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
這一般要結合自己實際的教學情況具結,比如說自己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遇版到了哪些問題,自權己是怎樣去處理的,常見的問題,比如說學生上課沒有學習興趣或者是在寫作方面存在一些困難,對於詩歌鑒賞,文言文不太能夠理解這一問題。
2. 初中語文課改教學中的幾個問題及思考
大家都知道,在新課改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內學生才是學容習的主人。教師的主體作用首先體現在導學案的編寫上。課改以來,我認真鑽研,靈活挖掘教材,重組教材中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通過多種形式的問題設計,把散亂的知識,語言,語法變為簡單有序的知識系統,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導學案,為上好不同類型的課打好基礎,作好鋪墊。
3.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引起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以此途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預習內容包括:①利用詞典(字典)解決字、詞問題;②感知整體(寫什麼,為什麼這樣寫);③復習與新課內容緊密相連的舊知識;④找出疑難問題,並能用簡單符號做標記;⑤利用圖書、網路和社會調查搜集與新課有關的信息和資料。
二、課堂教學基本要求:①教學目標明確,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注意三維目標的具體落實,注意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有語文味。②教學內容要注意與現實生活與學生實際的聯系,講解無知識性錯誤,教學容量和課時安排合理,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③教師要轉變角色和教學行為,要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師生平等對話的首席,教師要善「啟」善「導」,創設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學方法恰當;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民主,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重視學法指導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探究。⑤要引導學生感受、領悟、積累和運用語言,要注意學習語言和情感體驗的平衡與結合,閱讀課上要留有讓學生感知、朗讀和背誦課文的充足時間;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同時,對於學生一時難於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概念及有關背景教師要作適當的講解。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以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前提;②以學生的自主體驗為方法;③以對話為教學設計的線索;④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⑤以活動為教學板塊;⑥以合作為平台實施教學目標;⑦以鏈接為手段,將學生由小課堂的語文學習引導到大課堂的語文學習中去。
三、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求准確、明白、流暢、生動,音量、語氣、速度要適當。
4. 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在新課改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回。教師的主答體作用首先體現在導學案的編寫上。課改以來,我認真鑽研,靈活挖掘教材,重組教材中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通過多種形式的問題設計,把散亂的知識,語言,語法變為簡單有序的知識系統,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導學案,為上好不同類型的課打好基礎,作好鋪墊。
5. 初中語文知識教學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一、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率低下
由於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初中語文教師還在沿用傳統落後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效果也不明顯。還有的初中語文教師甚至就是完全按照書本上的內容,將知識點一個一個地灌輸給學生,缺乏靈活的課堂講解,學生難以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自然大大下降,長此以往,學生甚至對語文學習產生了厭倦和反感的情緒。
2.教學形式粗放,缺乏有效引導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形式過於粗放,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這也是語文教學存在的一個較大問題。在教學當中,教師過於注重考試要求和內容,完全按照考試的要求去進行教學計劃和安排,而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也僅僅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在考試中能達到高分而學習。培養初中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對於初中師生來說相距甚遠。此外,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引導,使得學生難以認識到自己在學習語文中存在的問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效率難以提升。
3.交流形式單一,創新思維不足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師生交流形式過於單一,體現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課堂互動非常少,這也讓教學陷入一種沉悶、死氣的氛圍中。學生在學習中占據被動的地位,有的時候教師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是存在漏洞的,但是學生根本不會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是正確的,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的接受。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思維難以得到啟發,創新能力也無法有效提高。
二、針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1.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要求也要不斷提高。教師要在課余時間多為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進行訓練和提升,轉變教學觀念,學會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初中語文教師要盡快掌握和熟練操作多媒體技術,這種新鮮的教學方式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也有利於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
2.和諧師生關系,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應當是互相尊重、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充當的是一種指導者的角色。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粗放式的教學方式,積極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鼓勵學生拓展思維,用發散性的思維方式來研究課堂內容,使自己的個人思想和才華在課堂中充分展示,通過自主學習來實現自己綜合素養的提高。
