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語文課外名著導讀總結!!!!急...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琪羅傳》三部「英雄傳記」
作者:羅曼.羅蘭
國籍:法國
主要人物: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托爾斯泰
其它作品:《約翰
Ⅱ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名著閱讀專題教學
初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初中語文作為基礎語文教育,其最核心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開拓視野,提高文學欣賞能力,陶冶情操,進而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完善的人格。但是從當前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情況上看,閱讀教學效率較低,學生閱讀名著的能力和意願也不是很突出。而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新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語境對傳統語文教育尤其是閱讀教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語文教師應該擔負起教師的光榮使命和職責,要勇敢地面對這一挑戰,並勇敢地承擔起傳承優秀文化、建構學生人格、培養語文素養的人文教育重任。而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是讓學生吸取人類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華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文學名著,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完成語文教育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下面,筆者對當前初中名著閱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急需改變的狀況
文學名著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積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閱讀文學名著是初中生學習語文的必要環節,是學生提高文學素養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徑。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當前初中生的文學名著閱讀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在教學上還存在一些困難。
1.重視程度不足,閱讀量不夠。意識是思想的先導。人們只有在意識的指引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當前的文學名著閱讀教學存在這樣的狀況,即教師重視程度不足,學生閱讀量不夠。這是當前初中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初中生的名著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影響到了初中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的質量,對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畢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文學名著閱讀並沒有成為考試的重點,課文對文學名著的收錄只是一些章節和片段,無論是量還是度,都是不夠的。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足,就使得文學名著閱讀教學變得無足輕重,部分教師甚至都忽略掉了文學名著閱讀的教學,而只是以課本的文本閱讀教學為主。
2.閱讀能力有限,理解模式化。閱讀是為了擴充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個人的素養。初中生的文學名著閱讀也是如此,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知識和文學素養。但是,前提是學生的閱讀理解必須透徹,必須能夠正確把握文本的內涵,必須能夠吸取其中的文學和文化精神的內涵,否則閱讀就不會起到任何效果。同時,在閱讀理解的問題上,初中生也必須具有個性化的理解,必須要經過個人經驗的建構,這樣才能夠將人類的文明、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轉化為自身的知識。但是,當前的初中生在閱讀文學名著時,其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都是模式化的,都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教師或者他人的觀點,這必然會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產生消極影響。
二、必須拿出的對策
針對這些問題,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學名著閱讀教學時,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筆者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提出以下對策:
1.教師轉變角色,將名著閱讀教學常態化。我們知道,初中生的學習任務是比較繁重的,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生很難有專門的時間來閱讀文學名著,教師也不可能將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用於文學名著的閱讀教學。畢竟,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有大量的文學名著,在初中教育階段,教師不可能進行大量的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但是,如前所述,文學名著閱讀是必須進行的。因此,教師要轉變角色,即不應該以文學講述者的身份出現,而是以閱讀導師的身份出現,從對文學名著的解讀,轉變到對文學名著的介紹,讓學生在教師的介紹之下,對文學名著產生興趣,然後讓學生在課後自己進行閱讀。而這樣的方式應該是要常態化的,不是一兩次課後作業能完成的。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時候,可以通過每周一個問題設置的形式,如:關羽為什麼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火燒赤壁對三國局勢的影響是什麼,等等。同時,將文學名著的閱讀和作文寫作聯系起來,可以讓學生寫讀後感、讀書筆記等,以此加強學生日常對文學名著的閱讀量。
2.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倡導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不是為了向學生解讀文本,不是為了向學生講述文學名著的內容,更不是講述文學名著那些經典的故事情節。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一個根本要求,就是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我們的教育向來提倡因材施教,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我們教師教學要關注的。特別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個性理解的能力,也就成了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教師應該發展學生的獨立閱讀和理解能力,避免閱讀方式和理解方式的機械化和模式化。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引導學生,讓學生理解小說中的「英雄好漢」是否真的符合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英雄觀,是否符合「正義」的化身的標准。學生在認可梁山好漢的造反精神的同時,也要反思他們也有濫殺無辜,甚至吃人肉這樣野蠻的行徑。這些理解都需要學生個人的把握,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都是「盛贊英雄」,這不利於學生客觀地看待小說人物和社會背景。
文學的力量是強大的。閱讀文學名著,是學生不斷吸取文化和文學精髓的主要途徑,是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勇往直前面對人生的原動力,是培養學生高尚人格的源泉。初中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文學名著的閱讀時,一定要注意處理好學生閱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積極調整教學策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Ⅲ 初中階段,如何更為有效地進行語文名著導讀教學
進入 21 世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的編撰者們也正是領略到了名著長青的藝術魅力,卓然的提升功能,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當中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推薦閱讀書目和閱讀總量。名著閱讀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共識,隨著「名著導讀」作為一大創新被寫進新教材,各地中考中也相繼出現了「名著閱讀」的考查題目,「名著導讀」教學也進入了初中語文課堂,使學生與經典對話、建設高品位的閱讀生活成為可能,引導學生品讀充滿情感美、人性美和藝術美的文學經典來接受人格魅力的熏陶已成為當今語文教育的一大趨勢[1,2]。但是名著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卻不容樂觀,本文在研究「名著導讀」教學現狀分析基礎上,對於如何進行初中語文中「名著導讀」教學提出相關建議,並結合實例分析。
1「名著導讀」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師方面
新教材中的「名著導讀」,為教師的「名著導讀」教學和學生的名著閱讀提供了抓手,教師可以藉助教材引領學生讀懂讀好名著。可在實際教學中,導讀卻發生了異化,變了味。(1)教學的功利性。盡管很多教師認識到了文本閱讀的重要性,認識到了「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在中考的指揮下,有些教師為了能在最少的時間里得到最大的收獲,或上網搜索,廣泛佔有資料,以教師的咀嚼代替學生的閱讀,把名著製成「壓縮品」喂給學生,把初中階段必讀的十幾部名著濃縮為一張八開正反面的講義,分別從主要內容、閱讀感受、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和性格特徵幾個方面闡述,美其名曰「名著導讀」。學生只要把講義上的內容背出來,就可輕松應對考試。(2)教學的隨意性。由於「名著導讀」教學不像課內閱讀教學,廣大教師有長期的教學實踐經驗,有很多可供參考的教學資料,也不像課內閱讀教學具有可控性。因此很多教師在組織「名著導讀」教學前,沒有認真制定好計劃,設計好教學的目的、內容與方法。有些教師一開學,就叫學生閱讀名著,但接著就沒下文了,至於學生讀沒讀,就不得而知了有些教師想起來就照著教材的「名著導讀」宣揚一番,而後就撒手不管、無從過問;有些教師則到考試前將「名著導讀」部分的相關內容劃一劃,叫學生進行背誦,以應付考試;還有的教師則不顧初中生的特點,把學生當成大學生、專家,大講寫法,架空鑒賞,煩瑣的導讀,有點本末倒置,最終結果是名著文本被擱置,學生疲於理解教師的講解。這樣的導讀教學必將導致學生閱讀的隨意性,也必將導致學生對名著的熱情消失殆盡,甚至對名著閱讀產生畏懼或厭煩的心理。
1.2 學生方面
當前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並不令人樂觀。他們在課外閱讀上還存在不少誤區:偏食,獵奇,求速。他們在閱讀內容的選擇上或曲折的情節,或離奇的故事,或綺麗柔情,或神武梟雄。他們的鑒賞能力還很稚嫩,審美能力還很幼稚。(1)閱讀的功利性。「快餐文化」占據了他們的閱讀視線,課外閱讀變得越來越功利。他們開始採取短平快的閱讀方式,只看縮寫本,只看「名著簡介」,甚至只看老師整理出來的主要情節、主要人物、主要場景等所謂精華內容和考試中有可能考到的相關內容。(2)閱讀的低俗性。在整個社會浮躁心態的影響下,很多學生難以靜下心來閱讀一兩本名著,而將閱讀指向「讀了就扔、讀了就忘」的通俗文學。專注於閱讀那些插圖豐富、情節輕松、思想淺近的易讀書刊,不願意親近那些思想豐厚,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挑戰性的作品。
2 「名著導讀」教學策略研究
新教材中「名著導讀」欄目的設置,意在引導一種健康、理性的讀書風氣,在學生心智成長的道路上,以世界文學寶庫的精華來豐富他們的語言與人文精神。而我們語文教師借「名著導讀」的教學指導,也意在突破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困境,讓他們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按照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生活閱歷,對文學名家作品的深入領悟還缺乏一定的功力,這就決定了初中階段的重點是名著導讀而不是名著賞析,是導之而讀,非讀之而析,讓學生好讀樂讀才是關鍵。「導讀」教學應該通過教師」的「導」來讓學生克服浮躁的心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真正意義上走進名著;通過教師的「導」來授予學生一些最基本的閱讀技能和閱讀方法;通過教師的「導」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2.1 通過名著簡介激發閱讀興趣
