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探究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探究

發布時間:2021-03-05 14:30:40

A.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摘要:德萊登描述抄想像襲力時說想像力猶只靈巧犬狗蹦跳著疾躍過記憶原野終撲向所狩獵獵物……段形象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想像力威力想像力新課標下學生重要能力我們必須認真培養何培養呢我結合自己教學經驗認我們從下面三點通過知識積累豐富學生表象通過語言訓練增強學生想像表達力通過寫作訓練培養學生農象重組形成想像能力等來求得

B. 新課標背景下如何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閱讀教學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新課標進一步明確強調了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並且積極倡導「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如何為促進學生有效進行課外閱讀提供優質服務研究?本課題想通過積極構建新的課外教學模式,探索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課程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方法的指導,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的整體優化,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開學初,結合學生的閱讀現狀及課標為中年段學生提供的閱讀推薦,我們要求每個學生為自己制定學期閱讀計劃,推薦課外讀物。對這些文章,我們平時是採用 「讀-記-說-寫」的模式進行引導。升華讀書,亦可嘗試進行創作。具體為:精選誦讀語段,在閱讀時間上,堅持做到時間落實。每天安排20分鍾語文課讀書,每月一次集中盤點大誦讀。在選擇興趣閱讀中,我們精心選擇了多部兒童文學名著推薦給學生。使每個孩子每天讀半小時以上的書報,此項工作積極尋求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每個假期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假期前舉行假期大量閱讀總動員,也通過各種途徑取得家長們的支持,使學生在假期里能與書好好交往。課外閱讀指導課不能上成課內閱讀課,應該著眼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習得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讓學生做好四個結合:1、讀與思結合。開卷有益,但並非多多益善。只有邊讀邊思,讀思結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2、讀與寫結合。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語言材料和寫作範例,從讀到寫,由仿到創,是指導寫作的有效途徑。3、讀與使用工具書相結全。掃清閱讀障礙,培養自讀能力,養成良好習貫。4、讀書與衛生習貫的培養相結合。教育學生要保持書本清潔,注意翻書和用眼衛生。課外閱讀指導要與學生寫讀書筆記有機結合,積極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及時進行閱讀信息反潰。通過閱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積極意義。讀書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去觀察、去閱讀,到書的海洋里去積累語文,到廣闊的生活中去運用語文。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在眾多優秀的作品中,同學們與書中的人一起經歷成功的快樂、經歷失敗的痛苦;一起體會親情的珍貴、體會人間的美好;一起嘗試生活的滋味、嘗試人生的挫折……這些都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經歷,讓他們從中受到了無形的教育,提高了審美能力。

C. 如何在在新課標指導下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轉變思想觀念,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激版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權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要多運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要注重根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創設一種輕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課堂上要多給予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表各自的主張及意見建議。

D. 怎樣在新課程標准下進行語文教學

新《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所謂探究性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探究性學習呢?結合教學實踐,我採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尊重主體,讓學生有探究學習的主動權。

陶行知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主人。學生只有主動地參與學習才能獲得發展,才能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學生要知道學什麼,怎樣學,怎樣用。作為教師應提供各種條件,積極引導、激勵學生,喚起學生內心的學習願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內在動力,激活學生學習所必需的先前經念。

如何讓學生有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呢?最好的方法是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讓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選擇學習的方法等等。例如,教學《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文時,可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全文,邊讀邊想,把自己喜歡的地方劃下來,並說說喜歡的原因,然後喜歡朗讀的通過朗讀把自己的理解體會表達出來,喜歡畫畫的也可以把這種美景畫下

來,喜歡唱歌的也可以編寫歌曲把美景唱出來。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地進行讀、品、評、賞、畫、唱……他們各抒己見,說得頭頭是道,讀得有聲有色,畫得栩栩如生……學生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就有了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就樂於參與探究學習。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能促使學生在教師愛護、尊重和期待中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教學中,教師始終要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要創設一種互動的師生關系,即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學生體驗到的應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這樣學生才敢於發言、爭辯、探究。一旦學生看到自己的探索成果,就會產生探究的積極性。

例如教學《莫高窟》時:

師:同學們,藏經洞中曾藏有什麼文物呢?

生(紛紛舉手):洞里曾藏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綉、銅像等六萬多件。

師:回答得很好。

師正要繼續講述下去,只見一學生高高舉手。

生:老師,我還要說。

師:(略作停頓、意外地)很好,請說。

生:藏經洞中藏有『結晶』。

師:哦,為什麼這樣說呢?

生:因為這些文物體現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師:好,這位同學讀書真細心,想的真巧妙,連老師沒發覺的地方,他都發現了。老師要向你學習!大家要向他學習!

