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鑒賞古詩詞的形象
形象是詩歌中最基本、最關鍵的要素,詩歌形象是指詩人藉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欣賞詩歌形象主要是識別形象、感悟形象的象徵意義,把握形象的特徵和認識形象的社會價值。
⑵ 怎樣鑒賞古詩詞的人物形象
主要從外貌描寫,行為舉止,性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分析,概括出人物形象。如:
愛把山瓢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主人公的形象是:
1,行為灑脫。從人物喝酒的方式"愛把山瓢″和"愁時引睡″的舉止可以看出主人公不拘小節,行為灑脫的性格。
2,情趣高雅。從人物"醒來推戶尋詩去″的行為,可以看出主人公沉迷於詩歌創作的高雅情趣。
⑶ 如何鑒賞古詩文中的寫景
景為情復所至。
古詩文制中的寫景反映了詩人當時的思想情緒。同樣的景在詩人眼裡有不同的感受。如秋天,一般人都是秋風落葉, 枯木寒窗。而劉禹錫則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把天高氣爽的秋天讓人心胸開闊的氣氛描寫得淋漓至盡。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只要細細品味,自得其真諦。
⑷ 如何鑒賞和概括古詩中的人物形象
⑸ 如何鑒賞古詩詞中的「景物」
一、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回景。
2、在回答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 的社會現實。
二、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
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題。
⑹ 如何鑒賞古詩詞的景物描寫
分析詩歌鑒賞中景物描寫的特點:
一、從描寫景物的角度去賞析。
不同詩歌寫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於空間順序,有的偏重於色彩描繪,有的則從人物感覺器官角度去描寫景物。我們在閱讀時,讀出這些角度的話,就能讀懂詩歌寫景的特色。
(1)空間角度
凡寫景總有一個順序,高低、上下、內外,無論怎樣,總是層次分明。蘇軾《鷓鴣天》,上片寫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層次分明。「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先寫遠處林盡頭,高山清晰可見,再寫近處翠竹遮隱牆頭,小池塘旁長滿枯草,蟬聲四起,接下來「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見空間順序是寫景詩句鑒賞的一個角度。
(2)色彩角度
詩歌中所寫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組合到一個畫面中,就收到詩中有畫的效果,鑒賞時可以從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寫景特色。王維《田園樂》中「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兩句詩,紅綠相映,色彩分明,讓人聯想到一夜春雨過後鮮艷的桃花盛開,碧綠的柳絲籠罩在若有若無的水煙之中的迷人景象。「紅」「綠」兩種色彩在鑒賞時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賞析詩歌抓表示顏色的詞語,分析繪形繪色的畫面美,寫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覺器官角度賞析
詩歌中作者寫景,往往從自身的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去寫,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時,把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內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這首詩:已訝衾枕冷,復見窗
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描寫對象是雪,詩中句句寫雪,可作者依次從自己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寫來,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覺是又一個鑒賞角度。
二、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
詩人寫景時,除安排順序外,總要運用一些表現手法。最常見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寫方式,前者如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後者如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虛實結合(或以虛寫實),這些手法是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需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的。王昌齡《送魏二》:醉別
江樓橘柚香, 江風引雨入舟涼。君遙在瀟湘月, 愁聽清猿夢里長。前兩句寫實景,是送別時的環境描寫,後兩句虛景,想
象別後的情景,虛實結合,擴大意境,深化主題。表現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更加精彩,賞析時當然不能錯過了。
⑺ 如何鑒賞古詩中的事物形象