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傑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直接的動力,也是名著閱讀的前提,學生沒有興趣的閱讀只是敷衍了事,收不到什麼閱讀效果。如許多中學生不喜歡魯迅的作品, 顯然與魯迅的思想、作品的風格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等因素有關。可是, 如果教師能深入淺出、富於魅力地介紹魯迅的生平、魯迅的思想,就會大大拉近學生與大師心靈上的距離,從而讓學生願意去讀,有興趣去讀。又如教學「名著導讀」《簡·愛》,給學生激情朗誦其中的一段經典對白:「你以為我會留下來,成為你覺得無足輕重的人嗎?你以為我是一架自動機器嗎?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嗎?能讓我的一口麵包從我嘴裡搶走,讓我的一滴活水從我杯子里潑掉嗎?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跟你一樣,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樣!……就像兩個人都經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一定能大大激發學生閱讀整部名著的興趣。
2.2 通過片段傳授閱讀方法
讀書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識寶庫的鑰匙。通過精彩片段賞析,師生不僅彼此分享閱讀的感受,互相欣賞著,快樂著,在即時互動中,閱讀更帶勁,而且教師以一個相對成熟的閱讀者隨機指導著閱讀方法,沒有煩瑣的分析,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景中獲得文學的滋養。《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老舍先生調動各種手法塑造人物,從不同角度對人物性格和命運展開敘述;他還創造性地運用北京市民的口語,「把頂平凡的話調動得生動有力」,因此很值得學生閱讀學習。但這部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及其他們的生活都離現在的學生較遠,有很多地方學生不易理解。針對這一情況,就可指導學生就片段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進行閱讀。另外,還應該在閱讀後做些適當的筆記,比如讀《西遊記》後,我們可設計如下問題:⑴試概述《西遊記》的故事情節。⑵孫悟空被唐僧趕回花果山之後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試描述一下。⑶在唐僧師徒四人中,你最喜歡哪一個?說明理由。做讀書筆記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語言,從而不斷提高文學鑒賞能力,而且長期堅持做筆記,可以豐富學生的積累,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2.3 在閱讀中培養思考能力
西方的教育理念向來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乃至決定人生命運的重要因素。教師若能利用好探究思考這一板快,還可以促使學生親近文本,深入文本,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同時通過教師搭建平台,開展交流活動,鼓勵發表個性見解,又可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個性閱讀的習慣。中國古典美學范疇系統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審美概念——涵泳品味。朱熹有「虛心涵泳,切已省察」的整體閱讀法則。葉聖陶先生也曾說:「對於'文學名著',似乎該偏重在涵泳和體味方面(通解文意當然是先決條件)。」 要培養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的習慣,教師就要充分利用閱讀思考能力培養,因為學生要回答探究思考中的問題,必然先要親近文本,深入閱讀文本,然後才能較好地回答問題。不少學生對名著閱讀不感興趣,感覺名著閱讀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在閱讀名著時自己退出了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成為思維活動的旁觀者。要使自己的思維積極活動起來,最有效的辦法是把自己置身於問題之中。
3 結語
新課標特別強調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性,名著閱讀教學是進行人文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語文素養的最佳途徑。新教材中「名著導讀」欄目的設置,意在引導一種健康、理性的讀書風氣,在學生心智成長的道路上,以世界文學寶庫的精華來豐富他們的語言與人文精神。通過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夠對於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環節起到積極作用。
Ⅳ 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的10篇讀後感
1.初讀《朝花夕拾》不覺得這像一本名著,反而覺得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閑聊家常,原來這才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
我正在讀「無常」這一篇章時,也正好是全書的一半,這「無常」與之前「五猖會」上的塘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一定是魯迅愛看的,不然怎麼會寫得這樣細呢!從此看來魯迅小時一定也很貪玩,不過這里主要還是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圖》還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只是覺得這篇文章一定還有深層含意,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滲透一下,才能得出結論。
說起《 狗、貓、鼠》 和《 阿長與〈山海經〉》可是我在這半本書最感興趣的文章了。
一開始,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文中的魯迅可是把他仇貓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說實在的我也挺討厭貓的,也是因為它吃了不該吃的東西;我最愛的紅燒魚。不過,如果當時的我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的話,就能和魯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題目就叫做《我·貓·老鼠》。雖然我平時不太喜歡老鼠,但看了這篇文章,突然覺得其實有隻「隱鼠」也不錯啊!可當我看到阿長踩死「隱鼠」的那一段時,感覺真有點氣憤,同時也為魯迅失去「隱鼠」而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禍強加在了貓的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從看了《阿長與<山海經>》開始,如今我已不記恨她了。在《阿長與<山海經>》中的她,雖然多嘴,禮節多,但是她爽直、淳樸、又能幫魯迅買《山海經》,人品也是不錯的。
《朝花夕拾》的內容簡短但不缺乏經典,看來我想讀透這前半本書,還得好好體會、體會!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所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達到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象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理想,是一個人一生的嚮往和追求。 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條無馱的小船,隨波逐流;一個人有理想,然而目標不明確,就會導致失敗,甚至禍國殃民;一個人有理想,然而目標明確,就會對國家,民族,人類作出很大的貢獻。 這些道理我是通過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後,才有了一些理解和認識的。 這個寒假,我用了十幾天的時間把這本書讀了一遍。書中主人翁保爾柯查金那高尚的品德,鋼鐵般的意志深深的感動了我,特別是他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這使他由一個貧窮的孩子成為一個共產主義戰士,這使我深深受益。 保爾的理想是什麼呢?那就是:「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悔恨,也不會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 在這種理想的支配下,保爾拚命的戰斗,忘我的工作,堅強的一直比鋼鐵還堅硬。在白色的恐怖下,他給地下工作者打探消息,送情報,在虎口下拯救革命者。為此,他受過刑,作過牢。在革命戰爭年代,他跨戰馬,揮戰刀,同白匪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在艱苦的環境里,他斗嚴寒,戰冰雪,忍飢挨餓,奮力搶修鐵路。在和平建設時期,他在工廠里忘我的工作。特別感人的是他雙目失明後還堅持寫作,終於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偉大的著作。 這不著作曾經用30多種不同的文字,再版50多次,在全世界發行3000萬多冊,影響幾代人。至今還深深刻在人們心中。 我們學生也有理想,有的想當科學家,教師,畫家,醫生。我認為這是一種職業的選擇。 要問我的理想是什麼,像保爾學習,揚起理想的風帆,努力學習,練好本領,為人民造福!
讀《童年》有感
童年,我和夥伴們伴著歡聲笑語走過,留下的是那甜甜的笑,是那永不磨滅的趣事,回想起來,不免心中有一絲懷念,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普天之下,竟會有一個人,他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慘,何況他還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呢? 人們常說,許多名人的背後都擁有一段深刻的故事,作家高爾基不就是如此嗎?他的故事令人傷感、同情,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就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這本書是他的親身寫照。 故事始於阿廖莎3歲那年,他還不懂什麼叫做死,只看到父親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覺得父親的神情很嚇人,母親與外祖母在一旁號啕大哭。我想,若一個人真的能夠永遠不知什麼叫死的話,那他的煩惱或許會少很多很多。後來,小阿廖莎跟著母親、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家裡生活,在這里,他似乎很難找到所謂的快樂,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敵意。他的外祖父是一個小染坊主,性情暴躁、乖戾,本性貪婪、自私、經常會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並且對財物貪得無厭。阿廖莎的兩個舅舅米哈依爾和雅科夫同樣是舉止粗野和自私自利,對下一代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在整個故事中,給我留下影響最深的一個人就是阿廖莎的外祖母。 她,又胖又圓,大腦袋,大眼睛,鼻子軟塌塌的,總穿著一身黑衣服,顯得線條柔和,十分有趣。外祖母總是跪在那裡,一隻手按著胸口,另一隻手偶爾不慌不忙地畫著十字。還總說她是有罪的,愚蠢的女人。可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覺得外祖母是一個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有一個寬大的胸懷,對誰都很忍讓的人。我想,在高爾基的生活里,如果沒有外祖母的呵護,那這個世界上或許就不會有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作家。 我真的很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此時,我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福啊,父母視我們為掌上明珠,每天上學,都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放學後,大包小包的東西堆在床頭等你享用,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莎呢?父母都去世了,連唯一的親人都把他趕出了家,他只有靠撿破爛維持生活,不得不令人落淚。 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幸福美好的生活。讓我們抓住時間的每分每秒,去學習,去努力的學習,千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面對如此優秀的學習環境,如此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何有臉面見父母呢? 對於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與不幸,我們絕不可等待,要想著如何去戰勝,而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自己,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去戰勝人生道路上的一切惡魔。那麼,即將迎接你的一定是個美好的明天,甚至是光輝的未來,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幸福,去吧,使出自己全身的力量,去向命運挑戰吧!