(這位學生喜氣溢於臉上,整節課思維活躍,不斷舉手發言。)

對於學生的一些反常舉動,教師應該像呵護尖上的露珠那樣細心謹慎。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給予充分肯定,這樣民主型教師高度重視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這種做法值得提倡。

三,樹立信心,讓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

有專家預言,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作為新世紀的下一代,他們的知識水準、能力水平不能只停留在教師教的基礎上,他們應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腳步。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要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學習的基本方法,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知道運用已有的條件去尋找解決問題、認識新知的途徑,這對他們來說一生受益。在教學中,不在於教師教多少,關鍵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了多少,要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嘗試成功探究的喜悅,給學生樹立自信心。在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探究性閱讀呢?教學中可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質疑問難。對一篇課文的學習,應從學生的質疑問難開始,放手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讓大家討論、解決。如教學《陳增巧破巫術》時,對於課題學生展開了質疑,學生問:「陳增破的是什麼巫術?」「為什麼說巧破巫術?」「還有比陳增更好的辦法嗎?

」針對這些有價值問題,學生就有了探究學習的目標,因此,接下來的

E. 如何在新課標背景下加強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改

一、新的語文教學理念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我們語文教師運用不同於以往的方法策略。在這一點改革上,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新課標下的核心,則需要重點去培養和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摒棄舊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新的教學方式與教學觀念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僅表現在教學課堂上,同時也要跨出課本,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把課堂和生活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對語文教師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注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把知識擴大化而不只是局限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藉助一些新型教學工具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如多媒體教學等。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要聯系未來,讓他們的語文知識不僅受用於現在,更重要的是能對他們以後的學習生活提供幫助,使他們的語文素養有一個本質上的提高。
二、新課標下轉變教學觀念
1.教師角色的轉換。新課標背景下,要求教師也應是新型的教師。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師在這種時候就應該主動轉換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與學生們像朋友一樣融為一體的大哥哥大姐姐了;教師要主動融入到學生們中間去,在與學生共同討論中去教給學生知識。教師轉變自身角色,運用新型的教育理念才能與學生更好地交流,從而促進他們知識的接受與理解;才能更好地貫徹新課標對教育的新要求;才能充分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也可以使學生盡快的適應新課標下的教學要求以及明確新課標對他們自身的要求。
2.教師教學理念的轉換。首先,教師應學習新的教學觀念,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上,平時的學習中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學習的態度,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探索中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新課標下對教師的要求是,把課堂回歸到學生自己的手中,教師交給其學習的方式,從而使學生自己去學習;同時,教師要秉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看到學生們的個性與自身需要,這樣才能夠適應新課標下的教學目標。
3.教師教學課程的轉換。教學課程的設計包括了學生和教師這兩類人,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都共同參與了課程的設計,新課標下,教學與課程應充分聯系在一起,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體現我們的課程設計,使教學與課程在相互促進中得以共同提高。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不能局限在課本中,應本著創新的態度去品讀教材,鑒賞教材,在其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交給學生實用的課程知識,以此來豐富他們的語文知識,也鍛煉他們的自身能力,使學生們在新的教學課程下愛上學習,同時也愛上對語文的學習。
4.教師教學對象的轉換。新課標下,學生的發展是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內容,注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師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每位學生都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看到每位學生的優點與缺點,用鼓勵的態度對待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的優點要加以贊賞並鼓勵其照著自己喜歡的方向繼續發展;對學生的不足要悉心勸勉其改正,幫助他們發現不足、改正不足。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對待學生,教師應充分考慮到每位學生,使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新課標下的教學對象的轉換所帶給他們的影響和收獲。這一點可以促使每位同學都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發揮優點、改正不足中去共同提升自己,從而也有利於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1.構建創新性課堂教學。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應本著創新的原則,初中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創新的特點,如:教法和學法的創新。語文教學,需要的是活躍的語文課堂,初中語文教學在充分發揮創新的基礎上必然會帶動學生與教師的學習、參與教學課堂的熱情,使教學變得更加有活力、更加有激情。
2.構建師生交流互動的教學課堂。新課標下的新型教學課堂應更妙地把學生和教師充分聯系在一起,讓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中傳遞知識,摒棄傳統的「教師獨講、學生專聽」的教學理念。初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引導學生去自我反思、自我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教學中交流自己的思想以獲取更大的收獲。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與人溝通能力與思維能力。
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對當代語文教師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充分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轉變自己的角色、教學理念、教學課程以及教學對象,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前提下,構建創新與師生交流互動的新型課堂教學,讓學生們在教師的正確指引下鍛煉自身能力,學習最為有趣的語文知識,同時也讓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則變的更為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做好課堂改革,以一個全新的教學課堂來使初中語文教學邁進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平台,從而受益於學生,也受益於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課堂。