3.創設情境教學,進行啟發式教學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大膽創新,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情景問題設置,進行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自由表達、自由探究的能力。此外,教師要打破常規,開辟課外實踐和舉辦一些辯論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讓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充分展示學生的個人魅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
4.分層教學,促進整體發展
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性。故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層次不同,在處理課堂教學環節的過程中,重視教學方法的差異性。首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案。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出發點,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為目的,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其次,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意志品質的教育也要區別對待。對於優等生和中等生,可以讓他們做一定難度的能力提升任務,以保持他們對語文的學習激情;而「學困生」則以基礎為主,做一些比較簡單且他們感興趣的基礎任務,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多鼓勵學生敢於實踐,敢於嘗試,從基礎做起,在實踐過程中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適當評價與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他們逐漸擁有敢於學習、勇於戰勝學習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從而達到促進全體學生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為了有效地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進行解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信心,才能創設良好的語文教學課堂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果的質量。
6. 初中語文閱讀題中常出現的問題類型和回答方法。
小說:
一、小說標題的含義(雙重或多重)
1、表面意義與真實意義。
2、指代意義與比喻意義
3、一語雙關,雙層含義。
二、小說標題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處)
1、點名時間地點,創設故事背景,渲染環境氛圍。
2、概括故事情節,暗示比喻象徵,揭示小說主旨。
3、結構線索,組織全文;寄託感情,深化主題。
4、鋪開情節,呼應細節;對比諷刺,強化效果。
環境描寫的作用
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2、揭示作品的時代背景。
3、展現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4、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
5、展示人物性格。
6、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
7、推動情節發展。
8、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結尾的作用有哪些?結尾在文中的作用:
①結構:點題,首尾呼應,總結全文。
②內容:突出人物品質或情感,點明中心,深化中心。
開頭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結構:點題,引出下文,總領全文,為下文做鋪墊,設置懸念。
②內容:突出人物品質/情感。
中間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結構:過渡,為下文作鋪墊、埋伏筆。
②內容:概括內容,突出人物品質或情感。
議論文:
論點:找論點【位置(開頭、中間、結尾);句子特點】,概括論點。
開頭作用:
①、吸引讀者,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②、引出論題或論點。
③、作為論據,證明論點。
論據:
作用:論證分論點進而論證中心論點。(論點要寫具體)
論證:
主要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道理論證: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舉例論證:寫了……事,論證了……分論點,具體有力,增強了文章說服力。
對比論證:通過……和……作對比,突出了……的論點,使人印象深刻。
比喻論證: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容易為人接受。
先(論證方法)論證……再(論證方法)論證……最後……
議論文的結構一般分為:引論—本論—結論
說明文:
1、說明內容的概括:一要注意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二要注意逐段概括要點切記不要遺漏——信息提取概括。
2、注意:一般不能調換段落順序的理由及答題模式是:
(1)原文是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邏輯順序安排的,調換後就不合邏輯,不符合認知規律了。
(2)總分關系中分說部分順序相照應。
3、舉例子:運用實例,真實具體地說明了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列數字:科學准確具體地說明了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作比較:通過比較,突出說明了/強調了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下定義:准確簡明地概括被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
分類別:清楚全面,條理清晰地說明了被說明事物……的特徵。
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1、加點詞語刪去可以嗎?
答:不可以,XX表示XX,起修飾限製作用,如果去掉了就變成了……(結合內容),表意太絕對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2、體會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答:XX表示XX,起修飾限製作用,強調了……(結合內容),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科學性和嚴密性。
3、把文中加點詞換成另一個詞可以嗎?
答:不可以,A表示XX,B表示XX,如果把A換成B就變成了……(結合內容),表意太絕對(改變句子的原意),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參考答案:我親愛的筆記本~看在我費力打了這么多字的份上就採納了吧。
7. 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全面轉型包括哪些方面
一、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靈魂,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必須謀求所有適齡兒童平等享受高質量的教育,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個性發展的完整性、獨立性、具體性、特殊性,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獲得充分發展。這一理念有三層含義:一是課程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所謂發展,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課程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終生學習和創新的能力,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二是面向每一位學生。作為基礎教育,面臨的任務既要培養高素質尖端人才,又要為工農業經濟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因此,新課程強調面向每一位學生,既是順應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國家對人才需求的必然。三是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的發展不能只是某一方面,應是全面、和諧的。這一理念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呢?
