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當中的滲透,為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術途徑,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當中,我們應當加強對信息化教學的應用,以促進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發展。本文基於作者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首先簡單分析了信息化教學的優勢,然後主要對信息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以期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
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教學
語文在初中教學課程體系當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其對於學生的文化知識與素質能力全面、綜合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價值。在當前,我們應當將信息化教學有效的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1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1.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只有讓他們對教學產生主觀興趣,才能使他們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當中。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很難單單憑借教材課本就吸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這對於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難題。而信息技術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具有非常新穎的形式,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當中,顯著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
1.2降低教學的抽象性
初中學生依然更傾向於形象思維,在抽象思維方面的能力還較差,所以如果教學所涉及到的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話,就會使他們難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而信息化技術具有非常強的編輯和演示能力,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內容,通過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將其展示出來,從而降低其抽想性,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
1.3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下,學生顯得較為被動,主體性體現不足,主觀能動性也得不到發揮,這其實就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並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當前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性體現與主觀能動性發揮,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和認知發展規律,有效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2信息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學進行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氛圍、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影響都非常大,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課堂導入,通過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非常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一來,課堂氛圍就會變得非常活躍,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也會明顯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學進行課堂導入,可以輕松實現這樣的效果[2]。
2.2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景
和初中數學等學科相比,初中語文的抽象性雖然更低,但有時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理解教學,產生自己的主觀體驗和主觀認識[3]。在傳統的教學技術、條件之下,教師想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是較為困難的,不論是道具的准備還是背景的設置都非常費時間、費成本,甚至可能影響到正常的教學進度,而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則能輕松地為學生創設出教學情景。例如,在《蘇州園林》這一課的教學當中,單純通過文字很難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到蘇州園林的美,這會讓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停留在表層,並不能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如果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蘇州園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和體驗到蘇州園林的美,並產生對文章的情感認同,這更有利於學生的審美和思想情感發展。
2.3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當前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發揮,但在傳統的環境、條件之下,學生的信息接觸有限,很難真正地實現自主學習。而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之下,教師則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鞏固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社戲》、《安塞腰鼓》等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去自己認識這些傳統藝術,了解它們的表現形式,感受其所蘊含的情感和民俗風貌,產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認識,這樣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生的學習、發展更加有益。
3結語
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學具有很多突出的優勢,所以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當加強對信息化教學的應用,以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使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發展。
Ⅱ 征一篇初中語文論文,懸賞10!
和名師一起,做語文課堂教學麥田裡的守望者
寫在前面的話:語文老師,要用讀書提升精神,用寫作充實人生,用儒雅涵養性情,用敏銳洞察生活,用激情點燃學生,用嚴謹對待事業,用良知捍衛文明,用詩意行走人生。讀書、寫作、反思,勤奮、執著、求索,把這些關鍵詞鑲嵌進生命的旅程,路會越走越寬。
