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語文<<往事依依>>說課稿!
以下是說課稿,供你參考一下:
《往事依依》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文精當的選材,結構上的前後照應及描寫情狀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聲有色、文情並茂的語言描寫,體會其中的意境之樂。
2、過程和方法:
(1)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了哪些內容,讀中注意圈點勾畫。
(2)精度探究,揣摩文章的思路層次,尋求過渡語段,感悟文中蘊含的感情因素。
(3)比較閱讀,將本文與後面的幾篇文章從內容、情感、結構、語言等方面對比閱讀,找出異同點,加以感悟、品味。
(4)心領口誦,在反復誦讀中引起感情共鳴,積累語言,形成語感,提高語言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自覺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與難點:
(一) 重點:
1、認識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
2、精神生活的描寫:看畫、讀書、聽課等情狀。
(二) 難點:
1、理解閱讀文學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2、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設想
1、第一課時: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在獨立、合作研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內容,概括文章主要寫了幾件事。理解本文選材的精當,體會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
第二課時:討論、品味語言。小組討論交流,品味精彩的語句。體會作者對精神生活的描寫,進一步體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深情。
四、學習方法: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五、教具: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六、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自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理解選材的精當。
2、體會文學作品對青少年成長的意義。
二、課前預習
預習內容及要求:
1、自學生字詞:
徜徉 浩淼 絢麗 雨晦 鐫刻 雕鏤 嬋娟
感慨萬端 諄諄教導 搜索枯腸
2、作者簡介
於漪,江蘇鎮江人,全國著名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在38年的教學生涯中,努力探索語文教學規律,堅持教語文育人,在報刊上發表文章160多篇,總計50萬字。
本文是於漪應河南《中學生閱讀》編輯部一再邀請而寫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憶黃金時光」欄目上。
3、搜集寫春、夏、秋、冬的詩句。
三、導入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金色的童年,每個童年都有令人難忘的歲月。今天,我們就到於漪老師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四、預習展示
1、展示預習筆記,檢查預習效果
2、作者及背景介紹:(學生課前搜集)
五、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了解內容,能復述出所回憶的四件事。
(1) 學生自由朗讀。(朗讀要求:准確、流利,盡量做到有感情。)
(2) 概括文中所寫四件事:
『貳』 急需初中語文散文、文言文、小說、記敘文、說明文等不同文體的說課稿,謝謝!
怎麼發給你。
『叄』 初中語文說課稿
初中語文說課稿《鶴群翔空》
http://www.jyzxw.net/Soft/ShowSoft.asp?SoftID=3218
http://www.ylhxjx.com/Soft/ShowSoft.asp?SoftID=1223
初中語文版說課案例權
http://www.download88.com/downinfo/2.html
『肆』 如何寫初中語文說課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至於教師如何啟發學生,會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讓聽者不禁懷疑其真實性,激動萬分地給聽者「上課」,怎樣操作,一是要考慮能否取得最佳效果。(3) 說各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設計的優勝之處在哪裡。說教材的目的有兩個,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具體闡述「我為什麼要這樣教」。教案是平面的,即教學目標要符合課標的要求。還有說明是怎樣依據教學目標,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是教師備課結果的記錄、簡潔。 2。說課稿是在個人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寫成的,既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期望。 4,也是教師的教學深度和教學水平的標志,明確「教什麼「。教法的組合、付出的勞動最多的方面。教學難點、同行們聽、簡單的技能訓練,始終不見廬山真面目?等等,多是教學具體過程的羅列,主要介紹這堂課的板書類型是綱目式、說學法:說課就是再現上課過程有些教師在說課過程中一直口若懸河,二是要考慮師生的勞動付出是否體現了最優化原則、評價標准以及場合上具有實質性的區別,不能等同對待、教學要素的優化、介紹板書等。要聯系實際教材內容,對於上課是一種更為嚴密的科學准備,即目標要求具體。(2) 說教學重點,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還有說明所教教學內容在節、單向的、習題的選擇和思維訓練。說依據可聯系教學內容。有的教師明明說自己動手設計了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二是揭示學習內容中各項知識與技能的相互關系、誤區之四、誤區之三,切合各種層次學生的實際。一般一節課以一二種教學方法為主、說教學反思(如果還沒有上課就說教學效果預設) 1. 說教材說課首先要說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單元、直觀式等教學法、誤區之一,要從教學目標,卻不見了下文。(2) 說教學手段及其依據。教學手段是指教學工具(含傳統教具、學校設備條件、難點的處理、身心發展等方面做出具體的、可能的預測、無源之水、要求。教具的選擇一是忌多。教案是教師備課這個復雜思維過程的總結:如多媒體課件的製作、實物投影儀,設計的依據是什麼。簡單地說。板書設計要注意知識科學性:我運用了啟發式,是那些比較抽象、明確。(1) 說教法組合及其依據:一是確定學習內容的范圍與深度,但又有明顯的區別;教案只說「怎樣教」:(1) 說教學思路的設計及其依據,有些教師在這環節中多一言以蔽之,也可以插在說教材部分里一起說。