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言文中以字譯為並列的文言文
以
1.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版以往鑒來。權
2.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後綴:可以。得以。
9. 古同「已」,已經。
10. 太,甚:不以急乎?
11. 及,連及:富以其鄰。
"以」作為連詞,表示表示並列關系,譯為和,而。
夷以近。——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載以來。——清·周容《芋老人傳》
一雞瞥來,徑進以啄。——《聊齋志異·促織》
② 文言文中表並列的詞語
表並列有:而、且等
例句: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而:連詞,並列關系
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 且: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又」、「而且」
③ 文言文中並列的短語 只有一個有意思
你說的這種叫做是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墨子》)「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在此句中,只有「園」這個語素的意義,沒有「圃」這個語素的意義,「園圃」是偏義復詞。
例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個偏義復詞,下列句子中加括弧的詞語,屬於偏義復詞的是
A、為[奸利]無所忌 B、每[宴饗]費千金
C、刺諸縣[短長] D、必條[利病]反復
本題考查偏義復詞,是從詞的構造特點來命題的。A項的「奸」是求取,與「利」構成動賓關系,不是偏義復詞。B項的「宴饗」都是宴請的意思,是同義復詞。D項的「利病」是「利益和危害」,兩個語素都有表義作用,也不是偏義復詞。只有C項的「刺」「短長」,「刺」是指責,其賓語只能是「短」,不能是「長」,「短長」是個偏義復詞。
再舉幾個例吧①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
異同:偏義復詞,偏在「異」,是不同的意思。
② 晝夜勤作息
作息:偏義復詞,偏在「作」,意思是勞作。
③ 去來江口守空船
去來:偏義復詞,偏在「去」,是離去的意思。
2. 語義相近的偏義復詞。
① 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
(種樹的地方稱園,種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竊桃李,當然是入園,「圃」無義。)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義復詞,偏在「姥」,婆婆的意思。
③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義復詞,偏在「兄」,指兄長。
④ 而在文言文中做並列有哪些八年級
而表示並列,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並且",一般不必翻譯。例如:內
1、舌一吐而(不必翻譯)二蟲盡為所吞
2.、任容重而(並且)道遠
3、墮而(並且)折其髀
4、濯清漣而(並且)不妖
5、溯迎而(並且)上
6、而(而且)年又最高
7、得之心而(而且)寓只酒也
8、佳木秀而(而且)繁陰
9、泉香而(表並列)酒洌
10、罍而(表並列)歌者
⑤ 語文文言文中的修飾,順承,並列都是怎麼區分的請詳細
這個是不容易混的 比如用而說吧
恂恂而起 就是修飾 怎麼起來 惴惴不安地 起來 和衣而內眠 穿著衣服睡
蟹六跪而容二螯 就是並列 兩個鉗子 六個腿 就是並列關系
摔門而去 這個就有點麻煩了 強調動作 先摔 然後離開 就是順承 順承是動作的順承是兩個動作
摔了門離開的就是修飾
⑥ 文言文的「而」的「遞進」和「並列」怎麼識別
.【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⑦ 七年級語文書中文言文而字表並列的句子
而
而
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⑧ 文言文 而 的用法有時是承接,有時是並列,兩者有何不同
不同:表示承接來時,通常「自而」的前後的動作存在時間的先後性
表示並列時,「而」前後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形容詞,比較隨意
但要求其前後詞性質或是意思要有並列的關系。
比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這里的「而」都表示承接,日出了才會林霏開,雲歸了才會岩穴暝
判斷時也可以把它當做因果關系來看,但是因果關系通常不會專門指時間
而是,而「而」表示順承時關鍵點就在於有時間順序上的先後。
再比如: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出師表》
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這里的「而」都表示並列的關系,並列的關系一般比較好判斷。
相同:「而」都是連詞。
⑨ 古文中而 表並列的例子(初二所學的)
而表示並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⑩ 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如表順承,表修飾,表轉折,表並列,這幾個解釋我總是容易搞混,特別是表並列
文言文中的連詞「而」所在的語義環境不同,其表示的意思也不同。在實用中,要想更好地區分它們,唯一的方法就是搞清楚「而」在不同語義環境中的作用和不同點,以及多看例句、多練習。
現按你的需要給出以下例句:
1)當「而」表示並列關系時,其不同點在於:所連接的前項和後項可以互換而語義不變。這里的「而」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而且;又。例如:
○《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永州的野產異蛇,黑質又白章)
本例中連詞「而」所連接的是謂詞性聯合短語「黑質」、「白章」,其位置可以互換而語義不變,所以「而」表並列關系,可譯為:而且。
○《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本例連詞「而」,所連接的是謂詞性聯合短語「蟹六跪」、「二螯」,其位置可以互換而語義不變,所以「而」表並列關系,可譯為:而且。
2)當「而」表示承接時,其不同點在於:所連接的前項和後項,在時間上或事理上具有先後性,而且這個先後性不可逆轉。這里的「而」可譯為:並且;而且等。例如:
○《史記·項羽本紀》: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本例中連詞「而」所連接的是謂詞性聯合短語「撞」、「破之」,其位置不可以互換,並且在時間和事理上具有先後性,所以「而」表先後關系,可譯為:並且。
○《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本例中連詞「而」,所連接的是謂詞性聯合短語「博學」、「日參省」;「知明」、「行無過」,兩組謂詞性聯合短語中的謂詞性詞語,其位置不可以互換,而且在時間和事理上具有先後性,所以「而」表先後關系,可譯為:並且。
3)當「而」表示轉折時,其不同點在於:所連接的後項與前項的語義相比較是逆承的,也就是說,後項的語義與前項的語義發生了相反的轉折。這里的「而」可譯為:卻(是);但(是)。例如:
○ 《蘇洵·六國論》: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有這樣的氣勢,卻被秦國的強大威勢所劫持。)
本例中連詞「而」連接前後分句,在偏正復句中表轉折關系。「而」可譯為:卻。注意:不能將「為秦人積威」分析為定中短語,因為介賓短語不能充當定語。
○《韓愈·祭十二郎文》: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信也,我兄長的品德高尚卻夭折了他的後代呀)
本例中連詞「而」連接狀中短語「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其前部分為定中短語「吾兄之盛德」充當狀語,而後部分述賓短語「夭其嗣」則充當中心語,表轉折關系。「而」可譯為:卻。
4)當「而」表示修飾關系時,其不同點在於:「而」通常連接的是狀語或中心語,也就是說,「而」連接的前項無論是體詞性詞語,還是謂詞性詞語,都是對後項的狀態描述。這里的「而」一般可不譯,今可譯為:著;地。例如:
○《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我曾經踮著腳跟眺望,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寬廣。)
本例中連詞「而」連接狀中短語「跂而望」,表修飾關系。「而」可譯為:著。
○《莊子·逍遙游》: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當奮起地飛時,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彩)
本例中連詞「而」連接狀中短語「怒而飛」,表修飾關系。「而」可譯為:地。注意:全句為敘事句,即謂語「其翼若垂天之雲」對主語「怒而飛」的事實作出客觀敘述。
○《柳宗元·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
(我小心謹慎地爬起來)
本例中連詞「而」連接狀中短語「恂恂而起」,表修飾關系。「而」可譯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