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研究意義

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研究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8 22:24:11

『壹』 語文教研活動的意義

教研活動的意義

摘 要:教研活動是教學當中的重要環節,是教學的另一種關鍵形式,沒有教研則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因為教研可以使教師相互借鑒、交流、促進,可以推動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進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研;交流;推動;研究;進步

教研工作是學校教學的一項主要工作,是另一種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習、交流經驗的方式,「他山之石可攻玉」。教研活動可以相互學習並借鑒別人的經驗、理念、教學方法,從而在教學實踐中去改進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有時候對某一問題,通過交流會使我們彷彿有豁然開朗的清爽之感覺,這樣在學習、交流、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

「教而不研則愚,研而不教則虛。」教與研本應是互為依託、相互促進。教乃研之基礎,研乃教之利器,教學與教研猶如兩扇翅膀,是平衡教師專業發展的經緯,可以推動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進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教研活動,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教師只有通過參加各種類型的教研,像蜜蜂采蜜一樣,採的百花方可釀成蜜,否則就會故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教師參加教研活動,必須以積極正確的態度去參與其中,一定要克服教師之間的文人相輕的冷氣,彎下腰來,俯下身來,虛心學習,不可驕傲自大,更不可居高臨下,要謙虛,要真誠。田野里,只有成熟而飽滿的麥穗才是低下頭的,而那些昂頭挺胸的往往是那些不成熟不豐富的穗子,成熟的教師也應該是這樣,明亮而不刺眼,謙遜而又虛懷若谷。只有把自身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游刃有餘地在三尺講台上任意揮灑,激揚文字,揮灑教學的江山。只有通過教研的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才能迅速,否則會步履蹣跚,舉步沉重。只有能力得到發展,才能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教而不研則淺,沒有教研的指導,沒有教研的氛圍,缺乏研究和探索的氣息,就達不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高度,有可能處於盲人摸象的境況。

教研活動中,應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凝聚集體的力量,形成教研活動共同體,在教中研,研中教,同教研,共進步。本著教研服務教學的原則,選擇實踐中帶有普遍性的突出問題,採用「小切口,細分析,深挖掘,大作為」的理念,實事求是地展開研究。教研的形式也要豐富多樣,不拘一格,可以是案例研討,也可以是課堂觀摩;可以是行動研究,也可以是教學反思,不一而足。

教研,必須是扎實的,有效的,要有一定的理念和思想的引領,要有明確的目的,期望所能達到的高度,不能為了教研而教研,不能走形式、走過場。要把教研中所能達到的效果放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每次的教研要研究我們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即帶著問題去教研,充分發揮教研的時效性。

「教無涯,研不止」,教和研是教學的雙翼。只要有教學,就會有問題,就需要進行研究。一個問題的解決,一項課題的完結,並不意味著教研活動的結束,隨著教學實踐的發展,已解決的問題可能會有新的變化,新的問題也可能會隨之出現,這就需要持續不斷地對教學活動進行關注、研究。要知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沒有一勞永逸的事兒。

