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觸摸春天 用先學後教的方法怎麼教學
先學後教,合作探究,當堂達標'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1、課堂教學效果目標: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
2、課堂教學基本結構:'先學後教、合作探究、當堂達標'。
3、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先學後教、合作探究、當堂達標'教學模式在學科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新授課
初中語文
1、基本教學流程:
導學讀標
釋疑解難
精讀探究
拓展訓練
達標檢測
2、幾種課型的具體運用: ⑴在側重閱讀的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一般應把握三方面的教學內容,即基礎知識教學、文章內容教學、品味語言教學。
課前先學:課前學生根據學案,自學解決學案中的基礎預習題,標出疑難問題。教師在上課前要了解學生的預學效果。
口語訓練:上課開始後,利用2-3分鍾時間,採用敘述故事、演講、對話等形式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結束,請學生或教師作簡要評論。
導學讀標:教師可採取語言激趣,情境激趣,設疑激趣等方法或從題目、文中重點詞句入手,設置能發揮導向作用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潛能。指導學生解讀學案中出示的本節課學習目標,讓學生總體把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達成目標。
釋疑解難: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等形式,交流學案中的「基礎知識預習題」和發現的問題,師生合作共同解決。教師可針對課前對學生解題情況的了解,利用小黑板、投影儀等教輔工具設計基礎知識檢測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起到檢查與鞏固的作用。
精讀探究:要體現「生本教育」的理念,把「讀」作為最根本的學習手段,以讀為主,以講為輔,真正把學生當作「讀」的主體。指導學生閱讀的具體步驟:
初讀感知:在指導學生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內容。
細讀品味: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作用,並積累一些精彩的詞語和句子,讀時多問幾個為什麼。這一環節是語文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用較多的時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細讀、精讀課文,來理解語言,品評語言。
合作探究:學生細讀課文之後,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也可直接提出疑問。要求學生精讀多想,比較分析,展開論辯交流,求得問題的解決。此環節也要不惜花費時間,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教師對疑問可採取提問、點撥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來探究問題,課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為教學目標,而應當引導學生在辨析問題上下功夫,以求理解更深入,思路更清晰。
拓展延伸:在積累、鞏固本節課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適當向課外延伸。
達標檢測: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好達標題。要求學生當堂獨立完成習題,通過檢測查找教學中的疏漏,以及時補救。同時確定好課後輔導對象,做好課外輔導。
⑵在側重聽說的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目的:讓學生從中領會要點,培養聽說能力。
教學程序:示標→出示練習題→播放聽說材料(學生邊聽邊思)→小組合作討論→指定學生聽說訓練→學生互評→教師小結。
⑶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課前:基礎年級的作文:教師在作前3-5天給學生明確寫作的文題或題材,引導學生加強作前材料積累,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多渠道尋找、收集素材。
課堂:欣賞 評講 示標 作前指導 構思、交流 編寫作文提綱 嘗試習作 ---謄寫文章。
⑷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
其程序是:導學讀標→朗讀課文→自譯課文→合作探究→基礎訓練→達標檢測。
文言文教學一定要將文言基礎知識教學作為重點,重視朗讀,強調誦讀,達標檢測習題要圍繞這幾方面去設計。
2. 春 朱自清 教案
朱自清《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積累「朗潤」、「醞釀」、「賣弄」、「宛轉」、「烘托」等詞語。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2. 能流暢地朗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准確、生動的語言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4.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5. (1) 重點
能流暢地朗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難點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准確、生動的語言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 】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 導入語:
同學們,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學們在欣賞完這首旋律輕快的歌曲後,老師考考你們了:這首歌歌唱了哪個季節?這個季節有怎樣的特點?如果讓你用文章來描寫這個季節,你會怎樣寫?(學生各抒己見)好,同學們那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現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寫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樣描寫春天的。
2.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江蘇揚州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作品有:散文《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寫於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寫此文時,已經沒有初期創作詩文時的那種淡淡的哀怨的情調,而是鮮明地表現出新鮮的格調和歡快的情緒。在大自然中,他發現了美和希望,於是欣喜萬狀,寫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對 美的追求,對光明的嚮往,表達了他對未來的希望,流露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3.檢查預習,學習字、詞 。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醞 釀 嘹亮 撐 傘 蓑 笠 稀 疏 抖 擻 安巢
二、整體把握文章。
1.配樂范讀課文,朗讀時注音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讀時展示幾幅春天的圖畫)
問題:(1) 課文圍繞「春」寫了什麼?
(2)文章是按「盼春」—「繪春」—「贊春」來寫的,請同學們劃分出來. (3)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繪春」,展現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師生互動,共同討論以上問題
(1) 課文圍繞「春」寫了什麼?
本課作者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的觀察,抓住了春天的特點,准確、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繪春」—「贊春」來寫的,請同學們劃分出來.