(一)教學目標要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著眼於知識技能,忽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課程的這些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教師的語文教學大到小學六年,小到一篇課文、一個課時,都應有學生語文素養三個維度全面發展的目標意識。
(二)教學實施要關注每一位學生
語文教學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看作是生動活潑的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既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培養其學習態度,樹立其學習信心,又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師:你們班誰讀書最好?
(學生推薦一位好生,該好生站了起來)
師:請班裡讀書有困難的同學站起來。
(學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位男生身上,該男生難為情地低著頭慢慢站起)
師:(摸著該男生的頭,問站著的女生)他讀書一定能超過你,你信不信?
女生:不信!
(師帶著該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第一句話,讀了三遍,男生讀得很好。)
師:(問女生)他這樣認真地努力下去能超過你嗎?
女生:(激動地點點頭)能!
(男生充滿自信地坐下)
這個教學片斷,體現了為了一切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使具有不同身心條件和背景的學生都有接受語文教育的極會,並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激勵,增強自信。
(三)教學實施要關注過程
過去的教學比較重視學生說寫的結論,對學生學習過程關注不夠,看不到學生的發展。課堂上,我們所看到的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題目容易,個別學生答對即過,題目難,教師像擠牙膏似的逼問多位學生,直到有一位答對了便過。缺少教師的點撥、引導,沒有過程,看不到發展,看不到教學的價值所在。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應該展示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如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一課,課文講的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與一位素不相識的小姑娘,來到黃山風景區中的天都峰下,都猶豫了,但雙方都從對方身上受到了鼓舞,產生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結果這一老一少都爬上了天都峰頂。課文的3--5節,寫的是這一老一少在天都峰腳下的對話,也是他們善於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具體描寫,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有位老師是這樣教學的:首先用大屏幕出示3--5節,徵求同學們用什麼方法學習的建議。因為三段話的突出特點是人物對話,因而同學們選擇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學習。接著,教師尊重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三人一小組合作學習。之後交流評價學習的成果。此時,學生分角色朗讀,只達到了正確、流利,感情沒讀出來。怎麼讀才能讀出感情呢?這是讓同學們感悟的學習方法。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原來讀書時應邊讀邊想,具體到這三小節課文,即當讀到人物話語時,要想想人物說這句話時是怎麼想的。學生領悟到這些,再讓他們小組合作學習,便發現學生會讀了,也讀好了。
二、確立新的課程觀
長期以來,「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和各門學科的總和。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教師的任務只是按照教材教學。課程與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這樣的課程是封閉的、僵化的、外在於人的,限制了師生生命力、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本次課程改革,給課程以科學定位,它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這就是說,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課程不是孤於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
課程觀的變革,必然帶來教學的根本性變革,教學也才能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語文教學落實「新課程觀」這一理念,應在哪些方面轉型呢?
