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案

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案

發布時間:2021-03-03 15:57:09

❶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一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一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台,並採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葯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 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

❷ 中華傳統文化如何走進初中語文課堂

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把一些文化故事和文化傳統加入裡面。

❸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體現中國文化本質的一種形式,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根基,是延續了千百年的奇妙瑰寶。隨著社會經濟以及教育的快速發展,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一番。
儒家的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地影響著教育工作者。其中,因材施教主要是解決了教學中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的矛盾。教學中不能沒有統一要求,但更多的是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學生的情況對症下葯。另外還需要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改善,然後做到學思結合。孔子曾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都體現了學習與思考不可獨立存在這一問題。在教學中涉及傳統文化,更能讓學生從中領悟各種情懷,在心靈方面上升一個層次。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縱觀現代語文教學的方式不難發現,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已經背離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其發展逐步演變為純知識、純技巧的教授和模擬考試的反復演練,應試教育深入人心,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改革舉步維艱。然而在這現代化的社會背景之下,教育機構越來越重視教學評估而忽視了教育質量和知識的「人文性」。雖然強力推行素質教育,但在以提升升學率為中心的背景下,教學仍然急於求成,結果常常適得其反。因而在傳統文化方面,教育工作者也是急得焦頭爛額。而傳統教育最為本真的一面也面臨著即將漸漸淡化出學生們的腦海這一問題。眾所周知,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其發展都不可能脫離傳統文化的教育這一過程。至於怎樣使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相互融合,互相滲透,筆者將結合自身經歷,分析以下幾點將傳統文化滲入初中語文教學的方法。
二、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以語文教材為立足點,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有關傳統文化的部分也不算少,主要以詩歌、文言文的形式體現,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但許多教師應當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式,不可一味地照本宣科,除了一定的「工具性」外,還應當更加重視「人文性」這一方面。事實上,傳統文化延續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數不勝數的精華,其內容可謂是豐富多彩,有古詩詞、國畫、書法、傳統節日、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等等。同樣,學生也會把興趣放在自己所喜的部分,並發揮所長,而在無趣之處則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因此,教師們應當注意到這一點,合理地營造教學氛圍,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到教學當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逐步培養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在朗誦詩歌時,可以將不同版本的朗誦方式又或者是說唱表達展現給學生。同時教師們可以搜集相關的書籍或者推薦書籍讓學生們課後閱讀,進行適當的延伸與拓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外內容,開拓自己的視野。
(二)豐富課堂內容,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
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知心語錄: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在大多數人的記憶當中,學習文言文就是要記牢重點詞義,翻譯重點句子,根本上還是為了考試而服務,枯燥無味,很難產生對傳統文化的那份熱情。因此,教師們可根據教材特點和自身經歷,以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創造出一套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授關於傳統節日的文章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然後從各書籍或者老一輩人的口中尋找他們所感興趣且符合文章內容的小故事等等。並且可以開展一個課前五分鍾分享所感的小活動,再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交流。又如,教學山水游記類文言文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以「能變會動」的視頻、音樂、圖片等相互結合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古代聖賢的風雅情趣,道德情懷,以及祖國河山引人入勝的壯闊景觀。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地消減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排斥心理。這種方式不得不說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促使傳統文化滲透學生心靈
為了能吸引學生們的眼球,學校必須支持各位教師開展各種有趣的傳統文本活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將學生引入傳統文化的大殿堂。學生們最為感興趣的地方是關於傳統節日的,就此看來,老師們可以抓住這樣一個契機,在傳統節日上大做文章。比如鼓勵學生積極組織參與詩文朗誦會、話劇演出等。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慾望,教師應從旁協助學生,為學生出謀劃策。需要注意,活動過程中,教師更應扮演的是指導者角色,而非事事親力親為,從而影響學生發揮創造力。此外,如果情況許可,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觀市區的博物館、賢達故居、文化宮等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本知識與親身實踐相互融匯印證,加深印象,獲得體驗,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良好狀態。讓他們去親身體驗當時的人文背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領略文化的風采。這不僅發揮了學生們的才智和組織能力,又更好地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體現。若要更好地傳承這些文化,初中語文教學更應該責無旁貸。教職工們應積極主動地去做好這份工作,學生們則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並學好這一門學問。無論如何,傳統文化與中國的發展需求是無法脫離關系的,因此,應當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綻放屬於它的光彩。