教學效果的預測,即體現了「教什麼」、學生的年齡特徵,它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想,而說課是立體的,說課過程沒有任何的輔助材料和手段有的教師在說課過程中、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的目標、說教學流程。 3. 說教法與手段就是說出選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手段,以及由於身體和智力上的個別差異所形成的學習方式與風格。教學重點除知識重點外,說課稿不僅要精確地說出「教」與「學」的內容:說教學方法太過籠統,教學目標應該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這是說課的重點部分。教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體現在突出重點。說學生包括、說課文字稿等,使課堂教學變成教具或課件的展覽,即思維內核、說板書、學生習慣養成。說明學生年齡特點、學生實際和教學方法等說出各個教學環節時間安排的依據,說課稿不宜過長。甚至有的教師把「學法指導」誤解為,時間應控制在10分鍾之內為宜。(4) 說教學設計及其依據;三說目標的可操作性,說好課、教材內容、多媒體。教學過程通常要說清楚下面幾個問題、系統性與簡潔性。由此可見。因此教師在說課時;三忌教學手段流於形式。 4. 說教學程序說教學程序就是介紹教學過程設計,這好比一項工程的可行性報告。教學思路要層次分明?什麼時候板書,把講給學生的東西照搬不誤地拿來講給下面就座的各位評委:解答學生疑問。其實,說課教師在說課過程中可以運用一定的輔助手段。要說明課標對所教內容的要求,這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不應混為一談,使用過頻、反饋信息的處理和強化等方面去說明突出重點的步驟。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說學習方法有失規范 「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是說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也就是要從知識結構、教師的自身特點以及學校設備條件等方面說明,二者在對象。一說目標的完整性,脫離課標的說課那就是無本之木、表解式、能力發展,但在說課過程中,為教學順序的安排奠定基礎,以及採用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操作性方案、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選用、離生活較遠或過程比較復雜、作用和意義、多維的。特別要說明一節課里的最佳時間(20——25分鍾)和黃金時間(15分鍾)是怎樣充分利用的,還包括能力和情感的重點,因此教師在說課時還要說明怎樣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可能會是一節很成功的示範課,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自我把握程度,對於備課是一種深化和檢驗,穿插滲透其他教法,從本質上理解「說課」、教具的功能等來選擇教學手段的,既無說課文字稿、方法和形式、分析教材。就是分析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所必須具備的學習技巧:(1) 說教材的地位作用。因為只有通過這一過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說課者獨具匠心的教學安排:講解知識難點,這種知識經驗對學習新知識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它雖也包括教案中的精華部分(說課稿的編寫多以教案為藍本。說板書設計。這里說明學生學習新知識前他們所具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必須有重點地說明突出教學重點、教材編排形式、誤區之二,作為參考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忌教學手段過於簡單。 走出誤區,知道」如何教「,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反映學科特點。也只有通過對教學過程設計的闡述:(1) 說學生的知識經驗。說課稿側重於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的闡述。但說課絕不是上課。說課稿是教案的深化。它重在設定教師在教學中的具體內容和行為、教學意圖和理論依據。(2)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能使備課理性化。所以、合作討論法等等。 1、課件,在有限的時間里向同行及評委們說清楚課、思想品德的養成,能直接用來指導。(3) 說學生的特點風格。說教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才能看到教學安排是否合理、學生知識基礎與年齡特徵?板書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以及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和態度、智力開發、演示教具,這個過程必須是教法和學法同步的過程。 3。 5. 說教學效果的預測教學效果是教學目標的歸宿和體現;二說目標的可行性、教師本身特點等加以解釋。還要說明教學思路設計的理論依據、科學和藝術、還是圖解式等、突破難點上。說教法組合的依據,說課是介於備課和上課之間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但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出執教者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板書的展現形式是什麼,突破教學難點的基本策略,擴展與完善,預定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說課就是復述教案說課稿與教案有一定的聯系、計算機網路等)的選擇及其使用方法,富有啟發性,如果他們准備的內容和課程安排面對的是學生、說教法。這部分內容可以單列。教師在說課時。 2. 說學生就是分析教學對象。並要具體分析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之間的關系,說教學方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也沒有運用任何的輔助手段、「怎麼教」。說課是說教師的教學思路軌跡說課稿一般包含說教材,要對學生的認知,學生運用自主探究法,要盡可能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文字要准確。因為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統一過程。教學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學環節的順序安排及師生雙邊活動的安排。(2) 說學生的技能態度、年級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3) 說教材的重點難點,而說課稿重點說清「為什麼要這樣教」,說明教材編寫的思路與結構特點、評價和檢查該課的教學工作、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說課必須說清楚學生情況:「一窮二白」
『伍』 初中語文<故鄉>的說課稿
《故鄉》專題性說課稿
《故鄉》教學中如何確定和突破教學難點?
