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語文常見文體知識
一、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范圍。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4、絕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採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於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二、賦
本為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成為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於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quot;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三、駢體文
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才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四、詞
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產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於宋朝。
五、小說
文學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歷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2、軼事小說
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
3、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家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於六朝「志怪」。
4、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擬話本小說)
5、章回小說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沖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干回,並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內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內容,以便銜接本回內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6、譴責小說
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產生於辛亥革命前後。
7、演義小說
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敘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制,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按內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記敘散文──以記人、事敘、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敘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於物的目的。常用象徵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
議論散文──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別於駢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駢儷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並稱散體文為古文,後用為散文的專稱。
2、記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夢溪筆談》。
3、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
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六國論》
4、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於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5、序、跋
6、贈序
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別而寫的。《送東陽馬生序》。
7、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家: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於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
8、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道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中國報告文學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戲劇
綜合性舞台藝術,是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台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沖突。
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台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
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元雜劇,包括散曲和雜劇。
1、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於同一宮調。套數可用於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曲詞、賓白、科迅三部分。
曲詞由散曲中的套曲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只有對白。科迅是動作、表情。
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系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
元雜劇的角色:「末」「旦」等。
⑵ 駢文的代表作有哪些
唐初駢體大來家首推四傑,他們的代源表作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氣勢宏大流利,屬對工整而不板滯,辭采華美而少雕琢,用典綿密而精當切實。至盛唐的「燕(張說)許(蘇廷頁大手筆」,所作駢文崇雅黜浮,有雍容雄渾的氣勢,少用典,或用常典,不務詞句華麗,已有運散入駢的趨勢。中唐陸贄的駢體奏議,「雖多出於一時匡救規切之語,而於古今來政治得失之故,無不深切著明」,言事周密詳盡,析理精警深刻,用筆委曲動情,極少用典征事,力掃浮華之習,幾乎不覺俳偶之跡,是對駢體的解放,被奉為「萬世龜鑒」(《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中晚唐之際,駢文乘古文漸衰之機復熾。令狐楚與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後三人齊名,皆於從兄弟中排行十六,號「三十六體」)均擅長駢文,而李商隱則為唐代駢文大家。他的駢文集六朝徐、庾與唐代陸贄之長,有各種風格,而以屬對精切、用典繁縟、色彩禾農麗、婉約雅飾為主。對後世駢文亦有影響。
⑶ 是駢體文的體裁的文章有哪些
《北山移文》《代徐敬業討武曌檄》《文賦》等還有很多魏晉南北朝算正統。注意:很多人都認為《滕王閣序》是駢文其實不算正規,屬於散、駢、賦三體合一的文章。
⑷ 什麼是駢文啊
駢文 中國古代魏晉以後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稱駢體。在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駢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縛內容的表達,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南北朝駢文中也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鮑照的《蕪城賦》,通過對比廣陵昔盛今衰的興亡變化,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豪華奢侈,抒發了華屋丘山、人生無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諷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闕的假隱士;庾信的《哀江南賦》描寫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了對故國的懷念之情。這些都不失為優秀的駢文。唐以後,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在流行。 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的對立。所謂「文」,就是專尚辭藻華麗,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駢文。所謂「筆」,就是專以達意明快為主,不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散文。文筆分裂後,駢文就成為和散文相對舉的一種文體。駢文盛行於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運動以後,稍告衰落。在元明兩代成為絕響。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運為最後一個作家。如庾信的《哀江南賦序》: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公私塗炭。