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話的質量
在當下的中學語文課堂上,閱讀教學「萬馬齊喑」的氛圍讓師生倍感壓抑,盡管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讀了上百篇文章,卻讓他們在閱讀中倍感乏味,在課堂上教師支離破碎的講解下,一篇篇鮮活的文章被分析、解剖得面目全非,學生在課堂上身心疲憊,對語文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語文課變得可有可無,甚至在一些學生心目中語文課變成了休息課,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我們需要的嗎?我們應該進行怎樣的閱讀教學才能讓學生樂讀、會讀,真正讀懂、讀透文本,並能在閱讀中收獲文化的滋養、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從而健全完善自己的人格、體驗生命成長的意義。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進對話教學理論將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打開一扇窗戶,「對話式」教學雖然不是解決閱讀教學的仙丹妙葯,但它至少為閱讀教學打開了冰山一角。對話教學不是以傳授知識為教學的首要目的,而是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目的。在「對話式」閱讀教學中,我們的學生已不再是被灌輸的客體,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作為主體與文本、與教師與作者展開了平等的對話,直接參與了文本意義的建構。對話式閱讀教學注重教師、學生、文本、作者間的雙向溝通、交流、互動。它克服了以往的獨白式、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它是一條通往自由、平等、民主的教學之路。毫不誇張地說,對話式教學是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的教學,更是一種面向生活和生命開放的教學。閱讀教學的起點,在於對文本的解讀,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完成對文本的品評與鑒賞,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鴛鴦綉取憑君看,更把金針度與人。」我們可以順著這條路徑進入文本,築牢閱讀教學的基礎,生成學生自己的閱讀殿堂。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散文類對話教學策略
散文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文體。在散文閱讀教學中,設計教學對話需要從散文的基本特徵入手,運用散文的美學觀點去解讀文本。
(一)整體感知散文的「形」
散文取材廣泛,山川風光、花草蟲魚、歷史文化都可以作為題材。作者行文時又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故散文的內容十分豐富,令讀者目不暇接。但是無論散文的內容如何繁雜,它都是散文的「形」,閱讀散文,不妨從此入手,先睹散文之「形」。例如:老舍名篇《想北平》描繪了三幅畫面:第一幅是北平的普通景物,第二幅是北平的物產,第三幅圖是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認知散文的「形」是解讀散文的開始。
(二)體悟作者創造的「意境」
散文又名美文,因為作者要運用藝術的構思,創造美的「意境」,帶給讀者美的愉悅。所以,每個作者都會運用獨特的藝術視角,審視世間萬物,進而創造出獨特的「意境」。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說:「面向著積水灘,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接著又寫了城市居民與農家的樂趣。這是怎樣的一幅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溫馨的畫卷啊!我們只有讀懂了老舍創造的畫圖,我們才有可能讀懂老舍。
接著是尋覓散文之「神」。一篇散文無論「形」如何散,它都要有一個統領全文的「神」。就像風箏飛得再高,它也是在線的牽引下一樣。解讀散文作品,就需要在繁雜的表象中尋覓其散文之「神」。老舍的《想北平》三幅畫面:北平的普通景物、北平的物產、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東西,即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愛戀。尋覓散文之「神」,是讀懂散文的關鍵。
(三)咀嚼語言,品味藝術的魅力
散文的語言優美、凝練,富有無窮的韻味,需要我們具有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雖然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語言風格,但是讀者只要認真地去品味、去體驗,就會自然而然地感悟出其中的妙處。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小說類對話教學策略
閱讀小說,尤其是進入高中階段學習,我們不能再熱衷於小說三要素的分析,也不能熱衷於小說寫作方法的分析。我們更應該通過文字表象去傾聽作者的心聲。不重小說主題的分析,而重人物的分析;不重情節的分析,而重細節的分析。小說裡面寫人物有很重要的兩個元素,一個是他講的話,一個是他的行為。讀小說一定要把握這兩點要素。情節分析對學生來說不難,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要認識人物首先就要從小說的情節入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所謂細節,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展、自然景物、社會環境等最小的組成單位。細節在文學作品中往往具有特殊的作用,捕捉文本細節,往往能夠尋找到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
在小說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挖掘細節之美,狠抓細節的分析。發掘言語形式背後的深層內涵,開創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台,讓師生的觀點出現正面的碰撞,以激出思想的火花,將閱讀理解引向深入。
例如:筆者在執教歐·亨利《最後的常春藤葉》時,在對話教學設計中,抓住兩位年輕畫家和老畫家貝爾曼的居住地這一細節、老貝爾曼風雨飄搖中艱難畫完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這一細節描寫,去品味、去咀嚼、去回味。這些細節描寫從不同側面傳達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信息,只有準確把握這些信息,讀者才能讀懂文本、讀懂藝術形象。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古詩文類對話教學策略
在古詩文教學中首先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要「文」、「言」並重。不僅注重「寫什麼」,更注重「怎麼寫」,面對古詩文教學中「怎麼寫」這個環節,在閱讀教學中可充分使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其次,重視類比聯想在古詩文鑒賞中的作用。在學習理解文本寫作特點時,要擯棄重「言」輕「文」的功利傾向,聯系文本內容、作者生平,去體會作品蘊涵的哲理。把作者的生平及時代與文本的觀點聯系起來,讓學生思考二者之間的聯系,這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很有幫助。這種「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正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王尚文先生一再強調,一定要「緊緊抓住語言這根韁繩」。文言並舉、文言統一才是文言文教學的唯一正途,也是文言文教學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誦讀在古詩文教學中異常重要,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不要讓誦讀缺席,學生不讀文,何以知文?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誦讀就是直接面對文本的言語形式與經典和巨人直接對話的語文實踐活動,也是廣化、深化、美化、敏化語感的重要途徑。簡言之,誦讀也是對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可以將枯燥無味的文字轉化為錯落有致、高低諧和的音韻美,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水靈鮮活、生動感人的畫面美。誦讀的過程就是教學的過程,就是對話的過程,就是體味語言藝術的過程!教學文言文,怎麼強調誦讀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例如:筆者在執教杜甫《登高》這一首古詩時,設計對話教學時抓住兩點。一是分析景情之技:1、採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2、重視類比聯想在古典詩詞鑒賞中的作用;3、扣知人論世,把握詩歌情感。二是運用誦讀之法。
在這節課上向學生介紹古詩的鑒賞方法與規律,那就是六個字——詞義——句意——文意。在文字、文章、文化方面著力發掘,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解讀文本的能力得以提升。通過學習一篇古詩文,把握一類文章的規律與鑒賞方法,並要求學生當堂背誦這首詩。
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另一類對話教學策略
對話教學是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這就意味著對話教學可能以對話方式的教學呈現,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對話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屬於對話教學。在課堂上,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對話關系。但對話的形式不是單一的口頭相互交流,「對話」可以是「說」,也可以是「寫」。 實際上,豈止「寫」是對話的另一種形式,傾聽、朗讀、背誦、抄寫、默寫何嘗又不是對話的另一種形式呢。
