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21生物遺傳現象六年級科學下冊

21生物遺傳現象六年級科學下冊

發布時間:2021-02-19 14:26:19

六年級下冊科學基因遺傳與變異手抄報

遺傳,一般是指親代的性狀又在下代表現的現象。但在遺傳學上,指遺傳物質從上代傳給後代的現象。例如,父親是色盲,女兒視覺正常,但她由父親得到色盲基因,並有一半機會將此基因傳給他的孩子,使顯現色盲性狀。故從性狀來看,父親有色盲性狀,而女兒沒有,但從基因的連續性來看,代代相傳,因而認為色盲是遺傳的。遺傳對於優生優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生物有機體的屬性之一,它表現為親代與子代之間的差別。變異有兩類,即可遺傳的變異與不遺傳的變異。現代遺傳學表明,不遺傳的變異與進化無關,與進化有關的是可遺傳的變異,後一變異是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所致,其方式有突變與重組。
生物突變可分為基因突變與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是指染色體某一位點上發生的改變,又稱點突變。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所產生的子代將出現遺傳性改變。發生在體細胞的基因突變,只在體細胞上發生效應,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機體中不會造成遺傳後果。染色體畸變包括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和染色體結構的改變,前者的後果是形成多倍體,後者有缺失、重復、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變在自然狀態下可以產生,也可以人為地實現。前者稱為自發突變,後者稱為誘發突變。自發突變通常頻率很低,每10萬個或 1億個生殖細胞在每一世代才發生一次基因突變。誘發突變是指用誘變劑所產生的人工突變。誘發突變實驗始於1927年,美國遺傳學家H.J.馬勒用X射線處理果蠅精子,獲得比自發突變高9~15倍的突變率。此後,除 X射線外,γ射線、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線,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亞硝酸等化學物質,以及超高溫、超低溫,都可被用作誘變劑,以提高突變率。
突變的分子基礎是核酸分子的變化。基因突變只是一對或幾對鹼基發生變化。其形式有鹼基對的置換,如DNA 分子中A-T鹼基對變為T-A鹼基對;另一種形式是移碼突變。由於 DNA分子中一個或少數幾個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使突變之後的全部遺傳密碼發生位移,變為不是原有的密碼子,結果改變了基因的信息成分,最終影響到有機體的表現型。同樣,染色體畸變也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說明。自發突變頻率低的原因是由於生物機體內存在比較完善的修復系統。修復系統有多種形式,如光修復、切補修復、重組修復以及 SOS修復等。修復是有條件的,同時也並非每個機體都存在這些修復系統。修復系統的存在有利於保持遺傳物質的穩定性,提高信息傳遞的精確度。
基因重組也是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G.J.孟德爾的遺傳定律重新被發現之後,人們逐步認識到二倍體生物體型變異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遺傳因子的重組。以後對噬菌體與原核生物的大量研究表明,重組也是原核生物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其方式有細胞接合、轉化、轉導及溶原轉變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受體細胞通過特定的過程將供體細胞的 DNA片段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上,從而獲得供體細胞的部分遺傳特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藉助於 DNA重組即遺傳工程技術,可以用人工方法有計劃地把人們所需要的某一供體生物的 DNA取出,在離體條件下切割後,並入載體 DNA分子,然後導入受體細胞,使來自供體的 DNA在其中正常復制與表達,從而獲得具有新遺傳特性的個體。

② 六年級下冊蘇教版科學總復習資料!快快快

六年級下冊

生長變化的證據,測量身高和體重,青春期身體的變化,青春期心理的變化,人一生的三個時期,預測自己長大後的身高,評價自己的身高和體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什麼是遺傳,生物的遺傳現象,什麼是變異,變異的種類,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遺傳,什麼情況下會出現變異。

恐龍的發現,常見的恐龍,認識常見的化石,化石給人類的啟示,達爾文的進化論,澄江生物群的發現。

什麼是棲息地,生物之間的關系,沙漠生物的特點,草原生物的特點,食物鏈和食物網,食物鏈的構成,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

什麼是能量,能量的種類,能量的轉換,能量轉換的特點,能源的種類,可再生能源的作用,節約能源的方法,利用自然能源和開發新能源。

什麼是拓展,解釋常見的實驗現象,應用科學的意義,應用科學的事例。

③ 生物變異現象有什麼利弊開個科學辯論會六年級下冊

利:1.增加物種多樣性。
2.有利於已存在的種群適應正在變化的專環境。
3.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弊:屬1.由於病毒突變快,導致葯的研發跟不上病毒 變異速度。
2.由於變異的不定向性,人類無法控制或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生化危機的發生也不是沒有可能。

④ 六年級下冊科學基因遺傳與變異手抄報資料,急急急!!!!