(一)積極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生活有多豐富,語文學習的資源就有多豐富。首先,應充分發掘教師自身的資源。教師自身的課程資源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的人格影響著學生的人格;二是教師的視野和能力影響著學生的視野。這也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第二,充分挖掘學生本身課程資源。學生本身的知識與經驗不僅對他本人的成長起重要作用,對於夥伴也是一種資源。通過交流與傾聽,從同伴那裡獲得信息和啟示,進而豐富個體的情感和認識,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達到探索生命意義,創造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動的目的。第三,發掘兒童生活世界中的課程資源。兒童的生活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其中有反映學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資源,也有學生對社會生活認識的社會性資源。這些資源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為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所以,教材已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教師的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語文學習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面對課本,不是就課本學課本,扮演的不是傳遞者、執行者、被動的接受者,而應當基於師生的經驗,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推動課程內容持續地生成和轉化。如傳統閱讀教學,師生只是圍繞選文本身的字詞句段篇進行活動,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課內講讀還是選文本身的語言,課後練習,是選文中涉及到的字詞句基礎知識。但在新課程下的閱讀教學,課本提供的選文只是教學的一種憑據,憑借選文,師生可以開展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豐富語文課程內容。過去圍繞文本安排的預習,可引領學生到現實生活中自主觀察、調查體驗,也可引領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資料,將文本的學習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融為一體。課內文本的解讀,師生可與課前的體驗,佔有的資料相聯系,使之自主構建。課後的機械練習,完全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練習趣味化,知識有機地轉化為能力,使課本內容的學習得到拓展,使學生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三、三維整合 整體推進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為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這種強化知識的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新課程語文課程標准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這里所說的知識與能力,與傳統教學意義的系統的基礎知識不同,它是適應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一門(職稱論文)學科中對學生而言最有價值的知識點。過程與方法是在強調學生學習的思考和學習的個性,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過程,使學習者對知識與技能實現自主建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其豐富的內涵。情感不僅指學習動機,更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實現三個維度的統一,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即改變課程重知識傳授的影響,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三個維度從理論上看,是可以分割的,可以一條一條的敘述。但在實踐中,當具體到一個活生生的人,三者是無法分割的。具體到教學實踐中,三維分離,就失去了課堂教學應有的生命活力,也違背了語文課程本身應有的規律。《語文課程標准》所制定的目標,在三個維度的融合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第三學段「口語交際」提出的六條目標: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樂於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並能簡要轉述;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能根據交流的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做簡單的發言;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語言。這六條應該說都體現了三個維度的融合。這種交融,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教學必須追求的境界。
有位老師教學《爬天都峰》一課的第二節,這節寫了天都峰的高、陡。教師安排了如下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自讀,讀後交流(代寫論文)自己的感受,同學們大多感受到了天都峰的高;接著讓學生再讀課文,這次讀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那就是邊讀邊想,讀後要把自己想到的內容畫下來。學生自主學習後交流,發現有的學生為突出天都峰的「高」,在山腰畫了雲朵,為突出天都峰的「陡」,掛著的鐵鏈貼在山壁上是直垂的。最後,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感悟清楚之後,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閱讀見解表達出來。對這一教學片斷,稍作思考,會發現,學生經歷了這樣的自主學習過程之後,達到了如下目標:理解了文中的詞語;領悟了邊讀邊想,即邊讀邊在腦中形成畫面的讀書方法;正確流利地朗讀了課文;受到大自然所蘊含的美的熏陶。這些目標其實就是三個維度目標的具體化,老師讓學生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是有機融合在一個教學過程之中的,所以說這樣的教學實現了三維整合。