本課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總寫——盼春。表達出人們對春天的盼望和興奮喜悅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體寫——繪春。把景物和感受結合,全面細致地描繪出春景圖。
第三部分:(8-10)總寫——頌春。贊美春天,點出了春天的特點:新、美、健。
(3)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繪春」,展現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
文中具體描繪了六幅春景圖。
春醒圖——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圖——草報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圖——花爭春——第四自然段
春風圖——風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圖——雨潤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圖——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質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來到?哪個詞明確地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來到?
(「盼望著」;「近」)
「盼望著,盼望著」。為什麼要連用兩個呢?
(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嚮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探究質疑:(第二部分)春天來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朗讀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陽。(可以看出這是對春天的——描繪)
(2)從這一段開始,作者已經開始在描繪春天了,既然它已經來到了作者的面前,為什麼他不開始從最細小的一草一木寫起呢?
明確:這一段是對春天的一個整體的描繪。為什麼會先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呢?因為這是一種視覺的規律。假如現在來了一個新同學,他就站在門口,我們先會看他的什麼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後我們才會去看他穿著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鞋子,什麼樣的發型,等等,再接下來,我們將會看到他衣服的顏色,鞋子的顏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一切••••••」這個自然段的怎樣描寫春天的?
(3)這段話運用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
運用擬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機勃勃。
春草圖
:朗讀(齊讀),思考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麼特點來寫?
(教師明確:嫩、綠、多)
(1) 把「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換為「小草一下子從土裡生出來」,體會其表達效果有何不同。哪個好
「鑽」和「偷偷」用得好,說說好在哪裡?
「鑽」既表現春草沖破土層的擠勁,又用「偷偷地」修飾,形容它不知不覺地出現,生動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那麼為什麼作者在描繪春草圖中要穿插這些小孩的畫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點呢?(小,說明他們都處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氣,最活潑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生命力最為旺盛。)
在春草圖中,作者將小草的畫面和小孩子的畫面組合在一起,也就是將兩個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組合起來,交相輝映,使得整個春草圖顯示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總結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點通過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准確、生動地描繪,抒發了對春天的贊美之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業
積累詞語。
背誦課文。
3. 求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先學後教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像詞所描繪的情
4、結合圖畫和注釋了解詩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2、通過反復誦讀古詩,達到熟練成誦,讓學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切入新課
1、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
2、 那在呂岩筆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齊讀課題
二、學習《牧童》,領悟詩意
1、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說一說圖上畫著哪些人或物?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名讀詩,注意讀准「蓑」
4、根據圖畫和注釋,理解詩意,並填空。
在一個( )的地方,耳邊似乎回盪著( )。在( )的時候,一個牧童到外面( )了。
5、交流討論
6、再讀這首詩,你感受到這是一個( )的牧童呢?為什麼?從哪句詩哪個字最能領略他的悠閑與愜意?
三、品讀古詩,走進詩境
圍繞「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個怎樣的地方?
「六七里」:虛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廣闊,一望無邊。
「鋪」:結合詩句理解擴詞(鋪展、鋪開、平鋪、鋪設、鋪天蓋地……)
「三四聲」:虛指,形容笛聲時斷時續。
這笛聲是誰逗弄出來的呢?你能猜出來嗎?他把這美妙的時刻放在什麼時候?
黃昏後:絢麗的晚霞漸漸消失了,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掛在夜空…
歸來:牛羊入圈,該空閑了,無憂無慮了。
飽飯:吃了媽媽做的豐盛的晚飯,舒服、愜意、心滿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經勞累了一天了,現在吃飽了飯,終於可以歇息了。這里詩人不用「立」、「坐」,而是一個「卧」。你覺得「卧」這一個動作妙在哪?
④互說詩意
四、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感情。
在老師的描述下,想像畫面,感受牧童當時的悠閑、自在、舒服。
五、說一說,他當時在想什麼?
六、練習背誦。
七、作業
續寫:當他坐在草地上時,他在想些什麼?
板書設計:
牧 童
弄 愜意
卧 悠閑
4. 初中語文「先學後教」怎樣有效操作
我是高二的學生,不是老師,但是有一些看法。我覺得語文應該在課堂內上預習,而且容你教的是農村的孩子,他們不知道如何預習,你可以先帶領學生把整篇課文的字詞通讀完畢,並且積累。積累字詞對於語文很重要。而且這種預習不花什麼時間。
至於預習過程中的資料,我覺得只要文章背景資料就可以了,不需要學生自己找,老師可以在班上公開提供講解。然後就可以開始學習這篇課文了。其實語文課前不需要預習太多。
後教和檢測嘛,如果有漏洞的話,可以找找原因,及時補救,以免下一次還犯錯誤。
我覺得語文課後作業不要太多,死做題對於學語文沒有幫助。老師可以在練習冊上勾題目做,有些太繁冗的題目一周做兩次就好了,基礎題比如字音字形可以多練。
盡量不要太多的課內閱讀理解題目,可以拓寬學生視野,找一些課外的閱讀題做,讓學生掌握答題技巧。
語文不應該只停留在課本上,應該要多閱讀。所以老師可以時不時找一些好的文章念給學生聽,可以提高寫作能力。