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點評初中語文課
1教師語言風格 2教學質量 3學生聽課程度 4作業量 5是否新穎 6個人感覺得分 就這6點了
B. 初二語文評課記錄
初二語文《大道之行也》評課記錄與反思
開學之初,初中語文組聽了衡老師的一堂匯報課,他所執教的課文是初二的《大道之行也》,現將評課及反思簡單摘錄如下:
姚老師:1、本堂課的導入設計平淡卻很有效。老師讓學生背已讀過的《桃花源記》引入課堂教學,這既為學習新課作了鋪墊,又強化了所學知識的積累。緊接著提問《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會是怎樣的社會?作為本課教學的切入點,起到了較好的激趣作用,應當說這種導入是比較成功的。
2、教師將本課設置了六個問題,課前讓學生將預習結果分組板在黑板上,從檢查預習效果以及幫助學生完成對內容理解的角度來說,此環節是安排合理的,這樣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書寫能力、解題能力。
商榷:學生陳述答案時,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若考慮讓其他組發表見解展開討論,或許更能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思維。
謝老師:通過設計六個問題,重點突出,知識點落實到位,並且老師能引導適時的朗讀,只是學生展示時聲音較小。
劉老師:本堂課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課堂結構完整,知識點基本落實到位,不足點就是老師講課聲音不太洪亮,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生不是很多,課堂氣氛比較沉悶。
牛老師:老師講課思路清晰,語速適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不過學生的展示還有待於老師進一步強調並引導,讓展示自然、大方的學生做榜樣。
金老師:能將本課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問題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有利於學生對「大同」社會特徵的理解。
本文是文言文,還要強化朗讀,學生可通過多樣的朗讀形式來展示,在讀中感受、領悟、賞析。
鞏老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衡老師深知:課堂越開放,對自己教學越有利,因而,作為明陽的新成員,敢於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憑他的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開放性課堂是人性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它要求人人參與,人人有話可說,課堂的話語權屬於學生,課堂的主宰權屬於學生。其實,這樣一來的課堂對老師要求更高了,對老師的綜合素質是嚴峻的考驗,老師一定要不斷充電學習。
教育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辛的,需要我們所有的教育者不斷努力,不斷探索,正所謂:「嘔心瀝血探新路,吹盡黃沙始見金」,相信,我們如果有衡老師大膽嘗試的魄力和精神,咱們的教育事業一定回日臻完善、成熟。
反思
開學伊始,學校就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了教研教改的理論學習;還邀請了縣教研室的主任舉行了新課改理論的講座。9月7日,我還有幸聽了同校老師的示範課:新穎的課堂模式,熱烈的課堂氣氛,機智的點撥……得到聽課教師的好評,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期間,我還聽了其他老師的課,覺得啟發很大。因而,我想借這次匯報課的機會,嘗試這種新的課堂模式,並向各位同行求教。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篇幅較短,理論性較強的文言文。初中生很難理解透徹。但我認為有點難度,正好可以給自己和學生們一個好的鍛煉機會。於是,就按照教學進度,用這篇文章來上課。
上課前,要求學生利用早自習去預習課文。自己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結合課文注釋,掌握課文大意。並布置了各小組的討論題。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討論題上。把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來組織課堂。課堂活動以學生的自主討論、探究為主。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沒有我預想的熱烈,有些小組的准備明顯不夠充分,答案過於簡單。六個小組有兩個小組准備充分,答案全面,還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效果良好。有兩個小組回答還是比較准確,沒有引起其他同學的異議。當然,也不能激起討論,顯得平淡。第一小組的回答比較簡單。引起了同學們的討論,補充的同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完善,形成了良好的討論氛圍。可謂是有失有得。
仔細地回顧整堂課。認為這堂課雖然完成了預先設置的課堂教學任務,但值得改進和提高的地方還很多。
1、學生的課前預習還不夠充分,必須認真組織好課前預習。
從學生的討論情況來看:有些小組的討論還不夠充分,討論的結果較為簡單,得出的結論不夠全面、深入。
2、學生還不夠適應這種課堂模式。
有的小組組織展示小組討論結果時,聲音太小,甚至有些手足無措,課堂環節不熟。還要經常參與、鍛煉,才能不斷進步。
