現今的新課標教材,屬於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去創造性的完成,以達到開啟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張語文教師不要機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於不要鑽研語文教材、不要把握語文教材意圖。真正有效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師需要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

1、理清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各個內容的編排體系。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在教材的「品質」上,葉聖陶提出了「朴實、精確」的要求,主張足以示範,以順應學生「身心的發育和生活經驗的擴展」,逐步培養學生「憑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能」。這更是一種基於語文素質教育根本目標的正確主張。毫無疑義,語文教材只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範本,學生所掌握的語文能力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發展的階梯。

2、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了解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思想、方法,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才能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3、用好、用活、用實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內容並不等於教學內容,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語文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於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科學的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葉聖陶的語文教材理論不但包含了葉聖陶對於語文教材標准、性質、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見解,還包含了他對於語文教材歸宿的別有見地的論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養成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這歷來是葉聖陶語文教材歸宿論的基本思想。他把語文教材視為學生課外學習的基礎,要求教師從教材出發,盡量推廣、擴大,落實到課外廣大的閱讀天地。他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習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②]這種書籍,這種文章,主要是指課外讀物。因此他強調「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③]他說:「閱讀要養成習慣才實用,所以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換句話說,課外書也該認作一項教材。」[④]通過教材,帶動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這確應成為語文教材觀所追求的歸宿。

4、細節上應學會推敲。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淺出」,把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鑽研得越深,語文課堂教學越得心應手。我們要帶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結合實際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即合理組合、整體優化、強調體驗,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達到熟練地駕馭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

5、駕馭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經過一個「懂──透──化」的過程。懂,就是要認真鑽研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應學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與已學、待學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聯系,熟悉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所教班級的群體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思維能力差異、思維特點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實現轉化,要在懂、透以後通過得心應手、配合默契的語文課堂教學,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葉聖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曾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教材中的課文也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任務並不是硬要把這些例子講深講透,而是要用好這些例子,超越這些例子,走出這些例子,達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化

語言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動機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講求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就能夠集中精力,堅韌不拔地探索下去,並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1、生動形象、富於直觀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富有情趣,善於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風趣機敏的話,以增添語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語文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善於形容、比擬,繪聲繪色,充分發揮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感以喚起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的語言,語文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就能使語言充滿魅力、富有啟發性;就能啟迪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就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動腦去思考、動眼去觀察、動口去表述,學會寫作,從中獲得知識。

2、規范准確、富有科學性的語文教學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必須藉助於語言來表達,因此語文教學語言必須要做到規范和准確。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要求語文教師講課時發音要正確,語句要合乎語法修辭,用普通話;要求圍繞中心,句句緊扣,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要求遵循規律,論證嚴密,立論有據,不以偏蓋全。語文教學語言的准確,要求語文教師選字用詞要科學無誤,不含混、不糊塗、不模稜兩可。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否規范和准確,直接關繫到語文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規范准確、言簡意賅的教學語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反之,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或障礙,妨礙學習的順利進行。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剔除顛三倒四的羅嗦話、無關緊要的兩可話、牽強附會的題外話、不著實際的空洞話、不合語法的半截子話。

3、充滿情感,富有節奏感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是指語文教師在深刻體會語文教材的思想內容後發自內心的飽含熱情的真情實感。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文教學語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效果。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指由語文教師內心的情感引起語言快慢急緩的變化,並和語言的輕重強弱、語句的斷連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結合,融為一體。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不能隨意而發,也絕非矯揉造作,一定要依據語文教材的內容,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同樣,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也要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和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巧妙地控制和調節,不能為了節奏而節奏。快慢得當、輕重有度、張弛適宜的節奏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達到啟發性的教學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語文教師只引導思路而不告訴結論,不講本意而進行烘托和暗示,讓學生思而得之。語文教學語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范的前提下,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講授富有啟發性。含蓄幽默的語文教學語言是耐人尋味的,它能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像力,去豐富和補充語文教學內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風,拂得學生心智激盪,樂得學生學而不倦。

文字平鋪在紙上,既無色彩又無動感,可是經過老師的一讀一點,文字便從紙上立了起來,學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來樣子:花兒開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動著波濤,風里鼓盪著清香。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機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語文教師的講解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定要表達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璣、語驚四座,但一定要凝練准確,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