讓我們展開教研的翅膀奮力飛翔,讓我們的教學和諧而充滿生機。

『貳』 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的研究—朗讀法 課題界定和理論依據是什麼

學習語文就要多讀

『叄』 語文課堂上的有效教學有哪些好處

一、轉變教師的角色為了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要轉換其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因為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只有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和反應才能產生積極作用。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學生,全方位的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二、建立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營造師生互動的環境。以「民主、寬松與和諧為真諦」的教學環境是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建構、自主發展的重要前提。羅傑斯提出「有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的觀眾、聽眾的教學模式,這種課堂教學過多的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這就要增加教師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保留學生自己的空間,尊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以平等、寬容、友善的態度對待學生,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信任並尊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才能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使教師、學生能夠互動起來,他們的角色處於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數學課堂教學強調的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出發,為他們提供看得見、聽得了、摸得著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以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興趣和信心。以學生為中心,確保學習主體的參與,使課程變為學生「自己的課程」,喚起學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對教材進行詮釋、理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並積極參與。重點和關鍵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想像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組織課堂教學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四、關注性格內向的學生以及學習後進生教師對一些學習上比較困難、從不或很少提問的學生,要充分予以關注和鼓勵,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視。如果漠視這些後進生,不僅會打擊他們的主動性和進取心,還會引起他們對教師的不滿和對優秀學生的排斥,他們變得既不願意與教師交流,也不願和別的同學交流。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後進生同樣有進取心,讓他們獲得某一種成功,設法滿足他們的成功欲,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潛力,增強這些學生進步的信心和勇氣,使他們獲得成就感,產生上進的動力,並由此引發學生戰勝困難的決心和毅力。這種積極肯定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學生減少膽怯心理,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各種教學活動中去。五、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評價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有豐富情感和個性的人,是情感、經驗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過程,而教學評價以激勵和激活主體意識為目的,保護學生自尊心、樹立自信心、激活進取心,體驗成功,增強學生參與的能力,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評價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歷程並激勵學和改進教的有效途徑,而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的。

『肆』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語文教學目標確定的全面化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傳統的語文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語文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語文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定位上趨於全面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既發展學生強健的體魄,又培養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

如:在設計《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目標時,將教學目標分為: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訓練點

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廉頗、藺相如的為人,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本文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

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新課程的高中教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制定出學年、學期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課中,形成科學合理的「目標群」。還應該注意語文各模每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明確對各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使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方法,增加了體驗,同時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目標任務分層化。語文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對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知識、情感、學法、思維訓練、實踐技能提出相應目標。通過一節語文課的教學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發展,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都有所提高。

二、語文教學內容精選化、整合化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啟發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實際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建立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要超越語文,學習教材是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師和學生必須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發現文本潛在的內涵。尤其是現今的新課標教材,屬於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去創造性的完成,以達到開啟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之目的。語文教師不要機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作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於不要鑽研語文教材、不要把握語文教材意圖。真正有效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師需要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

1、理清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各個內容的編排體系。善於將某一知識點放置於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後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在教材的「品質」上,葉聖陶提出了「朴實、精確」的要求,主張足以示範,以順應學生「身心的發育和生活經驗的擴展」,逐步培養學生「憑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能」。這更是一種基於語文素質教育根本目標的正確主張。毫無疑義,語文教材只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範本,學生所掌握的語文能力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發展的階梯。

2、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了解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思想、方法,體會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才能實現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

3、用好、用活、用實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內容並不等於教學內容,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語文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於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科學的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葉聖陶的語文教材理論不但包含了葉聖陶對於語文教材標准、性質、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見解,還包含了他對於語文教材歸宿的別有見地的論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養成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這歷來是葉聖陶語文教材歸宿論的基本思想。他把語文教材視為學生課外學習的基礎,要求教師從教材出發,盡量推廣、擴大,落實到課外廣大的閱讀天地。他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習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②]這種書籍,這種文章,主要是指課外讀物。因此他強調「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③]他說:「閱讀要養成習慣才實用,所以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著教材隨時進行。換句話說,課外書也該認作一項教材。」[④]通過教材,帶動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這確應成為語文教材觀所追求的歸宿。

4、細節上應學會推敲。語文教師要深入研究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淺出」,把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鑽研得越深,語文課堂教學越得心應手。我們要帶著「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結合實際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即合理組合、整體優化、強調體驗,不是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達到熟練地駕馭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

5、駕馭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要經過一個「懂──透──化」的過程。懂,就是要認真鑽研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應學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與已學、待學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聯系,熟悉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所教班級的群體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思維能力差異、思維特點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實現轉化,要在懂、透以後通過得心應手、配合默契的語文課堂教學,把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葉聖陶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曾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於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教材中的課文也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任務並不是硬要把這些例子講深講透,而是要用好這些例子,超越這些例子,走出這些例子,達到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化

語言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學習動機則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講求形象、生動、精練、幽默、富有啟發性,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學生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就能夠集中精力,堅韌不拔地探索下去,並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困難。