基因有兩個特點,一是能忠實地復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徵;二是基因能夠「突變」,突變絕大多數會導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變。非致病突變給自然選擇帶來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選擇中被選擇出最適合自然的個體。

含特定遺傳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遺傳物質的最小功能單位。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構成以外,多數生物的基因由脫氧核糖核酸(DNA)構成,並在染色體上作線狀排列。基因一詞通常指染色體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由於染色體都在細胞核內,所以又稱為核基因。位於線粒體和葉綠體等細胞器中的基因則稱為染色體外基因、核外基因或細胞質基因,也可以分別稱為線粒體基因、質粒和葉綠體基因。

在通常的二倍體的細胞或個體中,能維持配子或配子體正常功能的最低數目的一套染色體稱為染色體組或基因組,一個基因組中包含一整套基因。相應的全部細胞質基因構成一個細胞質基因組,其中包括線粒體基因組和葉綠體基因組等。原核生物的基因組是一個單純的DNA或RNA分子,因此又稱為基因帶,通常也稱為它的染色體。

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稱為座位,每個基因都有自己特定的座位。凡是在同源染色體上占據相同座位的基因都稱為等位基因。在自然群體中往往有一種佔多數的(因此常被視為正常的)等位基因,稱為野生型基因;同一座位上的其他等位基因一般都直接或間接地由野生型基因通過突變產生,相對於野生型基因,稱它們為突變型基因。在二倍體的細胞或個體內有兩個同源染色體,所以每一個座位上有兩個等位基因。如果這兩個等位基因是相同的,那麼就這個基因座位來講,這種細胞或個體稱為純合體;如果這兩個等位基因是不同的,就稱為雜合體。在雜合體中,兩個不同的等位基因往往只表現一個基因的性狀,這個基因稱為顯性基因,另一個基因則稱為隱性基因。在二倍體的生物群體中等位基因往往不止兩個,兩個以上的等位基因稱為復等位基因。不過有一部分早期認為是屬於復等位基因的基因,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等位,而是在功能上密切相關、在位置上又鄰接的幾個基因,所以把它們另稱為擬等位基因。某些表型效應差異極少的復等位基因的存在很容易被忽視,通過特殊的遺傳學分析可以分辨出存在於野生群體中的幾個等位基因。這種從性狀上難以區分的復等位基因稱為同等位基因。許多編碼同工酶的基因也是同等位基因。

屬於同一染色體的基因構成一個連鎖群(見連鎖和交換)。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一般並不反映它們在生理功能上的性質和關系,但它們的位置和排列也不完全是隨機的。在細菌中編碼同一生物合成途徑中有關酶的一系列基因常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個操縱子(見基因調控);在人、果蠅和小鼠等不同的生物中,也常發現在作用上有關的幾個基因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個基因復合體或基因簇或者稱為一個擬等位基因系列或復合基因。

基因變異:

基因變異是指基因組DNA分子發生的突然的可遺傳的變異。從分子水平上看,基因變異是指基因在結構上發生鹼基對組成或排列順序的改變。基因雖然十分穩定,能在細胞分裂時精確地復制自己,但這種隱定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基因也可以從原來的存在形式突然改變成另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個位點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這個基因叫做變異基因。於是後代的表現中也就突然地出現祖先從未有的新性狀。例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家族在她以前沒有發現過血友病的病人,但是她的一個兒子患了血友病,成了她家族中第一個患血友病的成員。後來,又在她的外孫中出現了幾個血友病病人。很顯然,在她的父親或母親中產生了一個血友病基因的突變。這個突變基因傳給了她,而她是雜合子,所以表現型仍是正常的,但卻通過她傳給了她的兒子。基因變異的後果除如上所述形成致病基因引起遺傳病外,還可造成死胎、自然流產和出生後天折等,稱為致死性突變;當然也可能對人體並無影響,僅僅造成正常人體間的遺傳學差異;甚至可能給個體的生存帶來一定的好處。

基因遺傳:

