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咬文嚼字評課

高中語文咬文嚼字評課

發布時間:2021-02-27 07:12:47

㈠ 《咬文嚼字》評出十大語文差錯,高考會考哪些

電視劇《甄嬛傳》堪稱2012年度最火的電視劇之一,不僅在內地各衛視台反復播出仍維持高收視率,還一路火到台灣。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日前聲稱,甄嬛的嬛字其實應該念宣,要不是因為嬛比較生僻,或許它將被《咬文嚼字》列入本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之一。此言一出,立即引起眾多網友和甄嬛迷的關注。據《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透露,今年大熱的電視連續劇《甄嬛傳》,主人公甄嬛的嬛,不應讀作huán,而應該讀作xuān。郝銘鑒說,在《漢語大詞典》中,嬛字有三個讀音。首先是嫏嬛(lánghuán):傳說為天帝藏書之所,後泛指珍藏許多書籍的地方;另一讀音是qióng,與煢煢孑立的煢通用,出自《詩經·周頌·閔予小子》;第三個讀音是xuān,用以形容女子柔美、柔媚、輕盈的風采。從劇情看,甄嬛作為大理寺少卿甄某的長女參加選秀,輪到她時,自報閨名甄嬛。皇帝問她是哪個嬛。甄嬛答,是嬛嬛一裊楚宮腰的嬛。皇帝看她身姿婀娜,贊美她果然當得起這個名字。甄嬛既自陳其名來自蔡伸《一剪梅》的嬛嬛一裊楚宮腰,那嬛字就應是形容女子柔美輕盈之義,應讀作xuān才是。而後來被廣泛引用的甄嬛體也應讀作zhēnxuāntǐ。被幾億國人念錯的嬛,因其日常實用性不高最終躲過了十大語文差錯榜單,《咬文嚼字》總編郝銘鑒開玩笑說:人家還要拍第二季,就不潑冷水了。流瀲紫經紀人:讀huán便於傳播《甄嬛傳》作者、編劇流瀲紫的經紀人山風表示,流瀲紫寫《甄嬛傳》時,最初設定嬛取xuān音,她也在書中詳細解釋了嬛字為何而來。但在拍成電視劇時,劇組為考慮到能使受眾更易接受,在傳播時使觀眾無生疏感大多數人在看到嬛字時習慣讀huán,於是隨大眾習慣選了huán音。從2006年起,幾乎所有讀者都將《甄嬛傳》里的嬛念作huán,包括作者流瀲紫在2009年的一次視頻訪談中,也將嬛字讀成huán音。著名出版人沈浩波也透露,當初在與作者流瀲紫談《後宮·甄嬛傳》一書的出版時,沒有討論過嬛字的讀音,都讀的『huán』。沈浩波認為對此字的讀音沒有必要計較,一個字,大家讀成啥樣就啥樣,生僻字挑大家耳熟能詳的讀音就行,沒必要計較那麼多。【網友熱議】 @JIM_MOK吉姆:製作方膽子真大,為了所謂的收視率居然連文化的本源都可以捨去!

㈡ [高中課文]朱光潛的「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所論述的「咬文嚼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1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 2現在多用於諷刺、死摳字句,不領會文章精神實質的人 3有時用於諷刺當眾講話時愛賣弄自己學識的人 實質思想和情感的調整,繁簡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環境不同.

㈢ 「咬文嚼字」的好處

《咬文嚼字》關注的對象有報紙、期刊、書籍、廣播、影視、網路,以及商品包裝、城市招貼,等等。它們是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而存在的,所賴以傳播的工具是語言文字。顯而易見,《咬文嚼字》的作者群體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學術批評,這里的文章往往是根據相關的知識和理論,對所涉及對象的文本進行正確與否的學術性的判斷。在傳播學的框架里,這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媒介批評。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它們無有例外地將關注的焦點落在信息傳播的載體或者說工具——語言文字上了。這種特殊的媒介批評的特色和意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現實性

