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說課板書

初中語文說課板書

發布時間:2021-03-04 18:03:20

㈠ 初中或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

說課稿通用版
《》說課稿
各位評委,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的第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是省編年級語文第冊第單元中的第篇課文。它是作家的一篇什麼文章。根據該單元教學目標;以及本篇課文特點,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德育目標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最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第二課時通過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析語言並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的比較,理解散文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教學程序
教學要點:
教學方法: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誦讀法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步驟: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3分鍾)——講授新課(30分鍾)——反饋練習(10分鍾)——歸納總結(2分鍾)」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對布置的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後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用課件對作者及與課文有關的經歷進行介紹。
2、講授新課:

3、反饋練習: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語解答課後練習題或練習冊,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4、歸納總結: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針對課文標題討論,理解中心意思,進行最後的。
5、布置作業:依據課文練習或練習冊來確定2—3點

六、板書設計:

初中語文<<我的老師>>說課稿

《我的老師》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我的老師》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魏巍回憶了兒童時代生活在老師身邊的幾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師美好的心靈。作者是用童心來回憶往事的,在敘事中融入了兒童自然而純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動、感人。在它的前面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都德的《最後一課》,後面有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還有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它位居正中,與整個單元融為一體。第一單元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第二單元則由家庭走向學校,從國內到國外,從私塾到大學,學生的眼界在逐漸地開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體現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初一第一冊的教學任務是要求學生認識語文與生活的關系,著重培養一般的吸收和表達能力。

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本單元的幾篇課文所談到的老師,對兒童都起到了終生的影響作用,他們不但學識淵博、為人正直,而且愛憎分明,對真善美執著地追求。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為體現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這一特點,我把本文的學習目標定為:1.體會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依戀、思念老師的深厚感情,培養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良好品德。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寫法。3.詞句的揣摩。學習重點確定為: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依戀、思念老師的深厚感情,培養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良好品德。難點為: 理解、揣摩詞句,體會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的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特製定如下教學與學習的方法:

1、 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當今課堂教學一股清新的活水,能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命。採用情境教學,可以較好地扣住教材特點,落實教材因素和學生因素,強化訓練目標,引誘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 朗讀感受法

《我的老師》作者用兒童純真的心理回憶和蔡老師接觸過程的七件小事,有強烈的親和力。學習中,指導學生多朗讀,運用齊讀,精讀、默讀等閱讀方法,讓學生與課文進行多次接觸,心靈融入濃濃的親師之中,感悟那深摯的師生之情。

3、 質疑探究法

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看到成功的記錄,這種成就感促使學生可持續性地發展。

4、 討論分析法

這既是個體的學習,又是團體的學習。討論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活動,當中體現了個體的思維,又有思維的碰撞、磨合、吸納,是合作學習的體現。

三、教材處理

學習本課用兩個課時。第一課時:指導朗讀,學生質疑探究。第二課時,學生討論明確看法。兩個課時的內容可以穿插進行,具體操作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定。

四、 說教學程序

1、 導入 新課。

有人說:「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像蠟燭,照亮了學生前進的道路。」「老師是人梯,載著學生攀登科學的高峰。」同學們,請大家回憶一下。從小學一年級起,到目前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師教過你們?在諸多老師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終身難忘的呢?我想,在每個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難忘的老師。如果把他寫下來,一定令人動情、感人至深的吧!誰來說一說呢?(讓學生踴躍發言)好,今天,我們學習的也是一篇關於老師的文章,著名作家魏巍所寫的回憶他的小學老師蔡芸芝先生的《我的老師》。

這里運用的是「情境教學法」關鍵是教師必須要進行情境誘導,使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進而主動學習,實現目標。因為相類人物能喚起學生無限豐富的聯想。這里讓初一的新生回憶他們剛離別不久的小學老師,口頭描述老師的形象和事跡,學生們絕對有興致侃侃而談,話語當中也會飽含記憶猶新的深情。此時此刻,再順勢而發,引導學生進入第二個環節。

2、朗讀感知

①聽課文錄音(感受課文流露的真情,同時給每個自然段標序號並給生字注音)

②師生共同朗讀課文(與學生共同感知,因為教師也是學習的參予者。朗讀前提醒學生注意用兒童的口吻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

3、概括課文的大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後練習題;默讀過程有什麼疑難的問題或感觸很深的想法記錄下來。

學生有可能提到以下問題:

①蔡老師是位女教師,為什麼要把她稱為先生呢?