⑵ 如何讓語文課堂上的教學對話發揮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里所說的「對話」,已不是一般語言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它意味著對話雙方彼此敞開心扉,相互接納。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夥伴。這里所說的「對話」,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對話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對話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分享成果。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對話要激活學生,激活教材,激活教師,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彰顯魅力。1.讓學生享受和老師平等對話的權利。 平等,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姿態。教師要明白學生在人格和學習權利上和教師是絕對平等的。有了這種心態,教師就能在自己備課的同時允許學生有時間備課,在此前提下,教師才有權提問。 學習《范進中舉》,給學生二十分鍾准備,從細節入手,客觀評價范進。學生發現范進自己在中舉前後待人接物的態度也截然不同,中舉前稱胡屠戶「岳父」,中舉後則稱其為「老爹」,對勢利的權重絕不亞於對功名的熱衷,更有同學綜合老師「讀書人」和「市儈」的分類,稱其為「書儈」,對作品的理解已具有一定深度。此時老師拍案叫絕,則又是一次有效的對話。 學習錢鍾書《論快樂》,結尾作者揶揄苦中作樂的人既是哲學家又是大傻子,稱這種矛盾是人生對於人生觀開的玩笑。給學生一天的時間研究這句話,什麼是「人生」對於「人生觀」開的「玩笑」?學生在充分思考,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再頑強的人生觀也敵不過更矛盾更復雜的人生——之後,反駁了作者的觀點,認為「以苦為樂」應是人生觀對於人生開的玩笑,把痛苦當作的調料,讓命運和上帝都羞愧不已。雖然學生尚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熱諷人生無奈事,但是,其思維方式已深得錢鍾書真傳,在破中立,反其道而行之。此時老師評點「倒錢者疑似錢鍾書的傳人」,學生相當受用。2.讓設計的問題成為對話的火種。 學生對學習內容有充分思考後,教師的問題必須具有啟發性,避免是非問,讓問題具有拓開思維空間的力量,語文課堂上學生才能顯得才思飛揚。 《故鄉》中「其實地上本沒有路」,是誰在本沒有路的故鄉之地孤獨、執著的前行?跳出已有的結論,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作品,學生才能體會到一代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對社會和自我的痛苦思考,看到他們在現實和理想的夾縫中奮力抗爭的感人身影。 《大戰風車》中堂·吉訶德的哪一個姿態在你腦中揮之不去?那形象是可敬的還是可悲的? 《蘇武牧羊》中蘇武的形象折射出哪些民族性的精神呼喚? 問題的設置當然是最關鍵的,但還要有明確的要求和必要的提示,這也是有效對話的途徑。以《蘇武牧羊》為例,教師為學生提供兩項參考內容:一是孟子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二是國家頒布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學生的思路隨之打開,師生的對話也就有了深度。3、讓學生進行有效的主題式對話。 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為了「鼓勵」學生的思維而任由學生的思想游離,也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說著說著就扯遠了,偏離了主題,這樣的教學對話不僅不科學,而且造成了課堂教學的無序低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對話應該是主題式的對話,對話的雙方不是在兩條平行線上滑行,而是圍繞一個主題互相碰撞、不斷深入、共同成長。 我教《世說新語·詠雪》一文時,讓學生圍繞「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白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麼? 」這一問題展開,有學生說「撒鹽空中」好,因為鹽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學生說,「柳絮因風起」好,因為它讓人感到了雪漫天飛舞的情態,給人以想像的空間。對於學生和學生的對話,我並不做定論,而是讓學生由此更深一層去思考寫景該如何賦形傳神,這不是一舉兩得了么?4.讓語文課堂流動真誠,實現心靈對話。 教師捧著一顆心來,虔誠地感知許多同樣虔誠的心靈的溫熱。教師表達真誠的途徑有很多:提供教師的讀書摘錄和讀書心得,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體會與古人先賢對話的愉快;剖白教師的生活感悟和自我評價,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輕松的學習氛圍,在心靈對話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習《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學生看老子如望蒼穹,教師提供的老子姓李的三個傳說以及《封神演義》、《西遊記》中的老子形象,讓學生迷茫的眼神明亮了許多。講完這篇文章,教師提供了以下讀書摘記受到學生歡迎:思考是智慧,反思是愛智慧。 我們一直在追尋更有效的課堂教學。
⑶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對話
東方市四更中學 李珣 摘要:新課改以來,對話教學越來越備受關注。要想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可從以下幾點嘗試:一、堅持學生在對話中的主體地位。二、發揮教師在對話中的引導作用。三、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四、課外不斷豐富學生的前理解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對話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獨白占據主要地位,同時輔之以問答式的教學。實行課改以來,出現了對話這一新名詞。所謂對話,其實就是交往雙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礎上,以語言等符號為中介而進行的精神上的雙向交流、溝通與理解。它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已成為新的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筆者在語文教學中也嘗試著注重進行對話教學,其中亦有酸甜苦辣,後經不斷琢磨研究,也逐漸摸出一些規律。現以自己體會與同仁相互探討,以期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堅持學生在對話中的主體地 1、 關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 文本是話本,是對話之本。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體驗的一種對話。說到底,閱讀文本是一種心靈對話,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產生交流、碰撞、共鳴的過程。由於中學生年紀尚小,受生活閱歷、閱讀能力、審美意識、鑒賞水平的影響,對文本的解讀還處於較低的水平。教師想要讓學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筆者曾見過不少老師在上課時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學生從快速瀏覽課文到在教師循循善誘下發表見解,往往不過是十幾分鍾乃至幾分鍾的事。認真調查,細細研究,才知在這種學生閱讀大躍進繁榮現象背後,文本應有的障礙被消除了,應有的深度被擱淺了,應有的感悟時間被縮短了,應有的鮮活真切被風幹了,應有的審美愉悅被稀釋得索然寡味,最終,營養豐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時的快餐。可想而知,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如何能培養起來呢? 其次,教師要讓學生重視直覺解讀。如今的學生幾乎都有配套的參考資料,一學習新課文,相應的資料總緊隨其後,久而久之,這勢必讓學生已養成依賴資料的習慣,喪失閱讀時自我的理解與體驗。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最好開始不要依靠教參等解讀資料,讓學生與文本有個本真接觸,這樣的感悟更為真切,更精彩,更個性化,以後再逐步做到知人論世。 再次,要引導學生以自己的經歷,閱歷與心境去細心體驗與感知文本內容,使自己的生活經驗、人生感受與作者作品產生共鳴,必要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領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提升審美意趣。有位老師教學《論美》時,在讓學生品析文中有關美的論述後,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美。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引入了汶川地震、北京奧運、長江大學中的感人故事,學生交流著、震撼著,這難道不是一次最好的精神洗禮嗎?這樣的對話,使學生對文本就有了盡可能充分的理解,使語文走進生活,為課堂教學注入時代活水。 2、組織生生之間的對話,力求提高對話效率。 學生與學生對話是生生之間思維的相撞和激活,知識的相融與吸收,能力的相提與共升,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教學形式。