❹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經典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經典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重視並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學科性質所擔負的責任,更是歷史所賦予的神聖職責。中華傳統文化千姿百態,包羅萬象,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文、詩、詞、曲、賦的內容本身可謂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時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們讀古文,吟古詩,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讓他們走進迷人的童話、綺麗的詩歌、精彩的小說之中去體會美麗的生活情趣。學生們在閱讀學習成語故事中積累語言、在學習神話故事中感受神奇、在瀏覽學習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讓學生們閱讀神奇的科學、綿延的歷史、豐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變遷與文明的傳播,不禁由衷的贊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讓學生們在語文課上一邊學習知識,一邊感受傳統文化帶給他們的神奇和美妙。作為教師的我們,教給學生一些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基本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莫大的幫助。
一.教學漢字之形,感悟漢字之美
漢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它是漢文化的產物。如何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漢字有形聲、假借、會意等之分,對於出入學的學生,我們當然不可與他們講這些,那麼做學生會覺得無聊,甚至對漢字產生厭煩,所以,我們不妨在學生學習漢字之時,給他們講講關於漢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豬」,但是涵義不同 ,「豬」在今天代表又臟又笨,但古人在造「家」這個字時,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卻是一隻「豬」。為什麼呢?中國人從古代就喜歡豬,也喜歡養豬、吃豬肉,其實在古人心目中的豬,是聰明又勇敢的。
又如:漢語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恭……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先人認為心這個器官是專管思考的,心是思維的器官。再如,低年級的看圖識字教學,圖與字自然有些許相似之處,所以在學習時要先出示圖,再與字進行比較,這樣便於學生識記字形。通過此,學生不但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還會對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從而樂於學習。
二.教學古詩之意,體味詩人之情
古詩作為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其不單是詩人的才華展示,借物抒懷,其中也包含了詩人的偉大抱負與志向。陸游是南宋偉大愛國詩人,他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他的多首詩歌被選入教材,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兩首詩均充滿愛國豪情,大氣磅礴,風格悲壯。詩中一方面是他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他壯志難酬、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通過對古詩意思的教學,我們可事先讓學生查閱有關於陸游的得一些資料,對詩人有初步的了解。當然,在沒講古詩之前,學生對它的認識可能僅是手中的資料文字,並不能從內心深處體味,但當我們教學完古詩,再次回頭來重讀關於陸游的資料時,學生便由了更深的體悟。此時,我們不妨再向學生介紹一些風格類似的其它詩歌供學生選擇閱讀。這樣一來,學生對於古詩文的學習除了它讀起來朗朗上口之外,便也會在對內容和詩人情感的體會上下些功夫。
三.誦讀經典韻文,完善人格品行
眾所周知,《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遺產。雖篇幅短小,但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它易於誦讀,膾炙人口。據說已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三字經》中不止有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它更是涵蓋了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常識。
學校組織全體學生誦讀《三字經》,起初只是覺得它易於上口,未曾多加關注,可是時間久了,發現學生的知識積累逐漸豐厚了起來。究其原因,就在於《三字經》的誦讀。也因此,誦讀《三字經》便成為了一項很好的素質教育作業,與其他作業不同,並不是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組織學生利用晨會、班會等時間來說說在誦讀《三字經》中收獲了什麼。如「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為了孟子的發展而三則其鄰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便又告訴我們環境固然重要,但一個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過《三字經》的誦讀,學生們不僅吸收了諸多知識,還懂得許多為人的道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不只這些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方法來教會學生感知感悟,從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底蘊,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去開采、去發展,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我們的各項教學中。

❺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一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一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台,並採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葯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
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發出來的人文色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綿綿無期的「愁緒」;「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用富於情感的雙關語來描寫若有若無的「春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用歷史典故巧妙表達人生志向„„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里行間產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認同朱熹提出的「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個性化閱讀,例如,我在教授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時,讓學生找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三個關鍵詞,提示他們分別是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的,從而抓住關鍵詞「牛」、「找樂子」、「賤賣」,讓學生去思考誰「牛」,誰找誰「樂子」,怎麼「賤賣」,進而將奇人泥人張與海張五之間的較量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學生們了解到天津衛這些民間藝人們的錚錚骨氣。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從情感和藝術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語文教材中出現了非常豐富的藝術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引導學生們去發現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的《花木蘭》一文時,可以順著課文的脈絡,深入挖掘花木蘭身上的傳統美德,例如她身上屬於巾幗英雄的英勇無畏的膽識,屬於嬌俏女兒的「對鏡貼花黃」的女兒心性,屬於華夏兒女的「孝心」等。

❻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

如何在高抄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

韓麗

【摘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以應試為目標的語文教學影響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妨礙傳統文化的傳播。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第二中學;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傳承 文言教材 傳統節日 地域文化 語文教師
【分類號】:G633.3
【正文快照】:
「文化之於人,正如水之於魚,一方水養一方魚,無文化之國家;無文化之民族,無文化之民族;無文化之人群,便如無水之魚,無本之木,欲求成長發展而永無可能。」先哲們很早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無論是民族的發展還是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傳統文化。對於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來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