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一課文《童趣》
有人說三件,也有人說兩件。說三件是指:1.把蚊子當仙鶴。2.把草當叢林,蟲蟻當獸。3.觀蟲斗,鞭蛤蟆。說兩件是指:1.把蚊子當仙鶴。2.觀蟲斗,鞭蛤蟆。 選哪個你自己選,我只知道那麼多。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體驗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憶了童稚時代,幾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獲得了許多「物外之趣」。閱讀此文將引導學生體驗人生。
2、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識和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整體把握文言文的內容;提高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思考。
理解、背誦全文。
2)過程和方法
設計朗讀層次,從掌握字音—把握節奏—理解內容—復述背誦四個層次,由淺入深逐層漸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第一單元初次接觸文言文,他們對於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復朗讀把文言文學活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 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實現改變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發現的一個有效方法。因此該教案設計中不用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採用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每讀一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新課程重視把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強調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本課堂安排學生「體驗生活,述說自己在童年時代有過的與作者一樣的感悟」拉近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因此預計課堂應該生動活潑。
3、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課文內容充滿趣味,理解文意不難。新課標要求盡量避免講到用法,著重放在積累詞語、人文體驗上,所以避免搞通譯。一定要當堂成誦,分段進行較好,讓學生自己選擇背得最好的一段來試背,有助於提高背誦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引用古詩 導入新課
齊讀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作者把月亮想像成了「白玉盤」「 瑤台鏡」,這是作者對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盤」「 瑤台鏡」都已不是「朗月」本身,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為「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物外之趣」是課文的關鍵語,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導入課文時借闡述「白玉盤」「 瑤台鏡」與「朗月」關系的時機解釋「物外之趣」,這樣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為整體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礎。]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課文學習 分層朗讀
1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
[一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其間「鶴唳雲端」的「唳」、「癩蝦蟆」的「蝦」雖是生字難詞,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而「項為之強」的「為」「強」,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作稍微的點撥。選用自由朗讀的方法更利於學生有自主的空間根據自己的基礎個性化學習。]
2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二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理清句意的層次,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這樣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讀常出現的一字一頓讀法和停頓不當(讀破句)等弱點。點評後教師指導朗讀:小學時為了認清字形、讀准字音習慣於一字一頓的讀法;到了中學為了理清句意層次,必須正確把握停頓。教師示範第二節朗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的停頓節奏。]
3讀:學生齊讀課文並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三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暫時忘記現實的角色,進入文本與作者一起把夏蚊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把草間二蟲相鬥想像成林中二獸相鬥,並「怡然稱快」「怡然自得」。 學生尋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的意思。]
小結:
要求:用「把 想像成 」的句式來歸納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麼使作者成為這樣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讓學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經過明察細看,通過想像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奇特。]
附:板書設計
物 外 之 趣
細察 想像
夏蚊——雷——群鶴
——怡然稱快
叢草——林 蟲蚊——獸 土礫——丘、壑
——怡然自得
癩蝦蟆——龐然大物
4讀: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四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內容,尤其是「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以培養他們主動求解的興趣。復述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學生進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課文,並有助於記憶背誦。]
5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
[五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部分內容當堂成誦。在上面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來完成這一訓練要求是不難的。誦讀是直接感知課文語言和內容的有效途徑,在這之後再與學生交談「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你還能通過細聽來領略物外之趣嗎?」等這些話題就顯得水到渠成。]
三、體驗生活 引發聯想
討論:
1、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體驗與反思)
4、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這個環節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更重要的是架設了教材與生活聯系的橋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的審美態度。]
四、拓展延伸 思維擴散
多角度思考:
1、「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珍惜生命,處置有度,本性善良。
2、通過細察和想像來領略物外之趣,還可以通過什麼來領略物外之趣?