《故鄉》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浙教版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三單元選用了魯迅先生這篇名著,並在單元要求中明確:學習這篇小說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
閱讀小說,欣賞名著,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魯迅小說的內容博大精深,但文筆卻質朴無華,語言精練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節理解,技法學習上並不需花大力氣,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細細品味。
一、難點確定
魯迅的小說內涵深刻,哲理豐富,在《故鄉》中則主要體現在關於希望的闡述上。《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當理解話中的含義,對老師來講也需凝神一思,對初二學生來講,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有差別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小學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所以把握起來還較容易。「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復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准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系。因此,我們確定本文的教學難點為:第一,如何引導學生把握「我」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二、難點的突破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設定難點時是以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依據的,所以要突破難點,也就必須設計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
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首先,娓娓敘述,介紹背景,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通讀課文進行聯想,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後,聯系實際,引人人勝,深究作品表現的哲理。
在實施過程中則採用教師引導、總結與學生課內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導。如何引導呢?最好的辦法是講故事,孩子都愛聽故事。那麼,我們就從課文的時代背景講起,可以講講辛亥革命的成敗,敘敘魯迅的生平經歷,談談魯迅的家庭成員,說說紹興的風土人情,最後當我們講到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時,可以把學生的視線拉回課文,再牽出一條學生已有所了解的承前啟後的線索——閏土。接著便可過渡到分析學生不大熟悉的與閏土相關的「我」和「楊二嫂」了。
第二步:啟發。由於學生對作家、作品及時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第二步我們可以以啟發為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內涵。啟發可從三個角度人手,「我」與「閏土」有何不同?今日的楊二嫂與昔日的楊二嫂有何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不同與變化?並以此為綱,再派生出若干小問題,要求學生思考,目的是最後給兩位人物定位。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我們可以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還能促使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鑽研課文,最後在討論中明確兩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我」是一個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是當時社會進步希望之所在。而「楊二嫂」則是一個在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託了閏土的純朴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第三步:深化。分析到這里,學生們對整篇課文的內容已基本掌握和理解,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希望又是什麼呢?魯迅說:「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為「路的開創」,含義是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斗,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看去遙遠,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斗,百折不撓地去干,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但這樣的解釋,對初中學生來講仍顯拗口難懂,我們不妨先撇開「抽象」的希望,而從「路」談起。
請設想,洪荒年代,荊棘遍地,要想到達遠方,無路可走,束手無策,則永遠離不開原地;只有奮斗,披荊斬棘,才有可能到達遠方的目的地,怎麼辦?只有「開路」,才有希望。那麼,行動吧!
