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習作七作文例文。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Ⅱ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語文習作七怎麼寫
你寫《負荊請罪》前面的故事《澠池之會》我有資料:中文名稱: 澠池之會
發生時間: 公元前279年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發生地點: 澠池
事件介紹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趙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秦借口趙不跟它聯合攻齊,派兵攻下趙的兩座城池。趙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秦兵侵趙,攻下石城(約當今河南林縣西南)。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率軍攻趙,取光狼城(約當今山西高平縣西),斬殺趙國三萬人。秦在對趙進行軍事威脅的同時,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趙國屈服。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西河外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地方作友好會見。趙王畏懼秦國,想要辭謝不去。廉頗、藺相如兩人商量之後對趙王說:「大王不去赴會,顯得我們趙國軟弱、膽怯。」於是趙王決定去和秦王相會,帶藺相如同行。廉頗送到國境上,與趙王訣別時約定說:「大王出發之後,估計來迴路程及會見的禮節完畢,前後不過三十天。要是過了三十天還沒有回來,就請讓我們立太子為王,用以斷絕秦國扣留您作為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
趙王到了澠池與秦王相會。席上,秦王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對趙王說:「我聽說您喜歡彈瑟,請彈一曲給我聽聽。」趙王就在筵席上彈了一曲。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命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的音樂,現在我奉獻盆缶,請秦王敲敲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肯答應。藺相如捧著盆缶上前,跪著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說:「我跟大王的距離不滿五步,大王要是不答應我的請求,我可要把頸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衛們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起眼睛,大聲呵斥他們,嚇得那些人直向後退。秦王很不高興,只得勉強在缶上敲了一下。藺相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群臣說:「請趙王送十五座城給秦王作為獻禮。」藺相如也說:「請秦王把國都咸陽送給趙王作為獻禮。」直到酒筵完畢,秦始終不能占趙的上風。趙國調集了大軍提防秦國進犯,秦國也不敢有什麼舉動。
Ⅲ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習作七作文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Ⅳ 小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作文
同學們,你真的熟悉手中的語文書嗎?翻開印刷精美的語文書,除了看到一篇篇有趣的課文,一幅幅精美的圖畫,你有沒有發現藏在語文書里的故事呢?它們有的藏在課文中,如發生在《負荊請罪》之前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有的藏在成語中,如「立雪求道」、「葉公好龍」的故事;還有的是一些課文的背景故事,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半截蠟燭》「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發生在《林沖棒打洪教頭》前後的故事……
只要我們善於讀書就能讀出「弦外之音」——藏在書中的故事。如在鄭成功收復台灣前後就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鄭成功到台灣尋父,第一次與盤踞台灣的荷蘭人首領揆一針鋒相對。在此期間,鄭成功與台灣人民結下深厚友誼。回到福建後,鄭芝龍投機政治,在福建立唐王為帝,唐王賜鄭成功為「國姓爺」,並認定鄭成功是復興大業的人選。
此時清兵進入福建,鄭成功與父親數次在和戰的問題上爭執。鄭芝龍最終決定投清。鄭成功勸說無效,與父親決裂。鄭芝龍投清後被軟禁,明唐王也因此出走後被清兵擒殺。鄭成功通過重重困難獲得了鄭家軍的領導權,繼續抗清的斗爭。清兵一邊勸降鄭成功,一邊偷襲鄭成功的老家,鄭成功的母親因此喪生,讓鄭成功悲痛欲絕。此時,台灣人民正處於荷蘭人高壓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暗中支持以舊部郭懷一為首的抗荷斗爭,並承諾有朝一日一定要收復台灣。
鄭成功與清兵的戰斗獲得了勝利,顯示出鄭成功卓越的軍事才能。鄭成功並興兵北伐,但在南京一役中卻因為一念之慈而遭受重創。此時郭懷一在台灣的起義也失敗。鄭成功將目光投向台灣,打算將台灣作為自己發展的基地。他一面與台灣的荷蘭總督揆一軟硬兼施,又用計麻痹了荷蘭海軍總司令,恰好舊部——荷蘭通事何斌向鄭成功獻上台灣水域圖。鄭成功秣馬厲兵,積極准備東征台灣。