3、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提高。
由於自己對這種課堂模式了解不深,接觸得不多。對學生的情況不夠熟悉,個體、班級之間的差異也沒有充分的了解。在組織學生預習、討論時,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評點也有不到位之處。沒有營造出活躍、靈動的課堂氣氛來。
以上是我自己對這堂課的一點淺陋想法,希望拋磚引玉,得到大家的指正。
C. 如何評價一節中學語文課
聽課、評課是教育管理者檢查質量教學質量以及教師相互交流經驗的重要途徑,也是評估教學的重要手段。由於在語文教學評估中有很多項目是較難精確量化的,也很難嚴格地控制全部的無關變數,所以,不能用測試得到的數據來說明所有的問題。因此,常常通過聽課,對教師的課堂活動進行系統的觀察;通過評估,對教師的教學情況作出客觀的判斷一節語文課的性質、目的、任務不同,評估的標準是不同的。如一節閱讀課的評估標准,與一節作文的評估標准就不一樣。同是閱讀課,由於要完成的教學內容、任務以及文章的體裁不同,評估的標准也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可從以下方面著手評課。 一、評教學目標是否明確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訓練的過程,包括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訓練。教學目標是否明確,主要指語文基本功訓練的目標是否明確,需要傳授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進行哪些語文基本功訓練、採用哪些方法,每一項知識、訓練達到什麼程度,都是否做到明確、具體。 例如,對一節閱讀課的評估,主要看讀、寫訓練是否落實;是否既能緊扣語言文字來理解內容,又能根據內容來體會語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同時,又能時時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通常,傳統的老師對一堂閱讀課的評估,往往只側重在學生的回答好不好上,對學生讀得如何,課文讀得熟不熟,讀得好不好往往重視不夠,至於課堂上是否動動筆,練一練,就不大注意了,也就是課堂熱鬧就是好課。有的老師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如有的老師在講讀完《甜甜的泥土》(筆者要舉例論述)要讓寫信給王小亮。對於這種加強筆頭練習的做法,評課時一要給予肯定,二是加強學習。 二、對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確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節語文課的基礎。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正確理解,主要包括對教學要求、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對關鍵語句的正確理解,對課文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的正確把握,對寫作特色的正確品悟。對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確,反映了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語文能力。 明確教學要求,把握重點、難點,這是正確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礎。教學要求要定準,重點、難點要找准,這是教師鑽研教材的基本功。對關鍵語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點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對課文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主要觀點。(筆者舉例論述)三、對教材的處理是否恰當 恰當地處理好教材是教好一節語文課的關鍵。對教材的處理是否恰當,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對教材的處理,主要始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的處理,以及據此設計的基本教學思路。對教材的處理是否恰當,包含以下方面。 1.看對教學內容的取捨是否合理。如,淡化結構、層次教學,重在整體感知課文,如《社戲》 2.看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否突出。就語文課來說,所謂重點、難點,一是課文本身的重點、難點,指對突出課文中心起關鍵作用的內容和一些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二是基本功訓練的重點,指在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訓練過程中,選擇一兩項著重進行訓練。(筆者舉例論述) 3.看是否善於從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出既符合教材特點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思路。教學既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又考慮學生的實際。首先,教學思路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設計的。