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知識梳理

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知識梳理

發布時間:2021-02-24 20:28:05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

課文上的?哪裡的?廣東的?不一樣地區,不同教材O(∩_∩)O
其實高考復習書上的還比較詳細!!
文言句式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一)、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庄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鍾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詩經〉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定語後置;狀語後置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定語後置、狀語後置句子,並能准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二)、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於道路也《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邶風•靜女》〈詩經〉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於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第六課時

教學內容:倒裝句----主語後置;固定句式

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判定什麼是主語後置;固定句式句子,並能准確翻譯出來。

教學實施過程:

(四)、主語後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麼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裡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為…所…,表示被動關系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課後題)
今日見辱問於長者。——見…於…,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於「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鍾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於「對……該怎麼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與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並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麼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⑵"……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著……呢?"、"還要……干什麼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⑸"何……之為"。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⑹"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詞類活用
一.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動詞具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①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本來就是動詞,有的是由形容詞、名詞變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的時候,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顧名思義,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並不實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實行這個動作。」②在古代漢語中,不及物動詞常有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於使動時,後面就帶有賓語。
1焉用亡鄭以陪鄰?(第一冊《燭之武退師》)亡,使……滅亡
2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第二冊《過秦論》)亡,使……滅亡。
3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第四冊《滕王閣序》)屈,使……委屈;竄,使……逃竄。
4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第二冊《鴻門宴》)從,使……跟從。
二名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③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
⒈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第四冊《滕王閣序》)下,使……放下來。
⒉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第二冊《鴻門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④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1臣請完璧歸趙。(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傳》)完,使……完整無缺
⒉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第二冊《過秦論》)弱,使……削弱。
⒊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二冊《過秦論》)弱,使……變弱。

二.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樣」的意思。這種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⑤
一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後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第二冊《師說》)師,以……為老師。
⒉侶魚蝦而友麋鹿。(第四冊《前赤壁賦》)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
⒊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第二冊《師說》)師,以……為老師。
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後面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第一冊《鄒忌諷齊王納柬》)美,認為……美麗。
⒉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第一冊《秋水》)少,認為……少;輕,認為……輕。
⒌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第二冊《師說》)恥,以……為恥。
⒍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第二冊《師說》)恥,以……為恥。
⒎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第二冊《廉頗藺相如傳》)羞,以……為羞恥。
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意動用法則是認為賓語怎麼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詞用如動詞
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實際上也都屬於名詞做動詞,除這兩種用法外,名詞在其他情況下還可以作謂語動詞。
課本中有這些句子
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第一冊《燭之武退師》)軍,駐扎。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第一冊《燭之武退師》)鄙,把……當作邊邑。
3秦伯說,與鄭人盟。(第一冊《燭之武退師》)盟,結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第一冊《勸學》)水,游泳。
5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第四冊《滕王閣序》)襟,連帶。
6與其身也,則恥師焉。(第二冊《師說》)師,學習。
7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第二冊《師說》)師,學習。
8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第三冊《六國論》)禮,禮遇。
四.名詞用作狀語
現代漢語中一般只有時間名詞做狀語,普通名詞做狀語的很少。但古代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作狀語,普通名詞也可做狀語。
普通名詞做狀語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一表示方位或處所
課本中有:
⒈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傳》)前,上前。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第一冊《勸學》)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冊《過秦論》)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二表示工具或依據
課本中有:
⒈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第二冊《過秦論》)席,用席子。
2故令人持璧,間至趙矣。(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傳》)間,從小路。
三表示比喻
課本中有:
⒈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第二冊《過秦論》)雲,像雲一樣。
⒉雄洲霧列,俊采星馳。(第四冊《滕王閣序》)霧,像霧一樣;星,像星一樣。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冊《鴻門宴》)翼,像翅膀一樣
四表示對人的態度
人皆得以隸使之。(第三冊《五人墓碑記》)隸,像奴隸一樣。
普通名詞作狀語和一般主謂結構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斷一個名詞是做狀語還是主語,一般來說要看這個名詞前是否還另有主語,若另有主語那麼這個名詞就做狀語,否則就是主語。
五.形容詞做動詞
形容詞可做謂語,但是不能帶賓語。當形容詞後面帶賓語時,它活用為動詞。
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第二冊《師說》)好,喜歡
2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冊《廉頗藺相如傳》)嚴,尊重。
六.形容詞做名詞
⒈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第一冊《燭之武退師》)乏困,缺少的東西。
2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第二冊《師說》)惑,困惑

