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1987年高中語文荷塘月色

1987年高中語文荷塘月色

發布時間:2021-02-21 14:23:34

『壹』 高一語文上冊課文 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 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⑽,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⒄。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 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1)1987年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擴展閱讀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著緊密的聯系。

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部分從荷塘周遭的環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敘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

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後以贊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於荷塘的月色,盡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讀者帶著這種思索轉入了下一段。這個結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於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於踽踽獨行於荷塘的一番妙論。「背著手踱著」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

接下去是一段內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一種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這樣修飾語,說明這種喜悅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後的行文中可知這當然也只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悅。

盡管如此,由於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脫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是個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

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於人事中的作者來說,是多麼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實的反抗。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緻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

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著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

「碧天里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把聽覺和嗅覺兩種感覺溝通起來。

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在這番靜態描寫之後,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鏡頭里。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盪向荷塘那邊。這種細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見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著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而不能得的復雜心理。

參考資料:荷塘月色(朱自清所作散文)_網路

『貳』 高中語文課文必修一裡面的 《荷塘月色》的問題

1.作者寫荷塘月色的高明之處是把荷塘和月色作為一個整體來寫。荷塘的景版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權塘里的月色。寫荷塘,主要抓住荷葉和荷花的形:田田的,色:白,香:清香。寫月色,主要抓住光:流水一般,影:荷影 灌木影柳樹影。

2. 試分析「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並簡要分析貫穿勸我呢的線索
總起全文,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調。
線索:作者的行蹤以及貫穿其中的情感變化

『叄』 高中語文《荷塘月色》的課後習題答案

一、荷塘月下的美景

課文是一篇寫景散文,這一點從標題就可以看出來。文章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這樣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4、5、6段緊扣標題,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4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從密密層層的荷葉推出各色各樣零星點綴著的荷花,這是實寫,寫荷塘中的靜態。這時候微風來了,風帶來了動,於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葉子與花也出現了閃電般的顫動,顫動以後荷塘則出現了短暫的變化。

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像籠著輕紗的夢似的葉子和花,淡淡的雲,小睡的風情,樹影和月影,處處顯示著幽雅寧靜,而這幽雅寧靜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獨處荷塘的環境中才能擁有。在這里,荷塘與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荷塘之美還要有周圍環境的襯托,所以第6段接下來寫荷塘四周的景色。各種各樣的樹,樹間漏下的月光,隱隱約約的遠山,無精打採的一兩點路燈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種安寧,但當他聽到了熱鬧的蟬聲與蛙聲之後,突然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三段寫荷塘,寫塘中的月色,寫月下荷塘的周圍景緻,營造出一種朦朧、幽美的意境,讓作者產生美的感受,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二、美景中蘊含的情思

課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雖然在主體部分集中筆墨寫景,但這些景都是為抒發感情服務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章因情而起,是因「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引出去荷塘,賞塘中美景,進而引出江南采蓮的舊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後又回到家中。從情到景,復又歸情,是記游,又是抒情,這樣的結構安排恰到好處地服務於寫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這里,作者的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時間不長,但感情卻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對於文章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現實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則認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過去多家評論認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復雜的,文中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求得片刻寧靜的淡淡的喜悅。為什麼這樣說呢?說有憂愁,因為全文處處籠罩著低調的情緒。文章開篇即寫「心裡頗不寧靜」,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調,接著寫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雲是淡淡、朦朧的,樹影是參差、斑駁的,樹色是陰陰的,遠山是隱隱約約的,而蟬聲與蛙聲雖然熱鬧,但卻與「我」無緣;接著又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惦起江南,感慨頗多。如此等等,無不讓人感覺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憂愁。說有喜悅,也是從文章本身出發的。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為預想月光下荷塘「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往日陰森森的小路,「今晚卻很好」,而且覺得在這樣的天地里,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繫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頓生,這美景與其說是自然美景,毋寧說是作者心靈中的美景,於是憶起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以上種種,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暫時間內所得自由而帶來的喜悅也是貫穿於全文之中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本文只是記述了一個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緒,描繪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寧靜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時時都可能出現。有了這樣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個清靜的所在,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尋找一個人所能得到的一時的自由空間。在這樣的時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們憂,也可能讓我們喜,我們也會由此而想到久遠,想到其他人事。這樣看來,朱自清只不過是寫出了一個普通人一種極為平常的思想情緒而已,只不過我們普通人沒有他這樣的妙筆,寫不出像他這樣能夠感染人的心靈、引起人共鳴的傳世作品而已。