四、語文教學方式的最優化、多樣化

語文教學方式是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所採取的一切手段、技術、途徑。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是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對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要求語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和能力發展水平,結合語文教師自身的特長和風格,靈活運用各教學方式,實現各種方式的優化組合,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1、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總體把握原則。不同的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語文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首先要把握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選擇和運用與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相適應的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教學方法。例如:傳授新的文知識時,要充分發揮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的效用。其次,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把握好不同語文教學內容的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例如:議論文多採用講授法,而重在過程探索性的知識內容則採用多媒體演示與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2、選擇語文教學法的最佳效果原則。最佳效果,是指語文教師選用的教學法必須在一節課內取得最好的效果,達到方法和效果的統一。有的教學方法雖好,但有的語文教師選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好自身對各種教學法駕馭的能力,選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語文教學法。例如:善言者可選用講授法為主進行教學,善書善繪者可利用板書綱要、圖表來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

3、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原則。各種語文教學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實踐中產生的,都是為一定的語文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服務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局限性。例如:語文教學中的講授法能在短時間內傳遞信息,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但片面使用這種方法,就會妨礙學生直觀記憶能力的發展,不能充分形成學生的技能技巧。每種方法都有長處和短處,因此,語文教師在運用語文教學法時不能單一化,必須在正確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從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需要出發,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組合,以長克短,靈活地設計語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創造性,以取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

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就是將語文課程中的文字內容、圖片內容等轉變成內容和問題的有機「鏈接」,以引導學生憑借自身的努力,通過思考、調查、合作等激起其問題意識並從中求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啟迪學生的思維,首先必須善於提出目標明確、新穎有趣、難易適度、發人深省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然後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並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1、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趣」。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地引入直觀材料或軼聞趣事或謎語來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起來,並進一步主動地去探索尋求答案。如:

上課前,請大家聽首詩,猜猜寫的是哪位作家哪部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幻想中,你凌駕於別人之上;

現實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腳下;

可憐你,甚至沒有一名半姓;

可惱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塗地活;

可嘆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舊中國的破產農民──愚昧、麻木的化身!

對!──這就是魯迅先生《阿Q正傳》中的著名人物──阿Q!

2、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懸」。好奇心是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尋找最佳處創設懸念情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於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慾倍加旺盛。如:

我們先來看一首唐詩:

㈦ 如何提高作文訓練的有效性

在新課改背景下,提高中學作文的有效性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師所關注版的焦點
所謂權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在作文教學前所預定的目標,能夠在教學內容的實施之後有效達成,能夠在預定時間內取得預期的成效。
本文結合平日作文教學實踐,就如何提升中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探索,並提出一些可行性教學措施,以期能給學作文教學以有益啟示與借鑒

㈧ 如何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作文教學的現狀
作文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作文與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思想認識、道德情操和語言能力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作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高的過程。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但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我們的作文教學往往呈現「少作為」和「低成效」的狀態:
1、作文訓練的不夠重視。
教師重閱讀,輕寫作。除了學校規定的每學期6—7篇大作文之外,教師不再對此投入時間和精力。理由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與教學投入不成正比,與其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將精力主要放在對學生的閱讀訓練上。
2、作文訓練的無序性。
教師在作文訓練中不太關注學生身處何年段,不太關注學生以往的「學得」和「習得」,在課前隨意挑選個作文題目,放手讓學生做,然後每次念幾篇較好的文章作為評講的對象。他們認為指導作文沒有頭緒,而寫出好作文主要是靠學生的靈感和悟性。
3、作文訓練的事倍功半。
教師對寫作有一定量的訓練,隨筆每周,大作文定期,而教師兢兢業業地對字、詞、句精批細改,教師整日埋於習作堆中,學生的習作有時不能即時反饋,學生寫了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文章再拿來講評,教師是情緒激昂,而學生早已是情緒全無。
在這些教學狀態下,多數學生面對作文提不起興趣,在過程中缺少成功感的獲得,他們認為寫出好作文與自己無緣,這只屬於班中永遠的幾個精英。
而《中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理念中「開發語言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一條更強調了語言潛能開發的重要性,而作文教學所承擔的重任責無旁貸,同時《新課標》特別強調「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在有選擇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為終身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為了讓每一個學生有所提高,實現《新課標》課程定位中的「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我們必須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學,嘗試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二、作文教學的「有效」
從《新課標》而言,所謂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就是有效實現學生進步和長遠發展的教學活動。
從實踐影響而言,它是基於提高教學效益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所謂效率高,是指在一定條件下,花最少的時間,取得質量高,令人滿意的最大效果。所謂最優化,是指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決定某些可控制因素應該如何取值,才能使所選定的目標達到優化。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最優的」是指從一定的標准來看是最好的意思。他認為,這個標准有教學效果、時間支出、精力和物資消耗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有效的作文教學應該是在有限的時間支出,精力支出的條件下讓作文水平處於各個層次的學生都相應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寫作的樂趣並能在作文訓練中不僅有效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發展思維,提高認識,培養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江紹倫認為:「由於教學是一個人際關系的過程,教師在這過程中傳遞情感、知覺、技能、觀念以及處理各種抽象關系的方法,所以,有效的教學取決於有效的交往。」「為了使交往富有成效,必須對合適情境中的合適的人使用合適的字眼」,所以教師的教學行為是一種動力活動,它的有效性取決於作為教師所承擔角色的性質,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成就的目標和學校組織的性質等方面的判斷。教師一定要根據以上幾方面,調整自己的行為,給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條件。