公元1661年,鄭成功說服了諸位將領,正式出兵攻打台灣,戰勝了洶涌波濤後,他利用潮汐順利通過了鹿耳門,並受到了以凱因為首的高山族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積極支持。鄭成功不久利用攻心戰讓荷蘭人獻出赤嵌城,將荷蘭人最後的巢穴——台灣城團團圍住。在揆一的頑強抵抗下,鄭成功陷入持久戰,同時利用屯墾解決了糧荒的問題,並處死了與清兵勾結的黃炎及對高山族人民強取豪奪的鄭芝魁,粉碎了清兵與荷蘭人的兩面夾攻,解決了內部矛盾,取得了台灣人民的信任。在彈盡糧絕的絕境下,揆一終於向鄭成功投降,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毅然拒絕了部下們打算在台灣另立乾坤的計劃,宣布台灣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並迅速投入了對台灣的開發,使台灣日漸繁榮。
也許我們不能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樣,尋找到宇宙的新奧秘,但是我們卻能從那熟悉的課本中,那一篇篇的文章里,體驗到發現的快樂——
在《三顧茅廬》中我拜讀了「桃源三結義」的故事;
在《螳螂捕蟬》中我感悟到了「人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身後正隱伏著禍患……」
……
二、講述藏在書中的故事
那麼什麼是故事呢?它就是一種接近短篇小說,而又便於口頭進行講述的通俗性文學體裁。故事就是人生的縮影,生活的寫照,故事中有我,也有你,有我們大家,我們的種種經歷就是一個個故事。
想找到它們,你就得多讀書,查資料,相信你能從語文書中找到不少故事。你可以寫寫找到的故事,作為對語文書的資料補充,也可以寫寫讀了故事之後受到的啟示,還可以寫寫你在找故事時發生的「故事」……任選一兩個寫下來。
Ⅳ 小學6上習作7(蘇教版)
http://szoec.baoan.net.cn/xxb/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73
這里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後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鬱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敘寫喜訊。薊北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復薊北,標志安史叛軍的崩潰,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這對於多年漂泊「劍南」急於結束流落返回故鄉的詩人來說,確是天大的喜訊,詩人通過寫他的淚如泉涌、灑滿衣襟的樣子反映他那種悲喜交集的心情。詩的第二聯,詩人的那種驚喜之情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帶著欣喜的熱淚,回看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他們昔日的愁雲早已驅散,正沉浸在歡樂之中,親人的喜悅是對詩人最大的安慰,他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隨手胡亂地收拾詩書,再也無心伏案讀書。這對於一位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來說,是一種極為反常的舉動,這種反常的描寫,恰當地把詩人大喜欲狂的心態逼真地表現出來。「喜欲狂」既是上面初聞驚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縱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遐想,於是詩篇便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尾聯是想像中的具體還鄉路線,「巴峽」是出發之地,「巫峽」是必經之處,「襄陽」和「洛陽」是詩人的原籍和故鄉。這一句准確地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Ⅵ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習作7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Ⅶ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習作七作文
再品《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今天,我又一次細細品讀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讀完之後,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深深地打動了。
文章主要寫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感人事跡。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肖邦說的那句話:「我死後,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這是肖邦臨死前對姐姐的囑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是肖邦「生在祖國,死也在祖國,心裡永遠不會忘記祖國」的愛國情懷。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呢!這種愛國情懷把我給震撼了。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在音樂會上登台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和作曲家。