其次,教學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主要指「學」的一方出現了新情況,如學生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應納入教學中解決;原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卻比較容易得以解決,就不必多費功夫),調整教學設計,使之更加適合教學的需要。同時還要評出教師設計的銜接語言。 四、教學過程是否體現了正確的教學思想 分析一節語文課,當然要分析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得當,主要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體現了正確的思想。表現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師如何處理教與學的關系。看一節語文課是否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主要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結合得怎樣。具體來說,包括四個方面:一看教師是否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二看是否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了學生自主的學習;三看是否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探索中得出結論的過程;四看是否重視學習方法的滲透,朝著「自主讀書」「自主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課堂上學生是否有足夠的語文活動(包括討論)。 3.看教師如何處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關系。主要看教師是單純地傳授語文知識,還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特別要看教師是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看教師是否講求實效。講求實效,就是要反對形式主義,反對毫無實效的走過場,也反對看似熱熱鬧鬧、生動活潑,實際上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上收效不大的現象。 五、教師的基本功、教學藝術如何 語文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語言基本功。要求能夠流暢地運用普通話進行教學,語言規范,用詞准確,語句通順,講課通俗易懂,並能及時發現、糾正學生說話中的語病;(2)朗讀基本功。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方面可為學生示範;(3)板書基本功。要求寫字正確、工整、熟練。(4)教態。要求教態自然、親切,感情飽滿,舉止端莊。 語文教師的教學藝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語言藝術。如,說話是否得體,語言是否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啟發誘導的藝術。如,是否善於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是否善於點撥、相機誘導等;(3)駕馭課堂教學過程的藝術。如,是否善於使用引人入勝的導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環節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是否善於巧妙地處理課堂的偶發事件等。
D. 初中語文教師如何評課
從上課的各個環節評就可以了
教學目標是否清晰,是否完成,是否合適;教學內內容是否合乎學情,容是否系統,是否准確細致;課堂講授是否清晰,問題設置是否合理,課堂用語是否准確精煉,教學姿態是否大方得體;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講授內容是否過多,有沒有課堂訓練,講練結合是否恰當;有沒有課堂小結等等。
簡要的說的話:目標是否清晰明確,課前預習是否設計並且檢查,學情是否掌握全面,課堂設計是否規范,講解是否點撥到位,師生互動是否有設計並且高效,講練結合是否恰當;目標是否全面達成,小結是否全面精準,學法指導是否涉及且科學細致。
E. 請問應該怎樣對初中語文課進行評課請說的詳細一些!
可以根據課堂來面貌、課堂上老師自與學生的具體互動是否活躍,老師是否達到了讓學生都能悉知這個目的。老師的課堂用語是否稱學生意。學生的精神面貌好不好。對於作為一個聽課老師,還應該問問自己對這節課的了解程度,對於講課老師的內容能不能聽明白,以此做出評價。(從學生角度,講課老師本身,然後還有自己的具體感受如何。實情敘述,最能引起共鳴)
F. 初中語文如何評課的論文
一、評課的概念
評課就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及由這些活動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判斷。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鑒定或評判的評課等等。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這了改進。
二、評課的意義
評課能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促進教師改進教學實踐,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促使教師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三、評課的原則