因對話的環境、條件及地位的原因,這種對話被稱為水平性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用夥伴語言對答,容易溝通,也易激起思辯的浪花,因而常常激發起自由而熱烈的討論。作為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對話環境,恰當組織學生有效對話。這里說的有效對話,不是追求表面上熱熱鬧鬧的形式討論、小組合作、綜合活動,而是要根據文本內容、學生實際,適時引出對話契機,採取靈活對話形式,照顧每位對話學生。使人人有話說,個個有所得。 二、發揮教師在對話中的引導作用 對話教學使得學生從傳統的聽眾狀態進入對話交流狀態,這無疑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恢復和尊重。同時,教師從言說角色逐漸轉為傾聽角色。可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在課堂中失去了作用,一味傾聽,一味贊許,放任自流,模稜兩可。教師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力求做到: 1、 善於組織好對話教學。 這一點在前面已提到不少。作為教師,要先和學生共同協商並確立對話規則,學生才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訴自己的心聲,並在碰撞出思想火花的過程中學會專心地、尊重地聆聽別人的發言,從而逐漸成為教學民主的熱情參與者與建設者,成為善於用對話策略並具有平等意識的主動學習者。筆者在課改之初曾見識不少語文課堂,走過場的合作學習、放羊式的自主學習、標榜動中學的活動學習,這些都是放任自流、喧囂熱鬧的開放式偽對話教學,這種教學,使學生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 2. 適時做出恰當的對話評價。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言說喪失,出現傾聽乃至失語,這實際上是淡化甚至取消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事實上,對話教學並不是讓教師們放棄判斷學生行為價值、思維結論的責任。對話教學是指教師努力去創造條件,在這些條件下,所有人都可以發言,而所有的聲音都會被人聆聽。只有這樣,對話交談才是開放的,教學過程才是真實的。作為教師,因其生活閱歷、閱讀能力、鑒賞水平及審美情趣遠遠高於學生,對學生的見解有一定的判斷、辨析能力。而學生因主客觀原因往往限制其解讀視野和解讀深度甚至歪解文本。諸如出現《背影》中父親爬過站台欄桿是違反交通規則,給孩子不良影響,其親情不值得贊賞的看法。又如教學《多一些寬容》時,就有學生提出:對任何人都要寬容嗎、一錯再錯是否要寬容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教師作出中肯的評價,切不可抱著平等、開放的思想對學生的觀點一概贊許。同時,對學生辭不達意、詞序混亂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逐漸教會學生運用恰當的語言表情達意,特別是農村學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表達能力較弱,教師要積極給予指正,讓學生的語言不知不覺美起來。總之,教師要把對話中的肯定性評價與否定性評價結合起來,這是由長善救失這一教育的根本屬性所決定的。 3、巧妙抓准對話契機。教師在學生的對話過程中,切不可袖手旁觀、無所事事,要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關注學生的思維,抓准點撥契機,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有位老師教學《社戲》末段我時,學生不禁產生疑問:看戲時覺得乏味,煮豆時沒任何配料,這與結尾不是矛盾嗎?這時老師讓學生再次回顧課文看社戲的精彩描寫,然後再啟發引導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回味以往所經歷的類似畫面,學生在回味、在交流,從滿臉興奮的表情,你還能說學生這不是一種心靈的對話嗎?三、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 對話是一種情境,是交往雙方全身心地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健康的交往氛圍。因此,教師必須將民主、平等意識貫穿於語文教學的每一環節中。首先要放下師道尊嚴,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把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學習夥伴。只有教師把學生看作是與自己同等的生命體時,才會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與他人對話,才能細心聆聽學生的發言,並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而學生也只有把教師作為一個地位平等的交流夥伴時,才能暢所欲言,充分發揮思維潛能。教師在課堂上的智慧應該體現在為了激發、引導、鼓勵、幫助學生與文本對話上,而不是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讀教師。同時,教師可以以讀者的身份參與對話,與學生交流、碰撞,但不可以居高臨下地發布標准答案,也不可以指手畫腳、橫加指責與批評。其次,要竭力通過課堂教學、班會、日常交談等契機,處理好學生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優差生的關系,讓平等、寬容、真誠的理念灌輸在每一位同學的心中,讓每一位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讓每一位同學都善於傾聽對方的發言。 四、課外不斷豐富學生的前理解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使課堂中能高效地實現對話,這與學生的前理解有極大關系。前理解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與文本對話時都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前提去解讀文本的。學生的前理解越豐富,對於文本理解的視野越寬,深度越大。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對話,更應引導學生參與課外的對話閱讀,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拓寬視野,積淀情感。這樣,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他們的前理解必然變得豐富起來,在課堂中對文本的解讀也更深刻、全面。農村學生也許缺乏現代信息資源,但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湖海、風雨雷電、日月星辰、人情世故、風俗人情、社會熱點,這是一部宏大、深邃的無字書,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奧妙無窮的自然,認識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廣闊復雜的社會,體味豐富多彩的生活。 當然,在課堂中有效對話的方法還有很多,相信同仁們不斷努力探索,定會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生機勃勃。參考資料: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文森 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年第10期
⑷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
新課改以來,對話教學越來越備受關注.要想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可從以下幾點嘗試:一、堅持學生在對話中的主體地位.二、發揮教師在對話中的引導作用.三、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四、課外不斷豐富學生的前理解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對話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獨白占據主要地位,同時輔之以問答式的教學.實行課改以來,出現了對話這一新名詞.所謂對話,其實就是交往雙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礎上,以語言等符號為中介而進行的精神上的雙向交流、溝通與理解.它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已成為新的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筆者在語文教學中也嘗試著注重進行對話教學,其中亦有酸甜苦辣,後經不斷琢磨研究,也逐漸摸出一些規律.現以自己體會與同仁相互探討,以期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堅持學生在對話中的主體地
1、 關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
文本是話本,是對話之本.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體驗的一種對話.說到底,閱讀文本是一種心靈對話,是讀者與文本之間產生交流、碰撞、共鳴的過程.由於中學生年紀尚小,受生活閱歷、閱讀能力、審美意識、鑒賞水平的影響,對文本的解讀還處於較低的水平.教師想要讓學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筆者曾見過不少老師在上課時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學生從快速瀏覽課文到在教師循循善誘下發表見解,往往不過是十幾分鍾乃至幾分鍾的事.認真調查,細細研究,才知在這種學生閱讀大躍進繁榮現象背後,文本應有的障礙被消除了,應有的深度被擱淺了,應有的感悟時間被縮短了,應有的鮮活真切被風幹了,應有的審美愉悅被稀釋得索然寡味,最終,營養豐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時的快餐.可想而知,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如何能培養起來呢?