對於本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結合課後練習第一題,讓學生從文章本身出發,對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不求統一的答案,只要能把自己的理解表述清楚,說出一定的道理即可。

三、語言的巧妙運用

本文成功地描寫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於景色描寫中寄託著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成功,也得益於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

文章多處使用比喻、通感、疊字等,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比如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寫靜態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借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觀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例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來是屬於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像的跳躍。

此外,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鬱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挨、「靜靜地」瀉、「重重」圍住等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解題指導

一、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培養分析理解能力,有理有據地認識文本中的自我。題目中提供的兩種看法供參考,學生也可以有別的看法。但不管持哪種看法,都要從文本出發做點分析,說出一定的道理。教師可參照課文分析做一些說明。下邊是提供寫作本文的一些背景材料: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中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革命失敗,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

二、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比喻,能夠辨認、說明,並做點具體分析。注意,本題將通感也作為比喻的一種,其實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和一般的比喻有著本質的不同,老師可結合課文說明,適當給學生做些講解,幫助他們理解這種修辭現象。

本體
喻體
完整句子
相似點

葉子 亭亭的舞女的裙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圓形,舒展,形態相似
白花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層層的葉子中間……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
清香 渺茫的歌聲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若有若無,輕淡縹緲
月光 流水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月光照下來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 籠著輕紗的夢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朦朧,恬靜,柔美
光與影 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悠揚,溫馨,和諧
樹色 一團煙霧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迷茫,朦朧
燈光 渴睡人的眼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沒有精神

1.比喻恰當。因為人的各種感官是相互聯系的,感覺之間本來就是互通的。這里先是將花香比成遠處渺渺茫茫的歌聲,二者都具有縹緲、不確定、若有若無的特點;後又用名曲優美、和諧的旋律比喻光與影的和諧,不僅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而且給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2.對比喻的看法,可以因人而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因不同的設喻而有不同的理解,不求統一答案,可讓學生自由地交流看法。

三、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揣摩作者用詞的巧妙,其中一些是疊詞的運用,一些是修飾詞語的巧妙運用,一些是動詞的恰當使用。

1.括弧中的詞語不帶文采,只是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狀態。重疊詞的使用不僅繪出了事物的狀態,而且使語氣舒緩,能產生音韻和諧的美感。

2.「點綴」有裝飾的意義在內,好像是有意為之,「開」則是客觀的描述;「裊娜」「羞澀」本來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態、神情的,這里用來寫荷花,繪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著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像,而「已經盛開」「含苞欲放」只是客觀的陳述,感情色彩不強烈。

3.「瀉」有傾瀉意,與「靜靜地」配合在一起,准確地寫出了月光有形而無聲的特點,顯示了月光的幽靜之美。「照」字太直白,缺少蘊含。

4.「浮」顯示出霧的輕飄狀態,是輕而緩地出來;「升」字太硬,無法突出霧的輕和柔。

5.「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疊詞的使用,造成音節上的重復,更突出了樹多而密的特點。「遠近高低」雖然也寫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沒有疊音詞給讀者的感覺那麼強烈。

四、這是背誦題,主要是引導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能夠有意識地記住一些名言名句、優美的語段,豐富自己的語言庫存,為語言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學建議

一、本文語言優美,音律和諧,特別適合朗讀。可以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整體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圍繞文中的「我」了解作者感情的變化,教師再適當補充一些背景材料,讓學生結合文本以及有關材料理解作者其人。學生可各抒己見,不求統一答案。當然,老師可以有傾向性指導,可結合課文說明,適當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處處流露出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