現行所有領域的學術活動在整體上可能受到外界的諸種責難中,排列在前面的一定有這一點:與現實的結合不緊密。當然,對於單一的學術活動而言,這樣的責難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因為在學術上進行基礎性的傳承和理論性的建設,也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就某一領域而言,如果絕大多數人都一致漠視學科的現實性,這就有問題了。在《咬文嚼字》出現之前已經擁有了一百多種語文類刊物,這些刊物各有特色,各擅其長。但是在對現實的關切方面,顯然都不如《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所針對的批評對象,選擇性是很強的。首先它是在公共區域被廣泛傳播的,是一種正在現實中流動著的語言文字。我們不妨大致把語言文字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現實社會中流傳著的,具有顯而易見的現實影響力;另一種只寄存在典籍文獻里,或者只限於特定區域中使用,一般人很少翻閱與接觸。《咬文嚼字》關注的是前者。魯迅先生曾說:我國國民的學問,大多數是靠著小說和從小說編出來的戲文。在今天,對於多數人來說,最常規的文化讀本就是以報刊、廣播影視和網路為主體的大眾傳媒,它們已經深深地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美國的傳播學者羅傑·菲德勒教授曾這樣描述一個美國人的典型的一天:起床前通過收音機收聽天氣預報和交通狀況,接著一邊穿衣一邊看早上的電視新聞或者脫口秀節目,然後在吃早餐時快速掃一眼當天的晨報。在駕車去公司的路上,他們打開車上的收音機進一步收聽新聞和最新的交通狀況,或者收聽他們喜歡的書籍朗讀和音樂。在辦公室,一份傳真過來的新聞快報同一撂關於財經方面的報紙和貿易方面的雜志排著長隊,等著被閱讀。下班回家的路上,為了減輕壓力,他們有可能收聽調頻電台的音樂節目,或者放放其他的磁帶、激光唱盤。在准備晚餐時,廣播或者有線電視的新聞節目會作為背景向他們提供信息。而且,在方便的情況下,他們會看看那些在上午沒有機會閱讀的報紙專版[1]。在今天,一個中國人,尤其是一個中國的都市人的生活也大致相似,即大眾傳媒成了他們生存空間中的一種彌漫性與充滿沖擊力和誘惑力的存在。

鑒於大眾媒介對人們的直接而普遍的影響,《咬文嚼字》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可以說絕大多數的批評案例均來自於這里。那些針對不同媒介的批評文章,被分門別類地排列在《語林漫步》、《一針見血》、《文章病院》、《借題發揮》、《追蹤熒屏》等欄目里。同時,編輯部還精心組織、周密策劃,在一年時間里對一類媒體進行集中的審視與批評。在2005年,《眾矢之的》欄目的總標題是《「咬」定晚報不放鬆》,選定《北京晚報》、《長沙晚報》、《城市晚報》、《春城晚報》、《今晚報》、《蘭州晚報》、《南寧晚報》、《齊魯晚報》、《錢江晚報》、《新民晚報》、《揚子晚報》、《羊城晚報》等12家晚報作為批評的目標,每月集中發表針對一家報紙的批評文章。2006年《眾矢之的》欄目的總標題為《請給熒屏亮分》,接受檢查的12家電視台分別是:中央電視台一套、安徽衛視、北京衛視、重慶衛視、東方衛視、廣東衛視、黑龍江衛視、湖南衛視、山東衛視、四川衛視、雲南衛視、浙江衛視,檢查結果也是在雜志上逐月發表。

《咬文嚼字》在選擇批評的目標時,對那些現實中流動著的語言文字中出現頻率比較高、影響面比較廣的部分,更是給以充分的關照。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在電視節目中的特殊性,及其在觀眾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毋庸多說。《咬文嚼字》連續多年聚焦了這台特殊的電視節目,並且從語言文字使用的角度,以差錯一覽表和公開信等不同形式發布了批評意見。《百家講壇》是央視的一檔以傳承歷史文化為命意的電視欄目,由於策劃到位,設計巧妙,竟也引發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收視熱潮。一時間,「壇壇都是好酒」成了《百家講壇》的美譽。在2008年,編輯部應讀者的要求,在《眾矢之的》欄目中以《「登壇評酒」報告》為總標題,逐月對於丹、孔慶東、易中天、劉心武等12人的演講指瑕摘疵,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二、准確性

有學者撰文指出,《百家講壇》所傳播的是一種走樣與失真的傳統文化,該欄目應該改版或者停辦。這也是一種媒介批評樣式。其特點是,批評者根據自己的學養與識見,對一種媒介現象提出了自己的否定性意見。但是這個意見並不是所討論問題的唯一方案,被批評者完全可能有一套自己的理由和充分的說法,雙方相反的意見還不妨同時並存。因而開展這種批評不會有太多的心理負擔,因為只要自圓其說,也成一家之言。而《咬文嚼字》的文章則與此不同,它們對選定目標進行的批評,不僅意見非常明確清晰,而且還是十分中肯的。這就是所謂的准確性的意思。為了更具體地說明准確性,不妨看看下面兩個批評案例。

