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年課程改革,我的語文教育教學理念發生了哪些變化
隨著各行各業改革的深入發展,教育教學也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目前課程改革已經經歷十年了,就語文課程改革來看對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語文教師要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就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敢於探索,不斷實踐。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一、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適應語文新課程課改,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改的根本前提。語文新課程改革不僅僅只是單一的教材改革,還有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對語文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師要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結合自己的工作展開新課程改革的探索與研究。
1、師生平等觀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 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新課標確認語文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師要在新的課程環境下要放棄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教師要由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者轉換為教育學意義上的對話者,要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因此語文教師要強化兩種意識,一是民主意識,二是人本意識。
2、學法指導觀
《綱要(試行)》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因此語文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是自主學習,二是合作學習,三是探究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師生互動,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3、同行合作觀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大多數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解決課堂裡面的所有問題。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孤立與封閉的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由於語文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地理、歷史、政治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4、全面評價觀
《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變教學實踐的功能,」新的課程體系呼喚新的評價標准,為保證新課程實驗的深入進行,評價改革的步伐應進一步加快。
(1)、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實現由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轉變。要適當限制終端性評價,重視即時即地的過程性評價。對考試形式的終結性評價也要加以改革,如小考、中考等。
(2)、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標准也要改變,要用新的課程標准來全面評價教師工作和學生質量。應該把課堂教學的評價的重心放在關注學生的發展上,同時通過對評價的改革、考試內容、形式的改革來促使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5、終身學習觀
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6、大語文教育觀
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語文教師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做到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二、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行為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
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行為轉變。
1、轉變教師權威的教授為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只是師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教師的角色將由權威變成合作者,由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
2、變以教師教為中心為以學生學為中心。 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強調學法與教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最優結合。它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從而保證教法與學法相得益彰。
3、變注重教學的結果為注重教學的過程。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弊端。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甚至讓學生去背誦「標准答案」,而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掌握知識,掌握規律。新課程倡導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總之,語文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語文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語文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我們語文教師。
⑵ 全國高中語文課堂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這樣的言語交際中,通常不要馬上進入新知識的講授,又使他們清楚的知道了文章學習的重點,李清照的《聲聲慢》,以及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自覺學習的好習慣。我們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再者,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都應肯定他們的勇氣和膽量,一本課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神奇的極光》這篇文章,讓學生們用眼睛領會到了極光的多變多彩,不管學生說得好不好,事半功倍,對於教師來說至關重要,新舊知識導入法等等,提倡思維的靈活性,其實是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言語交際活動,提倡勤於思考,對每位發言者。一方面;一方面。課堂導入設計的好壞,大膽地站起來向大家介紹自己,它可以建立學生對教師的信心。如果把語文課堂教學比喻成一首動人的交響樂。不同的課形就會有不同的導入模式。比如說在學習上注意做到先復習後做作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直接影響著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未入課文,可以增進師生的感情。比如說,可以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有很多方法,而有時又過於花哨,以求激起學生的興趣。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多媒體的使用,求巧。第一節語文課,一開始首先要向學生們作自我介紹、優化設計課堂導語,設置懸念導入法。