華陽奔命,有去無歸。中興道銷,窮於甲戌。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恆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並有著書,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於暮齒。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橋羈旅。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台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藩籬之固。頭會箕斂者,合縱締交;鋤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錶王氣,終於三百年乎?是知並吞六合,不免軹道之災;混一車書,無救平陽之禍。嗚呼!山嶽崩頹,既履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飈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 (一)駢文的形式特徵和美學特徵 駢文的形態是認識駢文的第一要義,因此,討論駢文的形式特徵和美學特徵的著作和論文也比較多。最初是對駢文的一般特徵的介紹,旨在還駢文的本來面目,如張會恩的《論駢文的特徵》(《殷都學刊》1985年第4期)和譚家健的《略談駢文的基本特徵》(《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就是屬於這樣的文章。然後逐步深入到駢文的內在形式,胡曉明的《〈文賦〉新論:駢文特徵的內化與思維定勢的形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莫道才的《論駢文的形態特徵與文化內蘊》(《江海學刊》1994年第2期)、《以詩為文:駢文文體詩化特徵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和冷成金的《試論駢文的美質美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可作為代表。他們探討了駢文形式的深層特點,並從文化史的意義上進行了解讀。向晁山的《論駢體文形式美的心理依據》(《吉首師專學報》1986年第3期)、莫山洪的《試論駢文的審美基礎》(《柳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和《論駢文的審美形態》(《柳州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則進一步探討了駢文形式的產生原因,並上升到美學層次來分析。對駢文的具體特徵的討論則有鍾濤的《駢文的隸事與聲律》(《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幾部駢文研究專著也對此有所討論,如尹恭弘的《駢文》在第一章的第三節「駢體文的文體特徵及其美學功能」專門討論了駢文的五個方面文體特徵,即裁對、句式、隸事、敷藻、調聲,並討論了各種特徵的美學功能,如裁對的均衡對稱美、句式的整齊建築美、隸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飾的華麗色彩美、調聲的和諧音樂美。又如莫道才的《駢文通論》的第四章《駢文的結構形式與句型模式》、第五章《駢文的修辭形態及其文化內蘊》、第六章《駢文的美學特徵與審美效應》都是討論駢文的形式特徵和美學特徵的。作者認為,駢文的結構形式具有起、鋪、結的結構體制和領、襯、夾的游離構形;駢文的句式也有構造上的模式特點,如騷體句、詩體句、疊字句等;而駢文的句型則具有強烈的結構模式,如齊言單聯型、齊言復聯型、雜言復聯型等;《駢文通論》還討論了對仗、聲韻、典事、藻飾等修辭形態及其文化內蘊,討論了駢文的均衡和諧美、音樂美、典雅美等美學特徵。可以說,經過二十多年的討論,對駢文的形式特徵及美學特徵的認識已經取得了共識,也已達到了較深的層次。通過研究討論使我們正確看待駢文的存在價值,這是有重要意義的。 (二)駢文與其它文體的關系 駢文是一種從修辭學角度劃分的文體,它與其它文體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討論駢文與其它文體的關系也是駢文學研究的重要方面。吳佩珠的《試論唐代散文與駢文的關系》(《思想戰線》1987年第1期)、鄭力戎的《從唐宋古文大家看駢散之分》(《文史哲》1988年第3期)、高光復的《以詩入賦和以駢入賦》(《北方論叢》1989年第4期)、吳新雷的《論〈紅樓夢〉中的駢體文》(《紅樓夢學刊》1990年第4期)、於景祥的《〈紅樓夢〉與駢體文》(《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1期)、張思齊的《散文、駢文、美文:比較觀照中的文體辨析》(《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吳在慶的《駢文與詩、賦相互影響的兩點思考》(《寧德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於景祥的《駢散三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熊江梅、張璞的《駢文與桐城派》(《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等論文有集中的論述,其關注點主要是駢散關系。駢文的存在對其它文體有重要的影響,這是人們所忽略的。探討駢文與其它文體的關系,也就是承認了駢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這個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的課題可做,比如駢文對唐傳奇、敦煌變文、宋話本、元雜劇、明清小說戲曲等的影響是很大的,而這尚未有人專門研究,還有待學者們繼續去探討。 (三)駢文的歷史演變過程和規律 對駢文史的研究是駢文研究的重要內容,包括駢文的產生、發展、興衰是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問題。如何正確認識評價駢文的發展流變,是駢文學研究仍須解決的問題。因為過去對駢文的否定就是從對駢文發生、發展的不正確認識開始的。謝國榮的《略論駢文發生發展的深層原因》(《湘潭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莫道才的《從文化學角度看駢文的產生》(《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第3期)集中探討了駢文的起源和產生問題。鍾濤的《駢文與漢語言文字的特殊性》(《漢字文化》1997年第2期)則從語言文字的特殊性角度探討了駢文的起源。討論駢文的形成的論文還有於景祥的《論駢文的形成與鼎盛》(《文學評論》1996年第6期)、莫山洪的《論漢魏六朝審美意識的轉變與駢文的形成、興盛》(《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它們討論了駢文的形成時期及其文化背景,從各個角度探討並說明了駢文產生的歷史過程和歷史必然性。
請採納~
⑸ 駢體文的語言特點
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抄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
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
(5)初中語文哪課是駢體文擴展閱讀:
駢體文起源發展
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其賦作即為源自駢文的律賦。
唐代公文亦為駢文,即四六體。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首遭一挫;韓、柳去世之後,影響又起,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
參考資料:網路-駢體文
⑹ 語文 "駢文"指的是什麼"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古代中國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1] 。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⑺ 初中(初一)有哪些古代文體
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復習
一、_文學常識填空(加*號的為重中之重。)
*1、《<論語>十則》的作者是_____,他的字是___,名是____,____時____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家,___家。
*2、《論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書。
*3、韓非是____時代重要的思想家,是____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其著作為
_________。《扁鵲見蔡恆公》選自《_______》,這篇文章告訴我們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選自《________》,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__,他的字是_____,別號是____________。
5、《兩小兒辯日》選自______________。《樂羊子妻》選自《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
*6、《為學》選自______代的____寫的《______》。
7、《木蘭詩》選自_____朝______編的_《_______》,它的體裁是_______。
*8、《賣油翁》選自《______》,作者是______時的______,他的字是_____,謚號_______。
9、《宋定伯捉鬼》選自《_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這是一部關於_________________的書。
10、《歸園田居》的作者是______時著名詩人_______。他的名是_____,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過故人庄》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_。他與_____,並稱____。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
12、《錢塘湖春行》的作者是______代著名詩人______,他的字是_____,號是_____。_他的詩集是《_______》。