1.評課要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評課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體驗,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鼓勵發現、探究與質疑,以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評課要從有利於對教學的診斷和正確的導向出發。課堂教學是一個准備---實施---目標達成的完整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系統,要全面反映這個過程需要考察相當多的因素。正確評價一堂課,既要著眼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又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對體現素質教育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察,以利於在評價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診斷和正確的導向。
3.評課要堅持評教與評學相結合,把評課的重點放在「評學」上面。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目標的落實最終是體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課堂教學評價要改變傳統的以「評教」為重點的現象,把評價的重點轉到「評學」上面,以此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要把評課的關注點,從教師傳遞知識轉到學生有效學習方向上面,轉到如何針對學習差異進行因人施教,如何把過多的統一講授,轉變為以指導學生分組學習討論和統一答疑、點撥為主要活動方式的課堂,轉變為以適當的統一講解與有指導的自學或自由選擇條件下的探究、研討,查詢相結合的課堂。轉變評課的著眼點:評價課堂教學不能僅僅著眼於學生學習的質量及效果,尤其不能僅僅關心學生的學業考評分數,而應該更多關心教師在創設有效教學活動的環境與氣氛上,關心教師對學習者流動的指導、幫助是否切實有效。
4.評課要提倡創新,培育個性。課堂教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學科、學生、教師、教學條件諸方面的不同,使課堂教學情況千變萬化。正確地評價一堂課時,既要體現課堂教學的一般特徵,又要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
G. 語文教師課堂如何點評
一、評判式點評。即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思維方式、語言表達、情感態度等方面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教師採取評判式點評時,首先要做到語言多樣、態度真誠、評判有針對性。湖北的熊芳芳老師教學《春》時,教師精彩的點評貫穿整堂課。如:「說得真好!你對春天裡的大自然有一種獨特的體驗。」「你充滿想像力的解說把我們也帶進了那美麗而神秘的境界之中,謝謝你!」「太好了!你是結合自己的生活在全方位地感受春天,感受作品。同學們是不是應該給他掌聲?」「聽了你的解說,連老師都對那片草地無限神往了!」「說得真是太好了,充滿了想像與聯想,老師相信,像你這樣用心的孩子是不會辜負春天的。」「你真是慧眼獨具!竟然發現了這么美麗的一處!是的,疏密結合,動靜結合,使畫面平添了許多魅力。」(見《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2003年第6期)這樣的點評,教師態度誠懇,語言豐富、生動,極具針對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效果十分明顯。其次要注重實事求是,既不能簡單否決也不能一味遷就。新課程倡導要對文本多元解讀,進行個性化閱讀,這種理念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當學生對文本解讀有誤時,我們教師一定要及時指出。如熊芳芳老師在教《春》時,有以下片斷:一學生給雨中的人命名為「雨中的靜默」,顯然這個答案是錯誤的,教師於是反問:「雨中的人是靜默的嗎?」學生回答:「只有房屋是靜默的。」熊老師點評:「對,雨中的房屋是靜默的,雨中的人可忙著呢!我們可以說:雨夜春忙。大家說行嗎?」這一點評,教師就十分注重糾誤糾偏,並不一味叫好。因此,我們語文教師點評時,當學生思維有偏差,要在肯定學生敢想敢說的同時,大膽巧妙地說「不」,同時糾誤糾偏,撥正航向,從而引導學生會想會說。那種學生說什麼都是「好」,答什麼都是「對」,動不動就鼓掌喝彩的做法不僅僅不能給學生積極的鼓勵,持續下去,反而會給學生帶來更多消極負面的影響。
二、點撥式點評。課堂點評不僅要重「評」,評得客觀、評得准確,而且要注重「點」,做到點撥得法。點評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起到點撥、點化的作用。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在於激勵、鼓舞和喚醒。」我們語文教師點評時,要根據學生思維活動的發展趨勢,找准問題的症結,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由具體到抽象開拓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將一些零散的或表象的東西進行升格總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獲得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認識,增強能力。