三、本文語言優美、生動,恰到好處地配合了寫景的需要。如准確的煉詞,恰當的修飾語,疊詞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等。可以結合課後練習適當講解,讓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選擇自己認為好的語言,說說好在哪裡,然後積累相應的語句。

●有關資料

一、關於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於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采蓮賦》參考譯文(羅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鷁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三、智者的孤獨——對《荷塘月色》主題的再思考(封先勇)

《荷塘月色》(以下簡稱《荷》文)是朱自清教授於1927年7月在清華大學清華園寫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它誕生到現在已七十年了,其魅力卻歷久不衰,見仁見智的分析鑒賞文章也層見疊出。對《荷》文,筆者中學讀過,大學讀過,工作後多次講授過,閑來無事還品玩過。對品評《荷》文的文章,每每看見均激動不已。但激動以後卻發現,對關涉全文痛癢的幾處,論者多輕描淡寫,「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即或論及,也語焉不詳,大而化之,而對文後「1927年7月」這一時間概念卻深挖細掘,極盡想像,附會到政治層面上去。朱先生有沒有對蔣介石背叛革命製造白色恐怖的不滿?作為身處非常時期的正直的知識分子,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否僅此而已呢?我看未必!

摩挲玩味全文,我以為《荷》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似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自己高出於芸芸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

支持我的觀點的有兩處:一處是《荷》文開頭和結尾處對「妻」的敘寫;一處是對古詩文《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大段引用。而這兩處,恰恰被多數論者忽略。

(一)關於對「妻」的敘寫

《荷》文對「妻」的敘寫有兩處:開頭因「心裡頗不寧靜」,「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而「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尾處「我」受用完無邊的荷香月色,精神跨躍時空局限,暢游於古詩熱鬧風流而又幽美的意境中,最後返回家,「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這前呼後應的兩筆,難道作者僅僅是為了串結文章,使文章圓滿?問題並不那麼簡單。朱先生寫文章是很注重結撰藝術的,朱先生撰文也很吝惜筆墨,他不會在短短的一千餘字的散文結構中構思安排「妻」這一人物而沒有深意!

我讀《荷》文中的「妻」,每次均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歐陽修《秋聲賦》里的「童子」。在《秋聲賦》里,歐陽文忠公對秋聲發了一通高論,寓慨甚深。但結果呢,「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真是「知音世所稀」啊!人最怕的是寂寞,是渴望宣洩的時候沒有人共鳴。寂寞的極致是連最知心的人也不理解自己。智者的孤獨是一種曲高和寡的孤獨。「童子」對歐陽修的外形是熟悉的,但對歐陽修的遭際和因一貶再貶而產生的滿懷的傷秋情緒卻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可以想像,當歐陽修落筆「童子莫對,垂頭而睡」的時候,那心中深沉的孤獨只有當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感覺到!

同樣,《荷》文中的「妻」(朱先生實際生活中的妻是陳竹隱女士,但《荷》文中的妻顯然超越了實際生活中的妻的含義,她只是一個用以在文章中表情達意的符號,一個意象而已。)對「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為舉止也形同路人——「我」「心裡頗不寧靜」,「妻」一概不知,「迷迷糊糊哼著眠歌」;「我」出門走向荷塘,一路感慨,「妻」大約已漸入夢境了;「我」在荷塘邊對良辰美景,激賞美妙荷塘和無邊月色,「妻」大約早已暢游夢鄉了;而「我」被蛙聲蟬聲帶入現實,轉而自由的思想沉醉於《采蓮賦》和《西洲曲》描寫的美妙、風流熱鬧的境界里時,「妻」更不知道了;當「我」經歷了感情的波波浪浪,推門返家時,「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這里,雖然筆者對「妻」睡覺的過程作了大膽推測,但細細一想這個推測是站得住腳的,因為由「迷迷糊糊」到「睡熟好久」必然有個時間衍進過程。文中,「我」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對「妻」不能與「我」同甘共苦的不滿,(「苦」即是「不寧靜」,「甘」則是面對荷塘月色美景的陶醉和對古詩文里風流熱鬧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但字里行間對「妻」的責備和不滿我們會處處感受到:「我」在「不寧靜」,「妻」卻「迷迷糊糊」,此其一;其二,「我悄悄披了大衫」出門後,「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獨處,這「獨」字和「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的「且」字,表達了作者對孤獨寂寞的多少無可奈何的感慨啊!其三,「我」獨賞荷塘月色以後,表達了對獨處的無奈和對熱鬧風流的強烈渴求——「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而這熱鬧風流,「妻」本是可以給「我」的,她卻獨自享受睡眠!其四,結尾處一句「妻已睡熟好久了」,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蘊含有萬千感慨,情味邈長。這絕不是如有些論者所說的寫妻是為了烘托靜謐的夜景,作者也絕不是對「妻」醞釀的靜謐夜景報以欣賞的口吻,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似的責備!