[設題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懂得通過想像,不但可以從細看,也可以從細聽等多種角度來領略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如:松樹林里風吹過,細聽猶如海濤洶涌]
2. 山東壽光初中語文考試說課考試一般有哪些文章
說點略讀課文,來聽課的都是有來頭的,你說重點的他們都有經驗,很易看出版你的好壞,都不如說點權他們少教的課文,這樣他們認為你對略讀課都准備那麼充足,對你有好處。但是記住..略讀課一般都是一節課或自習帶過...別那麼拖泥帶水,他們會認為你不分詳略輕重
3. 2013初中語文教師資格證說課題目,急!急!急!
放心大膽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說吧,主要考察的是你上課的思路,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學生弄懂這些知識點,面試老師都挺好的,不要緊張,書店有教師專用書,裡面有相關教學方法,可以買一本參考
4. 急求一篇七年級上冊的古文《童趣》的教例評析
淺談文言文的教學
------<<童趣>>教學例說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一般有三種:一種是純粹的文言註解課,注重文言詞彙的註解,句子的翻譯;一種是純粹的閱讀分析課,注重對文章的篇章結構,行文思路,思想情感的講解、分析;另一種則是對上述兩種方式簡單相加的復合課,先翻譯後分析.
三種課型的共同之處在於只注重只是的結果,而忽略了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無法得到情感的真實體驗,學生獲得的是死的「知識」,無法轉變成能力,因而三種形式都是不足取的.
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該是學生能「讀其文、通其意、曉其理、感其情」.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享受獲取的快樂,得到情感的真實體驗.
所謂「讀其文」,就是採用各種方式,讓學生熟練地朗讀課文,既而達到背誦;「通其意」就是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了解課文地字面意思;「曉其理」就是利用各種途徑,讓學生明白課文主要內容,行文思路,寫作技巧等;「感其情」就是設置特殊情景,讓學生與作者對話,與文章對話,產生情感的共鳴,得到具體而真實的情感體驗.
下面就<<童趣>>一文,談我在教學中對文言文的課堂教學的看法.
<<童趣>>一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很適合初學文言文的學生學習,它被編在新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也就是學生進入初中後將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很關鍵,應該引起教師重視,能否上好這一課,直接關繫到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我是這樣教讀這一課的,簡單地說,就是帶領學生過「五關」.這「五關」,即朗讀關、通意關、閱讀關、遷移拓展關、檢測評估關.
一、 朗讀關.「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反反復復地朗讀,讀出節奏,讀出語感,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朗讀的方法很多:齊讀、分組讀、點名讀、分段讀、老師范讀、跟讀、放錄音、配樂朗讀.一邊讀,一邊點撥指導,反反復復,不厭其煩,並將朗讀貫串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當作某一個教學環節.
二、 通意關.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弄清課文的字面意思,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把學習任務分配到各組,讓各組成員先分工、再合作,然後派代表匯報.同時教師提示一些方法:(1)藉助課文注釋或工具書.(2)憑藉以往的學習積累,如張目對日的目和日,昂首觀之的首等,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都遇到過;(3)根據前後文猜讀,如上面例子中的張和昂,只要弄清了目和首的含義,就不難推測出它的意思;(4)補字添詞,將單音節詞改為雙音節詞,如「心之所向」中的「向」,「興正濃」中的「興」,分別添加為「嚮往」、「興趣」;(5)情景摹仿,如在理解「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可讓學生作抬頭仰望的動作:在理解「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一句,可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方法很多,教師要多點撥,不可越俎代庖,要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去體驗獲取知識的樂趣,去感受學習的快樂,掌握學習的方法.
三、閱讀關.了解課文的字面意思後,就要引導學生對全文的主要內容,行文思路,寫作技巧,主題情感等進行分析.閱讀的過程應該是「整體-局部-再整體」,前一個「整體」側重於對行文思路、主要內容的分析,後一個「整體」側重於對主題中心思想情感的理解和體驗.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去探究:(1)本文採用什麼結構方式,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2)文中寫了哪兩件具體的事?(3)找出文中體現主題或情感的關鍵詞.(4)文中哪些地方寫得有趣?(5)帳中熏蚊危險嗎?趣從何處來?癩蛤蟆面目可怖,有何趣味可言?(6)怎樣理解物外之趣?請另外舉幾個例子.(7)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四、遷移拓展關.知識的遷移和拓展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針對<<童趣>>一文,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去實現:(1)介紹作者沈復的生平及其作品<<浮生六記>>,以增長學生的知識面和求知慾;(2)收集「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等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詞彙,使學生明白在學習文言文中繼承與發展的關系;(3)復述以前學過的關於寫童年趣事的文章或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進一步體會」物外之趣」的內涵;(4)討論」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志趣和情操.