在點撥時,教師要點撥得精彩,點撥得生動,點撥得精當,點撥得明白,點撥得科學,含英咀華,要揮灑教師的個性和才氣。要隨機應變,相機誘導,使點撥的內容具有提示性、啟發性、示範性,從而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真正做到「四兩撥千斤」。如四川的吳明平老師執教的《說美》一課,有學生提問:「我不理解這句話:『我們一定會看得見有些臉面,如果你把他們一部分一部分地來觀察,你是找不到一點好處的;但是各部分在一起,那些臉面就很好看了。』」教師隨即問:「有同學能理解嗎?」無人回答。於是教師點撥:「聽老師舉個例子吧。外面有一塊草坪,單獨看不怎麼美,這個草坪外面有一條小河,單獨看也不怎麼美,但你把這塊草坪和小河放一塊來看,碧水映著綠草,哇,太美了!這是一種怎樣的美?」學生回答:「和諧。」教師歸納:「對了呀!和諧是美。同樣的,文中這句話所揭示的也正是這個道理。」正是教師的點撥,使學生豁然開朗,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見《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4年第9期)。浙江的陳萬勇老師進行《智取生辰綱》的對話教學時,讓學生討論武藝高強、精明能乾的楊志失敗的原因。有學生提出了「部下無能說」,有學生提出了「對手強大說」,還有的學生提出了「天意弄人說」、「作者安排說」等等,學生的這些分析雖有其合理處,卻未能觸及本質——從楊志自身去挖掘,而這恰恰是理解楊志這個人物的關鍵。為此教師進行了點撥、引導:「剛才的發言都很有見地,但我認為大家探討問題的視角還有待全面和深入。不可否認,『作者安排說』有其合理性,但這只是一種背離了文學本質的合理,如果按這種觀點推論,既然作家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安排人物,為什麼曹雪芹不把林黛玉嫁給焦大?我以為,作家固然有權對自己筆下的人物進行設計,但這種設計必須根植於現實生活,必須講究一定的藝術性,必須符合文學創作的內在規律!再來看看『天意弄人說』,大家還記得學過的《伶官傳序》嗎?文章開篇這樣寫道:『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天意固然有弄人之處,但我們是否更應該從『人事』的角度去尋找一下楊志失敗的深層原因呢?」通過教師的這一點撥,學生頓時豁然開朗,提出了「內部矛盾說」、「自掘墳墓說」、「社會決定說」等等(《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第3期)。作為發展中人,不完善是極正常的。但勿庸置疑,學生的聰明才智是無窮的。只要我們教師把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作為財富,在關鍵處、在思辨中能適時又巧妙地加以點化,點撥學生走向完善,他們就會掌握正確的方法,學會自己拿著鑰匙去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
三、歸要式點評。學生回答問題或對話交流時,由於年齡、學識水平等原因,往往詞不達意,語言啰嗦,條理性不強。教師點評時便要對學生的話進行歸納、整理,這就是歸要式點評。如某位教師教《回憶我的母親》一課,講到課文第六自然段時,教師問:「第六自然段作者選擇了哪些平凡的事例來表現母親儉朴的美德?」有一個學生回答時,因不知如何歸納,僅僅將課文的一些語句讀出來,教師是這樣點評的:「剛才這位同學都找對了,但是歸納不夠簡練,比如『我們用桐子榨油點燈』這句就可以縮減為『點桐油燈』」。教師的這一歸要式點評,啟發了那位同學,她馬上將其他事例概括出來了:「吃雜糧飯、穿家織布」。……此外,當師生共同探討某一問題,課堂教學進入了一個思維活躍、群情感奮的新境界時,教師在放手讓學生各抒己見、各展其才後,要進行歸要式點評,從而使學生理清思緒,形成能力。山東的高凌雲老師執教《天上的街市》時,有這樣一個學生提問答問比賽的環節——生1:為什麼「遠遠的」用得好?生2:因為遠遠望去,街燈與明星極為相似。師:能不能換個詞語來分析呢?生3:換成「遙遠的」好不好?生4:不好,太遠了,看不清了。生5:換成「身邊的」行嗎?生6:不行,太近了,就不像了。生7:「遠遠的」是疊詞,聽起來富有美感。師點評:很好,「遠遠的」准確說明了詩人與街燈的距離,並且「遠遠的」是疊詞,富有音韻美(見《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第11期)。這一個教學片斷,教師的點評就是採取歸要式,歸納了幾位同學的答題要點,讓學生明白了「遠遠的」這個詞語的用詞之妙。還有一位教師組織學生學完《鄉愁》後,讓學生總結一首好詩至少要具備哪些基本條件。生1答:要有真摯的情感;生2答:要有鮮明的意象;生3答:要有優美的韻律。教師點評:同學們概括得很對,簡而言之,就是要做到三美,即情感美、意象美、音韻美。這位教師的歸納十分完整、到位。總而言之,採取歸要式點評,我們教師首先必須認真傾聽,尤其在面對表達不暢、話說不清楚的學生時,教師一定要耐心聽完學生的發言,切不可粗暴打斷或中止學生的發言。其次必須善於歸納,要准確完整概括出學生交流表達時的要點。惟其如此,學生才會學會歸納、學會概括、收獲知識、增長智慧。