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星期一的上午,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識了一位非凡的英雄 人物——魯濱孫。當我讀完這篇課文以後,一個高大的形象便浮現在 我的眼前、聳立在我的心中。 課文中介紹說:在一次航海中,因半途發生風暴海嘯,全船人 除魯濱孫外,其他人都葬身大海。魯濱孫流落到一個孤島上, 他為 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個山岩下找到了一個棲 身之所,為了防避日曬雨淋,他在小山岩下搭起了帳篷。第二天,他 又陸續從大船上搬來一些能用的東西,就這樣開始了他的孤獨寂寞的 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過人的能力、非凡的勇氣在這個荒無人煙的 孤島上生活著,他在島上還畜養了羊群,種植了糧食,直到「星期 五」的出現,他們倆又擴大了種植面積,在島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 活。 在沒有擁有這些之前。有一次他無意中發現掉在牆角的谷殼, 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干,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也許是老天對他 的恩惠吧。從此,魯濱孫一到雨季就撒下一些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 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斗而已, 但是,經過這次試驗後,使魯濱孫知道什麼時候下種。使他知道一年 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至此,他儼然成了一個「種田高手」。 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 孤島上生活了27年。 他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想盡辦法,利用可以利 用的一切,歷盡艱難,勇敢地活著。魯濱孫面對災難隨遇而安的非凡 心理承受能力值得我們學習,在生活中無論遇上什麼突發事件,我們 都應有處驚不變的良好心態,這樣在任何挫折和坎坷乃至生存危機面 前,我們就能夠處之泰然,以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難度過難關;魯濱孫 的堅強勇敢、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樂觀自信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 茫茫的大海中一個荒涼至極的島上,他戰勝了層出不窮、接踵而至的 生活難題和種種艱難險阻,最後獲得成功。 只要以偉大的魯濱孫作為我們人生的榜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 在人世間有一番作為,成就一番事業。《魯濱孫漂流記》,一篇感染 人、教育人的課文,一個給人力量、促人奮進的傳奇故事!
讀《昆蟲記》有感
有這樣一本創造了奇跡的書,為什麼說它創造了奇跡呢?因為它記載了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生育和死亡,而且它創造於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在那個時期,昆蟲學家的「田野實驗」是不被認可的,昆蟲學家們只是將昆蟲做成標本,睜大眼睛觀察,卻不考慮真正的昆蟲的習性與本能,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敢於沖破傳統思想的昆蟲學家——法布爾。
初看這本書的題目,還以為是一本科普讀物或是觀察記錄什麼的,所以並沒有在意,只是漫不經心的去閱讀它,可當我讀了才不到一半的時候,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於是,昆蟲的顏色是從哪裡得到的?蝗蟲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些問題久久縈繞在腦海里,使我不得不如飢似渴的讀完了它。這本書使我受到了無數的啟發。
蟬,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雖然在炎炎夏日為我們帶來了高昂的歌聲,可人們似乎並不喜十分歡它。法布爾拋開世人對蟬的看法,開始了他對蟬的研究。很快,他便發現蟬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奮者。反之,被人們授予極高榮譽的螞蟻竟然是兇悍的劫掠者,它們將蟬辛苦尋得的食物一搶而光。這使我懂得看待問題時不能光依據別人對待此事的看法,而要自己去尋覓真正的答案,並且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鑽研。
寄生蟲,這種似乎被世界上所有人所唾棄的昆蟲很快也成了法布爾的研究對象。在人們看來,它們天生懶惰,靠奪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但法布爾在妥協此看法的同時也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他認為從本質上來說寄生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行獵行為。表面上是坐享其成,但實質上寄生蟲付出了勞動。他還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了這一觀點。為寄生蟲家族洗去了千古罪名。法布爾這種求真精神使我大受感動,他不論昆蟲們曾經作了什麼,只從自己的實驗里去真正的了解他們。
法布爾的這部書,咋看起來是非常枯燥無味的,可當你深入去了解它,你便會發現,法布爾不僅是一位昆蟲學家,還是一位作家!「螢火蟲的光是白色的,非常柔和而且幽靜,沒有一點兒刺激,就像星星的光華被這只小小的昆蟲給收集起來了一樣。讓我們懷疑天上的星星原本就是無數螢火蟲在那裡睡眠。」如此一段優美的文字正是出自法布爾之手。因此,人們贊譽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書寫」。
總而言之,《昆蟲記》這部書給了我無數的樂趣與無數的啟發,我認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的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體會和感想,一定會知道的更多。 《海底兩萬里》有感
海底兩萬里》是「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一部巨著。書中故事曲折離奇,驚險萬分,扣人心弦。海底森林、珊瑚王國、去南極點、殺章魚群……
故事的起因是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出現了一個怪物,比鯨魚還要大,有人認為它是一個「獨角鯨」。於是,美國的「林肯號」逐洋艦特地去追捕這個「獨角鯨」。並邀請海洋學界知名人土阿龍納斯先生一起參加。同行的還有阿龍納斯的僕人康納爾和加拿大人捕鯨能手尼德蘭。
在追捕過程中,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不幸落入水中,被「獨角鯨」救起,這時他們才發現,原來海洋中出現的怪物「獨角鯨」是一艘構造精密的潛水艇。「鸚鵡螺號」(潛水艇的名子)的船長尼摩邀請他們一起再做一次海底旅行。他們沖破了重重困難,多次化險為夷,但是,最終還是落入漩渦里,生死為卜,下落不明。而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乘坐准備逃走的小艇而倖免落難,將所知道的海底世界公布於世。
書中人物的刻畫是成功的。阿龍納斯,是一位對知識勇於探索,永不滿足的人;當尼德勸他逃走,他猶豫不決,他不想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把在海底千奇百怪的發現仔細觀察,並做了筆記。康納爾,一位對主人忠實的小夥子,對動物分類了若之掌。任何動物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分出它屬什麼類,哪一科……十分詳細。尼德蘭,他是一位脾氣爆躁的人,但他也很善良。他曾救過尼摩船長的命,非常勇敢。尼摩船長,這是一位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脾氣反常不定,難以捉摸,時好時壞,不知對陸地 有什麼仇恨,這完全是個迷。就連他本人也是個迷。
書中想像合理、大膽。許多書中的事物現在我們早已實現。如潛水艇、電、潛水衣、探照燈等。許多設想非常成功。
我讀完這本書後,對裡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及海底世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是吹的,這本書的確不錯,有時間希望大家也讀一讀這本書。它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定會深深的吸引你的。替天行道 忠義雙全
——讀《水滸傳》有感
近日,我讀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書中的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一位位英雄人物,都給我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象。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朝末年人,他是我們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他創作的《水滸傳》則更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反映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熱情地歌頌了農民的革命斗爭。它不僅描述了一個個作惡多端,欺壓百姓的害民賊,同時也描述了一個個劫富擠貧、鋌而走險的好漢,他們被那些大大小小的統治者,上至宋朝皇帝、高官顯宦,下至惡霸地主、差役爪牙,逼得無法再生活下去,走投無路,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通過閱讀《水滸傳》不僅讓我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本質的了解,而且還讓我熟悉了每一位英雄,如:宋江、吳用、林沖、武松、魯智深……他們是多麼讓人神往啊!他們就好比劉備、諸葛亮、關羽、孫悟空……一般,是永遠存活在人們心中的藝術形象。全書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算是英雄好漢武松醉後打虎的故事了——
話說武松離了「三碗不過岡」後,便直奔景陽岡。走了一里多路,武松便覺得又累又渴,躺到一塊大石頭上,正閉了眼要睡,忽然從亂樹叢中躥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虎來。武松見了,頓時驚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一大半,從青石上翻身跳下,抄起哨捧,閃在旁邊。那老虎把兩只前爪在地上略按一下,縱身一撲,武松急忙閃到一邊,老虎見捉不到武松,便乾脆一掀,一剪,可都讓機靈的武松閃過了。那老虎正准備再次攻擊,武松連忙掄起哨棒,從空中劈下,誰知只打到了一棵樹上,哨捧斷成了兩截。這一下,激得老虎向武松猛撲過來,武松往後一跳,老虎恰好落在他面前,武松丟掉手中的哨棒,兩手把老虎皮揪住狠勁地踢它,又用拳頭猛打它,不一會兒,老虎就只剩下一口氣了,五官里全部是血,武松又到樹邊拾起半截哨棒,回來又打了一二百下,直到老虎一絲氣也沒有了才罷手。武松又回到青石板上歇了好一陣,才走下岡子去。
《水滸傳》中那些緊張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故事;那些帶有傳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遠都活在我們的心中,永不磨滅!