②課文第一部分寫蔡老師在「我」的記憶里總的印象是什麼?「溫柔」和「美麗」分別從什麼方面寫的?

③本文共記敘了幾件難忘的事情?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它的次序可以打亂嗎?(這是最重要的問題,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來了解文章的思路、脈絡、感情線索等問題,還可以讓學生復述「夢里尋師」一事,充分感受學生對老師的摯愛之情)

④「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裡,對你是多麼的依戀!」全文都用第三人稱「她」,這里為什麼改用第二人稱?這樣一篇文章的人稱前後不一致可以嗎?

⑤「我忽然爬起來,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加點的兩個詞能否互換?為什麼?

⑥「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改為「我很想再見到我的蔡老師。」有沒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⑦一般說來,小孩子都盼望著假期的到來,為什麼說「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麼漫長」?

⑧「在一個孩子的眼裡,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為什麼說是「在一個孩子的眼裡」?

⑨在看老師寫字這一件事中,「不由得圍了上去」、「默默地看」、「連握筆的姿勢都急於模仿」等語句表現了我們對老師的怎樣的感情?(老師對孩子的影響)

⑩本文著重寫的是蔡老師愛學生,還是蔡老師令「我」難忘,你的看法呢?(引出本文的主旨: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

對於這些問題,可以用遞紙條的方式交給老師,老師把它集中、歸納,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利用實物投影交給學生討論,遇上爭議較大的問題,老師再給予引導明確。在討論第③題時,④⑤⑥⑦⑧⑨⑩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滲透進去,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本課的學習目標得以實現,學習重點和難點也能得到突破。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最後再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獲,以及課後寫一篇關於老師的回憶性文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這個環節當中,老師扮演的是一個主持人的角色。

五、說板書設計

老師假裝發怒

老師教我們跳舞

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 略寫 老師愛學生

蔡老師 老師教我們讀詩

溫柔美麗 我們看老師寫字 學生愛老師

老師排除小糾紛

我夢里尋師 詳寫

感情線索:回憶、依戀、思念蔡老師

這樣的板書重點突出,讓人一目瞭然。

㈢ 初中語文<故鄉>的說課稿

《故鄉》專題性說課稿
《故鄉》教學中如何確定和突破教學難點?

《故鄉》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浙教版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三單元選用了魯迅先生這篇名著,並在單元要求中明確:學習這篇小說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

閱讀小說,欣賞名著,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魯迅小說的內容博大精深,但文筆卻質朴無華,語言精練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節理解,技法學習上並不需花大力氣,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細細品味。

一、難點確定

魯迅的小說內涵深刻,哲理豐富,在《故鄉》中則主要體現在關於希望的闡述上。《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當理解話中的含義,對老師來講也需凝神一思,對初二學生來講,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有差別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小學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所以把握起來還較容易。「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復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准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系。因此,我們確定本文的教學難點為:第一,如何引導學生把握「我」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二、難點的突破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設定難點時是以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依據的,所以要突破難點,也就必須設計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

根據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首先,娓娓敘述,介紹背景,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通讀課文進行聯想,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後,聯系實際,引人人勝,深究作品表現的哲理。

在實施過程中則採用教師引導、總結與學生課內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導。如何引導呢?最好的辦法是講故事,孩子都愛聽故事。那麼,我們就從課文的時代背景講起,可以講講辛亥革命的成敗,敘敘魯迅的生平經歷,談談魯迅的家庭成員,說說紹興的風土人情,最後當我們講到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時,可以把學生的視線拉回課文,再牽出一條學生已有所了解的承前啟後的線索——閏土。接著便可過渡到分析學生不大熟悉的與閏土相關的「我」和「楊二嫂」了。