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斗,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三、教學總結
通過《故鄉》的難點教育,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准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抽絲剝繭、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陸』 初中 語文《最苦與最樂》說課稿
最苦與最樂》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最苦與最樂》是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是學生語文中接觸到的第一個議論文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議論文單元也是比較少的。因此,本單元對於學生學習議論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引導學生明確議論文三要素,學會在具體的閱讀中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觀點或主張是什麼,對這個觀點或主張提出的理由或依據是什麼,理由和觀點之間的聯系方式是怎樣的。《最苦與最樂》是一篇論證嚴密的議論文,作者從責任之盡與未盡,談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人們勇於負責,學習待人處事的正確態度。文章在結構上論證嚴密,語言流暢而又凝練,同時給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對國對民的責任感。
據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能力目標,在掌握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理清脈絡,學習文章流暢而又凝練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培養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2、人文教育目標,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讓學生在對苦與樂的討論中,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說教法
由於學生剛接觸議論文,我設想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觀點和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採用討論、指導朗讀、語言欣賞等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創新的精神。
《初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我設想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與老師的對話,以及學生間的對話等方式,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獲得啟迪。
三、說學法
討論法是一種群體立體式交流過程,也是一種內涵豐富,有挖掘潛力、集思廣益的學法。教學本文,教師利用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各抒已見,互相評價、啟發、補充,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設計
本課的教學設計為兩課時,先說第一課時。
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多媒體課件(抗洪救災中的武警戰士,「非典」肆虐時期的醫護人員,尤其是今年冰雪災害、抗震救災中的解放軍戰士)。讓學生明白,人必須負責任,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任。如此激發學生與作品的共鳴。
接著要求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梁啟超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經歷、思想。
第二步,教師范讀,以情激情。
本文流暢凝練的語言,嚴肅深刻的論點,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易把握。教師聲情並荗、慷慨激昂的朗讀,對學生的理解課文大有裨益。
第三步,師生對話,理清結構。
多媒體課件展示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人生應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默讀課文後填寫答案。根據答案再次探討,理清文章結構。
第四步,課堂提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先學習1、2自然段。
教師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理解掌握。
a、作者運用設問,「人生什麼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的嗎?
b、接著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人生什麼事最苦呢?
c、為什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d、一篇好的議論文,為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舉例,請找出相關事例。
接著學習第二部份。
問題提出:
a、什麼事最快樂呢?
b、作者作者了哪些古語、俗語來論證觀點?
指導學生朗讀這段,從中獲得答案。
再學習最後一部份。
通過如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並想想這一些話要說明什麼。
b、為什麼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c、最後一段說明了什麼內容?作者為什麼這樣說?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說明。
小結:通過這些分析,我們明白了作者的觀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以上是第一課時,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來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論點。通過這一課時的學習讓學生明確了論點、論據,把握本文「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個構成部份。
接著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第一步,讀文本,觸心靈。
教師啟發學生:真正讀懂課文,要走進作者的思想,走進作者的情感,從文中找出自己的影子來。大家再次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體會。
這一環節的安排,意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第二步,探寫法,析特色。
先引導學生明確本文的論證方法。
接著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本文的語言莊重、靈動、流暢、簡潔,能不能找出句子加以體會?
學生通過再次的品讀課文,交流探討,明確語言特色。
第三步,你說我說明責任。
學生結合生活經歷,感受「責任」的意義,培養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發揮教材的品德教育功能。
第四步,名言積累擔責任。
學生交流關於「責任」的名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
最後,播放歌曲《說句心裡話》,在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希望採納!!!
『柒』 初中或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
說課稿通用版
《》說課稿
各位評委,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的第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是省編年級語文第冊第單元中的第篇課文。它是作家的一篇什麼文章。根據該單元教學目標;以及本篇課文特點,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德育目標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最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第二課時通過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析語言並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的比較,理解散文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教學程序
教學要點:
教學方法: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誦讀法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步驟: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3分鍾)——講授新課(30分鍾)——反饋練習(10分鍾)——歸納總結(2分鍾)」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對布置的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後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用課件對作者及與課文有關的經歷進行介紹。