《語文課程標准》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要求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具體要求是: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著;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材,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並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這些實施建議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發展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新課改形勢發展的今天,努力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應是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呢,筆者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名師學習,借鑒和仿效名師成長之路,研究和實踐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對照自己,拉動自己,應該是增強教師專業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走進名師課堂,感受課堂魅力
每當我們聽名師上課時,都有類似這樣的感受:
一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行雲流水,他們的感情飽滿充溢,他們的教態自然大方,他們的朗誦酣暢淋漓。因此,錘煉基本功,豐厚自身,造就一個「自身硬」是語文教學成功的前提。
二是課堂呈現的教學風格各不相同。有的注重揣摩語言,有的注重問題牽引,有的注重誦讀感悟等等。不同的文學題材教法不同,但透過每個人的著力點也可以看出每個人對語文、對文本的駕馭程度。教無定法,但首要的是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和深入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各具特色的課堂教學。
三是他們都展現了語文的生命力。情感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源泉,老師們都飽蘸深情,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師的感召力、感染力。語文是一個有生命的學科,只有有情感、有生命的人才能和她形成有效對接。文本中豐富的內蘊要靠學生去感悟,但也靠老師的喚醒,老師如果朽木枯竹、形容枯槁、心靈衰竭、感情萎頓,怎麼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的生活中來呢?
四是老師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豐厚的學識涵養是語文教師可供展現和挖掘的不竭源泉,教師的資源性就體現在學識涵養上,學識涵養的外在顯現就是課堂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教學行為裡麵包括駕馭課堂的教學智慧。名師們課堂的展現,從他們運用語言的程度上,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們豐厚的語感和文學積淀,較強地臨機處置問題的能力,這份處變不驚、從容大度的能力源泉就是自身的學識涵養。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豐富的學識,才能成為學生明白的引路人,才能成為課堂教學挖掘不止的資源。
聽青年名師史建築老師上課,感覺他的課有高山挺拔的氣質,有深海恢弘的氣度,有藍天的空靈飄渺,有大地的深沉厚重,似乎沒有一個多餘的細節,沒有一句多餘的言辭,他的課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美」字便可以形容的,真可謂 「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他的語文課上出了語文的文化內涵,上出了語文的學科個性,上出了語文的原汁原味,他的語文課是真正的語文課。
在對史老師的課贊嘆不已的同時,筆者也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他能將語文課上到如此境界。讀了他的《一路有書》《語文教師的文化思考》等文章後,豁然開朗。因為書給了他太多深邃、大氣、儒雅、剛毅、偉岸、正直、執著、仁愛、善良、智慧……因為他想「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貼近教學實際,更符合認知規律,更受學生歡迎」,他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健康和諧、個性鮮明、全面持續發展的人」。一節好的語文課後隱藏著一個語文老師的勤奮、良知與探索。我想,要是每一個語文老師都能象史建築老師那樣上語文課,那真是當代學生的幸運,是我們語文教育界的幸運。我相信,只要我們擁有這樣一個願望,並能夠付諸於實際行動,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有進步。
二、 走進名師歷程 ,解讀成長秘笈
怎樣才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解讀全國知名教師尤其是青年名師的成長經歷,發現了潛藏在他們生命歷程中的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之一:讀書
由於平日忙於上課、批改作文、做學生工作等原因,語文教師書讀得很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些名師們也面臨過並仍面臨著和我們一樣的現實問題,有的名師的成長環境甚至比我們還差,但卻沒有一個不博覽群書的,沒有一個不以嗜讀為樂的。在這方面,史建築老師的感受很能說明問題:「我近乎苛刻地規定著自己每天的閱讀量和寫作量,起初極不適應,自己經常和自己打架,後來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單是2005上半年就讀完了季羨林、馮友蘭、李澤厚、周國平、沈致遠、朱永新、肖川、海德格爾等人的十幾本書。」人都是有惰性的,關鍵就看你怎麼克服它,史老師無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優秀教師都有著非常的讀書情結。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文史哲樣樣愛看,唯獨不愛看教參書」;以勤奮著稱的清華附中特級教師趙謙翔說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鳥先飛,一個勁地飛,硬背《古文觀止》,死扣《說文解字》,窮翻《辭源》《辭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詩文的鑒賞里」;張家港高級中學校長高萬祥的書房「陳列著人類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華,宛如一個擁有百萬精兵的將軍,而他的每一個『士兵』,幾乎都是人類的思想大師」。
綜觀名師們的讀書歷程,筆者以為,讀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知識的積累與更新,更重要的,是一種習慣,一種意識,往大一點兒說,是一種生命形態。
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於被世俗瑣事所湮沒,而能永葆一種新生的熱望,戰斗的姿態,這種精神建設的動力是任何金錢權力都無法給予的。就這個意義來說,讀書是語文教育的溫床,語文教師的精神發育史決定了他的教學境界。因此,筆者強烈建議:有志於語文教育事業的老師們,來讀書吧。
關鍵詞之二:寫作
「語文教師應當熱愛寫作」,這是南京師大附中王棟生老師的話,也是名師們的心聲。王老師一直愛寫作,到中學工作後寫過近百萬字的教學雜記和工作隨筆。他從1988年開始給報社寫專欄雜文,十幾年間發表的雜文、隨筆近兩千篇,出過4本書,其中《中國人的人生觀》與《中國人的用人術》還在台灣出版,又被譯成韓文,在漢城出版。他說,這些都是當初沒想到的。他還說:「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雜文家,我是語文教師,寫作僅僅是我的習慣而已。我喜歡寫作,是因為我覺得每次寫作都是一次發現,一次創造。同樣,在我的作文教學中,我也把這種發現與創造的樂趣告訴學生。如果一位教師自己不愛寫作,他的學生會愛寫作嗎?寫作沒有佔用我多少時間,卻給我的教學帶來許多新的思路。因為畢竟寫作需要發現,需要思想,需要錘煉語言,而這些正構成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我的許多同事都公開發表過文學作品,在這一點上,他們都有同感。語文教師不會寫,會不會被當作假冒偽劣?」
作為一個普通教師,筆者也有同感。現今大多數語文老師平時不動筆,寫不成很像樣的文章,作文課卻能大談「構思、技巧」,其實是空費口舌,須知「春江水暖鴨先知」。 「讀」是「寫」之源泉,「寫」是「讀」之升華,讀寫結合,成長的步履才會穩健。寫作,應該成為語文老師的另一種生命形態。所以筆者要呼籲:語文老師,請拿起你的筆,下「水」!
關鍵詞之三:向學生學習
很多同行都習慣於擺老師架子,做高高在上態,以為唯此才有老師的尊嚴,才能得到尊重。事實並非如此,那些優秀教師的共同點之一就是親近學生,向學生學習。
江蘇省首批名師蔡明說:「我時刻關注著學生的需求與嚮往。學生提出提高閱讀質量很困難,我就和學生一起研究閱讀的特點、性質,總結規律、方法,寫閱讀方面的論文;學生提出作文水平難以提高,特別是相互之間的落差較大,我就與學生一起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表現生活,圍繞作文進行課題研究,撰寫文章。我的教學水平提高了,學生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常把自己萌生的教學思想的火花公布給學生,發動他們進行討論,請他們給選定最佳方案,從學生身上受益很多。他的語文課實現了「生與生之間,師與生之間,敞開了心房,進行真情大碰撞」。教師在向學生學習中增長了實踐本領,這就是「教學相長」。
