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課文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課文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5 09:19:18

A.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一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一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台,並採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葯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 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

B. 初中語文課本有哪些課文與傳統文化相關

孔乙己 魯迅

C. 七年級上冊《傳統文化》中的全部內容,急

第一課 《周抄易》選讀
第二課 《詩經》選讀
【原文】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譯文】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第三課 《左傳》選讀

D. 初中哪些課文能凸現中國傳統文化

語文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
課文尤其是文言文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

E. 如何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近年來隨著國際化的腳步加快,外來文化的滲透,使得傳統文化受到冷落。這一現象已引起了專家的重視,語文教育界"回歸傳統"的呼聲日愈高漲。《語文課程標准》中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
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它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講台上,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滋養下,綻放出最美的心靈之花。
1.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中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正在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蜂擁而至的外來文化吸引了中國孩子的眼球。他們喜歡吃洋快餐,愛看日韓動畫片,搶著過聖誕節、情人節,卻忽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生活在中國大地上,心卻遠離了本土文化,斷鏈的文化缺失,使得學生心靈飄盪無依。另一方面,家長在物質上無條件的滿足,養成了獨生子女惟我獨尊的無禮與自私,有才無德之人比比皆是。追求物慾的享受、目中無人、「三省吾身」 、「賢思齊「的美德亦早已被他們拋之腦後。我們看到他們生活在幸福之中,他們卻尋求各種刺激來填充空虛無聊的心靈。
而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人文積淀,有利於培養人的審美情趣,有利於塑造健康的人格。古詩文中,有」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豁達,也有"不以物善,不以已悲"的淡定;有"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雄心,也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美,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優美的意境美化人,它們能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我國歷史上出了許多重修養、重氣節、重獨立人格的仁人志士,他們與傳統文化精神的熏陶、培養、激勵密不可分。要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揮作用,語文教學的傳承是最主要的途徑。語文課文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非常廣泛,除了上文提到的人文內涵,還有建築、音樂、美術、舞蹈、民俗等內容。語文教師不能僅僅把語文課當成"純知識"的技能練習,應當讓學生從課文中獲取更多的在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養分--優秀的傳統文化。
2.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文人眼中,都成了他們思想情感的載體。周敦頤筆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是高潔情操的化身,白居易心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是頑強生命力的體現,馬致遠眼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思鄉遊子的斷腸之物,龔自珍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則是無私奉獻者的心靈告白……"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古詩文中的山水景物就是作者心靈的鏡子。引導學生用充滿詩意的眼光和飽滿的激情去欣賞自然,品味萬物,正是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一個途徑。
這類課文的教學,可藉助多媒體豐富其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可通過配音樂來營造學習氛圍,引領學生走入詩的意境中:如《錢塘湖春行》的教學,可選擇活潑流暢的琵琶曲《陽春白雪》;而《夜雨寄北》則可配舒緩哀怨的古箏曲《梅花三弄》。伴著優美的古典音樂,學生可以自然輕松感受作者的情懷。還可通過視頻來形象地再現詩中描繪的畫面:《觀滄海》可選擇驚濤澎湃的大海作背景,《望岳》可把巍峨的秦山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身臨其境去理解詩意。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在"聲" "色"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自然不僅僅是自然,它可以承載文人的情感,成為人類情感的自然、文化的自然,更可以是每個人心中的自然。
然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去了解考察家鄉的名勝古跡,研究家鄉的歷史名人遺跡,探尋家鄉山水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把課本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知識了解越多,學生眼中的自然的文化內涵就越豐富,他們對自然的興趣就越濃。詩意的山水自然,會讓他們空虛的心靈慢慢充實。