F. 新課程下初中語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馬運果/河北省大名縣實驗學校 【摘要】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原有的課程標准已不能滿足當今「教」與「學」的需要。新課程標准下,應該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新課程標准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策略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此《綱要》為新課程改革指明了基本的教學方向。新課程標准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間的思維、知識和經驗,交流彼此之問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從而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新課標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是教師將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藉助某種有效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的一個過程,而這一過程中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們能夠自主的感受、欣賞以至熱愛上語言文化的魅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學習的引路者。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尋求一種既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就成為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語文教學大綱對語文閱讀的界定是:「閱讀是人們從書面語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活動。」課程標准對閱讀的理解是:「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兩者的比較中不難看出,新語文課程標准閱讀目標的新理念突出表現在「對話」上。「對話」這一理念,是以交流為基礎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質上就是在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交流。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首先應該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章、領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的個性化思維方式。每個學生因為受諸如生活經驗、個性氣質等因素差異的影響,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異很大,對同一篇文章、同一個話題的理解常常是千差萬別,因此在對閱讀教學進行評價時,以「標准答案」判分,強求結論統一的做法實在是不可取。其,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空間,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積極性。 二、尊循學習規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章三者之間的交流,而作為主體的學生,由於年齡的差異,其生理、心理、語言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表現為明顯的不同。因此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既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又要遵循語文閱讀教學的規律,來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實施有效地教學,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接下來將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課本中的課文為例,闡述具體做法。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中,特別是在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時,學生的思維就難以控制在一個基準上,可能會導致「課堂非常熱鬧,效果卻不理想」的尷尬境地。 因此,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遵循「緊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則。 凡是被選人新課標下蘇教版教材中的課文,都是一些經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確。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抒發感情,一定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精挑細選,並且結構嚴密。對文內的語言進行了修辭煉句,對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作出了獨具匠心的安排,而這些都是為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的。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師生都應從作者的心理出發,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終體驗作者的情感。例如:蕭乾的《棗核》,此文以「棗核」為線索,採用以小見大、以物傳情的手法,描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託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時被安排在課本第二單元都德的文章《最後一課》,通過最後一課的生動描述,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後所表現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同樣是兩篇抒發愛國情懷的文章,寫作於法與語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聯繫上下文」和「首尾呼應」的通用原則。 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要特別留意文章中的過渡性語句與段落,要聯繫上下文進行比較分析,以便把握該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們在素質教育階段,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正如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所指出的那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他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以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出發點,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而這種「情感體驗」和「有益啟示」,只有使學生將文章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才會產生真正的思想共鳴,才會得到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知識。 三、在閱讀教學中體驗、思考,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英國哲學家賓沙夫茨伯里說過:「在各類人際關系中,最變化莫測的是讀者和作者之間關系。」對文本來說,老師是讀者,每個學生也都是讀者,老師、學生都是通過文本去探尋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老師與學生的閱歷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對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學生由於個性的差異,理解起來也有不同。同時,老師、學生又都由文本而聯系起來,老師既啟發學生加深對文體的理解,又從學生那裡受到啟發,而達到教學相長。體驗之思,就是在老師、學生、文本的對話中進行。 閱讀是極個性化的行為。老師與文本的對話應在備課中完成。