總之,《荷》文寫「妻」雖只有兩筆,但因處全文機扃,所以絕非閑筆。看似兩處寫「妻」,實則處處有「妻」。只寫兩筆,一可省卻許多筆墨,見出朱先生「惜墨如金」的功夫;二可表現作者獨運的構思匠心。真可謂「寥寥兩筆,關涉全篇」啊!

(二)關於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

關於朱先生引用《采蓮賦》和《西洲曲》的目的,歷來論者看法不同。江澤純在《荷塘寄苦情》中說:「這種含蓄的描寫,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是以蓮自況,和自覺懷才不遇而嚮往那熟悉的故鄉了。」吳周文《讀〈荷塘月色〉》認為「回首江南是慰藉自己苦痛寂寞心境的『一條路』……詩人幻想著黑暗的天空能夠自行的煙消雲散,希望江南時期那種以文會友、呼朋引伴的斗爭生活能夠重新回到現實中來。」;還有人以為作者借花草美人表達了他對南方革命戰友和革命形勢的關心……這些都未能切中肯綮,有戴政治有色眼鏡觀照文章的嫌疑。

要真正弄懂《采蓮賦》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問題:《采蓮賦》和《西洲曲》究竟寫的是什麼內容?它為什麼能引起作者的共鳴?引用這兩處古詩文究竟表達了作者當時什麼樣的心境?

《采蓮賦》是梁朝皇帝蕭繹撰制的,屬宮體文學范疇,內容是寫一群美麗綽約的少女在風和日麗的暮春季節盪舟采蓮的嬉戲,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對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詩寫一個女子對所愛之人的深長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寫這個女子盼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由「過人頭」的蓮花和如水的蓮子觸景生情,由「蓮子」的諧音「憐子」勾起了對情郎的思戀,《采蓮賦》寫的內容「熱鬧風流」,洋溢著青春氣息,《西洲曲》則寫的單相思,寫一個美麗女子外表含蓄而內心濃烈如火的思戀。

——由此可見,《采蓮賦》和《西洲曲》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贊美愛情、歌頌青春,它和關心南方革命戰友和革命形勢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它和以蓮自況和思念故鄉也關系不大。

作者在銜接處說「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其實這「忽然」並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詩歌里的采蓮,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對現實世界是孤獨寂寥的,正因為孤獨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國里幻化出一個熱鬧風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來與之對抗,並滿足自己的嚮往。只不過這種滿足是暫時的,現實生活中是「無福消受」的。這里雖有「過人頭」的蓮花,卻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無情」啊!那麼,現實生活中究竟有什麼呢?有的是「什麼聲息也沒有」。

所以我認為,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獨、冷清的現實世界中的一次快樂的精神暢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對青春快樂、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對麻木不仁、對「我」一切心理活動全然不知全然不曉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態度的否定。

再回過頭來,一般人認為「心裡頗不寧靜」是全文文眼,這似乎是沒錯的。但如果硬要說「不寧靜」是因為朱先生對國民黨背叛革命製造白色恐怖的不滿,那就有點「以己之心,揣他人之腹」了。實際上朱先生在當時是奉行「暫時超然的好」的生活態度的,他很少關心共產黨國民黨,只是一個鑽故紙堆的教授。他的「不寧靜」實際上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具有高潔品格的孤獨的智者的「不寧靜」,是一個渴望青春活力、美好快樂的孤獨的智者的不寧靜。這才是還原了的真實的朱自清,而不是被人為拔高了的朱自清。