第二步:啟發。由於學生對作家、作品及時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第二步我們可以以啟發為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內涵。啟發可從三個角度人手,「我」與「閏土」有何不同?今日的楊二嫂與昔日的楊二嫂有何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不同與變化?並以此為綱,再派生出若干小問題,要求學生思考,目的是最後給兩位人物定位。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我們可以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還能促使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鑽研課文,最後在討論中明確兩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我」是一個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是當時社會進步希望之所在。而「楊二嫂」則是一個在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託了閏土的純朴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第三步:深化。分析到這里,學生們對整篇課文的內容已基本掌握和理解,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希望又是什麼呢?魯迅說:「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為「路的開創」,含義是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斗,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看去遙遠,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斗,百折不撓地去干,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但這樣的解釋,對初中學生來講仍顯拗口難懂,我們不妨先撇開「抽象」的希望,而從「路」談起。

請設想,洪荒年代,荊棘遍地,要想到達遠方,無路可走,束手無策,則永遠離不開原地;只有奮斗,披荊斬棘,才有可能到達遠方的目的地,怎麼辦?只有「開路」,才有希望。那麼,行動吧!

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斗,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三、教學總結

通過《故鄉》的難點教育,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准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抽絲剝繭、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㈣ 初中語文說課稿<紀念白求恩》

《紀念白求恩》說課稿

各位評委、同仁們:
早上(下午)好!
今天我交流的是議論文題材的文章,題目是《紀念白求恩》。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
《初中語文課程標准》要求 :7~9年級的學生能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能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
《紀念白求恩》是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一課,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議論文。本文是毛澤東在1939年12月21日 所作的。此時,距白求恩大夫逝世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本文是一篇結構清晰、論證明了的議論文。毛澤東在文中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質,他把對白求恩精神的評價提高到共產主義精神的高度,並把他的共產主義精神分析為國際主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對技術精益求精三個方面,號召全黨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精神。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共產主義精神,三個分論點依次是: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學習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學習白求恩的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年適逢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白求恩身上所具備的共產主義精神及其各種表現對學生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機會。
因此,我將本次學習的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掌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過程和方法目標:誦讀、自主、合作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共產主義精神,引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知道「議論」這種表達方式是用來表達思想觀點的,但缺乏對「議論」的邏輯認識和議論文的整體感知。於是,本文學習的重 點確立為議論文三要素的學習,包括:找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了解論據的種類;初步學習論證的方法,尤其是對比論證的方法。本文設計的政治術語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於是本文學習的難點確立為:找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鑒於是初學議論文,為避免空洞地學習文體知識,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反復誦讀,在對全文有了較深刻完整的感知之後理清思路,提煉觀點,進而分析討論,使學生對知識有生動而系統地把握。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情景導入
先配樂,設置情境,讓學生自由誦讀朱子奇的詩歌《白求恩紀念歌》,初步感知人物。
學生討論,讀詩時有什麼感悟?
教師導語:一名醫生,一個加拿大的共產黨員,本著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遠涉重洋,幫助與他毫無關系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並為之犧牲。他的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贊揚和學習么?毛澤東的這篇《紀念白求恩》會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接這一導語,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興趣,也為以後解決學習難點,理解政治術語作鋪墊。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分幾個層次閱讀,使學生逐層地感知文章。
第一步,聽讀,大屏幕出示聽讀要求:感受文中感情,解決字詞。之後,教師通過大屏幕檢測強調本文的重點字詞,主要是四字語。這一部分體現雙基教學。
第二步,自讀,出示自讀要求,大聲朗讀,勾畫出重要的語句。同時,教師提示問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紀念么?找到文中標明作者目的或觀點的語句。
第三步,速讀,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提煉出文中的幾個觀點。讓學生整理思路,回答問題。
問題探究。
問題1、全文的主要的表達方式是什麼?
由議論的表達方式引出議論文的概念及三要素:
議論文就是分析事理,闡明作者觀點和主張,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必須具備三個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問題2、什麼是論點、論據、論證呢?
用幾何證明題的形式形象地解釋這三者的關系。
問題3、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鏈接論點知識,出示,結合學生找出的重要觀點的語句,讓學生判斷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介紹共產主義精神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最高理想,它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作的。為此,白求恩可以拋棄國家之家的界限,來幫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運動。解決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問題4、作者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論點?從文中找到依據。 連接論據知識。先看中心論點,找到作為依據的兩段文字。大屏幕演示兩段文字,要求學生判斷兩段文字各自的表達方式。通過討論的方式理解兩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論據,並區分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在明確了論據的知識點以後,學生實踐,找出文中三個分論點的論據。
問題5、使用論據是要講求一定方法的,只知道論據是不夠的。此時,學生明確了論點,理解了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因勢利導,介紹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方法,也就是論證方法。大屏幕上演示四種論證方法: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方法內容教師口頭作介紹,讓學生去判斷文中採用對比論證的文字,並完成大屏幕中的表格,說說對比論證有什麼好處?
品味語言:
要求學生找到文中最欣賞的句子,並說出其精彩之處。
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由教師提煉出重點句子在全班賞析:
先是知道誦讀,讀出排比句的氣勢,並解釋理由,該句套用「就是一個……的人」的排比句式,從人格、品質、修養、志趣和人生意義五個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紀念」的重要意義,句式由短而長,語意豐滿,氣勢磅礴,如同贊美詩一般,給人以巨大的鼓舞。
大屏幕演示練習題,強調背誦。
體驗反思:
學生小結本文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再次回顧白求恩身上的這種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同志的極端熱忱。我們剛剛經歷第74個國恥日「九•一八」,而今年又恰巧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引導學生聯系現實討論:我們能從白求恩身上學到哪些?
探究性作業: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這樣的一句名言:「空袋子難以直立」。
(1)這句名言不僅說明了一種生活現象,更蘊藏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請說出這個道理:
(2)請說出一個能證明這個道理的事實論據。
設計這個作業的原因是因為提煉觀點和舉出相關事例對我們的學生來說較容易,學過幾篇議論文以後再要求學生寫一篇較短小的議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真實,論證力求得當。
設計反思。
教學中,既注重教師的引導,有機遇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性,通過上述的學習我們的學生會隊以論文有初步的了解。選作本課的初衷之一是為了讓學生受教育,引導學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言行,我想在體驗反思之後是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
本文是議論文,文風嚴謹,如何突破嚴謹和較強的邏輯性,讓學生較為輕松有趣的學習議論文是設計課件和教學中考慮最多的地方。