五、檢測評估關.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估是教學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其形式是多樣的,這里就其最常見的試題量化檢測談點看法.一份優秀的評估試題它的作用是兩方面的:一是檢測手段;二是導學措施,對於學過的學生來說,是對其掌握的知識及形成的能力的一種評估;對於沒有學過或者沒學好的學生來說,是對它的學習的過程進行引導,所以評估的試題設計是非常講究的.
另外,教學<<童趣>>一文,不僅在內容上要僅扣一個「趣」字,而且教學方式也要體現一個「趣」字,千萬不能讓學生感到無趣.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都要必須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落實,都必須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意識的體現.我們既要教給學生最基本的知識,也要最大限度的給他們拓展更廣的更實用的空間。在文言文這塊有潛力的土壤上,耕耘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讓它開出更艷麗的花朵!
因此語文教師自身應通過自我的教學實踐激起學生的共鳴,進而感染學生,逐步形成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使學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時要充分發揮教材的美感作用,並輔之教師得當的教材處理和動情的朗讀引導,恰當而富有啟發性的提問,把孩子帶入知識的海洋,情感的聖境,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也就培養出來了。
總之,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要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教師輔以恰當的引導,才能達到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效果。
5. 初一語文童趣的解釋
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 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 ,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6. 初中課文童趣全文
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qs/dzkb/200412/t20041211_143563.htm
7. 初一語文課本童趣的解釋
童趣賞析
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該書原有六記,現存前四記,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主要體現在:
一、憶寫童趣,一線串珠。
這是一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然後分說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於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遊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蟻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遊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鬥,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數十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一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還包括三美:人性美、構思美、語言美....
二、觀察細微,凸顯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難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致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里行間凸現童真。請看一些典型例子:「沖煙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定神細視」中的「定」,「觀之,興正濃」中的「濃」凸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狀和心態;「夏蚊成雷」,眾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卻「私擬作群鶴舞空」,觀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聯翩;「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足見其觀察時間多長,興致多濃;蝦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似乎感到有違事理,細品則深感用語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寫,且符合兒童的感知心理特徵和「蹲其身」平視的錯覺,生動而真實。
三、想像豐富,童心可愛。
歌德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本文正是通過大膽的想像,進行高度的誇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誇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與悶雷之間的聲似,以鶴喻蚊,找准了二者體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進而創造性地「作青雲白鶴觀」;我蹲在草間,觀二蟲爭斗,興致正濃時,竟把癩蛤蟆的「偷襲」,說成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由實生虛,「虛」得鮮活生動神奇;把叢草當作森林,蟲蟻視為野獸,土礫比作丘谷,同樣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像的產物,而這些聯想和想像,又是以一顆天真的童心(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作為出發點的,因而顯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著新奇爛漫的童趣。
8. 語文初一上冊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上面的是語文書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記》里的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註:「蝦」讀"há"
「強」與「僵」同音(jiang),指僵硬的意思。
『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項』:頸,脖頸。
『徐』:慢慢地。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9. 急求初中一年級語文上冊前十篇課文的說課稿
1 在山的那邊
教學過程:
《在山的那邊》
1. 重點、難點點撥:
(1)理解「山」與「海」兩個相對形象的象徵意義。
(2)理解這首詩歌表達的深刻哲理。
2. 字詞辨析:
(1)注音:痴想chī 凝成níng 誘惑yòu huò 喧騰 瞬間shùn 隱秘 mì
(2)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
① 秘 種 數 干
②
(3)辨義:
① 信念 信心
都是名詞。區別:「信念」常作主語,「信心」常作賓語。「信念」指認識上有一種比較固定不變的觀念。「信心」運用范圍比「信念」廣,可以用於人的理想、抱負等。
② 痴想 幻想
都可以作名詞或動詞,都指非實現的想法。區別:詞義不同。「痴想」著重在「痴心」,一方面說明這種想法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現一種「痴情」。「幻想」著重在「以社會或個人的理想和願望為依據」,其想法通過努力有實現的可能性。
