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需要注意什麼
課堂提問變成了一種單向活動 課堂提問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向學生版提問;二是學生權向教師提問,它是一種雙向的教學活動。但是,如今的初中語文課堂,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教師在向學生提問,教師把預設好的問題一股腦的拋給學生
㈡ 新課程下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要想上好一堂課,就必須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要想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首當其沖就是要制訂一個恰當的教學目標。可是,現在有些教師制訂教學目標時,養成了「教學目標是個筐,什麼東西都直接往裡裝」的習慣,殊不知,這樣做教學目標就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拿《包身工》這篇文章來說,《包身工》是夏衍的一部報告文學,教學時我們要達到以下幾個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包身工的含義、鑒賞文章豐富的語言內涵、理解報告文學的特徵、掌握點面結合的寫作技巧等。
針對本次比賽李老師講的這堂課,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能看出課前他做了充分准備,制訂教學目標時,考慮得也相當充分。他課堂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了解包身工制度,了解報告文學的特徵,了解時代背景,了解文章中社會背景的作用,感知文章內容,學習點面結合的寫作技巧,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文章中的句子。可以說,他的這個教學目標涉及面較廣。試想,一堂課40分鍾,而要講的知識點如此之多,就算是把這些內容讀一遍也要花十幾分鍾呀。若是老師口若懸河地講著,學生這邊腦子里剛進點東西理解,那邊知識點又蜂擁而至,他們如何應對,唯一能做的就是機械地配合,根本就達不到讓學生學到東西的目的。所以,一堂課,並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選好一個角度,把問題講清楚,把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參透。其實,我認為,《包身工》這篇文章有以下幾個重點:(1)背景材料的描寫及其作用。(2)幾個人物描寫的作用。(3)語言鑒賞及寫作技巧。故而,在第一課時,只要抓住當堂課的一個要點講就可以了。有些年輕教師上公開課時,總是怕漏了這漏了那,擔心教學內容涵蓋面不全,會讓人誤解為能力不強,為了顯示自己對文章掌握得通透,對教學游刃有餘,明明是三個課時才能講完的內容,他卻硬生生地擠壓成一節課講完,所講內容都是蜻蜓點水,沒有一個問題講透。
美國課程學家泰勒曾說:「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動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於他自己做了什麼,而不是教師教了什麼。」每上完一堂課,我們應當靜心反思,學生學到了什麼?其實,教師的教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歸根結底是要落實到學生的學。因此,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至關重要。我認為,一次良好的教學,學生應當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而不是只有部分學習好的學生參與、課堂部分環節參與、部分時間參與和形式性的無效參與。李老師在講《包身工》這篇課文的時候,創意很新穎,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導入和結束課程。上課伊始,李老師就以「你感到幸福嗎」為導入,全部學生大聲地回答道:「不幸福!」在課堂結束的時候,老師又以「你感到幸福嗎」為結束語,全部學生又整齊地大聲地喊道:「幸福!」看似熱鬧的課堂,不覺得有點滑稽可笑嗎?難道一個班上70多名學生都是一個母親所生,有著同樣的情感領悟及生活體驗?著實讓人難以接受。雖是新穎的形式卻讓人感受不到愉悅,同樣的默契令人無語,看似熱鬧的課堂卻顯得極為做作。李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想努力營造充滿歡聲笑語、自然和諧的課堂氛圍,可當你一味地去追求形式、營造氣氛,殊不知已經失去了課堂的純真本性――真實與自然。
要想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還應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學生只要願意主動思考,不論答案如何,教師都要給予中肯的評價,而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就算學生的答案完全背離原意,我們也應該說:「你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的,如果你仔細考慮,也會回答得很好的。」或是這樣說:「你的回答很有創意,值得探討,或許你換個角度,會領略到不一樣的意境。」我想,如果學生遇到的都是這么通情達理的老師,他們肯定都會爭先恐後地搶答問題,而如果學生遇到的都是鍾情於「否定」的老師,那麼,他的課堂必定是毫無生機,哪怕你是「狂風」,也「吹不起半點漣漪」,從而又形成了老師唾沫橫飛,學生埋頭苦記的老景象,返回了灌輸式的傳統式教學,還何談教學,何談課改,何談教育?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布魯納也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現在很多高等學校的教室里都安裝了投影機。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已經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可見,必要的輔助手段對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是有的老師在藉助多媒體上公開課時,並沒有遵循多媒體教學的規律,而是「為多媒體而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缺乏實用性,且對多媒體的認識存在誤區,常以花哨為標准。應知道,多媒體是輔助手段而不是教學花瓶,多媒體的作用應是畫龍點睛,而不是多此一舉。由此我建議,教學課件務必簡單實用。
以上是我個人淺薄的看法,如有不當請同行指正。其實,我也是屬於文章中「年輕老師」中的一個,寫這篇文章也是為了鞭策自己,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研讀更多的理論書籍,然後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寫出更多的心得體會。
㈢ 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提問要注意什麼
(1)課堂提問變成了一種單向活動
課堂提問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向學生提問;二是學生向教師提問,它是一種雙向的教學活動。但是,如今的初中語文課堂,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教師在向學生提問,教師把預設好的問題一股腦的拋給學生。原本應該是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儼然變成了教師單向的灌輸式提問,學生被動的回答,失去了師生互相提問的雙向問答形式。
(2)提問缺乏針對性
這里所說的提問缺乏針對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層次性,無法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這種課堂提問的方式,只會形成一種好學生會學的更好,成績稍差的學生越無法參與回答問題的局面,那麼這樣課堂提問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二是所提問題不能針對教學內容提出。教師所提問題脫離了教學目標、脫離了教學實際。《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教師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通過再造想像感悟詩歌意境」。也就是說教師想要強調的是讓學生運用「想像」的方式去學習和感悟詩歌意境,但是課堂上的提問一直在圍繞著詩歌的翻譯進行,學生沒能通過教師的提問,運用想像的方式學習詩歌的內容,又何談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境呢?這與課前的教學目標不符,這樣的提問也就變得毫無意義。
