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六年級科學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越大,我們能看到的范圍就什麼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越大,我們能看到的范圍就越小;
原因如下:
顯微鏡的視野大小是不變的,如果放大倍數增大,視野中看到的物體面積增大,原來視野邊緣的物體就到了視野之外,看到的范圍就一定比原來少了。
❷ 六年級科學下學期第一單元第三頁,製作放大鏡,需要什麼材料(最好是簡單一點的)
中小學生可用有機玻璃磨製R成放大鏡。最簡單做一個R曲面、光潔度極高的金屬凹模、把透明硅膠倒入、干透拿出就可成放大鏡、倍數與R曲面有關。普通玻璃、光學玻璃、石英玻璃都是做放大鏡材料。
❸ 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一課《放大鏡》怎麼講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製顯微鏡的探究活動,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閱讀列文虎克自製顯微鏡並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了解顯微鏡發展的歷史,體會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促進著科學研究的發展。
3.以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准備】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粉、青苔、蠶絲、紙纖維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物體放大更多的倍數呢?
學生小組討論,嘗試。
班內交流。
2.怎樣放得更大
探究:用兩只手一前一後分別拿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如教材上的圖),反復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後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匯報。
教師設問:猜猜看,放大倍數是2倍和3倍的兩個放大鏡疊加在一起,最大能放大幾倍呢?
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歸納出兩種可能「倍數相加等於4倍」、「倍數相乘等於6倍」。
教師告訴學生正確的計算方法是兩個放大鏡的倍數相乘。
教師說明顯微鏡的原理: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觀察的范圍大大地擴大了。
3.做個簡易顯微鏡
討論顯微鏡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製作: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看看觀察效果如何。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青苔、花粉等,比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5.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
閱讀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6.講解:教師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後來人們不斷改進技術使顯微鏡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提高到 1 萬倍。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已經研製成功了放大率 200 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現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先進。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
7.提出下一節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❹ 放大鏡的原理
放大鏡是凸透鏡,其形狀中間厚,邊緣薄。一般是透明的介質。光線穿過時,發專生折射,使光線向中間屬會聚。
當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時,物體放在放大鏡下面,眼睛在放大鏡上面。物體的光線穿過時,發生折射,使光線向中間會聚,進入人的眼睛。而人逆著光線看過去,感覺物體就被放大了!
❺ 放大鏡把通過透鏡所能觀察到的范圍稱為(). 小學六年級科學填空題,請教高手,應該填什麼
視野嗎.
不知道對不對.
❻ 光線進入放大鏡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六年級
發生折射 但不一定放大
放大鏡即凸透鏡 成像不成像不好說 要根據具體情況討論
但除了經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外
其它的光線在經過凸透鏡(放大鏡)時都會發生折射
即傳播方向發生改變
❼ 小學六年級科學放大鏡是( ),它的特點是( )。具有()的功能。
凸透鏡
中間厚兩邊薄
放大物體圖像
❽ 6年級科學平時我們看到露珠有放大作用嗎他與放大鏡有什麼共同特點
放大鏡是利用凸透鏡成像放大的原理.
露珠的水珠形狀則是類似凸透鏡,所以可以有類似放大鏡的效果.
❾ 談談放大鏡和顯微鏡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什麼(六年級科學)
放大鏡能作到的顯微鏡可以做到
❿ 人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干什麼活能用到放大鏡放大鏡有什麼作用
放大字的時候能用 放大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看書 看報 ....都能用 還能點火 有匯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