經常深入學生的老師還會有這種感受:從學生身上得到的,絕不僅僅是在教學上。北大附中特級教師程翔總結說:「多年的教學工作使我認識到好老師也是學生托起來的,沒有學生的敦促,就沒有教師的成長。……學生給我的啟發影響不限於學習,在做人上,學生的優秀品質也值得教師學習。」
關鍵詞之四:反思
現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學者型教師,做反思型教師。什麼是反思?「民主教育」代表人李鎮西老師詮釋得非常好:「同樣兩個大學畢業生分到學校工作,同樣兢兢業業地上班。三年後,其中一個無甚進步,最多就是所教學生考上了高一級學校,而另一位教師卻碩果累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在於,前者每一天的兢兢業業都是應付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實只工作了一天,因為他每天都在重復昨天的故事,而後者則的的確確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在工作。這就是我說的反思型教師。所謂反思,在我這里的語境里,不僅僅是『想』,而是一種教育的狀態,就是不斷調整、改進、提升自己教育品質的行為。……具體的說,即『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 李老師自身就是這方面的典範。從他剛參加工作帶的「未來班」的教育浪漫主義嘗試,到後來實施班級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現實主義探索,再到後來提出「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觀踏上教育理想主義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長征程,他扎扎實實地實踐著「四個不停」,成就斐然。
關鍵詞之五:勤奮、執著
成長是向著同一個方向連續攀登、不斷超越的過程,必經「艱難困苦」,方能「玉汝於成」,因此,要想成為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勤奮和執著,一個也不能少。著名特級教師陳軍在回憶經歷的《燈光賦》中寫道:「寒亭的燈光,我是一輩子也忘記不了的。我曾在燈光下默背民國期間出版的《辭海》上的詞條……我曾在燈光下寫出一篇篇關於經典課文的評論……大約寫了兩米來高的稿紙。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為自己當時的浸潤化的寫作而感到慶幸。當時是沒有什麼功利之想的,我只感到,一鋪開稿紙就找到了生命飛翔的天空。夏天,簡陋的屋子裡,沒有電扇,我赤膊上陣,桌下一桶涼水,兩腳插入其中,脖上披著濕毛巾,門窗緊閉,一切都在靜寂之中,只有我思考的輪子在『咔嚓』『咔嚓』地響著……經過『燈光』的洗禮,我在課堂上總是清清爽爽的。」
這種勤奮執著精神是每個成功者共有的。「立體教學」的創始人孫春成老師亦如此:「暑假,天氣炎熱,我則脖掛濕毛巾,身著短褲衩,反鎖房門,揮汗筆耕;寒假大年初一下午就返校工作了」;特級教師孫漢洲卧病期間吊針一掛就是半天,「卻利用掛水時間閱讀教學資料,治病用了激素,夜裡難以入眠,我就化弊為利,挑燈夜戰,又一次研讀了中學語文12冊教材,做了3000多張讀書卡片。等到不再需要打針吃葯時,專著《中學實用修辭》已成初稿」;特級教師李震進修期間為了爭得讀書的時間,讓管理員下班後把他鎖在圖書館中;青年名師史建築曾住在學校存放油罐的一間棚舍里,刺鼻的氣味,陰潮的地面加上薄薄的屋頂常常是夏天烈日暴曬,冬天寒冷刺骨。就是在這間棚舍的生活,塑造了史建築堅毅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寒冬臘月,雪花飄飄,在寒風凜冽的冬夜,他時常被飄進棚舍來的雪花攪醒而無法入睡,這時只有靠讀書才能消解身上的寒冷。於是在棚舍他閱讀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書籍,特別是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的一個情節深深地打動了他:當安德烈公爵受傷躺在戰場上,萬念俱灰的時候,是俄羅斯湛藍的天空,廣袤的草原和奔騰的河流,是自然之美、天地之美拯救了他。這時候,史建築振作起來,望著室外飄飛的雪花,又投入到了他的閱讀中。棚舍的生活讓他至今難忘,每每提及這段往事,史建築總會說:「苦難和挫折,當你敗給它時,它便是你的恥辱;當你戰勝它時,它便是你的榮耀。」
他們中很多人文憑起點並不高,程翔、韓軍、陳軍老師是師專畢業,李衛東、蔡明、史建築等是中師出身,而高萬祥、徐敏南等老師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後來才做代課教師;很多人並非最初就有幸進入名校執教,蔡明老師畢業進的是蘇北一所高考年年「剃光頭」的鄉中;還有的老師教育探索起步並不早,趙謙翔老師45歲才開始進行教改探索。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們的今天,在他們的人生舞台上,鐫刻得最清晰的腳印就是勤奮、執著。
關鍵詞之六:學會做人
這一點年輕教師尤其要重視,要加強修養。有個性、有才能的年輕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異見,聽不進批評。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於延長了成長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業也難有大成,這方面筆者有教訓,程翔老師的體會應值得重視。
程老師認為,青年人有主見是完全應該的。堅持主見和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二者之間並不矛盾,但他一開始不懂這個道理。他自己辛辛苦苦准備的課,被別人批評一番,接受不了,總想爭辯幾句。一位老教師告誡他:「別人提意見是對你好,不接受可以,但總要虛心聽。你和他爭辯,他以後就不會再給你提了。沒人給提意見,你還能進步嗎? 」這話令他深思,他反思說:「自我改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能夠在痛苦中磨練自己,收獲是多方面的。從那時開始,我嚴格要求自己,不僅要業務上進步,同時還要在為人處世上成熟起來。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不能單單是專業技術上的成功,還必須在做人上成功,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全面發展。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就無論誰的意見也都聽得進去。我覺得,我能在語文教學上取得一點成績,與前輩的教導和同輩人的幫助分不開。我還體會到,人的『自我免疫』能力是有差別的,當認識到自己這種能力欠缺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藉助外部條件來提高自己,以增強自覺意識。如果說我在思想認識上有進步的話,那就是外因對我的良好影響提高了我的自覺意識。」
我們常教育學生要謙虛,要勤學好問,但千萬不要忘了我們自身,不要成了「於其身也,則恥師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賢的兩句名言溫習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轉益多師是汝師」。
三、走進名師思想,領悟教學特色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曾經是省語文教研員的吳心田老師,寫出了語文教育文章近百篇,50多萬字,已出版34萬字的個人文集,應邀在全國各地作報告近百場,編著書籍30多種,他培養出了像程翔、史建築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優秀青年語文教師。他的業績,他對語文教育研究的熱愛和執著,以及他的忠厚的人品,在全國中學語文教學領域受到廣泛的贊譽,他做到了像古人所說的「大道無言,上善若水」。本著對語文教育的摯愛,對語文教師的厚愛,他諄諄教誨,提出了語文教師必備的八條素質:
1.具有較強的責任心,這是教師首要的品德要素
2.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3.具有必備的靜態和動態的語文基礎知識
4.具有語文課程、語文教學的正確認識
5.具有本學段語文教學的基本組織能力和一定的教學藝術
6.具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在教學中運用的能力
7.具有改革精神和創新精神
8.具有較寬的眼界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吳老師還給我們總結了語文教學的五條規律:
1. 體現文與道的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2.認真學習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
3.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4.體現教師與學生、教材的一體
5.注重讀與寫的結合、理解與運用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吳老師說,要做一個有思想的語文教師,要有創新,要有獨見,要探索出一條符合語文教學規律、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發展的特色之路。
史建築老師正是在老一輩名師的指導下,走出了一條語文教學特色之路。