3.挖掘作品中的傳統文化精華,構築學生心靈家園
一篇好的作品,必然有優秀的思想內容,而這些優秀的思想內容,正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教師在講解這些文章時,要善於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
3.1 要注重古詩文中傳統美德的弘揚。「孔融讓梨」教我們懂得謙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們明白要取人之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劉禹錫追求精神的充實勝過物慾的享受的精神境界的體現,《陳太丘與友期》中,小小的元方都知道如何做一個守信有禮的人……講授《詩經》中的《蒹葭》時要花大力氣來歌頌贊美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讓學生在愛情觀上有一個純潔的認識。隨時挖掘教材中人物的美德,不知不覺間就會讓美德注入學生的心田。
3.2 要以「形象」為榜樣,激勵學生。古詩文中有許多優秀的形象:《行路難》中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李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濟世者杜甫,《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這些形象極具個性,講解時注重分析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弘揚他們的品質,以此來熏陶、激勵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情操,從而提高學生的自身的意志品質和素養。 3.3 注重弘揚熱愛中華民族的精神。歷史上的中華民族幾經外族的入侵,在國難當頭之際,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屈服害怕過,總有起身而出站在最前列、不惜以生命來捍衛國家的尊嚴的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錚錚誓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表達的是岳飛重整乾坤的 豪言壯志,陸游用"位卑未取忘憂國"來寫他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宴子、唐睢、藺相如等為捍衛國家的尊嚴義正辭言與敵國較量。這類作品聯系歷史背景,讓學生感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意識。
教師在引領學生傳承文化的同時,更要傳承內在的精神。而要讓這些精神永駐學生心田,要從以下方面去做:
首先,要鼓勵學生閱讀中國古代優秀的篇章和名著。中國的文學遺產極為豐富,教材中涉及到的是有限的。其它如四大名著的原著、詩、詞、曲的大部分,《論語》等經典作品,就要求學生在課外主動去閱讀。久而久之,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在學生腦海中積淀下來。
其次,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評價作品中的思想。要做好討論與評價,就要鼓勵學生圍繞討論的話題搜集與作品相關的資料:寫作背景、作者經歷、社會狀況等。比如在講解《桃花源記》時,教師要求學生評價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是不是逃避現實的表現。學生只有了解當時陶淵明所處的社會環境、官場狀況之後,才能作出合理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
此外,還要與寫作結合。讓學生將課堂上與課外獲得的情感體驗通過文字再現出來,或敘或議,在文字中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將傳統文化的精粹逐漸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4.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要想更好地弘場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做到以下方面:
4.1 語文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語文教師要多讀經典,記誦名句。現在的語文教師在這方面有所缺失。我們既然是傳統文化的播種者,就應該首先充實自己。羅曼·羅蘭說過:"要播灑陽光到別人的心中,總是自己心中有陽光。"除了閱讀經典,還要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文史不分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歷史。有了這些積累,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就能隨機應變,隨時進入文化寶庫,給學生講解與點撥,才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在課下有目的選擇閱讀。比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不僅要講解課文,還要涉及"三蘇"的文史知識以及相關的詩詞:「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只有這樣,文言文教學才會更有意義,更有趣味。
4.2 語文教師要有創新意識。時代在變,教師面對的學生也不斷變換,教師的知識要更新,方法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教師要認真地加以取捨。引導學生學習經典,敢於個性化的解讀經典,才會在閱讀經典中獲得樂趣,才能讓經典陶冶情操。
要創新,就不能把傳統文化的傳播局限於課堂講解上。教師應創新地開展一些活動:如舉辦「師生同讀一本書的」活動,可以讓教師與學生更好地交流讀書心得,帶動學生積極參與閱讀經典的活動。還可以舉辦以「我的讀書故事」、「我喜歡的書」、「我的讀書心得」、「我的讀書方法」等為主題的手抄報展覽。在晨讀時選擇《論語》、《弟子規》等讓學生誦讀,舉辦背誦經典的比賽……創新的學習活動,會讓學生在快樂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輕松接受傳統文化的滋潤。
當然,一個語文教師,還要具備一顆人文關懷的心,要做一個性情中人,不能讓喧囂浮躁、物慾橫流的現實淹沒了自我。讓自己散發出傳統文化的芬芳,才能影響學生、滋養學生。
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也需要每一個學生的參與。走近聖賢,走進經典,讓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靈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F. 適合初高中學生上的傳統文化課程有哪些

【小學的傳統文化課應該教授的內容】在教學內容方面:基礎教育低年級段建議選榷回弟子規》、《答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等啟蒙讀物和韻文讀物,同時輔以《中國農歷與節日》、《中國剪紙》、《京劇臉譜》等相關傳統文化內容。 在教育目標...