1. 2007年11月29日《鐵道建設》報第28版載有一篇介紹《家有兒女》中劉星的扮演者張一山的文章,題目是「張一山,豆蔻小子的成名史」,文中的「豆蔻」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豆蔻,又叫「草果」,是一種多年生常綠色草本植物,產於亞洲東南部,我國兩廣、雲貴等地也有分布。唐代杜牧《贈別詩》有句雲:「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來人們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用來描述男性少年演員張一山,顯然不妥。[2]

2. 2007年8月16日《國防時報》《國防縱橫》欄目,刊登署名秦焰的文章《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文中這樣寫道:漢代著名學者劉向也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而這一勸學名言並不是劉向所說,而是《說苑》里師曠與晉平所說的一段話。劉向只是《說苑》的作者而已[3]。

可以看到,這兩位作者提出的意見,准確得具有排他性。

正因為具有這個特點,《咬文嚼字》的編者和作者就要有特別的學術素養。在這些特別素養中,至少應該有深厚的學術積累和純正的態度。

深厚的學術積累不僅要求腹笥豐盈,而且還應該運用自如。被列為批評對象的易中天在《咬文嚼字》2008年合訂本的序中說:「《咬文嚼字》的作者和編者,每次都是擺事實,講道理,把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出處依據都擺清楚了。」要做到這些,沒有深厚的學術積累是不可能的。純正的態度在這里應包括真誠與韌性。於丹在《百家講壇》中多次提到《論語》共有兩萬來字,其實這只是她的一種印象,並沒有實際統計過。《咬文嚼字》的作者把《論語》的二十篇文字耐心細致地數了一遍,發現於丹所依據的版本,統共只有15 918個字。在這里,作者很難完全避免關於《論語》的一個常識的以訛傳訛狀況的發生,因為這篇文章的傳播范圍根本無法與《百家講壇》相提並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解決的決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問題。

三、建設性

任何形態的批評,都具有否定性或者說破壞性的性質。很顯然,學術意義上的破壞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它起碼對一種特定的現象作出了有理有據的判斷。不過,《咬文嚼字》所開展的媒介批評,不僅給出了否定性的判斷,而且其背後還隱含著建設性的取向。

首先,從雜志的定位和受眾設計上,就帶著這樣的一層深意。關於雜志的定位,《咬文嚼字》曾有簡明扼要、清晰明快的表述。該刊針對國內語言文字運用上出現的「草率化、朦朧化、粗鄙化、游戲化」等令人憂心的趨向,確定自身的基本定位:「咬書咬報咬刊,咬天下該咬之錯;嚼字嚼詞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采編團隊立志要做「漢語的護堤員」。「咬書咬報咬刊,咬天下該咬之錯」,這是雜志的言述常態,也就是否定性或者說破壞性的判斷。但是,這樣的一種破壞其實是意在承擔「漢語的護堤員」的職責,消除語言使用中出現的草率化、朦朧化、粗鄙化、游戲化,以重建語言文字傳播過程中的良性秩序與規范。那麼,這種破壞卻蘊含著建設。

該刊把編輯、記者、校對、節目主持人、廣告製作人、中學語文教師、文秘人員列為目標受眾群,這也充分顯示了其對建設性的不懈追求。傳播學有一個把關人理論。所謂把關人,是指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承擔著信息篩選,控制著信息流量和流向,並直接影響著受眾對信息的理解的那些人。可以說,《咬文嚼字》雜志所設定的目標受眾在信息的流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該刊就是意圖通過影響他們,為社會建立一個健康而規范的語言文字環境。

其次,從具體的批評案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建設性的存在。中央電視台是《咬文嚼字》關注較多的媒體。2006年,編輯部組織編輯與作者「咬嚼春晚」。全國各地的作者對「春晚」的語言文字提出了數百條意見,經有關專家逐條審核,最後認定28條。編輯部把這一結果公開刊發,並有專函寄達央視。央視領會了他們的良苦用心,作出了積極的回應,並在2007年「春晚」揭幕之前,特別邀請編輯部派人協助「春晚」劇組在語言文字方面把關。《咬文嚼字》派出的專家在長達七天的時間里,與「春晚」劇組緊密配合,夜以繼日,發現並糾正了數十條可以認定的差錯。當年「春晚」播出後,社會各界對央視邀請專家把關的做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里的批評不止是文本分析與文本研究,它伴隨著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密切的現實互動,甚至是雙方相互協作的新一輪的實在建設。

