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語文教案設計意圖和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准》是語文教學的准繩,其中規定的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要落內實到各冊教材、各容個單元及各篇課文之中.每篇課文要教給學生什麼,須認真仔細地推敲.任何體裁的課文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從語文知識的傳授到語文能力的培養,可教的東西很多,教師備課時要勤加鑽研,盡量做到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但要注意,千萬不能把自己的鑽研所得傾囊相授給學生,應有盡有,西瓜芝麻一把抓,課不然是模糊一片,重點消失,學生難以掌握.每篇課文的教學,每堂課的教學,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教學內容應根據教學目的作一番認真的剪裁、取捨,要確定重點,突出重點,把握難點,分解疏導.
『貳』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體現中國文化本質的一種形式,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根基,是延續了千百年的奇妙瑰寶。隨著社會經濟以及教育的快速發展,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一番。
儒家的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地影響著教育工作者。其中,因材施教主要是解決了教學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的矛盾。教學中不能沒有統一要求,但更多的是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學生的情況對症下葯。另外還需要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改善,然後做到學思結合。孔子曾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都體現了學習與思考不可獨立存在這一問題。在教學中涉及傳統文化,更能讓學生從中領悟各種情懷,在心靈方面上升一個層次。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縱觀現代語文教學的方式不難發現,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已經背離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其發展逐步演變為純知識、純技巧的教授和模擬考試的反復演練,應試教育深入人心,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改革舉步維艱。然而在這現代化的社會背景之下,教育機構越來越重視教學評估而忽視了教育質量和知識的「人文性」。雖然強力推行素質教育,但在以提升升學率為中心的背景下,教學仍然急於求成,結果常常適得其反。因而在傳統文化方面,教育工作者也是急得焦頭爛額。而傳統教育最為本真的一面也面臨著即將漸漸淡化出學生們的腦海這一問題。眾所周知,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其發展都不可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教育這一過程。至於怎樣使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相互融合,互相滲透,筆者將結合自身經歷,分析以下幾點將傳統文化滲入初中語文教學的方法。
二、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以語文教材為立足點,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有關傳統文化的部分也不算少,主要以詩歌、文言文的形式體現,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但許多教師應當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式,不可一味地照本宣科,除了一定的「工具性」外,還應當更加重視「人文性」這一方面。事實上,傳統文化延續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勝數的精華,其內容可謂是豐富多彩,有古詩詞、國畫、書法、傳統節日、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等等。同樣,學生也會把興趣放在自己所喜的部分,並發揮所長,而在無趣之處則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因此,教師們應當注意到這一點,合理地營造教學氛圍,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到教學當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逐步培養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在朗誦詩歌時,可以將不同版本的朗誦方式又或者是說唱表達展現給學生。同時教師們可以搜集相關的書籍或者推薦書籍讓學生們課後閱讀,進行適當的延伸與拓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外內容,開拓自己的視野。
(二)豐富課堂內容,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
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知心語錄: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在大多數人的記憶當中,學習文言文就是要記牢重點詞義,翻譯重點句子,根本上還是為了考試而服務,枯燥無味,很難產生對傳統文化的那份熱情。因此,教師們可根據教材特點和自身經歷,以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創造出一套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授關於傳統節日的文章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然後從各書籍或者老一輩人的口中尋找他們所感興趣且符合文章內容的小故事等等。並且可以開展一個課前五分鍾分享所感的小活動,再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又如,教學山水游記類文言文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以「能變會動」的視頻、音樂、圖片等相互結合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古代聖賢的風雅情趣,道德情懷,以及祖國河山引人入勝的壯闊景觀。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地消減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排斥心理。這種方式不得不說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促使傳統文化滲透學生心靈
為了能吸引學生們的眼球,學校必須支持各位教師開展各種有趣的傳統文本活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將學生引入傳統文化的大殿堂。學生們最為感興趣的地方是關於傳統節日的,就此看來,老師們可以抓住這樣一個契機,在傳統節日上大做文章。比如鼓勵學生積極組織參與詩文朗誦會、話劇演出等。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慾望,教師應從旁協助學生,為學生出謀劃策。需要注意,活動過程中,教師更應扮演的是指導者角色,而非事事親力親為,從而影響學生發揮創造力。此外,如果情況許可,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觀市區的博物館、賢達故居、文化宮等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本知識與親身實踐相互融匯印證,加深印象,獲得體驗,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良好狀態。讓他們去親身體驗當時的人文背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領略文化的風采。這不僅發揮了學生們的才智和組織能力,又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體現。若要更好地傳承這些文化,初中語文教學更應該責無旁貸。教職工們應積極主動地去做好這份工作,學生們則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並學好這一門學問。無論如何,傳統文化與中國的發展需求是無法脫離關系的,因此,應當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綻放屬於它的光彩。
『叄』 初中語文新課改的幾點看法
新課程下初中語文教學來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改變教學觀
觀念是先導,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准,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新課程標准下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二、課堂教學要靈活多變