② 高中語文第三冊文言文知識梳理

1勸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勸說)
63-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把>---怎麼辦)
65-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你,你的,你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擅長,善於)
5先主曰"善" (好,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66-少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量小,不多。這里為少數人。)
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6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過)
2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進入,到)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一定求其精
68-勝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勝,取勝)
4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美的,好的)
69-識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住)
70-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71-是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斷)
4是故聖益聖,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72-適
1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3-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於庭(國書)
74-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一個更……)
75-屬
1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76-數
1眾數雖多,甚未足畏(數目,數量)
2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幾,幾個)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4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5范增數目項王(屢次)
6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計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帶領,率領)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78-說
1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一種)
4范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79-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私交、秘密的活動)
80-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白色的生絹)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白色的,沒有文採的)
81-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葯,未曾廢離(湯葯)
3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82-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夥,一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門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敗而亡,誠不得已(滅亡)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通"無"沒有)
85-王
1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國王)
2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4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師:朝庭的軍隊)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看,觀察)
2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3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農歷每月十五日為"望")
87-惡
1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厭惡,嫉妒)
2廉君宣惡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惡知之(怎麼,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不暴露,深奧)
3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7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小數名,寸的百萬分之一,常喻指細小的事情)
89-悉
1趙王悉召群臣議(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樂學相馬(觀察,審察)
2兒已薄祿相(容貌,貌相)
3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幫助,輔助)
4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宰相,丞相)
8於是舍人相與諫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ān .細,小)至悉也(周全,詳盡)

91-謝
1阿母謝媒人(推辭,謝絕)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認錯)
3乃令張良留謝(辭別)
4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辭別)
5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6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訴)
7及花之既謝(凋落)
8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否"(請問)
92-信
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實,忠誠,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確實,實在,的確)
4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隨意,隨便)
5欲信大義於天下(同「伸」,伸張)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誠的誓言)
7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興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興起,發生)
2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 (發動,調發)
3大楚興,陳勝王 (興盛,復興)
4遇游僧澄源至,興甚濃 (興致)
5夙興夜寐 (起、起來)
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興辦、舉辦)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行走)
2趙王畏秦,欲毋行 (去,離開;前往)
3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實行;做)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行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詩的一種體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虧)
3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 (寵愛)
4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皇帝到來)
5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希望)
96-修
1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修建,修造)
3鄒忌修八尺有餘 (長,高)
4掌修國史 (撰寫)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潔行數十年 (修養)
97-徐
1不徐不疾 (遲緩)
2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慢慢地、緩緩地)
98-許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答應,允許)
2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許 (表示大約和數量)
4不知何許人也 (處所)
99-陽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陽光,太陽)
3周秦古璽,多作陽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築石寨土堡於要隘 (險要)
2張良出,要項伯 (同"邀",邀請)
3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相約,誓約)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總之)
101-宜
1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適宜,合適)
2誠宜開張聖聽 (應當,應該)
102-遺
1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遺失,丟失)
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遺漏,忽略)
3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送給,給予)
4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 (遺蹤:遺跡,舊址)
103-貽
1嘗貽予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贈送)
104-易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壁 (換,換取)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改變,更改)
105-陰
1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陰冷,寒)
3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 (陰影,樹蔭)
4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暗中,暗地裡)
5惟漢印多用陰文 (凹入的)
6性陰密,忍誅殺,不見喜怒 (陰險)
106-右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右邊,與"左"相對)
2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秦漢以前以右為尊,因而指較高的地位,引申為上)
3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古稱世家大族為"右族"、"右姓")
107-再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或兩次)
108-造
1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 (到---去)
2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 (製作,建造)
3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制定)
4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造化:大自然)
109-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
3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 (感覺,感到)
5孰為汝多知乎 (知識)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通"智",智慧)
7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主持,管理)
110-致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達,表示)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得到,取得)
4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招納,招引)
5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意態、情趣)
114-賊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禍害,危害)
2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會荊軻為賊 (刺客)
3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 (強盜)
5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過千其門,幾落賊手死 (敵人)
115-族
1士大夫之族 (家族,同姓的親屬,引申為"類")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族
116-卒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眾 (步兵,士兵)
2初,魯肅聞劉表卒 (死)
3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終於,最終)
4五萬兵難卒合 (通"猝",突然,倉猝)
117-走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逃跑)
3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使之逃跑)
4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走向)
118-左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左邊)
2諸士在已之左,愈貧賤,尤益敬 古代以右為尊,左為較低的地位。 (較低的地位)
3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古代車上以左為尊。(車上的尊位)
119-坐
1項王,項伯東向坐 (坐著,坐下)
2因擊沛公於坐 (通"座",座位)
3停車坐愛楓林晚 (因為,由於)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坐落)
5坐法去官 (觸犯)
120-歸
1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 (歸附)
2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返回)