三、實施作文教學「有效」的途徑
有效作文教學的展開關鍵看教師,教師必須在與學生的有效交往中完成自己的任務判斷:以下我著重談我在作文教學中對有效教學的任務選擇————教學目標的有效;教學方式的有效;教學評價的有效。

1、教學目標的有效------作文教學呈現有序性
如今有些教師著重於學生的原生態的寫作,他們放手讓學生寫,讓學生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汲取作文養料,這值得我們借鑒,但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因為我們的生活與作文訓練不可能同步進行。散漫而不可捉摸的生活,給作文教學不可避免地造成隨意性。另外,從我從教學校的學情來看,學生對於「怎麼寫」的困惑比「寫什麼」更大。所以,我認為,有效的作文教學必須呈現系統、有序的教學。
那麼,如何呈現有序呢?這完全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目標。有的教師從作文能力的培養著手,將這個有序細分為:觀察能力(積累素材能力)的培養——構思能力(審題布局能力)的培養——表達能力(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評價能力(自我完善修改能力)的培養。還有的教師從文體的角度來形成有序:記敘文能力的培養——說明文能力的培養——議論文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序無定法,而這個序的確定一定要針對你所面對的學生已有的學習狀況而定。比如我接手高二年級以後,發現學生在記敘文寫作方面已有章法,而對議論文的寫作認識模糊,寫出的文章會出現「非驢非馬」的不知是什麼文體的作文。於是我就將高二作文教學目標定在「能寫規范的議論文」。為了完成這個總目標,我再細分為以下幾個過程:
l 學習「證明觀點型」的議論文寫作:比如《開卷有益》、《要慎獨》------而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又要分幾步:學習布局文章結構;學習組織材料論證觀點;學習利用材料評析觀點。
在整個議論文寫作的訓練過程中,這幾步如地基一般尤為重要,而每一步教師可以通過幾節課循序漸進地來組織教學。本著這個序,在教學中學生只要是能夠完成每次作文訓練的一個重點目標就算達標。這樣抓住關鍵點,一次作文訓練解決一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每次作文訓練中目標明確,練有所得。
l 學習「選擇自己觀點並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比如《知足者常樂》和《知足者不常樂》;《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
l 學習「表述自己的觀點並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比如針對一則新聞或一個寓言故事自己確定觀點並展開論證------
l 學習「論證比喻性論點」的議論文寫作:比如《剪枝卻為樹成材》------
l 學習「關系類題目的寫作」:比如《付出與索取》、《幸福和憂患》、《一步與一生》、《走和停》------
l 放手「話題作文的寫作」:在學會了行文的章法之後,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利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展現個性。話題作文的題面不直接表明立意傾向,不提出觀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立意
l 強調行文的「思辨性」。這一點是對高二下學生提出的進一步的要求。教師必須將「讓學生的文章體現真情,展現真思,閃現思辯的光輝」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比如在寫有關「愛」的話題作文時,很多學生的文章只是停留在展現愛的層面,文章呈現的只是充滿了愛的一個個場景,缺少對現象背後的思考。而有些學生就擁有屬於自己的較為成熟的思索:有學生從「愛」這個字的繁體字入手,繁體字的「愛」表示兩只手從身體里把心捧出來,就是說愛要「用心」,然後再從心拓展為愛是真心、愛是忠心、愛是同心-----;有學生認為愛是無私付出,而有學生認為愛要雙向才是完整的(思索子女只有感恩於父母,與父母之愛形成雙向的回環才是完整的);有的學生開始對社會冷漠現象展開思索:「是屋外的鐵門鎖住了人們的愛,還是自己的心丟失了愛」;還有學生從「愛」與「喜歡」兩詞的區別去進行思考------