(4)解詞:
痴想:不能實現的痴心想法。
隱秘:隱蔽,不外露。
鐵青:形容人因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誘惑:① 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② 吸引、招引。文中指山在吸引著我。
喧騰:喧鬧沸騰。文中指大海的洶涌澎湃。
一瞬間:一眨眼的工夫。
3. 作者及課文背景簡介:
作者:王家新,湖北丹江口人,當代詩人。代表作品:詩集《紀念》、《游動懸崖》等。
課文背景:本詩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那時他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不久的大學生。本詩起源於童年經驗。
4. 文章主旨:
這首詩歌表達了一種信念,蘊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困難,用爬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從而告訴人們,通往理想之路是漫長的,崎嶇的,要不怕長途跋涉,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5.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從童年的一次生活經歷說起。
第一層:(「小時候」到「山那邊是海嗎」),寫自己神往那邊的新天地,媽媽的指點喚起「我」的嚮往。
第二層:(「於是」到「打了一個零分」),寫自己以為一座山那邊就是海,爬過了那座山,望見的依然是山,於是大失所望。
第三層:(最後一句),寫自己童年時的疑惑。
第二部分:揭示了詩歌的象徵意義。
第一層:(第一小節),承接第一部分結尾的疑問,寫詩人長大以後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
第二層:(第二小節),詩人以「山」和「海」作比喻,形象地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6. 寫作特點:
運用象徵手法、巧設比喻、虛實結合、意蘊豐富。
7. 重點句分析:
(1)「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詩人告訴人們,奔向理想是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2)「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枯乾的心靈」比喻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1)讓一個同學讀「導語」。
(2)「導語」補充。
「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麼,是什麼險呢?怎麼會陷入險境的呢?又是怎麼能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次經歷呢?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麼哲理呢?
2.默讀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鍾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鍾看完。到時說「時間到」。
3.復述故事情節
(1)復述前的准備——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後一部分可謂「脫險」,請一個同學復述「冒險」,一個同學復述「脫險」。
(3)根據復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4.字詞教學
看課本列出的詞語,看注釋,查詞典,讀一讀,講一講。
5.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6.課文主旨研討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7.小結這次研討的經驗。
8.課外作業
「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1.多角度閱讀
(1)學習方法指導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這樣讀就不至於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關鍵也在於確立角度。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於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於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傑利什麼地方做得對,什麼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這樣的角度課文中很多。
(2)確定角度
學生先說,教師啟發、整理。
——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
——評論傑利。
——評論四個孩子
(3)探究問題
——石架大約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要保險得多,也簡單得多,父親為什麼不這樣做?他的辦法有什麼普遍意義?
——哪些地方寫到傑利,請一一加以評論。
——請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2.語言運用
學習語文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運用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著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請利用下列格式,在橫線上補出詞語,表達自己想說的一個意思。
4 紫藤蘿瀑布
學習目標:
1.學習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遣詞造句能力,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詞語積累;
3.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欣賞事物內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生命、珍惜時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學習,創造美化生活的熱情。
學習方法:朗讀;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接觸過許多花草樹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體會,你從中會獲得許多啟示。即使面對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會產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蘿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絕症死後,自己面對紫藤蘿花產生的感想。在這樣的心情下,面對著盛開的紫藤蘿,作者的所見所想又是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隨作者一起去領略一下作者獨特的心理體驗。
預習反饋:
朗讀下列詞語,並給加點詞語注音。
迸濺(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 盤虯卧龍(qiú) 仙露瓊漿(qióng) 酒釀(niàng)
整體感知:
1、 聽錄音,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並思考問題:
a、本文主要從賞花、想花和憶花三個方面來描繪紫藤蘿瀑布的,試給課文劃分層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C、這篇文章單純地是描繪紫藤蘿瀑布嗎?試找出文中最能表現課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獨句成段的作用是什麼?
