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端午節手抄

六年級端午節手抄

發布時間:2021-03-02 22:07:39

① 端午節手抄報100字左右

端午節介紹
中文名:
端午節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稱:
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時間:
農歷五月初五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但有例外,東吳一帶的端午節歷來不紀念屈原,而是紀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吳越地區以龍舟競渡在此日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更是早於春秋很久。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② 端午節手抄報

以下是相關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素材、模板及簡單內容,可做設計端午節內手抄報的參考!容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圖文來源:可可手抄報



③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一.端午節起源: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二.粽子的南北風味:
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其中比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品種較多,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風味更佳。

④ 端午節手抄報。

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地區的傳統節日習俗。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屬及無形遺產著作」。韓國江陵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因此被稱為端午祭。端午祭按照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發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士大夫人家的門柱上貼硃砂符藉以避邪,君臣之間要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祭祀儀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六年級下冊 端午節 手抄報內容(概念、介紹)

關於端午節手抄報的內容
瀏覽次數:1436次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10-7-14 10:06 | 提問者:殤梔雨淚
要版面 、還有內容 、要快 ,還要有質量 。周2前給我 ,O(∩_∩)O謝謝
最佳答案 只有內容,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了新體詩——「楚辭」。楚辭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偉大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後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
《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詩。前半部分是現實的敘述,寫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後半部分加入了許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風、雨、雷、電、雲、月以及鳳凰和龍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馳騁,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對象,結果是失望了。
詩人把自然現象、歷史人物、傳說糅成一體,編織成為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魯迅稱贊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這是屈原在放逐以後,憂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動盪,舊信仰完全崩潰,因此對於自然現象、古代遺聞、宗教信仰以及對社會的傳統思想都產生了懷疑,從而發出種種疑問。通過提問,詩人盡情宣洩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悶。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 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環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制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裡。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只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准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 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後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後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了!" 張儀布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絕齊聯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後道:"只要大王願意,秦王已經准備了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 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不忍離開,盼著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靳尚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瞭望。他嘆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已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靳尚等人又得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郢都的空氣快把屈原逼瘋了。女媭勸他換個地方去休養一陣,他大聲說:"我不能帶著楚國和百姓一起走呀!" 但在女媭的日夜勸說下,他到底搬出了郢都,准備住到漢北去。他走一陣,又回望一陣,"這雄傳的郢都城啊!"
他掛念著國事,到一處就歇幾天,打聽一下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廟里的牆壁上,畫著天地神靈和古代聖賢的故事。 聖君賢王的事跡觸動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懷王為什麼這樣糊塗。他對神靈大聲喝問:"這世界究竟有沒有是非!?……"因此寫成了《天問》這篇長詩。 神靈沒有回答他,可事實卻對他作了回答。當懷王和齊國斷絕了邦交,拆散了聯盟以後,就派人跟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將近秦都咸陽,張儀裝作喝醉了酒,在下車時跌了一跤,推說跌傷腿,就別了楚使,先進城去了。 楚使住在客館里,天天去見張儀。張儀總是推腿傷未愈不能接見。 一直過了三個月,張儀得到六國聯盟確實已經瓦解了的消息以後,才出來接見楚使。