G. 如何在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本人自走上教師崗位即開始思考並努力付諸實施的重要課題。自2002年至今,本人在每天的語文教學中,從備課、上課、布置作業等環節入手,尋求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爭取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都能有傳統文化的影子,達到細水長流,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效果。現在,回顧自己近九年的教學之路,談一談自己的得失成敗,以拋磚引玉。
首先,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而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己文化素養,豐滿生命、鍛造生命的樂園。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是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甄別、汲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體驗文化,規范自己言行舉止。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熏陶、滋養。最終,學生將獲得一個靈秀、豐滿的生命。
其次,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為內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後語等。要想把這些文化因素滲透、融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這樣嘗試的:
在備課時下足功夫。所謂備課是教師根據自己所教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最合適的表達方式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我們要想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就必須在備課時下功夫。要備課,首先要備教材,其次要備學生。備教材時,要弄清楚一篇課文有沒有涉及傳統文化的影子,又包含了多少傳統文化的因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最大限度接觸、感受傳統文化;備學生時,要弄清楚學生現階段所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知道什麼樣的傳統文化要滲透,什麼樣的傳統文化已不需要耗費時間等。
在上課時做足功夫。所謂下足功夫,其實可分為兩種情況,即顯性教授和隱性滲透。顯性滲透就是在學習課文時,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就在其中,是必須學習的一部分。例如,我們在學習高中語文必修課時,古文部分已然分開,即散文和韻文之別。
先說散文,散文大致分為:
論說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賈誼的《過秦論》等)
應用文(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伶官傳序》等)
雜記文(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的《石鍾山記》等)
史傳文(如左丘明《左轉》、司馬遷的《史記》等)
而如果從創作時間上劃分的話,大致可分為:
先秦散文(如左丘明《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兩漢至南北朝散文(如王羲之《蘭亭集序》)
唐宋散文(如唐宋八大家作品)
明清散文(如歸有光《項脊軒志》)
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散文,最終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之同時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的還有韻文,即詩、詞、曲、賦等文體。
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一般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選入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詩歌如《詩經·氓》《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壓韻的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選入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詩歌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隱的《錦瑟》等。
詞,即宋詞,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選入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的有李清照的《聲聲慢》和柳永的《雨霖鈴》等。豪放派表現出充沛的激情,豐富的想像力和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作詞豪放、大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曲,即元曲,主要由雜劇和散曲組成。我們高中語文魯人版必修課本主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節選)》。
賦,主要是漢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當然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漢賦也經歷了漢賦、辭賦、俳賦和文賦等幾個變體。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課中像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屬於辭賦,而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則屬於文賦。
這些傳統文化皆是顯性教授的內容。那麼,隱性的傳統文化又在哪裡呢?答案當然是在課文里。