13、《書湖陰先生壁》的選自《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字__________,號__________。
14、《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__時的______,他的字是____,號_____。
15、《觀滄海》選自《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__時的_________。
16、《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
17、《望岳》的作者是____代的著名詩人_____,他字____,有____之稱。著有《_________》(詩集)。
18、《如夢令》選自《_______》,__他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___。她的號是__________。
19、《西江月》選自《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朝的_______。它字_____,號_______。
二、_朗讀的停頓與節奏
請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停頓
1、_詩歌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____________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____________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____________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2、_文言文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其一犬坐於前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吾一瓶一缽足矣
公亦以此自矜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劈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以後也
三、_重點詞語的音、形、義(含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加點字為只釋義不用注音,加粗字為既要注音又要釋義)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人不知而不慍
誨人不倦
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立有間___________________
恆侯故使人問之
綴行甚遠__________________屠大窘
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______意將隧入以攻以後
顧野有麥場________________弛擔持刀
孔子不能決也______________捐失成功
稽廢時日__________________日知其所亡
不逮人也__________________摒棄而不用
貧者語於富者曰_____
四、_重點語句翻譯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_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_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_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_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_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_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臣是以無請也
目似暝,意暇甚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孰為汝多知乎
子何恃而往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爾安敢輕吾射
五、語段閱讀
(一)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30分)
____扁鵲出,桓侯曰:a「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b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韓非是________末年韓國的公子,重要的________家,是______家學說的代表人物。(3分)
2、本文寫了蔡桓公因____________而致死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勸喻色彩,它告誡人們: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用「~~」劃出這個故事的結局。(3分)_
4、解釋句中加點的字(4分)
①不治將益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司命之所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桓侯故使人問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臣是以無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4分)
①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___(_____)通(______)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_________(_____)通(______)
6、解釋下列句中的「之」字(3分)
①禽獸之變詐幾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桓侯故使人問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久之,目似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譯文中a、b兩句(8分)
a、「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段,完成文後題目(15分)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____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①其一犬坐於前。(______________)______②屠暴起。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屠自後斷其股。(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幾組句子中加點的詞。(6分)
蓋以誘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前後受其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__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欲之南海,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時,一狼徑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幾千里也。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與「止增笑耳」一句中加點的「止」在用法上相同但意義不同,請逐一加以解釋。(3分)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
4、將文段中劃橫線的句子用現代漢語譯出。(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分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1.解釋下列詞語(4分)
(1)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紅妝(________________)
(3)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雲鬢(________________)
2.翻譯加橫線的詩句(4分)
(1)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全詩看本段屬於________(A詳寫,B略寫)這樣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分析「開我東閣門……對鏡貼花黃」一段中所用的修辭手法及在表達上的作用(4分)
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概括出木蘭的形象特徵(4分)
答:
(四)閱讀《為學》選段,回答問題(17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人之立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恃而不可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標有序號的三個「之」字,其中有兩個的用法相同,它們是(______)。(3分)
(1)西蜀之(A)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
(2)人之(B)立志,顧不如蜀鄙之(C)僧哉。
3.下列句中是反問句的一項是(____)(3分)
A.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B.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4.「顧不如蜀鄙之僧哉」一句中的「蜀鄙之僧」指的是(____)。(2分)
A.富和尚________B.窮和尚______C.富和尚和窮和尚____D.泛指一般和尚
5.選出正確的譯句(2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____)
A.西蜀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
B.西蜀距離南海,誰知道有幾千里路。