1、生動形象、富於直觀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富有情趣,善於使用一些成語、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風趣機敏的話,以增添語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語文教學語言的形象性,要求語文教師表達時善於形容、比擬,繪聲繪色,充分發揮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感以喚起學生的表象,使學生容易理解學習的內容。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的語言,語文教師如能在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就能使語言充滿魅力、富有啟發性;就能啟迪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就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動腦去思考、動眼去觀察、動口去表述,學會寫作,從中獲得知識。

2、規范准確、富有科學性的語文教學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必須藉助於語言來表達,因此語文教學語言必須要做到規范和准確。語文教學語言的規范,要求語文教師講課時發音要正確,語句要合乎語法修辭,用普通話;要求圍繞中心,句句緊扣,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要求遵循規律,論證嚴密,立論有據,不以偏蓋全。語文教學語言的准確,要求語文教師選字用詞要科學無誤,不含混、不糊塗、不模稜兩可。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是否規范和准確,直接關繫到語文教學效果的好壞。只有規范准確、言簡意賅的教學語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反之,則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或障礙,妨礙學習的順利進行。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剔除顛三倒四的羅嗦話、無關緊要的兩可話、牽強附會的題外話、不著實際的空洞話、不合語法的半截子話。

3、充滿情感,富有節奏感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是指語文教師在深刻體會語文教材的思想內容後發自內心的飽含熱情的真情實感。富有情感表現力的語文教學語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效果。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指由語文教師內心的情感引起語言快慢急緩的變化,並和語言的輕重強弱、語句的斷連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結合,融為一體。語文教學語言的情感不能隨意而發,也絕非矯揉造作,一定要依據語文教材的內容,才能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同樣,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也要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和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巧妙地控制和調節,不能為了節奏而節奏。快慢得當、輕重有度、張弛適宜的節奏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達到啟發性的教學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尋味的語文教學語言。語文教學語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語文教師只引導思路而不告訴結論,不講本意而進行烘托和暗示,讓學生思而得之。語文教學語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范的前提下,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講授富有啟發性。含蓄幽默的語文教學語言是耐人尋味的,它能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像力,去豐富和補充語文教學內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風,拂得學生心智激盪,樂得學生學而不倦。

文字平鋪在紙上,既無色彩又無動感,可是經過老師的一讀一點,文字便從紙上立了起來,學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來樣子:花兒開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動著波濤,風里鼓盪著清香。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機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語文教師的講解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定要表達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璣、語驚四座,但一定要凝練准確,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

四、語文教學方式的最優化、多樣化

語文教學方式是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所採取的一切手段、技術、途徑。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是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對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要求語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和能力發展水平,結合語文教師自身的特長和風格,靈活運用各教學方式,實現各種方式的優化組合,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造性,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1、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總體把握原則。不同的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語文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首先要把握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要選擇和運用與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相適應的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的教學方法。例如:傳授新的文知識時,要充分發揮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的效用。其次,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把握好不同語文教學內容的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例如:議論文多採用講授法,而重在過程探索性的知識內容則採用多媒體演示與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2、選擇語文教學法的最佳效果原則。最佳效果,是指語文教師選用的教學法必須在一節課內取得最好的效果,達到方法和效果的統一。有的教學方法雖好,但有的語文教師選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發揮自身優勢,把握好自身對各種教學法駕馭的能力,選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語文教學法。例如:善言者可選用講授法為主進行教學,善書善繪者可利用板書綱要、圖表來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

3、選擇語文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原則。各種語文教學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學實踐中產生的,都是為一定的語文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服務的,因而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局限性。例如:語文教學中的講授法能在短時間內傳遞信息,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但片面使用這種方法,就會妨礙學生直觀記憶能力的發展,不能充分形成學生的技能技巧。每種方法都有長處和短處,因此,語文教師在運用語文教學法時不能單一化,必須在正確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從新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需要出發,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組合,以長克短,靈活地設計語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創造性,以取得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