在今天,以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為主體的大眾傳媒,在公眾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是無孔不入。展示在公眾面前的媒介產品已經是一種鋪天蓋地、無遠弗屆的龐大存在。我們可以發現,每天社會上出現的大量的意見都與媒介相關。但是在這些意見中,很大部分是個人印象性的評說,情緒化色彩很明顯,經不起深一步的推敲和追問。《咬文嚼字》與此截然不同,它倡導的是一種專業性的學理批評,所有的成果,既是一種現實矯正,又是一種學術積累和建設,值得我們珍視與提倡。

㈣ 咬文嚼字 教案

一、教學設計
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語文》 必修五 第三單元
第8課《咬文嚼字》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理解文中所選的詩詞及故事背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咬文嚼字」的習慣。
3、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學難點:理解並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5、設計思路:這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同時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議論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勵,追求藝術的完美。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了解作者觀點,理清論證思路;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咬文嚼字的精神,養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因此,教學設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並將這種思維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6、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7、教具准備:PPT課件(另附)
8、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PPT課件演示:P.1 課題]
2009年9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調研時說「廣大師生應該做到:不計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為人梯,奮斗當以身為先。自強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奮發有為,報國當以身為先。」我想這是對我們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段話。
[PPT課件演示:P.2 ]
做學問也好,生活也罷,我們都需要有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精神,今天我們學習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擁有這樣精神的人。
(二)認識作者
[PPT課件演示:P.3]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
明確:1、朱光潛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驕傲,引導學生要關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溫總理講話中所提到的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寫照,而他的這篇隨筆正是被這樣的精神觸發,思考完成的。
(三)粗讀課文,把握論點
請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咬文嚼字」什麼意思?
[PPT課件演示:P.4]
明確: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2、看起來「咬文嚼字」有些貶義,那麼朱光潛為什麼會用它來作為自己的觀點,一定有他的道理,那麼,請同學在課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樣闡述自己的觀點的?
(學生思考討論,總結歸納)
明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四)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為了讓大家接受這個觀點,作者選了哪些例子來證明呢?
[PPT課件演示:P.5]
明確: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虛改句
③賈島「推敲」 ④蘇軾《惠》詩
⑤「套板反應」
2、文章最後一段中說「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認為作者是隨便舉的例子么?
(學生思考並討論)
明確:這些例子不僅不是隨便舉的,而且是用心選擇的。從選材的內容來看,一方面是關於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關聯想意義;從修改的效果來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3、具體分析有關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過指導學生誦讀修改前後的句子來體會「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確:同樣是一種改法,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原因在於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應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點來修改。
[PPT課件演示:P.6]
補充示例: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很顯然,不可以。「怯」更能表達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准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總結:寫文章時要求用詞准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著。
[PPT課件演示:P.7]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唐·盧延讓)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准確的一句、最准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 (法· 福樓拜)
②王若虛該句
(指導學生朗讀修改前後的句子,體會修改的效果)
明確:改過之後確實更簡潔了,但卻缺少了意味。
[PPT課件演示:P.8]
補充示例:宋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第一段原來是「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最後修改為「環滁皆山也。」
這是修改的更簡潔的成功的示例。
總結:文句是否簡潔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說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③賈島「推敲」
[PPT課件演示:P.9]
(這個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重點在於了解作者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同時引導學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詩句,提出看法。)
⑴請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釋。
⑵ 你認為應該用「推」還是「敲」呢,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可自由討論,只要解釋合理就應給予鼓勵)
總結:無論用那個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實就在於不同的字表現的意境不同,每個字所蘊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結:以上三個例子有成功,有失敗,他們的評判標准都是一樣的,即這個詞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體分析有關聯想意義的例子:
①蘇軾《惠》詩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利用聯想意義的妙處。)
補充注釋:小龍團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給皇帝的茶。一兩茶相當於0.1兩黃金。蘇軾在任常州刺史時得到朋友贈送的小龍團,異常興奮,來到無錫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龍團是茶團,北宋蔡襄創制的一種名茶,形狀似餅,這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因為他們的形狀都是圓形的。
②「套板反應」
(指導學生理解「套板反應」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觀點。)