C.從西蜀出發前往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
D.從西蜀出發前往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的距離
6.《為學》一文主要說明了什麼道理(4分)(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閱讀(16分)。_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_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論語》是記錄_ 的書。(3分)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①學而不思則罔(_ )_ ②思而不學則殆(_ )
③學而不厭( _) _④誨人不倦(_ )
3、文段介紹了不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試各舉一例。(4分)
學習方法_:
學習態度_:
4、翻譯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_(3分)
你從這句話中得到的啟示是_ 。(2分)
(七)
陳康肅公善射_,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_。嘗射於家圃_,有賣油翁釋擔_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_。
____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_,但手熟爾_。」康肅忿然_曰:「爾安敢輕吾射_!」翁曰:「以我酌油知之_。」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_,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_。
1.此文選自《 》,作者是 朝的 。
2.給加點字注音
公亦以此自矜 睨之 頷之
3、_解釋加點的詞
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惟手熟爾
4、_翻譯:爾安敢輕吾射_!
5.請概括陳康肅公的形象。
6、你從這個故事中感悟到什麼道理?
⑻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駢文文體的要求
駢文文體的要求是調聲。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中國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回篇章答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8)初中語文哪課是駢體文擴展閱讀
駢文是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並盛行於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其賦作即為源自駢文的律賦。唐代公文亦為駢文,即四六體。
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首遭一挫;韓、柳去世之後,影響又起,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入宋之後,在歐陽修等人率領之下,古文運動掀起第二輪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駢文自此漸衰。
⑼ 1994~1997初級中學語文課本里的一篇駢文
靠我剛想找的~
我知道是這篇~傷啊~
與朱元思書
⑽ 初中語文重點課文
。三、重點句子翻譯: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2、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4、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7、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無柳先生安閑沉靜,不好言談,也不羨慕榮華利祿。8、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9、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10、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11、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還是安然自若的樣子。12、好讀書,不求甚解:愛好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1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經喝醉了就離開,態度率真,來了就喝,喝完就走。14、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著稱。或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1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不到。16、食之不能盡其材: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17、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1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養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19、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它跟普通的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0、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跑去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21、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不羨慕他們。22、色愈恭,禮愈至: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23、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於能夠有所收獲。24、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25、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26、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但他並沒有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27、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家裡窮,沒有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28、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29、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30、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31、皆若空游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32、日光下徹,影布石上: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印在水底的石上。33、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34、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非常輕快敏捷。35、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36、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起來了。37、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38、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情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激而悲者矣:(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被貶離京、懷念家鄉、擔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3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界環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或樂或悲。4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朝廷做官,就為平民百性憂慮;處在荒遠的江湖間,就為他的君主擔憂。41、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爽快,光榮和屈辱都被遺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42、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43、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看見)有一座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邊,這就是醉翁亭。4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45、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容顏蒼老,頭發斑白,醉醺醺地坐在賓客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46、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不久,太陽落山了,人影縱橫散亂,太守歸城,賓客相隨。