㈤ 初中語文課文教案怎麼寫

教案(教學方案)即預設的教學實施計劃。編寫教案必須以鑽研教材、充分備課為基礎。教案的構成包括總案(也叫做「總貌」)和分案(分課時教案)兩部分。總案是一個課題的總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時數、預習內容和要求」等項內容;分案指每一課時的教學實施方案,主要有「教學要點、教學過程和內容、板書設計」等項目。

按詳略程度的不同,教案有詳案、簡案之分。詳案接近於講稿,不僅寫出問題解析的內容要點,還寫出講解、分析部分的表述語言。簡案只列明各環節、具體步驟及其內容要點,講述語言則從略。

教案的寫法有基本的格式,但實際工作中的教案可以有種種的便於施教的寫法。新教師宜按規范格式寫詳案。教案的呈現形式有文本式和表格式兩種,但內容是一樣的。

按照教學規范,不論什麼課型,上課前都應編寫教案。下面主要介紹閱讀課教案的基本項目和寫法(作文課教案主要在「教學過程和內容」部分有區別)。

課題(居中書寫)

——即所教課文的題目,如「社戲」。一般不須註明課文作者姓名。

教學目標:

——即通過本篇課文教學,期望學生達到的語文知識能力、語文學習方法、情感態度方面的具體結果。教學目標要具體,忌浮泛。一般說來,語文教學目標的陳述有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可省略)、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如某教師擬設的《背影》閱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抒發的深沉的父子之情。

2、體會本文樸素真摯的語言特色。

3、學習在敘述和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

教學目標通常以省略主語的無主句表述。但是,省去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針對不同情況,重、難點可分述亦可合一;與教學目標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但往往與目標有較密切的聯系。重、難點的陳述角度(隱含的主語)也因具體內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教學方法:

——本課題教學所用的主要方法。宜用規范表述,如「講讀法」。運用多種方法的,列述其主要者,如「講讀法,輔以討論法」。不必展開說明。

教學時數:

——本課題教學的計劃時數。如「2課時」。

預習內容和要求:

——對學生課前預習的具體要求,未安排預習則無此項目。

根據實際情況,還可在「預習內容」前增列「教具」等項目。

接下去是分案。分案部分的頁面可分為兩個區域:在右側留出1/3寬的縱向空間,作為「板書內容」欄,列出伴隨教學進程出現的板書內容。

第×課時

教學要點:

——指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主要內容,其實質是本課時的「總案」。教學要點的表述應具體、切實、扼要。如教學僅1課時,則無須標注「第×課時」,「教學要點」也可省略。

根據需要,這里還可增列「教學設想」、「多媒體手段」等項目。

教學過程和內容:

——也稱「教學內容和步驟」。按預設的教學進程,依次列述教學各環節、步驟及其具體內容。總案所設的目標、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等預想,應在分課時教案中加以落實。分課時教學過程和內容的安排的時間長度應在45分鍾內。

各步驟中包括具體的教學內容和選用的教學方法。具體的步驟大體有:一、檢查預習或復習舊課;二、導入新課,導入語應精心擬制,能較好起到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的作用;三、學習新課(或講讀新課),此部分應按實際環節實寫詳列,如介紹時代背景、朗讀全文、齊讀第×段、討論××問題、講解或分析××部分(或問題);如有討論或提問,除列出所提問題外,還應寫上執教者預設的講述內容。四、小結。五、課堂練習。六、布置作業。以上環節可有所變通。「學習新課」部分應做到綱目清楚,條理分明。尤應注意正確使用層次序號。

附:板書設計

——即關於預設的板書內容在黑板上最終形成的結構狀態。通常指主體板書,有時也包括預設的輔助板書(如語文知識要點、作家作品常識等),但不包括教學中的臨時板書。

板書內容應揭示出課文精要所在,體現教學基本思路,能幫助學生理清教學內容、把握重點,便於記錄、利於記憶。

板書設計講究直觀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美感效果),以簡潔為上。主體板書安排在黑板中間的主要區域,左右兩端安排輔助板書或臨時板書。

一般情況下,板書按課時設計。如果有課題的統一板書設計,也可附列於最後課時的末尾。

下面是我院某學生實習時實際執教的教案及課堂簡要實錄,含總案和第一課時分案。附上供參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學目標:

1、了解全文氣勢雄渾的特點,學習本文敘事簡潔、語言洗煉、詳略得當、夾敘夾議的寫法。

2、了解新聞的文體特徵及結構特點。

教學重點:

1、氣勢雄渾特點;

2、新聞的結構特點。

教學方法:

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全文,感受它的氣勢,查詢生字詞。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檢查預習作業。

2、提問法導入。

3、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定義;四個特點;結構五部分;消息六要素)。

4、解題(氣勢)。

5、背景介紹。

6、課文講讀(電頭、導語、氣勢)。

7、小結。

8、布置作業。

(按:此為備忘式要點。)

二、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預習:

1、請同學上台給生字詞注音:

荻、銳不可當、殲滅、要塞、阻塞、堵塞

2、正音、正字、正義

荻港 dí 銳不可當dāng

獲得 huò 當真dàng

殲滅jiān 要塞sài

阡陌 qiān 阻塞sāi

纖維 xiān 堵塞sāi

敷衍塞責sè

(二)講讀新課

1、導入:

同學們,一個星期前我給大家朗讀了關於美國9·11事件的報道,這一個多星期來,同學們一定又看了不少新聞,下面請幾位同學談一談,這一個星期來他看過哪些新聞,看誰知道的事件最多!