語文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化,就是將語文課程中的文字內容、圖片內容等轉變成內容和問題的有機「鏈接」,以引導學生憑借自身的努力,通過思考、調查、合作等激起其問題意識並從中求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啟迪學生的思維,首先必須善於提出目標明確、新穎有趣、難易適度、發人深省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然後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並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伍』 如何在新課程標准下有效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抄況
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感到語文課堂教學面對的矛盾和困惑很多,「新課程標准下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建議成立課題組,開展切實有效的研究。
認為本課題很有研究價值,對高中語文新課改和課堂有效教學富有現實意義,就主動承擔了課堂有效教學評價的向度研究。

組長帶領課題組成員系統學習有效教學理論,並撰寫了開題報告。希望課題組成員嚴謹扎實的研究、勤奮刻苦的工作,爭取本課題研究取得突破。開題會上分解了課題研究任務,把任務具體分解到每一個人。
在積極展開第一階段的實驗研究工作的同時,大力培訓研究人員,提高課堂研究的水平。在課題組內進行了三次有效教學教師培訓會,就本課題研究的意義、相關理論、研究的方法、具體實施步驟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培訓,提高了研究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陸』 對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的目的意義

對聯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孫寧

當代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說過:「對聯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美學觀和語文特點的綜合產物,是幾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級創造積累的特殊成就。……對聯是一種『精粹』,一種『提煉』,一種『結晶』,或一種『升華』。它有極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被譽為「詩中之詩」。它作為我國獨特的語言文學藝術形式和基礎教育教學形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然而,隨著清末學塾教育的消亡,對聯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方式也消失了。對聯對於我們語文教師來說,其實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對聯知識雖然在教科書中沒有系統講解甚至沒有要求,但是對聯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更重要的是,對聯題直接指向的是對考生語文素養的考查,從對聯中可以顯見出考生語文素養的高下。國學大師陳寅恪曾經說過,對聯不僅能夠體現漢語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條檢測功能。他從四個方面予以說明:一,「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虛實字」;二,「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辨平仄聲」;三,「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四,「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簡而言之,對聯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應當再次得到積極的利用和開發。

一、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靈魂——人文性。

文化底蘊的薄弱是當今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現今的語文學習中常常是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對傳統文學樣式的運用意識就更淡薄了。語文教學的「中國特色」,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對聯作為我國傳統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的文學遺產,是一種凝縮了的藝術。它的獨特之處是與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它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極富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讓人在品味的過程中,體會到對聯文辭的精練和民族文化的深邃。

二、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工具性。

對聯除了作為傳統文學藝術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教學方式,古之人對於對聯教學是相當重視的。張志公先生在他的《傳統語文教學的得失》一文中說:「屬對(即對聯),古已有之,到了近體詩(律詩、絕句)時期,成了一種格律,詩里的某兩句必須成對。屬對這種語文教學方法的形成,顯然和近體詩有淵源關系,然而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作詩的范圍,發展成一種教學手段了。」文史學家周劭先生曾說過:「在中國文學各種有韻之文的體裁中,如駢文、詩詞、賦銘,都要以對聯為基礎。所以過去的讀書人,無不以對對子為基本功,這門基本功練好了,才能進入各種體裁的領域中。」更為巧合的是,對聯訓練的思維方式和過程,跟現代語言學教學理論不謀而合。「人類學習說話,是從獨詞句開始到雙詞句,語言的基本奧秘已經開始滲入這個思維過程中,獨詞句體現詞和事物的聯系,特別是詞指稱整類事物的概括性,雙詞句體現造句的原理,進而掌握表示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的虛詞。」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恰好是該理論的絕佳例證,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滿懷深情地寫道:「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給我讀的書逐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加上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學者錢劍夫先生回憶自己小學「對課」的經歷:「每日放學時由國文教師出對,能對出者先歸。一年級一字,如天對地,馬對牛之類;二年級二字,如天高對地厚,白馬對黃牛之類;三年級三字;四年級四字……」可以說,對聯訓練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的過程。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