其次,教師要讓學生重視直覺解讀.如今的學生幾乎都有配套的參考資料,一學習新課文,相應的資料總緊隨其後,久而久之,這勢必讓學生已養成依賴資料的習慣,喪失閱讀時自我的理解與體驗.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最好開始不要依靠教參等解讀資料,讓學生與文本有個本真接觸,這樣的感悟更為真切,更精彩,更個性化,以後再逐步做到知人論世.
再次,要引導學生以自己的經歷,閱歷與心境去細心體驗與感知文本內容,使自己的生活經驗、人生感受與作者作品產生共鳴,必要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料,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領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提升審美意趣.有位老師教學《論美》時,在讓學生品析文中有關美的論述後,再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美.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又不失時機地引入了汶川地震、北京奧運、長江大學中的感人故事,學生交流著、震撼著,這難道不是一次最好的精神洗禮嗎?這樣的對話,使學生對文本就有了盡可能充分的理解,使語文走進生活,為課堂教學注入時代活水.
2、組織生生之間的對話,力求提高對話效率.
學生與學生對話是生生之間思維的相撞和激活,知識的相融與吸收,能力的相提與共升,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教學形式.因對話的環境、條件及地位的原因,這種對話被稱為水平性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用夥伴語言對答,容易溝通,也易激起思辯的浪花,因而常常激發起自由而熱烈的討論.作為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對話環境,恰當組織學生有效對話.這里說的有效對話,不是追求表面上熱熱鬧鬧的形式討論、小組合作、綜合活動,而是要根據文本內容、學生實際,適時引出對話契機,採取靈活對話形式,照顧每位對話學生.使人人有話說,個個有所得.
二、發揮教師在對話中的引導作用
對話教學使得學生從傳統的聽眾狀態進入對話交流狀態,這無疑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恢復和尊重.同時,教師從言說角色逐漸轉為傾聽角色.可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在課堂中失去了作用,一味傾聽,一味贊許,放任自流,模稜兩可.教師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力求做到:
1、 善於組織好對話教學.
這一點在前面已提到不少.作為教師,要先和學生共同協商並確立對話規則,學生才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訴自己的心聲,並在碰撞出思想火花的過程中學會專心地、尊重地聆聽別人的發言,從而逐漸成為教學民主的熱情參與者與建設者,成為善於用對話策略並具有平等意識的主動學習者.筆者在課改之初曾見識不少語文課堂,走過場的合作學習、放羊式的自主學習、標榜動中學的活動學習,這些都是放任自流、喧囂熱鬧的開放式偽對話教學,這種教學,使學生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
2. 適時做出恰當的對話評價.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言說喪失,出現傾聽乃至失語,這實際上是淡化甚至取消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事實上,對話教學並不是讓教師們放棄判斷學生行為價值、思維結論的責任.對話教學是指教師努力去創造條件,在這些條件下,所有人都可以發言,而所有的聲音都會被人聆聽.只有這樣,對話交談才是開放的,教學過程才是真實的.作為教師,因其生活閱歷、閱讀能力、鑒賞水平及審美情趣遠遠高於學生,對學生的見解有一定的判斷、辨析能力.而學生因主客觀原因往往限制其解讀視野和解讀深度甚至歪解文本.諸如出現《背影》中父親爬過站台欄桿是違反交通規則,給孩子不良影響,其親情不值得贊賞的看法.又如教學《多一些寬容》時,就有學生提出:對任何人都要寬容嗎、一錯再錯是否要寬容等問題.這些都需要教師作出中肯的評價,切不可抱著平等、開放的思想對學生的觀點一概贊許.同時,對學生辭不達意、詞序混亂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逐漸教會學生運用恰當的語言表情達意,特別是農村學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表達能力較弱,教師要積極給予指正,讓學生的語言不知不覺美起來.總之,教師要把對話中的肯定性評價與否定性評價結合起來,這是由長善救失這一教育的根本屬性所決定的.