⑴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概括「套板反應」。
⑵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反對。「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運動中韓愈等人提出寫文章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辭」,「詞必己出」,這體現的就是創新,反對掉書袋。
總結: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都充分說明了咬文嚼字還應有創新意識。合理的運用聯想意義。
[PPT課件演示:P.10]
補充示例:唐代大詩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註:李龜年為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後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兩字你能有多少聯想呢?
明確:⑴點明與李龜年相逢的時令暮春;⑵暗指李龜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時期。
5、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較閱讀
研討與練習中列舉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種閱讀的方法,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面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請結合自己的讀書習慣談談你的看法。

(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老師可加以指導和鼓勵。)
(六)應用拓展,活學活用
課前老師要求學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讀書時「咀嚼」出的好句子,選擇了其中的一部分,請學生自己賞析。
[PPT課件演示:P.11—P.15]
(由選出語段的同學先發表觀點,再由其他學生補充。)
[PPT課件演示:P.16]
總結:很好的思想內容,像一盞畫得很美的紗燈,表達思想的文字就像燈里的燭光。若是裡面的燭光很亮,這盞燈上的美麗圖畫就會映射得纖毫畢現;若是燭光昏暗,無論是多美的紗燈,也會減色。(冰心《漫談語文的教學與學習》)
(七)作業設計
片段訓練:請寫一個片段來賞析你所喜歡的語段,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分析。要求:重點突出,語句通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字數不少於400字。

(八)板書設計
郭沫若改字 —— 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 王若虛改句 —— 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 賈島「推敲」—— 不同意境

蘇軾《惠》詩——正面
聯想意義
「套板反應」——反面
三、 教學反思
1、立足議論文體,理清論證思路,學習作者縝密的構思
議論文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文體之一,掌握文章的論證方法也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之一。這篇文章在選材上獨具特色,思路嚴謹,脈絡清晰,論證縝密,方法多樣。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筆者先讓學生先找出觀點句,然後概括出所舉的例子,再將例子分類,引導學生分析把握論證思路。掌握這篇議論文的寫作特點,為今後議論文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2、聯系學習實際,落實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審美、探究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時的閱讀中,有不少學生都比較馬虎,對文中用詞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識不夠,而朱光潛先生提出閱讀或寫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讀書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的習慣。
分析完課文後,我結合研討與聯系中提到的馬南邨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從最後學生寫的賞析文章可以看出,學生已經有意識的關注自己讀過的文章了,並開始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喜歡思考並分析一些優美的語句。這些應該說是可喜的變化。
3、補充示例擴展閱讀,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輕鬆快樂的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於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因此上課過程中,我補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體會到咬文嚼字的樂趣,在輕松和愉悅的環境中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這節課里,同學們學習了議論文的論證思路,領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開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說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 教學反思
1、立足議論文體,理清論證思路,學習作者縝密的構思
議論文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文體之一,掌握文章的論證方法也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之一。這篇文章在選材上獨具特色,思路嚴謹,脈絡清晰,論證縝密,方法多樣。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筆者先讓學生先找出觀點句,然後概括出所舉的例子,再將例子分類,引導學生分析把握論證思路。掌握這篇議論文的寫作特點,為今後議論文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2、聯系學習實際,落實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審美、探究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時的閱讀中,有不少學生都比較馬虎,對文中用詞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識不夠,而朱光潛先生提出閱讀或寫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讀書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的習慣。
分析完課文後,我結合研討與聯系中提到的馬南邨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從最後學生寫的賞析文章可以看出,學生已經有意識的關注自己讀過的文章了,並開始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喜歡思考並分析一些優美的語句。這些應該說是可喜的變化。
3、補充示例擴展閱讀,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輕鬆快樂的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於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因此上課過程中,我補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體會到咬文嚼字的樂趣,在輕松和愉悅的環境中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這節課里,同學們學習了議論文的論證思路,領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開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說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㈤ 高二課文咬文嚼字中 用了哪幾個例子 一一說出簡明扼要

郭沫若先生的劇本里嬋姢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台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見文學創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記四則)。
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藉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實改的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麼」式的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雲說:「你這*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裡流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看這些實例,「你這什麼」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里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里「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並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贊美時便不適宜。二、「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COPULA),相當於等號。「有」的性質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
這番話不免羅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復射,終不能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或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並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為「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於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
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想的意義遠離不易捉摸,它可以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里焚香,「一川煙水」「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
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月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科學的文字越限於直指的意義就越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後者是游離的,前者偏於類型後者偏於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義含糊甚至支離。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里三四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裡那一點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約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難處就在於含混中顯得豐富,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上面。
這是一個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聯想意義也是最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於習慣,習慣老是喜歡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從前作詩文的人都依*「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類統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裡去乞靈。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外「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數籍還是「付梓」「殺青」。象這樣例子舉不勝舉。他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於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並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所說的「套版反應」(stock response)。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於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版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離不掉「套版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度常非我們的意料所及。沿著習慣去做總比新創更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應」里去。你如果隨便在報章雜志或是尺牘宣言裡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現那裡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語言跟著思維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隨便舉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舉不盡道理也說不完。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業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本著這個精神,他隨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它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文的精煉與吻合,他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4828204.html?si=1