課堂上,首先必須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獨立閱讀、獨立體驗、獨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學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礎上,老師予以啟發、引導,或組織討論,學生則在老師的啟發下,或者在討論中,在相互啟發下,使體驗更靠近課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雖然各學段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在這四者中,感受與欣賞、體驗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與評價,則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體驗與探究可以有些側重,但不可偏廢,要有機結合。既使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以感受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賞,甚至是評價。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在人教版的低年級語文修訂教材中,編者就力圖體現這一點,如第三冊《我要的是葫蘆》要求「說說可愛的小葫蘆原來為什麼都落了」,就含有探究理解原因的意思。《四季的腳步》中「你喜歡哪個季節?畫一張畫告訴大家」這一題,就含有欣賞的意思。《狐狸和烏鴉》中"說說烏鴉為什麼上了狐狸的當"這一題在對烏鴉上當原因的探究中就含有評價的意思。「烏鴉喜歡聽奉承話」,既是對烏鴉上當原因的分析,也是對它的評價。將來,在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編寫的新課本中,對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有機結合一定會體現得更充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結合中引導體驗之思。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通過懸念的製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體驗的慾望,探究的慾望。它是體驗的引信,是探究的前奏。「閱讀反思」,即是對閱讀過程的再思考。學生在閱讀期待後提出問題和進行大膽假設,然後在閱讀中整體把握課文思想內容和對大膽假設進行小心求證。閱讀反思,就是對上述的閱讀過程進行再思考,看求證的方法和結果是否正確,是否還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而所謂「批判」,是分清在閱讀過程中,哪些體驗與探究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有效思維,哪些是無效思維。閱讀反思和批判,是更高層次上的體驗之思,它是學生「有創意的閱讀」的基礎。體驗之思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中進行,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在課堂教學和寫作中,培養語言感悟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感悟就是緊扣語言,通過聯想和想像,將自己的人生體驗參與文章的解讀,以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所感觸和領悟。而作家和詩人常常通過語言文字,藉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藝術地表現他們的感悟。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以課文為例,讓學生剖析這種感悟(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深層次的理解),以達到訓練和培養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初一第二學期所選課文內容多是感悟性很強的散文,對於進入初中剛一年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我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具體按「讀、思、品、悟」四個步驟進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礎,工作做扎實了,學生自然就能夠對作品有所悟,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積極參與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解、領悟。這個過程不是學生准確客觀地再現作者的創作本意,而是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性地發現作品中的種種意義,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閱歷、文化素養,吐故納新,形成新的價值取向,完成閱讀過程的感悟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例如我在教《貓》這篇課文時,就特別重視學生感悟能力的訓練,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 (1).你養過貓嗎 (2).你長這么大受過委屈嗎 通過幾個問題的思考,同學們已經掌握了作者的創作本意,接下來就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實踐 (2).文章中的第三隻貓死了,它的死除了作者的錯外,它自己有錯嗎?我們應從第三隻貓的悲劇中吸取哪些教訓呢?學生回答:應該進行自我完善,做一個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要鍛煉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則就無法面對將來所遇到的各種挫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筆者認為已經超出了作者的創作本意,形成了學生自己的價值趨向。如果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這種能力的訓練,何愁他們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發不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葉聖陶提出作文應「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可見語文的學習不能局限在課堂上,而應樹立大語文觀,通過課外閱讀、語文實踐活動等來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基於這一點,從初一開始我就訓練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編書,通過這種語文實踐活動,來調動他們創作的情感。到初二時每位學生已出了六本書,對於學生來說這是多麼自豪的事啊!有學生在書的序言中寫道:「每次出書,都有一份喜悅的心情;每次出書,都有一份無盡的期待;每次出書,都有一種莫名的滿足。這就是出書的心情。或許我的文筆幼稚,或許我的條理欠通,但我相信,我的文章一定會給您帶來歡樂。願我的文章能使您暫且放下所有的煩惱,與藍天白雲一同享受這片刻的寧靜。我不敢說她能使您難以忘懷,更不敢說能使您看後心曠神怡,我只願您能滿意這份小作,也希望您能給我提出不足之處。」這真是他們在用自己稚嫩的筆傾訴啊,每當看到這些文字我都很感動。同時,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課帶領學生進行名家名篇的閱讀,要求當堂寫出讀後感。學生的創作慾望非常強烈,有的學生還寫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例如有學生寫道:「關注你自己,所謂『各花入各眼』,只要有自信,美的那一面也就自然表露出來了……相信每個人都是美的,一旦發現他的美,你就有意外的驚喜哦!」這只是第一步。 把閱讀教學放在語文教學中考察,它要有利於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養成。在新的文化、經濟背景下,兩種語文素質尤為重要:a、對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的熱愛。在全球一體化進程逐漸加快的歷史背景下,我們這樣一個相對落後和弱小的民族,若要求得獨立生存發展的一席之地,必需要有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b、語文創新意識和能力。二十一世紀社會進步的動力在於創新,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那種把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閱讀課變成枯燥乏味的知識課、記憶課、訓練課的做法,必然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索然;那種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的發展,化解成為一切為了應試的做法,必然阻斷學生的創新之路。把閱讀教學放在基礎教育的大背景下考察,它必須符合培養新時代個人主體性的要求。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整體變革需要人的解放,個性的解放需要自主、自立、自強、自尊、自信、自立的高度創造性和責任感的個人主體。而閱讀教學的功利主義與技術主義的價值取向,則是從根本上忽視和壓抑的個人的主體意識,這種外部強加的訓練模式,目標化的客觀教學過程,必將踐踏學生的個性、自由、責任。 因此我們要建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新理論,並在其指導下進行教學實踐。