三、對聯教學體現了師生平等的主體地位和主體關系。

對聯教學雖然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它卻不受其漫長的歷史影響,體現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師生當堂的對聯訓練,使得枯燥呆板的課堂充滿生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也促進教師角色的變化,即師生都處於一種平等的創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學充滿人文關懷。面對詞與片語構成的挑戰,教師和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即思維的起點上。在更多情況下,教師的思維敏捷程度以及發散程度都未必高於學生,特別到了師生互相提問的環節,對聯的答案已經超出預先的設定,更多地體現的是開放性和探究性,這樣就更加體現師生平等的主體關系,課堂的教學更加開放,包容,充滿激勵。這種課堂氛圍,是無法刻意營造的,它不是教師個人知識權威的體現,也不是學生的被動表現,而是真正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對聯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培養。

1、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的求知慾是強烈的,特別是對於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但是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往往與題目設計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有密切的關系,問題的挑戰性越強,引起探求和解決的慾望也就越強。對聯是詞的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並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課文中常見的詞語,這樣的特點就使其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創造的空間。對聯中包含有大量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內容,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個性、美德、心態、風俗等等,對學生個性的激發乃至心靈的觸動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恰如其分地運用對聯,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使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如在教授《鴻門宴》時,我運用了這樣一副對聯導入課文:「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我先將這副對聯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後問學生這副對聯說的是誰。當學生回答出說的是樊噲時,我又結合課文解釋這副對聯豐富的內涵,(魯肅不如樊噲,文不如武;狄青怎比蕭何,武不如文)學生發出一陣感嘆,深感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熱打鐵簡介《鴻門宴》文章背景。這樣導入,既自然生動,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
2、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創造力
對聯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達的語言形式,就像戴著枷鎖跳舞,要想表達得貼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須要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和創造力,要能從成千上萬個詞語中選擇出最恰當的詞,還要把它們迅速有機地串聯起來,成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義,有感情,有順序,有趣味的話。通過對聯訓練,學生從語言最細微的基礎開始起步,學會煉字,篩選詞語,寫出優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個有序的漸進的過程,由此可見,對聯是學生思維寫作訓練的利器。錢鍾書說:「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對聯創作同時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思維和語言的訓練,是一個充滿嘗試和知識內化遷移的過程,也是知情統一的知識獲得過程。而動態的探究過程才更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在對知識積累加工的同時,能讓學生自主體驗情感,在方寸間發現感受詞彙內在的豐富內涵與背景,使學生的創造力真正體現和發揮。
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對聯訓練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楊修之死》一文後,讓學生用對聯的形式評價楊修,學生概括為:「一張巧嘴,道破天機:兩片薄唇,招來橫禍」。這副對聯高度地概括了楊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對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又如學生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內容概括為:「百草樂園,自然熏陶;三味書屋,文明教化。」可謂一目瞭然。這種做法,比只串講課文字詞,不分析其內容主旨,多了一層能力訓練,使教學內容更充實、到位。再如在復習古詩文時,我設計了「東臨碣石觀滄海」,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寫出「西望星漢射天狼」「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聯,而且都出自學過的古詩文(分別出自曹操《觀滄海》,蘇軾《江城子》,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等),此類對聯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渾然一體。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對聯除去作為語言思維練習之外,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是新課標中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是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對聯不但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文字的藝術,是與繪畫書法等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緊密結合的。對聯外形整齊,節奏和諧,具有繪畫美、節奏美、建築美等特點。尤其是很多對聯構思精巧,意境深遠,能夠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我國人民自古就有寫對聯的習慣,例如我們最熟悉的春聯「春回大地,福滿人間」,「人勤物阜,國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歷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對聯當成自己明志的載體,將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乃至全副身心,滿腔熱忱全部展示出來,使其成為不朽的傑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東林黨人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已經成為愛國主義的象徵。而蒲松齡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則通過歌頌項羽、勾踐以自勉,表明自己奮發的態度和不羈的個性。