? 古詩中的事物形象: 1 、具有象徵意義的形象 2 、具有特定含義的形象 詠物詩運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徵)的手法,通過對某一具體事物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詩,往往都在對事物形象的描繪中寄寓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詩中所描繪的形象,也要分析詩中所寄寓的感情。 一、分析思路 欣賞這類詩時,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提煉所寫物象描寫特徵的詞語,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物與志的「契合點」,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為,情為何端。 二、鑒賞方法 ① 鑒賞的依據 —— 事物形象的自然屬性(事物特徵)。 ② 鑒賞的角度 —— 事物形象的社會屬性(作者藉此抒發的感情、表現的寓意等)。 鑒賞流程:物的外形特徵 —— 物的神韻、品格 —— 詩人的理想情操 三、答題步驟 (1)指出形象(物象)並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徵; (2)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形象(結合表現手法);(3)點出形象的意義(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鞏固演練 分析下面詩歌中的形象。 石灰吟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1)在這首詩中,詩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麼?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徵? (2)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 詩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 總結 1:鑒賞詠物詩時需注意下面兩個方面 ① 從物人一體的角度來把握事物的特點,如:外形、內心世界、品質、感情等。 ② 運用擬人的手法來表述事物的特點。 2:鑒賞物象要注意以下幾點: (1)熟記物象的象徵意義。 (2)鑒賞一般物象要注意結合作者的處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徵意義。 (3)抓住物象的特徵與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一、表離別的意象 1. 柳,諧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別之俗,所以有惜別懷遠之意。 2 、芳草 3 、酒 4 、長短亭 5 、南浦,著名的水濱送別地 6 、日暮 特定意象的內涵 二、表音信的意象 特定意象的內涵 1、梅,傲雪而怒放,是高潔、孤傲、堅強不屈的象徵。 早 梅(張渭)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 特定意象的內涵 3、松柏,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象徵端正、孤直、頑強。 特定意象的內涵 其他意象的特殊內涵 :(1)芭蕉:常與孤獨憂愁凄涼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2)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悵。 (3)桃花:美女的容顏。 (4)牡丹:高貴、富貴。 (5)揚花:飄零、離散。 (6)蓮花:高潔 特定意象的內涵 (7)杜鵑:又名子規、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鵑」的傳說。在古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惻、思歸或冤魂悲鳴。 (8)猿啼:表現凄厲、哀傷。 (9)燕子:春天的象徵,表歡快、生機。 ( 10 )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比喻高潔的人品。 ( 11 )鷓鴣:鳴聲悲婉凄切,喜雌雄對鳴 。含離別,悲情、盛衰無常之感,愛情、相思之意。 特定意象的內涵 ( 12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樂器,所發出的是凄切或悲壯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往往表示戍邊思歸。 ( 13 )月: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手法。 ( 14 )水:常常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流水又象徵著韶光飛逝,永不回頭。 ( 15 )落花:傷春惜春 ( 16 )飛蓬、孤蓬,歸蓬:孤寂的遊子 。
⑻ 中學生怎樣鑒賞古詩詞求答案
1、 觀位體:"觀位體"即要分析作者選用的是什麼體裁。詩詞不同於小說,小說不同於戲劇,它們各有特點。而詩又有古體和近體之分,有律詩和絕句之別;詞也可分為長調、中調和小令,等等。鑒賞詩詞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清文體,然後依照不同體裁的不同特點,去進一步鑒賞。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作品名為詞,實是詩。如王之渙的《涼州詞》《宴詞》就不是詞,而是七言絕句;王昌齡的《采蓮曲》《春宮曲》也不是曲,也都是七言絕句。
2、 觀置辭:"觀置辭"就是分析作品語言的含義和特點。劉勰在《文心雕龍》說:"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可見譴詞造句的重要。
(1)句中眼、篇中眼:好的詩詞往往妙在一字一詞一句上,即"詩眼""詞眼"。它們是詩詞中最能開拓題目意趣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是足以使全詩生輝、通體發亮的聚焦點,最能體現作品的意蘊,抓住了它們,也就抓住了全篇。"詩眼""詞眼"分為兩種類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句中眼"指能使詩(詞)句生動形象以至"活"起來的一兩個關鍵字。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又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敲","綠肥紅瘦"的"肥"和"瘦"。從這些字入手不難理解作者的情感,窺視文章的主題。"篇中眼"指全詩(詞)中最為傳神,最能使全詩(詞)生動飛揚的關鍵性句子。這樣的句子有時出現在詩詞的中間,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有時出現在詩詞的結尾,如:杜甫《蜀相》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秦觀《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這些句子生動、凝練,傳達了全詩的精神。
(2)修辭手法: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擬人、對比、借代、對偶、誇張、比喻等。