史老師的語文觀是學科•生活•生命。在史建築看來,語文是基礎學科的根基,語文是生活交際的工具,語文是生命提升的支點。當一個人自呱呱墜地那一天起,就走進了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從此他的生活中便充滿了思考與獨白、訴說與辯論、閱讀與寫作;他生命的海洋里,便奔涌著深邃的思想、豐富的情感。為此史老師進行大膽創新,注重讓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科學設置問題情境;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引導學生品味鑒賞,感受母語的意蘊魅力。他認為語文課堂的魅力不僅在於語文的個性,更在於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在於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談及一堂好課的標准時,他說,課堂是師生共同的生命主場,一堂好課應該是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追求平實、豐實、充實、扎實、真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與學生共同奏出優美的旋律;教師應該是「配角」,把學生襯托出光彩照人;教師應該是「熱線」,讓學生永遠感覺到鮮活與新穎;教師應該是「導游」,引導學生探幽發微,欣賞險峰的無限風光。
史老師認為好的作文要達到「五言二真」。「五言」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色(文采),言之出新。「二真」即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
史老師做了富有特色的八項語文「工程」:
1.綜合閱讀——提升人文素養 2文本細讀——感悟母語魅力
3.師生同寫——促進共同發展 4.重讀經典——溫習心路歷程
5.課題探究——培養學術意識 6.學本編寫——鍛造自學能力
7.對話古典——汲取傳統營養 8.學習日誌——規范學習流程
史老師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際交往,大到國際交流,語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的生活中既有小說的曲折、戲劇的沖突,也有詩歌的雋永、散文的飄逸。「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語文能力突出的人,能隨時通過適當的自省、反思調整自己,能以得體自然的形式和內容表現自己,能使自身折射出深邃的人格魅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會逐漸把母語水平作為衡量一個人素質和修養的重要標准。有了語文這一有力的支撐,一個人的言行中就會透射出文明、自律、謙和、幽默、深刻和自信。
史建築將語文上升到生命的高度。他認為這是語文的最高境界,它已經超出了學科、生活的范圍,而進入了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語文所負載的文化、思想、理念和傳統,將深深地影響著生命和精神的進化。在這一境界中,我們不難理解文學巨匠可以成為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精神領袖,我們不難理解一部名著可以支撐著一個窮困潦倒之人不斷叩問自己的心靈,我們不難理解傑出的詩人在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卻選擇了如血的夕陽。如此看來,鍾愛語文,就是為自己的精神家園構建屋宇;鍾愛語文,就是給自己的心靈加鈣;鍾愛語文,就是讓一個人聖潔而自信地走過每一個人生驛站……
總之,在實際教學生活中,我們也有許多的經歷與他們相似,甚至我們也可以走上名師的講壇,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成功,原因在於,我們缺少的正是那種執著追求的探索精神,那種敢於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那種把教書育人當成自己一生事業的崇高精神境界。老師們,盡管我們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豐厚的物質,但我們依然要擔當起教育所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我們應和語文課堂教學的先行者、指導者、實踐者——名師們一起,固守住語文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遠離浮華,摒棄雜念,像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那樣,一直堅守著美麗而純潔的理想。
Ⅲ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
語文即思想,語文即生活,語文伴隨著人的一生,學好語文,終身受益。然而,要想學好語文,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是不行的。俗語說:習慣成自然。
學習語文的習慣須要慢慢地養成。
一,要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之一,
伴隨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無論是做作業還是記筆記,都要養成把漢字寫得規范、整潔、優美的好習慣
引言6-7 一、 教學環境研究的發展簡要概述及教學環境的解讀7-10 二、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的含義、類及構成要素10-14 (一 學語文課堂教學心理環境11-13 (二) 中學語課堂教學物理環境13-14 三、 中學語文課堂教環境教育價值分析14-18 (一) 語文課堂教學環境能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與情緒15-16 (二)語文課堂教學環能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與行為16-17 (三) 語文課堂教學環境能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與效率17-18 四、 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的心理學依據18-21 (一) 中學語課堂教學心理環境優化的心理依據18-20 (二)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物理環境優化的心理學依據20-2五、 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的原則21-25 1 、 教育性原則21-22 2 、 人性化原則22 3 、 合理性原則22-23 4 、 自然性原23 5 、 效益性原23-24 6 、 整協性原則24 7 、 情感性原則24-25 六、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的優化25-39 1 、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心理因素,為師生教與學活動創造良好和諧環境26-36 (1) 、 營造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27-30 (2) 、 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教學中各環境因素的調和來優化教學氛圍30-36 2 、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物理因素,為師生教與學活動創造良好物質條件6-39 結束語39-41 注釋41 參考文獻41-44 中文摘要44-51
1華英;;《俄漢詞典》漢譯辨正[A];中國辭書論集1997[C];1997年
2晁繼;;語文規范標准與規范型字詞典的編寫[A];中國辭書學文集[C];1998年
3李國;;規范型語文辭書的理論思考[A];中國辭書學文集[C];1998年
4李鋼;論語文詞典的專科詞條及其釋義[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5黃穎;;培養英語的初步交際能力[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6王傑;李名方;;關於得體修辭學的通信[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7曹擢;;序[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8彥玲;;立足課堂教學激發學生情感培養語文興趣[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9軍琦;;生活之樹常青 語文不會蒼白——感悟教育的一點嘗試[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10沁怡;;台灣地區職校學生自我概念之因素結構[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Ⅳ 初中語文小論文
要人教版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和名師一起,做語文課堂教學麥田裡的守望者 ...史老師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際交往,大到國際...