遺傳,一般是指親代的性狀又在下代表現的現象。但在遺傳學上,指遺傳物質從上代傳給後代的現象。例如,父親是色盲,女兒視覺正常,但她由父親得到色盲基因,並有一半機會將此基因傳給他的孩子,使顯現色盲性狀。故從性狀來看,父親有色盲性狀,而女兒沒有,但從基因的連續性來看,代代相傳,因而認為色盲是遺傳的。遺傳對於優生優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為什麼會出現遺傳這種奧妙的現象呢?19世紀末,科學家才在人體細胞的細胞核內發現了一種形態、數目、大小恆定的物質。這種物質甚至用最精密的顯微鏡也觀察不到,只有在細胞分裂時,通過某種特定的染色法,才能使它顯形,因此取名為「染色體」。
人們發現,不同種生物的染色體數目和形態各不相同,而在同一種生物中,染色體的數目及形狀則是不變的,於是有了子女像父母的遺傳現象。在總數為46條的染色體中,有44條是男女都一樣的,被人們稱為常染色體。男性的性染色體為「 XY」,女性的性染色體為「XX」。人體染色體的數量,不管在身體哪個部位的細胞里都是成雙成對的存在的,即23對46條染色體,可是惟獨在生殖細胞——卵子和精子里,卻只剩下23條,而當精子和卵子結合成新的生命——受精卵時,則又恢復為46條。可見在這46條染色體中肯定有23條是來自父親,另外23條則來自母親,也就是說,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既攜帶有父親的遺傳信息,又攜帶有母親的遺傳信息。所有這些,共同控制著胎兒的特徵,等到胎兒長大成人,生成精子或卵子時,染色體仍然要對半減少。如此循環往復,來自雙親的各種特徵才得以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使人類代代復制著與自己相似的後代。
那麼,染色體又是怎麼實現遺傳的呢?染色體靠的是它所攜帶的遺傳因子,也就是「基因」,基因是貯藏遺傳信息的地方,一個基因往往攜帶著祖輩一種或幾種遺傳信息,同時又決定著後代的一種或幾種性狀的特徵。基因是一種比染色體小許多倍的微小的物質,即使在光學顯微鏡下也不可能看到。它們按順序排列在染色體上。由染色體將它們帶入人體細胞。每條染色體都是由上千個基因組成的。
人之初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經過不斷的分裂增殖發育而成的,在這個受精卵里蘊涵著父母的無數個遺傳基因。詳盡設定了後代的容貌、生理、性格、體質,甚至於某種遺傳病,子女就是按照這些特徵發育成長的。於是就出現了孩子在某個地方像父親,某個地方像母親的情況。
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在一對基因中只有一個是顯性基因,其後代的相貌和特徵就能表現出來。而隱性基因則只有當成對基因中的兩個基因同時存在時,其特徵才能表現出來,以人的相貌特徵為例,在胚胎形成時,胎兒要分別接受父親和母親的同等基因,假如孩子從父親的基因里繼承了卷發,又從母親的基因里繼承了直發,但是他最後卻長了一頭直發,這是因為,在遺傳時直發是顯性,卷發是隱性,因此表現為直發。然而,在這個孩子的染色體中仍存在卷發的隱性基因,在他長大成人後,如果他的妻子和他一樣,體內也存在卷發的隱性基因,那麼他們的孩子就會有一頭卷發,表現出隔代遺傳的現象。這就是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的區別。
基因還具有穩定性和變異性。穩定性是指基因能夠自我復制,使後代基因保持祖先的樣子。變異性是說基因在某種因素的刺激下能夠發生變化。如日本人在20世紀40年代一般因遺傳緣故,個子較矮小,到60年代之後,日本人注意營養,每日喝奶,又加強鍛煉,其後代個子普遍增高,這就是遺傳基因向好的方向變異。

遺傳,就是母代的特性保留到子代。
分化,就是向不同的方向發展。
你指的遺產分化可能是母代的一個特徵遺傳到子代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的表現。
比如,假設母代是一個雜合體,其眼睛的顏色為紅色,控制眼睛顏色的基因是Cc,C是顯性,c是隱性,當基因組合為CC或Cc時,眼睛為紅色,當為cc時則是藍色。
那麼,兩個Cc的母代交配產下的子代中,基因型就有CC、Cc和cc,前兩種子代為紅眼,後一種子代則為藍眼。於是,從表現型上來看,眼睛的顏色就出現了分化。