(選自《名作欣賞》1998年第2期。有刪節)

四、孤獨知為何生——關於《荷塘月色》主題「再思考」的思考(張福霞)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問世已逾七十年,作為白話美文的經典之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類語文教科書所選用,其藝術魅力可謂歷久而不衰。

然而,關於此篇千餘字散文(以下簡稱《荷》文)的爭論,也同樣歷久而未衰。朱先生的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竟使鑒賞者、評論家「不寧靜」了幾十年。大家以種種「獨家」視角,「科學」方法,深挖窮究那「不寧靜」中的內涵,試圖由此曉明《荷》文的主題。近讀《名作欣賞》,又見到關於《荷》文主題的一種新說法:《荷》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似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自己高出芸芸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封先勇《智者的孤獨——對〈荷塘月色〉主題的再思考》,載於《名作欣賞》1998年第2期。以下簡稱封文。)《荷》文流露出的孤獨情緒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這里引起筆者注意並思考的關鍵問題是:孤獨緣何而生?

在封文看來,朱先生孤獨情緒的產生「是因自己高出芸芸眾生」而「曲高和寡」。其依據有兩處:一處是對「妻」的敘寫;一處是對古詩文的引用。封文認為,朱先生在《荷》文開頭結尾處安排「妻」這一人物是大有「深意」的。文中的「妻」對「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為舉止「形同路人」,「我」苦悶不寧,獨自漫步荷塘,「妻」卻全然不曉,「獨自享受睡眠」。因而「我」雖沒有直接表達對「妻」的不滿,但「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不滿和責備」。一一開列出來,共四處。為使自己論證更具說服力,封文還把「妻」這一人物,一廂情願地抽象為「表情達意的符號」,使其「超越了實際生活中妻的含義」。這樣,既不開罪陳竹隱女士(筆者註:封文將「妻」注為陳竹隱女士,有誤。《荷》文中的「妻」是指朱先生原配夫人武鍾謙。武1929年病逝,1932年朱才與陳結婚,而《荷》文作於1927年),又使「妻」具有了典型意義而代表「眾生」。關於《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封文認為,除去具有一般鑒賞者認可的意義(贊美青春,嚮往快樂)外,還反映了朱先生對「麻木不仁」、與自己完全隔膜的「妻」的生活態度的「否定」。

概言之,封文的論證邏輯為:我滿腹苦悶,妻卻不能理解,我便「孤獨寂寞到了極致」,對妻會有所怨責,並進而對其生活態度給予否定;妻不理解,便證明我之心曲高於「眾生」,我之孤獨便是「智者的孤獨」。——似是有「理」有「據」,因果圓通。

然而,恐怕也只能是主觀上的自圓而已。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鑒賞是讀者對作品的再創造,鑒賞過程必須以審美客體(即原作,輔之以作者、背景資料)為基礎。而封文論證中,在問題的兩個關鍵方面,客觀上難以立論,從而導致主觀審美判斷失當。

首先,「我」對「妻」的態度。

在品讀《荷》文時,我們很難感受出如封文所雲「處處存在」的「不滿和責備」。原文對「妻」的敘寫只兩處,一處在開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晚上乘涼忽然想起荷塘,待夜深人靜後,「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另一處在結尾:「我」受用完荷香月色,又憶起江南采蓮趣事,沉思中返回家,「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筆者認為,作者在首尾兩處寫到「妻」,除去結構上的前後呼應外,確有感情表達上的作用。結合全文,這兩處描寫讓人感到,「我」,苦悶之深而又孤寂至極,連朝夕相處的妻子也難於理解自己。開首一次意在表現、交待這種情緒基調,結尾處意在強化、延展這種內心深處不可解脫的寂寥。總之,「妻」這一生活中最親近的人,將朱先生的孤獨無奈渲染到了「極致」,正如封文所說,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含「萬千感慨」。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7568.htm