Ⅳ 初中語文教育教學論文4000字
給你發網路消息,裡面有幾個素材,希望對你有用
《調查報告》的寫作
在完成了調查工作之後,為了使調查的成果形成為文字,就要撰寫調查報告。那麼調查 報告是怎樣一種文章體裁呢?調查報告是根據調查研究的成果寫出的反映客觀事實的書面報 告。由於調查報告是調查與分析、實踐與理論、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的實用性文體,是從調查 目的通向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橋梁和工具,它在社會生活、經濟活動和人類的其他實踐活 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調查報告的類別
(一)專題型調查報告
這是針對某個事情或問題撰寫的調查報告。它能及時 揭露現實生活 中的矛盾,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研究急需解決的具體的實際問題,並根據調查的結果提 出處理意見,或者對策,或是建議。
Ⅵ 推薦幾篇有關初中語文論文優秀範文給我
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讓怯懦的人勇敢,讓無能的人有能,讓無知的人有知。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不能「一堂言」,應該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口語交際教學的實施和落實,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那麼美好。有的教師把它當作教學的附庸、課堂的點綴,成了語文教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項內容。綜合性學習中的口語交際,許多教師更是忽略而過,或者只是提一提,說一說,不組織收集資料,開展活動。究其原因有兩方面。教師方面:一是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認識不夠。沒有認識到口語交際的重要性;二是教師愛唱獨角戲,不給學生「說」的機會,一上課就滔滔不絕地從字詞句篇講到語邏修文,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課堂死氣沉;三是教師不能尊重學生的「說」,若學生發言時聲音小或結結巴巴,或語無倫次,有的教師往往大為不滿,或者怒斥一番。學生方面:口語訓練的障礙主要是由性格、能力、情緒、心理引起的。 想查看更多相關資源,請登錄火星學習網
Ⅶ 關於初中語文方面的論文(任何方面都可以)
和名師一起,做語文課堂教學麥田裡的守望者
寫在前面的話:語文老師,要用讀書提升精神,用寫作充實人生,用儒雅涵養性情,用敏銳洞察生活,用激情點燃學生,用嚴謹對待事業,用良知捍衛文明,用詩意行走人生。讀書、寫作、反思,勤奮、執著、求索,把這些關鍵詞鑲嵌進生命的旅程,路會越走越寬。
《語文課程標准》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要求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具體要求是: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著;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的需要,繼續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鑽研教材,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並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
這些實施建議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發展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新課改形勢發展的今天,努力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應是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呢,筆者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名師學習,借鑒和仿效名師成長之路,研究和實踐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對照自己,拉動自己,應該是增強教師專業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走進名師課堂,感受課堂魅力
每當我們聽名師上課時,都有類似這樣的感受:
一是他們的語言表達行雲流水,他們的感情飽滿充溢,他們的教態自然大方,他們的朗誦酣暢淋漓。因此,錘煉基本功,豐厚自身,造就一個「自身硬」是語文教學成功的前提。
二是課堂呈現的教學風格各不相同。有的注重揣摩語言,有的注重問題牽引,有的注重誦讀感悟等等。不同的文學題材教法不同,但透過每個人的著力點也可以看出每個人對語文、對文本的駕馭程度。教無定法,但首要的是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和深入挖掘,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各具特色的課堂教學。
三是他們都展現了語文的生命力。情感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源泉,老師們都飽蘸深情,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師的感召力、感染力。語文是一個有生命的學科,只有有情感、有生命的人才能和她形成有效對接。文本中豐富的內蘊要靠學生去感悟,但也靠老師的喚醒,老師如果朽木枯竹、形容枯槁、心靈衰竭、感情萎頓,怎麼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的生活中來呢?
四是老師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課程資源。豐厚的學識涵養是語文教師可供展現和挖掘的不竭源泉,教師的資源性就體現在學識涵養上,學識涵養的外在顯現就是課堂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教學行為裡麵包括駕馭課堂的教學智慧。名師們課堂的展現,從他們運用語言的程度上,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們豐厚的語感和文學積淀,較強地臨機處置問題的能力,這份處變不驚、從容大度的能力源泉就是自身的學識涵養。語文教師只有具備了豐富的學識,才能成為學生明白的引路人,才能成為課堂教學挖掘不止的資源。
聽青年名師史建築老師上課,感覺他的課有高山挺拔的氣質,有深海恢弘的氣度,有藍天的空靈飄渺,有大地的深沉厚重,似乎沒有一個多餘的細節,沒有一句多餘的言辭,他的課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美」字便可以形容的,真可謂 「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他的語文課上出了語文的文化內涵,上出了語文的學科個性,上出了語文的原汁原味,他的語文課是真正的語文課。
在對史老師的課贊嘆不已的同時,筆者也一直在思考為什麼他能將語文課上到如此境界。讀了他的《一路有書》《語文教師的文化思考》等文章後,豁然開朗。因為書給了他太多深邃、大氣、儒雅、剛毅、偉岸、正直、執著、仁愛、善良、智慧……因為他想「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貼近教學實際,更符合認知規律,更受學生歡迎」,他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健康和諧、個性鮮明、全面持續發展的人」。一節好的語文課後隱藏著一個語文老師的勤奮、良知與探索。我想,要是每一個語文老師都能象史建築老師那樣上語文課,那真是當代學生的幸運,是我們語文教育界的幸運。我相信,只要我們擁有這樣一個願望,並能夠付諸於實際行動,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會有進步。
二、 走進名師歷程 ,解讀成長秘笈
怎樣才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解讀全國知名教師尤其是青年名師的成長經歷,發現了潛藏在他們生命歷程中的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之一:讀書
由於平日忙於上課、批改作文、做學生工作等原因,語文教師書讀得很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些名師們也面臨過並仍面臨著和我們一樣的現實問題,有的名師的成長環境甚至比我們還差,但卻沒有一個不博覽群書的,沒有一個不以嗜讀為樂的。在這方面,史建築老師的感受很能說明問題:「我近乎苛刻地規定著自己每天的閱讀量和寫作量,起初極不適應,自己經常和自己打架,後來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單是2005上半年就讀完了季羨林、馮友蘭、李澤厚、周國平、沈致遠、朱永新、肖川、海德格爾等人的十幾本書。」人都是有惰性的,關鍵就看你怎麼克服它,史老師無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優秀教師都有著非常的讀書情結。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文史哲樣樣愛看,唯獨不愛看教參書」;以勤奮著稱的清華附中特級教師趙謙翔說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鳥先飛,一個勁地飛,硬背《古文觀止》,死扣《說文解字》,窮翻《辭源》《辭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詩文的鑒賞里」;張家港高級中學校長高萬祥的書房「陳列著人類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華,宛如一個擁有百萬精兵的將軍,而他的每一個『士兵』,幾乎都是人類的思想大師」。
綜觀名師們的讀書歷程,筆者以為,讀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知識的積累與更新,更重要的,是一種習慣,一種意識,往大一點兒說,是一種生命形態。
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於被世俗瑣事所湮沒,而能永葆一種新生的熱望,戰斗的姿態,這種精神建設的動力是任何金錢權力都無法給予的。就這個意義來說,讀書是語文教育的溫床,語文教師的精神發育史決定了他的教學境界。因此,筆者強烈建議:有志於語文教育事業的老師們,來讀書吧。
關鍵詞之二:寫作
「語文教師應當熱愛寫作」,這是南京師大附中王棟生老師的話,也是名師們的心聲。王老師一直愛寫作,到中學工作後寫過近百萬字的教學雜記和工作隨筆。他從1988年開始給報社寫專欄雜文,十幾年間發表的雜文、隨筆近兩千篇,出過4本書,其中《中國人的人生觀》與《中國人的用人術》還在台灣出版,又被譯成韓文,在漢城出版。他說,這些都是當初沒想到的。他還說:「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雜文家,我是語文教師,寫作僅僅是我的習慣而已。我喜歡寫作,是因為我覺得每次寫作都是一次發現,一次創造。同樣,在我的作文教學中,我也把這種發現與創造的樂趣告訴學生。如果一位教師自己不愛寫作,他的學生會愛寫作嗎?寫作沒有佔用我多少時間,卻給我的教學帶來許多新的思路。因為畢竟寫作需要發現,需要思想,需要錘煉語言,而這些正構成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我的許多同事都公開發表過文學作品,在這一點上,他們都有同感。語文教師不會寫,會不會被當作假冒偽劣?」
作為一個普通教師,筆者也有同感。現今大多數語文老師平時不動筆,寫不成很像樣的文章,作文課卻能大談「構思、技巧」,其實是空費口舌,須知「春江水暖鴨先知」。 「讀」是「寫」之源泉,「寫」是「讀」之升華,讀寫結合,成長的步履才會穩健。寫作,應該成為語文老師的另一種生命形態。所以筆者要呼籲:語文老師,請拿起你的筆,下「水」!