③ 高二語文所有文言文知識點總結

一、通假字 1、距關,毋內諸侯: 距——拒,抵禦,抵抗; 內——納,接納; 2、張良出,要項伯: 要——邀,邀請;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蚤——早; 5、令將軍與臣有郤: 郤——隙,隔閡,嫌隙; 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乘——驂乘:坐在車右擔任侍衛的人; 二、詞類活用 1、沛公欲王關中: 王:大王——稱王; 2、范增數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陽間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馳之沛公軍;復夜去: 夜:夜晚——連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長——向對待兄長一樣;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樣; 7、頭發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將軍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從百餘騎: 從:使……從; 11、素善留侯張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與「遠」相對——沾染、接觸; 三、一詞多義 (一)虛詞「為」 1、用作動詞 音wéi 表動作: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 使子嬰為相 表觀點:認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斷;是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2、用作介詞 表被動;為所/為……所 音wéi 若屬皆且為所虜 表原因、涉及對象 音wèi 慎毋為婦死,貴賤情何薄/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3、用作助詞 句末語氣,表疑問或反問 音wéi 何辭為? (二)虛詞「因」 1、動詞:沿襲、繼續 蒙故業,因遺策 2、名詞:原因、緣由 於今無會因(到現在沒有相會的機緣了) 3、連詞:表順承,於是,就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表原因,因為,由於 鼠,子神也,因愛鼠,不蓄貓犬(鼠,是子神啊,因為喜歡老鼠,所以不蓄養貓狗) 4、介詞: 憑借、條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著、趁機 因計沛公於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為、由於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三)虛詞「而」 1、表目的:來,用來 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2、表轉折:但,卻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3、表修飾:(地,著)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4、表修飾:(地,著) 項王按劍而跽曰 5、表遞進:並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6、表並列:而且,或不譯 勞苦而功高如此 7、表順承:然後,接下來 撥劍切而啖之

④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通假字,古今異義,實詞,詞類活用,虛詞,

⑤ 高中文言文知識點

一些文言文語法知識,例如使動,狀語後置,重要的句式結構
答:同學你好,具體知識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應的,主要要求同學們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等五種。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誰、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歟、耶等)提出問題。
用疑問代詞的,例如:
誰為哀者? (張溥《五人墓碑記》)
獨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韓愈《師說》)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問語氣詞的,例如:
壯士,能復飲乎? (司馬遷《鴻門宴》)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溝《六國論》)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後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判論戰》)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陶淵明《桃花源記》)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鍾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蘇軾《石鍾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五、變式句
所謂變式句,是比照現代漢語說的。文言中句子的語序多有變化,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主語後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2.賓語前置。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3.定語後置。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鍾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⑥ 還有人教版新課改的高中語文教科書里文言文知識匯總

內容太多,只能發一部分。
高中文言文知識匯總——18虛詞
一、【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師說》)
⑤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鴻門宴》)
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④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⑤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③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寡人之於國也》)
④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
⑤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關系,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可譯成「以」「以此」「來」。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出師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送東陽馬生序》)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之意。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後來」。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用於賓語前置句中「何」要後置(疑問句中,若賓語是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
①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這」「那「「什麼」。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③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哪裡」。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④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⑤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⑤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崤之戰》)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用於疑問句末,要求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譯為「嗎」「呢」「呀」。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鴻門宴》)
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⑤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用於疑問句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不要求對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可譯為「嗎」「么」「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3.表揣測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嗎」。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呢」「吧」,有時不譯。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5.表示停頓預語氣,一般不譯或譯為「呢」。。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道難》)
6、用於形容詞尾詞尾,譯為「……的樣子」「……地」或不譯。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同上)
④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到」。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⒉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對象,可譯為「在」「於」。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④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涉江》
3、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②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公西華侍坐》)
4、表示對象,可譯為「向」。
①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丑上》)
四、【乃】
(一)用作副詞。
1.表承接。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於是」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⑤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轉折。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遞進。譯為「甚至」「乃至」「而」「又」。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
②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正是」等。
①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②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④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做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2.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管傳序》)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無乃】表猜測,可譯為「恐怕……」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刺謬乎。(《報任安書》)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③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狼》)
④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游褒禪山記》)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六、【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用於前後兩分句間,後句比前句更進一步,可譯為「況且」「而且」「再說」。
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④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⑤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3、表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還」「雖然」「即使」「但是」「不過」。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4、表並列關系:⑴陳述一種事物的幾個方面,可譯為「並且」「而且」。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且使遽告於鄭。(《崤之戰》)
⑵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狀態同時具有,可譯為「又…又…」。
①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⑶連接動詞,可譯為「一邊…一邊」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②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七、【若】
(一)動詞,表示比擬、比較。一般譯為「像」「好像」「如」「正如」「及得上」「比得上」。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④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如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二)用作代詞。
1、表人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四)介詞,表另提一事,可譯為「至」「至於」。
①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麼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①車後若干遞送夫。
八、【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用作代詞
1、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短語。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合,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④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⑤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2、所+介詞+動詞,表示處所,工具,方法,原因,對象等。常見有「…的地方」「…的方法」「…的原因」「用來…的」。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察今》)
②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⑤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3、為+所+動詞「為…所」被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三)用作名詞,表處所。
①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表動作、行為。有「做」「作為」「充當」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⑥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表動作,行為的結果。可譯為「變成」「成為」
①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②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心理。可譯為「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表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庄暴見孟子》)
3、表代替。譯為「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庄暴見孟子》)
4、介紹涉及的對象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知識梳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