3、巧妙抓准對話契機.教師在學生的對話過程中,切不可袖手旁觀、無所事事,要善於傾聽學生的發言,關注學生的思維,抓准點撥契機,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有位老師教學《社戲》末段我時,學生不禁產生疑問:看戲時覺得乏味,煮豆時沒任何配料,這與結尾不是矛盾嗎?這時老師讓學生再次回顧課文看社戲的精彩描寫,然後再啟發引導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回味以往所經歷的類似畫面,學生在回味、在交流,從滿臉興奮的表情,你還能說學生這不是一種心靈的對話嗎?三、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
對話是一種情境,是交往雙方全身心地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健康的交往氛圍.因此,教師必須將民主、平等意識貫穿於語文教學的每一環節中.首先要放下師道尊嚴,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轉化為平等中的首席,把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學習夥伴.只有教師把學生看作是與自己同等的生命體時,才會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與他人對話,才能細心聆聽學生的發言,並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而學生也只有把教師作為一個地位平等的交流夥伴時,才能暢所欲言,充分發揮思維潛能.教師在課堂上的智慧應該體現在為了激發、引導、鼓勵、幫助學生與文本對話上,而不是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讀教師.同時,教師可以以讀者的身份參與對話,與學生交流、碰撞,但不可以居高臨下地發布標准答案,也不可以指手畫腳、橫加指責與批評.其次,要竭力通過課堂教學、班會、日常交談等契機,處理好學生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優差生的關系,讓平等、寬容、真誠的理念灌輸在每一位同學的心中,讓每一位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讓每一位同學都善於傾聽對方的發言.
四、課外不斷豐富學生的前理解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使課堂中能高效地實現對話,這與學生的前理解有極大關系.前理解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與文本對話時都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前提去解讀文本的.學生的前理解越豐富,對於文本理解的視野越寬,深度越大.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對話,更應引導學生參與課外的對話閱讀,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拓寬視野,積淀情感.這樣,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他們的前理解必然變得豐富起來,在課堂中對文本的解讀也更深刻、全面.農村學生也許缺乏現代信息資源,但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川湖海、風雨雷電、日月星辰、人情世故、風俗人情、社會熱點,這是一部宏大、深邃的無字書,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奧妙無窮的自然,認識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廣闊復雜的社會,體味豐富多彩的生活.
⑸ 什麼是「課堂教學中的對話」
課堂教學對話,是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憑借、依託著文本,對學生恰當而有效地引領,讓學生讀進去,有所思,讀深入,有所悟,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所提高,人文價值得到提升。
⑹ 怎樣實現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
探究當前閱讀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難以實現的症結所在;提出閱讀教學中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應體現在人格與精神的對話、閱歷與經驗的對話、知識與文化的對話以及藝術與審美的對話等四個方面;要在閱讀教學中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的教學策略應從人本化、個性化、生活化、審美化、言語化、話題化等六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語文 閱讀教學 對話
現代對話理論認為,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也就意味著人與之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條件的,閱讀因此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現代對話理論浸潤閱讀教學帶來了閱讀教學嶄新面貌,但由於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束縛,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步履維艱。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不得不再一次認真地思考當前的閱讀教學,問一問閱讀教學中的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難以實現的主要症結究竟何在。一、知識授受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理論囿於「特殊認識論」的桎梏,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教,學生學,這是天經地義的,無可辯駁的。由於傳統教學過於強調教師的教,於是教學活動就演繹成為一種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線性的傳授知識的活動,因而形成了與教學本質相背離的、嚴重阻礙教學發展的「三中心論」(教師中心、課堂中心、課本中心)。具體到閱讀教學,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從逐句講解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離不開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我想,這里頭或許有個前提在,就是認為一講一聽之間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東西那麼便當,我交給你了,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裡了。」真正的閱讀教學,果真是這么一回事嗎?其實,這是對教學本質的一種誤解。二、「奴化」思想造成了師生關系的不平等。自古以來,「師道尊嚴」,教師是中心,是權威,是主體;學生是旁襯,是容器,是客體。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主與奴」的關系,有嚴重的「尊卑」之別。這就是傳統教學中的「奴化」思想。在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影響之下,閱讀教學就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滔滔講,學生默默聽;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不僅如此,教師還自覺或者不自覺地代替學生思維,容不得學生的不同意見,容不得學生的質疑問難,甚至將學生有創造性的見解,也按照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三、惟科學主義給閱讀教學帶來嚴重影響。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思想意識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在現代社會中,由於「惟科學主義」的盛行,「科學主義」代替了「人文主義」,「工具理性」代替了「價值理性」,「技術至上」代替了「藝術情感」。這種思想傾向反映到語文教學中,就是把語文看作純工具性的學科,閱讀教學也就變成了純技能性的機械訓練和純技術性的分析肢解,什麼字詞句篇、修辭邏輯,什麼寫作背景、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不一而足,篇篇如此,文文皆然。似乎閱讀能力就等於各種閱讀技能的簡單相加,學生經過反復操練,掌握了這些技能,就可以提高閱讀能力,教學任務也就順利完成了。其實,這樣的閱讀教學,失去了豐富的情感熏陶,失去了審美享受,從而也就徹底失落了根本的人文關懷。四、「大一統」思維模式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發展。閱讀教學中的「大一統」思維模式表現在:一是惟教材是從。教材是權威,教師和學生閱讀教材,目的就是為了再現教材的內容,如有爭議,「一切以教材為准」。二是惟師命是聽。教師擁有「話語霸權」,教師讓學生讀什麼,學生就只能讀什麼;教師讓學生怎麼讀,學生就只能怎麼讀。教師以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獨立理解,甚至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原有的結論。學生的個性、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漸漸地萎縮了。當今學生閱讀低效、理解膚淺、對閱讀失去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一統」的思維模式造成的。