肖邦他熱愛音樂,但他更熱愛祖國。在離開自己祖國的時候,他熱淚盈眶。當聽到了華沙爆發了起義,而又失敗後,他悲痛欲絕。他把一切悲憤化為力量,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進行忘我創作。他用自己的音樂來表達對沙皇俄國的憤怒抗爭和對祖國的憂慮。而又在彌留之際,他把自身的一切全部貢獻出來,這種可貴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古今中外,像肖邦這樣的愛國仁人志士數不勝數。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他幫助國家抗擊金兵,卻不斷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歲時,他仍然不忘祖國統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體一陣不適,知道自己將與世長辭,便拿來筆和紙寫下了《示兒》這首詩。寫完之後,他慢慢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
肖邦,一個有著愛國精神的人、一個擁有愛國之心的人、一個讓我敬佩的人…… 讓我們也像肖邦一樣,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報效祖國吧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在這個故事之前還有一個故事呢,下面我就講給你們聽聽: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叫藺相如,他膽識超群,而且機智聰明。在趙惠王統治時期,有一個姓和的人把一塊美玉(璧)獻給了趙王,秦國的國王秦昭王聽說此事後,也非常想得到那塊璧,就派人向趙王請求,假裝用十五座城去換那塊璧。
趙惠王也完全知道那是個騙局,城是絕對不會給的。但要是不將璧給秦王,又怕秦國會借機侵入趙國。於是,就派藺相如帶璧出使秦國,要他做到既不失璧,又能揭穿秦昭王騙局。
藺相如帶著璧來到了秦國,恭敬地將璧獻給秦王。秦昭王看後愛不釋手,卻隻字不提割城給趙國的事。
藺相如馬上靈機一動,說:「大王,其實這塊璧有斑點,讓我指給你看。」秦王很震驚,就把璧交給了他。藺相如拿到璧後,就說:「我將璧給了您,可大王您卻不提割城給我國。如果您堅持不割的話,那麼我就把這璧打碎。」
秦昭王擔心玉毀了,就只好假惺惺地讓人拿出地圖割城給趙國。藺相如明白那隻不過是演一場戲,便又說:「這樣的好玉給你們,你們秦國必須舉行很大的慶祝活動,否則我們就不給。」
秦昭王實在沒辦法只好照辦。
等慶祝活動的准備工作做好了,就讓人請藺相如將璧獻給他。藺相如卻說:「璧,我已經派人送回趙國了。一定要等你們將城池交給我國後,我才會派人送過來。我國一定遵守約定的。若是您以為我欺騙您而要殺我,那我自殺算了。」
秦昭王看喜歡的璧都不在了,殺了他也沒有用,於是放了他。後來,秦國沒有割城給趙國,趙國也果真沒有給秦國那塊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困難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戰勝它,不退縮,不害怕。我以後再遇到困難時我一定會如藺相如那樣想辦法、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戰勝它。
Ⅷ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習作七作文怎麼寫500字
語文書里有一篇課文叫《負荊請罪》,你知道嗎我們書本上「負荊請罪」這個話劇原來是和「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起的,他們和一塊就又成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將相和。 將相和中的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趙王得到了當時的稀世珍寶--和氏璧。秦王聽說了,眼饞的不得了,便派人到趙國,說秦王願意拿15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趙王頓時進退兩難,只好派藺相如為使者,帶著和氏璧來到秦國。到了秦國,藺相如恭恭敬敬的地把和氏璧獻上。親王拿著和氏璧,與眾大臣一起觀賞,卻隻字不提換城之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誠意,接壁上有瑕疵之事把和氏璧搞到手,指著秦王大喊:「我家趙王讓我把玉帶來,可大王您卻一點誠意也沒有,如果大王比我,我就和這和氏璧一起裝在這柱子上。」秦王怕和氏璧會碎掉,便裝模作樣的給藺相如指出所要交換的城池,並說五天後舉行換城儀式。誰知,當晚藺相如就讓人帶著和氏璧回了趙國。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後來,秦國想要收復趙國,趙國士兵頑強抵抗,但秦軍殺了很多趙人。後來,秦王找趙王到澠池會談。於是,趙王帶著藺相如一起去了澠池。秦王聽說趙王對樂器很有研究,便想聽聽趙王鼓瑟。趙王無奈,只好鼓了一段,秦王當場讓史官記下:x年x月X日,趙王為秦王擊缶。藺相如看不下去了,把劍指著趙王說:「我家趙王為您鼓瑟了,現在我請您為我家趙王擊缶,否則,咱們同歸於盡。」親王害怕,只好隨便敲了幾下。藺相如也讓史官記下了。這就是澠池之會的故事。經過完璧歸趙 和澠池之會後,藺相如的官職高過了廉頗,所以才出現了我們課本上負荊請罪的故事。
將相和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我們做人要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知錯就改,面對困難要機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