四、補充式點評。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完整、比較片面時,教師可以進行補充式點評,既真誠地接納,尊重他們獨特的體驗、獨特的發現,又恰到好處地進行補充。如熊芳芳老師執教《春》時,學生王薪懿的發言是:「我認為最妙的詞語是『嫩嫩的,綠綠的』,這兩個詞分別寫出了小草的質地和色澤,讓人感覺到了春所特有的氣息。」熊老師點評:「你很善於發現美。這兩個詞不僅從內容上表現了小草的美麗,還通過疊音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小草喜愛的真情。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的疊詞。」教師的這一補充式點評,讓學生准確、完整地明白了詞語的妙用。此外,當學生答問時提到了一些特有事物、現象、專業術語,教師也可進行補充式點評,予以解釋、說明。如江蘇的王錦起老師執教《桃花源記》時,老師問:「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有一個學生回答:「我認為不存在。桃花源只是陶淵明幻想的『烏托邦』,他之所以寫真實的年號、真實的人,只是為了增加真實感。」這個學生在答問時提到了「烏托邦」,顯然這個詞許多學生不明白,於是教師進行補充式點評:「他提到了『烏托邦』這個詞,我解釋一下。1516年,英國人莫爾虛構了一個烏托邦島,島上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跟桃花源差不多。你的知識真豐富!」(見《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4年第5期)。這種補充式點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的臨時生成,但如果教師平時沒有豐富的積累,是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精彩生成的。
當然,教師課堂點評的方法還有很多,上面提到的點評方法還可融合在一起使用。不管採用哪一種方法,語文教師點評時必須注重兩點:首先是要注重語言的藝術性。點評語言要做到生動、有文味,不能乾巴巴的。教師豐富形象的教學語言永遠是課堂教學的魅力之源。其次,點評時要注重情感性。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儲滿情感的海洋,我們教師必須對學生寄予厚望,凝聚厚愛,做到感情真摯,飽含愛生之情。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多一份輕松,添一份喜悅,增一份成功。
H. 從哪幾個方面評價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 課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與理念,使我們的教育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這其中,評價作為教學改革的「導航棒」,在改革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教育改革的進程。在2009年的聽評課活動中,我組教師充分認識到自己教學語言之貧乏,評價方式之單一,從而使本來有趣的語文課變得死氣沉沉,朗讀沒感情,發言沒聲音,該笑不得笑,該哭還在笑,總之一句話,語文課上的真是沒味道。為什麼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呢?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課堂上,由於老師的引導評價不當,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
應該說,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多邊活動。及時評價,應作為師生交流的一種有效方式貫穿於課堂教學活動的始終。准確、及時的評價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能使教學過程更趨完善,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評價之目的在於弱化評價甄別與選拔的功能,通過評價,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喚醒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慾望。人應該是在不斷的激勵和鞭策下獲得內驅力而向前發展的。課堂評價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表現出來的高超的評價藝術。這里學習狀況包括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學習效果等。學生所獲得的最經常的評價是來自課堂上老師的賞識和同學的鼓勵,所以課堂上師生之間或生生之間要進行及時評價,對每一個同學的出色表現都給一聲點喝采,對每一次的個性表露都給與贊揚。這樣,在一次次的激勵中學生會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品嘗成功的愉悅,增強學習信心,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從而得到持續發展。
二、研究目標
1、通過該課題的研究,使廣大教師認識到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
2、通過該課題的研究,使語文教師的課堂評價行為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從而使學生能以探究為主,主動地創造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並能挑戰同伴,挑戰老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
3、通過該課題研究,教師能真誠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的相處,用愛心為學生創造一種心靈放鬆、敢於質疑、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課堂成為師生平等對話的舞台。
三、研究的內容、方法及步驟
(一)在對課堂評價的教育理論、心理機制、功能作用等進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著重進行教師的語言評價、體態評價方式等的研究。
