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散文文章內容文章形式文章情感主旨的思維導圖如何完成
具體步驟如下:
1、文自章題目就是導圖的主題,將主題畫在中間。
2、主題畫好後,就是確定思維導圖的分支,這個分支我們確定為直接與導圖主題相聯的一級分支(關鍵詞是選材、立意、技法)和與一級分支相聯的二級分支(關鍵詞是人、事、景、物、情、理)
3、由這三個層級基本構成散文的閱讀導圖,「人事景物情理」這幾個我們在長期的散文閱讀中提煉出來的關鍵詞是散文閱讀導圖的靈魂,
㈡ 語文的散文閱讀都有哪些題型以及答題技巧
(一)語文閱讀分析常用名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三、說明文分類:
1、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程序說明文
2、科技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
四、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歷史順序、年代順序、四季交替順序、早晚(先後)順序
2、空間順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詞
3、邏輯順序:先總後分、由主到次、由表及裡、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等。
五、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等
說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動形象說明了—————— 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舉例子:具體說明_____ 的特點,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作比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較, 突出強調了____ 的_____特點.
列數字: 用具體的數據 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
六、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七、人物描寫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
2、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八、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十、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二)典型題實戰兵法
詞曲小知識
詞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詞(或曲)的格律,而題目則限定詞(或曲)的內容。
如《補運算元.詠梅》,補運算元是詞牌名,詠梅是題目。
引號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對話、詩文句等);
2、表特定稱謂(特殊含義);
3、表否定、反語、諷刺等意味;
4、表強調。
詞語的比較(選詞填空):
1、比較詞義,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詞,一定要仔細辨別兩個詞在程度、適用范圍、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區別。
2、選好之後應該將相關句子多讀幾遍,反復體會。
語句作用、含義分析題:
1、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系;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系,兩者用意都在於強調後者。
3、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准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教育……
4、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5、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徵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准確、生動)。
6、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社會環境描寫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2、在回答時必須結合當時當地的時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環境描寫的相關語句揭示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句的主要作用:
1、表現地域風光,提示時間、季節和環境特點;
2、推動情節發展;
3、渲染氣氛;
4、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題。
句子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分析:
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
2、對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
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
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
2、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1、必須用第一人稱;
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提煉中心、主題:
要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
主要有兩種題型:
A、「××」詞好在哪裡?
★答題方式:用了「××」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 事物的 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B、「××」詞能不能刪掉?
★答題方式:①不能,用了「××」詞,生動地說明了 ,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去掉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不能,刪掉「××」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 ,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准確地說明了 ,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文段(各種文體)中指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
1、常考的指代詞有:這、那、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三)語文應試答題方法、技巧
知識積累與運用
一、書寫題:
1、認真規范書寫;2、不出現錯別字;3、不亂畫塗改,在草稿紙寫好後再謄寫。4、學會審題。
二、選擇題:1、直選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則:能改一處不改兩處。
1、刪減2、添加3、替換 4、換位5、重組
四、名著閱讀: 《水滸》、《西遊記》、《三國演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濱遜漂流記》……
1、人物:姓名、綽號、外貌特徵、性格特徵、主要事跡2、故事情節:人物事例3、教育意義
五、語言運用:
1、語境表達:話題統一,句序合理,注意過渡、銜接和呼應。還要適應語言環境,注意場合、注意說話對象、注意文明禮貌。格式:禮貌用語+表達內容+詢問
2仿寫:與例句的結構、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保持一致;內容保持一致,語意連貫,話題統一。
3、縮句:滿足壓縮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擾項。
4 句式轉換:陳述句與反問句、感嘆句三者間的轉換;直接敘述變轉述。
閱讀題技巧
(一)、記敘文閱讀
一、詞語:答題時一定要在文段句詞的前後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據。
(1)能理解詞語的表面意義,以及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並能理解其表達的效果;
(2)能確定詞語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上文,找出後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順合理.
二、文章概括:
內容概括(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人物和事件 (抓要點概括,推動情節發展的要點必須要\首尾的關鍵句必須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過某人做某事,表達了作者對 __ 贊美與敬佩之情等,贊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質)
三:主旨句的作用:結構上貫穿全文,內容上點明中心。
四、修辭方法及表達作用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 ,表達了 情感。
排比:表現了 ,抒發了 ,增強了語勢,加強了感情。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加強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點明何種表現手法 (2). 表現了什麼內容(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如:此句運用了 ,從而生動形象表現了 ,表達了
五、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作用:敘事有頭尾,條理清晰,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造成了……的懸念,使故事情節更曲折,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3) 插敘作用:補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豐富,使中心更突出。
記敘文中穿插議論的作用: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畫龍點睛.
