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語文論語十則
第一則: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八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第九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第十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⑵ 誰有《論語》十則的教案
《論語》十則教案9
作者: 加入日期:06-10-26
《論語》十則 教材分析:《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學生接觸古代經典文化的開始,可以說肩負著使學生學習並熱愛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師應精心備課、厚積薄發,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論語十則》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對人們的人生抉擇和價值取向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發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教學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教學時間: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識《論語》,走近經典。教學重點: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理解各則語錄的字面意思。教學方法:分組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參觀導入播放多媒體課件:(山東濟寧「孔廟」的視頻錄像與講解)要求學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統治者神化為「先聖」也曾在文革期間背負一身「罪狀」,請說說你自己的眼睛發現和理解的孔子。「參觀」後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見解。 通過「參觀」活動增長見聞,激發興趣,引發思考。初識作者和論語多媒體展示:1、 孔子: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2、《論語》:我國儒家經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 的說法。指定學生讀簡介、學生記憶並筆記。對作者和論語地位的了解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正確把握文章主旨。 初讀課文 1、 播放課文錄音,布置聽讀任務:注意讀音、斷句。2、 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和斷句。3、 要求學生大聲齊讀課文。後自由朗讀。學生聽讀課文並完成聽讀任務。反復朗讀。在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對古文的語感和興趣。嘗試自己疏通文意1、布置自學任務: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翻譯課文;2、教師巡迴指導點撥3、讓學生分組討論解決疑難4、教師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 通過自讀、合作、聽講逐步疏通文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閱讀習慣。擯棄滿堂灌的做法。齊讀課文師提出要求生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布置作業1、熟讀、背誦課文及重要的文言詞語意思。2、課下搜集孔子的資料,並積累幾則其餘的自己感興趣的論語在下節課交流。3、背誦全文。 鞏固並拓展延伸本節課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深刻理解各則語錄,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設疑導撥法。教學過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檢查復習發一份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翻譯的小測驗題。(可收部分)答題,未收部分學生課下交學習小組長協助檢查。檢查學習效果。但務必及時反饋。齊聲背誦全文師觀察哪些學生尚屬濫竽充數和不熟悉者,以便課下重點檢查督促。生背誦課文。既是檢查鞏固也是在誦讀聲中進入經典學習的情境。 分組討論探究布置討論任務:十則語錄中哪些是探討學習方法的,哪些是探討學習態度的。請分類筆記。學生分組討論,並各自分類做出筆記。然後各組展示學習成果,由教師引導對不同意見的討論。培養自主合作學習的習慣。改變滿堂問的學習模式。 自由論壇要求學生說出對自認為最有價值的一條論語的認識。深入思考並積極發言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並鍛煉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體驗反思要求學生思考:舉出實例說一說哪一條自己做的比較好,哪一條還很有差距,以後的生活實踐中應如何做。針對自身情況認真總結反省並發言從經典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用來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 學以致用要求學生用學過的一條或兩條論語來寫一段話在筆記本上造句並互相交流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百家講壇開設「百家講壇」要求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積累的成果,並說出自己對孔子和論語以及經典作品的認識過程和獨到見解。在寬松的學術氛圍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探討和提高。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進一步調動學生熱愛經典的興趣,增強其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業課外閱讀並選背《弟子規》年終進行比賽。 讓國學之精華沉潛於學生們的血液之中熔鑄出民族之魂。 教學反思傳統的串講式文言文教學法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設計使陳舊的文言文課堂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學生從僵化的學習中解放出來,饒有興味的吮吸著傳統文化的營養,與遠古的原創大師進行著精神對話,相信,通過文言文教學,學生定能增加對國學的認識,增強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⑶ 人教版初中語文 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後世治者尊為「聖人」。
⑷ 初中語文第10課《論語》十則解釋,還有「之」的意思。不要長篇大論。回答好加分。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復習了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無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指善者;即好的:優點。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而實現使命的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奮斗,這不也是很遙遠的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之:這里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⑸ 初中語文 論語十則
學習方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態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有修養的人遇道別人不理解自己時候也應具有的品格? 這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⑹ 求初中語文各個版本的《論語》
《論語》全文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若林放乎!」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子曰:「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諦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徼如也,繹如也。以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公冶長第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璉瑚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倀。」子曰:「倀也欲。焉得剛!」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悅,何如其知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至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於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鋅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問之,至牖執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明滅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與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夫!」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閑,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溫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衣敝韞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是室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鄉黨第十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錯如也,與與如也。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譫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翼如也,復其位,椒措如也。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縮縮,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梘,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紺諏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診浠裕,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霓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抉。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齊,必有明衣。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席不正,不坐。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葯,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伺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入太廟,每事問。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寢不屍,居不容。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⑺ 【初中語文(論語)】
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