G.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語文復教學目標是語文課制堂教學的導向和核心,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起著引領作用。它指引著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語文教學必須先具備好的教學目標。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要圍繞「目標」安排教學。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塊。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三大目標選擇語文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並進行內容重組,使三維目標互相促進,有機統一。

H.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有哪些特點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和實現這些目標

發布者:陳應添發布日期:2011-05-14 09:04:15.0 (一)把握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特點 1、人文性 2、實踐性 3、民族化 我們先看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1、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是一個人文性的課堂,這是由語文課的語文的特點來決定的,語文本身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人類文化的傳承的重要任務,而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在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學它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另外,語文本身在接受的層面上來講,又有因人而異的特點,也就是說,對語文的閱讀的內容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有人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讀者的眼中,能演繹成心中所認識的那個哈姆雷特,這就是說,我們對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帶有個人的強烈的色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它的多元性,其實,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空間,對同一個閱讀材料,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就是理解的多層性,例如,我們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在少年時代讀《背影》,可能僅僅認識到的是一種父親對孩子的深深的愛,如果到了青年時代,可能就會對這個愛的認識又要加深一層,如果到了中年,可能會被這個愛深深的打動,到了老年,可能又會為自己擁有了這份愛而深陷其中。所以說,即使是同一個閱讀材料,由於讀者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發生了變化,他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語文的學習具有多層性的特點,這種內容本身的特點,具有傳承文化的特點,而理解上又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性,這就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必然就帶有強烈的人文色彩,這種強烈的人文色彩又必然的會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就會體現三個特點: (1)對學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這種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由語文的教學內容所決定的,我們前面說過,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起作用,因此它必然對人起著一種熏陶和感染,這種熏陶和感染我們又要注意,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帶有灌輸的特點,因為一個孩子在他對世界觀的形成的過程當中,起初階段可能是空白的,我們就通過我們的教育讓他對外部世界產生認識,這種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實踐,就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而在語文教學當中,它不同於思想品德,不能灌輸,不能強制性的灌輸,它體現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染,也就是說,像一匹布擺到染缸里,浸泡在其中,慢慢的吸收染料的顏色,最後成為染料的那種顏色,是一種浸染的過程。 (2)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教學內容本身可以對學生的價值起了一個定向的作用,這種價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人生價值的取向 語文課上所展現的閱讀的材料,往往是古今中外的傳統的、優秀的一些作品,在這些優秀的作品當中,展現的是人類的最高尚的文化,這種高尚的東西對接受者來講,必然就影響了接受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它會對接受者或者是學生的人生價值定向起作用,而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它還不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作為語文教學,更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是對一種文化價值的定向,作為一個民族,必然有著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它長期的傳承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並且通過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 本民族的人緣,形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傳承的形式,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它承擔的就是這樣一個任務。所以,我們通過語文課的教學,小而言之,影響學生個人的終身的人生價值定向和文化價值的定向,大而言之,又可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道德的價值傾向,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的定位,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傳承我們的文化上,把我們民族的和國外優秀文化,一步一層地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們的文化。假如說,我們的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對於自己的歷史文化或者對國外的優秀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那麼我們的學生必然會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或外來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這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現象。這個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從而通過我們的價值取向,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3)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我們前面說過,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因此,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對語文閱讀材料所產生的體驗,應該說是獨特的,我們也必須尊重這種獨特性,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往往會出現一個情形就是:對文章的理解也好,對語段的認識也好,強求一個一致性,這個其實是有違人的閱讀的本質特點的。語文的教學又不同於理科的教學,理科的教學強調一致性、強調唯一性,例如,在我們的算術教學當中,一加一等於二,你不可能再得出別的結論來,如果你得出了別的結論,你的理解就有了問題,可是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不唯老師、不唯教材、不唯教參,而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帶有列強的個性色彩的體驗,只有這樣,這種語文教學才回歸到最本質的特點。 2、實踐性的課堂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實踐性的課堂,因為我們的語文本身是最重要的一種教具工具,因此它決定了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我們可以體會一下,語文所具備的能力是聽、讀、說、寫這四個主要的能力,聽、讀是信息的接收,說、寫是信息的輸出,這種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輸出構成了人與人之間交際的最基本的手段,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學生具備這種能力,因此,它就具有了強烈的工具性的色彩。