包括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每個發言學生進行精要點評。所以可以事先准備一些極光的圖片或影片。精彩成功的第一步會讓你在將來的教學過程中更加順利、性格特點等,學生們利用觀察和想像收集的是老師和別的同學的信息,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故都的秋》,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三戒解題模式化。我用古詩詞來創造一種意境。有時過於簡單,使他們對你產生興趣並接受你,教師不再是一隻粉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最後鼓勵他們,使得教學手段多樣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時代的發展。在學生的發言過程中,我們這邊的學生很少又機會看到極光。要注意的是;先獨立思考後請教別人,求奇,學生的興趣就會轉化為極大的積極性,只要吐字清楚,聲音響亮。所以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加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一切景語皆情語」,表達有條理,科技的進步,就應給予表揚,一塊黑板講到天黑。這樣的交流看似老套,課堂導入有時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在愉快學習中更好地掌握了知識。二,師生成了共同的信息收集者。三,喚起他們的情感,而教師則通過交流、分析收集到學生的語文修養和每個學生的特點。第一堂課。然後不失時機地把你對他們的一些學習上的要求提出來,求新,解題導入法,擾亂了學生的注意力甚至讓課堂陷於失控的境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中的第一環節。比如說情境導入法,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熱情,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質規律的理解記憶為主。那麼教學導入就是曲子的前奏,柳永的《雨霖鈴》,講述故事導入法。這樣的教學。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沒有達到效果,先體味秋景。比如講授說明文時補充一些錄象和實物,能使原本讀來枯燥的文章更加生動有趣。還可以使用其他的手段
⑶ 新高考語文命題有哪些變化
變化1、命題將更加科學,更注重考察能力
估計未來幾年,高考語文的命題將從過多依賴經驗,轉向適當運用先進的測量理論和命題技術。
比如,如何提高語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題如何設定適當的區分度和難度系數,怎樣的題更能考察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各種題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將會有更科學、更有可操作性的設定。
變化2、命題所依賴的材料范圍將大大拓展
現在全國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題有很多是依賴題庫的,而多年建立的題庫覆蓋的范圍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語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會致力於題庫的建設和擴容。
現在高考語文命題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依賴的材料主要是文學方面的,也就是「文學化」太過了。這當然也受制於整個語文教學的狀況。
其實這幾年有些省市的語文高考已經注意到這一偏向,逐漸拓寬命題的材料來源。
比如2013年的全國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題材料覆蓋面就比以往要寬得多,除了文學,還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估計這也會是今後改革的一個方面。
變化3、更加註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
這是多年來語文高考的弱項,現在越來越受到質疑。
新高考語文試卷中這種「非連續文本」材料閱讀題會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點類似於考公務員的「申論」,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見命題者開始重視朝理性考察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的學生大量使用網路,思維碎片化、絕對化的現象非常常見,普遍缺乏邏輯思維訓練,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語文對此責無旁貸,一定會想辦法去引導和改善。
變化4、有意識考查讀書情況,包括課外閱讀、經典閱讀、閱讀面與閱讀品味
現在的語文課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讀書很少,學過語文卻不怎麼喜歡讀書,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語文素養更無從談起。
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是有針對性的。
近年來已有個別省市高考語文開始重視考察讀書的情況,甚至圍繞課外閱讀情況的考察來設計試題。
變化5、作文的改革,應當往理性靠攏
大家都知道,作文評判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數學那樣精確,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溫儒敏看來,今後高考作文還是會維持60分-70分之間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設計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寫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現在的高考作文題有的過於「文藝范」,過於「小清新」,他認為今後的高考作文題目應當向理性靠攏。
如今中學作文教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全線崩潰,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幾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參與。未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要讓高考作文回歸理性,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
此外,如今高考語文幾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題之後,再做作文,往往剩餘時間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場。
有專家主張高考語文分為兩段時間,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試題,按規定時間交卷後,開始考作文,這樣就保證作文有充裕時間。溫儒敏認為這種建議有合理性,可以試一試。
變化6、文言文命題的改革不滿足於「讀通」
因為現在強調重視「傳統」,很多人預測文言文「地位」將在高考語文改革中飆升,增加分量。
現在高考語文的文言文所佔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經達到40%甚至更多,這個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現代社會還是用現代語言思考和交流,再說, 文言文因為好「拿分」,現在中學語文教學的精力一大半都給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會加劇語文教學厚古薄今的失衡態勢。我想高考語文命題 是會考慮這一狀況的。
對於文言文考試的內容,斷句題和翻譯題會增多,虛詞等的知識性的考查相應減少。文言文命題應當多一些與現代生活的關聯,多一些文化意味。
⑷ 新高考的改革,語文教學課堂有哪些變化
語文
李新霞(湖南師大附中高三語文教研組長)
命題有哪些變化?
首先,試卷結構有改變。湖南卷的基礎知識考察放在前面,全國卷這部分內容放在第Ⅱ卷。選做題有變化。湖南卷的選做題主要包括文化經典,外國小說,新聞寫作等選修教材內容,並且是三選二,全國卷的選(華夏高考網)做題則是文學類閱讀二選一,分值有所增加。全國卷第Ⅰ卷主要考察閱讀能力,包括現代文、古詩文等;第Ⅱ卷重視考察語言表達能力,包括仿句、圖文轉化、作文等。
其次,相較湖南卷,全國卷增加了新題型,如仿寫、看圖寫文、填空題等;此外,全國卷還考察學生對名家名篇的理解。
教師教學上有哪些調整?(華夏高考網)
教學中要增加全國卷考察的內容。另外,教師要多花時間鑽研考綱,高一高二的教師也應提前做准備。
學生備考要怎麼調整?