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講的是一位舊北京人力車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個理想:擁有自己的洋車。於是他憑著勤勞和堅忍省吃儉用,終於如願以償。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但他沒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不過他實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復了三次,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他開始游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
這故事是一個悲劇,徹徹底底的悲劇。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積極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鍾,而祥子卻不安於現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斗,他寧願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後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得悲慘。
南宋《三字經》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說,說明人剛出生時是純潔無暇的,但因接觸了社會,性情便大變了。說得好聽點,是與時俱進,說白了,就是與世同流合污。
人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他所生活的時代,迫使他屈服於世俗的淫威之下。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沒有人是不該存在的,也沒有人是上天特別眷顧的。
既然你來了,你就有權利活在這個世界上,即使你只有一件破舊的襯衫遮羞,你也可以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樣,盡情吮吸新鮮的空氣,享受生的喜悅;即使你目不識丁,你也可以和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一樣,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問心無愧地接收光明給予的慷慨禮物;即使你的身體有缺陷,你也可以和舞蹈跳得最好、歌曲唱得最甜的藝術家一樣,在人生的舞台上秀出另一番風味,感受被鮮花的芬芳環繞的陶醉,接受在節目結束後仍源源不絕的掌聲與歡呼聲。
這是一個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所以,我們應像夏花般絢爛地盛放,給自己一個無悔的季節!
著名長篇小說《唐·吉訶德》(1602~1615)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卻》共2卷,主要描寫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札作侍從,3次出發周遊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不少笑話,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人民的痛苦和斗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問題。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世界文學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朴實無華的生活真實,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這本書堪稱經典,但是最好不要帶著那麼嚴肅的眼光去看,因為這本書在出版後一大段時間內屬於地攤讀物,他的價值也曾被認為僅僅是「逗笑」(塞萬提斯不學無術,不過倒是個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當時人語),不管曾經遭過什麼評價,這本書確實很逗笑,我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都忍不住想笑。這本書言語輕松活潑,似乎每一句話都是信手拈來而又很貼切,但不是那麼精確,甚至情節的前後銜接都很隨便,以至於出現不少漏洞,但是這並不影響整個書的吸引力,這本書有一種來自民間的活力,如果你和一堆淳樸的鄉下人扎堆開玩笑,就能感受到這種暖和的,自然的活力來。
作者塞萬提斯正是這種社會低層的角色,他是個傷殘的軍士,被俘當過奴隸,其間帶領弟兄們幾回逃跑,都被抓回來。被人贖回來之後,一貧如洗,寫作也沒有讓他脫貧,還因為無妄之災坐了幾回牢…….最後得水腫病死了。死後,人們也不知他的確切葬處。
堂吉柯德,一個鄉下紳士,讀騎士小說入了迷,一心想要把書中騎士的種種行為付諸現實,他以利相誘,居然說動了鄰居桑丘去作他的奴僕,這樣,一個瘋子和一個傻子,就開始了這部「偉大的信使」。
在歷險中,和別人交談,只要不涉及騎士道,堂吉柯德頭腦清晰,見識高明,他有堅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堪稱騎士典範,他一心追求正義,和想像中的敵人「作戰」毫不畏懼,連命都不要,他堅信自己應該扶助弱小,但事實上,他往往給別人添亂。他捍衛純潔忠貞,痴心不悔地堅守著自以為是的愛情,而他所謂的「情人」是個粗壯的村姑,壓根不認識他。他在想像的世界裡生活,歷盡挫折而不後悔,認為這只不過是「魔術家搗的鬼」,還不斷給桑丘打氣---騎士總是要歷盡各種艱險,才能成就豐功偉績的。
而桑丘呢?他是個只看見眼前利益只顧自己的農民,因為堂吉柯德許給他種種好處,他才跟著去當奴僕的,他滿足於口腹的享受,對堂吉柯德的各種奇思異想不斷戳穿,對他的清苦生活滿腹牢騷。「天上飛的老鷹,比不上地上跑的母雞。」他憑常識判斷處理問題,總督居然當的不錯,當然,後來他覺得累,不願了。
主僕二人的歷險,略似《西遊記》當中的唐僧師徒四人的歷險,只是前者是現實世界為背景的荒謬,而後者是以神話世界為背景的奮斗。這另人想起信仰的問題,信仰是遙遠的,如遠方的燈火。而眼前的世界,局限於經驗,是感性的,淺薄的而或許是「正常的」, 桑丘就是一個沒有理性,光知道享受的傻子,主僕二人看似矛盾,實際卻不可分割。堂吉柯德的理想固然可笑,可是誰又能笑話他呢?如果一個人有點使自己激動的理想和信念,是不是比堂吉柯德的游俠夢更加真實,更加高明一些呢?如果不是,想做桑丘,滿足於眼前的快樂,又有誰甘心這樣呢?
簡單來說,拿當時的一個笑話來結尾吧.
西班牙當時的國王在王宮陽台上看到一個學生一邊看書,一邊狂笑,就斷定這個學生一定在看《堂吉柯德》,否則就是個瘋子。果然,那傢伙就是在看《堂吉柯德》。
作者和他筆下的堂吉柯德一樣,是一個悲劇人物.
Ⅳ 初中語文課本「名著導讀」目錄中常用一句話來概括點評名著的內容或特色
1 .充滿愛的詩集
2 向內心深處取經
3 悲壯的起義
4 小故事大智慧 平凡不簡單
5 寂寞孤獨中的堅忍
6 精彩幻想世界
Ⅵ 初二暑假作業 名著閱讀 初中語文課本「名著導讀」目錄中常用一句話來概括點評名著的內容或特色。。。。。
《繁星》、《春水》:母愛·童真·自然
《童年》:在苦難中長大
《魯濱孫漂流記》:孤獨而頑強的冒險者
《朝花夕拾》: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
Ⅶ 求初中語文課內名著閱讀的總結和中考易考問題,詳細一些好!!謝謝了
做閱讀時要把文章多讀幾遍,把它的意思理解透了,知道中心
這樣就好做了
另外,審題要仔細,我就是這樣的!