六、文章段落語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須從內容、結構兩個方面來進行做答)
1、結構上:承接上文、開啟下文、總領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啟下(過渡)、照應前文(開頭)首尾呼應。
2、內容上:開篇點題、抒發情感、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畫龍點睛
3、寫法上:氣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見大、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為後文作鋪墊、欲揚先抑、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象徵、托物言志作用:使表達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環境描寫的作用:交代時間地點,揭示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等。
七、評價感悟類
評價:「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結合主旨、個人生活體驗,提出對問題的看法。
啟示從原文引出;評價表明態度及理由。特別注意是否讓舉例或結合實際,把題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寫人物的方法,並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寫: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外貌②側面(間接)描寫:其他的人或事③細節描寫④環境襯託人物心情等。⑤用詞的感情傾向.褒貶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對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九、記敘文語言風格:親切自然口語化、幽默諷刺、熱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稱作用:
第一人稱: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稱:便於作者與文中的人物或讀者感情交流,顯得特別親切、感人。
第三人稱: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反映客觀內容,有比較寬廣的活動范圍。
六、材料作文應對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關知識
1、材料作文的特點:
(1)讀寫結合,考生要通過閱讀、分析、提煉、聯想、表達之後,才能完成寫作任務;
(2)自擬題目、不限文體,鼓勵學生寫出真情實感,鼓勵學生寫出個性與創意來。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構思作文。(2)漫畫材料,看圖寫文。(3)讀後感等 。
二、材料作文應對策略:1、讀懂材料;2、明確要求。
(一)、給文字材料作文
1、結構:材料+要求(必須與材料有關。看懂材料,確定主旨)。
2、審題和領悟:看清要求(擬題、文體、文字、內容等),確定立意、結構。
3、具體建議:合理使用材料,不避開材料,另起爐灶。
記敘文:分析材料內容,聯系相關的人或事。開頭:「讀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閱歷中,也有這樣一個人」。結尾再用恰當的議論將所敘的人或事與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較,畫龍點睛即可。
寫讀後感,要讀懂材料並准確提煉論點。
圍繞一個觀點寫感受,從"引_議_聯_結"四個方面進行寫作.
讀是基礎,感是重點!!
三、避免作文無謂(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潔的文面;不龍飛鳳舞、東塗西抹、箭頭亂飛、寫不下去大筆一圈「不要」。
2、規矩寫題。不忘擬題;寫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話題當標題。
3、拒絕三段式。5-8段為宜,段與段詳略分明、長短兼顧。
5、規范使用標點。標點符號要佔格;不一逗到底;破折號、省略號、書名號、引號要佔兩格,其它標點均佔一格。還要注意:頓、逗、分、冒、句、問、嘆等標點符號不在一行之首;書名號、引號前半邊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況,讓此標點「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實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場規則和考場道德。。。。。
㈢ 高中散文思維導圖
初一語文散文的思維導圖
個人認為,就是對於某一個知識點通過整體思維來把版握。
就像一棵大樹,樹干就是權某一個知識點,
枝幹就是知識點所包含的各個方面的內容。
你可以把知識點畫在紙,然後分出枝幹,
一級一級分支。若是有什麼重要或易錯點,
也可以註明出來,防止遺漏。
思維導圖可以幫你從整體開始掌握某個知識點,
使你對於這個知識點更加了解。
當然,這些功夫的前提都是你已經了解,
或者初步知道掌握了這一知識點,
這樣,你才能更好地做出思維導圖,
㈣ 老舍散文精選的思維導圖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裡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悲劇故事。祥版子來自鄉間權,為生活來到城市,最後選中拉洋車。買車,做個獨立的勞動者,「這是他的志願,希望。
」城市似乎給了祥子實現志願的機遇,經過三年奮斗,他買上了車,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搶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擁有自己的一輛車的夢想,仍然不斷振作起來,再度奮斗。而搏鬥的結局,是以祥子的失敗告終的。
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來到北平當車夫,苦幹三年,湊足一百塊錢,買了輛新車。
一落:有一次連人帶車被憲兵抓去當壯丁。理想第一次破滅。
二起:賣駱駝,拚命拉車,省吃儉用攢錢准備買新車。
二落:干包月時,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攢的錢也被搶去,第二次希望破滅。
三起:虎妞以低價給祥子買了鄰居二強子的車,祥子又有車了。
三落:為了置辦虎妞的喪事,祥子又賣掉了車。
㈤ 高中語文小說類題型和解題方法(要全)和散文類題型和解題方法。分開說明,好的我加50分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匯總
開頭(結尾)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散文(小說)開頭,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種多樣:或開門見山,點題明目;或宕筆引題,鋪墊後文;或總括全文,點題明旨;或描寫景物,渲染氛圍。結尾是一篇文章的總收束,好的結尾能給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鍾」,引人振奮;或如「臨去秋波」,含蓄雋永,耐人回味。
無論開頭還是結尾,都可以從「內容」「形式」兩方面分析其作用。
【備選術語】
開頭語段的作用:開篇點題,統領全文;引出下文,或為下文作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結尾語段的作用: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卒章顯志,點明題旨;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文中內容有什麼作用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首先確認指定內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後分析它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議論、敘述還是描寫,使答案更有針對性,如屬議論文體中舉例論證,答題思路則可概括為「論點+作用」,具體事例一般有「豐富內容,突出中心,增強說服力的作用」。
最後根據指定內容的位置,聯繫上下文,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思考作答。過渡語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啟下,做題時要具體回答怎樣承上、如何啟下。
有時,對文章上下文內容的檢索要認真仔細,弄清楚承上啟下的具體內容。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麼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
【備選術語】
承上啟下 過渡 總領後文 照應前文 引出全文關鍵詞 襯托 烘托 鋪墊蓄勢 反襯 詳略結合
充實內容 埋下伏筆
修辭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常用的修辭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擬人、對偶、誇張、反語、設問、反問(或反詰)、借代、層遞、反復等。
其次,結合語句分析其具體作用。
一般來說,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擬人的作用是賦予人的感情,便於抒發情感;對比有突出或反襯的作用;反復能起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的作用等。
【備選術語】
一般說來:
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
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
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具體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醜更加鮮明。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達鮮明,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強化作用。