學生要盡快適應試卷的變化,答題時間也要相應調整。例如那道25分的選做題,考生除了要根據自己擅長的方向做選擇外,還要提高閱讀速度和答題速度(華夏高考網)。
學生以前忽略的內容,例如語言運用部分,要有意識地加強復習。此外,全國卷的考察范圍增加了初中50篇背誦內容,還包括一些課後不要求背誦的內容,因此學生要盡早准備。
⑸ 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教材與老教材相比,在教學內容上有哪些變化
我是湖北的課改生。
表面上課文減少了,壓力減少了,但實際上沒有。 我剛讀完高一專, 我們學屬校是省示範。然後是上的必修一,必修二(上學期),下學期必修三,選修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有極少學校好像是上的必修四),雖然一本書只有13到14課左右,但是一學期是兩本書,時間非常緊。 除了必修一背的內容少一點。其他的書要求背的非常多。 如必修三,7. 8 篇課文要求全部背或者背一半。 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湖北省選修科目),幾本要求都背。
更加註重學生平時對課文的掌握和理解。 都回歸到了課本。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
⑹ 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結構有哪些變革或變化為什麼要對課程結構進行改革
1.關於學習領域
⑺ 高中的新課標改革什麼意思啊,學習的內容有什麼具體變化
高中復課改在南方已經實行一陣制子了,在北方才剛剛開始。我們長春市是在2007年新高一開始進行的,這套教材我教了高一和高二的內容,個人覺得,這次改革主要是更加註重了與實際生活生產的應用。更加重視了能力的培養,課本難度要求降低,但是我們集體備課時的一致意見是不能降低難度,因為高考是要求能力的。這套教材相比舊教材,前後內容的銜接不好,聯系不夠緊密,而且順序變化特別大,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只是內容,更加註重實驗。
⑻ 這次高考改革,語文分值改革變化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語言是整個國家思考方式、文化精神的體現,其學習勢必帶來意識形態的內深刻影響和改變。高考容語文分數的提高,從本質上看,意在加強國本意識、呼喚傳統文化回歸。而更具體地說,此次語文分值增加後,語文的重要性提高了。北京新 ,東. 方提醒考生需更加重視語文的學習,整個復習備考的策略也應該相應調整。過去那種臨時抱佛腳的心態不再適用於語文的學習,而要提前准備,積累閱讀,把語文復習的戰線拉長。
⑼ 新高考改革有哪些變化
相較於以復往「3+X」的考試形式制,「3+3」形式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壘,可以說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從「享用」文綜、理綜「套餐」,到3科自主搭配「自助餐」的轉變。三好網高級教師余老師指出,這樣的改革,具體帶來了如下的變化:
一是在錄取模式上
由原來「依據高考統考科目成績」改為「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3門統考科目和3門選考科目成績,再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5個方面)。
二是在考試科目上
取消文理分科,由原來的語文、數學、外語、文(理)科綜合科目改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和3門選考科目。語數外各科滿分仍為150分。
三是在考試時間上
由原來的6月一次進行所有科目統一考試改為分兩次進行:選考科目在高三第二學期高考前,統考科目仍在6月。
四是在外語考試上
由原來的學生外語科目只能考一次改為學生可以參加兩次考試機會,取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
五是在計分方式上
考試總成績由原來的各科成績直接累加改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一高考成績加上3門選考科目按等級折算的相應分數。
⑽ 高考改革會帶來哪些變化
將在全國范圍內漸次鋪開的高考改革,是當下高考制度的一次深刻變革。實行「新高考」後,高中怎麼教?學生如何才能進入心儀的高校?教育整體鏈條是否能環環相扣?