傳統的閱讀教學中,也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讀解課文,讀者之間的對話———師生的討論解答。但這些都停留在表面,無論師生的讀解課文,還是討論答疑都是圍繞著教參所設定的課文中心進行。因而,傳統閱讀教學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關系。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應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人格與精神的對話。文學閱讀活動,實際上始於文本的選擇就已經顯示出閱讀者精神維度的參與與存在,到了具體閱讀、接受的時候,解釋主體從文本中讀出來的東西,就對話的雙向交互性而言,實質上就是自身人格力量與精神品位的折射和閃現。因此,精神境界的不斷提高很重要,同樣,問題的提出及其引導也很重要,當然,歸根結底,後者受到前者的決定性影響,有什麼樣的精神世界,也就有什麼樣的問題提出。就此意義而言,文本對話,從一開始就已關乎人格與精神,實際上文學的精神性和改造靈魂、立言立人的力量也正基於此。其二,閱歷與經驗的對話。文本作為寫作主體生活閱歷與生活經驗的書寫,雖不能說文本是生活的鏡子,但一個具體文本總還是能在作家生活閱歷與經驗中,找到其存在的影子。因而對它的破譯,也必然要求解釋者相關生活經驗的呼應。老作家蕭乾曾把閱讀比作經驗的匯兌,我覺得是頗有啟示性的。「如果在你的經驗庫存里沒有那些現款,縱想感覺,也仍難兌現。」可見,如果解釋主體缺失相關的經驗,就難以真正讀懂文本中藝術化了的生活及其對它的感受和體驗,隨之產生的主體間對話的經驗障礙,會影響文本的有效接受也在所難免。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向生活討教,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此而言,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有其不容置疑的合理性。其三,知識與文化的對話。我們說,一個中國讀者可以對寶黛愛情悲劇給予充分理解,而一個美國讀者,讀《紅樓夢》感受到的可能是困惑與不解,同處一院,兩情相悅,何來如此多的苦痛且難以啟齒,終致生死一別呢?這種現象只是告訴我們,漠視文化的介入,文本對話不可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如果將文化的視角納入對言語表達層面的考察,或許我們會醒悟到,作為言語表達內部形式的思維,多麼深刻地受制於文化心理的左右,而直接地制約著言語形式的個性面貌。尤其是考慮到我們漢語的以神攝形,不刻意於言語外顯形式語法邏輯嚴密性的文化個性。其四,藝術與審美的對話。文本的藝術性由文學的本質派生出來。作為回應,文本的接受也同樣需要解釋主體的審美態度及相關能力的積極介入,否則,審美維度的喪失,文本的藝術價值無以體現,藉助文本的主體對話也難以達成,甚至會鬧出許多尷尬的笑話。唐代杜牧一首吟詠得十分精緻的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在後人現實生活眼光的觀照下,竟被武斷地責難為:「『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類似現象究其因,解釋主體未能以一種審美的態度,或缺乏一種審美的能力來介入文本,是最為致命的。
基於以上分析,我認為要在閱讀教學中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的教學策略應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一、人本策略。閱讀教學的首要策略就是突出以人為本,重在人的全面的教育發展,換言之,是以培養全面和諧、自由發展的人為最終教育目標的。閱讀教學除了要教人言語,教人學會讀書、作文外,還要教人學會做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寫的真人。我們目前的語文教育正患上了只講知識點,只講機械的訓練,而漠視人的存在,只見分數不見人的毛病,這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事實上,離開了人本教育,缺失了人文性,言語、讀書、寫作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有好的效果,「語文教育誤盡蒼生」的批評雖有些偏激,但也的確觸著了沒有「人」的教育的痛處。二、個性策略。閱讀教學的過程不可能是教師把他對「文本」的理解「注入」學生的頭腦中,而是學生在擁有對「文本」的自我理解並與教師展開平等對話後,才有可能通過自主選擇、自主深化,提升自己對「文本」更豐富、更深刻、更顯教育意義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學生主體的個性必須得到尊重且得到充分、能動的發揮,才能使每一個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個體,真正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理解」。同時,就此而言,面對同一「文本」,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個解釋文本,文本的理解沒有絕對劃一的「通釋本」,無怪乎當下語文教改中的模糊教學已引起一些同仁的關注。三、生活策略。語文學習中的生活斷裂現象相當嚴重。學生一跨入校門、一坐進教室,相遇的就是知識、訓練、考卷,而相關生活的種種感受體驗、情感思考,似乎與學習毫無關系。對生活的隔絕,使得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有著完整的生命全息的人也不復存在,這一點對於語文學習來說,恰是致命的缺憾,因為,語言文學本真就是關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離開了二者,語言文學也就沒有了魂靈,無從創作,也無從理解。我們提倡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學習生活,只有這樣,語文學習才是一潭「活」水,才有可能為學生所願學、樂學、善學。四、審美策略。從對言語文字的形式感知開始,有力「擊活」學生包括想像、情感、理解、頓悟等在內的一系列審美心理要素,來豐富而細致地讀解「文本」的言語形式、言語形象、言語情感和言語意味等,也不失為一種值得借鑒並運用的教學策略。這一教學策略對閱讀教學的諸多篇目,還它們以文學性、藝術性,並藉此充分展開藝術與審美的文本對話尤顯重要。五、言語策略。「文本」的潛主體個人經驗轉化為類經驗,起載體作用的是語言,而對「文本」的讀解,將類經驗又轉化為(學生)個人的經驗,依靠的也是主體的言語化,或者說,經驗轉化的過程就是主體獲得一種言語能力的過程,因此,閱讀教學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言語的學習。言語教學的是否有效,始終是一個須充分關注並切實解決的問題。所謂「言語有效性」,我以為可從兩個方面去把握,一方面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文本中言語形式對經驗傳達的文學效能;另一方面,要讓學生用言語訴說的方式(書面的或口頭的),來闡釋「文本」的自我理解,看看其言語表達真誠、准確與否,看看他們是否真的擁有了「自己」的語言。六、話題閱讀教學策略。話題閱讀教學是指師生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共同選擇、確立一個話題,然後圍繞這個話題去搜集信息,閱讀文本,自主探究,之後師生就閱讀探究的成果展開對話,切磋交流,最後形成新認識、新見解的一種閱讀活動。實施話題閱讀教學是實現對話式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種延伸。在話題閱讀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達到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目的。在話題閱讀教學中,師生共同圍繞一定的問題展開對話,在對話中人人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的,這就為實現對話式教學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話題閱讀教學的一般流程是:創設情境,確立話題閱讀理解,自主探究對話交流,相互切磋形成認識,拓展運用。
上述策略,在每一次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應該是相互滲透、有機結合的,一個教學效果的優劣,也是若干種策略的綜合效應的結果。
⑺ 語文教學中的對話範式應該體現什麼原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是對傳統語文教育反思的結果,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進步。如何理解,將直接影響到具體的教學行為,進而影響新課標理念的貫徹。為此,本文就其內涵、原則和怎樣對話作一探討。一、語文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的內涵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是以現代對話理論作為基礎的。以對話理論來看,作者與讀者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語文教學行為也意味著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確立了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語文教學的流動過程,就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也即體現著互為主體之間的關系,並由此共同營造出一種對話教學氛圍。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是在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學為中心思想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課堂教學,整個教學體現的是語文教師權威、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師生之間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它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本真意義——交往與對話,很少關注學生的反應,學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權。可以說,新課標提出的平等對話是對過去教師權威的一種反叛,是與獨白相對的一種言語形式。其對話的關鍵詞是「平等」,而「平等」強調的是人格意義的平等,把教師和學生看成是同等意義上的「人」,平等的「人」。因為從「知」的角度講,教師和學生只是先知與後知的關系,不存在施恩者與受恩者的關系,不存在地位的高低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看,學生與教師一樣具有獨立的人格,有個體體驗,有獨特的內心世界、有自主的選擇權利,有自己情感傾向。