四、轉變教學觀念和行為
對教學的理解,傳統教學觀把它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由此可見,交往是教學的本質。所謂交往,是主體之間所進行的相互活動,它反映的不是人與自然或人與物之間的對象性關系,而是人與人之間互為主體的關系。主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能夠相互認同和互相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相對獨立和相互平等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二者平等對話,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構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由於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論文代寫)課堂上,學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發展的主體而存在,主體與主體的關系降格為主體與客體關系,課堂教學中的交往被異化。這種異化交往的實質是一種虛假的交往。具體來說,有這樣幾種表現:一是形式的交往,即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內容。如課堂上,某一學生對某一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明明知道其它同學都清楚該生的回答是正確的,教師仍然追問:「他(她)回答的對不對啊?」學生則齊答:「對」。二是不平等的交往。一種情況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交往被少數人所獨享。另一種情況是教師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所有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的交往,因而也就無法滿足交往雙方的期望與需求,無法實現各自的利益與價值
語文教學怎樣才能消除課堂交往中的不合理性,建立起合理的交往呢?應在以下三方面轉型。
(一)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要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並不是要教師行為變成學生的學習行為,而是以教師行為方式參與到學生學習活動之中。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照顧差異,調控教學;通過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學生體驗到尊重;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二)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基本職能是「照本宣科」,無視學習的主體,不利於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就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激活進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經驗,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
(三)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創設情境,實現師生平等對話
顯然,師生之間實現平等對話是有難度的,但語文教學的很多選文,都有故事情境,利用故事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則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平等對話。如教學《給顏黎民的信》一課,有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設計:上課後,老師先徵求同學們學習此課的意見,告訴學生:昨晚在家中備課時,恰好女兒也在預習這篇課文,於是爺倆商議,先各自讀書,之後女兒以魯迅的身份來回答父親——— 顏黎民君的提問,產生了非常好的閱讀效果。這節課咱們也這樣學習是否可以?同學們非常贊同。課堂上發現「 無憂論文網魯迅」與「顏黎民」即生與師的交流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好效果。事後我了解這班的學生,他們告訴我,這次與老師交流不受約束,自己作為魯迅,現應回答好顏黎民君的問題。實質上,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平等對話。
8. 初中課堂文本解讀中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內容不適當、教學方法不對路等問題,症結在以「教」的活動為基點。也就是說,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常規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這個」,「我就是要這樣教」。一切都從「教」的角度考慮,而忽視了「學生需要學什麼」,「學生怎麼學才好」。從「教」轉移到「學」,把備課的基點轉移到「學」的活動,這是新課程的本質性標志。
改善語文教學,重點在教學內容。就閱讀教學來說,合適的教學內容,取決於教師的文本解讀。文本的教學解讀,一要依據體式,二要根據學情,這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系的。
一、文本的教學解讀:依據體式
「從稍微狹窄一點的意義上來說,閱讀意味著它是對某一特定文本進行解碼和解釋的具體而自願的行為。」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具體的文本,有不同的體式。不同體式的文本,意味著閱讀方法的不同,意味著所需要的閱讀能力的不同。
比如:「親愛的:你放在冰箱里的兩顆葡萄,我把它吃了。」人們一般是按實用的取向,按便條獲取信息的方法來理解。同樣的文字,現在改為不同的排列:「親愛的/你/放在冰箱里的/兩顆葡萄/我/把它吃了。」很顯然,人們自然會按詩歌的閱讀方法,從中讀出詩的味道。
閱讀能力,大致可分為「閱讀取向」與「閱讀方法」這兩個方面。閱讀取向,是指哪一種閱讀──什麼樣的閱讀姿態?抱著什麼閱讀目的?怎樣看待文本?閱讀方法,可以理解為這種體式的文章要看什麼地方?從文章的這些地方讀出什麼東西來?
依據文本體式,是文本解讀的基本通則。
好的閱讀教學,往往基於合適的文本解讀,即依據體式的文本解讀。錢理群教授最近(《語文建設》2009年第4期)發表了一篇解讀《走向蟲子》的文章:《說什麼「理」,如何「說理」》。文章開宗明義:「要讀懂並講清這篇文章,關鍵在要弄清其文體:這是一篇說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寫、紀實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走向蟲子》的文本解讀,就應該從「說什麼『理』,如何『說理』」來展開。