(一般題目圍繞中心)
就個人知識的獲得來說,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親自實踐獲得大量感性知識,然後通過思考上升為理性知識,這些構成了個人知識的一小部分來源。另一方面則是直接把人類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知識繼承過來,把社會的知識轉化為個人的知識,這是中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或大部分來源,正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體都必須親自去體驗,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個體的經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他的歷代祖先的經驗的結果來代替。」在繼承知識的各條途徑中,可以說閱讀是一條主要途徑。
實際上,在校學習時,僅僅依靠上課是無法理解全部知識的。可以說,學生時代的學習一天也離不開閱讀,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用書,離開書,離開閱讀,學習就會十分困難。要知道,老師上完課就走了,而書籍卻始終伴隨著我們。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要珍惜這無憂無慮、精力充沛的寶貴時光。要充分利用這一階段多讀點書,多繼承點人類的寶貴知識財富,為一生的事業打下雄厚的基礎。同時在閱讀活動中增長起來的閱讀能力,將為一生中不斷地自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要不斷改進閱讀的基本條件
閱讀需要哪些條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詞、句、段、篇的基本知識
閱讀就是要通過與字、詞、句、段、篇打交道,從中獲取知識,如果不掌握這些知識,那麼,閱讀就變成看「天書」了。
中學生如能掌握5000個字,閱讀一般文章就問題不大了。有的學生之所以閱讀能力差,就是因為沒掌握足夠數量的字、詞(主要是實詞)和片語的表達概念,而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句是用詞按一定的語法規律聯結而成的語言單位,一般用來表達判斷,表達相對完整的思想。對句的理解不單要求掌握詞義,還要求掌握語法。沒有語言,思維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見,閱讀的重重困難,往往是由不識字詞,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帶來的。因此認真學好語文,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科學家用他們的親身體會,明確地指出了學好語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數學家說:「很難想像一個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的人,能把邏輯嚴謹的數學內涵表達出來。」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我從小打好的語文基礎,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還覺得學好語文對訓練一個人的思維很有幫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條理。這些,對我後來學好數學都有很大好處。」人們贊譽蘇步青為「數學詩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
不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就會給閱讀帶來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難重重。有人說,到了21世紀,如果不懂生物化學,不懂生態學,可能連報紙都看不懂。現在報上經常出現「生態平衡」、「生態系統」、「遺傳工程」、「基因」等專用名詞,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礎知識。可見,要想在現代化社會里提高閱讀能力,必須盡快掌握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行。
(3)要會用工具書
在閱讀時難免有些字不認識,也有的一時想不起來,這時,如果手頭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成語詞典》等工具書,就可以及時地查一下,以掃除閱讀中的障礙。當然,根據閱讀的需要,准備一些相應的參考書籍,准備隨時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書齊備,查找熟練,閱讀起來就會順利得多。當然,通過查找工具書,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識進一步豐富起來。
(二)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讀書
面對浩瀚的書海,如果讀書沒有目的和計劃,將會無所適從。
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每天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供閱讀的時間,尤其是課外閱讀的時間並不多,如果讀書再沒有目的和計劃,就會使寶貴的閱讀時間得不到充分地有價值地利用。
中學生的閱讀應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為出發點:
有利於基礎知識的學習,有利於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利於彌補自己的弱點,有利於閱讀能力的提高。
安排閱讀計劃時要注意:
圍繞課本閱讀一些有關的課外書。例如,讀一些與課內學習有關的科技史,人物傳記,這樣有助於提高課內學習的興趣,充實課內學習的內容,使思維更加活躍。
圍繞自己的愛好或特點讀一些有關的課外讀物,一個愛好理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到閱覽室讀有關的報紙雜志,一個喜歡文科的學生,可以定期去讀各種文學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閱讀文學名著。
至於課外書的選擇,可以請教老師,請教高年級的優秀生或同班的同學,也可以請教家長。把他們的好經驗學過來,實在是一種省時間的好辦法,選好一本書,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得到較大的收獲。
書選好了,再把讀書的時間分配好,不僅可以提高讀書的效率,也不至於沖擊課內的學習。長期堅持下去,學習中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個人的特長就可以得到發展,既促進了課內的學習,又豐富了課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學生讀書缺乏目的和計劃,一昧地從興趣出發,常常看一些偵探小說、武俠小說,達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為看這些書而開夜車,不完成作業,結果嚴重干擾和影響了課內的學習,這是一種不好的讀書傾向。
(三)要處理好博覽和精讀的關系
博覽就是廣泛地看書,目的是針對書的內容作一般了解,以發現書內精華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識。廣泛閱讀可以博採眾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為精讀創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現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就是用較快速度讀一遍,了解大致的內容。
在博覽的基礎上,在同類的書中選出一本最好的進行精讀。精讀之後再閱讀同類的其他書籍。精讀時,要「細嚼慢咽」,要多動腦筋,要反反復復地讀,還要認真做讀書筆記。
數學家張廣厚在談起學習一本數學小冊子時說:「這篇論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線。這樣反復學習,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愛人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和吃書一樣。』」
精讀過的書,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要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要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了的知識;四熟,就是能熟練地將從書本內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中學是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因此要把精讀的目標指向教科書和主要參考書。
(四)要勤於思考
愛因斯坦說:「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求的一切。」就是說,閱讀時要抓住書中的精髓,實現由淺入深的轉化。
英國詩人柯勒律曾把讀者分為四類:第一類好比計時的沙漏漏沙,注進去,漏出來,到頭來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第二類好像海綿,什麼都吸收,擠一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臟了些;第三類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類像開掘寶石的苦工,把礦渣甩一邊,只要純凈的寶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華羅庚說:「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過去學過的小學算術、初中代數在腦子里還有那麼多嗎?沒有那麼多了。因為我們理解了,會運用了,這就是說書變薄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閱讀時要實現由多而雜到少而精的轉化。
綜上所述,閱讀時,要竭盡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寶石」,「引向深處」和「把書讀薄」,為此,就要勤於思考。
具體說要做到以下幾點:
(1)力求理解
讀書應當邊讀邊想,力求理解,弄懂書中所說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閱讀時,應當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讀完之後,再串起來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間的聯系,以便從整體上理解一篇文章,一節課文或一章內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文章有思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體現著作者的思路,遵循這一思路閱讀,才能理解文章的實質。可見理清思路對閱讀多麼重要。
在閱讀自然科學著作時,對書上提出的原理、規律、定律、公式,不僅要理解結論,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這些結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李政道博士說:「當讀完一段之後,就應當把書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來,再去看書,想想自己為什麼走不出來,別人為什麼走通了。」閱讀時,只記現成結論,而不考慮這些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那麼思維能力就很難在閱讀中提高。
(3)要能提出問題
閱讀中發現的問題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根據自己所具備的知識,認為書中的一些見解不正確、不完整,提出異義或補充;一類是因為自己具備的知識還不夠,因而有不懂的問題。中學生隨著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閱讀時發現第一類問題會逐漸增多,而第二類問題會慢慢減少。
一旦發現問題,再深入閱讀有關書籍,並且深入思考,收獲會更大,還有可能發現新的知識,獲得新的見解。
(4)要獨立回憶,學會准確表達
閱讀後,要通過回憶再檢查一下閱讀的效果。對已經理解的內容要善於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在讀書筆記上,以備日後查用。錢偉長說過:「讀一本書,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問題,先把最重要的東西學到手,然後回顧一下,看自己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對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以便以後解決。」
(五)要記好閱讀筆記
威廉·李卜克內西在《憶馬克思》一文中說:「只要有一點可能,他任何時候總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帶一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面寫點什麼。」為了寫《資本論》,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馬克思就摘錄了70個不同作者的著作,寫了24本有關政治經濟學的筆記。在寫《資本論》的過程中,他摘錄的書有1500多本,寫的筆記至少有100多本。
馬克思在筆記的封面上寫明做筆記的時間和地點,編上筆記的序號,有的還加上標題……每本筆記都編有頁碼,為了日後查閱方便,很多筆記都做了目錄和內容提要。
黑格爾讀書學習,也有一個獨特的習慣,就是把讀過的書,按語言學、美學、幾何學、心理學等分類,把它們放到貼有標簽的文件夾里。這樣,當需要什麼材料時,隨時可以拿到。這種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魯迅寫作《中國小說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張。
(1)加深理解,鞏固記憶
做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加深理解、加強記憶的過程。有人說:「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簡單的摘錄,也需要動動腦筋,以摘錄最精彩的地方,至於寫體會,那就更要動腦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筆記」的願望,必然會促使你專心閱讀。再加上與書籍相比,筆記自然要簡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僅利於理解,也利於記憶。
(2)利於積累資料,使知識「外貯」
經過長期閱讀之後,就可以通過筆記積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資料,彌補頭腦記憶的不足。因為用頭腦記憶,往往不夠准確和持久,難免忘記、記錯或記混。如把資料分門別類保管好,則可以長期為學習及以後所從事的工作服務,只要不丟,就沒有「忘記」的問題,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這些「外貯」的資料又可轉為「內貯」的記憶,使知識的運用得心應手。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他有這么一種習慣,隔一些時候就要重讀一次他的筆記和書中做上記號的地方,來鞏固他非常強而且精確的記憶。」