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使無生命的東西活起來。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排闥"把門擠開直撞進來的,意思是水帶著碧綠的顏色環繞著田地,高山推開門把蒼翠的景色送給人看。三四兩句運用擬人手法,把水和山寫活了。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如賀知章的"少小里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給人以深刻印象。借代是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的名稱去代替。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用"檣櫓"代曹操的水軍。
3、 觀通變:"觀通變"即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作品在表現方法上的特點。要進行比較,需先明白各自的表現方法。古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方法如下:
(1) 賦、比、興:"賦、比、興"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表現方法,之後的詩歌經常採用這種方法。"賦"就是鋪陳,如《孔雀東南飛》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比",就是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老鼠,就是此種方法。"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就是"興"的手法。
(2) 虛實相生:社會生活是廣闊的,作者不可能把它們都寫到作品中,那就需要藉助個別表現一般,用"不全"來表現"全",用"虛"來表現"實",或用"實"來表現"虛"。劉熙載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詩中的"虛"就是思想感情,就是山、春之精神。詩中的"實"就是景物形象,就是煙霞、草樹。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寫的都是自然風光,這是"實";但仔細品味就不難發現其中蘊涵著的豐富的情感:細柳新綠,黃鸝唱和,冰消水漲,白鷺翩然。在明麗的畫面中,洋溢著作者迎春的喜悅之情。有時"虛"還指想像中的景物。如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中"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就是虛寫,因為它是想像中的景象。
(3)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詩(詞)中不一定有直接抒情的字樣,然而作者善於捕捉人們情感變化的蹤跡,通過典型的圖景或細節的描繪,使自己的情感像海綿中的水一樣蘊涵其中。在情與景的關繫上,有的通過渲染景物烘托感情,即借景抒情。有的用景物描寫來寄託或暗示感情,即景中寓情,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前兩句寫景:渭城,早晨,雨,塵土,客舍,楊柳。"客舍"是羈旅者的住所,"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兩者結合,雖不著"別"字,卻已將離別之意寫盡;有的以景物作為思想感情的某種象徵,即融情入景,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這里,作者把風雨草木都看作有生命的的東西,表達出關注民生的襟懷。
情景交融是詩人創造意境和意象的共同追求,但意境的特徵又不止於情景交融,有時突破和超越了具體的意象,從有限到無限,它啟發讀者產生想像和聯想進入詩人所創造的那個無限豐富和廣闊的藝術空間,去思索去領悟詩人所寄寓的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和領悟。
(4) 用典:古典詩詞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用典。使用典故可以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語言凝練,但同時也增加了閱讀理解的難度。在鑒賞時,要特別注意對典故的分析理解。只有理解了典故所蘊涵的意義,才能更好地把握全篇。如《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一篇篇幅不長的詞,但是運用了孫權、魏尚和馮唐三個典故。每一個典故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不理解這些典故,就不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巧抓「詩眼」賞古詩
2003年高考全國卷古詩鑒賞題考查到了詩歌的「詩眼」。其實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應該說考生對此並不陌生。「詩眼的所在,即在詩句中以一字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詩眼。」(《中國文學史初稿》)我國的古典詩詞大多受字數、句數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寫詩填詞特別講究遣詞造句,力求達到一字傳神的效果。凡在節骨眼處皆煉得好字,畫龍點睛,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和張先的「雲破月來花弄影」,是人們熟知的兩句詩,所寫景色原本平淡無奇,而著一「鬧」字、「弄」字,就使全詩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是凡「詩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詩顯得氣勢非凡,韻味無窮。我們今天閱讀鑒賞古詩時,就應學會巧抓「詩眼」和體會「詩眼」,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悟詩的豐富含義和感受詩的無窮魅力。