當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時,張儀賴得一干二凈。他說:"我說獻給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秦國的土地怎麼能夠獻給人呢?" 楚使有口難言,只得空手回來報告楚王。這一來,可把懷王氣昏了。 他仗著這幾年養精蓄銳,兵糧充足,就派了大將屈平,帶領十萬大軍,進攻秦國。
秦王立刻改變了攻齊的計劃,索性聯合齊國,分兩路迎擊楚軍。 楚軍擋不住兩國的夾攻,連打幾個敗仗,屈平陣亡,秦兵佔領了楚的漢中地方。 消息傳到漢北,把屈原急壞了。他憤怒、嘆氣,最後決定趕回郢都,設法去抵抗秦國。
半路上,他接到了懷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齊國,恢復聯盟。屈原高興地想:"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齊國。 懷王違背聯盟,齊國十分憤恨。但是屈原是齊王敬重的人,經過一番談判,就答應撤回助秦攻楚的齊兵。 屈原還未返國,就得到了秦楚議和的消息。他怕懷王再受欺騙,連忙辭了齊王,趕回楚國去。
他到了楚國雲夢地方,看見當地百姓正在追悼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 屈原十分感動,停下車進去參拜。他立在神位面前誦讀他所做的《國殤》詩,悼念為國犧牲的戰士。念到沉痛的地方,百姓都流下淚來,屈原也放聲痛哭。 屈原走了幾天,忽聽傳說:張儀又到郢都來了。他不禁連連跺腳,日夜兼程,向郢都趕去。
子蘭、靳尚聽見屈原回來了,連忙來報告王後鄭袖。他們都怕屈原再回郢都,讓他留在懷王面前,日久總是大患。 這夜,鄭袖就向懷王哭訴:"屈原在雲夢地方對百姓說,那些陣亡的,都是我向大王進言而冤死的。這回他回來,要替冤死的伸冤報仇。"懷王聽了大怒:"他敢這樣?簡直是瘋了!" 鄭袖趁機進讒:"是瘋了!不是瘋了怎會對百姓說這樣放肆的話?我怕見他!他要在郢都,就讓我到江南去!"
第二天,懷王下了一道命令:任屈原為三閭大夫,不必進宮,立刻赴任。他派子蘭把命令送給屈原。 子蘭見了屈原,奸笑著向他道喜,傳達了懷王的命令。屈原卻呆了,他仰天長嘆:"大王,你再不能糊塗喲,楚國的江山,楚國的百姓,全在你的身上喲!" 女媭怕他再惹禍殃,勸他趕快離開郢都去上任。屈原說:"你是替我擔心,我是替楚國擔心呢!"但是尋思無計,只得准備上任去。
屈原走了,楚國滿朝文武都投入鄭袖、子蘭一黨,聯盟不久又散了。從懷王二十七年起,秦國連連對楚國發動戰爭。 楚國國勢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對抗秦兵的力量。懷王三十年,秦國佔領了楚國北部的八座城池。 懷王正在愁悶,忽然接到秦王的來信,請他到秦國武關地方,商談秦楚永世友好的辦法。懷王左思右想,決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軍向南進攻;要去呢,又怕秦國心懷叵測。
子蘭首先勸懷王:"秦王願意和好,這機會可失不得。"靳尚也說:"走一遭兒,至少有幾年太平。 懷王回到後宮,又聽了鄭袖一番勸行的話,這才打定了主意,馬上寫了回信,同意去武關會談。 准備了幾天,他和靳尚帶了五百人馬動身,才離郢都,途中只見有一匹馬飛一般奔來。
奔到跟前,馬上的人跳下,伏在車前,大聲慟哭。懷王一看,原來是三閭大夫屈原,他聽到了懷王要去武關的消息,連夜飛馬而來。 只聽他悲聲說道:"大王啊!秦國如虎口,這危險冒不得喲!你要想想楚國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單聽小人的說話喲!" 十多年不見,屈原憔悴了。懷王見了他,想起這十多年來國勢,一天天走下坡,心裡也湧起了一陣感傷。
他正在沈思,靳尚站出來狠狠地對屈原說:"今天是大王出門的好日子,三閭大夫說這些喪氣話什麼意思?" 屈原氣得嘴唇發抖,顫聲說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國人,也該替楚國想想,不能把大王送進虎口啊!" 靳尚大怒,迭聲叫讓開。屈原攀住了車轅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揚鞭催馬,簇擁著懷王走了。
屈原爬起來,一邊追,一邊叫。靳尚只怕懷王心裡動搖,加快一鞭,那車飛一般去了。 屈原喘著氣站住了,眼睜睜望著向西而去的人馬,等到不見了影子,還獃獃立在那兒。 不到半個月,靳尚只剩下一人一馬逃回郢都。果不出屈原所料,懷王和五百人馬一到武關,就被秦國扣留,已經送往咸陽。
惡耗傳遍了全國。鄭袖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橫為頃襄王;自己掌握國政;任命子蘭做管理全國軍政的令尹。 屈原拚死趕到郢都,要求頃襄王恢復六國聯盟,用強大的實力,向秦國討回懷王。 子蘭等人是勸懷王去秦國的,怕懷王回來問罪,又怕得罪秦國。因此不但不聽屈原主張,而且立刻驅逐他出都。不許他再回郢都。
這班人趕走了屈原後,醉生夢死一般地過日子,過了三年忽然接到懷王的死訊。 原來,懷王到了咸陽,秦王就大會群臣,然後接見懷王,要他當面立下割讓黔中地方的文書。懷王憤怒已極,一口拒絕了。 秦國就把他扣押起來。關了一年多,看守漸漸鬆了,懷王就把看守人灌醉,換了服裝逃出咸陽。
走了幾天,到了趙國地界,懷王說明情由,請求救援,但是趙國人恨他屢次破壞聯盟,不許進城。 懷王懊惱地向南走,想投奔魏國去。才到半路,秦兵已經追到,把他捉住了。 懷王重新被押回咸陽,氣得吐血,生了一年多病,在頃襄王三年時死了。
秦國把這副無用的枯骨送還楚國。懷王的靈柩到達郢都的時候,楚國百姓個個感到奇恥大辱,沿路都有人失聲痛哭。 這事件把屈原的心擊碎了,他本來把復興楚國的希望寄託在懷王的醒悟上,現在覺得什麼都完了。他在懷王靈柩面前哭昏了過去。 他要求頃襄王趁各國都在怨恨秦國的機會,設法聯絡,一同對付秦國。頃襄王全不聽他。
他就日夜在宮門前痛哭,期望打動頃襄王。這可惱了鄭袖,叫子蘭來斥罵他:"你不聽命令,是看不起大王嗎?再不回去,就叫人押著你走!" 屈原厲聲大罵:"是你勸大王到秦國去的!你是楚國的令尹嗎?你是秦國的奸細啊!把國家鬧成這個樣子,楚國的百姓要吃你的肉哩!" 子蘭慌忙報告鄭袖,鄭袖大怒:"這是瘋子,還能讓他做什麼官,讓他死得遠遠的,永遠不準回來!"
她立刻叫頃襄王革掉屈原的三閭大夫職位,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去,永遠不準過江。。 屈原被押回家,見了女媭,長嘆一聲:"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緊,只恨他們把國家斷送了!"他把這個家,托女媭搬回故鄉去。 又設了靈位,祭奠懷王。他念著招魂的長詩,懷念著當年興旺的楚國。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日夜心煩意亂。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但是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到處亂撞呢?" 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 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
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嘆氣。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又聽到楚國的局面越來越壞。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在秦國的,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漵浦地方住了下來。愛國的火焰在他心裡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佔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汩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裡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裡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姦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 這里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干凈的。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干凈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姦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⑥ 小學生端午節手抄報