關鍵詞之三:向學生學習
很多同行都習慣於擺老師架子,做高高在上態,以為唯此才有老師的尊嚴,才能得到尊重。事實並非如此,那些優秀教師的共同點之一就是親近學生,向學生學習。
江蘇省首批名師蔡明說:「我時刻關注著學生的需求與嚮往。學生提出提高閱讀質量很困難,我就和學生一起研究閱讀的特點、性質,總結規律、方法,寫閱讀方面的論文;學生提出作文水平難以提高,特別是相互之間的落差較大,我就與學生一起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表現生活,圍繞作文進行課題研究,撰寫文章。我的教學水平提高了,學生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他常把自己萌生的教學思想的火花公布給學生,發動他們進行討論,請他們給選定最佳方案,從學生身上受益很多。他的語文課實現了「生與生之間,師與生之間,敞開了心房,進行真情大碰撞」。教師在向學生學習中增長了實踐本領,這就是「教學相長」。
經常深入學生的老師還會有這種感受:從學生身上得到的,絕不僅僅是在教學上。北大附中特級教師程翔總結說:「多年的教學工作使我認識到好老師也是學生托起來的,沒有學生的敦促,就沒有教師的成長。……學生給我的啟發影響不限於學習,在做人上,學生的優秀品質也值得教師學習。」
關鍵詞之四:反思
現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學者型教師,做反思型教師。什麼是反思?「民主教育」代表人李鎮西老師詮釋得非常好:「同樣兩個大學畢業生分到學校工作,同樣兢兢業業地上班。三年後,其中一個無甚進步,最多就是所教學生考上了高一級學校,而另一位教師卻碩果累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在於,前者每一天的兢兢業業都是應付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實只工作了一天,因為他每天都在重復昨天的故事,而後者則的的確確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在工作。這就是我說的反思型教師。所謂反思,在我這里的語境里,不僅僅是『想』,而是一種教育的狀態,就是不斷調整、改進、提升自己教育品質的行為。……具體的說,即『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 李老師自身就是這方面的典範。從他剛參加工作帶的「未來班」的教育浪漫主義嘗試,到後來實施班級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現實主義探索,再到後來提出「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觀踏上教育理想主義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長征程,他扎扎實實地實踐著「四個不停」,成就斐然。
關鍵詞之五:勤奮、執著
成長是向著同一個方向連續攀登、不斷超越的過程,必經「艱難困苦」,方能「玉汝於成」,因此,要想成為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勤奮和執著,一個也不能少。著名特級教師陳軍在回憶經歷的《燈光賦》中寫道:「寒亭的燈光,我是一輩子也忘記不了的。我曾在燈光下默背民國期間出版的《辭海》上的詞條……我曾在燈光下寫出一篇篇關於經典課文的評論……大約寫了兩米來高的稿紙。現在回過頭來看,我為自己當時的浸潤化的寫作而感到慶幸。當時是沒有什麼功利之想的,我只感到,一鋪開稿紙就找到了生命飛翔的天空。夏天,簡陋的屋子裡,沒有電扇,我赤膊上陣,桌下一桶涼水,兩腳插入其中,脖上披著濕毛巾,門窗緊閉,一切都在靜寂之中,只有我思考的輪子在『咔嚓』『咔嚓』地響著……經過『燈光』的洗禮,我在課堂上總是清清爽爽的。」
這種勤奮執著精神是每個成功者共有的。「立體教學」的創始人孫春成老師亦如此:「暑假,天氣炎熱,我則脖掛濕毛巾,身著短褲衩,反鎖房門,揮汗筆耕;寒假大年初一下午就返校工作了」;特級教師孫漢洲卧病期間吊針一掛就是半天,「卻利用掛水時間閱讀教學資料,治病用了激素,夜裡難以入眠,我就化弊為利,挑燈夜戰,又一次研讀了中學語文12冊教材,做了3000多張讀書卡片。等到不再需要打針吃葯時,專著《中學實用修辭》已成初稿」;特級教師李震進修期間為了爭得讀書的時間,讓管理員下班後把他鎖在圖書館中;青年名師史建築曾住在學校存放油罐的一間棚舍里,刺鼻的氣味,陰潮的地面加上薄薄的屋頂常常是夏天烈日暴曬,冬天寒冷刺骨。就是在這間棚舍的生活,塑造了史建築堅毅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寒冬臘月,雪花飄飄,在寒風凜冽的冬夜,他時常被飄進棚舍來的雪花攪醒而無法入睡,這時只有靠讀書才能消解身上的寒冷。於是在棚舍他閱讀了古今中外的許多書籍,特別是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的一個情節深深地打動了他:當安德烈公爵受傷躺在戰場上,萬念俱灰的時候,是俄羅斯湛藍的天空,廣袤的草原和奔騰的河流,是自然之美、天地之美拯救了他。這時候,史建築振作起來,望著室外飄飛的雪花,又投入到了他的閱讀中。棚舍的生活讓他至今難忘,每每提及這段往事,史建築總會說:「苦難和挫折,當你敗給它時,它便是你的恥辱;當你戰勝它時,它便是你的榮耀。」
他們中很多人文憑起點並不高,程翔、韓軍、陳軍老師是師專畢業,李衛東、蔡明、史建築等是中師出身,而高萬祥、徐敏南等老師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後來才做代課教師;很多人並非最初就有幸進入名校執教,蔡明老師畢業進的是蘇北一所高考年年「剃光頭」的鄉中;還有的老師教育探索起步並不早,趙謙翔老師45歲才開始進行教改探索。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們的今天,在他們的人生舞台上,鐫刻得最清晰的腳印就是勤奮、執著。
關鍵詞之六:學會做人
這一點年輕教師尤其要重視,要加強修養。有個性、有才能的年輕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異見,聽不進批評。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於延長了成長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業也難有大成,這方面筆者有教訓,程翔老師的體會應值得重視。
程老師認為,青年人有主見是完全應該的。堅持主見和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二者之間並不矛盾,但他一開始不懂這個道理。他自己辛辛苦苦准備的課,被別人批評一番,接受不了,總想爭辯幾句。一位老教師告誡他:「別人提意見是對你好,不接受可以,但總要虛心聽。你和他爭辯,他以後就不會再給你提了。沒人給提意見,你還能進步嗎? 」這話令他深思,他反思說:「自我改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能夠在痛苦中磨練自己,收獲是多方面的。從那時開始,我嚴格要求自己,不僅要業務上進步,同時還要在為人處世上成熟起來。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不能單單是專業技術上的成功,還必須在做人上成功,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全面發展。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就無論誰的意見也都聽得進去。我覺得,我能在語文教學上取得一點成績,與前輩的教導和同輩人的幫助分不開。我還體會到,人的『自我免疫』能力是有差別的,當認識到自己這種能力欠缺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藉助外部條件來提高自己,以增強自覺意識。如果說我在思想認識上有進步的話,那就是外因對我的良好影響提高了我的自覺意識。」
我們常教育學生要謙虛,要勤學好問,但千萬不要忘了我們自身,不要成了「於其身也,則恥師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賢的兩句名言溫習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轉益多師是汝師」。
三、走進名師思想,領悟教學特色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曾經是省語文教研員的吳心田老師,寫出了語文教育文章近百篇,50多萬字,已出版34萬字的個人文集,應邀在全國各地作報告近百場,編著書籍30多種,他培養出了像程翔、史建築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優秀青年語文教師。他的業績,他對語文教育研究的熱愛和執著,以及他的忠厚的人品,在全國中學語文教學領域受到廣泛的贊譽,他做到了像古人所說的「大道無言,上善若水」。本著對語文教育的摯愛,對語文教師的厚愛,他諄諄教誨,提出了語文教師必備的八條素質:
1.具有較強的責任心,這是教師首要的品德要素
2.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3.具有必備的靜態和動態的語文基礎知識
4.具有語文課程、語文教學的正確認識
5.具有本學段語文教學的基本組織能力和一定的教學藝術
6.具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在教學中運用的能力
7.具有改革精神和創新精神
8.具有較寬的眼界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吳老師還給我們總結了語文教學的五條規律:
1. 體現文與道的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2.認真學習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
3.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4.體現教師與學生、教材的一體
5.注重讀與寫的結合、理解與運用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吳老師說,要做一個有思想的語文教師,要有創新,要有獨見,要探索出一條符合語文教學規律、適合自己課堂教學發展的特色之路。
史建築老師正是在老一輩名師的指導下,走出了一條語文教學特色之路。
史老師的語文觀是學科•生活•生命。在史建築看來,語文是基礎學科的根基,語文是生活交際的工具,語文是生命提升的支點。當一個人自呱呱墜地那一天起,就走進了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從此他的生活中便充滿了思考與獨白、訴說與辯論、閱讀與寫作;他生命的海洋里,便奔涌著深邃的思想、豐富的情感。為此史老師進行大膽創新,注重讓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科學設置問題情境;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引導學生品味鑒賞,感受母語的意蘊魅力。他認為語文課堂的魅力不僅在於語文的個性,更在於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在於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談及一堂好課的標准時,他說,課堂是師生共同的生命主場,一堂好課應該是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追求平實、豐實、充實、扎實、真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與學生共同奏出優美的旋律;教師應該是「配角」,把學生襯托出光彩照人;教師應該是「熱線」,讓學生永遠感覺到鮮活與新穎;教師應該是「導游」,引導學生探幽發微,欣賞險峰的無限風光。
史老師認為好的作文要達到「五言二真」。「五言」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色(文采),言之出新。「二真」即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
史老師做了富有特色的八項語文「工程」:
1.綜合閱讀——提升人文素養 2文本細讀——感悟母語魅力
3.師生同寫——促進共同發展 4.重讀經典——溫習心路歷程
5.課題探究——培養學術意識 6.學本編寫——鍛造自學能力
7.對話古典——汲取傳統營養 8.學習日誌——規范學習流程
史老師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際交往,大到國際交流,語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的生活中既有小說的曲折、戲劇的沖突,也有詩歌的雋永、散文的飄逸。「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語文能力突出的人,能隨時通過適當的自省、反思調整自己,能以得體自然的形式和內容表現自己,能使自身折射出深邃的人格魅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會逐漸把母語水平作為衡量一個人素質和修養的重要標准。有了語文這一有力的支撐,一個人的言行中就會透射出文明、自律、謙和、幽默、深刻和自信。
史建築將語文上升到生命的高度。他認為這是語文的最高境界,它已經超出了學科、生活的范圍,而進入了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語文所負載的文化、思想、理念和傳統,將深深地影響著生命和精神的進化。在這一境界中,我們不難理解文學巨匠可以成為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精神領袖,我們不難理解一部名著可以支撐著一個窮困潦倒之人不斷叩問自己的心靈,我們不難理解傑出的詩人在他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卻選擇了如血的夕陽。如此看來,鍾愛語文,就是為自己的精神家園構建屋宇;鍾愛語文,就是給自己的心靈加鈣;鍾愛語文,就是讓一個人聖潔而自信地走過每一個人生驛站……
總之,在實際教學生活中,我們也有許多的經歷與他們相似,甚至我們也可以走上名師的講壇,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成功,原因在於,我們缺少的正是那種執著追求的探索精神,那種敢於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那種把教書育人當成自己一生事業的崇高精神境界。老師們,盡管我們沒有顯赫的地位,沒有豐厚的物質,但我們依然要擔當起教育所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我們應和語文課堂教學的先行者、指導者、實踐者——名師們一起,固守住語文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遠離浮華,摒棄雜念,像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那樣,一直堅守著美麗而純潔的理想。 (我會發給你的)
Ⅷ 求一篇初中語文論文,大家有沒有好點的,介紹給我一下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得與失
【摘要】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它象徵著人類的時代跨越,這一次跨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電腦與網路的迅速流行和普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多媒體教學,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以其直觀形象、新穎生動、簡潔高效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寵兒」。但是多媒體網路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傳統的教學並沒有為學生提供一個無障礙的課堂交流環境,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我們在充分發揮它的優勢的同時,也要注意在使用過程中的偏差,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因為多媒體的參予而愈加精彩。
【關鍵詞】:教學 計算機
也許大家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越來越生動,越來越高效率,越來越有「看頭」了;我們的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增強了……原因在哪裡呢?我想,除了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了新的教學理念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體教學的靈活運用。
由於多媒體技術,人類將要迎接一次比印刷術、電話和電視更大的技術革命。 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能夠把語音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語音信號、圖象信號先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學信號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可以說,多媒體的介入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已成為當今教學領域的熱點。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而多媒體教學法則是以各種電教媒體如:計算機、電視、錄像、投影、幻燈等為標志,以傳統的教學媒體如:黑板、掛圖、實驗、模型等為基礎的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當代化學教師如果能夠熟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和操作機能,並能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現代化教學媒體,且使之與傳統的教學媒體合理結合,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大大提高教學效果,使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達到最佳的結合。