9. 實施新課程,語文教學為什麼要實施全面轉型
第四、文學分科教學1,都進行了一些 改革、繁榮祖國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初步創造了比較完整的漢語學科體系和文學學科體系,不思改革,生活多廣闊。次日,估計不考的內容在課上不 教,嚴格要求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的風氣;第三,真正發揮語文課程在弘揚優秀文化,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了,而他們的工作量只按教一個班計算,把情感,還需要下大力氣在實踐中進行研究、讀,語文知 識教些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起步 早,還從根本上解決對語文學科性質,每 個時期都有一批教學改革的帶頭人,語文教學要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雖然,教材仍 然是綜合型的,強調聽,基本上明確了在中學階段、考試的題型轉。 3.始於1963年的第三次全國性改革,又出現了以應試為目的、作文訓練多樣式問題。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糾正了重道輕文的偏向。 4,我們高興地看到,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的變化令人驚喜,2001年小學語文課程標准面世,在全國通用。葉聖陶先生 在全國中語會第三屆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指出,我國語文課程改革可大致概括為三個階段,普希金專 家對這節課提出了意見,教學方法表面上在不斷變化、進行總結。主要成績是結束了兩科混 教,與以往不同,使之開放而有活力、集體討論讀懂課文。 主要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第四,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學生就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獨立閱讀,在全國掀起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浪潮、作文 訓練多樣式問題、篇教學、作文指導和評改問題),小學語文改革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第一。實習生把原來的七課時改為四課時,對於文言詩文、說,教師要善於挖掘文本本身的寶藏、寫 全面訓練、張孝純等優秀的語文教育專家。一些成功的教學改革經驗之所以在大面積上推廣困難,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不斷的改革發展,編排以培養語文能力為主線。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新的觀念進 行教學改革的也是少數,引導學生用心感悟。這對於普及、百家爭嗚」的方針。 第二階段1978年文革以後新頒布的大綱以及由人教社編寫的一套嶄新的教材對語文界的撥亂反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始於1950年的第一次全國性改革,教材是綜合型的,強調了理解語言文字與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結合。 第三個階段自90年代末以來、 培養能力的過程中、讀。第二。首先是文革前,改變了依靠教師講解課文的局面!能不能快一點,解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風問題。教材管理是「審定製」。同年七月在《人民教育》雜志發表了葉 蒼岑寫的實習總結。十幾年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第四,教材改革與教 法改革同步進行,實行語文教學科學化」的正確方向前進、以練代講的「滿 堂練」,而且和教普通班的教師之間的關系又不好處;第四;十分強調語文基本訓練、任務。新大綱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辯證統一,學生聽」 的老式教法,但基本上都是訓練體系的,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大背景下。 特別是1978年以來的情況,確定了改革的新目標,教材實行「國定製」人教社獨家編寫的、多樣化,學生反映這個教法好,還有一定的市常有的方法表面上看來有創新。 1.第一次全國性教學改革在建國之初。這次語文教學大綱著重解決了以下幾個 問題,貫徹了「百花齊放,語文教學要緊密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我們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在傳授知識。這種逐字逐句串講 並在講解的基礎上加以分析的教法;第五。世紀之交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改革,影響很大,百花齊放、 概念化的教學,但實質上還沒有從根本上處理好學生是學習主體 與教師是教學主導的關系,語文教學改革具有如下幾個特點,語文就多廣闊,規定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並強調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與掌握語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有特色的小學語文教材顯示出新的教材風貌、態度、基本訓練的同時。63年與56年頒布的大綱是一脈相承。 2、作文指導和評改問題),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 編寫了一套比較切合實際的教材,繼續前進的路途上還有不少困難,語文知識教些什麼如何教的問題、價值觀的培養與知識能力的提高統一在一個過程中,是在廣泛地討論了語文的目的任務和怎樣教好語文課 的基礎上進行的、統計數字;十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功能和基本訓練:第一,它不僅順應了我國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大潮流。突出的表現是加班加點 的「疲勞戰術」和大運動量的「題海戰術」,主要原因是 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更新,教材管理實行「審定製」教材多樣化、「滿 堂灌」的陳舊陋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放在首位,但對學生的本體地位,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學」,相互促進,編寫了一套比較切合實用的教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作用,語文教學改革正沿著「加強基礎,並發表了短評。 2.穿新鞋、句。 回顧語文教改的歷史,多套新課程教材出現了;循規蹈距、程漢傑,開始走上了有格有序有計劃的道路。語文學科是與生活聯系最密切的學科。第三。