歸有光在他的《項脊軒志》中講到「吾妻來歸」。「歸」是指古代女子出嫁。為什麼叫「歸」呢?唐代大學者孔穎達註疏說:「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而且,稱嫁曰「歸」早在先秦時期就確定了。《詩經•周南•桃夭》有詩句雲:「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歸有光又在文中講到「吾妻歸寧。」「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詩•周南•葛覃》:「害浣害否,歸寧父母。」朱熹解釋說:「寧,安也。謂問安也。」即出嫁的女子向自己的父母問安。《左傳•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來,歸寧也。」杜預註:「寧,問父母安否。」 這就是傳統文化。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有這么一句:「屈平既黜,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這短短的一句話就包含了兩個傳統文化的因子:古代官員的任免升降制度,和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古代官員的任免與升降,這里簡單地講。除、授、拜、封、召等都表示授予官職,如李密《陳情表》中講到「拜臣郎中」「除臣洗馬」等;還有轉、調、徙、遷等都表示調動官職,如《張衡傳》中講張衡仕途「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罷、免、黜、左遷主要表示免職或降級,如上文講到的「屈平既黜」等。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是當時著名的縱橫家,他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確定「合縱」政策,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齊、楚、燕、韓、趙、魏在東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連橫是強秦為了避免六國真正團結起來,自己孤立無援,就派張儀游說各國幫助秦國攻打其他弱國。後來的成語「縱橫捭闔」就是由此而生。
不管是顯性的傳統文化還是隱性的傳統文化,我們都應該認真對待,努力讓傳統文化滲透、滋潤我們的年輕一代。
不忘滲透傳統文化的第二戰場——作業。我們一定不能忘記,作業是我們滲透傳統文化的第二戰場。作業大致可分為平時作業和假期作業。平時作業除了考慮復習、鞏固所學知識之外,還可以借勢滲透傳統文化。在布置平時作業時,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古詩文的熟讀與背誦。古詩文本身就是傳統文化,或者是其載體,熟讀或者背誦的過程就是傳統文化滲透的過程。
2、作文的布置與寫作。學生在寫作文時,多多少少會引用古代名人的事跡或其詩句,而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滲透。
3、成語的日常積累。我們整日講高考題型,說成語是一種必考題型,想辦法幫助學生學習和積累,但請不要忘記,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可見,成語不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同時還是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
除了平時作業,還有假期作業。我們布置假期作業時,已經並且還將如此進行下去,即讓學生在假期中讀一本古代名著(如《三國演義》),看一部高質量的古裝電視劇,抑或讓學生體會春節的習俗,看一看掛滿街頭的燈籠,抄錄並仿寫幾幅對聯等等,相信傳統文化不知不覺中浸入學生的頭腦和思想意識當中。
第四,不忘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使者——教師本人。其實,以上幾個方面的工作,還需依靠教師的推進和落實。教師就是要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要滲透傳統文化,語文教師當仁不讓。而要做好這個艱巨的工作,首先需要高度的責任感。沒有責任感,為教書而教書,或是為高考而教書,語文教師就成了一個狹隘的工具;有了責任感,語文教師才能勇於貫徹傳統文化的精神,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其次,需要自身素質的提高。俗語說,要想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桶水。要想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我們語文教師的自身文化素養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知道,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一個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我們全體語文教師也有幸承擔了這樣一個任務,我們相信,在我們全體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文化將在美麗的校園里,廣大的學生中,發出新芽,抽出新綠,開出新花,結下新果!

H. 如何正確理解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一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一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台,並採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葯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 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發出來的人文色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綿綿無期的「愁緒」;「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用富於情感的雙關語來描寫若有若無的「春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用歷史典故巧妙表達人生志向??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里行間產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認同朱熹提出的「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個性化閱讀,例如,我在教授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時,讓學生找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三個關鍵詞,提示他們分別是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的,從而抓住關鍵詞「牛」、「找樂子」、「賤賣」,讓學生去思考誰「牛」,誰找誰「樂子」,怎麼「賤賣」,進而將奇人泥人張與海張五之間的較量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學生們了解到天津衛這些民間藝人們的錚錚骨氣.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從情感和藝術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語文教材中出現了非常豐富的藝術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引導學生們去發現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的《花木蘭》一文時,可以順著課文的脈絡,深入挖掘花木蘭身上的傳統美德,例如她身上屬於巾幗英雄的英勇無畏的膽識,屬於嬌俏女兒的「對鏡貼花黃」的女兒心性,屬於華夏兒女的「孝心」等.

I. 初中語文課本有哪些課文與傳統文化相關

得根據你講的具體內容了,引發興趣,建立聯系,導入新課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課文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