只有內容,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了古代神話和傳說,創造出了新體詩——「楚辭」。楚辭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形式活潑多樣,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任意擴充。偉大詩人屈原,是楚辭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的政治生活雖然是個悲劇,但作為詩人,他給後人留下了《離騷》、《天問》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的珍貴遺產。
《離騷》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國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詩。前半部分是現實的敘述,寫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後半部分加入了許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風、雨、雷、電、雲、月以及鳳凰和龍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馳騁,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對象,結果是失望了。
詩人把自然現象、歷史人物、傳說糅成一體,編織成為瑰麗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達到了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結合。魯迅稱贊屈原:「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天問》是一篇奇特的長詩。這是屈原在放逐以後,憂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動盪,舊信仰完全崩潰,因此對於自然現象、古代遺聞、宗教信仰以及對社會的傳統思想都產生了懷疑,從而發出種種疑問。通過提問,詩人盡情宣洩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悶。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 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環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制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裡。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只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准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 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後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後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了!" 張儀布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絕齊聯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後道:"只要大王願意,秦王已經准備了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 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不忍離開,盼著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靳尚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瞭望。他嘆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已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這篇詩傳到宮中,子蘭、靳尚等人又得了攻擊的材料,說屈原把懷王比作桀紂。懷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職。 郢都的空氣快把屈原逼瘋了。女媭勸他換個地方去休養一陣,他大聲說:"我不能帶著楚國和百姓一起走呀!" 但在女媭的日夜勸說下,他到底搬出了郢都,准備住到漢北去。他走一陣,又回望一陣,"這雄傳的郢都城啊!"
他掛念著國事,到一處就歇幾天,打聽一下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廟里的牆壁上,畫著天地神靈和古代聖賢的故事。 聖君賢王的事跡觸動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懷王為什麼這樣糊塗。他對神靈大聲喝問:"這世界究竟有沒有是非!?……"因此寫成了《天問》這篇長詩。 神靈沒有回答他,可事實卻對他作了回答。當懷王和齊國斷絕了邦交,拆散了聯盟以後,就派人跟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將近秦都咸陽,張儀裝作喝醉了酒,在下車時跌了一跤,推說跌傷腿,就別了楚使,先進城去了。 楚使住在客館里,天天去見張儀。張儀總是推腿傷未愈不能接見。 一直過了三個月,張儀得到六國聯盟確實已經瓦解了的消息以後,才出來接見楚使。