反復——緊湊、有氣勢、表達效果強烈。如1998年第29題即可答為: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中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附: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
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一方面可使語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適應某種特殊語境的需要,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以增強文章表現力。
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對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說的襯托,術語有側面烘托 襯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說的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表現手法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明確常見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現手法有類比、象徵、聯想、想像、托物言志、鋪墊、比興、烘托、白描等。
襯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的作用是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等。
在此基礎上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
解題步驟:手法+分析(舉例)+作用,分析時要注意結合文段內容,切合手法的特點,表述作用時要符合作者寫作的動機及主旨。
【備選術語】
白描 象徵 反諷 類比 聯想 想像 托物言志 鋪墊 比興
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激發聯想,感染力強。
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對比:使形象鮮明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對比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鮮明,特點更顯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銳。和襯托相比,對比沒有主次。
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持點,強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
類比:以淺寓深,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見大:表現人、事。
反語(反諷):有2種作用: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托物言志、象徵、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於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表達方式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首先要確認指定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其次要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
第三要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備選術語】
(描寫)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 。
4.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5.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 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8.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虛實結合、點面結合、聲色結合。
9.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細節描寫
(記敘)
1.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
2.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
3.敘後議論畫龍點晴,點明題旨。
(議論)
1.議論文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2.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作用:具體實在,讀者易於接受,增強說明力)、道理論證(有時也叫 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3.比喻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
2.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說明)
1.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注意)
1.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缺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
3.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
不同人稱作用題答題程式
【解題思路】
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如:第一人稱則便於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感情真摯。第二人稱既自由、靈活,又拉近距離,便於抒情,有真切感、親切感。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
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備選術語】
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於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
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於直接對話,利於交流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
形象物象分析型
1. 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從作者對人物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語言、外貌、行動、心理等。每一神態、動作或語言的描寫要與所表現出的優秀的品質一一對應,不能張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寫中揭示的內涵,即個性特徵及形象的意義。
再次,體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從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題和情感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
(2)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思考角度:
A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
B對內容的充實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
D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易水之濱,高漸離擊築,悲涼的旋律中,荊軻告別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他身後的蘆花,一定在蕭蕭寒風中輕腸,烏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腸寸斷,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聲中,虞姬揮動長劍,裙袂飄飄,作最後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霧茫茫,一片縞素,那是一岸的蘆花在為這悲愴的訣別飄雪飛霜。汩羅江邊,披發行吟的屈原,掩涕嘆息,仰天長問。臣專權,楚王昏庸。居廟堂,不能為民解難;謫鄉野,不能為民解難。生命的大寂寞郁結於心,奔突於胸,使詩人縱身大江,盪起的漣漪是蘆葦悲鳴的淚滴,在濕濕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葦葉包裹起後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歷史的長河,成為端午節最深沉的紀念。(選自張馳《心中的蘆葦》)
「蘆花」在該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條作答)
答案為:(1)是串連事件的線索。 (2)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3)蘆花見證、記錄、蘊涵著歷史的痛苦和滄桑。 (4)表達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詞語理解型
(1)理解詞語的比喻義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
(2)理解詞語的象徵義,就要尋找詞語的象徵對象;理解詞語的反語義、就要將褒貶互換;
(3)理解詞語的雙關義就要注意它是諧音雙關還是語意雙關;
(4)理解代詞的詞義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
(5)當然,理解詞語的含義,還必須聯系詞語的具體語境,結合作者觀點、文章主題,從所在的句、段、上下 文中去找對應的闡釋。