所謂遺傳病,就是從父母親那裡接受到已發生突變的遺傳物質(基因)而引起
相應的疾病或缺陷。這種遺傳因素(致病基因),按一定的方式傳給子代,子代就
可能發生遺傳病。
有些人容易把遺傳病和先天性疾病混為一談。先天性疾病一般是指嬰兒出生
時就表現出症狀的疾病。先天性疾病中有些是遺傳因素引起的,屬遺傳病,如先
天愚型(唐氏綜合征);有些是孕期受外界不良因素影響而引起胎兒發育異常,
不屬遺傳病范疇,如先天性心臟病。由此可知,先天性疾病並不都是遺傳病。
另一方面,遺傳病也不一定是在出生時就有症狀表現的,也就是說,一些後
天出現的疾病也可能是遺傳病。有些遺傳病,要在個體發育到一定年齡時才表現
出來。例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一般4~6歲才發病。許多遺傳性智力低下患者,
在嬰幼兒期亦不易發現。由此可知,後天發生的疾病中,也有遺傳病。

什麼是遺傳因子
生物體表現出來的性質和形狀,比如大小、高矮、顏色等「性狀」是人們感覺到的表面現象,而這些現象的重復出現一定有某種內在的原因。孟德爾把這種決定性狀的內在原因稱為遺傳因子。他十分明確地指出:生物體的每種性狀是由兩種遺傳因子決定的。一種是決定顯性性狀的遺傳因子,另一種是決定隱性性狀的遺傳因子。當決定某一性狀的兩個遺傳因子完全一樣時,這種遺傳因子的組合方式就叫純結合,就是純種。如果決定某個性大性狀的兩個遺傳因子不完全相同,崦是相似,那麼,這種遺傳因子的組合就叫雜結合或異質結合,也就是雜種。

⑤ 生物遺傳現象的例子

父母近視有可能遺傳給孩子

⑥ 我對生物遺傳現象的理解(小學六年級)

子女和父母之間會多或少的有一些相似的特徵(我們科學老師說的)

⑦ 小學六年級的科學(基因遺傳與變異)手抄報

生物的親代能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後代的現象叫做遺傳。遺傳物質的基礎是脫氧核糖核酸(DNA),親代將自己的遺傳物質DNA傳遞給子代,而且遺傳的性狀和物種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生命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遺傳物質在生物進程之中得以代代相承,從而使後代具有與前代相近的性狀。
只是,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的個體之間,是絕對不會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差異,這樣現象叫變異。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變異主要分為兩類: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可遺傳的變異的來源主要有3個: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基因重組是指非等位基因間的重新組合。能產生大量的變異類型,但只產生新的基因型,不產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組的細胞學基礎是性原細胞的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彼此分裂的時候,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自由組合和同源染色體的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基因重組是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

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的分子結構的改變,即基因中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但能產生新的基因,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發生基因突變的原因是DNA在復制時因受內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差錯。典型實例是鐮刀形細胞貧血症。基因突變是誘變育種的理論基礎。

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的數目或結構發生改變。重點是數目的變化。染色體組的概念重在理解。一個染色體組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沒有等位基因,但一個染色體組中所包含的遺傳信息是一套個體發育所需要的完整的遺傳信息,即常說的一個基因組。對二倍體生物來說,配子中的所有染色體就是一個染色體組。染色體組數是偶數的個體一般都具有生育能力,但染色體組數是奇數的個體是高度不孕的,如一倍體和三倍體等。

遺傳與變異,是生物界不斷地普遍發生的現象,也是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基礎。
微生物遺傳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誕生於40年代,病毒遺傳學作為微生物遺傳學的重
要組成部分,對於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為分子遺傳學的
發展奠定了基礎。病毒的許多生物學特性,包括結構簡單、無性增殖方式、可經細胞
培養、增殖迅速、便於純化等,使其具有作為遺傳學研究材料的獨特優勢。
眾所周知,包括病毒在內的各種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是核酸。事實上,這一結論
最初的直接證據正是來自於對病毒的研究。為了說明這一點,首先讓我們回顧兩個經
典的實驗:①噬菌體感染試驗:T2是感染大腸桿菌的一種噬菌體,它由蛋白質外殼(
約60%)和DNA核芯(約40%)構成,蛋白質中含有硫,DNA中含有磷。把32P和35S
標記T2,並用標記的噬菌體進行感染試驗,就可以分別測定DNA和蛋白質的功用。Hershey和
Chase(1952)在含有32P或35S的培養液中將T2感染大腸桿菌,得到標記的噬菌體,