當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時,張儀賴得一干二凈。他說:"我說獻給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秦國的土地怎麼能夠獻給人呢?" 楚使有口難言,只得空手回來報告楚王。這一來,可把懷王氣昏了。 他仗著這幾年養精蓄銳,兵糧充足,就派了大將屈平,帶領十萬大軍,進攻秦國。
秦王立刻改變了攻齊的計劃,索性聯合齊國,分兩路迎擊楚軍。 楚軍擋不住兩國的夾攻,連打幾個敗仗,屈平陣亡,秦兵佔領了楚的漢中地方。 消息傳到漢北,把屈原急壞了。他憤怒、嘆氣,最後決定趕回郢都,設法去抵抗秦國。
半路上,他接到了懷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齊國,恢復聯盟。屈原高興地想:"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齊國。 懷王違背聯盟,齊國十分憤恨。但是屈原是齊王敬重的人,經過一番談判,就答應撤回助秦攻楚的齊兵。 屈原還未返國,就得到了秦楚議和的消息。他怕懷王再受欺騙,連忙辭了齊王,趕回楚國去。
他到了楚國雲夢地方,看見當地百姓正在追悼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 屈原十分感動,停下車進去參拜。他立在神位面前誦讀他所做的《國殤》詩,悼念為國犧牲的戰士。念到沉痛的地方,百姓都流下淚來,屈原也放聲痛哭。 屈原走了幾天,忽聽傳說:張儀又到郢都來了。他不禁連連跺腳,日夜兼程,向郢都趕去。
子蘭、靳尚聽見屈原回來了,連忙來報告王後鄭袖。他們都怕屈原再回郢都,讓他留在懷王面前,日久總是大患。 這夜,鄭袖就向懷王哭訴:"屈原在雲夢地方對百姓說,那些陣亡的,都是我向大王進言而冤死的。這回他回來,要替冤死的伸冤報仇。"懷王聽了大怒:"他敢這樣?簡直是瘋了!" 鄭袖趁機進讒:"是瘋了!不是瘋了怎會對百姓說這樣放肆的話?我怕見他!他要在郢都,就讓我到江南去!"
第二天,懷王下了一道命令:任屈原為三閭大夫,不必進宮,立刻赴任。他派子蘭把命令送給屈原。 子蘭見了屈原,奸笑著向他道喜,傳達了懷王的命令。屈原卻呆了,他仰天長嘆:"大王,你再不能糊塗喲,楚國的江山,楚國的百姓,全在你的身上喲!" 女媭怕他再惹禍殃,勸他趕快離開郢都去上任。屈原說:"你是替我擔心,我是替楚國擔心呢!"但是尋思無計,只得准備上任去。
屈原走了,楚國滿朝文武都投入鄭袖、子蘭一黨,聯盟不久又散了。從懷王二十七年起,秦國連連對楚國發動戰爭。 楚國國勢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對抗秦兵的力量。懷王三十年,秦國佔領了楚國北部的八座城池。 懷王正在愁悶,忽然接到秦王的來信,請他到秦國武關地方,商談秦楚永世友好的辦法。懷王左思右想,決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軍向南進攻;要去呢,又怕秦國心懷叵測。
子蘭首先勸懷王:"秦王願意和好,這機會可失不得。"靳尚也說:"走一遭兒,至少有幾年太平。 懷王回到後宮,又聽了鄭袖一番勸行的話,這才打定了主意,馬上寫了回信,同意去武關會談。 准備了幾天,他和靳尚帶了五百人馬動身,才離郢都,途中只見有一匹馬飛一般奔來。
奔到跟前,馬上的人跳下,伏在車前,大聲慟哭。懷王一看,原來是三閭大夫屈原,他聽到了懷王要去武關的消息,連夜飛馬而來。 只聽他悲聲說道:"大王啊!秦國如虎口,這危險冒不得喲!你要想想楚國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單聽小人的說話喲!" 十多年不見,屈原憔悴了。懷王見了他,想起這十多年來國勢,一天天走下坡,心裡也湧起了一陣感傷。
他正在沈思,靳尚站出來狠狠地對屈原說:"今天是大王出門的好日子,三閭大夫說這些喪氣話什麼意思?" 屈原氣得嘴唇發抖,顫聲說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國人,也該替楚國想想,不能把大王送進虎口啊!" 靳尚大怒,迭聲叫讓開。屈原攀住了車轅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揚鞭催馬,簇擁著懷王走了。
屈原爬起來,一邊追,一邊叫。靳尚只怕懷王心裡動搖,加快一鞭,那車飛一般去了。 屈原喘著氣站住了,眼睜睜望著向西而去的人馬,等到不見了影子,還獃獃立在那兒。 不到半個月,靳尚只剩下一人一馬逃回郢都。果不出屈原所料,懷王和五百人馬一到武關,就被秦國扣留,已經送往咸陽。
惡耗傳遍了全國。鄭袖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橫為頃襄王;自己掌握國政;任命子蘭做管理全國軍政的令尹。 屈原拚死趕到郢都,要求頃襄王恢復六國聯盟,用強大的實力,向秦國討回懷王。 子蘭等人是勸懷王去秦國的,怕懷王回來問罪,又怕得罪秦國。因此不但不聽屈原主張,而且立刻驅逐他出都。不許他再回郢都。
這班人趕走了屈原後,醉生夢死一般地過日子,過了三年忽然接到懷王的死訊。 原來,懷王到了咸陽,秦王就大會群臣,然後接見懷王,要他當面立下割讓黔中地方的文書。懷王憤怒已極,一口拒絕了。 秦國就把他扣押起來。關了一年多,看守漸漸鬆了,懷王就把看守人灌醉,換了服裝逃出咸陽。
走了幾天,到了趙國地界,懷王說明情由,請求救援,但是趙國人恨他屢次破壞聯盟,不許進城。 懷王懊惱地向南走,想投奔魏國去。才到半路,秦兵已經追到,把他捉住了。 懷王重新被押回咸陽,氣得吐血,生了一年多病,在頃襄王三年時死了。
秦國把這副無用的枯骨送還楚國。懷王的靈柩到達郢都的時候,楚國百姓個個感到奇恥大辱,沿路都有人失聲痛哭。 這事件把屈原的心擊碎了,他本來把復興楚國的希望寄託在懷王的醒悟上,現在覺得什麼都完了。他在懷王靈柩面前哭昏了過去。 他要求頃襄王趁各國都在怨恨秦國的機會,設法聯絡,一同對付秦國。頃襄王全不聽他。
他就日夜在宮門前痛哭,期望打動頃襄王。這可惱了鄭袖,叫子蘭來斥罵他:"你不聽命令,是看不起大王嗎?再不回去,就叫人押著你走!" 屈原厲聲大罵:"是你勸大王到秦國去的!你是楚國的令尹嗎?你是秦國的奸細啊!把國家鬧成這個樣子,楚國的百姓要吃你的肉哩!" 子蘭慌忙報告鄭袖,鄭袖大怒:"這是瘋子,還能讓他做什麼官,讓他死得遠遠的,永遠不準回來!"