『柒』 有效教學的意義有哪些

有效來教學的意義自
有效教學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教學有沒有效益,並非取決於教師教的內容多,學生做的作業多,教學占的時間多,也不能簡化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或「教得認真,教得細致」;而是看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的綜合表現,看學生學到了什麼,學到什麼程度,學得好不好,會不會學,是否有效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全面、多元、有差異發展。
實施有效教學,我們的老師:
一要確立學生主體觀。
學生是學習是主人、主角,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學生這一中心來組織;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評判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也是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因此,老師要以無微不至的教學態度,熱愛、尊重、關心學生,以情育情,在師生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具有強烈的探求知識的慾望,高漲的學習熱情,樂於學習,主動學習。

『捌』 淺析如何打造高中語文課堂有效小結的實施策略

為充分發來揮多媒體教學資自源的優勢,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利用理論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資料分析、總結研究法等多種方法,全面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把培養學生熱愛母語上升到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高度來重視,讓學生在利用微課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語文教育教學效率。

『玖』 對高中語文教學"教什麼"的思考

課堂不僅是教師表現個人風採的舞台,而且是學生拓展思維、展示個性、健康成長的空間。無論我們採用怎樣的方法,教授些什麼,學生認可才有效果,也就說「讓學生接受」是我們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因為「接受」了才「有效」。正如游戲的目標都是盡量地爭取勝利,而手段卻有千般萬種一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為了這個「接受」目的,必須有千般萬種的有效方法才行。這些有效方法,無法一一列舉,因為它因人而異:既因教師的個性而異,又因學生的基本水準而有異。在這里,我主要對達到「接受」這一原則,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具體應用。
一、建立知識體系,反復強調,以達到「被學生接受」的「有效」效果
語文知識紛繁復雜,一篇語文課文,可以說需要教授的東西千頭萬緒,如果教師教授完畢,沒有進行歸納梳理,學生自然也就轉頭就忘。而且,高考考題不會考曾經學過的文章,在這種考試的形勢下,學生對語文課堂不重視,對教師的講授甚至聽而不聞,也就不能理解了。但是,是不是說,立足於語文教材的語文學習就沒有作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不僅僅是語文,所有學科,考書本上出現過的題目的幾率都幾乎是零。因此,如今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即在這篇文章中學到的方法能夠運用到沒有學過文章中的能力。通過幾年的教學,我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踏實,更易於知識遷移。在此,我從以下兩方面來談談具體的操作。
1.小說教學
《祝福》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兩篇文章都屬於小說。在教學方法上可以給學生歸納出小說學習的方式和程序。說到底,無論教學目標在單元提示中有怎樣不同的表達,小說學習都會圍繞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來研究探討。在高一時學習《祝福》,在高二一開始就接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因此在上《祝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歸納研究這三要素的理論方法,以便於指導未知文章(沒學過的文章我一律稱為未知文章)中同類問題的解答。例如,人物分析中一般會有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直接描寫包括各種細節描寫(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而間接描寫主要藉助環境和他人的感受來表達。再如,環境分析後,我們可以得出自然環境描寫所能夠展現出的作用:(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2)渲染氣氛,烘託人物;(3)展示人物性格;(4)推動情節的發展。在《祝福》這篇文章中進行了歸納,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了強化,那麼再遇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對於人物分析,對於環境描寫,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回顧,交代學生自行分析即可。這樣的教學才叫有效教學。