2、講授新課:
3、反饋練習: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語解答課後練習題或練習冊,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4、歸納總結: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針對課文標題討論,理解中心意思,進行最後的。
5、布置作業:依據課文練習或練習冊來確定2—3點
六、板書設計:
『捌』 初中語文<<我的老師>>說課稿
《我的老師》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我的老師》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憶了兒童時代生活在老師身邊的幾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師美好的心靈。作者是用童心來回憶往事的,在敘事中融入了兒童自然而純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動、感人。在它的前面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都德的《最後一課》,後面有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還有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它位居正中,與整個單元融為一體。第一單元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第二單元則由家庭走向學校,從國內到國外,從私塾到大學,學生的眼界在逐漸地開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體現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初一第一冊的教學任務是要求學生認識語文與生活的關系,著重培養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本單元的幾篇課文所談到的老師,對兒童都起到了終生的影響作用,他們不但學識淵博、為人正直,而且愛憎分明,對真善美執著地追求。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為體現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這一特點,我把本文的學習目標定為:1.體會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依戀、思念老師的深厚感情,培養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良好品德。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3.詞句的揣摩。學習重點確定為: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依戀、思念老師的深厚感情,培養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良好品德。難點為: 理解、揣摩詞句,體會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特製定如下教學與學習的方法:
1、 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當今課堂教學一股清新的活水,能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命。採用情境教學,可以較好地扣住教材特點,落實教材因素和學生因素,強化訓練目標,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 朗讀感受法
《我的老師》作者用兒童純真的心理回憶和蔡老師接觸過程的七件小事,有強烈的親和力。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那深摯的師生之情。
3、 質疑探究法
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看到成功的記錄,這種成就感促使學生可持續性地發展。
4、 討論分析法
這既是個體的學習,又是團體的學習。討論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活動,當中體現了個體的思維,又有思維的碰撞、磨合、吸納,是合作學習的體現。
三、教材處理
學習本課用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指導朗讀,學生質疑探究。第二課時,學生討論明確看法。兩個課時的內容可以穿插進行,具體操作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定。
四、 說教學程序
1、 導入 新課。
有人說:「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像蠟燭,照亮了學生前進的道路。」「老師是人梯,載著學生攀登科學的高峰。」同學們,請大家回憶一下。從小學一年級起,到目前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師教過你們?在諸多老師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終身難忘的呢?我想,在每個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難忘的老師。如果把他寫下來,一定令人動情、感人至深的吧!誰來說一說呢?(讓學生踴躍發言)好,今天,我們學習的也是一篇關於老師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寫的回憶他的小學老師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師》。
這里運用的是「情境教學法」關鍵是教師必須要進行情境誘導,使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進而主動學習,實現目標。因為相類人物能喚起學生無限豐富的聯想。這里讓初一的新生回憶他們剛離別不久的小學老師,口頭描述老師的形象和事跡,學生們絕對有興致侃侃而談,話語當中也會飽含記憶猶新的深情。此時此刻,再順勢而發,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環節。
2、朗讀感知
①聽課文錄音(感受課文流露的真情,同時給每個自然段標序號並給生字注音)
②師生共同朗讀課文(與學生共同感知,因為教師也是學習的參予者。朗讀前提醒學生注意用兒童的口吻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
3、概括課文的大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後練習題;默讀過程有什麼疑難的問題或感觸很深的想法記錄下來。
學生有可能提到以下問題:
①蔡老師是位女教師,為什麼要把她稱為先生呢?
②課文第一部分寫蔡老師在「我」的記憶里總的印象是什麼?「溫柔」和「美麗」分別從什麼方面寫的?
③本文共記敘了幾件難忘的事情?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它的次序可以打亂嗎?(這是最重要的問題,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來了解文章的思路、脈絡、感情線索等問題,還可以讓學生復述「夢里尋師」一事,充分感受學生對老師的摯愛之情)
④「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裡,對你是多麼的依戀!」全文都用第三人稱「她」,這里為什麼改用第二人稱?這樣一篇文章的人稱前後不一致可以嗎?
⑤「我忽然爬起來,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點的兩個詞能否互換?為什麼?
⑥「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改為「我很想再見到我的蔡老師。」有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⑦一般說來,小孩子都盼望著假期的到來,為什麼說「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麼漫長」?
⑧「在一個孩子的眼裡,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為什麼說是「在一個孩子的眼裡」?
⑨在看老師寫字這一件事中,「不由得圍了上去」、「默默地看」、「連握筆的姿勢都急於模仿」等語句表現了我們對老師的怎樣的感情?(老師對孩子的影響)
⑩本文著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引出本文的主旨: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
對於這些問題,可以用遞紙條的方式交給老師,老師把它集中、歸納,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利用實物投影交給學生討論,遇上爭議較大的問題,老師再給予引導明確。在討論第③題時,④⑤⑥⑦⑧⑨⑩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滲透進去,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本課的學習目標得以實現,學習重點和難點也能得到突破。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後再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獲,以及課後寫一篇關於老師的回憶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這個環節當中,老師扮演的是一個主持人的角色。
五、說板書設計
老師假裝發怒
老師教我們跳舞
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 略寫 老師愛學生
蔡老師 老師教我們讀詩
溫柔美麗 我們看老師寫字 學生愛老師
老師排除小糾紛
我夢里尋師 詳寫
感情線索:回憶、依戀、思念蔡老師
這樣的板書重點突出,讓人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