有的教師在備課時就喜歡設計好話題,讓課堂教學在自己設計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認為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預先設定固定模式,可在實施過程中開放地納入源於個人的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臨場體驗,鼓勵學生即興發揮,超越預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靈活多變授課,不受教材、課本、課時的限制。我選取三篇分別代表著親情、友情、鄉情文章為一個單元並設計為討論課,以學生討論為主。每六個同學分成一組進行討論,講述自己對三種情感的感受,然後每小組選一名同學發言。但是,有的小組還討論到了其他的情感:愛情。這也超出了我預先設定的范圍,但我認為,中學生處在青春發育時期,對愛情有一種迷惘、渴望,討論愛情,也更貼近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於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愛情觀,從而有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所以我決定不再限定討論的范圍,讓學生自由發揮。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空前活躍。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積極。
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觀能動性要得到充分的發揮
語文的動態特徵使學生的參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那種「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乾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脹」的局面。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自我,還學生一片潔凈的天空。
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傳統語文教學的一個突出的弊端就在於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滿堂講、滿堂灌,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和記。講授內容陳舊老套,千篇一律,無非段落層次、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之類。學生聽得索無味,昏昏欲睡。而學生自身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會、見解以及情感態度得不到重視,也沒有表達的機會。學習過程中只有接受,沒有思考,只能接受標准答案而無法形成和堅持個人見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喪失了獨立學習的能力,熄滅了探索的動力和興趣,最終遭到扼殺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只能抱著一堆現成的結論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識幾乎空手而歸。這種狀況是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缺陷。
切實改變這一現狀是這次語文新課改的重要著力點。語文新課標將「過程與方法」列為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之一,強調不但要重視學習的結果,而且要重視學習的過程,要研究和關注學生在什麼樣的過程中、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學習。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各階段的教學目標中,也對學習過程和方法提出相應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階段的閱讀目標中,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閱讀議論文,要能「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
五、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學語文是為了用語文,語文學習的核心是能力的構建,而能力的構建主要通過活動來實現。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項生動有趣的課外活動,把同學們學到的語文知識有理論變成實踐。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同學們欣賞優秀的影視作品,並要求寫觀後感,提高他們的語文寫作水平;向同學們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組織同學們參加朗讀比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同學們成立文學社團,增強他們的團隊意識;鼓勵同學們自編話劇,小品,相聲,提高同學們的創造性思維;開展當前熱點話題的辯論賽,培養同學們主人翁意識,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同學們不僅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學會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肆』 傳統教學設計理念和結果導向理念的區別
教學設計理念是一個動態過程,就是要把教師創造性突顯出來。因為,教專學設計理念是指導屬教學設計的,是要把教學看作備課、上課、課後反思等一連串的動態過程,要看到在整個過程中老師的創造性勞動,惟其如此,教師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教學,理解教育。
說教學設計理念還意味著,一個教師對教學設計的理解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教學設計理念是一個學術概念,教學設計理念也是活生生的實踐,與教師的創造勞動聯系在一起的時候,這教學設計理念就有了豐富的意義。一個優秀的教師,他不斷地學習教學理論,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設計。
『伍』 如何改變初中語文教學理念
所以我們既要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培育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2、學習方式變革和創新教育四個最基本的理念,而全新的教法又必須建立在全新的課程理念之上、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培養目標就充分具體地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構成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掌握知識的多少不再是最重要的,提高他們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使中小學培養目標發生了深刻變化,這是一個誤區。創新教育是新課程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發現中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要我們在培養模式上高度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學會成為你自己)放在首位的。學習方式變革的理念是新課程的一大特色、探究。長期以來,能力則受用終身),它整合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要根據新課程所提出的「雙基」概念(現在的「雙基」不單純是知識和技能: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發揮學生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又不能削弱基礎知識,成為各學科的所共享的教育理念:一方面表現為知識掌握是能力發展的基礎,引導學生在質疑,一方面表現為能力的培養又直接影響知識掌握的深度、實踐、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許多新要素、教學方法、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三種途徑,以發揮學生的智慧潛能為根本。 4、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性環節,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因為創新是民族的靈魂以人為本:包括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而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創造力的基礎、在教育方法上全面推廣啟發式教學,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們就以為是發明創造;知識容易過時。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十分密切,是學生發展的基本素養)實施教學:就是指在教育教學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廣度與速度、科技、寫作能力,沒有全新的教材就不會有全新的教法,就是將「學會認知」(其餘為學會做事。 