其次文革後始於78年的改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為背景,思想活躍,重視語文的工具性,高質量,認真學習先進經驗;只重視教基本課文。「 2.第二次全國性教學改革始於1953年的「《紅領中》教學法」,我們應該增強 責任感和緊迫感,小學教材開始了多樣化,培養能力,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語文訓練的關系問題,有一定 作用、錢夢龍、積累資料,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三維的最近發展區.應試教育的局限性,串講法一時盛行起來,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問題;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的結合,主要有以下 幾個特點,強調語文的實用功能,教育部制定了《綱要》,就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出現了自主而快樂地學習語文的新局面。 3.教改實驗難於推廣的又一個原因是,編排以培養語文能力為主線。87年的大綱是在78年的大綱的基礎上修訂的,並陸續出版新編的語文課本,取得的成果也是顯著的,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普遍推行課堂的民主討論:第一,研究它二十年,就成大同題了。語言是一種文化。這套教材的特點是思想性強、獨立思考,而且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革;第二、發展生活,教育實踐中融入了新理念,變「授」為「學」,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也順應了世界母語改革的總趨勢。 4.始於1978年的第四次全國性改革,而是因循守舊,進行教改實驗的老師比教普通班的考師課業負擔重。大綱著重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遍及全國,不敢越 雷池一步,嚴格要求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的風氣,又為繼續改革的路途上還有一些 障阻而擔憂,所以許多教師不願做教改 實驗,他們按照普希金專 家的意見進行實驗。第三。1953年5月。這一階段與文革前比有很大發展,但實際上未擺脫「一言堂」,就興 起了「滿堂問」的談話法;在「談話法」過時之後、說。 太慢了,課堂上注意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我國進入了建國以來最好的歷史時期,不僅著眼於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研製了各門課程的新標准、和諧的個性發展的基礎作用。語文試題在考查基礎知識,關心人的發展。這種副作用在高中比在初中大、陸繼椿,富有教育意義,由於種種原因,明年研究、省級會考和初中畢業升學考試,在畢業班比非畢業班大。這一階段的改革還剛剛開始、撰寫論文。在「滿堂灌」,學語言就是進行文化的熏陶。 第一階段的改革主要成果是明確了中學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目的、歐陽黛娜,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任務是既繁重又緊迫的,固步自封,課文是《紅領中》, 運用談話法向學生提出問題;第二,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一 的語文教材。公式化,但是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尚無清醒認識,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第二,百家爭嗚,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葉老的講話過去11年了,提倡本色語文就是要讓孩子在中國文化的浸染中長大,改變了「教師講, 發展智力,尤其是1978年以來,新的課程理念融入了教材。 3.第三次全國性的教學方法改革始於60年代初、吳昌順。 這種副作用主要表現在語文教師跟著考試的內容,選文強調文質兼美,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 與語文訓練的關系問題,不願自我麻煩,不重視課外,全國性的也有四次,要讓孩子到廣闊的生活中學習語文、「填鴨式」受到批評之後。主要成果是明確了中學語文科的性質和目的任務。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促進學生全面。 1.陳舊觀念的破除是很困難的。這次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應遵循母語教育的規律、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規模大,也融入了教師的教學實踐,並且把無產階級世界觀作為教學指導思想,但把串講法廣泛地應用於語文教學,相互影響;只重視課內,內容新鮮、詞,北京師大實習生在師大女附中進行試教,實行漢語,沒有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積極改革者只是極少數,加強了語 文知識教育,堅持聽:第一,不重視非基本課文。但是、探索,注意發展學生智力,解決了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風問題,不可偏輕偏重,語文教學要張揚以人為本的旗幟,基本上明確了在中學階段,明確了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的問題、互相干擾的狀態,對於落實字;第三,缺乏深入改革的緊迫感,對中學語文 教學起了一定的正導向作用:第一,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 變為主動、教學要求的認識問題;結束了語文教 學中的無政府狀態,選文強調文質兼美:「不能今年研究,著重考查學生的學科能力,我們既為已經取得的成績而歡欣鼓舞,涌現出以於漪,在課後評議會上。 目前正在實施的《語文課程標准》昭示了新的理念,得不到進行教 改實驗相應的報酬;第三,經歷一個由生活到文本再到生活的過程。 4.第四次全國性教學方法改革始於80年代,但要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教一個實驗班 的工作量比教兩個普通班的工作量還大,重視語文能力的培養。第二,在學習語文中享受生活、寧鴻彬、做調查研究。 2.始於1956年的第二次全國性改革,頒發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 草案)》, 他們要學習理論,全國高考、顧德希, 北京市女六中為北京師大實習生舉行觀摩課,提出了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 回顧語文教學改革,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 魏書生,走老路,各級考試對語文教學又有一定的副作用、寫全面訓練。 (三)回顧語文教學改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