(分析討論後歸納:「我不由停住了腳步」說明作者是因為心有所動而止步。「不由」在這里點了作者從沉思到驚醒到被吸引的過程。那麼他為何而沉思,又被什麼所吸引了?這里的獨句成段,既是作者內心的反應,又為全文埋了懸念伏筆。)
2、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然後思考
1)本段主要是從哪方面來描繪紫藤蘿的?其特點是什麼? 本段中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本段主要是從花形來描寫紫藤蘿的。其特點是「像一條瀑布」。其中有總寫:「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也有細寫:「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進濺的水花。」在語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擬人,尤其是最後「每一條紫色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的擬人手法,將貶詞褒用,更是寫出了紫藤蘿花的可愛,頑皮,和陽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還使用了誇張、排比和借代的修辭手法,細膩生動有趣。)
3、學習第三至七段
齊讀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寫了紫藤蘿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熱鬧寫到自己精神的寫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繪了紫藤蘿的花色。其特點是熱鬧、卻又沉靜。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熱鬧的描繪轉入到花色的沉澱,沉澱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動,流動的花盪滌了自己的焦慮與悲痛,留給自己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在此作者已經由花寫到自己的心,並引入了「生死謎,手中情」的思考。表現出作者對死去的弟弟的懷念,自己的情感還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寫得越熱鬧越繁盛,就越體現出生命的可愛,就如「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那裡裝的是什麼仙露瓊漿」,這樣就把生命的沉澱變成了對人生生與死的思考,更寫出自己內心對深層次的兄弟情的思考,顯得越發感人。)
4、學習課文八、九自然段
齊讀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從紫藤蘿的哪方面進行了描寫?其特徵是什麼?其中作者為何
要提到紫藤蘿的被與重生,其目的是什麼?
(本段主要是描繪了花香。其特徵是朦朧與長久。在此作者寫到紫藤蘿的被毀與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謎而來的。花樹的生死、榮衰暗示著人生的哲理。這就是花和人都會遇
到各種各樣的不幸,都會面對生與死的痛苦,但同樣也顯示出生命的無止境。)
5、學習十、十一自然段
齊讀10—11自然段。
(本段闡明作者從花中領悟人生意義,對花形、花色、花香進行總體提煉和歸納,由觀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說:「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
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
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從這里,作者領悟到了人生的
意義,就是無論是人生的熱烈,還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對於萬物來說都有著頑強與美好,它
是永恆的!所以作者「不覺加快了腳步」。這里和文章開頭相呼應,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不
覺加快了腳步」,其實是寫出作者思想的一個變化過程,對人生的思索過程,從迷惘、惆悵、
痛苦到領悟、寧靜、喜悅。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一種對生命的新的認識已進入到他內心深處,
他將為這新的生命觀去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師總結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斗爭。』」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今天的學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努力學習,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訓練:寫一種對自己有啟示性的植物。題目自擬,字數500字。
板書設計
紫藤蘿瀑布
花形——猶如瀑布 賞花——如人生的美好熱烈
花色——熱烈沉靜 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朧長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恆意義
第二課時
教師導學: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主要對文章的內容與寫作手法進行了探究。今天,我們在從寫作手法上對文章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主要學習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學法指導:
托物言志:就是假託一種事物,賦以某種象徵意義,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寫景狀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礎。要求學生認真地觀察景物,細膩地描繪景物。
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1、 作者主要從哪些方面,按照什麼順序對盛開的紫藤蘿瀑布進行描寫的?
2、 舉例說明本文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
3、 從哪些內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請具體分析。
5、 本文對景物的描寫生動而細致,這源於作者的怎樣的功力?這對你又怎樣的啟示?
體驗反思
怎樣理解:
1、「那時的說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關系。」?