2.古文教學
如今古文教學,已形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學生不願學,教師沒勁教。但是如果在一定的基礎上,能夠給予學生自信,我相信,古文教學就一定會教得有趣,學得有勁。我是這樣做的。對於文言文的翻譯,我盡量採用一一對應的原則,盡量讓學生找到每個字的解釋。在第一堂古文課上,我讓學生自己找到「一擴二移三猜」的方法,更讓學生明白古文翻譯中單音節詞語「擴展」為多音節詞語的方式是佔有絕對優勢的;「遷移」方式的達成,就要靠我們的積累,這才是識記的重點;在古文翻譯中(尤其是考試中)不可能做到字字能譯,那麼猜想能力也是需要鍛煉的。這樣的體系分析,學生自然不會覺得滿篇都是麻煩,他們意識到需要掌握的並不是特別多,這在心理上就是一種極好的補償。接著,我利用學過的幾篇文章,一方面對一詞多義現象進行踏實的積累(這種積累不能太多,一篇文章5個最好)。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使他們明白不是字字都需要識記,而是自己已經具備積累的知識,能夠在未知的文章中進行判斷,這樣能力戰勝識記,既減輕了負擔,又提升了學習古文的興趣。對於最難的虛詞的用法,我在學習到了一定程度後,進行了系統歸納。譬如學習了一個單元後,我就歸納總結了「之」「者」的用法。我用先大後小的方式,讓學生完成記憶任務。如:「之」能做動詞(到、去)能做代詞(三人稱、指示代詞、活用為一人稱)和助詞(取獨、結構助詞、標志、音節助詞);「者」只做代詞(1、代人事物時地;2、數詞後;3、時間詞後;4、主語後,表判斷;5、主語後,表原因)。學生一旦形成表格式的框架,經由多次重復鞏固,即使是最難的虛詞用法判斷,也會手到擒來的。
二、用「教師的接受」達到「學生的接受」
語文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之處在於,它不僅有基礎知識,而且有感悟性的引發。對於基礎知識我們可以建立體系,反復強調,達到被學生接受的目的。而且對於感悟性的引發,我們就要先拋出魚餌,引魚兒上鉤。
1.立足於教師的接受來教學
教師的身份確實是引導者,但是引導者的基礎是接受者,或者又稱為首先閱讀者。對於一篇文章而言,所有閱讀它的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特的感悟。但是語文卻是需要教給學生審美方法的學科,這就出現了相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我認為,這種矛盾是客觀現實,是不可調和的。(如果能夠調和,教授出審美感受一樣的學生,反倒是教育的一種失敗了。)與其終無所得地尋找解決之道,又或尋找最佳調和點,不如建立在教師的審美接受上來進行講授。因為無論怎樣接近所謂的最佳調和點,對於教師而言,那種感受都會是生硬的,都會像穿著別人的衣服一般不合適,別扭。語文教學與別的學科不一樣,它所教授的不僅是某個知識,而且是一種感受、一種影響。只有關注自身的感受,才能創造出最大的影響力,才能激發出學生更深的興趣。也許有人會反對,認為,你的認知不能代表學生的認知,你的經歷更不能說明學生的經歷,這種差異,一定會帶來審美上的鴻溝。我並不否認這一點,但是,學生們即使沒經歷,也並不代表他們完全不能感受,教師的這種深入體會,就會帶來學生的審美嚮往。而這種嚮往,無論對於學習語文,還是對於感悟生活,都是非常寶貴的。目前的語文學習,最為缺乏的就是這種嚮往。
2.利用教師的影響引出學生的接受
在如今的教學改革中,提到的最多的、最能被廣大教育者接受的就是「老師少說,學生多說」,也就是說老師教學要精,要有拋磚引玉之效,正如聖伯夫所說的,需要有「啟發性」。立足於教師個人感受的審美接受,一方面,模糊了老師和學生的界限,教師只是作為一位閱讀者的身份來談論而已,這樣能打消學生的顧忌,能引導他們暢所欲言。另一方面,教師的深刻感受,能喚起學生對自己經歷和情感的回顧,引導其反思和深化自身思想。
「書是什麼?主要的只是一連串小的印成的記號而已,它是要讀者自己添補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記號相應地活躍起來,一本書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氣盎然,情感是否熱如火,冷如冰,還要靠讀者自己的體驗。或者換句話說,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魔靈的手指,它只撥動我們腦纖維的琴弦和靈魂的音板,而激發出來的聲音卻與我們心靈相關」。如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接受教師的感悟,有慾望有話想說,激發出與心靈相關的聲音,語文教學就成功一大半了。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研究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