(3)提問多且雜,缺乏邏輯性
初中語文教材中通常會選入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例如演講稿,散文等等。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段落較多,內容比較豐富的文本,通常情況下會提出許多問題,讓學生從文本的各個細節入手,深入的去解讀文本內容。於是課堂提問便會形成這樣的一種局面:以《我有一個夢想》為例,教師針對其中一段內容提問「黑人生活在怎樣生活環境中?」學生運用原文的話回答。緊接著教師馬上問,剛剛這段話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然後又提問學生黑人為什麼會身處這樣的環境。教師針對短短的一段內容連續拋出了三個問題,但是提出這三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呢?這些問題既有理解性問題,又有關於寫作手法的問題,教師到底想讓學生把握怎樣的內容呢?這種缺乏邏輯性的提問是很多老師在課堂提問中會出現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在這些多且雜的提問中偏離了文章的主旨。
㈣ 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的思考
大家都知道,在新課改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回。教師的主答體作用首先體現在導學案的編寫上。課改以來,我認真鑽研,靈活挖掘教材,重組教材中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鏈,構成知識網。通過多種形式的問題設計,把散亂的知識,語言,語法變為簡單有序的知識系統,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導學案,為上好不同類型的課打好基礎,作好鋪墊。
㈤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你好
自誇美紐斯時代走到今天,關於有效教學的研究經久不衰,有效教學成為教學永恆的主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有效教學再一次成為研究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之一。當今社會,人們對有效教學有了一個統一的認識:即有效教學是指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初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課堂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何謂有效提問?很多老師對此進行了探討,各自的說法不一,研究者將之界定為:「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現今的課堂提問主要表現為:1.問題多而質量低,不具啟發性;2.教師滿堂問;3.提出的問題沒有層次性等。面對課堂提問有效性低下的現狀,能不能將每一堂課都按照既定的目標行之有效的進行引導和組織,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積極思考和急待解決的問題。現今的課程改革的理念是「課改是從課堂教學突破,深入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性措施」。因此,要改革如今的教育模式,讓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達到最優化,我認為應緊扣教學目標,找准提問的時間和機會,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讓問題成為啟迪學生思考的橋梁,促進學生學習的最優化。就課堂提問有效性的上位探究,許多的專家學者都作了很多的論述,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示和幫助。今天,我想就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實踐操作應注意的問題和方法談談自己的淺顯看法。
一、緊扣目標,找准提問的切入點
課堂提問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它的本質是什麼?實踐者往往不多加思考。中小學課堂有效提問如此之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提問的真正目的沒有弄明白而跟著感覺走造成的。大概和夫說:提問「是以兒童的智力發展為目標的」「使兒童對教材展開主動、能動的思考」這就是提問的本質。每一種切入課文的方式都有它的優點和適應范圍,但是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切題不能脫離教學目標,要緊扣目標,找到一個能綱舉目張的問題,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讓整堂課都能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盡量做到水到渠成。如《羚羊木雕》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1.整體感知,入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2.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3.正確認識和處理親情、友情。我們可以將本文的教學切入點放在課文的最後一句「這能全怪我嗎?」上,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出現:1.這不能全怪我?(怪爸、媽?怪萬芳?怪萬芳媽?)2.這全怪我?學生就會為自己的觀點找理由、找依據,就會去品讀課文,就會出現思維碰撞的火花,教學目標也自然會迎刃而解。孔子說:「不問不扉,不啟不發。」這樣的提問才不會出現課程改革初期的「一問到底」的現象,才會表現為《易經》卦辭中所說:「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境界。
二、凸顯重難點,抓住提問的生成點
是否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教學有效性的核心標准,當今的課堂應是自然的課堂,應是生成性課堂。這要求我們的教學是一種開放、互動、動態、多元的課堂教學形式,強調教學的過程性。因此當前生成教學的主要問題在於實施的困難,如果教師還沒有足夠駕馭、把握這種教學的能力,就會讓課堂教學偏離方向。在這種形式之下課堂教學中引領提問就顯得十分重要。如何在學生生成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凸顯難點,這給我們老師的課堂提問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在課文的重難點部分善於設疑,可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寬,又能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
如《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之一是「教育孩子敢於說真話,養成真誠品德」 有位老師在學生對人物的分析後巧妙地問了一句「該向誰學?」
生1:小孩
師:小孩終究要長大的!周圍大人都在說謊!
生2:老師,您的說法太片面了。並不是所有的大人都在說謊!
師:哦!說下去!
生2:況且這僅僅是童話,正如您剛才所說安徒生在「歌頌真與美,批判假與丑」。
生3插話:安徒生用了誇張手法。
師:說得好!我為你鼓掌!有一種說法叫美麗的謊言,但不管如何,決不能違背人的——
生齊答:良知!
對於這個重點,學生並非對它不懂,只是在需要學生認識發生質變的關鍵點上,教師適時提問就會一兩撥千均,激起學生認識的飛躍。任何一篇課文,可圈可點之處不止一處,教師必須緊扣重難點,尋找突破口,巧妙設計「主問題」,讓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快速地整體把握課文。既能避免毫無實用價值的「滿堂問」,避免「急」、「淺」、「碎」的教學弊端,又能使學生快速有序地學習課文,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最佳結合。
三、統領全文,把握提問的回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