作文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次訓練都應是一個環節,都應有明確的「達標」任務,因此教師要根據所在學校、班級學情的特點確定自己作文教學的序,讓每次的作文訓練都有特定的目標訓練,保證作文訓練的有序、科學,從而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2、教學方式的有效-----作文練習呈現多樣性
如果作文訓練只局限在兩周一次的大作文,肯定是不行的。教師要多進行幾十字或三四百字的小作文訓練,讓寫作練習呈現多樣性,從而實現教學方式的有效。而這關鍵要利用好我們的課本資源,讓我們的教材給我們的作文練習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l 遣詞造句訓練:這種訓練需要的時間很少,教師可以利用好平日的課堂教學多進行語言方面的訓練。這是一種長期的,潤物細無聲的行為,學生會逐漸對自己的語言運用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別了,哥哥》一文,可以設置這樣的環節,填詞句練習:
殷夫不要_______,而要_______,他想像普羅米修斯________,即使_____,也________。他的別,不是_______,而是_________。
l 以讀帶寫訓練:閱讀和寫作,從語言文字訓練的角度看,前者著重對語言的理解,後者著重對美的感受和鑒賞。學生在閱讀中所感受的美,對學生作文會起到潛移默化的示範、指導作用。教師靈活運用各種形式堅持以讀帶寫,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手段,也是在有限時間內對學生進行文字訓練的有效方式。在訓練中,我們可以採取這些形式:
縮寫。它能訓練學生精簡文字的能力,這種方式較適合小說這種體裁,如《項鏈》等課文。
補寫。這種方式較能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令其能專工於人物、景物細部的描寫、刻劃,也能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補寫《最後的常春藤葉》中貝爾曼雨夜畫樹葉的情景。
改寫。這也是促進學生拓展思維的方式。如將柳永的詞《雨霖鈴》改寫為一個分別場景的描寫。
仿寫。模仿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法。我們的語言是在不斷的模仿中成長起來的。比如由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仿寫《______的秋》
寫串聯詞。這種方式更有實用性,利於調動學生興趣。比如假設學校有一場文藝演出,讓學生為主持人在《竇娥冤》和《西廂記——長亭送別》兩個節目中間寫一段串聯詞。
l 一文多題訓練
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所以可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教師訓練的角度設置不同梯度的作文題,一文多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比如在閱讀完梭羅的《瓦爾登湖》後我布置了三道選做題
1、概述文章的主題
2、《瓦爾登湖的美》
3、《他,是幸福的》
三個題目是按照學生的程度分為三檔,1題是完成閱讀任務,訓練學生概括能力,2題是感受並再展現瓦爾登環境的美,3題是真正走近作者,走進作者的心田。無論選做何題,訓練的角度雖有不同,但每個學生都能各取所需,從而認真寫作。
再比如學完《告別權力的瞬間》,我也布置了三道選做題
1、課外閱讀有關華盛頓的文章,積累素材
2、半命題小作文:為官一任,就要________
3、半命題小作文:________的瞬間
這三個題目第一道是拓展學生閱讀,利用課本資源積累自己的論據庫;第二道訓練的是議論文組織材料論證論點的能力,第三道題目針對的是記敘性文章細節描寫的訓練。
一文多題的訓練,有時可注重學生不同的程度,有時可關注各種文體的寫作,它與遣詞造句、以讀帶寫訓練一起以寫作多樣性夯實了我們的作文教學課堂,成為我們教學方式的切實有效的抓手,而教師對於這種切入點更小的作文訓練,更應是「觀其大略」,注重講評,而不是「精批細改,追求完美」。