「詩眼」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表現為一首詩思想的凝聚點,揭示詩的主旨,這是全詩的詩眼。你發現了它就等於抓住了詩的中心。如《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主要寫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卻是一個「深」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誇張又恰當地流露了對汪倫情誼的贊美。所以「深」是詩眼。它不僅概括了詩的內容,而且將「潭水之深」與「友誼之深」巧妙地聯系起來。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高,是樓的特徵,也是這首詩著力刻畫的核心內容,為全詩的著眼點即詩眼。「危」本來就是高,「百尺」是描繪高,「手可摘星辰」是強調高,「恐驚天上人」是誇張高。在這首短詩中,無一不是在寫「高」。通過多側面的描摹刻畫,反復渲染,山寺危樓那高聳的形象就深深留在讀者的腦海中了。再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統領全篇,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好」為詩眼。另外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的詩眼是「愁」。柳宗元的《江雪》的詩眼是「孤」。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詩眼是「獨」。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的詩眼是「客愁新」。
二是詩中最精練最傳神的詞語,或增強詩歌的形象性,使詩歌充滿情趣,給人以豐富的想像;或使詩意更精確,或使詩句翻出新意。這是局部的詩眼。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滿」和「壓」就是詩眼。滿枝蓬蓬勃勃的花遮住了小路,這就是「滿」。而「壓」又是「滿」的原因,正由於千朵萬朵的花相互擠壓,綻滿花朵的樹枝才延伸到了花間小路上。可以想像,這是怎樣的一幅畫面:鮮花滿路,繁英壓枝,香透天際。蝴蝶醉了,在盡情地歡舞,留戀忘返;黃鶯醉了,在婉轉地歌唱,歌聲悅耳動聽。這里,我們感受到了融融春意,勃勃生機,感受到了詩人無限的舒適和快慰。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低」寫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獨特的視角,非常准確。「近」字寫月亮彷彿也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來安撫詩人那顆孤寂的心。蕭楚才改張乖崖「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之「恨」為「幸」,「恨太平」是對天下太平的不滿,「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詩意迥異。
我們讀古詩,抓「詩眼」,除了結合整首詩的意境外,主要抓兩個方面:一是從詞性的角度看,重點找動詞。在眾多的詞類中,動詞是敘事、寫景、狀物、抒情的關鍵字,因而成為詩人鍛煉詩眼的重要對象。如宋代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關」和「出」就是詩眼。細細品味一「關」一「出」,就感受到春天到來時杏花盛開的濃烈的生命活力。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生」字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准確傳神。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蒸」寫出湖面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雲夢澤都受到洞庭的滋養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洶涌澎湃的氣勢,極為有力。
但對於其他詞類,也不可輕易放過。如形容詞,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直」寫出烽煙之勁拔、堅毅;「圓」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字不僅精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即使是似乎無足輕重的虛詞,用好了,也可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如杜甫有詩雲:「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葉夢得評道:「遠近數百里,上下數千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呑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再如陰鏗寫送行遲到,只見「泊處空餘鳥,離亭已散人」,虛詞「空」、「已」好像不經意進入詩中,但對於描畫詩人惘然若失的情狀卻有著畫龍點晴的妙用。詞類的活用也不容忽視,有時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一剪梅》),形容詞「紅」、「綠」,用作使動詞。詩人通過櫻桃變紅、蕉葉轉綠的動態,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明」字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態,加之一個「吐」字,化靜為動,富有詩情畫意。。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活用「綠」字而不用「到」、「過」、「入」、「滿」等字,是因「綠」字給了讀者的色彩感和想像的空間。
二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看,詩眼往往運用了擬人、誇張、通感等手法。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破」「弄」二字,將雲月擬人化,使雲月花影之意象流動傳神,境界全出,可見詞人煉字煉意的精湛的技藝。「寺多紅葉燒人眼」與「紅杏枝頭春意鬧」之動人心目,給人以強烈印象,正是由於巧用誇張、通感,煉出了「燒」字、「鬧」字的結果。這需要我們細細分析,多多品味。
再來看2003年高考古詩鑒賞題,考查的是第二類「詩眼」。「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上句寫所聞 ,下句寫所見。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了,低沉了,暗啞了,彷彿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極准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境影響,而現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這十個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趙殿成評論說:「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 ;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昔人所謂詩眼是也。」(《詩境淺說》)「日色冷青松」一句,還巧妙地運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視覺意象,詩人卻用觸覺感受的「冷」來形容它,使視覺向觸覺轉移,從而相互交通,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現出幽僻的感受。由此該題答案可概括如下: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