(6)「六比較」:比較范圍的大小、比較詞義的輕重、比較搭配習慣、比較構成成分、比較詞性功能、比較感情色彩與語體色彩。
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和表現力
A.語句的含義題:
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B.語句的作用題:
要回答該句子在文章結構與內容主題兩個方面起的作用。
整理文章思路並歸納文章的內容
本題重在弄清文章是怎麼寫的和寫了什麼:文章各段說的是什麼內容,是從哪些角度說的;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系(相並,相承,相屬),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各段與中心的關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看出來了,把文章的領起段、過渡段、中心段、歸旨段、結語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脈絡層次與主要內容就在你眼前了。
▲敘述性文體的線索:看時間的變化,看空間的變化,看情感的變化,看故事情節的變化,看事物發展階段的變化。
▲論述性文體的結構: 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 總分式。
▲說明性文體的順序: 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
篩選整合型
常見的命題形式: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答題方略:
1.篩選整合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
2.回答此類問題,要關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感嘆句、議論句等,尤其要關注文中段首的總起句、段末的總結句和段中的過渡句,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關鍵所在。
3.整合的題型一般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而應該緊扣題干要求,將提取的關鍵語句、中心詞進行改造、組合、變換,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總攬全局,總體把握,防止因答案要點不全而丟分。
詞語能否置換
1.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描寫出了……
2.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3.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詞序能否調換
不能。因為:
① 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② 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③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題目的作用及好處
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緊扣文章內容,簡潔新穎。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
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① 可結合情景交融〈寓情於景,景中藏情〉此為散文中的描寫,
② 而在小說中的描寫主要有襯託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發生背景,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後的景物描寫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比如課文《葯》之結尾。注意結合具體的題目。
③此外有渲染(烘托)氣氛、襯托情感或主旨、表現人物品質、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㈥ 高中語文閱讀常見題型
高考散文閱讀中表達作用題的類型及解法
高考的大閱讀一般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詠物散文。在文學作品閱讀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題目,其要求一般為:……的好處是什麼?……作用是什麼?結合上下文分析……表達效果。筆者姑且將這類題稱為表達作用題。近幾年閱卷中我們發現考生對信息篩選題大多得心應手,一旦涉及理解並進一步分析鑒賞,就茫然無措。
一、人稱表達類
可以針對某一人稱的運用命題,也可以針對行文中人稱的變化命題,或者針對稱謂的變化命題。如2006年高考遼寧卷豐子愷的《楊柳》第20題: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
解題思路:
(1)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
(2)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人稱的作用大致為:
第一人稱便於直抒胸臆,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
第二人稱呼告抒情更強烈感人,便於情感交流,親切自然。
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能從更多方面自由地敘述。
(3)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如上述題目可以這樣回答: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之勢,使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便於直接抒發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
(4)步驟:確認人稱+人稱的特點+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說明此人稱對表達主旨、中心的作用。
二、修辭方法類
針對一些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命題。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朱成玉的《落葉是疲倦的蝴蝶》第12題:請指出「我看到了母親那對干癟的乳房,像兩只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為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並分析其表達效果。
解題總路:
(1)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這類語句作用題,首先要確認所用的修辭手法,在答題時點明所用修辭手法。
(2)明確答題方向。答題時,要明確每一種修辭手法的作用。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使描寫對象生動形象,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結構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突出強調,主要有對偶、排比、反復;表達類的修辭手法作用為增強語氣,主要有反問和設問。
(3)確認修辭手法,明確答題方向後,結合文章內容、結構分析其具體作用,闡述其表達效果。上述題目可以這樣組織答案:這里用了比喻,這個比喻把母親耗盡生命為孩子創造幸福的內涵形象生動化了;凸現母親一生的辛勞,強調她為了孩子費盡心血,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
(4)步驟:點明修辭手法+修辭手法的作用+結合原文詞句進行分析在結構、內容上的作用+表達效果
(5)修辭手法的作用
1. 比喻 :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 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引人聯想,以簡代繁,具體生動。
3. 比擬 :色彩鮮明,描寫形象,啟人想像。
4. 誇張:態度鮮明,引起共鳴;揭示本質,給人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5. 對偶 :句式整齊,節奏鮮明;便於吟誦,易於記憶;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6. 排比 :前後聯結,結構緊湊;內容集中,增強氣勢;說理透闢,條分縷析;節奏鮮明,便於抒情。
7. 設問 :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 反問 :語氣強烈,加重語勢,激發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9. 反復 :多次強調,突出思想,加深印象;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增強旋律美,加強抒情感染力。
10. 襯托 :突現正面或反面事物,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11. 對比:總的說來,能使語言色彩鮮明。
具體地說:兩物對比——揭示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鑒別。一物對比——揭示事物的對立面,反映事物內部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使人們全面地看問題。
12. 雙關 使語言幽默,饒有風趣。使表達含蓄曲折,生動活潑,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4. 反語 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親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諷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戰斗性。
三、表達方式類
一般針對段落或篇章中具體的表達方式命題。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楊聞宇的《日月行色》第16題:本文開頭兩段的場景描寫有哪些特點和作用?