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人格是平等的。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在平等交往中的對話。這種對話,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語文課堂上的師生問答,還意味著師生共同參與、傾聽、表達、探討、溝通、評價、欣賞、分享,強調的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每個人都有所「聽」,有所「思」,有所「說」。師生之間相互尊重、信任,在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中,圍繞有關內容,進行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通過多向溝通,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對話的收獲。這樣就將過去「教師為中心」的師生之間的「我-它」關系,變成了師生之間的「我-你」關系。正如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萊雷所說,「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及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過程負責。」可見,新課標提倡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其目的不僅在於去構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更在於在對話的學習過程中,師生共同提高,共同發展;同時,讓學生學會學習,形成樂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培養協作、團結的精神和民主行為的能力,最終提高語文綜合素養。二、語文教學中師生對話的原則1、民主、平等原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就是教學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方式的如何體現,將直接制約著師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體現的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威依從關系,學生的人格不平等,學生只是被動地學,很難被尊重。而新課標提倡教學平等對話就是要改變這一不足,形成一種新型的關系。與傳統的師生不平等教學狀態相比,對話狀態的語文教學,則是在師生相互平等的前提下開展的。民主、平等就是語文教學對話的首要原則。教學中必須建立這樣一種師生關系,給學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將學生看成學習的主人,為學生提供一個公平參與的機會,提供互動式的對話學習平台,使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圍下有主動參與、對話體驗的機會和願望,產生師生和諧的對話場面。2、溝通性原則。溝通,是對話的基礎。教學中能不能對起「話」來,關鍵在於教師與學生能不能進行心靈的溝通。作為語文教師,要善於去體會學生作為獨特個體的需要、情感,從而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而不是把學生看成年幼無知、問題眾多的人而強迫其服從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知識。新課標強調教學中的對話,突出的是師生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不僅僅是師生之間通過語言進行一般的交流和爭鳴,更應體現的是師生之間在民主基礎上進行的平等的心靈溝通,教師要有寬容大度的胸懷,這樣,師生之間真誠地傾聽,相互的包容,真正敞開自己的心靈,彼此在對話與理解中接納對方。在此愉悅的心靈的溝通中,使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對話走向心靈的深處,獲得最佳效果。3、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是就教學中師生對話的話題而言的。教學中對話氛圍營造起來後,要使對話能夠延續下去,對話的內容就應體現科學、適當,並有探討的興趣和價值。如果對話內容超越了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即難度過大、過高,學生難以對話,就會挫傷學生對話的積極性;如果對話的內容太低而缺少價值,就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也不能吸引學生對話的興趣。因此,要語文教學中的對話,教師在話題的設置時必須從教學的實際內容出發,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找准師生能夠相互溝通、深入對話的切入點,體現科學性,這樣,學生才會樂於參與、樂於對話。4、開放性原則。要走進新課標提倡的語文教學的對話之中,就應該體現教學對話的開放性。教學中,在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應體現以下幾個開放。一是對話形式的開放,形式自由。二是對話內容的開放,在把准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對話話題不能僅來自於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允許有自己的個體體驗和理解。三是對話場景的開放,即教學對話不局限於課堂,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課堂與社會生活課堂結合,使對話在多元的開放性中體現其價值。5、過程生成性原則。語文教學的師生對話,雖然也關注結果,但關注的重點卻在於對話的過程,關注的是這個對話過程中的學生的對話實踐、對話體驗,是讓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習對話,學會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構建,在構建中發展。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創造對話的情景,提供對話的實踐,提高對話過程的質量,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對話中不斷地生成與發展,從而獲得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三、怎樣進行教學對話(一)營造一個多元而真誠的對話空間1、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喚醒學生的對話意識。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是師生進行對話的基礎。前面已說過,教師在人格上與學生平等,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平等、真誠、信任、互動的對話氛圍。沒有民主、平等、真誠就沒有對話。要做到此,教師要從傳統的高高在上的權威地位中走出來,放下架子,避免語言的霸權,歸還學生的話語權,努力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以平等的姿態和親和的語言與學生對話,讓學生感到親切;以熱情而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的看法,讓學生樂於對話,真正喚醒學生的對話意識。2、具有悅納寬容的態度。教學對話是通過交談和傾聽而進行的相互溝通。對話中,對待學生的態度,將對學生的對話情緒產生直接的影響。而對話中的悅納寬容態度,可以使對話走向深入。「悅納」體現的是一種愉快地接納,在傾聽學生的話語時不能漫不經心,不耐煩,而應認真傾聽;而「寬容」則能在對話中容納下學生不同的觀點(即使是相反的觀點),對極端的觀點能加以巧妙地引導。同時,配之以認可的態勢語言,讓學生感到老師樂意與我對話,體會到對話的一種和諧感、興奮感、愉悅感。在悅納寬容的態度下,促進師生對話的和諧、持續地發展。3、目中有全體學生。教學對話中,教師目中應有全體學生,不能重視一部分,放棄一部分,不能關注一批,忽略一批,而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思考,提供公平的對話機會。同時,要樂於與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話,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樂於參與到對話中來。因此,教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應該讓學生感到在關注自己,沒有忽略自己。這樣才能使新課標中提倡的教學對話落到實處,健康發展。(二)實施語文教學對話的途徑語文教學內容是多元的,教學對話也是多元的,自然教學對話的途徑也是豐富的。1、課堂教學對話是主渠道。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更是語文閱讀教學開展師生「對話」的主渠道。《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語文教學對話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使師生在教學中對話達到完滿的效果,首先是教師和學生各自與文本的閱讀對話,與作者進行心靈與心靈的對話,而後師生之間要善於藉助文本這一中介,開放課堂,進行教學對話,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造動起來,讓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多元的立體交叉的對話場所。課堂教學中的對話要高質量的完成,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巧設話題。找准有價值的對話話題,才能搭建好對話的舞台,才能提高閱讀質量。語文教學中師生對話話題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預設式對話話題,即教師根據學生對象和教學內容設計好對話內容。一種是生成性對話。即課前沒能預想到的而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師生新的感悟和思維的碰撞臨時形成新的話題,由此而開展對話。