⑼ 淺談如何鑒賞古典詩歌中的景物形象
詩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兩類。
人物形象一般針對敘事詩中的回主人公形象或抒情詩中的抒答情主人公形象或者詩人的形象設題。主人公形象,即詩歌中刻畫的人物的形象特徵,如樂府民歌《陌上桑》中羅敷美麗、智慧、不慕權貴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時詩歌描繪出來的形象不是詩人本人,而是某一類人的特徵,如《詩經·蒹葭》中執著尋覓愛人的形象。詩人形象,即詩歌中體現出的詩人的性格特徵,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詩人的閑適、恬淡的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針對事物的形象或意象來設題。物象,多為托物言志詩中描述的事物的形象,如王安石的《孤桐》中孤高、正直的桐樹形象。意象,詩歌中蘊含詩人情感的景色、事物等,如范仲淹的《漁家傲》中「雁」「落日」「羌管」「霜」「白發」等都表現了孤苦、韶光易逝的悲涼。
⑽ 鑒賞詩歌中的景物形象的答題模板是什麼誰幫寫下。
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 2011-10-27 → 手機版
一、鑒賞人物形象
詩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兩類: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詩人形象;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
設問方式:1、詩中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詩中刻劃了的某形象有怎樣的特徵?
3、請簡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題步驟: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徵:組織語言的格式一般為「思想性格特徵+人物身份」(是什麼) ;
2、結合詩作簡譯相關語句,分點說明、概括(為什麼)切忌以譯代析。
3、總結形象意義。就是分析形象中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蘊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話概括總述,也可以放到步驟里合答。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詩中刻畫了怎樣的兒童形象?
【賞析】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劃了幼稚頑皮,天真可愛、機警聰明的垂釣小兒形象,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 蓬亂的頭發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後兩句詩側重寫神態。從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遮住其身 。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表現他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
解題方略:人物形象鑒賞題,所選詩歌多為抒情詩,詩中人物多為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答這類題,要注意以下問題:
1. 掌握答題要領和格式。組織語言的格式一般為「性格特徵+人物身份」。
2. 要知人論世,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作品創作的背景,從而推知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般說來,盛唐詩歌多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晚唐詩歌多為表達憫農情懷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南宋詩歌多為表達壯志難酬的憂憤和對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
3. 平時復習時要記住一些常見的人物形象類型,如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陶淵明《歸園田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朋友(戀友)分別,思念故鄉的形象;懷才不遇,懷古詠史者的形象;鍾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獻身邊塞或反對征伐的形象;不慕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抨擊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下列問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 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怎樣有環境?(2) 請簡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參考答案:(1)寒冷、寂靜。(2)是一個清高孤傲的形象。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漁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有點凜然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上正是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
二、景物形象的賞析:
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設問方式:1、詩人依照怎樣的順序描寫了哪些景物?