1、在教學過程中,研究我們備課組教師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方式,摒棄那些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評價方式。
2、通過案例分析,了解教師課堂評價方式的特點、原則。
3、探索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師課堂評價方式的優化策略。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一方面運用國內外有關課程評價的專著類資料作為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將聽課、評課、教學活動、學生活動、過程性評價中的敘事性記錄作為重要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2、觀察法:在聽課、評課、訪談、研究性學習等過程中,對教師和學生的外顯行為和內斂特徵(如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技能、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等)進行觀察,並作好相應記錄。
3、調查法:利用問卷調查對學生進行實驗前後的對比性研究;對教師教學觀與教學行為設計問卷調查;對課題研究中生成的評價方式的使用效果進行驗證性調查研究。
4、行動研究法:在課程改革的操作實踐中進行研究。一方面設計詳細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案,通過開設實驗課,組織教學觀摩、研討等多種形式的研究活動,驗證和完善教學評價方案。
5、案例分析法:利用大量的課堂教學評價實驗的實例進行分析研究,提取、總結有效的評價方式。
(三)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組建課題研究小組,確定課題,撰寫課題實施方案。這個階段,教師不斷思考自己的課堂教學評價,查找、閱讀相關理論文章,為備課組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建言獻策。
第二階段:2010年11月。調查分析,完善實施方案。
1、調查了解我們教師課堂評價方式有哪些,實施效果如何?採用教育調查法,對學生進行關於課堂教師評價方式的問卷和訪談,了解學生對教師評價方式的態度、看法,了解學生最喜愛的評價方式。
2、加強學習,完善實施方案。運用文獻研究法,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關於學生評價的相關教育理論,完善實施方案。
3、組織一次聽評課活動,重點收集整理教師評價學生的方式,並加以整理分析。
第三階段:2010年12月——2011年3月,進行實證性研究,探索教師課堂評價方式的優化策略,採用觀察、行動研究、調查問卷的方法,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策略,形成階段性成果。
第四階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總結成果。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和研究實驗情況,總結和提煉研究成果,優化教師課堂評價方式。寫一份有設計、有實施、有案例的關於教師評價方式研究的研究報告。
四、研究過程
1、「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學生方式的研究」,這一課題研究2009年10月正式開始。為確保這一課題順利進行,在學校領導及教研組長崔靜的指導下,我們成立了以初二五位語文老師為核心的課題研究小組,在課題立項審批書下來之後,積極著手制定課題實施方案,明確了任務、目標。同時,從網路上收集了許多相關的研究資料。
2、從十月下旬開始,課題組的五位老師就開始進行課堂教學中有關評價學生方面的反思,並進行了反思書面交流,相互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作誠懇的指正。十一月上旬,我組三位老師分別上了一節課,並邀請了其他老師進行聽課評課活動。在課後組織評課的環節中,老師們一致認為王麗莎、羅光林老師在評價學生方面,尤其是語言評價方面還做得不錯,其餘老師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學生回答完問題,無論是對還是錯,老師要麼不評價,要麼就是用「嗯」「好」來點評。在會上,還有幾位老師們提到這樣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1)老師評價學生時不能太隨心所欲了,要切合當時學生的心境;(2)不要濫於評價,把語文課上成對孩子鼓勵,華而不實的課,那樣就失去了語文味。(3)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促進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做人處事能力的提高。會後,我們要求備課組的老師每周至少觀摩2節優質語文課,重點觀看老師是如何評價學生的,並做一定的讀書筆記。同時在後期的上課過程中,積極反思自己的教學評價,收集先進的評價方法。
3、十一月中旬,我們重點對語文學科教師,各班部分學生進行了調查訪談。在對學生的調查問卷中,被問到你喜歡你們的語文老師嗎?有89%的學生都喜歡,但依然11%的學生不太喜歡,原因之一就是老師與學生的親近感較差。在問到「你覺得老師用哪種方式評價你,對你最有幫助。」一項時,有一半的學生說不出來,還有一部分學生說老師很少對自己的做法作出評價,所以對老師的評價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此項調查數據凸顯了教師課堂評價方式單一的現狀。在訪談中像「我也知道教師的課堂評價對學生和教學的影響很大,可我有些時候不知道怎樣進行評價?」這樣的答案比比皆是。