王尚文教授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學不是告知、傳遞、贈送,而是設計導致學生產生某種感受、理解、體驗的『碰撞』,讓碰撞去產生它本身內必然產生的效應。」為了使教學的對話更有質量,不論哪一種對話都應該設置好對話主題。如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焦點問題、疑點問題,尤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和學生在理解感受上的困惑問題。教師要善於設計「碰撞」點,激發對話期待,營造閱讀氛圍,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去深入地理解,必將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教學中設置的對話話題應突出趣味性、適度性、開放性、啟發性的特點。話題的有效設置和特點的把握,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潛在的對話欲和表現欲,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興奮狀態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增長智慧。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話題的設置尤其要注意動態的變化,在交互對話的碰撞中不斷地生成新的話題。這樣,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構,在建構中不斷發展,才帶來對話的真正價值。(2)換位思考。要想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去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跳動的脈搏,就應該在對話中進行換位思維,即讓雙方各自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說話、做事。教師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處在這樣的年齡特點、能力層次會怎樣看待問題?處在這樣學段的學生有怎樣的心理特點?會有怎樣的承受能力?常常這樣思考,就會在對話中心存寬容之心,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和體驗。設置話題時也就更具有針對性、可交流性和實效性。同時,讓學生也多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甚至根據情況讓學生來設計課、上課,組織教學內容,設計話題,選擇教學方式,藉助這一過程讓學生來體驗教師角色。通過換位思考,可以促成師生雙方進一步了解和理解,使新課標中語文教學對話得以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會因為對話實現了師生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而變得興奮、活躍,主動參與程度就會大幅度提高,思維就會被激活,就能達到語文對話教學的目的。2、藉助寫作進行心靈對話是有效途徑。語文教學中師生對話強調的是過程,而這個過程不要僅僅局限在狹窄的范圍里。寫作是學生心靈和情感的傾訴與釋放,是師生溝通的書面形式,這正為師生心靈對話搭建了一個大舞台。教學中要把握好這一對話的「園地」,去共同耕耘,獲得豐收。要做到這一點,要提倡學生自由作文,鼓勵個性化,形式不拘,如周記、隨筆、讀書札記等。讓學生的情感得以釋放,對生活的認識得以傾訴,對讀書的體會得以抒發。學生一旦釋放、宣洩和自我展示,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和喜愛,並得到積極的回應。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就應該利用這一平台,以平等的交流者、欣賞者和熱心讀者的身份出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學生的心靈,以自己的真誠去感受真誠,用欣賞的意識去捕捉學生作文中可貴的閃光點,讓學生體驗精神上的滿足,以增強學生作文的信心,以實現人格對等上的靈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賴氛圍下的心靈對話。同時,教師應是學生心理疏導的知心朋友,對學生作文中反映出來的種種心理問題和認識誤區,或撫慰、或點撥、或疏導、或交流,給以真心的關愛。這樣的對話就會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在寫作時,心目中就有了一個朋友,一個可以傾訴、宣洩、交流的值得信賴的朋友;這樣,學生就會喜愛寫作,就會樂於敞開心靈,抒寫真情,與老師交流。學生在這樣的寫作教學對話過程中,就會逐步提高他們自己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3、生活教學對話是有效途徑。新課標強調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運用語文,在學習與運用中提高語文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對話的過程,不能忽略學生的課外生活。語文課外活動是「對話」教學的生活舞台。教學對話中,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既要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閱讀中來,還要善於把學得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如觀察、調查、影評、文學沙龍等),注入時代的活水,調動學生對生活的感受。這樣,師生之間就能以文本和生活為中介,進行生動而豐富的對話,相互交流,相互質疑,相互碰撞,並通過這些又將對話者的視野引向更為廣闊的現實世界,從課內到課外,又從課外到課內,形成一個不斷循環而又始終開放的語文教學對話過程。真正在平等對話中增長知識,共同發展。語文教學師生對話的途徑是多樣的,只要有語文現象的存在,就可進行對話。當然,語文教學中的平等對話並不是忽略教師的作用,「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者,在交往中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和引導性,教師的作用表現在對教育資料的選擇加工以及對所選擇的教育內容進行『激活』,使它為學生所喜聞樂見,誘導學生參與其中」(瞿葆奎《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1》,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頁)。有一位大師曾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每個人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相互交換後,每個人則都有兩種思想。這話很值得品味。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對話,就是一種思想的交換。只要我們認真體會新課標相關精神,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落實,互動對話,暢所欲言,師生就能共享知識,共同發展。這樣,語文教學就會出現生動活潑的動態局面,新課標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一新理念就會顯現出最大的價值。
⑻ 課堂教學的對話是一種什麼樣的交談
發生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情境中的對話,我們稱之為「教學對話」。教學對話法就是在課堂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對話交流,從而讓學生學到知識的教學方法。
2應用編輯
可行性
其實,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對話教學是完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的。
首先,新的課程標准明確了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它十分注意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強調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平等的對話中進行。這就為「對話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政策依據和理論依據。
其次,隨著教學理論的不斷完美和教學改革實踐的深化,教師們在課堂上已基本摒棄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這又為「對話教學」的實施提供了現實基礎。同時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也為「對話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另外,學生的自主地位如何體現和落實,老師的主導作用如何實現等等,這些問題都還有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既保障學生自主探究的利益,也保證教師能展示個性,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僅需要課堂形式的改革與優化,更需要建設「對話教學」這樣的課堂文化,使之成為一種基本理念和教學思想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頭腦。
⑼ 如何實現語文教學中真正的「對話」
教學抄活動中師生之間、學生襲之間的交往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以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課程為中心的一種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交往是教學的本質,沒有真正 的交往就不是教學,而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對話」。深入理解「對話」的內涵、深刻把握「對話」的原則以及實現語文課堂「對話式教學」的基本方式等 實現語文教學中真正的「對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