解題思路:
(1)確認指定語段所用的具體的表達方式。
(2)明確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說明、描寫、抒情)中具體分類及作用、以便答題時明確方向。常見的表達方式的作用可以簡潔地表述如下:
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寄託感情;白描簡筆勾勒,簡潔准確傳神;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纖毫畢見,具體生動;細節描寫准確傳神鮮明;插敘豐富內容,深化主題,曲折有致;倒敘設置懸念,吸引興趣,波瀾起伏;敘後議論畫龍點睛,點明題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盡致;間接抒情寓情於景,物事含蓄。
(3)確認所指定語段運用何種表達方式,結合文章具體分析。如上述題目答案可以概括為:①選擇的是一個日落黃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場景,突出了場景的寧靜與和諧,具有詩情畫意的意境美。②場景描寫與人物描寫融合在一起,人與景互為映襯,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場景描寫融入了「我」和「她」約會時的喜悅之情。
(4)步驟:點明表達方式+分析文章語句+結合原文詞句進行分析在結構、內容上的作用+表達效果
四、行文段落類
針對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題。如:2007年高考江蘇卷雷抒雁的《麥天》第16題:「男人雖然不再耍鐮費胳膊,畢竟還是五黃六月,頭頂一團火球,身上汗不斷。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頭跌進夢鄉,搖不醒叫不應。麥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這些敘寫從全文結構看有什麼作用?
解題思路:
(1)確認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確段落的作用,明確答題的方向(一般從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人手)。如下所述:開頭段統攝全篇,領起下文,渲染氣氛,奠定基調;過渡段承上啟下(或啟下);結尾段呼應前文,深化升華主旨,卒章顯志。
(3)結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如上例答為:強調麥天男人的勞累,為寫女人心疼男人作鋪墊;與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應;與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長剌剌躺在炕上……」一節的描寫相呼應。
再如:2007年江西卷汪曾祺的《泰山很大》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就可以這樣組織: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五、表現手法類
考查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如2007年四川卷趙麗宏的《焰火的變奏》第14題:作者寫象徵喜慶的焰火,為什麼要從平靜的湖水寫起?
解題思路:
(1)確認所用表現手法。
(2)明確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如下所述:象徵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鮮明;揚抑在變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對比突出事物特點,使形象鮮明;襯托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特點;渲染為行文設置鋪墊,營造氛圍;以小見大通過細小的事、景表現重大的內容主題。
(3)明確所用表現手法並結合文句內容作答。如上述題目答案可以概括為:以「靜」襯「動」,反襯了隨後施放焰火的熱鬧;湖水的平靜又與焰火的熱鬧相結合,共同表達了對世界和平、安寧、美好生活的肯定。
六、物象類
(1)宜從文章結構形式到內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對文章結構具體的思考角度如下:
結構:開頭結尾的策劃,詳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線索的貫穿,過渡照應的勾連,伏筆懸念的設置等。
(2)內容上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如2007年高考廣東卷遲子建《泥濘》第16題:文章在開頭花了不少筆墨描寫雪,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思考角度:(1)對內容的充實強調作用;(2)勾連上下文的線索作用;(3)主旨的深化升華作用;(4)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為:突出了雪美麗與醜陋的兩重性(內容角度),從而為下文寫泥濘作鋪墊(結構角度),從寫熱愛雪到熱愛泥濘(思想感情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