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作家作品哪些需要掌握
高中語文學習漫談 [ 作者:張克宏 轉貼自:縣教研室 點擊數:1745 文章錄入:jys ]高中語文學習漫談
賓川一中張克宏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設離不開語文,語文又是一門基礎學科,我們要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學好其他學科也離不開語文。難怪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說:「語文天生重要!」另外,從考試的角度來看,語文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歷年高考,語文始終被放在相當重要位置,參加高考的學生都清楚,如果邊語文都考不及格,就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了。
由此可見,語文不論是對現實生活的作用,還是對學好其他學科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學生應當努力學好語文。當然,能升入到高中的同學,是要有一定基礎的,再加上強烈的救知慾望,大多數人在高中三年裡是能夠把語文學好的。不過,也不是隨隨便便、輕而易舉就能把語文學好。高中語文跟初中語文畢竟區別很大,如果仍然拿初中的那一套來學習,恐怕就難以適應了。因此同,剛升入高中的同學,有必要認識和掌握學習高中語文需要注意的問題和方法。
一、明確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中階段和學習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良好習慣的養成會使人終身受用,語言和學習也是這樣。沒有目標學習是盲目的,學習伊始,確立學習目標,是件相當重要的事。《語言教學大綱》指出,學習高中語文要達到的目標是: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的能力,具有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
第一、養成「讀」的習慣。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語文,不讀不行,讀得也不行的。俗話說得好:「拳不離手,曲產離口」,只有天天讀才是學習語文的最佳方法,「讀」是學習的起點,「讀」是學好的前提。離開了「讀」,再好的方法都無法實施。因此,高中階段語文學習,開始就要培養「讀」的興趣,養成「讀」的習慣,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分配時間,課本要讀,課外書要讀。
讀課本和讀課外書的時間要作合理安排,各科的閱讀時間也要作合理分配,語文和英語的閱讀不能厚此薄彼。早讀要大聲地朗讀課文,因為課文是專家精心挑選的古今中外和美文範文,是歷代語言大師們運用語言的典範,不管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堪稱精典。我們只有在聲朗讀,反復朗讀,才能逐步掌握大師們運用語言的法則和運用思維的方法。只有長期堅持,才能增強自已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提高自已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讀的過程中,該記的要記,該背的要背,雖說不能達以每篇課文都倒背如流的程度,但是,好的篇章段落起碼應當做到朗讀成誦,課本中明確要求背誦的那些名篇名段,就應當無條件地去完成,不管有多難背,也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前人總結學習語文的至理名言。
課余時間還需要盡可能地閱讀課外書,文學書、哲學書、歷史書,天文地理、體育衛生都應當廣泛涉獵,因為讀書是我們了解社會、增長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只有加強課外閱讀,才能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識、提高能力。課外書和課本在語文學習中同等重要,就好像是一個人的兩腿一樣。走路的時候。只用一條腿,那一定走得不穩、不快、不遠,相反,兩條腿協調起來才能走得又穩、又快、又遠。因此,學習語文不能光讀課本,也不能光讀課外書,更不能丟開課本只讀課外書。
在課本和課外書的閱讀問題上,需要糾正一種錯誤的認識。有的人道聽途說「高考不考課本,只考課外」,認為讀課本無用,無須讀課本,甚至有的人以此為借口,整天沉湎於言情武打小說之中,這種做法實屬捨本逐末,棄源從流。對此,我們應當引以為鑒。
閱讀中,不同的書籍應該採取不同的閱讀方法。閱讀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精讀、細讀、粗讀、略讀、跳讀、誦讀等詩。課本需要精讀、細讀、誦讀,報刊雜志只需略讀、跳讀、速讀。老舍先生的「印象法」和魯迅先生的「跳讀法」就是鼓勵要精讀,華羅庚先生的「厚薄法」愛困斯坦的「總分法」卻是鼓勵要多讀,研讀。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努力掌握並熟練運用各種閱讀的方法。
培養了「讀」的習慣以後,最為可貴的是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語文學科的特點是,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需要的時間長、見效慢,很難做到立竿見影,因此,語文學習絕不能急於求成,曾經有不少人就因為缺乏恆心和耐心,一開始激情高漲,壯志滿懷,但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卻發現沒有立即達到預期的效果,於是信心開始動搖,逐漸放棄努力,結果只能是半途而廢,終無建樹。他們的失敗就是因為缺乏期堅持的毅力,違背了循序漸進的規律。
第二、養成「寫」的習慣。
「寫」包括寫作和書寫。寫作是衡量一個人語文水平重要的標准和尺度之一,一個人如果具有較強的寫作能力,那麼這個人就有效高的語文水平,反之,這個人的語文水平就高不哪裡去。在高考語文中,作文舉足輕重,作文寫得好,語文成績就有可能得高分,作文失敗了,高考語文肯定失敗。因此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應當養成勤於練筆的習慣,不斷提高自已的寫作水平。