『肆』 語文題關於《荷塘月色》

作者一開頭就這樣寫道:「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這正是本文的文眼,主旨所在,整個文章中都滲透著這種情緒。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又發動了「四·一五」廣州大屠殺。朱自清曾這樣評論道:「近來廣州的事變,殺了那麼些人,燒了那麼些房屋,也許是在恐怖的開始吧!」「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罷了」,「那裡走」這個問題,「只要有些餘暇,它就來盤據心頭,揮也揮不去」。(《那裡走》)作者對反動派的暴行極其憤慨,但又對革命抱懷疑態度,看不清革命的前途,表現出極度的彷徨和煩悶。接著作者說夜已深了,孩子們都玩完回家了,「我」自然想起那清雅幽靜的荷塘來,「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於是披衣出門,沿著「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走向荷塘。更深月淡,楊柳蓊鬱,這可人的景色怎不令人忘乎身外呢?世界是那樣的令人窒息,何不在這美景中贏得片刻的逍遙?正如作者所說,「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如果說以上是「我」剛剛進入景色,那麼下面所描繪的「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則是作者完全把自己融入了了這「荷香月色」之中,完全「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陶醉在這「荷塘月色」中了。對「月下荷塘」作者寫到了田田的葉子、零星的白花、塘上的微風、縷縷的清香和葉下脈脈的流水,行文如流水,不緊不慢,娓娓道來,如輕風送來清香一樣清新舒暢,又像密密的碧葉一樣醇釅醉人。對「塘上月色」,作者寫到如流水的月光、薄薄的輕霧、淡雲中滿月、參差斑駁的樹影,用輕柔的筆觸,皴畫出一個朦朧的仙景,「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對於本兩段精巧的結構和多姿的筆法等這里不作探討。)

醉人的美景完全是作者超脫中淡淡的喜悅,然而景轉位移,這片刻的逍遙也應付被打破。以下作者的筆鋒略一側轉,景與緒便開始了偏移。全面地觀察荷塘的全貌,難舍塘中塘上的夢景,卻也感到了身居景外;塘外的「遠山」和「路燈」雖悄然無言,卻引出那淡淡的愁緒上心頭,「蟬聲」與「蛙聲」也就難引起人絲毫的興致,只感到纏人的煩鬧又伏上身來。

於是「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的情景是詳和舒心、熱鬧有趣的;剛剛領略了超脫的喜悅,怕敢觸到那被現實折磨夠了的心弦,不能不「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對於「惦著江南」,作者在寫此文後兩個月曾說過這樣的話:「在北京住了兩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過去。要說福氣,這也是福氣了。因為平平常常,正象『胡塗』一樣『難得』,特別是『這年頭』。但不知怎的,總不時想著在那兒過了五六年轉徙生活的南方。轉徙無常,誠然算不得好日子;僅是一要說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時候容易深切地感著。」表明在白色恐怖的年頭,作者深感到世態的炎涼,因而特別嚮往過去在江南生活的「人生味」。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以此作結,似是自然平常,實是冷水澆下的一激凌,使「我」完全從那種超脫中驚回到現實中來,不滿現實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情緒又襲上心頭。