一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配樂朗誦,投影片,乃至於用多媒體提供的有關背景資料、影片、錄像等,能創設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情和景,通過聲像並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運用多媒體可以 實施審美教育。語文學科包含著其它學科無法相比的美育因素,這種性質決定語文必須成為審美教育的主陣地,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聲像文結合,讓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讓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並打破教室四十分鍾的時空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創造一個嶄新的審美時空。 運用多媒體可以啟發學生的想像力,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
多媒體教學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形象的圖像、感性的音樂,從而使學生把握教材的內涵,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運用多媒體可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量,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運用多媒體,可以把一些散於各課的基礎知識,形成系統揭示給學生,形成知識的網路,大大擴充了信息的傳遞量。尤其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視自己不同的需求獲得認知的滿足。有些教材內容豐富,課時較多,所學知識比較分散,在總結課上,利用電教手段,可以化零為整,把文章結構,各部分的關系集中在多媒體投影上揭示給學生,形成整體認知。 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課本中的許多名家名篇,有的語言流暢明快,有的語言生動活潑,有的語言凝煉含蓄,有的語言朴實感人,有的語言富有哲理性。運用多媒體可充分體會各種語言。 但是,如果因為有這些特點就將多媒體課單純理解為整堂課就是聽聽音樂,看看圖像放映,出示出示板書,解放了教師,豐富了學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錯了。世上沒有一種新生事物能夠完美無缺,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也不會例外。
多媒體利用視、聽、說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為多種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個興奮點,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組織方式與人類長期記憶結構相似,減少了記憶信息和加工轉換的過程。
多媒體教學法可以使得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互相補充與完善,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傳統與現代化教學媒體互相滲透,發揮整體功能。
多媒體教學方法使教學的重點由單純的傳授知識技能、技巧轉向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環境,運用多媒體技術表示、傳遞和處理教學信息,優化教學結構,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高效率、高質量地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優良個性品質。
二、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弊端
課件統治課堂,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師生難以情感交流,這些是多媒體教學所存在的不足。多媒體課件都是預先製作好,很難臨時變更。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不能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據課件的情況,把學生的思路死活往課件的模式中拽,事實上就是讓課件統治了課堂。 課件統治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水嘗無華,相盪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在於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地調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武器,更有賴於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於字里行間,流連於黑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閱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 多媒體語文教學是現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挑戰。
在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有明顯的優越性,同時又無法替代語文教學本身。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像,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間遠遠大於直觀。僅僅採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像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不管執教者上課採用何種形式,不管這是堂什麼內容的課,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永遠只能是輔助位置。它的一切設計都應為教學服務,而不能代替教學。 任何事物都有長短利弊,多媒體教學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還是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我們對它的性能了解還不很清楚,駕馭起來難免會不順手。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多媒體教學中出現過偏漏失誤,就一概予以否定,進而因噎廢食棄之不用,而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多學習,多探索,多思考,揚長避短,想方設法使它切實有效地服務於我們的教學想像,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間遠遠大於直觀。僅僅採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像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不管執教者上課採用何種形式,不管這是堂什麼內容的課,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永遠只能是輔助位置。它的一切設計都應為教學服務,而不能代替教學。
語文教學改革是大勢所趨,一方面體現在新教材的內容選取和編排上要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體現人文關懷、與現實貼近,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在如何傳播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革,體現參與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這些方面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為我所用。但是,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更應體現語言文字的獨有魅力和教師的個性,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慎用多媒體技術,不鼓勵過分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改革——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優秀論文集》何克抗、李克東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模式》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0年全球華人資訊科技教育應用大會論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紅《中學語文信息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第9期。
[4]朱克寶《信息技術與文學閱讀教學整合的對話觀》《學語文》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