不少中學生在閱讀時,輕信自己的記憶力,懶得動筆,以致到需要運用閱讀的收獲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忘記得一干二凈,感到很後悔。
還有的中學生筆記記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類、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當需要運用時,又因太亂而難以查找,使筆記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讀的書,可用筆記本做筆記,而博覽的書,可用活頁紙做筆記,然後定期分類、整理。
如果在中學時代,就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和整理資料,那麼,天長日久,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學會一套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必將給走上工作崗位後的自學帶來極大的好處。一、整體感知、快速閱讀的技巧:
(1)瀏覽標題,領悟基本內容:標題有時暗示主旨、有啟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題的方向等。
(2)辨識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分析重點文意。
(3)精讀首尾,揣摩主題思想:首尾往往發現作者所表達的中心。
二、答案來源:
A.採摘材料中的原文、關鍵詞語或語句(諸如抓住議論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辭句、文段中的關鍵形容詞和動詞)。
B.提煉篩選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話或材料中的語句來概括歸納,再加以合並濃縮,留下重點語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審題,領會出題者意圖,圍繞題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問。
2.辨識文體,根據文體知識作答;答題應有條理、書寫規范。
3.遇到開放性或談看法感受的題目必須結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論點)來發散,可適當摘錄文中重點語句回答,並盡量結合實際感受、引用的相關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練概括。
四、請參閱現代文閱讀解題指導專題訓練
五、文體知識備忘錄:
說明文閱讀
1.明確說明對象:辨析說明對象可以:
a. 看文章題目;
b. 根據說明語段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
2.概括說明內容:
事理說明文說明內容一般可概括為:本文主要說明(說明對象)的構造、形態、性質、特點、變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視具體說明對象的哪些內容而定)
3.明確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事理說明文一般都採用邏輯順序的說明順序。
4、明確說明方法
(1)說明方法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
a、先指明所用的說明方法;
b、再聯系說明內容分析該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徵。
5、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答題規范:答:不能刪去,「xx」表示……,去掉後就變成了……
影響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不符合實際情況或過於絕對化)
6、明確說明文的結構(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
常用的結構模式:
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並列方式安排。
議論文閱讀
1、找准論點:標題、開頭、篇末、不明顯需精練概括。還可以通過分析論據來找論點。因為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或者分析題目,有的標題不是論點,而是論證話題,作者對論題的看法就是中心論點。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8f78e0100iko7.html) -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_卧龍雲舒_新浪博客
2、分析論據類型: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考點:補充一個論據;(要緊扣論點,選取真實典型的事例)
3、明確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道理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的。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採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兩方面的論述。
考點:分析論證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論證方法;2.分析該論證方法證明了作者的哪個觀點。(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採用論證方法的前一句)
4、論證結構: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論--本淪--結論)。
5、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准確性、概括性)
6、議論文一般開頭由某件事、一則名言、寓言故事等生發議論。所以它們的作用是:作為引子,引出論證的話題。
7、議論文常用設問句作過渡,反問句式以示強調。(1)設問(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讀者注意,啟發讀者去思考,發人深思。(2)反問(手法)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強調作者的觀點,發人深思。
記敘文閱讀
一、解題技巧: 詳見現代文閱讀解題指導專題訓練
二、文體知識:
1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倒敘:把事情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段先寫出來,然後寫事情的發生、經過等。倒敘作用:倒敘一般是為了突出中心、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使敘述有波瀾、或為了造成結構懸念,引人入勝。
2、記敘的線索
以時間為線索、以事件(某物、地點的轉換、感情的變化、「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3、記敘的人稱:(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展開敘述)寫法的作用:以當事人的身份敘述,使故事顯得真實(作為故事的見證人)、自然、有親切感。(2)第三人稱寫法不受任何限制,寫起來開闊充分。(3)第二人稱記敘,最貼近讀者,使人感到特別親切。
4表達方式:記敘、抒情、描寫、說明、議論
5描寫方法:分兩類: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1) 人物描寫\細節描寫
(2) 環境描寫的作用
(3)側面描寫:用他人的反應、與其他人物對比表現人物
6、以寫景抒情為主的記敘文,要理清寫景的順序,找出觀察點(定點觀察或移步換景)。(1)觀察角度:平視(遠視)、仰視、俯視。(2)觀察的手段: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3)感受的形式:形、色、聲、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8、品味藝術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說)的構思、布局、表現手法和語言特點。回答時看它的構思是否新穎巧妙;情節是否跌宕起伏;是否運用對比、諷刺、誇張、烘托、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象徵、托物言志等表現手法;
9、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結構,神指中心意旨
寫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的象徵手法。
10、當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有何作用時可從三個方面考慮,(1)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2)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3)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11、標點符號的作用:
引號:(1)表引用 (2)反語,表諷刺否定 (3)表強調(4)特指
破折號:(1)表解釋說明 (2)表意思的遞進或轉折
(3)表聲音延長 (4)表插說或中斷。
省略號:(1)表內容的省略(2)表靜默或思考(3)表語言的中斷
(4)表說話斷斷續續(5)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12、小說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
小說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後有尾聲)
13常見寫作方法
14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15、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16語言特點評價用詞:准確、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富有感染力等。
17、圍繞短文談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或感受:
答題模式:先用1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2-3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講道理、若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結合親身經歷。
Ⅷ 請問應該怎樣對初中語文課進行評課請說的詳細一些!
可以根據課堂來面貌、課堂上老師自與學生的具體互動是否活躍,老師是否達到了讓學生都能悉知這個目的。老師的課堂用語是否稱學生意。學生的精神面貌好不好。對於作為一個聽課老師,還應該問問自己對這節課的了解程度,對於講課老師的內容能不能聽明白,以此做出評價。(從學生角度,講課老師本身,然後還有自己的具體感受如何。實情敘述,最能引起共鳴)
Ⅸ 初中語文名著導讀 讀書筆記
1.初讀《朝花夕拾》不覺得這像一本名著,反而覺得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閑聊家常,原來這才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
我正在讀「無常」這一篇章時,也正好是全書的一半,這「無常」與之前「五猖會」上的塘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一定是魯迅愛看的,不然怎麼會寫得這樣細呢!從此看來魯迅小時一定也很貪玩,不過這里主要還是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圖》還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只是覺得這篇文章一定還有深層含意,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滲透一下,才能得出結論.
說起《 狗、貓、鼠》 和《 阿長與〈山海經〉》可是我在這半本書最感興趣的文章了.
一開始,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文中的魯迅可是把他仇貓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說實在的我也挺討厭貓的,也是因為它吃了不該吃的東西;我最愛的紅燒魚.不過,如果當時的我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的話,就能和魯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題目就叫做《我·貓·老鼠》.雖然我平時不太喜歡老鼠,但看了這篇文章,突然覺得其實有隻「隱鼠」也不錯啊!可當我看到阿長踩死「隱鼠」的那一段時,感覺真有點氣憤,同時也為魯迅失去「隱鼠」而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禍強加在了貓的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從看了《阿長與》開始,如今我已不記恨她了.在《阿長與》中的她,雖然多嘴,禮節多,但是她爽直、淳樸、又能幫魯迅買《山海經》,人品也是不錯的.
《朝花夕拾》的內容簡短但不缺乏經典,看來我想讀透這前半本書,還得好好體會、體會!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所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達到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象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理想,是一個人一生的嚮往和追求. 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條無馱的小船,隨波逐流;一個人有理想,然而目標不明確,就會導致失敗,甚至禍國殃民;一個人有理想,然而目標明確,就會對國家,民族,人類作出很大的貢獻. 這些道理我是通過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後,才有了一些理解和認識的. 這個寒假,我用了十幾天的時間把這本書讀了一遍.書中主人翁保爾柯查金那高尚的品德,鋼鐵般的意志深深的感動了我,特別是他有一個偉大的理想,這使他由一個貧窮的孩子成為一個共產主義戰士,這使我深深受益. 保爾的理想是什麼呢?那就是:「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光陰而悔恨,也不會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 在這種理想的支配下,保爾拚命的戰斗,忘我的工作,堅強的一直比鋼鐵還堅硬.在白色的恐怖下,他給地下工作者打探消息,送情報,在虎口下拯救革命者.為此,他受過刑,作過牢.在革命戰爭年代,他跨戰馬,揮戰刀,同白匪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在艱苦的環境里,他斗嚴寒,戰冰雪,忍飢挨餓,奮力搶修鐵路.在和平建設時期,他在工廠里忘我的工作.特別感人的是他雙目失明後還堅持寫作,終於完成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偉大的著作. 這不著作曾經用30多種不同的文字,再版50多次,在全世界發行3000萬多冊,影響幾代人.至今還深深刻在人們心中. 我們學生也有理想,有的想當科學家,教師,畫家,醫生.我認為這是一種職業的選擇. 要問我的理想是什麼,像保爾學習,揚起理想的風帆,努力學習,練好本領,為人民造福!