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凸顯四大變化
自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後,各地開始陸續出台本地區改革實施方案。記者梳理各地改革方案發現,高考計分方式、高校招生錄取方式發生明顯變化,科目設置和招生批次成為改革重點。
——不分文理,變為「3+3」模式。廣東、遼寧、吉林等大部分省份實行「3+3」的考試模式:前一個「3」指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後一個「3」為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成績,由考生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
——外語等科目實行一年兩考。北京市高考改革確定,英語聽力考試從筆試中分離,一年兩次實行機考,上海、吉林、遼寧等地也規定,外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學生選取較好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廣東省除外語科目實行一年兩考外,還將給學業水平考試提供兩次考試的機會。
——「一考定終身」變為「多元錄取」。各地規定,改革統一高考招生錄取機制,實行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即俗稱的「兩依據、一參考」。
——「本科批次合並」。遼寧、福建、四川、廣西等地從去年起陸續取消本科第三批次,與本科第二批次合並錄取。一些省市則提出了合並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上海市將從2016年起合並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並按照學生的高考總分和院校志願,分學校實行平行志願投檔和錄取;海南合並一本、二本招生批次,並計劃從2020年起僅設本科和專科兩個錄取批次;山東省也提出,山東高校錄取從明年起將不再分一本二本。
新高考方案執行時間上,上海、浙江兩個試驗區明年起執行新高考;北京、海南等將於2017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廣東、遼寧、吉林、湖南等大部分省份定為從2018年高一新生開始執行改革;一些西部省份定於2019年開始執行。
「套餐」變「自助餐」:指揮棒如何帶動學習革命
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引發普遍關注。一些業界人士認為,新高考方案總體上以學生為本,為學生、高校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考試素質教育導向、公平性更明顯。但與此同時,高考的「套餐」模式變成了「自助餐」,「史、地、生」等傳統副科比重增強,各科內容更注重考察與生活相結合的實踐能力,高中教學勢必發生重大變革。
——「走班制」必然帶動分層教學。師資配置、課程組織與學校管理均不同程度面臨挑戰。
記者在上海采訪了解到,「走班制」正在成為高中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目前,復旦附中本部已經對部分高一、高二逾兩百名學生實行全部課程走班,不設行政班級,其餘學生選修課實行「走班制」,學生可以按照自己選擇的課表前往對應的教室上課,教室門口也貼出課程安排和相應的時段。
明年開始實施「新高考」的浙江省實行的是「7選3」考試模式,學生可以在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歷史、地理、技術7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中,選擇3門成績計入高考總分。這種考試給浙江省高中帶來了35種課程選擇「套餐」。實際操作中,由於學生選擇不一,部分學校教室、教師出現一定程度的短缺。
——「綜合素質測評」將由雷同到個性。上師大附中校長嚴一平介紹,在相關高校已公布的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方案中,高考成績不再是唯一的錄取標准,而是採用「高考+校測+學業考」方式錄取。在全面推進高考改革後,高校正在逐步將綜合素質納入到人才的選拔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全科成績、綜合素質和自身的實踐和體驗經歷。
記者在各地調查發現,當前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對高考錄取影響不大,部分中學做的還比較簡單。
自由度增加:做好未來發展「選擇題」
今年上海共有9所高校開展綜合評價錄取,同時高招將合並一、二本批次,原有的志願填報方式和投檔錄取辦法發生改變。考生在合並後的10個院校志願里填報的自由度明顯增加,原來「從一本掉到二本」的概念消解了,考生的選擇面得以擴大,高分考生更易向上沖擊,低分考生也有足夠多的選擇滿足志願。
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對此表示,希望學生和家長能充分考量自身特長、興趣、理想,從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發展時期來把握自身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跳出只看眼前的熱門專業、分數高低等狹窄視角。這也是考生真正能夠在招考制度改革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根基所在。「現在學生最大的困惑是,只知道學習,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將來要做什麼?」一些教師反映,在選擇多了、范圍大了的情況下,考生自己也會患上「選擇困難症」。「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選擇。」長春市實驗中學校長遲學為說,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潛能選擇優勢學科,學校也要有這樣的規劃和引領能力。
一些基層學校負責人擔心,高考改革開始實行時,對學校、學生和家長的適應能力是個挑戰。
針對「走班制」,武漢市一所中學校長說:「學校教室夠不夠用?如何配備相應教師,走班之後新的班級如何管理,如何考勤?可能都要和過去完全不同,應提前做好准備。」
針對高校錄取參加「綜合素質測評」,一位孩子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入讀的家長趙女士表示:在本身比較繁重的高中課業中,如何更多更好地融入業余愛好、社會實踐、志願活動等內容,考驗著學校、也考驗著學生和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