她立刻叫頃襄王革掉屈原的三閭大夫職位,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去,永遠不準過江。。 屈原被押回家,見了女媭,長嘆一聲:"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緊,只恨他們把國家斷送了!"他把這個家,托女媭搬回故鄉去。 又設了靈位,祭奠懷王。他念著招魂的長詩,懷念著當年興旺的楚國。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日夜心煩意亂。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但是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到處亂撞呢?" 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 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
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嘆氣。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又聽到楚國的局面越來越壞。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在秦國的,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漵浦地方住了下來。愛國的火焰在他心裡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復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 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佔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 楚國要亡了!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汩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裡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裡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姦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 這里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干凈的。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干凈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姦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⑦ 求端午節手抄報的內容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紀念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屈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⑧ 校園端午節手抄報圖案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9%D8%D3%DA%B6%CB%CE%E7%BD%DA%B5%C4%CA%D6%B3%AD%B1%A8 這是圖片地址
資料
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地區的傳統節日習俗。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韓國江陵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因此被稱為端午祭。端午祭按照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發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士大夫人家的門柱上貼硃砂符藉以避邪,君臣之間要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祭祀儀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 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唐 劉禹錫《競渡曲》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宋 蘇軾《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 蘇軾《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注)。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衛生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草葯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

掛艾草、菖蒲、榕枝
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望採納

⑨ 四,五,六年級的端午節的手抄報怎麼畫

四,五,六年級的端午節的手抄報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端午節手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