《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以感情作文章主題思想的根基,又作其內在聯系的紐帶,構結了一幅淡雅恬靜的「荷塘月色」圖,融進了他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抒寫了他微妙難達的心緒,塑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伍』 《荷塘月色》的原文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月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旳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旳小煤削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旳。路旳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旳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旳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旳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不可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旳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旳舞女旳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像裊娜地開著旳,有羞澀地打著朵兒旳;正如一粒粒旳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英文
The last few days have found me very restless. This evening as I sat in the yard to enjoy the cool, it struck me how different the lotus pool I pass every day must look under a full moon. The moon was sailing higher and higher up the heavens, the sound of childish laughter had died away from the lane beyond our wall, and my wife was in the house patting Juner and humming a lullaby to him. I quietly slipped on a long gown, and walked out leaving the door on the latch.
A cinder - path winds along by the side of the pool. It is off the beaten track and few pass this way even by day, so at night it is still more quiet. Trees grow thick and bosky all around the pool, with willows and other trees I cannot name by the path. On nights when there is no moon the track is almost terrifyingly dark, but tonight it was quite clear, though the moonlight was pale.
Strolling alone down the path, hands behind my back, I felt as if the whole earth and sky were mine and I had stepped outside my usual self into another world. I like both excitement and stillness, under the full moon, I could think of whatever I pleased or of nothing at all, and that gave me a sense of freedom. All daytime ties could be disregarded. That was the advantage of solitude: I could savour to the full that expanse of fragrant lotus and the moonlight.
As far as eye could see, 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 leaves, which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like the flared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And starring these tiers of leaves were white lotus flowers, alluringly open or bashfully in bud, like glimmering pearls, stars in an azure sky, or beauties fresh from the bath. The breeze carried past gusts of fragrance, like the strains of a song faintly heard from a far-off tower. And leaves and blossoms trembled slightly, while in a flash the scent was carried away. As the closely serried leaves bent, a tide of opaque emerald could be glimpsed. That was the softly running water beneath, hidden from sight, its colour invisible, though the leaves looked more graceful than ever.
Moonlight cascaded like water over the 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and a light blue mist floating up from the pool made them seem washed in milk or caught in a gauzy dream. Though the moon was full, a film of pale clouds in the sky would not allow its rays to shine through brightly; but I felt this was all to the good - though refreshing sleep is indispensable, short naps have a charm all their own. As the moon shone from behind them, the dense trees on the hills threw checkered shadows, dark forms loomed like devils, and the sparse, graceful shadows of willows seemed painted on the lotus leaves. The moonlight on the pool was not uniform, but light and shadow made up a harmonious rhythm like a beautiful tune played on a violin.
Far and near, high and low around the pool were trees, most of them willows. These trees had the pool entirely hemmed in, the only small clearings left being those by the path, apparently intended for the moon. All the trees were somber as dense smoke, but among them you could make out the luxuriant willows, while faintly above the tree-tops loomed distant hills - their general outline only. And between the trees appeared one or two street lamps, listless as the eyes of someone drowsy. The liveliest sounds at this hour were the cicadas chirruping on the trees and the frogs croaking in the pool; but this animation was theirs alone, I had no part in it.
Then lotus-gathering flashed into my mind. This was an old custom south of the Yangtse, which apparently originated very early and was most popular in the period of the Six Kingdoms,* as we see from the songs of the time. The lotus were picked by girls in small boats, who sang haunting songs as they padded. They turned out in force, we may be sure, and there were spectators too, for that was a cheerful festival and a romantic one. We have a good account of it in a poem by Emperor Yuan of the Liang dynasty called Lotus Gatherers:
Deft boys and pretty girls
Reach an understanding while boating;
Their prows veer slowly,
But the winecups pass quickly;
Their oars are entangled,
As they cut through the ckweed,
And girls with slender waists
Turn to gaze behind them.
Now spring and summer meet,
Leaves are tender, flowers fresh;
With smiles they protect their silks,
Drawing in their skirts, afraid lest the boat upset.
There we have a picture of these merry excursions. This must have been a delightful event, and it is a great pity we cannot enjoy it today.
I also remember some lines from the poem West Islet:
When they gather lotus at Nantang in autumn
The lotus blooms are higher than their heads;
They stoop to pick lotus seeds,
Seeds as translucent as water.
If any girls were here now to pick the lotus, the flowers would reach above their heads too -- ah, rippling shadows alone are not enough! I was feeling quite homesick for the south, when I suddenly looked up to discover I had reached my own door. Pushing it softly open and tiptoeing in, I found all quiet inside, and my wife fast asleep.

『陸』 中專語文課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專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屬」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儲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道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柒』 《荷塘月色》被選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幾的課文

《荷塘月色》被選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 的課文.

『捌』 高中學的《荷塘月色》與原文比較是不是有所刪減

是有刪減啊.主要是因為這兩句寫得有些太"散文"化了,編輯認為對學生不好解釋,而且不太順口,
當時我們說的是這兩句文學造詣不是很高

『玖』 《荷塘月色》被選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幾的課文

《荷塘月色》被選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 的課文。

閱讀全文

與1987年高中語文荷塘月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