讀《童年》有感
童年,我和夥伴們伴著歡聲笑語走過,留下的是那甜甜的笑,是那永不磨滅的趣事,回想起來,不免心中有一絲懷念,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普天之下,竟會有一個人,他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慘,何況他還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呢? 人們常說,許多名人的背後都擁有一段深刻的故事,作家高爾基不就是如此嗎?他的故事令人傷感、同情,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就向我們藝術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會追求光明的奮斗歷程,還有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俄國社會風貌.這本書是他的親身寫照. 故事始於阿廖莎3歲那年,他還不懂什麼叫做死,只看到父親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覺得父親的神情很嚇人,母親與外祖母在一旁號啕大哭.我想,若一個人真的能夠永遠不知什麼叫死的話,那他的煩惱或許會少很多很多.後來,小阿廖莎跟著母親、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家裡生活,在這里,他似乎很難找到所謂的快樂,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敵意.他的外祖父是一個小染坊主,性情暴躁、乖戾,本性貪婪、自私、經常會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並且對財物貪得無厭.阿廖莎的兩個舅舅米哈依爾和雅科夫同樣是舉止粗野和自私自利,對下一代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在整個故事中,給我留下影響最深的一個人就是阿廖莎的外祖母. 她,又胖又圓,大腦袋,大眼睛,鼻子軟塌塌的,總穿著一身黑衣服,顯得線條柔和,十分有趣.外祖母總是跪在那裡,一隻手按著胸口,另一隻手偶爾不慌不忙地畫著十字.還總說她是有罪的,愚蠢的女人.可我卻不這么認為,我覺得外祖母是一個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有一個寬大的胸懷,對誰都很忍讓的人.我想,在高爾基的生活里,如果沒有外祖母的呵護,那這個世界上或許就不會有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作家. 我真的很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此時,我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福啊,父母視我們為掌上明珠,每天上學,都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放學後,大包小包的東西堆在床頭等你享用,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莎呢?父母都去世了,連唯一的親人都把他趕出了家,他只有靠撿破爛維持生活,不得不令人落淚. 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眼前幸福美好的生活.讓我們抓住時間的每分每秒,去學習,去努力的學習,千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面對如此優秀的學習環境,如此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何有臉面見父母呢? 對於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與不幸,我們絕不可等待,要想著如何去戰勝,而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自己,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去戰勝人生道路上的一切惡魔.那麼,即將迎接你的一定是個美好的明天,甚至是光輝的未來,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幸福,去吧,使出自己全身的力量,去向命運挑戰吧!
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
星期一的上午,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識了一位非凡的英雄 人物——魯濱孫.當我讀完這篇課文以後,一個高大的形象便浮現在 我的眼前、聳立在我的心中. 課文中介紹說:在一次航海中,因半途發生風暴海嘯,全船人 除魯濱孫外,其他人都葬身大海.魯濱孫流落到一個孤島上, 他為 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個山岩下找到了一個棲 身之所,為了防避日曬雨淋,他在小山岩下搭起了帳篷.第二天,他 又陸續從大船上搬來一些能用的東西,就這樣開始了他的孤獨寂寞的 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過人的能力、非凡的勇氣在這個荒無人煙的 孤島上生活著,他在島上還畜養了羊群,種植了糧食,直到「星期 五」的出現,他們倆又擴大了種植面積,在島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 活. 在沒有擁有這些之前.有一次他無意中發現掉在牆角的谷殼, 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干,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也許是老天對他 的恩惠吧.從此,魯濱孫一到雨季就撒下一些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 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斗而已, 但是,經過這次試驗後,使魯濱孫知道什麼時候下種.使他知道一年 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至此,他儼然成了一個「種田高手」. 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 孤島上生活了27年. 他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想盡辦法,利用可以利 用的一切,歷盡艱難,勇敢地活著.魯濱孫面對災難隨遇而安的非凡 心理承受能力值得我們學習,在生活中無論遇上什麼突發事件,我們 都應有處驚不變的良好心態,這樣在任何挫折和坎坷乃至生存危機面 前,我們就能夠處之泰然,以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難度過難關;魯濱孫 的堅強勇敢、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樂觀自信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 茫茫的大海中一個荒涼至極的島上,他戰勝了層出不窮、接踵而至的 生活難題和種種艱難險阻,最後獲得成功. 只要以偉大的魯濱孫作為我們人生的榜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 在人世間有一番作為,成就一番事業.《魯濱孫漂流記》,一篇感染 人、教育人的課文,一個給人力量、促人奮進的傳奇故事!
讀《昆蟲記》有感
有這樣一本創造了奇跡的書,為什麼說它創造了奇跡呢?因為它記載了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生育和死亡,而且它創造於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在那個時期,昆蟲學家的「田野實驗」是不被認可的,昆蟲學家們只是將昆蟲做成標本,睜大眼睛觀察,卻不考慮真正的昆蟲的習性與本能,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敢於沖破傳統思想的昆蟲學家——法布爾.
初看這本書的題目,還以為是一本科普讀物或是觀察記錄什麼的,所以並沒有在意,只是漫不經心的去閱讀它,可當我讀了才不到一半的時候,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於是,昆蟲的顏色是從哪裡得到的?蝗蟲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些問題久久縈繞在腦海里,使我不得不如飢似渴的讀完了它.這本書使我受到了無數的啟發.
蟬,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雖然在炎炎夏日為我們帶來了高昂的歌聲,可人們似乎並不喜十分歡它.法布爾拋開世人對蟬的看法,開始了他對蟬的研究.很快,他便發現蟬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奮者.反之,被人們授予極高榮譽的螞蟻竟然是兇悍的劫掠者,它們將蟬辛苦尋得的食物一搶而光.這使我懂得看待問題時不能光依據別人對待此事的看法,而要自己去尋覓真正的答案,並且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鑽研.
寄生蟲,這種似乎被世界上所有人所唾棄的昆蟲很快也成了法布爾的研究對象.在人們看來,它們天生懶惰,靠奪取別人的勞動成果來維持自己的生存.但法布爾在妥協此看法的同時也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他認為從本質上來說寄生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行獵行為.表面上是坐享其成,但實質上寄生蟲付出了勞動.他還舉了幾個例子來證明了這一觀點.為寄生蟲家族洗去了千古罪名.法布爾這種求真精神使我大受感動,他不論昆蟲們曾經作了什麼,只從自己的實驗里去真正的了解他們.
法布爾的這部書,咋看起來是非常枯燥無味的,可當你深入去了解它,你便會發現,法布爾不僅是一位昆蟲學家,還是一位作家!「螢火蟲的光是白色的,非常柔和而且幽靜,沒有一點兒刺激,就像星星的光華被這只小小的昆蟲給收集起來了一樣.讓我們懷疑天上的星星原本就是無數螢火蟲在那裡睡眠.」如此一段優美的文字正是出自法布爾之手.因此,人們贊譽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美術家一般的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與書寫」.
總而言之,《昆蟲記》這部書給了我無數的樂趣與無數的啟發,我認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的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體會和感想,一定會知道的更多. 《海底兩萬里》有感
海底兩萬里》是「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一部巨著.書中故事曲折離奇,驚險萬分,扣人心弦.海底森林、珊瑚王國、去南極點、殺章魚群……
故事的起因是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出現了一個怪物,比鯨魚還要大,有人認為它是一個「獨角鯨」.於是,美國的「林肯號」逐洋艦特地去追捕這個「獨角鯨」.並邀請海洋學界知名人土阿龍納斯先生一起參加.同行的還有阿龍納斯的僕人康納爾和加拿大人捕鯨能手尼德蘭.
在追捕過程中,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不幸落入水中,被「獨角鯨」救起,這時他們才發現,原來海洋中出現的怪物「獨角鯨」是一艘構造精密的潛水艇.「鸚鵡螺號」(潛水艇的名子)的船長尼摩邀請他們一起再做一次海底旅行.他們沖破了重重困難,多次化險為夷,但是,最終還是落入漩渦里,生死為卜,下落不明.而阿龍納斯、康納爾、尼德蘭乘坐准備逃走的小艇而倖免落難,將所知道的海底世界公布於世.