1、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但知識與能力並非同一個概念。教學實踐證明。在知識經濟時代。 語文新課程提出的基本理念,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知識的增長與能力的提高並非同步。變革學習方式包括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力本位,旺盛的求知慾、價值取向到課程內容、多樣化地、和諧社會的需要,一提及創新、創新教育,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創新力匱乏的民族意味著缺乏最根本的競爭力。 3,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知識本位教育觀傾向於知識與灌輸。語文新課程體現了以下四個基本理念,知識的接受與能力的發展也非一個層面、考試評價等方面進行的全面改革;而能力本位理念則傾向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力本位是相對於知識本位而言的,發展思維,能力是久遠的、學生共同生活、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反映、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強化民主性原則、以人為本,它需要長期的教育與培養;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學習方式變革,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語文新課程改革決不是教科書的修修補補,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三個發展」 是在傳統的「全體」和「全面」的基礎上增加了「個性發展」的人文內涵、課程功能、學習方式、變接愛學習為探究學習、調查,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 5、口語交際能力,所產生的意義也不同(知識是即時的: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閱讀能力,而是從培養目標、技術革新或申請專利、積極的探索精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實踐證明。教育的價值取向從「以社會為本」發展為「以人為本」是近年來全球經濟、富有個性化的學生。基礎教育階段是創新教育的最佳時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中,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三個發展」(即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基本技能的教學。倡導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是新課程的一個嶄新理念、能力本位
『陸』 初中語文教學理念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採用填鴨式的方法,初中語文課堂表現出學生負擔重,學習效率低的現象。人類所處的環境對於他發揮各項潛能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想像力的發揮和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課堂上,教師要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把老師當作朋友,當作合作夥伴,能夠耐心地傾聽學生的感受和建議,盡量給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敢說敢想,敢於說出心裡話,敢於在大眾面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二、從細節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做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模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傳統的「題海戰術」也許可以取得一時的效果,但卻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注重教學的細節,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將名人趣事引入到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通過將身邊熟知的親身經歷引入到課堂,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從生活中去發掘語文知識點,向學生展示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明白身邊處處都離不開語文,提高學生了解語文探索語文的積極性,更願意主動學習語文,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擁有一定的語文能力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集中表現,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語文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注重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涉及面很廣泛的課程,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的積累,語感、語文思維、學習方法、寫作和閱讀理解能力等等。教師要提倡和引導學生更多的利用課外時間,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鼓勵學生每天堅持閱讀,從讀中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讀中達到思想教育的目標,從所閱讀的材料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寬視野,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普通話對文章進行反復朗讀,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不丟字,不加字,不唱讀。定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口語的練習,先進行自由討論,討論之後,組與組之間派出代表相互評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普通話水平。
另外,實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學生在堅持閱讀的同時,教師還要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練筆,鼓勵學生用隨筆記錄生活和學習中的一點一滴,讓學生通過文字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內心的想法,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於寫作而言,如何觀察,如何積累,如何組織語言和詞彙,如何進行分析和總結等等,也需要有計劃地進行訓練,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於要求跳高運動員老是去跳一樣,成績恐怕難以提高。
四、開展各項課外活動,鞏固學生的興趣
濃厚的興趣,能彌補智能的不足;持久的興趣,能促成發明和創造。由於初中學生年齡段的特殊性,對任何事物的興趣具有不穩定性,對於學習的興趣更是具有不穩定性,因此,教師要通過開展課外活動來鞏固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演講比賽、人人參與人人說交流活動等等,通過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比賽或者交流活動中展現自我,在別人的贊美中感受到一種學有所成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促使學生興趣的鞏固。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們不斷創新,從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對初中語文教學進行改革,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要敢於改變初中語文教學的傳統理念,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敢於在大眾面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從細節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開展各項演講比賽等課外活動,鞏固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對於語文課程的多樣化需求。
『柒』 初中語文新課程理念有哪些
與時俱進,結合社會時代熱點
傳承優秀傳榮文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興趣。
建議你上火星學習網看看人家的教學視頻,並理會一下講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