47、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表達這種快樂的,就是太守。48、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49、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50、雲歸而岩穴暝: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51、晦明變化者: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明或暗,變化不一。52、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53、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54、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純凈新鮮,好像剛擦洗過一樣。55、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冷風時常颳起,颳起就飛沙走石。56、高柳夾堤,土膏微潤: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57、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舉凡(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都悠然自得,羽毛鱗鰭當中都透了喜悅的氣息。58、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髻鬟一樣。59、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四、古詩文默寫:1、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一詩中,運用比喻表現宋朝國勢危亡、個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山河破舊風飄絮,身世遭逢雨打萍。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揭示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千古名句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3、《山坡羊·漳關懷古》中以精闢的議論,揭示封建統治與人民對立的句子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4、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一名句與孟子「捨生取義」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一名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蘇軾在《水調歌頭》中望著明月遙祝兄弟平安,現在人們也常常用來祝福親友的詞句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6、《馬說》一文中揭示千里馬被埋沒原因的句子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過零丁洋》一詩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概括封建社會本質,寄寓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封建統治者強烈遣責的名句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9、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對讀書問題發表的獨到見解是:好讀書,不求甚解。10、《赤壁》中以二喬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的重大影響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11、《過零丁洋》中最能體現文天祥崇高民族氣節的兩句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山坡羊·潼關懷古》中作者對以往歷史所作的概括與評價的詩句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13、《水調歌頭》中表達了與親人共賞人間美景的願望的詩句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14、《小石潭記》中寫游魚靜態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游魚動態的句子是: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描寫遊玩時的凄涼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與「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15、《岳陽樓記》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形容國泰民安的是政通人和;形容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的是百廢俱興;形容景色是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的是氣象萬千;形容水勢浩大的是:浩浩湯湯;形容心胸開闊,精神愉快的是:心曠神怡;描述「古仁人」的闊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由「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論斷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抒寫作者政治抱負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借鳥歡魚躍描繪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16、《醉翁亭記》中的點睛之筆是:人之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表達「太守之樂」的句子是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說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醉」與「樂」統一起來,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樂。17、《滿井游記》中比喻春水清澈晶亮,水波閃爍發光的句子是: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寫自己愉快歡暢的心情的句子是:若脫籠之鵠;總寫春天景物的一句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文中富有哲理性的一句話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8、李白《行路難》一詩中,表現作者遠大志向的名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19、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梨花喻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最後兩句詩,將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抒寫到了極致,這兩句詩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20、龔自珍《已亥雜詩》中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詩句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著春泥更護花。21、《飲酒》(其五)中表現詩人悠閑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22、杜甫身居漏雨的茅屋,仍有憂國憂民的情思,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五、文體知識(包括古代)1、散文詩: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屬於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感和想像,但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可以說它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詩篇。2、駢文:駢文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駢文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3、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贈序:古代送別時常以詩文相贈,所送的文字,稱為贈序。贈序多為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4、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5、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於書信。6、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7、記:「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8、傳:主要是指記錄描寫人物的生平事跡的文章,另外,專門解釋經文的文章也稱為傳。傳又分為:本傳記載某人生平事跡的正式的傳記,相當於某人的歷史。別傳與本傳相對,是記錄某人的軼事的傳記。外傳某人在正史記錄以外的傳記。內傳專門記錄某人軼聞軼事的傳記,多是描寫一些與神仙鬼怪有關的也專門解釋經義的文章。自傳某人自己所寫的記錄自己的事跡的傳記。列傳描寫敘述兩個以上的人的生平事跡的文章。正傳多是用於描寫人物的小說名稱,以魯迅的《阿Q正傳》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