(按:從近期重大新聞入手,導入簡潔。)

2、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

這節課開始,我們就要進入一個新的單元——新聞單元了,我們所說的「新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不同的概念。廣義的「新聞」泛指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關於現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消息、新聞評論、通訊、社論、典型報告等;狹義的新聞指簡要、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消息」,下面,請同學們翻到課本P165,把消息的定義劃下來,通過這個「消息」的定義並結合大家所看過的新聞,大家想一想,新聞(消息)有哪幾個特點?(按:實際授課還引入「街談巷義」對比,並由學生議論、歸納)

明確:1、內容真實 2、迅速及時 3、有價值 4、簡明扼要(板書)

通過預習,我們知道消息的結構有五個部分,都是哪五部分呢?(學生回答)不清楚的同學請看課後練習題第二題。那消息的六要素又是什麼呢?(學生回答)(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這同時也是?(記敘文的六要素)。

3、解題

現在開始講讀課文。這則消息的標題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是一個什麼句子?(主謂句)主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謂語?(橫渡長江)說明的對象?(人民解放軍)數量?(百萬)地點?(長江)標題中最有氣勢的兩個詞是?(百萬、橫渡)這個標題准確、簡煉地概括了內容,可謂「點晴之筆」或者說是整篇文章的「眼睛」。(按:提出氣勢提問,抓到本篇要妙。當堂學生齊聲回答:橫渡,百萬;執教者還臨場發揮,板書兩行字: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標題是文章的眼睛。)

4、電頭及導語講讀(插入時代背景、朗讀全文,感受全文氣勢、情感):

(1)下面請大家注意注釋①,再看看課文的第一行「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22時電」這叫「電頭」,說明了消息的來源地點?(新華社)時間?(22日22時),體現了消息的什麼特點?(迅速及時)

(2)大家知不知道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淮海、遼沈、平津)1949年初三大戰役結束,我人民解放軍殲敵一百多萬,取得全國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依然垂死掙扎,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的苦心經營之後,於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人民解放軍於該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22日2時,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同志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道了中路軍萬船齊發、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的戰況。22日夜,毛主席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按:此處插入時代背景,設計得好。實際授課改為提問,學生爭先恐後回答,末了,又引導學生用「勝利在望,勢如破竹」八字歸納。)

(3)下面請一位同學充當我新華社的播音員,為我們朗讀一下課文,朗讀的時候要注意表現出對我解放軍取得碩碩戰果的喜悅之情和我軍勝利在望、勢如破竹的昂揚風貌。其他同學注意思考一下課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按:朗讀與文章特點「氣勢」結合,與情感體驗結合,好。當時一生讀後,全場鼓掌。)

(4)請一位同學回答課文的劃分。(導語、主體)

導語:第①、②句。主體:第③句到完。

(5)導語中,哪一句話表現了參加戰役的人數之多?(「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說明戰線之長的是?(「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表現了攻勢之凌厲的是?(「沖破敵陣」)寫出了渡江范圍之廣的是?(「西起」「東至」)。短短兩句話,概括了報道的全部內容,展現了文章的氣勢,語言簡潔流煉,體現了新聞簡明扼要的特點。(按:此設計最好,再談氣勢,卻非簡單重復,而是進入分析,分析遺詞造句如何表現出了氣勢雄渾、勢如破竹。執教育還將「人數之多」「戰線之長」「攻勢之凌厲」「范圍之廣」寫到黑板上,每寫一句,學生齊聲回答文中相應句子,真有點群情激動。)

(6)齊讀導語,加深體會(按:(6)緊接(5)而來,再次感受文章的特點和用筆的要妙。當時朗讀效果甚佳,教學達到一個高潮。)

5、歸納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新聞的相關知識,有新聞的四個特點,消息結構的五部分,消息的六要素(集體回答),我們還學習了課文的電頭和導語,了解了消息「迅速及時」和「簡明扼要」兩個特點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作品中,文章的雄渾氣勢如何體現在標題和導語中。

6、布置作業:

①把生字詞注音一遍,抄五遍;②做課後練習三、四;③體會主體部分「勢如破竹」「氣勢磅礴」的特點,以便第二課的討論。

(三)板書設計

(此從略)

(按:「氣勢磅礴」或「氣勢雄渾」,是這篇新聞的主要特點。授課者自始至終注意把握這一點,處處呼應。這就是 「美」在此處,「美」的發現。授課者還不自覺運用了文體學的文本分析理論。知識、能力、情感也都有體現。教學內容重點突出,簡明得當,教學活動豐富,「朗讀」處理得好,「問題」設計得好,教師解讀點撥的語言也准備得好。教學環節完整,教案內容條理很清楚,操作性強。)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說課板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