2、試分析詩中展現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3、詩中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4、簡要賞析詩中的景物描寫。(簡要賞析詩中景與情的關系.)
答題步驟:1、簡譯相關的寫景語句;2、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 3、寫景的角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4、運用的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從修辭和寫法兩方面分析); 5、景物的色彩:冷色調——清新、凄清、蕭索、蕭瑟、(衰敗、荒蕪)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調——明麗、濃艷、穠麗、艷麗;6、景物的動靜: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繁華熱鬧; 幽靜、寂靜、恬靜(田園)寧靜、平靜(水); 7、景物意境特徵概括: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高闊深遠、生機勃勃、壯美、優美、恬淡的美、清新;8、景與情的關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9、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體答。光答「表達了作者哀愁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怎樣的「哀愁」,比如懷才不遇的哀愁。
在實際的答題過程中,我們要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對上面的步驟進行有效選擇,這由審題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古語說,過猶不及,答案不對應題目要求,會降低答題的效率。
西樓 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卧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麼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
請簡要賞析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一聯。
答:這一聯描繪了遼闊的平野、浩盪的大江、燦爛的星月,寫遠景雄渾闊大,
古詩詞鑒賞常見題型及解題模式類說(轉帖)
高考語文試題中,古詩詞鑒賞是文學色彩最濃郁的題型,也是難度最大的試題,但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考生有創意地答題,能自圓其說,都可給分。但我們還是要根據試題的要求,問什麼,相應答什麼,答題規范,才不易丟分。只有了解古詩詞鑒賞的常見題型,掌握其解題思路,才能培養答題的規范性和提高答題的准確率。下面結合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和模擬試題對古詩詞鑒賞題的問答類型進行梳理歸納,作一點操作性的技術指導,以期對同學們提高解答古詩詞鑒賞題能力有所幫助。
一、分析「詩眼」型
1設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設問變式:詩中某句某字(詞)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2)從那兩句中分別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詞)。(3)此詩某聯某句中的某個宇(詞)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l詞)中哪個更好,為什麼?(4)某字(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麼?
3解答提示古人寫詩作詞,講究煉字,往往一個字(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凡是在節骨眼處煉得好,能使全句游龍飛鳳,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謂「詩眼」、「詞眼」。「詩眼」、「詞眼」一般是指一首詩、一闋詞中最為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甚至是一句話)。「詩眼」、「詞眼」以動詞、形容詞居多。「詩眼」、「詞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詞)的妙處。答題時不能孤立該字泛泛而談,必須把該字(詞)放入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和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1)解釋該字(詞)在句中的含義(字面意義和實質意義)或肯定哪一個字(詞)更好或該字(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開聯想和想像,用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3)點出該字(詞)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可以從該字(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5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全國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
西山通虎,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
二、分析句意型
1設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裡?
2設問變式:(1)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3)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3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注意兩層意思:語表義和語里義,結合全詩,指出它的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思想觀點。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解釋詩句的意思,一定要聯繫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1)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2)分析詩句在描寫或抒情方面的表達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旨趣。(3)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5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
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酒排遣。
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
2「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里各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A。②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於故國的赤膽忠心。閱見證。表達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
三、分析主旨型
1設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設問變式:(1)關於這首詩(詞)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2)這首詩(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的滄桑。就詩(詞)中有關句子,結合全詩(詞)加以賞析。(3)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3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1)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2)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5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風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慨。
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了對人事滄桑、自然永恆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四、分析語言風格型
1設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設問變式:(1)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語言藝術)。
3解答提示:語言風格型即評析詩詞的語言風格或藝術風格。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答題前要了解有關語言風格的相關術語,如: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煉傳神、凝練沉鬱、八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語近情遙、庄諧俱見……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陶淵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飄逸奔放,杜甫的沉鬱頓挫,王維的沖淡清幽,李商隱的典麗精工,杜牧的俊爽灑脫,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的婉約細膩等。答題時可以結合詩句相機行事。
有時根據詩歌的類別也可以明確風格,如山水詩語言風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園詩則多表現為恬淡質朴,邊塞詩一般語言悲涼慷慨,詠史詩則多半雄渾壯闊,諷喻詩鍾情於沉鬱激憤,宮廷詩十有八九纏綿婉轉,等等。
4答題模式(1)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准確點明語言特色,(2)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3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
答案:(1)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
(2)這首詩是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
五、分析意境型
1設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設問變式:(1)詩中哪兩聯寫了什麼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某兩句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3)解釋某一聯的意思,並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4)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5)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提示: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意境就是指寄託了詩人主觀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圖景)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詩詞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神兼備的有機結合。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1)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2)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並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詩歌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麼樣的啟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5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蒸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8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氛?