說到語文的工具性,又反映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就帶有強烈的實踐性的特點,這種實踐性的特點具體的表現為兩種形式: (1)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該始終不渝的堅持一條,就是我們的學生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具體的說,就是培養學生聽、讀、說、寫的能力。課堂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學生能不能在課堂上在交際能力上獲得提高。很多語文老師容易把語文課堂當作展示自己的個人才華、個人學術修養的舞台,這是錯的,課堂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一個陣地,同時也是展現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老師應該是舞台下的導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員,舞台上的演員是我們的學生。再打個比方,如果說我們的課堂是一個競技場的話,那麼在競技場上展現自己才能的是我們的學生,也就是說學生就是運動員,而老師應該是運動場下的教練,我們應該通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全面展現,從而反映出老師的教學才能和才華。 (2)語文知識傳授突出其好用性 這一點也是對語文學科教學當中,與傳統教學有著很明顯區別的。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很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它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規范性、條理性,因此,在學生學語文的時候,要從語素講起,然後講到詞、短語、句子,句子還得分單句和復句,然後再講到句群,再講到篇章,再講到全文,這從單純的研究語言構成的角度來講,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是不是有必要呢?在新課標當中就特別提出 了一個要求,就是不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現階段,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運用的方法,並且能夠比較熟練、比較成功的來運用它的母語,而語言本身的系統的知識,應該是專門研究語言的專家們去研究的事,但是我們並不否認知識本身在形成語文能力當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在這里提出了要重視語文知識傳授當中突出它的好用性,好用性怎麼來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實際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能用得上。 ● 所學的知識能夠接受得了,並且會運用。 如果從運用得上了角度來講,可能從語素一直到篇章結構都是能用得上的,但是可能會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的要求會非常非常的高,脫離了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這個好用就強調了對學生來講,他還能夠用得上還必須是會用,也就是說,對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講,所傳授的知識必須是能夠學以致用的知識,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毛老師在《感受自然 抒寫自然》這篇課文當中,在知識傳授所做的實踐,可以證明這一條,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毛老師課堂教學片斷。 剛剛我們看了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是怎樣傳授寫作知識的。寫作在學生的語文實踐當中,有些東西可能是自然習得的,也就是說,在長期的母語環境當中,在長期的母語閱讀當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些東西,但是,作為語文課的課堂教學,不能單純地依賴於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當然,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是我們必須加以利用的一個有利的條件,而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必須傳授相應的知識,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就傳授了寫作的相應的知識,這個知識對於學生在這個階段寫相應的這個內容,應該說是非常有用的,同時也是非常好用的。這堂課的實踐證明,學生在掌握了毛老師所教的內容之後,能夠很快的加以運用,並且在寫作的實踐當中能夠按照這種方法,去實踐、去踐行,所以寫作的收獲是比較明顯的。 綜上所述,一個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特點,在我們的課堂上應該反映為兩個方面的特點,一個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說,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充分活動的課堂,是學生形成能力並且展現他的素養的課堂。另外,還應該是在形成能力的問題上,我們應該著重強調的是知識的好用性,而不是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說到傳授語文知識的好用性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它和相關學科的區別,比如說,它和同樣是人文學科的《哲學》以及《歷史》相比,《歷史》和《哲學》也是人文學科,但是這兩個學科的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像《哲學》,有哲學的相應的內在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而《歷史》也有構建在大量的歷史知識上和對歷史知識的評價之上的完整的歷史知識的體系,但是語文學科不強求這種完整,它強調的是實用,能夠學以致用。 同樣的,和理科相比也是這樣的,理科的知識強調循序漸進,強調前後銜接,強調前面為後面做鋪墊,也就是說,它要強調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作為語文學科,主要知識還是強調它的好用,說到這,我強調一個問題,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我們一方面要關注知識的好用性,但同時又要注意對過去傳統教學當中,強調知識系統和完整的這種做法,要進行調整和革新,不能再按照過去的做法,把語文知識的系統完整全盤的搬給我們的學生,這會嚴重的加重學生的負擔。 所以,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實踐,重視知識的好用性,在語文的實踐活動當中,也要關注語文知識的好用性,從而培養出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聽、讀、說、寫的能力。 3、民族化的課堂教學 我們的語文課程本身就是母語教學的課程,學生所學的語文,從他呀呀學語的時候開始,接觸的就是語文,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他不是一張白紙,是在有了一定的積累的基礎上,來開展我們的教學,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具有民族化的特點,同時我們的語言本身也帶有強烈的民族化的色彩,這種只有漢語才有的色彩、其他語言不具備的色彩,必然也影響到語文課堂教學,也影響到語文課堂的一些特點,因此,語文課堂在體現它的民族化的課堂教學的特點上,也應該表現為兩個方面: (1)突出漢語言的特點 這種突出漢語言的特點,首先應該反映在我們的知識教學上,在寫字、認字教學這一類的知識教學上,漢字的特點、漢語言的特點,應該充分的體現出來,比如說認字的時候,漢字在它的造字方法當中,最突出的一種造字方法,是形聲字,而形聲字的特點,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掌握了,對於他舉一返三的去認字、辨形、辨義,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漢字特點所決定的。同樣,在閱讀教學當中,民族化的漢語的特點,也有它的鮮明特徵,比如說在閱讀當中,有的時候有些字詞,我們未必都把它認得了或者說把它本來的意思都揣摩的很充分了,但是並不影響我們以文章及至於對語段、甚至於對這句話的閱讀,這裡面就包含著漢語言的閱讀當中我們猜讀的手段,這種猜讀,根據上、下文,根據語境,根據前面的語言積累,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對語句就能夠估計出八、八不離十來,這也是漢語的特點。這是在我們語文教學當中,必須體現出或者說是突出漢語的特點,用它來輔佐我們的教學,來幫助我們的教學。 (2)重視培養語感以及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 首先看培養語感:在我們的漢語當中,漢語語言有些很鮮明的特點,以至於使得漢語在很多外國學生看來,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難學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漢語言的多義性,比如說,用詞的多義性就很有特點,有一個笑話,說一個外國人聽鄰居在囑咐孩子說「你上街給我打醬油去」,他就問打醬油是什麼意思,鄰居告訴他打醬油就是買醬油,結果外國人家裡的燈泡壞了,他就對孩子說「你給我上街打燈泡去」,孩子說「燈泡能打嗎?」,他說「能打,我有錢,你去打。」,結果孩子把路上的燈打壞了以後,別人找上門來,孩子說「就是他讓我打的,而且他說他有錢。」