不言而喻,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課堂作文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渠道。此外,還要養成自覺寫周記、日記的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把一天內、一周內給自已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意義的或一定影響的事件記錄下來,有個性的人和有特點的物描繪出來,可長、可短,頌揚真善美,鞭策假惡丑,闡述自已對社會人生的理解,有達自已對自然歷史的認識,描繪自己對宇宙未來的展望。總之,內容要豐富多彩,方式要錄活多樣,文體適當,不拘一格,如果能夠三年如一日地堅持寫周記、日記,並有意識有計劃按步驟地對各類文體加以訓練,那麼,高中畢業時,就可以得心應手地應對作文了。
做人是作文的基礎,我們在作文的程中,要不斷地提高認識,加強修養,陶冶情操,堅持正義,宣揚真理,懲惡揚善,要站在祖國和人民的立場,寫有利於祖國和人民的文章。古人強調「文以裁道」,有「文」無「道」則虛,有「道」無「文」則枯,這個「道」我們可以看作是做人的准則,也就是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我們只有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愛自己,愛他人,才會充滿真情;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才能夠不斷地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做祖國和人民滿意的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作好文。
要想提高作文水平,還應當加強創新意識,因為作文生命在於創新。雖然我們五千年的文學藝術博大精深,浩瀚璀燦,值得我們驕傲和學習,但是我習和最終目的是創造。如果我們學習了別人的文章只會模仿,那麼,這種學習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我們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要大膽創新,求異求變,才能寫出有特色有價值的作文,也才有希望將我們祖國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寫」的另一方面是書寫。我們華夏祖先發明的方塊漢字,表音表意,方正舒展,美觀大方,是世界具藝術性觀賞性的文字,最能體現我們民族「剛正」的人格取向,歷朝歷代涌現過無數的大書法家,他們使漢字的一筆一畫,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有情有神,令人贊嘆,讓人痴迷。曾幾何時,為寫好漢字,多少人不分冬夏、不畏寒暑付出畢生精力,可現如今,我們的青少年,包括高中生,不少人認為,寫錯字是件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寫了東倒西歪的字還振振有辭,「現在已進入科技時代,數理化才重要,我們沒功夫練字」再說了,如果要用漂亮美觀的字,電腦更是里應有盡有,練字學有什麼用處」。電腦確實越來來越普及,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是,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電腦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寫。再說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我們不應當讓它在我們這代人手裡衰落。高考語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指揮棒,它幾乎年年都要考查錯別字(錯別字的危害就不羅嗦了),「書寫工整,文面整潔」又是高考作文的一項重要評分標准,就考試而言,書寫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能力,我們應當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第三、養成「聽」和「說」的習慣。 除「讀」、「寫」外,「聽」、「說」也是我們學習語文必備的兩項重要能力。一個人從呱呱落地起,用來感受認識新鮮世界的方式,除了「看」以外。最生要的就是「聽」,聽萬物之聲息,聽美妙的音樂,聽大人們說話,聽後加以別、確認、模仿,經過一兩年的時間就學會了說話。而喪失了聽力的人,就無法學會說話,據此我們說「聽」的能力先天重要。
我們與外界交流,接收信息,獲取知識,要靠「看」、「聽」「讀」,學生主要是靠課堂上「聽」來獲取知識,所以要養成細心「聽」的習慣,要聽明白,聽清楚。在聽的過程中,要運用分析思考,比較取捨,抓住重點加以存儲記憶,如果聽到的一律加以記憶的話,就會適得其反,什麼都記不住,畢竟人的精力的儲量是有限的。我們在的過程中還要善於思考,通過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有一天,一位台灣記者問錢琪琛部長「據說年內大陸將有部長訪問台灣,您能否成行?」這句話在我們普通人聽來,似乎只是一個「去不去台灣」的問題,可是對於錢部長來說就有特另的含義了。錢琪琛外長見多識廣,善於思考,反應敏捷,當然聽出了這位記者的言外之意。他作了巧妙的回答「作為外部長,我不會訪問台灣。」這位台灣記者問話的含義,不是「去不去台灣」的簡單問題,而是「承不承認台灣獨立」的重大問題。外交部長是代有國家進行交往,對這位記者問話如果不加思索地回答,就會留下話柄,使自己處於被動的地位。
看來,會「聽「非常重要,但是只會「聽」,不會「說」也行。
首先,「說」是要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說話時,語言要合乎規范,意思表達清楚,信息在傳遞准確。我 國是多民族的國家,語言種類繁多,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大多使用漢語,而漢語本身的種類也比較繁多,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就會阻礙相互的交流。因此,就口語交際而言,我們要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從書面表達來看,也要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書面語言中總會留下口頭語言的痕跡,在有些同學的作文中,把「個」寫成「過」、「不知道」用成「不曉得」,就是沒有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造成的錯誤。