3、教學評價的有效-----作文評價呈現分層性
新課標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相統一的三維課程目標,重視對作文主體的關注,提出「為學生的自主作文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空間」,從而確立了學生是作文主體的作文教學理念。如果學生的學習智力被充分地調動,就能有效地學習,而寫作也就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
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有效地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以往的作文課堂訓練,教師總是用一個標准、一把尺子去判斷學生的高下。其實,這種評價欠於公平。例如,按照高考作文70分的評分標准,以往寫作基礎較好的同學如果得到三類上的49分應該是並未達標,而以往寫作基礎很差的同學如果得到49分應該是有了很大的進步。
立足於促進每個學生的有效發展,實施分層性評價是一種嘗試。
l 充分了解學生的寫作狀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我們會發現,即便是擅長寫作的孩子也有個體差異,有的孩子長於抒情,有的孩子長於哲思,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寫作的狀況,才能進行有效地分層評價。
l 讓每位學生的頭頂都有一個「跳一下就能摘得到」的蘋果。在以往的作文教學評價體系下,不會寫作的同學怕寫作文,認為自己寫來寫去寫不好,永遠寫不好。而會寫作文的同學每次都得到表揚,認為自己不錯了,又缺乏再進一步的動力。所以,在每位學生頭頂放置一個蘋果,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讓他們都往上跳一跳,摘得蘋果,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l 設置不同的評價獎勵機制。
1、小組激勵制:凡是大作文可以達到50分或者達到二類卷52分的學生可以為該小組積累分數每人3——5分。
2、印刷激勵制:凡是優秀作文在全年級印刷分發,而較於以往習作有大進步的學生,作文在本班印刷分發。
3、再稿激勵制:對於上次作文不達標的同學實行再稿制,與初稿相比,只要提高5分以上就進行表揚。
4、小題大做制:對於寫作較差的學生發現他們行文中的某一處小的閃光點,抓住不放,大做文章,大張旗鼓地表揚。
5、面談商討制:對於二稿仍不過關的學生,進行面談,鼓勵其從頭再來。
案例:學生錢某,原先對作文相當排斥。每次期中期末考試,他的作文在規定時間內都只能寫400----500字。我發現他的理科成績尚可,邏輯思維能力也正常,只是表達的滯後和對語文學科的不自信讓他與這門學科的距離越來越遠。於是在教學中我就給予他更多的關注,從他平日用的一個好詞、好句開始表揚,漸漸我欣喜地發現他在行文練習中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修辭手法了。語言訓練跟上了,他就能夠較為通順地表達自己原先有卻說不清的想法。自信心的提升讓他一天比一天對自己更有要求。原先我對他的預設目標是48分,但他表現出了不服氣,還將稿件帶回重改,幾經反復,後來他在當堂習作有關文化遺產的話題作文中寫到:「在故宮,你見到的是涌動的人群;在桂林,你見到的是『到此一游』的字樣;在周庄,你見到的是熱鬧的古街。而故宮宮殿的雄偉,桂林山水的甲天下,周庄古鎮的嫻靜,這些才是你希望見到的風景吧。為什麼當它們與文化遺產之名掛鉤時,就物是人非了呢?其實,這在於人的心。由於權威的認定,引起了品牌效應,人人都希望一覽這文化遺產,這就使人流快速地增長了。而人流的增長,就會使一些惡習被帶來集中展示,這就是遊客的心。當這些文化遺產被確定時,那些有頭腦的精明人則會馬上想到錢,把這些作為生財之道,這也就是商人之心。嗚呼,如若這樣,那寧可放棄這一頭銜,還那些文化遺產一個清凈。」他在文章中表達了對如今人們更關注文化遺產的名而忽視其實質作法的憂慮,很有自己的見解。
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都有被認可的需求,只有當表現和評價結合起來的時候,才會真正地產生強大的推動力。一次表揚、贊賞,表面上只是一個簡單的行為,但它往往會對學生內心產生深遠的影響,觸及學生的心靈,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而這種分層的評價方式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對寫作不放棄,鼓勵學生作文的熱情,激發學生作文興趣,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魯迅先生認為:文章該怎麼做,他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作文教學面對的是一群基礎不同,稟賦不同的學生個體,我所做的嘗試也就是從目標、方式、評價三方面努力,讓學生能夠多看多練,從而盡量達到教學效果和時間支出的最優化,讓作文教學更加有效,讓每個學生都能「樂於表達」,「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將作文成為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完成人生的一種成長和歷練。

參考書目:
1、江紹倫《課堂教育心理學》
2、陳旭遠《新課程與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3、翟啟明《新課標語文教學論研究》
4、萬明華《有效的語文教學》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作文的有效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