,他說「我讓你去買燈泡啊,你怎麼把燈泡打碎了呢?」,他不知道「打」字在醬油的語境當中有買的意思,可是在燈泡的語境當中就不具備買的意思了,同樣的,一個量詞,一個「條」字,我們通常用來界定魚,一條魚,或者是說一條綵帶,用它來講人,似乎很不合適,可是在特定的語境下,比如說「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就得用「條」字,用「條」字能感覺出這些好漢的粗獷、豪邁、剛毅,都能反映出來,如果用「一百零八名好漢」,那這個意思就大打折扣。這就是漢語語言當中的表達上的豐富性、多義性,還有些語言表達上的含蓄,也是很耐人尋味的含蓄的特點,比如在教學當中可以看到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寫的都是樂,讓你感覺作者樂著,其實作者內心並不樂,他被貶了官,樂什麼呢?他被發配到京城以外,樂什麼呢?來到一個不茅之地,樂什麼呢?他沒什麼可樂,可是他不能寫他不樂,他要寫不樂,文章傳到皇帝那裡,他日子就不好過,可是這種感情他必須表達,怎麼辦?他不寫悲,就寫樂,可是在他的每個樂字後面你都能體會到他的人生境況的悲涼、懷才不遇的悲涼,但是,同時他又把這種悲涼融化到一種更高的境界當中,就是與民同樂,使個人的悲與民眾的樂融進去,化解掉,而這些東西在他的文章當中一字不做,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揣摩他的潛在的含義來理解這種含蓄的表達。 這種漢語語言的特點就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培養學生語言感悟的能力,必須培養學生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而在這點上,也是傳統教學很忽略甚至於做得很失敗的地方,在我們的傳統教學當中,從五十年代初,從蘇聯人那兒,也就是從凱洛夫 那兒學來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這種基本方法把閱讀教學分裂成幾塊,先從時代背景講起,然後介紹作者,然後讀書,然後字、詞教學,然後就是把文章分析,而分析文章往往就是分段、歸納段意,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再來歸納中心,一篇好好的文章,在這種分段、歸納段意的過程當中,被活活的肢解了,而在閱讀當中,從閱讀本身來講,我們對閱讀本身並不是說在閱讀的時候就把文章分成了幾段、它的段意是什麼,首先應該是對文章的整體的把握,在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和感悟當中,我們和作者進行了對話,進行了交流,我們知道作者寫了什麼、在寫的這個當中想表達一個什麼,這個才是閱讀本來的特點,閱讀就是對話,而不是把他肢解,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重視培養他的揣摩和體會語言材料的我們前面從三個方面,也就是:人文性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課堂教學、民族化的課堂教學這三個方面,談了對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特點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在新課標下對語文教學目標的認識: 新課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語文課程的目標,這和過去的教學大綱的提法是有所不同的,這就反映了語文教育的特點,必須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我們的教學,來實施我們的教學,來評價我們的教學,對這三個維度的認識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一下新課標從三個維度下對課程目標所做的表述: 在新課標當中,課程目標總共做了十條表述,這十條表述當中,第一條到第五條,主要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這兩個維度來界定目標,而第六條到第十條,則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來界定目標,但是,一至五側重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裡面並沒有排隊知識和能力,也包含著知識和能力,同樣,六至十條的課程目標當中,著重的是知識和能力,但是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分析一下: 在語文課程目標的第一條當中,是這樣表述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這個表述當中可以看出,它強調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步的去培養,這實際上強調的就是過程和方法,在強調學習過程以及逐步形成的時候,實際上它是從過程和方法的角度來提出目標,而這個目標它所最終達到的是: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實際上又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提出目標。同樣的,在第三條當中,它提出的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裡面又涉及到了方法,同樣,方法後面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法本身它所講的涉及到的語文學習方法,必然的離不開相應的知識。所以說,在一至五條當中,雖然是從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兩個方面來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知識和能力的相關因素,而六至十條,雖然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一些情態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的內容,比如說第七條: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 萬字以上。在這個目標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它比較多的涉及的是知識和能力,例如要學會運用閱讀方法,但是它裡面也包含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說要注重情感體驗,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所以我們對新課標當中從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從兩個方面來談: 1、注意橫向協調 所謂橫向協調,就是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交融的,相對的獨立是因為知識和能力比較側重的是學習,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他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什麼?學知 識、能力,這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界定,過程和方法主要是從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的角度提出來的,也就是在學和運用的過程當中,它要強調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並且要掌握相應的方法,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學生的體驗,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在形成能力的過程當中,他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什麼,這三個相對獨立就這樣區別開來了,知識和能力側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側重的是運用,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體驗,這是它們相對的獨立性,但同時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它的交融性表現在:知識和能力往往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加以形成,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和方法的過程當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它往往是和知識能力、過程方法緊密的結合,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往往也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對知識運用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對自己民族語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自己人生價值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三者當中,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更加重視的是過程和方法,從我剛才的分析當中,我們應該體會到,過程和方法當中形成了知識和能力,並且轉變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是我們對三個維度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在設定自己教學目標的時候,就必須高度的關注目標是三個維度來設定的,而這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也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一點上,我們來看一下袁老師在他的《背影》這一課的教學當中是怎麼設計她的教學目標的,在她的教學目標當中,又是怎麼體現出三個維度的相互交融的,請大家看課例