2、「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的感受。
課堂反饋
1、 課文中哪些句子能夠引起你的情感共鳴?談出你的體會。
2、 你認為文中哪些景物描寫的句子最好,請你仿寫幾句。
3、學完本文你從作者身上學到了什麼?你認為應當怎樣對待人生的挫折與不幸?
課後記:在學習過程中,要給學生講清楚本文的時代背景,否則,學生很難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10. 作文《童年趣事》說課材料
[作文《童年趣事》說課材料]作文《童年趣事》說課材料 ( .com) 《童年趣事》說課材料 楊樹林中心小學 王立晶 一、作文現狀分析及設計理念 學生寫作文難,教師指導作文更難,作文《童年趣事》說課材料。面對教材上給定的作文教學內容和任務,雖然我們師生都不熟悉,更不感興趣,但又不能不完成教學任務,所以,便硬著頭皮教,學生硬著頭皮編造。既是教師的指導,也不過是從宏觀上泛泛的談,缺少具體性和針對性。大都是選材、開頭、結尾等一些寫作知識上的教學。面對這種傳統的作文教學,我們必須要進行反思,進一步研究,探索出一個能夠體現我們教學理念的、符合兒童作文思維的作文指導過程。讓作文在現生活,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納入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寫好自己熟悉的生活,讓學生意識到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另外,我們要通過口語交際的形式把指導、習作、講評、修改熔於一爐。通過對新課標的研究、對教育名家理論的學習,以及,學校相關領導的指導,我在設計這節作文教學時就緊緊地圍繞學生喜歡、熟悉的童年趣事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入境中打開思路,在自由表達中一氣呵成,在展讀啟思中全體參與,在個性修改中完善習作,小學生作文《作文《童年趣事》說課材料》。這也是我本節課的具體指導過程,下面我就具體談一下設計流程: 二、具體做法 (一)、激情入境,打開思路 於漪老師在談到小學生作文時說;每個人頭腦里都有個活倉庫,教師要善於給他們抽個頭,插個路標,啟發他們到倉庫里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東西。所以,在這一環節里,我利用多媒體直觀的、形象的出示圖片及播放歌曲《童年》,學生通過欣賞各種充滿童趣的圖片,可以把他們帶入一個虛擬的富有真情實感的情境之中,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這樣的生活畫面自己也有,以此打開學生生活積累的倉庫,讓學生受到感染,感到有話可說,消除習作的畏懼感,產生表達沖動。這是激發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的關鍵環節。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手段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讓他們曾經歷過的生活在他們的頭腦中動起來、活起來,產生不吐不快的感覺,然後我又引導學生通過口語交際的形式把自己記憶中的趣事現表達出來。古人雲:要知心中思,且聽口中言。寫前說一說,即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二)、自由表達,一氣呵成 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清楚的感受到:這樣的趣事我也有,我也要說。這時我把握瞬間的感覺,讓學生粗線條的迅速成文,把自己記憶中的趣事毫無顧忌的表達出來。 (三)、學生習做 在這個環節中,我沒有做任何指導,讓學生把自己最初頭腦中的畫面不受打擾一氣呵成的表達出來,這是挖掘學生最真、最朴實的寫作素材的良好時機,我沒有打斷學生的思路,而且讓他們自由表達。待學生完成習作後,讓他們讀一讀,師生共同評點,修改。 (四)、點評欣賞,具體指導 此時的展讀可以啟發思路過於狹窄的學生打開思路。而且,在師生針對具體習作內容共同評點、修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指出被評作文的優點,這也是在滲透寫法,而學生又悄然不知,從而很好的淡化了作文的指導。 (五)、修改潤色,整理思路 到這一步時,學生正是受到同學習作啟發而處於思維活躍、靈感不斷閃現的積極思維狀態中,此時,修改習作是最佳時期,正如蘇軾所說;情景一逝永難摹。所以,我抓住了這個機會,讓學生及時的把自己新的思維火花添加進去。〔作文《童年趣事》說課材料〕隨文贈言:【失敗是什麼?沒有什麼,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