結合這次調查、訪談的情況,我組的老師在一起,共同探討後期的的教學及研究方向,最後達成以下意見:(1)利用這次調查的契機,經常開展師生訪談活動,課前,通過作業、談話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基礎,為上一節做好充分的准備;課堂上,老師要多用鼓勵性語言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後多與學生交流心中的想法,拉近師生的距離。(2)多聽同年級老師的課,向他們學習好的課堂評價方式,彌補自身不足。多聽所帶班級其他老師的課,有利於教師更全面的了解本班學生,探索怎樣的評價對學生才是有效的。
4、十一月下旬,同組老師不定期的相互進行聽評課活動。在這期間,我組的胡麗娟老師進步最大。
5、十二月上旬,我們進行第二次課題研究課,本組付萬和、胡麗娟老師在教學評價方面,做了充分的預設,課後老師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還找了部分學生座談交流這節課的情況。在評課過程中,老師們把自己所發現的問題、困惑、收獲進行了交流。尤其是付萬和老師在談到自己因平時對學生嚴格管理了,課堂上運用一些鼓勵的方式來評價學生,還顯得很別扭,但在這節課中,他依然做了近12人次的評價,將從未用過的「微笑傾聽」等體態語,「聽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但讀准了音,而且讀出了情。」等語言評價都用上了。通過這一次的課題教學研究,兩位老師在評價學生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老師們都對課堂評價也有了更新的認識,增強了研究的實效性,對課題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6、十二月中旬,我們開始著手歸納總結評價的方式和一些具體的策略。共收集到語言性評價語六十多條,體態評價語十幾種。同時,將這些資料印發給老師,讓老師們參照使用,並不斷完善裡面的內容。
7、從三月上旬開始,我們按照學校的總體部署,積極實施 「青藍工程」,師徒之間相互聽課,互相進步,在互聽互評過程中緊緊抓住「課堂評價」這一主旨,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另外,在教研組的組織,我校語文課堂教學「同課異構」活動全面展開了,「同課異構」迫使我們每位老師在教研中必須去深入地觀察、分析、比較,並設計出個性化的教案,課堂教學中力求有非常獨特的表現。正是「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後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後每人有兩種思想」。
8、四月份,主要對研究課題進行成果性總結。收集和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和研究實驗情況,總結和提煉研究結果,優化教師課堂評價方式。
五、研究的成果
我課題組通過積極探索,用心實踐,優化了課堂教學,總結出一條適合我們備課組教學的評價方式,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具體有以下三大成果。
1、促進了教師評價藝術的提升。
課堂教學是老師和學生情感、經驗的交流、合作、碰撞的結果,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有豐富情感和個性的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的評價,是激發學生個體潛能的重要因素。
當學生回答得正確時,我笑著點頭,伸出大拇指,表示贊揚。當學生回答得不正確時,我微笑著拍拍其肩膀,表示別灰心,加油!當我聽取同學觀點時,用眼神來注視著回答的孩子,認真地傾聽他們的發言,並及時傳遞贊賞、鼓勵等眼神。豐富的表情易於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和關心。這些充滿自信的肢體語言深深地烙印在學生心頭,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中,體態評價是課堂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體態評價,會讓「一切盡在不言中」。
像我組的羅光林老師在教學《母親》一課時,引導學生對母親教訓「我」這一段進行表演,表演後,他引導學生進行自評,說一說自己在表演時的感受,對所演人物的理解,對與自己合作的同學的建議等等。另外他還引導學生進行互評,由於年齡的關系,有些學生難免產生顧忌,評價時有所保留的現象。過後在討論這節課時,大家都覺得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評。從而鼓勵學生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2、促進了課堂教學的發展。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貫穿課堂教學的靈魂。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力求使語文教師的課堂評價行為符合新課程的理念。課堂上學生能以探究為主,主動地創造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去學習,並能在不斷戰勝自我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養成積極思維的好習慣。老師通過認真傾聽孩子的發言,積極從正面去鼓勵孩子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堅持以「學生為本」,實現了課堂教學活動中作者與學生,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積極的探索,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