其次,「說」是指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恰當機敏地進行口語交際,包括交談、發言、演講、討論、論等。要交談中,如果我們不能准確地有達自己的感情,就會產生誤解甚至發生矛盾,相反,如果善於交談,就能增進相互之間的友誼和感情,還可以消除誤會、解決矛盾。發言、演講也同樣可以提高我們「說」的水平和能力,例如在課堂上老師提出問題,如果你勇於發言,那麼既可以鍛煉你的膽識又可以訓練你的思維。在班會上你想讓同學接受你的思想就應當作演講,演講時,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加強邏輯性,提高號召力。
還有,「說」要講究方式、注意態度。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鄒忌要勸諫齊王廣開言路,多方面聽取意見,如果他直截了當地說,就很難達到目的,甚至還可能會激怒齊王。於是,鄒忌從講自己家裡的故事入手,讓齊王心悅誠服地接受了他的勸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時擺事實講道理固然重要,但是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和策略,也同樣不容忽視。說話時保持什麼樣的態度也是應當注意問題,說話要看對象,對不同的人應當不同的態度,對師長要禮貌尊重、對同學要真誠友好、對往輩要和藹謙虛,切忌傲慢無禮、盛氣凌人。
總之,我們在讀寫聽訓幾個方面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學習語言就會有很大幫助。
二、端正學習態度,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目前的這一代中學生都有聰明、敏銳、自信的優點,令人羨慕,但是,依賴性強、自覺性差也是共同的缺點,令人堪憂。從小學到初中絕大多數人習慣於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學習,升入高中後依然處於消極被動的狀況。有的人認為,讀書學習是為父母老師爭面子,而不是自己的事情,行動上往往表現為,老師教什麼,教到哪什麼,教到哪兒就學到哪兒,基本上都不願意主動去學習。面對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有人驚呼「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如果我們今天不改變觀念,學會主動學習,將來就很難適應社會的要求。還有高中學習的內容難度大數量多,如果我們不改變方式方法,也就很難完成學業。圍繞課本進行主動學習應當做好兩個環節。
第一、課前要預習。
課堂上老師藉助課文來傳授知識,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什麼都講,而往往只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針對性的作引導分析。因此,學生要想在課堂上抓住重點弄清疑點,學懂課文,就應當做好課前的預習。
預習課文之前先看「課文注釋」和「思考練習」。「課文注釋」中的第一條往往是作家作品簡介,可幫助我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創作背景,有助於我們對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課文後的思考練習也是結合課文設計的,第一題圍繞文章主旨設計,第二題圍繞內容、結構設計,第三、四題圍繞文章的主要特色或作家的技法風格流派等設計,這些內容實際上就是我們需要掌握理解的。通過預習我們才能明確學習任務,找出疑難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等到上課的時候聽老師講解。這種學習方法,剛開始使用的時候,總讓人感覺費時費力,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也就能夠適應了,採用這種方法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提高我們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除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外,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詞彙的含義。斯大林告誡我們說:「沒有詞彙,任何語言都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學習課文應當從詞彙開始。詞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也可以說是語言的珍珠寶貝。文章的主旨依靠具體的詞彙來有現,作者情感也依靠詞彙來表達。因此,找出課文中值得注意的詞彙,搞清它們的音、形、義是項相當重要的工作。我們要准備一個專門的詞彙本,把每一篇課文中新的或重要的詞彙摘錄下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找出它們的同義詞、反義詞和近義詞,並放在一起作比較分析,弄清意義和用法的異同,難以掌握的、有代表性的還需要運用小學生常用的造句方式來可化記憶,加深理解。日積月累,我們就可以豐富語匯,把作文中常見的詞彙貧乏病克服掉。
第二,課後要復習。
每冊語文課本通常是按文體不同編排為五至七單元,在各單元的後面都編有一篇「單元知識」,對本單元作出小結,歸納概括本單元的要點。有的介紹文體知識、有的介紹文學知識,文化常識,有的介紹閱讀知識,有的介紹語法和修辭的知識。這些「單元知識」單獨來看是對各單元內容的梳理總結,合起來就是對語文知識的系統介紹,因此,我們不管是學完一個單元還是學完一冊課本,都應認真學習每一篇單元知識。這是課文復習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此外,在每一冊課本的後面都列有「現代漢語詞語表」和「文言文常用實詞表」,這兩個表給我們明確了學習本冊需要重點掌握的詞彙,我們要予以高度的重視。
以上所述,是我對高中語文學習的粗淺認識,如果能給同學們的學習帶來點滴的幫助或啟發,將是對我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