答案: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瓮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里呈現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9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1)「水潺潺」聲音的描寫(2)「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3)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4)遠處寺廟傳來「鍾」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
這樣寫的好處是:(1)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2)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
1設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設問變式,(1)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表現技巧)?是怎樣抒發詩人的情感的?有什麼作用?(2)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3解答提示「技巧」即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詠物詩,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詩,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以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聲襯寂,如「日出驚山烏,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其次,要對詩句進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技巧型題在題型設計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類別和作用。
4答題模式(1)准確地指出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誇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5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雲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瀉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①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②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兩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
七、分析構思型
1設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2設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3解答提示,詩歌思有路,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那麼,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有的詩先寫景後抒情,有的先敘事後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4答題模式:(1)概述詩句的內容。(2)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系。(3)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麼思想感情。
5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四川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
茅苫三間廈,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寫了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嚮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陰如箭之嘆,由烏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後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嚮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寫歸隱後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後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後的精神生活。
八、分析典故運用型
1 設問方法這首詩歌運用了什麼典故7有什麼表達作用?
2設問變式:請談談這首詩(詞)運用典故的表達作用。
3解答提示:運用典故型即評析詩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題型設計上多以考查作用為主。考生在做此類題時須博聞強記,了解典故的來源、出處,詩人運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題。
4答題模式:(1)點明典故出處。(2)簡要說明典故的作用。(3)點明運用典故的表達效果。
5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後面的問題。
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請談談本詞運用典故的表達作用。
答案:本詩最後一句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借武陵人的歸隱生活,表達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潔的情操,隱約帶有欲歸隱山林的意味。
九、賞析續寫型
1設問方法列出對其中幾句詩(聯)的解說,然後要求補寫對空缺句(聯)的解說。
2解答提示:做這樣的題目,要分析列出項,再對照它們續寫空缺項,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詩歌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答題。
3答題模式:(1)概括詩句的內容。(2)說明與上句的關系。如果補寫的是對最後一句(聯)的解說,須注意它的呼應、總結、點睛的作用,總之,就是一個「合」。(3)對句中用得好的詞語、表現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簡要描述分析。
4答題示例(2006年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熏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備。以上兩詩,頷聯都著眼於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後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致「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白勵的品性。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________ 。
答案:「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後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較之「洗出」句,更側重於表現「白」的鮮艷潔凈:(3)「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像新穎,靈巧別致。
十、詩論評析型
1設問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評論這首詩(詞)時說道,「……」。請結合這首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2設問變式:(1)詩的前兩句,有的版本作「什麼」,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2)這首詩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寫做「什麼」,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麼?
3解答提示詩論評析就是結合詩論具體評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表意見,表示看法或贊,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題型設計上多採用古評今釋方式(即就後人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表意見,表示看法)來命題。做題時先要初步了解詩論評析句本身的含義,這樣才便於對症答題。當然,詩論涵義許多時候只須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題時不需在題中答出來。
4答題模式:(1)明確涵義。但)表明觀點。(3)闡述理由。
5答題示例:(2006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