高中語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課後習題

一作者舉的下列例子分別說明一個什麼道理?試分別加以概括。
1.「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
3. 「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把握全文內容,提高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參考答案:
1.語言表達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無論閱讀或寫作,必須要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斟酌文字,實際上是調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減,意味就隨著變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現不同的意境,使用什麼字眼,要由表現的意境來決定。
4.用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的聯想意義是游離的,偏於個性的,迷離不易捉摸、難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善用字的聯想意義,可以在含混中顯得意蘊豐富,達到藝術的妙境。
5.字的聯想意義最易誤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應,襲用套話濫調。文學創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層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
二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作者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
2.諸葛亮與徐庶等三人一道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為他「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
3.宋代陸象山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是說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全班或分組討論:對朱光潛與馬南邨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了解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的優劣。
參考答案:
朱光潛在本文中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單就閱讀說,就是要求精讀,不放過一字一句,要細細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讀,就是古人說的,做到「字訓其義,句貫其意,文尋其脈,篇會其旨」,逐步進入「字會、意會、情會、理會、神會」的境界。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講的是另一種讀書方法。他認為,讀書主要在於「會意」,就是領會書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瑣、牽強的解釋。像讀經典著作,就是要領悟它的精神實質,而不能只死摳它的一些字句。
這兩種讀書方法各有長處和局限性。對於學生來說,應以精讀為主。
三作者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麼?試從自己的寫作體會或者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這個論斷。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了解咬文嚼字的本質和途徑。
參考答案:
文字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還沒有透徹,感情還沒有凝練,文字就會含糊。只有思想透徹、感情凝練,文字才會明確。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可舉的例子很多。例如:
1.《為了忘卻的記念》:「眼看朋輩成新鬼」改「忍看朋輩成新鬼」,思想感情就起了變化。「眼看」,是眼睜睜看著的意思,說的是無力救助;「忍看」,則飽含悲憤之情。
2.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到江南岸」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既寫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機,又流露出喜悅興奮的心情。
3.《誰是最可愛的人》,原句「他們想騎車子也行,想走路也行,邊蹓躂、邊說話也行。那是多麼幸福呢!」最後一句改為「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思想感情由羨慕而調整為贊美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
四從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套板反應」及其危害性。
設題意圖:「套板反應」的現象在詩文中比比皆是,本題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這種現象及其危害性,為消除這種現象而努力。
參考答案:略。

㈦ 學語文為什麼要學會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可以讓學生更確切地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更好的理解課文.例如「龐大的家族內」中,學生聯繫上下容文就能讀懂「龐大」是「很大」的意思,學生只有藉助字典這個不會說話的老師才能理解,「龐」也是「大」的意思,可是作者為什麼不說「大大的家族」,卻說「龐大的家族」呢?至此學生感受到的已經不僅僅是這個詞本身的意思,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麗、作者用詞的方法,學生可能已經潛移默化的受到了感染.咬文嚼字可以更牢固的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只有學生對一個詞中每個字的意思理解了,學生在書寫的時候才不會出錯;只有對詞語的感受深刻了,學生對這個詞的印象才會深,記憶才能牢固.

㈧ 急啊!!!!高二語文:《咬文嚼字》指出文學作品中往往有聯想的意義,本文談到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二

簡答:
詩歌中來所提及的自然之物,它自們包含的意義往往和它們本身的鮮明特徵有關。如:
百花一般開在春夏,而梅則凌寒獨傲,可以象徵堅貞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在形態上,梅又有婉約婀娜韻味十足:「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初春楊柳絮紛飛,正如離人心中的愁緒理還亂:「楊柳岸,曉風殘月。」因此常用來形容離別的心情,所以古代有折楊柳表送別。
草的含義比較豐富,寫離愁別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寫思歸:「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還可以寫堅貞不屈、自然的更迭等不一一列舉。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咬文嚼字評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