I.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可以說,提高學生的閱讀 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這會對語文教學的效果產生有利的影響。然而,當前形勢下,一些教師在 教學過程中不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沒能體現出閱讀教學的作用來。為此,應重點論 述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能力;策略 一、指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意境美、語言美和結構美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應當為學生整體性地呈現文章,應當使學生體會文章的美, 應當使學生明確閱讀的過程就是享受美的過程,只有如此,才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文章的時 候,針對「百草園」描寫了桑葚、皂莢樹、石井欄和菜畦幾個景色,各自使用紫紅、高大、光滑 和碧綠這幾個詞語進行修飾,非常地自然和質朴,形象地表現出了孩子的知識能力與視野,表 達了孩子的特別體會與情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效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呈現這篇 課文的意境美、語言美和結構美,使學生懂得感受和欣賞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並且 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 二、開拓學生的閱讀空間,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學生和文本間進行對話,倘若是進行對話,那麼不可缺少的就是話 題,教師能夠拓展閱讀空間而為學生呈現話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要求

J. 新課程標准下如何搞好初中語文教學

首先,要學習和領會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上新課程之前教師必須學透.很難想像,對新課程標准不熟悉的教師,能把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好.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准時要在學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新課程標准只是一個教學原則性、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文件,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 其次,要認識到新課程標准不只是為教師制訂的,也是為學生的學習制訂的.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的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語文,也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在課堂外學語文. 第三,要轉變觀念.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准,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我個人認為:新課程標准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有些教師認為應該徹底否定原來的教學觀念,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也有些教師認為新課改後不用抓基本的教學常規了,我認為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新課改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拋棄原來的教學常規,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教學.因此,我的體會是對傳統的教育必須是揚棄,而不是拋棄.既不能全部繼承,只改課程不改觀念;也不能全盤否定,樣樣翻新.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對教師教學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樣不能去掉. 第四,要轉變角色.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為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教師要轉變為服務型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三備:一備學生、二備教材、三備教法(包括教具).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比較科學的教案,為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需,解學生所難.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運用要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上新教改課程時,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改革的精神,拋棄填鴨式的教學,不能搞滿堂灌. 應試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課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 我們應大力提倡啟發式的教學.中國古代的大聖人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也有力地說明啟發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因地制宜,不能與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脫節.要與學生的學法掛鉤,與學習內容掛鉤,與學習效果掛鉤.方法、手段和技術的運用都應從實際出發,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課改就是用多媒體上課,語文課就是讓學生按課文內容來表演,演課本劇、演小品,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高高興興,老師只是坐在旁邊做免費觀眾. 我認為,在進行語文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必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必把課文變成劇本來讓學生去表演.特別是像沒有先進教學設備的農村學校,能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用好黑板和粉筆也是很不錯的.不能錯誤地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啟發式教學,也不能錯誤地認為課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動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選用基於以下幾點來考慮:看看能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否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 ,是否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閱讀全文

與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探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