然後用標記的噬菌體感染常規培養的大腸桿菌,再測定宿主細胞的同位素標記,結果用
35S標記的噬菌體感染時,宿主細胞中很少有同位素標記,大多數的35S標記噬菌

體蛋白附著在宿主細胞的外面,用32P標記的噬菌體感染時,大多數的放射性標記在宿主細
胞內。顯然感染過程中進入細胞的主要是DNA。②病毒重建實驗:煙草花葉病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TMV)由蛋白質外殼和RNA核芯組成。可以從TMV分別抽提得
到它的蛋白質部分和RNA部分。FraenkelCourat(1956)實驗證明,用這兩種成分分
別接種煙草,只有病毒RNA可引起感染。雖然感染效率較低,但足以說明遺傳物質為
RNA。FraenkelCourat利用分離後再聚合的方法,先取得TMV的蛋白質外殼和車前病
毒(Holmes Rib Grass Virus,HRV)的RNA,然後把它們結合起來形成雜合病毒,這種
雜合病毒有著普通TMV的外殼,可被抗TMV抗體所滅活,但不受抗HRV抗體的影響。當
用雜合病毒感染煙草時,卻產生HRV感染的特有病斑,從中分離的病毒可被抗HRV抗體
滅活。反過來將HRV的蛋白質和TMV的RNA結合起來也得到類似的結果。目前已經能夠由
許多小型RNA病毒和某些DNA病毒提取感染性核酸。如第四章所述,這些感染性核酸在
感染細胞以後,可以產生具有蛋白質衣殼和脂質囊膜的完整子代病毒。由脊髓灰質炎
病毒的RNA與柯薩奇病毒的衣殼構成的雜合病毒,在感染細胞後產生的子代病毒將是完
全的脊髓灰質炎病毒。以上事實說明,核酸是病毒遺傳的決定機構,而蛋白質衣殼和
脂質囊膜不過是在病毒核酸遺傳信息控制下合成或由細胞「搶來」的成分。這些成分
雖然決定著病毒的抗原特性,而且與病毒對細胞的吸附有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病
毒與宿主細胞或機體的相互關系,例如感染與免疫,但從病毒生物學的本質來看,它
們只是病毒粒子中附屬的或輔助的結構。核酸傳遞遺傳信息的基礎在於其鹼基的排列
順序,病毒核酸復制時能夠產生完全同於原核酸的新的核酸分子,從而保持遺傳的穩
定性。但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缺乏獨立的酶系統,故其遺傳機構所受周圍環境的
影響,尤其是宿主細胞內環境的影響特別深刻;加之病毒增殖迅速,突變的機率相應
增高,這又決定了病毒遺傳的較大的動搖性——變異性。採用適當的選育手段,常可
較快獲得許多變異株。應用各種理化學和生物學因子進行誘變,也能較快看到結果。
而病毒粒子之間以及病毒核酸之間的雜交或重組,又為病毒遺傳變異的研究,開辟了廣闊前景。這些便利條件使病毒遺傳變異的研究遠遠超出了病毒學本身的范圍,成為人類認識生命本質和規律的一個重要的模型和側面。
遺傳和變異是對立的統一體,遺傳使物種得以延續,變異則使物種不斷進化。本章主要論述病毒的變異現象、變異機理以及研究變異的方法和誘變因素等,關於病毒的遺傳學理論請參閱有關的專業書籍。
病毒的遺傳變異常常是「群體」,也就是無數病毒粒子的共同表現。而病毒成分,特別是病毒編碼的酶和蛋白質,又常與細胞的正常酶類和蛋白質混雜在一起。這顯然 增加了病毒遺傳變異特性鑒定上的復雜性。
變異是生物的一般特性。甚至在人類尚未發現病毒以前,就已開始運用變異現象
製造疫苗。例如1884年,巴斯德利用兔腦內連續傳代的方法,將狂犬病的街毒(強毒) 轉變為固定毒。這種固定毒保留了原有的免疫原性,但毒力發生了變異——非腦內接 種時,對人和犬等的毒力明顯降低,因而成功地用作狂犬病的預防制劑。此後,在許 多動物病毒方面,應用相同或類似的方法獲得了弱毒株,創制了許多優質的疫苗。選 育自然弱毒變異株的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有關病毒遺傳變異機理的認識, 則只在最近幾十年來才有顯著的進展。這不僅是病毒學本身的躍進,也是其它學科, 特別是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以及電子顯微鏡、同位素標記等新技術飛速發 展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21生物遺傳現象六年級科學下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