書中人物的刻畫是成功的.阿龍納斯,是一位對知識勇於探索,永不滿足的人;當尼德勸他逃走,他猶豫不決,他不想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把在海底千奇百怪的發現仔細觀察,並做了筆記.康納爾,一位對主人忠實的小夥子,對動物分類了若之掌.任何動物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分出它屬什麼類,哪一科……十分詳細.尼德蘭,他是一位脾氣爆躁的人,但他也很善良.他曾救過尼摩船長的命,非常勇敢.尼摩船長,這是一位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脾氣反常不定,難以捉摸,時好時壞,不知對陸地 有什麼仇恨,這完全是個迷.就連他本人也是個迷.
書中想像合理、大膽.許多書中的事物現在我們早已實現.如潛水艇、電、潛水衣、探照燈等.許多設想非常成功.
我讀完這本書後,對裡面的故事情節,人物及海底世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是吹的,這本書的確不錯,有時間希望大家也讀一讀這本書.它那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定會深深的吸引你的.替天行道 忠義雙全
——讀《水滸傳》有感
近日,我讀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書中的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一位位英雄人物,都給我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象.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元朝末年人,他是我們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他創作的《水滸傳》則更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反映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熱情地歌頌了農民的革命斗爭.它不僅描述了一個個作惡多端,欺壓百姓的害民賊,同時也描述了一個個劫富擠貧、鋌而走險的好漢,他們被那些大大小小的統治者,上至宋朝皇帝、高官顯宦,下至惡霸地主、差役爪牙,逼得無法再生活下去,走投無路,只好走上反抗的道路.通過閱讀《水滸傳》不僅讓我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本質的了解,而且還讓我熟悉了每一位英雄,如:宋江、吳用、林沖、武松、魯智深……他們是多麼讓人神往啊!他們就好比劉備、諸葛亮、關羽、孫悟空……一般,是永遠存活在人們心中的藝術形象.全書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算是英雄好漢武松醉後打虎的故事了——
話說武松離了「三碗不過岡」後,便直奔景陽岡.走了一里多路,武松便覺得又累又渴,躺到一塊大石頭上,正閉了眼要睡,忽然從亂樹叢中躥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虎來.武松見了,頓時驚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一大半,從青石上翻身跳下,抄起哨捧,閃在旁邊.那老虎把兩只前爪在地上略按一下,縱身一撲,武松急忙閃到一邊,老虎見捉不到武松,便乾脆一掀,一剪,可都讓機靈的武松閃過了.那老虎正准備再次攻擊,武松連忙掄起哨棒,從空中劈下,誰知只打到了一棵樹上,哨捧斷成了兩截.這一下,激得老虎向武松猛撲過來,武松往後一跳,老虎恰好落在他面前,武松丟掉手中的哨棒,兩手把老虎皮揪住狠勁地踢它,又用拳頭猛打它,不一會兒,老虎就只剩下一口氣了,五官里全部是血,武松又到樹邊拾起半截哨棒,回來又打了一二百下,直到老虎絲氣也沒有了才罷手.武松又回到青石板上歇了好一陣,才走下岡子去.
《水滸傳》中那些緊張曲折而又富有生活氣息的故事;那些帶有傳奇色彩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永遠都活在我們的心中,永不磨滅!
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講的是一位舊北京人力車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個理想:擁有自己的洋車.於是他憑著勤勞和堅忍省吃儉用,終於如願以償.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但他沒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不過他實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復了三次,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他開始游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
這故事是一個悲劇,徹徹底底的悲劇.一個曾經勤勞堅忍,有著自己目標的人最後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積極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鍾,而祥子卻不安於現狀,他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奮斗,他寧願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達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後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最終卻不一定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結局卻是那樣得悲慘.
南宋《三字經》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說,說明人剛出生時是純潔無暇的,但因接觸了社會,性情便大變了.說得好聽點,是與時俱進,說白了,就是與世同流合污.
人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他所生活的時代,迫使他屈服於世俗的淫威之下.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沒有人是不該存在的,也沒有人是上天特別眷顧的.
既然你來了,你就有權利活在這個世界上,即使你只有一件破舊的襯衫遮羞,你也可以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樣,盡情吮吸新鮮的空氣,享受生的喜悅;即使你目不識丁,你也可以和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一樣,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問心無愧地接收光明給予的慷慨禮物;即使你的身體有缺陷,你也可以和舞蹈跳得最好、歌曲唱得最甜的藝術家一樣,在人生的舞台上秀出另一番風味,感受被鮮花的芬芳環繞的陶醉,接受在節目結束後仍源源不絕的掌聲與歡呼聲.
這是一個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所以,我們應像夏花般絢爛地盛放,給自己一個無悔的季節!
著名長篇小說《唐·吉訶德》(1602~1615)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卻》共2卷,主要描寫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札作侍從,3次出發周遊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不少笑話,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人民的痛苦和斗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問題.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世界文學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朴實無華的生活真實,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這本書堪稱經典,但是最好不要帶著那麼嚴肅的眼光去看,因為這本書在出版後一大段時間內屬於地攤讀物,他的價值也曾被認為僅僅是「逗笑」(塞萬提斯不學無術,不過倒是個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當時人語),不管曾經遭過什麼評價,這本書確實很逗笑,我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都忍不住想笑.這本書言語輕松活潑,似乎每一句話都是信手拈來而又很貼切,但不是那麼精確,甚至情節的前後銜接都很隨便,以至於出現不少漏洞,但是這並不影響整個書的吸引力,這本書有一種來自民間的活力,如果你和一堆淳樸的鄉下人扎堆開玩笑,就能感受到這種暖和的,自然的活力來.
作者塞萬提斯正是這種社會低層的角色,他是個傷殘的軍士,被俘當過奴隸,其間帶領弟兄們幾回逃跑,都被抓回來.被人贖回來之後,一貧如洗,寫作也沒有讓他脫貧,還因為無妄之災坐了幾回牢…….最後得水腫病死了.死後,人們也不知他的確切葬處.
堂吉柯德,一個鄉下紳士,讀騎士小說入了迷,一心想要把書中騎士的種種行為付諸現實,他以利相誘,居然說動了鄰居桑丘去作他的奴僕,這樣,一個瘋子和一個傻子,就開始了這部「偉大的信使」.
在歷險中,和別人交談,只要不涉及騎士道,堂吉柯德頭腦清晰,見識高明,他有堅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堪稱騎士典範,他一心追求正義,和想像中的敵人「作戰」毫不畏懼,連命都不要,他堅信自己應該扶助弱小,但事實上,他往往給別人添亂.他捍衛純潔忠貞,痴心不悔地堅守著自以為是的愛情,而他所謂的「情人」是個粗壯的村姑,壓根不認識他.他在想像的世界裡生活,歷盡挫折而不後悔,認為這只不過是「魔術家搗的鬼」,還不斷給桑丘打氣---騎士總是要歷盡各種艱險,才能成就豐功偉績的.
而桑丘呢?他是個只看見眼前利益只顧自己的農民,因為堂吉柯德許給他種種好處,他才跟著去當奴僕的,他滿足於口腹的享受,對堂吉柯德的各種奇思異想不斷戳穿,對他的清苦生活滿腹牢騷.「天上飛的老鷹,比不上地上跑的母雞.」他憑常識判斷處理問題,總督居然當的不錯,當然,後來他覺得累,不願了.
主僕二人的歷險,略似《西遊記》當中的唐僧師徒四人的歷險,只是前者是現實世界為背景的荒謬,而後者是以神話世界為背景的奮斗.這另人想起信仰的問題,信仰是遙遠的,如遠方的燈火.而眼前的世界,局限於經驗,是感性的,淺薄的而或許是「正常的」, 桑丘就是一個沒有理性,光知道享受的傻子,主僕二人看似矛盾,實際卻不可分割.堂吉柯德的理想固然可笑,可是誰又能笑話他呢?如果一個人有點使自己激動的理想和信念,是不是比堂吉柯德的游俠夢更加真實,更加高明一些呢?如果不是,想做桑丘,滿足於眼前的快樂,又有誰甘心這樣呢?
簡單來說,拿當時的一個笑話來結尾吧.
西班牙當時的國王在王宮陽台上看到一個學生一邊看書,一邊狂笑,就斷定這個學生一定在看《堂吉柯德》,否則就是個瘋子.果然,那傢伙就是在看《堂吉柯德》.
作者和他筆下的堂吉柯德一樣,是一個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